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2022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精品多篇)

2022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精品多篇)

2022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精品多篇)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 篇一

“考古精神”話組工幹部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這一職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優秀的紀錄片之後,一件件國寶的展示、一組組故事的講述、一個個默默付出的身影,在繁華市井背後默默奉獻的工作者的工作故事逐漸也為人所知,引起了一番“考古熱”,許多年輕人紛紛表示想學考古專業。

2018年7月,踏上選調生之路的我懷着對基層工作的熱切期盼,對於基層工作的憧憬,告別了校園,告別了有些“酷炫”的考古學專業,來到更為真實面對基層事務的鄉鎮崗位。剛剛畢業的我還不懂得“上面千根線,底下一根針”的真正概念,鄉鎮工作多而繁雜。如今工作半年多,現在的我褪去了初來時的青澀與無知,慢慢地也融入工作崗位,也更為深刻體會到了組織工作的不易,也發現了組織工作與考古的相似之處。

用情懷堅守事業 有擔當不知疲倦

對於不瞭解考古的人來説,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這樣的工作,認為考古就是“挖墓”“挖寶”。在參加工作後,有很多人問我,考古學專業是不是真的很難找工作,為什麼放棄了這樣的專業來到鄉鎮,為什麼不去“挖寶掙大錢”。事實上,考古工作也是非常艱苦的,很多長期奮戰在田野考古工作一線的考古隊員,工作條件非常艱苦,收入通常也不高,又常常不被人理解,真的是做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常常一蹲就是一整天,在烈日之下曬黑曬傷,就為了能夠真實地把遺蹟揭露出來,真實地記錄。考古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考古工作也需要強大的溝通、協調能力,在田野調查、考古發掘中,要與各部門打交道、要跟羣眾做工作,要遠離城市生活,一年有三百多天都在外出差,與繁雜瑣碎的基礎工作為伴。正是有這樣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情懷,中國當代考古學艱難地發展至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喜的成就。當一件件精美的文化瑰寶呈現於世人面前時,青年一代更是萬分感慨“此生無悔入華夏”。

考古工作和組織工作一樣,都是需要情懷的,需要付出許多常人所不知道的艱辛。組織部的門,總是靜而肅穆,組織部的燈,總是亮到最晚,組工幹部既要低頭伏案練好一支筆桿,又要通宵達旦整理報表彙總台賬。站在“路人”視角,組織部門是個嚴肅而不近乎人情的部門,組織部的工作跟業務部門相比似乎“繁而無用”,甚至不那麼“腳踏實地“。組織部門的用詞總是“高大上”,實在叫人“難以親近”。在旁人的不解中,在晚歸的夜晚家人細細碎碎的抱怨中,是信念和堅守在支撐組工幹部。

用細緻打造品質 用細心補齊短板

在考古的田野工地上,考古隊員們通常都拿着小刷小鏟,慢慢清理出一個個遺蹟,小心翼翼地“呵護”剛出土的“文物寶寶”,正所謂慢工出細活,考古是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緻的,田野現場有可能有很多的突發情況,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可能會出問題,從而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組織工作亦是如此,由於組織工作涉及面廣,又對口人事、幹部、組織建設、發展黨員等關鍵領域,更是要付出百分之兩百的用心來,組工幹部要能夠做到反應快、做事細緻,更要做到少犯錯、不犯錯。這是相當考驗人的,對於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來説,更要繃緊神經反覆查看、多看多學,迅速適應崗位。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訴我們,廣大青年要繫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年輕人要學會在基層一線的實踐鍛鍊中錘鍊摔打,所懼之處,正是短板。組織工作雖難,但總是可以用心做專業的。

在黨建引領下,組織工作涉及我們體制機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為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相比於考古人,組工隊伍更為龐大,也是很多進入體制的年輕人進行鍛鍊的崗位。考古工作者每天迎着朝陽、趕着黃昏,日出而作,協調好與各級政府各部門、當地村民、民工、技工、考古隊員、實習基地的關係。日若西山之後也不閒着,還要整理標本、器物、清理底層、繪製圖紙、撰寫發掘簡報、進行學術研究。考古工作容不得弄虛作假,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對歷史遺產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在離開校園選擇基層選調生項目時,很多人不理解我,説到農村鄉鎮,你還沒在考古工地待夠嗎?或許在18歲當初選擇考古學作為專業的時候,我就已經與基層結下了不解之緣。組織工作、駐村工作多而雜,要迅速成長為一名多面手並不容易,既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這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考古的學習讓我有了更好的耐心。

層層發掘歷史 感悟成長魅力

考古工作者是默默奉獻的,“青春獻給考古,文物上交國家”,很多人都問你們圖什麼?有多少常年堅守在田野考古一線的幹部,幾十年如一日,拿着微薄的收入,只是做一件事情,為文化遺產事業而奉獻終生。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考察南開大學時,寄語南開師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今天我們組工人要去了解和學習這樣的“考古“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孜孜以求,層層發掘,事無鉅細。因為我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基礎、最根本的力量,我們的工作是艱辛的,也是神聖的。我們要多些耐心,少點浮躁,用“考古精神”發掘土地、用“考古精神”繪製美麗鄉村、城市發展的美好藍圖。

細看組工幹部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專業,並沒有一門大學的主修專業叫做“組織工作”。有的人一畢業就接觸了組織工作,有的人則在別的崗位多年之後轉入組織工作。組工幹部是沒有“專業”,又也是“專業”的,這種專業不在學院課堂裏,而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之中積累總結。雖然有時面對“文山會海”“5+2”“白加黑”,我們剛畢業不多久的年輕人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但從中也漸漸能夠得到進步成長。

夜深了,在無數的城市裏,無數組織部的燈還亮着,在無數鄉鎮的鄉鎮裏,還有許多人還在伏案工作着。在廣泛的小村裏,很多人看着漫天的星光,而腳踏實地地努力着。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 篇二

《國家寶藏》第三季在一片期盼聲中,終於要來了,等哭的寶粉們開始瘋狂打Call。

這一季九座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故宮、西安碑林、蘇州古典園林、西藏布達拉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孔廟孔林孔府、三星堆、安陽殷墟將拉開一幅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的歷史畫卷!

12月6日起,每週日晚八點半,央視綜藝頻道CCTV3,我們依舊,不見不散。

一眼千年,蕩氣迴腸。不同的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

儘管到目前為止,節目組尚未公佈最終入選的文物名單,但新增加的8座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都擁有聞名全國的鎮館之寶,看看下面哪些國寶能入選?

01

故宮

巍巍故宮,聳峙蒼穹,

環姿瑋態,百代是崇!

六百年,紫禁城!

2021年是辛丑牛年,不知道此次故宮能否把這件《五牛圖》做為守護的國寶?

《五牛圖》卷,唐,韓滉作,紙本,設色,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

紫禁城1420年洪武年間正式成為皇家宮殿,玉壺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

緙絲花卉冊,明,十二開,每開縱41釐米,橫42釐米。清宮舊藏。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鼎式爐,元,通高28.4釐米,口徑17.1釐米。清宮舊藏

02

西安碑林

石刻淵藪,翰墨津樑。

集書藝、演文字、藏典籍、載歷史,

用金石永固凝聚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該館。

刻於唐貞觀十年(636),唐王李世民為了紀念開國戰爭中曾騎過的六匹戰馬,令宮廷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將六匹戰馬形象採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來,置於昭陵北司馬門祭壇兩側以示紀念,李世民親自為每匹馬寫了贊詩,並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刻在每件浮雕的上角。令人遺憾的是,作為國寶級文物,六駿中最精美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上世紀初已被盜運到海外,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其餘四件也被割裂為數塊,多有殘缺,令人惋惜。遊人至此,每每慨歎,望六駿能早日在故土團圓。

《玄祕塔碑》,螭首方座,高386釐米,寬120釐米,28行,滿行54字,共1200餘字,柳公權書並篆額。此碑是為唐代安國寺上座大達法師立的紀念碑,刻於唐武宗李炎會昌元年(841)。

碑文主要敍述了大達法師的生平以及他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時蒙受朝廷恩寵的情況。碑銘後刻有“刻玉冊官邵建和並弟建初鐫”等字樣,是研究唐代寺院經濟的可貴史料。碑陰刻有大達法師的弟子正言出錢購買莊宅一座和發給他的執據等。

此碑是柳公權的代表作,字跡清瘦,結構嚴謹,氣勢雄邁,骨鯁氣剛,神韻耿介,屬柳公權書法的精品。該碑筆筆精到,字字珠璣,加之邵建和、邵建初兄弟雕工精湛,是歷代人們學習“柳體”書法的範本,因此被列入國寶級文物。

《石台孝經》由四塊高590釐米、寬120釐米的長方形巨石結體而成。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起來。此碑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員)李齊古主持,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745)鐫刻而成。碑額是唐肅宗李亨的篆書 “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16字。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釋,並以自己喜愛的八分隸體書寫的《孝經》,所以稱為《石台孝經》。字體雍容華貴,端莊大方。

開成石經刻成於唐開成二年(837),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論語》共12部儒家經典。共114石,228面,65餘萬字。是現存較早且完整的儒家文化石刻經籍,是西安碑林早期藏品之一,被稱為中國最大最重的一部石質圖書。

03

蘇州古典園林

它承載着雋永無聲的姑蘇吟唱,

壯志諧風雅;

它定格着天人合一的東方畫卷,

咫尺築“天堂”!

一千年,蘇州古典園林!

説起蘇博的國寶級藏品,就不得不説祕色瓷蓮花碗。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過一首詩,名叫《祕色越器》,在這首詩中,描述了當時極為罕見的皇家御用瓷器祕色青瓷。

當然,還有著名的《七君子圖》,畫作是把元代的6位畫家(趙天裕、柯九思、趙原、顧定之、張紳、吳鎮)的墨竹圖逐一收裱在同一長卷中,其中收錄有柯九思的兩件作品,共有七幅,故得名。

太平天國忠王府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國曆史建築羣之一,現存彩繪和壁畫(統稱彩畫),數量之多,藝術水平之高,為全國所罕見,可説是江南“蘇式彩繪”的典範,以描繪精緻、風格秀麗著稱於世。

04

西藏布達拉宮

以世界屋脊作門檻,

以千年冰雪作門楣!

彙集所有虔誠與想象的高原明珠!

一千三百年,西藏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內珍藏8座__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餘件,典籍6萬餘函卷(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瑰寶。

05

莫高窟

尋,如何穿越千年,身臨其境;

探,如何鑿空絲路,連貫東西。

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06

秦始皇陵

從巍峨軍陣到茂林封土,

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

秦始皇陵兵馬俑,

向人們展示着秦帝國不可抗拒的威嚴,

訴説着千古一帝問鼎天下的赳赳之志!

兩千兩百年,秦始皇陵!

談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收藏最大的特色,當然是兵馬俑、銅馬車。

此件藏品為秦代的青銅器,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是古代單轅雙輪車並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製作。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07

孔廟 孔林 孔府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用他的思想為

華夏大地蓋上了文明的烙印,

兩千餘年,未曾斷絕。

大哉,孔子!

兩千五百年,孔廟、孔林、孔府!

孔子博物館擁有各類館藏文物70萬件,聞名於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來直至1948年的30萬件孔府私家文書檔案、宋代以來4萬多冊善本古書、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飾以及大量的與祭祀孔子有關的禮樂器等。

天誥命盒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專為保存皇帝聖旨之用,是孔府與朝廷保持密切聯繫的佐證。

08

三星堆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伴月,現王都風采。

雄踞西南,展多元中華。

三千二百年,三星堆!

三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博物館收藏的這批古蜀祕寶中,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金面罩是用金塊捶拓成金皮,然後依照人頭像造型,上齊額,下包頤,左右兩側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鏤空。面罩與人頭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調和石灰作為粘和劑,將金面罩貼於銅頭像上。

09

安陽殷墟

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

這是一個王國的縮影,

是東方文明的重要驛站。

三千三百年,安陽殷墟!

自盤庚遷殷,商代逐漸進入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殷墟出土的這一時期青銅器因其精美的製造工藝而享譽海內外,可謂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典範。

甲骨文是刻寫於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記錄或記事。據統計,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辭甲骨約15萬片,記有5000餘單字,卜辭10餘萬條,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等各方面。

注:文中所有藏品只是示意,並非節目中“守護國寶”。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 篇三

2月7日20:30,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最新一期《國家寶藏》,你看了嗎?蘇州博物館三件“國寶”驚豔亮相啦!

作為一檔“頻上熱搜、好評如潮”的文博探索節目,這一次讓全國觀眾透過蘇州三件“國寶”,感受千年古典園林的“壯志攜風雅,咫尺築天堂”。其實,節目背後的“寶藏”也很精彩。2020年11月中旬,看蘇州記者跟隨《國家寶藏》攝製組整整9天,全程見證了這個年輕團隊的高效、嚴謹和創新。

怕水的蔣欣

和蘇州護城河來了次親密接觸

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位“明星國寶守護人”,《甄嬛傳》中扮演“華妃娘娘”的演員蔣欣擔任真珠舍利寶幢的“守護人”,分別在盤門景區及蘇州博物館進行了拍攝。

節目組提前兩天來蘇踩點,拍攝當天更是凌晨4點就抵達盤門景區,進行再次踩點、走位,調試燈光、聲音、鏡頭。當蔣欣抵達開始化粧時,節目組也不放過任何間隙,緊鑼密鼓地和她對台本、溝通細節。

也正是因為前期工作的細緻周密,蔣欣在手搖船、瑞光塔、蘇州博物館的鏡頭,均是一次拍攝完成。

“心裏慌慌的,我平時不太坐船。”北方姑娘蔣欣天生有些怕水,登上盤門景區的手搖船前還在擔憂,但在優哉遊哉的手搖船上適應了一段時間後,她就開啟了“自拍模式”,把在蘇州的美好體驗迅速分享在了微博中。

蔣欣經紀人告訴看蘇州記者,為了這次拍攝,蔣欣真的很拼。“她本身是個怕水怕高的人,這次為了守護國寶,兩樣全乾了。”

在瑞光塔上,蘇州的美景讓蔣欣暫時忘記了“恐高”,她對着看蘇州的探班鏡頭感慨:“這是第一次站在這麼高的地方看蘇式建築,感受到了蘇州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就像蘇州的女孩子一樣嫻靜美麗。”

僅半天不到的時間,蔣欣的拍攝就殺青了。節目現場的高效“一次過”也着實震撼了看蘇州記者,節目組導演吳宛玥説:“團隊成員都是從上一季《國家寶藏》就開始合作,彼此之間早已建立起默契,很多需要拍攝的鏡頭,無需編導強調,攝像就會捕捉到。而且,早在出發來蘇州拍攝前,我們就已經充分交流過如何拍攝、具體拍攝哪些內容。”

沒有暖氣的南方冬天

“95後”團隊不辜負每一幀

在蘇州拍攝期間,正值暮秋初冬,連續幾天陰雨綿綿,編導團隊多數是北方人,面對沒有暖氣的南方,也咬着牙堅持,時常在凌晨5點、天矇矇亮就出發前往拍攝目的地。

《國家寶藏》的團隊成員多為“95後”,甚至不乏“00後”。主力攝像程振宇清楚地記得,自己來過蘇州5次了,每一次都是因為工作。即便無法以一個遊客的身份到來,但他對蘇州有着很奇妙的感情,他感慨:“大概因為環境太舒適,在這裏工作也不會覺得很累。”

在蘇州博物館,為了將展廳裏真珠舍利寶幢複製品最美的樣子記錄下來,編導團隊請蘇博工作人員將陳列玻璃擦得鋥亮。

拍攝寶幢時,節目組動用了少見的“老蛙探針”鏡頭,這個特殊鏡頭可以進入狹小的空間,呈現正常鏡頭難以做到的精緻、細膩,更以超微距的方式,將寶幢拍攝出小人國的感覺,視覺效果非同尋常。

此外,黑布、轉盤、各式燈光,節目組都從北京“跋山涉水”背來了,力圖通過佈景還原文物的真實模樣,拍到其中的精彩細節。

蘇州博物館每逢週一閉館,這為節目組爭取了大量拍攝時間,但因為拍攝內容十分精細,一天時間遠遠不夠,節目組在週一之外的幾天時間,都是在遊客離館後,從傍晚拍到深夜11點。

深夜拍攝完成後,節目組還需回住處整理素材,並調整第二天的拍攝方向和內容。

“有心的人不會被辜負”,在100分鐘的節目中,相信大家感受到“95後”拍攝團隊眼中蘇州“國寶”的滄桑之美、精巧之美。

區別於其他8座文化遺產

蘇州“三寶”是活着的文物

與前兩季有所不同的是,《國家寶藏》第三季不再侷限於某一個博物館建築室內空間或展品,而是選取了中華大地上享譽世界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作為表現對象,角度更為宏觀。在這其中,蘇州古典園林又顯得尤為特別。

《國家寶藏》執行總導演周宇辰告訴看蘇州記者,節目組一直非常期待蘇博篇。

“區別於其他遺址、遺蹟、古墓,蘇州古典園林作為文化遺產還在延續着生命力,在當地百姓、城市氛圍中,歷史和文化都還感受到鮮活的存在,這非常符合我們節目‘讓文物活起來’的定位。”

本期節目選取的三件“寶藏”分別是真珠舍利寶幢、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微縮明式傢俱,選擇這“三寶”,也足見節目組之用心。

真珠舍利寶幢是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宋代製作,距今已有千年,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可以説是蘇州工藝的集大成者。

節目播出的前世傳奇中,蔣欣飾演孫十娘,演繹了一段智鬥貪官、為夫伸冤,並捨身保護寶幢的故事。蔣欣的表演極具感染力,讓人分外感受到寶幢的珍貴。

而這也離不開此前在蘇州拍攝時,蘇州博物館副館長錢兆悦詳細為蔣欣介紹了寶幢的來歷、如何被發現、如今真品又怎樣被細心專業地保存。

在瑞光塔上,當看到蔣欣對寶幢背後的蘇州文化十分感興趣時,錢兆悦還和節目組溝通,特別增加了一段講述內容,着重介紹盤門作為連接大運河和蘇州古城的重要位置。

“希望通過這樣的介紹,不僅僅展示蘇州文物,更展現大運河和蘇州古城,聚焦寶物背後的城市遺產,拓寬欣賞的視野。”

在演播室,則由蘇州博物館高級工藝美術師黃麗虹擔任今生講述人,為觀眾介紹了真珠舍利寶幢所運用的各種蘇州工藝,並分享北宋時期蘇州的繁盛景象。

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則被譽為“蘇州三絕”之一,四百多年前,伴隨着蘇州古典園林之一拙政園的建成,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親手種下一株紫藤。這株紫藤見證了拙政園的起落浮沉、滄桑鉅變,依然生機勃勃,亭亭如蓋,成為了蘇州博物館中的無價“活寶”。

這株手植藤見證了拙政園四百餘年的榮辱興衰。身為蘇州市園林管理局原副總工程師的詹永偉,則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園林的研究之中。在今生故事中,詹永偉講述了自己與園林結緣的故事,並從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出發介紹蘇州園林之美。

出土於明代內閣首輔王錫爵夫婦合葬墓中的微縮明式傢俱,則見證着一個時代的風尚,更訴説着“一生一世一雙人,一桌一椅便是家”的不朽傳奇。

在微縮明式傢俱的前世傳奇中,鄧婕飾演王錫爵的賢內助朱氏,在展現夫妻情深的同時,更展現出對於這些傢俱的別樣情感。

明式傢俱,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傢俱的巔峯,它到底好在哪?節目中,蘇州市網師園管理處主任吳琛瑜通過對比明式傢俱與日常生活中的傢俱,將明式傢俱的設計特點娓娓道來。

作為一檔“讓國寶活起來”的節目,由“明星國寶守護人、“今生嘉賓”為大家帶來國寶的“前世傳奇”及“今生故事”,相信大家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享譽盛名的蘇州園林,背後有着“打動人的美感”。

而聽完這麼多拍攝幕後的故事,在感受到節目製作精良用心的同時,更希望孕育出江南文化氣脈的蘇州古典園林,帶給你久久回味的感動。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及長影評 篇四

時隔40年,《國家寶藏》續寫“九色鹿”的今生傳奇

198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改編的動畫作品《九色鹿》風靡一時。因為那段捨己救人的熒屏故事,“九色鹿”作為美麗、善良和正義的化身,定格在了無數70後、80後的記憶裏,也成為無數國人關於敦煌之美的啟蒙。

40年後,“九色鹿”重返熒幕。她以“國寶守護人”的身份現身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不僅再度勾起了一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也開啟了觀眾深度瞭解敦煌、親近敦煌的熱忱之心。

在動畫故事裏,九色鹿是人類的守護神。那麼在現實世界中,誰創造了九色鹿,誰守護了九色將鹿,又是誰她和同伴們的故事沿着絲綢之路傳遍遠方?

1月3日晚,第三季《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走進敦煌莫高窟,不僅帶領觀眾感受它“凝千年藝海之精髓,匯四方文化之瑰寶”的浩瀚氣象,也通過《鹿王本生圖》、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莫高窟第220窟三大國家寶藏,講述從“一個人的執着”傳承開來的“一羣人的堅守”,並試圖啟迪今天的年輕一代續寫這場文化的接力,締造敦煌藝術新的巔峯。

爺孫三代守護敦煌壁畫

88歲老先生64年零失誤,卻稱“我們一家只是泥瓦匠”

《鹿王本生圖》的前世故事發生在1945年:深夜的戈壁中,“敦煌守護神”常書鴻騎馬追逐離開敦煌的妻子,意外墜馬昏厥的他,醒來後發現九色鹿出現在身旁,給了他重新選擇的機會:“是時候停下來了,要是再繼續下去,你將失去一切財富,你會後悔的!”

舞台上,辛柏青飾演的常書鴻眼神堅定:“雖然我沒有信過佛,但我心中也有佛。我的佛就是莫高窟,我的至愛就是莫高窟,所以無論任何艱難險阻,我都會與它終生相伴。”

《國家寶藏》借用虛擬技術讓“九色鹿”和“常書鴻”同台,並邀來配音老師丁建華重現動畫片中九色鹿的聲音。與其説節目是在致敬經典,不如説節目是以致敬經典之名,致敬所有為守護敦煌文化“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們。

莫高窟九層樓檐下的鐵馬風鈴,蒼涼傳響。與它遙遙對望的黃沙之下,是常書鴻永遠的安息之所。在他身邊,還長眠着眾多為敦煌奉獻的人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選擇歸根大漠,隱身於世,生死相守。

本期《國家寶藏》講述的爺孫三代守護敦煌壁畫的故事,讓觀眾從更加平凡的視角深切感悟了一次“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已經88歲的李雲鶴老先生,在莫高窟做了64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他這一生都在和時間賽跑,近4000平方米的壁畫,500多身的塑像,在他的手下重獲新生;兒子李波今年56歲,莫高窟第220窟是他看着父親修復起來的,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他回到大漠,幹了父親的老本行,他説,每次從外地回來有一種生命的興奮,於是一干就是30多年;31歲孫子李曉洋是在敦煌出生,在莫高窟第220窟邊上長大的,如今也已從事了10年的壁畫修復工作,他想象着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會虔誠地守在敦煌,把爺爺的手藝和理念傳承下去……

修復壁畫64年,李雲鶴老先生從零起步,練就了一身本事,如今仍在一線發光發熱,他卻謙遜地稱“我們一家不過就是泥瓦匠”。老先生這一生最驕傲的就是64年零失誤,面對不夠認真的徒弟,他會跟孩子們説:“佛像就是不會説話,會説話你修不好就去法院告你們去!壁畫比我們自己的肉都金貴,肉可以再生,而壁畫不能!”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已從建院之初的18人,發展到1473人。在世代守護下,莫高窟這座凝結着人類千年文明的璀璨瑰寶延長了生命,也深情訴説着“我心歸處是敦煌”的執着。觀眾們説,這個故事和“給兵馬俑拍照的人”一樣震撼人心,他們從事着自認為“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抱朴守拙,工於匠心,而這樣的熱愛,可能是對時光對浪漫的表白了吧!

“後九色鹿時代”的啟思

吾輩當努力,讓世界看到敦煌藝術新的巔峯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一個溝通中西的商貿重鎮,留下舉世矚目的人類文化遺產。

在漫長的歲月裏,無數藝術家走進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卻留下丹青千壁,將近八個世紀的燦爛文化凝結在45000平米的壁畫中。六萬多件的敦煌文書,上起十六國,下至北宋,因為戰亂曾被迫封存。千年之後,洞口重見天日,卻又逢亂世,洞內寶物大量流散海外。

飽經滄桑的敦煌,見證了中國文化的一面輝煌,一面血淚。如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所説:“敦煌,是一節歷史課、文化課、藝術課、地理課、傳承課。”80多年來,在一代代人的悉心守護之下,敦煌文化逐步從悲涼中走出來,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本期《國家寶藏》從《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一分為三段的顛沛流離命運切入,講述了一件國寶是如何在中國眾多考古學者的苦心奔走下,在日本青山先生一家的無償捐贈下,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支持下,得以全卷“合璧”。見證了文物迴歸之旅的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永增先生説:“未來我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中國文物回到祖國,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出生於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為了掌握中華文明的發言權。當然,我們也向全世界的學者敞開懷抱,因為這不僅是敦煌的歷史遺存,更是敦煌帶給全世界的共同財產。”

對敦煌文化更好的保護,是對它的傳承和光大。回望歷史,常書鴻、張大千、徐悲鴻、董希文、關山月等美術巨匠都是受到了敦煌的薰陶和滋養;馮健男等老一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匠人們,當年也是根據莫高窟的壁畫,創作出了經典的《九色鹿》。

節目特別從《九色鹿》衍生開來,回顧了“一座上美廠,半部國漫史”的輝煌。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為代表的第一次高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九色鹿》《哪吒鬧海》《三個和尚》《葫蘆娃》為代表的第二次高峯,曾經的中國動畫享譽世界,斬獲過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大獎、第17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等重磅獎項,並影響過眾多的動畫人——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的導演、“動漫之父”手冢治虫,就是看了中國動畫片之後放棄學醫;憑藉《千與千尋》封神的宮崎駿,也是因為中國動畫,萌發了將動畫作為終身事業的想法。

輝煌屬於過去。“後九色鹿時代”的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同樣在沿着前輩的路,進行新一輪敦煌文化以及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孵化。當我們放眼望去,會發現“藝術之花”正越來越多地綻放在我們的生活裏: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電影《英雄》《妖貓傳》等無數影視劇的場景還原來自敦煌莫高窟;奧運會開幕式的飛天、舞蹈《絲路花語》《千手觀音》,無數的美妙身姿來自敦煌莫高窟;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天頂彩繪、民族文化宮的建築裝飾、福娃歡歡頭上的火焰造型,無數的紋飾元素也是來自敦煌莫高窟……

80歲的馮健男老先生説,當年,他們懷着朝聖的心情打開了敦煌的藝術之門,在簡陋的環境裏日夜兼程,你追我趕,並把這股“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精神氣兒貫穿了整個的創作生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否看到下一部像《九色鹿》般的傳世經典,也讓世界看到敦煌藝術新的巔峯呢?看着《九色鹿》長大的常書鴻先生的外孫崔冬暉、新一代“上美影”人田懿在節目中給出了他們堅定的答案,我們也有理由期待——這場文化的接力之路,將在吾輩腳下走得更加寬闊而自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l59k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