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深海浩劫觀後感【精品多篇】

深海浩劫觀後感【精品多篇】

深海浩劫觀後感【精品多篇】

深海浩劫觀後感 篇一

《深海浩劫》是一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以緊張的求生情節、震撼的視覺衝擊、華麗逼真的特效、身臨其境的爆炸感,贏得了極高的票房與觀眾羣。但作為石油從業者,“深海地平線”這5個字猶如一道傷痕,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裏。

“深海地平線”是一座韓國團隊建造的半潛式鑽井平台,已正常工作了9年。但在20xx年4月20日的井噴事件中,井噴導致甲烷大量泄漏並引發多次爆炸,平台被完全炸燬,持續燃燒36小時沉入大海,造成11人遇難,經濟損失巨大。電影《深海浩劫》正是根據這一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故改編。

漆黑的深海鑽井和翻滾的火球形成強烈的對比,震撼人心,漫天的濃煙和各種破碎聲,撲面而來的泥漿和海鳥的垂死掙扎,都讓人感受到現場的殘酷場景,令人痛心,發人深省。

僅對電影而論,我認為這次事故最根本的原因可以歸結為:“決策失誤、麻痺大意、監管不力”。

首先,英國石油公司高管一味追求進度、成本,忽視現有問題;遠洋鑽井公司平台經理也只是聽了司鑽電話彙報後便同意繼續鑽進,最後導致井噴事故發生。再次,平台設備故障不斷,電影中多次提及鑽桿故障,一直未解決,英國石油高管對固井質量盲目自信,未做固井質量測試,也是導致事故的一大原因。最後,美國政府給深海地平線頒發安全生產獎,平台經理授獎不久後,便發生井噴事故的情節設定,也暗示着監管未落到實處。

看完影片後,我陷入了深思,我意識到:安全生產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要將安全生產落實到基層,落實到崗位,不能一味追求進度,追求低成本。不科學的節約,會造成更嚴重的質量問題。只有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工作責任心+安全意識,才是做好安全生產的關鍵。

深海浩劫觀後感 篇二

作為高危行業的公司,近日為了加強員工安全風險意識教育,組織觀看了影片《深海浩劫》。影片講述了石油鑽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員在特大事故中的生死經歷的故事,根據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改編,11人死亡,87天原油泄漏,美國史上最大的井噴事故。

這種災難片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場面恢弘。鑑於本人文字功底薄弱,所以我也不打算用文字來描述影片的細節。

我為什麼還想要説一説該片呢,因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是因為視覺,而是因為回憶。當年在海上採油平台工作的時候,也趕上過一次相當危急的情況,也面臨着影片中是否要關井棄平台的抉擇,所以在觀影時,我能理解影片中演員面對危險的每一個焦急的表情,以及在面對危險時你的崗位決定你沒有權利放棄什麼的時候那種矛盾感(影片中的情境就是,平台經理沒下命令的時候別人沒有權利按關井按鈕),我當時的角色就是影片中那個拿着高頻,準備呼叫附近拖輪過來施救的人,後來幸好一位老師傅憑經驗和勇氣,不顧安危衝進事故現場解決了問題。當年自己還年輕,氣血正旺,不懂的害怕,現在邊看影片邊回憶,想想確實有點兒後怕,想想真應該好好感謝一下那些曾經的老師傅們。

平台遙遠深海上的一片孤島現在一發生安全事故,一些觀察者就説什麼這些人捨命不捨財啊、掙錢不要命啊等等,似乎是這些人就蠢到自尋死路。比如評論員馬後炮先生説,發生井噴了,為什麼不早點兒棄平台撤離,非要付出11條人命的代價,你們的安全管理體系也太不完善了…?這裏面有一個道理我想要説説,就是説你不能在已經知道一定會發生井噴這個結果的前提下,去推論井噴還沒失控時工人們試圖去解決問題的決定,因為在事發當時結果是未知的,人們終歸是要想辦法取得更好的結果。這又有點兒像是量子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這個世界是不確定性的,你的每一個決定或行為都影響着結果,而不是決定結果。

關於影片,我還想説的是,場面確實很驚悚,但是人性演繹的過於完美。現實中,大多數人在面臨災難的時候遠沒有影片中人物那般從容淡定和冷靜睿智,也許也伴隨着一場人性的浩劫。

深海浩劫觀後感 篇三

好萊塢大片中,災難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種重要電影類型,以連環的緊張刺激的求生逃生情節、震撼的視覺衝擊力與娛樂效應贏得極高的票房價值與觀眾羣,具有極高的商業與藝術價值。但近兩年極為震撼的災難電影並不多,而由墨西哥灣漏油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劇情都棒極了,倒敍揭開序幕,到恰到好處的鋪墊,理論知識交代足夠,貪婪僥倖帶來隱患……一個又一個情感紐帶上有聯繫的極具説服力的角色,執導過《超級戰艦》的彼得博格,《變形金剛4》、《偷天換日》男主角馬克沃爾伯格擔綱主演,讓《深海浩劫》透出濃濃的災難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説是一部看完以後可以大致瞭解海上石油開採平台的教科書,之前原本以為這是一部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這是一場沒有辦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灣漏油的真實事件: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大量石油泄漏,釀成一場經濟和環境慘劇。不管是污染情況、經濟損失、環境破壞、政治詬病、賠償方案等,任何一個角度來説,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創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輕的路子,將現實中整個集團規模的逐利和輕視風險轉為了個人濫用職權,這個可以理解,畢竟是藝術再現。值得讚賞的是本片中構建出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角色,比如説開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時鋪陳男主角與妻子的深厚感情,多處借喻和補充告訴觀眾這次勘探油井的危險,這些前戲看似宂長實則讓觀眾與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風雨前的平靜。這是好萊塢災難大片的慣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線,災難中的温情和愛更能打動觀眾,這種情感線索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本片由變形金剛團隊打造,特效肯定過硬,但這部電影並非藉着災難的外衣去展示狂轟濫炸的特效,真實壯觀、震撼人心的災難特效與宏大場景,突如其來的泥漿噴發、沖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讓人手心出汗;驚心動魄的海上求生路讓人揪心。馬克沃爾伯格在災難中利用專業知識和同事攜手逃生,與家庭難以割捨的情感,讓整部電影極具感染力,災難之中這樣温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化解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諧共生,正是人類希望看到的結果。

導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攝影、大特寫以及充滿儀式感的高潮戲,讓本片並不是簡單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視聽大餐,也不是譁眾取寵的一味迎合觀眾口味,而是融入了深厚的生態意藴,並以温情化的情感線索表達“愛”的思想。近幾年,我國洪水、地震、乾旱、火災、泥石流、礦難、空難、人禍等此伏彼起,“多難興邦”雖説是國人常説的一句老話,但更需要從災難中咀嚼痛苦,品嚐教訓災難過後,人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銀幕,希望看到由中國電影工作者創作的災難片,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啟示、一些深層思考,一些戰勝災難、繼續生活的精神力量。就這個方面來説,《深海浩劫》是很好的模板。

深海浩劫觀後感 篇四

《深海浩劫》在看完之後,給我最大的震撼和感動是兩句話,一句是女兒説的“爸爸,真為你驕傲”,另一句是父親説的“我多想你一直都是十歲”。

導演採用了類似《百年孤獨》的創作手法,從故事一開始便註定了將要發生的結局。在早飯時間,主人公的女兒在論述作業的時候就講述了整個電影故事的過程和結局。

電影以温馨的手法切入男主人公的家庭日常生活,在影片的開頭,導演用了細緻但又平凡的鏡頭,來極力的表述着:石油人對家的意義。一開始鏡頭給到了男主人夫妻間的“親暱時間”,作為一個妻子,她一直都躺在牀上,這樣就可以不用着急起來,不用那麼早説再見,想把和丈夫在一起的時間留的久一點再久一點。到後來,男主人在修理櫥櫃。再到女兒的出現,男主人深情又慈祥的注視。這些看似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日常,卻在石油人眼裏看來,卻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

該電影的導演將感情昇華到高潮,只用了一句話,男主人公對自己的女兒説“我多想你永遠十歲”。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石油人的心聲。平平白白的幾個字,刺痛了多少石油人“堅強的玻璃心”。看似平素蒼白的語言,卻藏着對家,對女兒深深的愛以及不能陪伴無法給予的愧疚。相信這種愧疚,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不知道多少石油人,看到這裏,會有兩行清淚,流向心裏。

隨後電影切入“深水地平線”平台,第一個場景就是斯倫貝謝被趕走了,接下來一直圍繞着是誰趕走了斯倫貝謝,水泥膠結測試到底做了沒有來展開。以及到後來的平台經理要求負壓測試,到最後的井噴,着火爆炸。這部電影再現了災難的經過,也給觀眾帶來了感官上的震

其實我想説的是,這電影更能反映出石油人的無奈。這種無奈不僅來自於急功近利的“big company”,也來自於對生活的別無選擇。石油人不能去選擇老闆,不能去選擇現場,也不能選擇設備。而這些,對石油人來説其實算不了什麼。真正讓石油人無奈的是不能選擇守在牀前,當父母需要了;不能選擇攬過她的頭也攬過她所有的煩惱,當妻子委屈了;不能選擇牽着她的手,當孩子害怕了。

最後電影將鏡頭放在男主人公趴在地上放聲痛哭上面,男主人公抱着自己的女兒和老婆趴在地板上無力但又崩潰的哭着,在經過了這場浩劫之後。或許世界沒有給男人哭泣的理由,但至少請在你不能給他擁抱的時候給他一點理解吧。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他們也是拿着生命來愛自己的家。

石油人他們承受不起,他們更害怕失去。石油人最怕的是分別,怕這是最後一次的擁抱,怕這是最後一回的再見。假如你不愛我們,請至少不要拿來傷害。

西風起,秋意寒。太晚了,出了電影院感覺渾身雞皮疙瘩,抬頭望望要吃人的黑夜,不覺的潸然淚下,原來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而你呢,石油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dvr5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