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新」【精品多篇】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新」【精品多篇】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新」【精品多篇】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新」 篇一

看完柴靜自費百萬做的霧霾真相調查,腦洞大開。忽然醒悟,過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現在的黑,則是系統性的黑,黑到了這個國家的骨髓裏,黑的簡直讓人絕望。過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這個黑箱子。

柴靜的自媒體視頻好像讓中國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國家是什麼樣的。這還只是解析了環境中霧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觸碰一下金融、醫療、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領域,會發現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霧霾。我們以為了解自己的國家,其實一無所知。

看了柴靜的《蒼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個權力不受約束的政府才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這一點,那就是沒看到問題的實質。這部片子還是非常直觀地讓大家看到了中國人的生存環境--帶血的黑色利益鏈條上有官員、礦主、種種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層且強迫童奴幹活者。大多數中國人唯一的柔情留給孩子了。柴靜因母親之憂,拍了這部片子,以孩子作為切入點,希望讓堅硬的人心有所觸動,如果你居然認為是煽情。你就享受霧霾吧。”

柴靜關於霧霾的專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是一部不錯的霧霾科普片,如果説數據之類讓觀眾不能產生直觀印象,那麼當她談到自己找北大實驗室主動要求當實驗者時,研究員告訴她這個實驗沒法做,因為實驗時要設一個倫理安全值,結果是實驗室的空氣比外面要好。這個細節,足以讓中國人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生存環境的危險性。

國人共享一國空氣,無人能夠逃避。在社會共識嚴重破裂的今日中國,這一問題本應最容易達成社會共識,但對柴靜紀錄片的相關討論,表明中國社會已完全無法取得任何社會共識。

各種指責很多,柴靜的紀錄片表明官方已經可以熟練利用互聯網輿論進行官民互動,是好事。片子傳遞出的價值觀,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為柴靜的未來擔心,那真是沒看懂整個故事的情節:

1、新環保部長剛剛上任。

2、視頻一出,人民日報等官媒力推。

3、多位現任官員在片中接受採訪。

4、反腐矛頭已經對準兩桶油。

5、之前網傳兩桶油要合併。

6馬上要開兩會了。

最強烈的意見是:柴靜背後有支持力量,那就是廣大人民羣眾。中石油、中石化的產品造成污染,其實是個老問題。多年來各地民眾反抗的PX項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參建的。潘岳當年批評大型國企石化所建項目不少高污染項目,且建在江河旁邊,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兇之一。但霧霾的出現,據説有汽車尾氣、工業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農村燃料種類等多種原因。因此,説《穹頂之下》是對準兩桶油而來,實在算是超級發揮之論。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2015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穹頂之下》霧霾紀錄片觀後感 篇二

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感觸頗多,剛看後還覺得這個人真有勇氣,很敏鋭,能夠擊中時弊。但是後來想想裏面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總的來説就是她也許講了99%的真話,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卻講了100%的假話。如下: 她講了中國的油品等級為什麼那麼的低,原因是中國只有3家石油公司為了自己的壟斷利益,自己指定的標準過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時,她又説美國卻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導人們以為,只要打破壟斷,全面開放就萬事大吉了,石油問題就解決了,排放就更清潔了,霧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實果真如此麼?

地球人誰不知道,美國早就在石油行業完成了自由競爭階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為首的寡頭壟斷時代!所謂的美國有上千家,其他的那麼多公司佔有市場份額有多少?這個她在羅列了一大筆數據後卻選擇性掩蓋起來。讓人感覺證據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邏輯,中國也有不止幾十上百家,去各個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營的煉油廠啊。那麼倒回來講,既然美國的可以壟斷,為什麼中國的不可以壟斷,難道就是因為美國是壟斷在私人手裏,而中國的壟斷在政府或國家手裏就不行了?

話到這裏,我恍然大悟,原來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開石油行業,交給市場競爭然後形成私人寡頭。問當今世界,有哪個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有這個實力搞得贏西方的大財團大寡頭?如果真的全面放開了,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資本家壟斷。也許放開初期老百姓會有點甜頭,但是長遠來看,一旦西方大資本壟斷了中國的能源市場,那才是苦日子的開始。 如果真的像她説的一樣放開油氣開採中國會是個什麼樣子?看看前幾年放開的煤炭行業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闆更關心環保呢還是國有企業更加負責任?這不是禿頭上的蝨子明擺着的麼?可是她為什麼要誤導民眾呢?而且有選擇在兩會前的敏感時期搞出這個題目?估計背後是有推手的,以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編99%的真話和1%的絕對謊言的,而且在極短的時間被所有媒體發佈,形成轟動效應。 固然,國有企業是有問題,而且很大,但是解決的手段絕不是所謂全面放開,那樣的結果就是全面被國際大資本給控制,給吃掉。沒有了能源命脈,中國人民的命根子就丟了。我們只有想辦法讓國企真正地為人民所監督,完善其管理職能,真正地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將其摧毀。現在中國28個關鍵行業,據説有23個都被外資完全控制了,要是將來再全面放開鐵路、軍工、電信、石油等等命脈,將所有命脈行業私有化,那我們的立國基礎還在哪裏?我們還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麼 ?這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核心的政治問題,立國的基礎動搖了,性質改變了GCD離最後的倒台恐怕也就不遠了。到那時就是胡漢三又回來了。

所以,想來想去覺得,現在不是討論要不要國企的問題,而是要討論如何加強國企在整個經濟成分裏的比例問題,以及如何讓這些國企真正地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讓他們的的權力得到監督和制衡的問題。國企不是哪個官僚的,不是哪個利益集團的,它應當是真正屬於全體中國人民並且是為全體中國人民謀福利的。只有做到了這點,整個國家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霧霾《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三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為中心逐漸展開。霧霾是什麼?在這裏做一下區分——即什麼是霧?什麼是霾? 霧是大氣中水汽凝結而成,通常出現在夜間至清晨,能見度小於一批從,具有很大濕度和明顯邊界的天氣現象。霾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大量有機燃料燃燒釋放大量的温室氣體,有毒氣體,懸浮顆粒物到大氣中,它們可以在大氣中凝結反應和擴散,致使能見度降低,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天氣現象。我們這裏所説的霧霾即是第二種。

這部紀錄片,是前央視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一部關於霾的調查紀錄片。

她用一貫平緩的語速,向你道來這麼多年存在在我們周圍,卻一度被忽視的霾天。一時轉發者眾。

柴靜介紹,公佈女兒的病情,自己此前顧慮很多,因為“必須要考慮説出來之後,女兒將來會承受什麼。”後來丈夫勸她“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説,“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這句話對柴靜產生了作用。“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我們首先來明確霧霾這個概念。

從本質上講,霧霾是一種氣象現象,是以能見度為主要判斷指標的氣象現象。霧霾是霧與霾這兩種天氣現象的合稱。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目前,對霾天的觀測和預報,主要依據的是2010年中國氣象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今年,中國氣象局將有新的標準發佈。

“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紅黃色,使暗物體微帶藍色。在2012年前,杭州採用人工觀測方式,憑肉眼觀測顏色的變化、能見度等來判斷,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觀測改為24小時自動觀測系統,執行的行業標準為中國氣象局所出台的標準。”杭州市氣象局副局長宋健曾在採訪中這樣告訴記者,這一行業標準將相對濕度從60%提高到80%,原來被考慮為輕霧的天氣現在都被歸為霾天氣,實際可能是霧霾混合。“簡單地説,現在霧多的時候也被列為霧霾,但此時空氣中的PM2.5可能並不高。”

因此,霧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氣污染天。當霧出現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濃度有可能是很低的,達到優級水平;根據氣象觀測規範,只要當日觀測到霾,就記作霾日,但當日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並不一定高。

那怎麼樣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環保人士説,污染天是根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來評價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霧霾天和環境空氣的好壞是不能完全等同起來。雙方有一定的聯繫,但也存在較大差異。

在柴靜的紀錄片中提到,市民有環保投訴,可以撥打12369環保熱線。

據錢報記者瞭解,目前,環保熱線的處理機制是,將投訴建議意見歸類,屬於環保部門管轄範圍內的,如果屬於市本級的,則有市本級處理,如果屬於某區的,則轉交給該區環保部門處理。

不過和柴靜視頻中提到的“100%現場處理”不同,並不是説,所有的投訴12369都會受理。

記者試着撥打了一下12369的電話,得到的。回覆是這樣的:一些並不屬於環保部門管轄範圍的,例如城市垃圾處置,12369並不會派專人到現場,而會轉給有關部門來處理。

如果遇到環保投訴,也得根據實際情況,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環保部門就會到現場進行處置。

柴靜試圖在紀錄片中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霧霾是什麼?紀錄片中柴靜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並作為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分,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柴靜介紹,一年中她以個人身份拜訪能源、環保領域內的專家以及職能部門,包括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韓俊等國內高官以及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等—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他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種感染。”採訪對象的積極態度讓柴靜感覺,中國有很多人希望環境能夠改善,並在為此努力。

除了已經上線的紀錄片,柴靜還把一年的採訪所得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對正在修訂的《大氣防治法》有所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説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同時,她還把資料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態度是,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達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污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問題上,紀錄片以翔實的數據與權威的演示,不迴避,不演繹,直指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我國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及產業結構。

從歷史、他國的治理經驗來看,英美等國“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現實,不僅帶給人們希望的曙色,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治理霧霾的緊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別是面對管理與執法的困境,應該有所突破。

蔚藍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語文課本中,生命的意義正在於一代代的血脈關聯。治理霧霾不僅是科技問題,也不僅是政府行為,還應該成為這個社會波瀾壯闊而又委婉細緻的公民行動。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都有責任將緊迫感化為切實的行動力。

走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中國社會盡管目前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但在穹頂之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無可逃避。因此,霧霾最嚴重的時期,固然意見有分化、表達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時期。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義行動起來。從完善立法到調整公共政策再到調適公民個人作為,充分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心底有愛惜”的力量,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讓全球每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消失,讓霧霾成為歷史,這是宿命,也是責任。

今天被“柴靜與霧霾的個人恩怨”刷屏,自費百萬耗時一年調查,值得手動點贊。跟舉報劉類似,這是個人品牌、獨立意志、主題遴選、專業素養、調查耐力、時機把握和渠道資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為此承擔的風險與代價只有自己清楚並消化。這是自媒體的魅力之一,無關商業,言極穹頂,瓦解文宣。

柴靜的節目對中國的意義,覺得有點像戈爾當年拍的全球變暖紀錄片對世界的意義(戈爾為此拿了諾貝爾和平獎)。她把大氣污染這個問題做得很生動,多角度和深入。別的不説,她沒有選擇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選擇了面對。這也是中國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四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最近,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了巨大反響,霧霾籠罩,連呼吸都成了奢侈。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並且通過柴靜的行為來告訴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誇張説,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麼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眾支持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儘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瑕不掩瑜,並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為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儘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症發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為屬於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後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為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中國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一。該伸手的地方沒有伸手

環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案例。市場經濟中,價格是最強大的經濟調節方式。誰使用資源,誰支付應有的價格,以此避免對資源的濫用。但環境問題卻不能通過市場解決。如果沒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為污染環境買單,最終必然造成環境惡化。

儘管中國從90年代就一直聲稱不能走其他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終還是沒能倖免。為什麼中國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出台了那麼多法律法規,但最終仍然重蹈覆轍?有人甚至以此為由,提出“先污染再治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此為中國政府解脱。這種觀點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當初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問題,當時向天空中排放黑煙的煙囱甚至一度成為工業化和經濟發達的象徵。因此這些國家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尚屬情有可原。但在目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吃過各種苦頭之後,在已經頒佈了各種保護環境的法律來避免重蹈覆轍之後,中國再次踏上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就顯然屬於政府失職造成。中國並不缺環保法律,但柴靜在《穹頂之下》全方位展示了中國環保法律形同虛設,政府縱容甚至直接參與作假的情況。比如卡車作為一個重要的空氣污染源,沒有得到控制,沒有安裝任何廢氣過濾裝置的大卡車卻被政府頒發合格證。這背後必然存在腐敗和不可告人的金錢交易。當然,同樣的腐敗問題也存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造成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有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情況下,與其説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如説它是政府腐敗帶來惡果的客觀規律。

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要責無旁貸地要維護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不能依賴什麼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因為缺乏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誰不污染誰先破產。因此,柴靜在片中指出“壞的制度逼你去污染”,可謂一語中的。類似現象存在其他市場失靈,但政府卻沒有盡到責任的問題中,比如造假和交通違規等。政府該伸手管理的地方沒有盡到職責,問題就難以解決,甚至事態更加惡化。因此,《穹頂之下》帶來的思考不應該僅僅侷限於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失職,還應該包括造假,食品安全等其他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市場失靈問題。

二。不該伸手的地方卻伸了手

柴靜在片中批評了中國的國企壟斷行業。她除了認為能源企業的壟斷造成了中國能源升級緩慢,仍然依賴污染嚴重的煤炭外,還批評了鋼鐵等大量消耗能源卻不盈利,產能嚴重過剩的`“殭屍企業”。正是這個原因,《穹頂之下》被一些人打上反國企,試圖私有化國企的標籤。究竟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是否合理,產能過剩的國企到底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環境污染?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可能期待一個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得到結論和解決問題。但柴靜有理由提出質疑,並提供客觀的數據來支持自己觀點。持不同意見者完全可以就事論事加以反駁,而不是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籤。

無論如何,中國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確實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政府重點保護的國企行業也確實充當了重要角色。劉海影博士在《中國鉅債》一書中對中國的過剩產能有詳細的數據分析和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閲讀。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的的確確包括了污染嚴重的鋼鐵,煤炭等政府壟斷行業。政府對這些行業的補助和保護,毫無疑問是對環境污染的補助,加劇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因此柴靜提出的觀點並非捕風捉影,為黑國企而黑。

而且環保部門自己的官員在《穹頂之下》裏也吐槽了監督這些國企在的難度。首先,國企領導自身就是政府官員,甚至比環保部門領導的級別還高,怎麼去監督?其次,國企在環保方面的數據不公開,無法對這些企業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國企真的不願意在環境問題上背黑鍋,就應該公開這些數據,通過嚴謹的研究還自己清白。最後,對於大型國企,創造就業和社會穩定也成了最後的政治擋箭牌。不少領導聲稱,提高環保標準,企業關門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引發社會動盪怎麼辦,誰負責?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些企業成了“太大而不能倒”的企業,不僅在環境污染問題上,在獲得金融資源和其他資源方面也一樣存在類似的不合理逆向補助的問題。

因此,柴靜在《穹頂之下》提到的國企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儘管程度如何需要數據進行量化分析。而缺乏類似量化分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數據的不公開和不透明。《穹頂之下》能否成為一個開啟此類研究的契機?我們拭目以待。

一些批評者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直接對立起來,認為中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採用西方的環境標準;如果強調保護環境,就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觀點聽似有理,但存在很強誤導。首先,中國採用的環保標準已經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其次,污染環境獲得的成本優勢根本不能稱之為“國際競爭力”,屬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為,不可能長期持續。不客氣地説,這種通過污染自己環境來壓低產品價格的做法,從本質上講是犧牲自己的環境來補貼國外消費者的愚蠢行為。

作為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穹頂之下》最大的貢獻和成功,是對大眾環保意識的喚醒。市場在環境問題上的失靈不僅表現在污染人不用買單,而公眾也往往不重視自己權利受到的傷害。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存在空氣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氣污染甚至有過而不不及。為什麼單單霧霾問題得到這麼多人重視?原因很簡單,霧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觀,直接受影響的人數更多,而且直接影響到了最有話語權的城市人羣。在過去幾十年中,儘管大眾的環境權利一再被污染企業侵犯,多數人基本都採取了事不關己的態度。希望《穹頂之下》帶來一場環保意識的變革,推動大眾主動參與和督促政府做好環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改善環境才可能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此外,《穹頂之下》還成功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選題好,瞄準了一個關係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到美國求學後,每次回國除了為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親朋好友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興,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空氣質量的惡化。一次到北京開會,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專門打電話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讓我去前買個防毒口罩備用。電話結束後,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頂之下》內容相對客觀,資料翔實,問題深入。柴靜的採訪非常專業,敢於理性地挑戰被採訪者的觀點,以此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最可貴的是在影片製作上充分考慮了觀眾的承受能力,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科普。和多數説教式國產紀錄片不同,柴靜在《穹頂之下》裏通過數據,通過不斷提出問題而引發觀眾思考。儘管有人指責該片不夠嚴謹,但作為科普片,我認為柴靜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她採訪了普通民眾,醫療和環境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官員,從多個角度展現了霧霾問題。就客觀性和真實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高出無數個數量級。比如她並沒有一口咬定霧霾是造成中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過醫生之口用猜測的語氣提出這個問題。她更沒有把女兒的病歸咎到霧霾,而是作為自己更加關心健康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存在誤導性,這個完全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觀眾,不應該被這種表達方式誤導。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靜的私生活為由,或者臆測她收了國外敵對勢力的資金,真正意圖是破壞和私有化國企這些陰謀論的角度反對《穹頂之下》。這些情緒化的反對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反駁。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1100字 篇五

霧霾《穹頂之下》觀後感

這次關於霧霾的調查的片子,長達將近2個小時,我從頭看到尾,它的信息來源非常權威,信息也很立體,它告訴我們什麼是霧霾,霧霾從哪裏來,我們怎麼辦。

剛剛看完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觸目驚心四個大字在腦海裏不停環繞,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個片子之後這麼急切的想説一些話,因為這與我們的生活真是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説的:同呼吸,共命運。

霧霾是這幾年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並且幾乎成為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常態正常嗎?不正常,因為這是以我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的。我曾在武漢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我記得晚上還可以看見星星,那真的是滿天的繁星,當時的我沒想到的是這居然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奢侈。武漢在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得代價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現在走在武漢的街頭,(包括現在鄂州)到處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處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飛揚的塵沙,我們走在路上必須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這樣我們仍然會呼入大量的灰塵,而這些都是能夠誘發肺癌的因素,環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們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霧霾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在祈禱趕緊來一陣風將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還會有下一次,霧霾已經不是偶發事件,它仍會頻繁的發生,而且還是一個開始。

霧霾是什麼?霧霾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而我們肉眼能看見的最小顆粒都是它的20倍,我們看不見它們,但是它們影響着我們的健康,當PM2.5值升高時,人羣的死亡率會隨之上升。

霧霾從哪兒來?中國能源結構中,燃煤和燃油佔了百分之60,而在燃燒排放時大部分是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煤炭沒有得到過清洗,石油沒有得到提煉,各種有毒物質隨着排放來到大氣之中,通過我們的呼吸進入身體。

我們怎麼辦?在片子中,環保局的一位説了這樣一句話:“我現在都不敢開口,讓人看到裏面沒有牙。”還有一個民營加油站的老闆是這樣説的:“環保局是什麼?你有義務但是沒有權利管。”沒有權利,那誰有權利?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開始正式生效,那麼在生效之前呢?誰來管理?誰有權管理?

幾十年前的倫敦因為燒大量劣質煤炭造成了大煙霧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有大約一萬兩千人死於長期吸入煤炭產生的黑炭和短時間內吸入的高濃度的'含有重金屬的顆粒物。這是場大災難,而這也是我們的前車之鑑。

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普通的市民,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我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藍天白雲下,能夠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時刻擔憂因為污染而產生的健康問題。我無法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個片子,讓更多人來參與其中,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幾億人一起呢?

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六

報告大家,柴靜的《穹頂之下》我已經認真看完了,彙報下感想:

首先,説説我贊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氣科學方面(比如霧霾的時空分佈、來源、成分、二次反應過程等),至少在我的認知領域內,沒有錯誤。對於一些曾經引發爭議的熱點話題,沒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觀點,而採用了符合科學事實的陳述。比如:

(1)不少人認為PM2.5完全是工業時代的特有產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來也有PM2.5。

(2)不少人認為機動車排放對於霧霾而言並不重要,關鍵因素應該是工業生產排放;而片中提到機動車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來源。

(3)不少人指責政府隱藏和瞞報空氣質量檢測數據;而片中提到,我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在線空氣監測系統,而且獲取這些數據並不困難,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機APP上查詢並舉報超標單位。

——至於其它涉及醫學知識、煤品油品等內容的,我不懂,請其它專業人士把握吧。

2. 態度嚴肅、積極。

之前微博上的霧霾話題,有兩個傾向:

第一是過分娛樂化,把霧霾的嚴重性稀釋在眾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無跡可尋,老百姓這麼着勉強算是苦中作樂也就罷了,很多主流媒體官V也樂衷於此,久而久之顯得霧霾問題很輕佻、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第二是過分政治化,一説到霧霾,就把個體行為撇得一乾二淨,純罵政府,一邊開大排放車一邊購買因違規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價出售的商品一邊吃露天燒烤一邊放鞭炮…一邊罵政府,罵完抽支煙。

有鑑於此,柴靜製作本片的態度,在現今中國還是很難得的。作為新聞從業人員,作了嚴肅的調查報道,將公眾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質問“油怎麼了”“煤怎麼了”“環保部去哪兒了”之後,也強調了每一個普通市民的積極作用——“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獨立治理好霧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選擇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為空氣做什麼”大讚,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

3. 引述嚴謹。

片中所引用的數據,基本都來自於權威科研或監測機構。

現在有些媒體,動不動就“小編為了證實真假,也買了個PM2.5監測器,在辦公室一測才發現,原來真相是…”,或者“小區張先生對此有異議,他告訴我們,以前感覺…現在感覺…”,諸如此類的無厘頭實驗和個人感觀描述。

柴靜在這方面跟他們比起來真的已經強太多了。

其次,説説我不贊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幾段,很鮮明地傳遞出一個意思:空氣都差到這種地步了,你們還在燒劣質煤還在違規排放還在污染空氣你們是不是瘋了?!

這個“你們”,理論上應該包含兩類:第一類是利慾薰心的黑企業黑工廠黑作坊黑老闆——柴靜重點關注的就是這一類。

但是柴靜似乎忽略了第二類,就是那些註定無法選擇的、只能用健康換取金錢的一羣人。你不要笑他們蠢,他們雖然不懂化學和醫學,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積年累月地燒炭出去賣、開黑作坊、燒劣質煤,一定會嚴重損傷健康——問題就是,很多人並沒有選擇,對於他們來説,這不是環境,而是生計。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輕人,經常以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遊風景區以外的中國現狀。空氣好不好?這只是已經遠遠躍出温飽線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會關心的話題。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不過你也別忘了,城市周邊大把的貧困帶村莊也有出賣新鮮空氣換錢的自由。

對於這部分人而言,環保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

所以,僅僅侷限在城市小圈子視角里討論環境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説,也是一種城市霸權。

最後,説説我疑惑的部分:

我從昨天到現在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上述這些觀點,我都在過去一兩年時間中寫文章表述過,比如:

“古代也有霾,雖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現代的霾有所區別,但是就霾本身的定義而言,並不需要指定其來源。”

“北京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在20-30%之間,根據站點、季節、年份等不同,數據會有一些變化,但其作為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愛知大學李春利教授的研究顯示,東京的軌道交通出行率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區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車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東京中心區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説,北京的機動車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氣治理,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更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以及社會問題,也就是説,為了治理霧霾,一個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夠承受多大的經濟損失,犧牲多少生活舒適度?”

“霧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紙政令快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們自己不付出任何代價或者只付出微小代價的前提下實現。”

……

——哎為什麼我當年寫出來的時候,被罵成“五毛洗地”;而柴靜説出來,大家就説“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這種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傳播技巧方面,柴靜作為專業人士,確實很厲害:

比如PPT做得超讚;

比如羅列數據時,往往伴隨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或經歷,讓數據和結論本身異常生動;

比如自我視角選擇得很巧妙,一個焦慮的母親、執着的居民、自費製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達,額,的確比較讓人動容,增加了情感認同;

《穹頂之下》霧霾紀錄片觀後感 篇七

彷彿一夜之間,新聞網絡媒體的頭條統統被前央視記者柴靜復出新作《穹頂之下》所佔領,儘管柴靜説,視頻爆出的一夜之後,傳來了各方褒貶不一的評論,我想當我看完這部片子的時候,完全不在乎聽到的任何反駁言論,於我,只有衝擊和震撼,既因為它的題材,更因為它的內容。

內容説來,《穹頂之下》是柴靜配合PPT進行的104分的劇場演講,以大量數據、現場採訪及國外經驗的對照,通過“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三個問題的。探討和解答,讓我們既在她的敍述和畫面中感覺到驚心,又讓我們在十面霾伏中,看到隱約的曙光。

霧霾是什麼:這是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霧霾在中國已經成為27個城市,6億多人口已經面臨到的問題,在中國每年因為大氣污染過早死亡的人數是50萬人。霧霾的範圍還在不斷的擴散。在這場跟人類的戰爭當中,我們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父母。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別人一百年走過的工業化的道路,煤炭、石油在這場中國式的工業史革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拉動作用,而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彷彿走上了英國霧都的老路。正如柴靜説:“城市給了我們個人的自由,也給了這個國家三十年來的繁榮,他們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不可思議的文明和財富,但是假如用投資拉動工業和拉動城市發展的模式不改變的話,結果會是什麼?這意味着我們將在用光所有的資源之前,我們就用光所有的環境容量。”到時候空氣中都是錢的味道,尷尬的不止環保部門,受害的不止是我們,還包括我們還沒有出生的生命和希望。

如此嚴肅的現狀下,我們不能再猶豫和等待。治理在更多悲劇沒有發生之前。治理好污染,世界上再強大的政府,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個,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意志。作為身處穹頂之下的每個人,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在這場人類與污染之間的戰爭中,做得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哪怕你明明知道説它對於改善大氣污染的作用都是非常微乎其微的,但霧霾就會少一分。如柴靜所説:歷史就是這樣創造的,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説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其實,不只是霧霾,面對種種骯髒的社會現象,倘若能夠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都抱着“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的想法,我們的社會,也必定要乾淨許多,美好許多,温暖許多。最後願我們都行動起來,對抗霧霾這個可怕的敵人,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的生命負責。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八

《穹頂之下》電影觀後感

完整的看完穹頂之下,心情複雜,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來形容。震驚於柴靜能交出這樣一份作品,不簡單。作為普通人,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對諮訊難辯真假的時代。平心而論,這篇報告所敍説的數據和實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讓我信服的。

世界性難題這麼多,柴靜偏偏選了這個治理污染的課題,除了受到女兒病因的啟發,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課題是有解決方案的,並不像醫學難題那樣需要前沿科技來突破。當每一個普通個體認識到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意識到一絲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麼,它就有被改善被改變的可能。

儘管如此,為何普通大眾仍不願付出這微小的力量?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事件的核心不是這麼簡單。如果政府的改變,政策的改變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務實更專業更有決心,那麼問題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決。所謂的新聞調查之所以被大眾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從而理清來龍去脈。但當結果出現,我們發現這一切原來都還是政策引導下的結果,很多悲劇的發生是長期惰政甚至瀆職造成的,我們心底就會湧出無限的失望,這股失望之氣會毀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單純的治理污染的課題,其實不可避免的牽扯到能源問題和腐敗問題。當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東戰爭,冠冕堂皇的藉口背後搶的是什麼?想想被拿下的中國貪官裏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該明白了。

看到後半部分,英國能源大臣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説,你知道嗎?負責整個倫敦電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國公司!這足以證明中國科技是有實力的,只是在國內受限於體制,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讓我聯想到眾多知名企業,賺着中國百姓的錢跑到納斯達克去上市,玩轉資本市場並讓美國人分享紅利,箇中道理異曲同工啊!

寫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沒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們對此事的評論。結果是什麼?大家好像反而更關心柴靜本人,她為何在美國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與其私生活不正常有關?呵呵,有一絲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麼?是漠視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保護環境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gwjv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