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

在中國文化中,由於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兒童尤其是男嬰有着很大的市場。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請您閲讀。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1

有了去年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失孤》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和《親愛的》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為主線。《親愛的》裏在後半段加入了趙薇扮演的"枴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複雜化,在倫理上讓觀眾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麼拐賣孩子的家庭,説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裏,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説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在這條副線裏,故事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裏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裏,曾帥對雷澤寬説,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裏,他樂享其成,不願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為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裏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於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係遭遇到眾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為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裏被淡化。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裏,黃渤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悽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裏,沒有對雷澤寬的20_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裏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捱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隻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后,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於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説,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才是一種靠岸。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2

與以往的角色不同,這次華仔飾演的是一位尋子20_年的父親,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見華仔這樣邋遢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泛白的胡茬,襤褸的衣衫,飽經風霜的臉,一台破舊的老式摩托車,組成了雷澤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故事敍述的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幾個情節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不知從哪裏來的感動充盈了整個心底。

雷澤寬要去泉州,卻走錯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車後面插的尋子的海報後主動給他指了路。當他走到泥濘的小路上翻開警察給他指路用過的地圖時,從裏面掉出了兩百塊錢,他撿起來,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記錄本上歪歪扭扭寫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塊”,然後合上,裝進包裏,繼續前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善意和温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陽一樣把這温暖傳遞出去,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再做些什麼。

雷澤寬在尋子的途中遇見了同樣失去家人的小夥子曾帥,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發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誼。中途他們有爭執,曾帥也一度想放棄,是雷澤寬鼓勵着他,在機緣巧合下幫助曾帥找到了家人。曾帥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羣裏,目送着曾帥走過那座橋,走進親人和村裏鄉親包裹裏,當他們終於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面。雖然他的孩子沒有找到,可是他幫別人完成了心願,他打心底裏為曾帥高興,那是為幸福流的淚。我還記得影片裏他説,“那麼多丟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還在找,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會放棄,因為只要在路上就會有希望。

影片的最後,畫面定格在雷澤寬重新騎着摩托車踏上漫漫尋子路。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覺得心酸的電影,卻又和去年的《親愛的》一樣,表達出大家對丟孩子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希望那些丟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願天下無拐。

其實,看影片之前還跟家裏鬧了些彆扭,可是影片結束後立馬就釋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愛你的人,血濃於水的親情,剪不斷,也割不斷。

能擁抱就不要爭吵,珍惜身邊人。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3

週末一家人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女兒看這場電影受教了,她更瞭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問女兒,影片寫的是件很悽慘的故事,為什麼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都鬱鬱葱葱?女兒回答不上來,我説,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着在馬路上不斷散發着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着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説,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驚醒了,最後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覆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這説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悽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夥(後來這小夥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捨得,報應),眾多的志願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親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於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影片最後,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户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你還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你始終要堅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並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奮進。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4

通過看《失孤》這部電影,整個人就像在劇情中,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以下幾種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寬的尋子路上,經受了種種心酸和在漁村慘遭農婦的毆打,想象到父親是多麼的想把孩子找到。

所以做為我們現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兒女們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體貼他們,愛他們。

2、當井博然飾演的孤兒幫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時,我想這就是福往者,福來的道理吧,只要我們行善,我們就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3、電影結尾時似乎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只留下了佛家的緣起緣滅,我想接下來就應該是我們要做的,堅強,勇敢,慈愛傳播給每一個,做有德行的中國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到自己還活着"

片中的父親為尋其子,歷經20_年...儘管依舊沒有絲毫線索,可他卻從未一刻想要放棄...他可能會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裏,但唯一不會也不敢忘的,就是繼續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尋子之路...

《失孤》雖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但通過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們詮釋了父母對子女純樸而又偉大的愛,這種愛,讓人心疼...

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懷抱健康平安的長大,希望每個家庭能和諧幸福,但無奈的是,我們沒辦法杜絕這種現象再度發生...但我們可以竭盡所能去避免...

中學生的失孤的觀後感5

在中國的社會關係環境中,父子是一種特殊關係的存在,會高於眾生、高於世界,甚至高於自己,變成一種超脱自然的愛,可以具象出一個“孝”字,拆分開來便是老與子。電影《失孤》便是將這種關係演繹到極致,講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這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以尋子為主線,以父愛動人心的温情公路片。由已為人父的劉德華,人氣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輝、吳君如助陣,相信隨着3月20日上映時間的臨近,應該會為時下烏煙瘴氣的電影市場亂象,帶來一縷清風。

這部影片的故事並不複雜,八個字便可概括:失孤-尋孤-遇孤-成孤。影片開篇,便是一張嬰兒的照片,清澈純真的眼神與將要上演的世間醜惡形成鮮明的反差。之後,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一副民工打扮出場,明明可以靠臉生存的他,就是這樣任性到偏偏要靠才華。接下來的5分鐘,他沒有一句台詞,只通過眼神的變化、肢體語言的表現,來展示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選擇這樣的開頭表述,讓處於喧囂世界的觀眾很快靜下心來,來看“失孤”的劉天王如何踏上“尋孤”旅程。

《失孤》並沒有誇大這個人物的苦情,而是通過一張地圖、一輛臨近報廢的摩托、衣衫襤褸包裹下那黝黑乾裂的皮膚,來讓觀眾理解他這20_年裏,為尋子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後來,井柏然飾演的孤兒曾帥闖入了他的生活,影片進入“遇孤”的情節。故事發展到這裏,其實曾帥已不是一個孤兒,因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澤寬成了孤兒。曾帥尋找父母的過程並沒有很曲折,他的出現更像是為雷澤寬編織了一場夢,哪怕沒有血緣關係,但這對老與子的關係,已經達到的“愛”的層次,也成為影片中最精華的部分。

曾帥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雷澤寬開始夢醒,發現原來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兒,他踏遍祖國各地,表面是尋子,其實更是像一個遊魂在跟着一盞明燈在踱步,用尋子的行為來麻痺自己冰冷的內心。於是,《紅樓夢》一樣的結尾來了。影片中段,有雷澤寬燒香拜佛的情節,這樣的伏筆也預示了結局最終是來佛理來化解。執拗,稱為痴,與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謂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這樣的編排,又將影片上升到一種哲學與禪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還有一位尋找兒子的母親作為輔線,她在自己兒子獲救的同時,並沒有耐心得等來那一刻,最後絕望得選擇了跳水自殺,同類型影片《親愛的》也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這個橋段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其實是雷澤寬的另一面人性的體現,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母女團聚可能就在後天,但大多數人往往絕望得死在了明天。此外,影片運用大量自然風景,甚至讓人有點看“請您欣賞”的即視感,但這種鏡頭與主題綠色彩的運用,恰恰是導演的用心之處,因為綠色恰恰代表着生命、生機和希望,並時刻向觀眾傳遞着這種力量,足見這部電影並非打着明星的旗號消費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誠意之作,催淚大片,值得一看。

標籤: 觀後感 中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koko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