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書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精品多篇

觀書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精品多篇

觀書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精品多篇

觀書有感朱熹 篇一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觀書有感朱熹 篇二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觀書有感朱熹 篇三

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遊時寫的遊春觀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濱”卻來了問題,泗水之濱在山東哎,當時,這些地方已經被金國佔領,南宋的時候,朱熹肯定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他去都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他怎麼可能到泗水邊去遊春呢?所以朱夫子寫的不是他遊春時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學習過程中心中追求理想過程中他心中的春天。所以朱熹寫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他説的“勝日尋芳泗水濱”説自己正當青春好年華的時候,不光是他自己了,天下學子都應該這樣啊,要師法孔聖人。

因為孔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所以泗水就暗喻孔門暗喻儒家,尋芳那就是追求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大道,所以説“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所謂春風化雨,東風其實指的就是教育教化。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的結果當然就是“萬紫千紅總是春”了。

你看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春天的風景,其實他説的是教育,説理想。説道與理。朱熹是理學大師,儒家講“文以載道”,道理道理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朱熹的這首《春日》也好,包括他的《觀書有感》也好,典型的體現了宋詩的特點。宋詩大的特點是説理。唐詩言情,宋詩説理,這是後代詩學研究中一個比較公認的唐宋詩的風格劃分,但宋詩説理不枯燥,不刻板,不呆板,非常生動有趣,都是從眼前景身邊事説起。所以朱熹的《春日》其實説的儒學大道,春風化雨,教化之功。

觀書有感朱熹 篇四

《觀書有感》,題目就非常鮮明,雖然説,“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雖然説,“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但是題目叫《觀書有感》,其實談的是學習之道啊!這兩首詩説的什麼樣的學習之道呢?你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這是説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那種狀態那種境界。是説一個人學識與智慧積累到一定境界的,那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種狀態那種境界。

當然也有人認為,半畝方塘是實指,説在福建尤溪南溪書院就有個半畝塘,因為朱熹也曾在這讀過書,他的父親朱鬆就曾經寫過這個地方,“清曉方塘()開一境。”,半畝方塘的一鑑,古代以史為鑑,以人為鑑,鑑就是作鏡子解,所以從朱鬆到朱熹都曾提到方塘一鑑,方塘一鏡,所以尤溪南溪書院就認為這個方塘、半畝方塘朱熹所説的就是這個地方。

更有名的一種説法,説的是朱熹在慶元二年也就是11的時候,來到江西的南城和南豐一帶,説他特別關心當地的教育和教化,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社倉是當時的賑災義舉。還同時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據説朱熹離開之後,村民就將原來的這個村子蛤蟆窩村改名為源頭村了。民國的時候更設了活水鄉,來紀念這段事情。當時叫活水鄉源頭村。一則紀念,二則朱熹觀書有感的文化品牌給確定了下來。所以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朱熹觀書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7y4l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