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孔子》電影觀後感新版影評精品多篇

《孔子》電影觀後感新版影評精品多篇

《孔子》電影觀後感新版影評精品多篇

電影《孔子》觀後感900字 篇一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就是一部記載着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鉅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就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就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讚歎不已。之後,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説“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着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着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就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裏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着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就是平時總就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就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裏,在幾個小時裏,徒勞地自我的體温來温暖着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着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之後,孔子和弟子們,理解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後説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一樣人的心裏必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後的苦處。一箇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説就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就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二

我趁暑假的時間讀了《葉聖陶作品精遜,我覺得這本書特別好,也很有創意,我很喜歡看。而且這本書的封面也設計得不錯,上面畫了一個稻草人,還有幾隻蝴蝶在飛舞,很美,很漂亮。

葉聖陶,大家一定聽説過吧?他就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在我的眼裏,他寫的作文都是很棒的。據我所知,葉聖陶爺爺寫的散文、小説、歌謠、童話等作品一共差不多有七八十篇呢!打開書本,第一、二、三頁上畫的栩栩如生的圖片頓時吸引我的眼球,加之書本中的幾十篇文章寫得楚楚動人,我看得津津有味,還從中學到了許多好詞好句呢!

其中,我最喜歡葉聖陶爺爺寫的那篇《三棵銀杏樹》。書中的銀杏樹生命力非常強,經歷了30年的風吹雨打後還能保持原來的樣子。而且這個銀杏樹結出的果子可以拿來聽,雖然不甜,但是有一種清香的味道。葉聖陶對銀杏樹的喜愛可見一斑。銀杏樹開出的花並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可這些美得不起眼的花兒卻成了葉聖陶眼裏耀眼的明星。葉爺爺細緻的觀察加之細膩的描寫,使得黃裏透白的小花一下子折煞羣芳,似乎成了花中之王。

作為國小生,平時寫作文和日記是大家最頭疼的事了,但看到葉聖陶爺爺通過自己的悉心觀察,把平凡的銀杏樹寫得那麼可愛,美麗。我想,大家也應該多留心生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切身感受寫到文章中去。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三

沒有一個時代不在討論研究着孔子,就彷彿是一個人印證了那句話“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或許我們會一向對孔子的事蹟有着兩種目光,或褒或貶。無所謂外界的評論,實實在在的是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也許就是近日我觀看電影《孔子》後的體會和感悟吧。

影片《孔子》一開頭,就出現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背靠着牆,盤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時他的心裏僅有一句感慨: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這是《孔子》這部影片對於孔子老年時內心的揣測:一個滿懷夢想抱負的聖人,即使經歷了從黑髮到白髮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但當初堅定的夢想是不會被動搖的。我卻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堅定自我的夢想?他的夢想又為何在諸國都無法得以實現?

與我們處於當今社會的普通相比,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七國爭霸,戰爭頻發,社會的動盪不安,而魯國則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各國如果不去消滅他國,就只能應對被他國消滅的命運。所以各國漸漸從安逸中覺醒,企圖擴充各自的領地。既然要征戰,那麼軍隊的培養是重中之重。而一隻好的軍隊,需要的是分明的紀律和賞罰制度。同時,征戰期間,為了避免內憂外患的局面,需要維持國內相對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最具震懾力的。所以法家的依法治國的主張最受推崇。而孔子卻主張以仁愛治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百姓能夠知仁的內涵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來得高級、穩定。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我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與他國。可是使百姓在思想裏知仁,在行為上守禮,必然要教之。而教育對人思想的轉變是漫長的,在各國劍拔弩張、虎視眈眈的局面下,變得不可取。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進取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當時的歷史因素,孔子本身的夢想觀點也是太過於夢想、不具有説服力。恢復周禮,以仁愛治國是孔子的夢想。恢復周禮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禮樂崩壞的局面,以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對他的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泛起千層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這位心靈上的導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我的故鄉魯國。

每當我的眼前回顧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的時候,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温情的一頁。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終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絃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齊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終一刻,仍不忘為他人着想。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期望在冰面上回蕩着,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於心中。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蹟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於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同時在看了電影《孔子》之後,心中也存在着充滿矛盾的心境。因為他的種種行為,既讓我贊同又讓我反對。然而,孔子這麼一個人物形象在這般矛盾中更顯突出。孔子一生坎坷,出身貧賤有四處碰壁。但他心懷夢想,渴望回覆周禮。禮樂等級制度確實有利於鞏固國家,但同時存在弊處。這種制度只研究了統治階級額的利益,完全沒有照顧到農民百姓,所以才像《孔老二的罪惡一生》中畫的一樣,在周遊列國時被農民起義圍困。這便是一種制度的矛盾。

孔子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當宰我與孔子辯論受三需不需要三年的問題上,孔子大發雷霆,嚴厲批評宰我,在宰我出門後還在背後罵他。我在想這孔子是不是真的罵得對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守喪並不需要必須滿三年,在這三年中吃素守喪,我認為宰我説的很有道理,在我看來,孔子是一時氣憤,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因為宰我的話是違背周禮的。可許多書上評論孔子性格時説他是“温良恭儉讓”,即温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很少書中會正確的指出孔子脾氣的暴躁。這便是他性格的矛盾。孔子形象在矛盾中更顯生動,所以我們也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孔子,不能因為一篇文章而否認了一個人。我們更要有探究精神,去證實書中所寫的真偽。

對於我們今日的人而言,我們雖然不明白孔子決絕棄家,背井離鄉周遊諸國那一刻是抱着什麼樣的夢想或無奈,我只明白這個聖人在跨出家門那一刻,就有一對母女守望城門,這一守,就是無數個春夏秋冬。日落日升,君卻不見,望眼欲穿苦等華髮年輪。電影裏沒有描述這些,可能聖人的兒女私情永遠都要以“聖”字為圓心,既然要以大仁為主,則對家人的小仁就僅有以決絕為半徑,從而得到一個流芳百世傳頌千年的殘忍花環,人們銘記孔子,因為儒家,嫉恨距離,因為別離。那個寫滿功名利祿的紅塵,飄蕩掙扎的怨恨,好一句道不一樣,不相為謀。好一段,落葉歸根…………君不見,蒼茫大地千年流逝,世俗空空,那天下大同的夢想,那以仁治國的忠告,如今都已是過往浮雲的標本,僅供參考。

讀書多年,唯有那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殘留於心,此刻看來,所謂君子,也可是是在人們酒足飯飽後參加的面具舞會,什麼都為的最終平步青雲繁華於世。有所不為的最終卻落得碌碌無為苦歎經年。世風日下,聖人,敢問為與不為?遙想千年,你的不為落到流離所失,縱覽現今,人羣蝸居,不露鋒芒則恍惚一生,生存讓人們時而口吐蓮花,時而暗刺匕首,隱匿人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利益遠勝於仁義。君不知,銅筋鐵骨亦會遍體鱗傷蹣跚而行。仁與被仁,適者生存,當我們在水泥森林裏,是龍則盤,為虎則蹲的時候,聖人您又豈能明白蝸居的無奈?芙蓉花開,山林鳥避,電視醜態百出,報紙假象若干,風氣在此,誰又敢説他不為幾鬥米折腰?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者跳樓,尊嚴無命重,命卻比紙薄,敢問金庸筆下的楊過為何跳崖?答曰:父是康。冷漠鑄造邪惡,温暖醖釀光芒。人情冷暖世間城府豈能全盤用一個仁字去對待,若,人人似孔子般執着,則太平盛世,但既為人則如何全無私心?今日的原則遲早都會淪為多年後的眼淚和感慨,不信請看孔子城門前那一跪一歎,跪的還是那座城,歎的卻是多年的顛沛流離,多少的不甘心與委屈化成眼淚頃刻而瀉。君不見,兩鬢斑白,歲月無法抹掉的執着,悲歡刻在人心,遲遲無法散去。而

人們,也僅有在電影裏看到他的夢想,無奈的憧憬……

當然,我們是新時代的棟樑,歷史的磨練中仍然熠熠生輝的孔子思想不該在我們這個高科技化的時代裏被落寞。我們作為當代的學者應當辯證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任務了。

電影《孔子》觀後感900字 篇四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為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1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為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濕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着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1個弟子子路在衞國內亂時,為護幼君,血戰眾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説:“夫子説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2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捍衞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1種什麼力量支撐着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説:“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因為《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為《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閲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為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説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説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1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藴涵着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瞭解。瞭解孔子,瞭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電影《孔子》觀後感1000字 篇五

電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影城繼阿凡達上映期間一票難求的火爆狀況後,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票房熱潮。近幾天,影城1號廳排期基本為《孔子》,上座率達90%,據影城工作人員透露:有很多老人前來觀影,也有很多人帶着孩子前來觀看。可見,孔子在中國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號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跟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跟。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跟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跟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跟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跟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跟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跟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跟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跟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跟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mjw73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