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做有智有勇的好乾部——京劇《秦香蓮》觀感

做有智有勇的好乾部——京劇《秦香蓮》觀感

做有智有勇的好乾部——京劇《秦香蓮》觀感

做有智有勇的好乾部——京劇《秦香蓮》觀感

裘學慶

小時候就看過傳統戲《秦香蓮》。那時畢竟小,不懂多少世間事,看到秦香蓮千里尋夫、一雙兒女跪在陳世美膝下,覺得很可憐;戲到最後眾衙役抬着虎頭鍘、駕着陳世美去法場監斬,覺得挺好玩。僅此而已。而現在年屆不惑,歷經世事,尤其是作為一名公職人員,近日重看京劇《秦香蓮》,則是感慨萬千。這部戲不是一般的家庭倫理戲,實為一部官場道德戲。

京劇《秦香蓮》以秦香蓮進京尋夫、被夫拋棄、含屈伸冤為主線展開的。從家庭倫理故事來説,秦香蓮是悲慘棄婦的代表,但從其尋夫、伸冤過程的種種遭遇來看,其又是社會底層人物、弱勢羣體的代表。在這部戲裏有5個“官”,面對弱勢的秦香蓮,陳世美是反面角色自不必説,其他4個,都是正面角色。他們不但有做人的良心、有做官的正義,而且在處理秦香蓮這個公案中,都是表現出了“智”和“勇”。

秦香蓮首先遇到的“官”是附馬府的門官。這裏暫且也稱其為官吧,因為其掌握着進出附馬府的大權。秦香蓮丈夫陳世美進京趕考後在家裏窮耕苦織,奉養公婆和撫育兒女。不料連年災荒,公婆都餓死了,無奈帶着一雙女兒走上尋夫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秦香蓮從客店打聽到陳世美已經中了狀元,並且被招為駙馬。第二天秦香蓮母子三人到駙馬府找陳世美。門官作為“保衞科長”自然不能隨便放人進去。但聽了秦香蓮的哭拆,他決意要幫她一把,讓她見到丈夫。但在幫之前,他得對秦香蓮 “驗明正身”呀!他問了秦香蓮一個問題,説明天附馬府有一件喜事,你道是什麼?秦香蓮略一想就説,“明天就是你家附馬壽誕之日”,門官當即叩拜道“果真是夫人到此,多有得罪”。作為結髮夫妻自然可以此問為證,可見門官的聰明。通稟後,陳世美拒絕見母子三人。面對秦香蓮的苦苦哀求,門官又深為同情,為了既能讓香蓮進府,又可讓自己有所擔待,他又想出一計,他叫秦香蓮從衣裙上扯一下一塊裙布給自己,並叫她往裏闖,自己則在後面作阻攔狀。整個過程,門官同情弱者、巧計行事的做法值得肯定。

秦香蓮遇到的第二個好官便是丞相王延齡。秦香蓮母子三人被陳世美趕出附馬府,在街上遇見了三朝元老、丞相王延齡朝罷回府,便攔轎控告陳世美。王延齡很同情秦香蓮的遭遇。但按職責,他可以“理民詞本不當丞相來管”,就是説他完全可以推託,可以“交辦”,但他認為“雪民冤豈容我袖手旁觀”。為此,他給秦香蓮出了一條計策。王延齡借給陳世美賀壽喝酒之際,叫人帶來假扮賣唱人的秦香蓮唱訴,自已則極力“敲邊鼓”,應用大量典故來苦勸,以促成破鏡重圓。整個苦勸過程,展示了丞相的博學多才。無奈陳世美最終還是不為所動,更襯出陳的狼心狗肺。王延齡在盛怒之下,將自己的白紙扇交給秦香蓮,囑她到開封府府尹包拯處去告狀。整個過程,展現了王延齡為政“智”的一面,他沒有“越位”辦案,因為斷案得走“司法程序”,他所能做的,只能以情感人、以理説人,實在無用之後,還指點秦香蓮去打官司,以自己的真誠的行為體現做人、做官的良心。

附馬府武官韓琪,是秦香蓮遇到的第三個好“官”。韓琪不算真正的官,但他是官方人物。陳世美見王延齡氣沖沖走出府去,怕有麻煩,為殺人滅口,於是派韓祺去追殺香蓮母子三人,要拿着“帶血鋼刀”來見自己。秦香蓮像母雞護小雞般護着兩個小孩,寧肯自己挨刀。在她的苦苦哀求中,韓祺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殺的並不是陳世美的什麼仇人,而是陳世美企圖拋棄的妻子兒女!韓祺左右為難:要殺香蓮母子嗎,不忍心下手,不殺嗎,鋼刀上又沒有血跡做回證。最後,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義,韓祺終於放走了秦香蓮母子,自己則引刀自刎而死。在大是大非面前,首先考量的是良心,但最終考量的是英雄本色。

《秦香蓮》劇最後是以包公“鍘美”告終的。審理這個案子可是難煞了包拯。秦香蓮倖免一死,悲憤交加,急奔開封府去告狀。包拯素以鐵面無私著稱。他決意要為秦香蓮伸冤。一段西皮流水交待得明白:“鐵面無私座南衙,赤膽忠心保國家,秦香蓮狀告陳附馬,只為他殺妻滅子理太差,任他皇親威風大,難逃包拯虎頭鍘!”這段唱,道出了包拯的為官本色。

在處理這個案子過程中,包拯先是展示其“智”的一面。他一面讓秦香蓮去寫狀子,一面設計叫王朝把陳世美“請”到開封府來。陳世美帶了上方寶劍,氣高趾揚地來見包拯。面對“忘卻父母”、“拋棄妻兒”、“殺妻滅子”三大罪狀,陳世美卻“拒不認罪”,還想在公堂上殺害秦香蓮,以當朝駙馬的身份相對抗。包拯果斷以法斷案,命令衙役“頭上打去烏紗帽,剝去他的蟒龍袍”,接着命令“人來將他捆綁了……兇犯押在死囚牢”。

國太、皇姑聞訊大驚,連忙趕到開封府要求放人。包拯堅持不放陳世美。國太先以高官相利誘:“快快放了陳附馬,管叫你官爵就往上加”。但包拯不為所動。見利誘不成,國太就耍賴公堂,口口聲聲“先斬哀家,再斬附馬”,用盡卑鄙手段威脅包拯放回陳世美。重重壓力面前,包拯猶豫了,他的內心備受煎熬,悲慼的唱腔表明了他的心跡:“今朝不為民伸冤,我情願罷職丟官就離朝班”。面對皇親國戚,要做到鐵面無私談何容易。他將自己的俸銀三百兩贈與香蓮,勸她帶兒女回家。香蓮有冤難訴,最後一線希望也斷了,無助的女子只能哭天,“叫一聲殺了人的天!”,悲涼的唱詞震人心魄,善良的心聞之都會顫抖。此句唱完,不少觀眾湧出了淚花。秦香蓮拒不接受包拯的贈銀,並怨包拯官官相護,這讓包拯愧憤交加,最後痛下決心:“縱然是丟官把頭斷,也要為百姓雪奇冤!人來速把附馬斬,縱有那榻天大禍包某承擔”。激越的唱腔,引得台下掌聲如雷。這掌聲,是對包公勇氣的褒獎。

看完此劇,感想聯翩。深以為,做人,首先的要有道德良心,而做官,更是要以德為先,做一個敢於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官,做一個敢於為弱者伸長正義的官,做一個敢於為真理而捨生取義的官。《秦香蓮》劇中的4個好官無不是以良心、道德在主導着行為。但同時,也深深地感到,要做個好官很不容易。

“德”是評價一個幹部的首要因素。但作為一個幹部,特別是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和普通公務員,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要堅守道德陣地,維護做人良心,比普通老百姓要難許多,考驗力度更大。從《秦香蓮》劇幾個官員的身上可以得出啟示,做好官,還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和毅力。

近年來被“拿下”的貪官、惡官不少。從他們成長經歷看,很多都是寒門出身,有的還是“紅後代”。他們曾有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抱負,也做出過不少成績,但後來又怎麼會“翻船”的呢?透過他們的人生軌跡,不難看出,他們在走上仕途後未能正確處理為政過程中的利益、是非、矛盾,尤其是經不住各種美麗的誘惑。這首先是“智”的不足。智,不但表現在為智力、智慧,更多地表現為對人生的感悟。在誘惑面前,應抱定人生有所放棄,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不要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喧囂歸於平靜的時候,才明白“放棄”的重要,才感歎“失去”也是一種收穫。

為官還需要有武將的“勇”。面對強大的誘惑,其實也是如臨大敵一般。事實表明,沒有一股浩然之氣,沒有甘於清貧、堅持正義的勇氣,就守不住道德、法紀底線。在為政的道路上,還常常會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免不了遭遇利益、仕途甚至人身威脅,如果患得患失,妥協於黑惡勢力,則不可能真正為人民羣眾服務,只能做一個“昏官”,最終必定被人民羣眾唾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m3lq9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