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散文觀後感(精選多篇)

散文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母親》觀後感(散文)

散文觀後感(精選多篇)

《母親》觀後感(散文)

“世上有一本永遠寫不完書——就是母親。”這句話出自《母親》。這篇散文是肖復興寫的。

這一篇感人文的寫作順序是從始到終,一個“我”從母親死後,對父親帶來的後母從反感到好感;從討厭到喜愛。

文章一開始,“我”的母親重病走了,父親從鄉下帶來一個後母和她的女兒。“我”從那一個刻開始非常討厭她們母女。

後來,因為“我”把“我”的親生母親生前照掛在我家最顯眼的地方,後母居然沒有嫌棄它反而很“照料”它。所以我有一點點認可她,但是,我也沒有從此喜歡她。

文章最後,寫了父親因病去世,後母為了維持我們的生活,居然將自己的女兒嫁入新疆。還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自行車車禍,她堅持揹着我趕了很遠的路,又把我從遠遠的醫院揹回來。因這一切的一切,我感覺到了母愛。

這使我覺得,其實,“後母”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只有像《白雪公主》中的後母般恐怖,她們之中,也有好和壞的之分。

寮步中心國小六年級:***

第二篇:散文(一)

第六章散文

教學目的

1瞭解“五四”散文的總體狀況。

2掌握魯迅、周作人、郁達夫、林語堂、冰心等作家散文的主要特點。教學重點

魯迅、周作人、郁達夫、林語堂、冰心等作家散文的主要特點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步驟

關於“五四”時期散文創作的狀況,魯迅在30年代曾經這樣回顧:到了“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説戲曲之上。這之中,自然含着掙扎和戰鬥,但因為常取法於英國的隨筆,所以也帶一點幽默和雍容;寫法也有漂亮和縝密的,這是為了對於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

這時期產生了魯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達夫、林語堂等諸多不同風致的散文名家。

一、《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羣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號起設立“隨感錄“欄目,專門刊發雜文。稍後有許多雜誌開闢“隨感錄”專欄以及其他“雜感”專欄。它們各自擁有一批撰稿人,形成了頗有聲勢的雜文創作浪潮,進行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羣,他們大多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其中有李大釗、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魯迅的雜文最具有代表性。

二、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

(一)稱周作人散文為言志派散文的原因:

周作人最早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以後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論,強調以自我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的特點,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敍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鬆的語言,給人一種揭露性的笑,並使人在笑過之後,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現在的小品文因內容的不同,一般有諷刺小品、時事小品、歷史小品和科學小品之分。

小品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小品文中的諷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諷刺筆調,批判錯誤思想,抨擊腐朽事物的雜文。

(二)周作人的散文的類型:

有“浮躁凌厲”與“沖淡平和”兩體。前者多收入《談虎集》、《談龍集》中,思想意義與社會意義顯然更加積極;但真正顯示周作人創作個性,併成為他對現代文學藝術獨特貢獻,而且實際影響更大的,確是後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閒話體,有兩種基本含義:一是話題輕鬆隨便,日本的草餅、東京的點心、紹興的米酒、南京的茶幹小酒店的“鹽豆”、北京的茶食、故鄉的野菜等,都信筆寫來;一是風格親切平和。

(三)周作人的藝術情趣:

澀味與簡單味相融

1、澀味:①文詞之澀,文言入文,在順暢的白話文中加入一些“磕絆”②心緒之澀,淡淡的惆悵、落寞的甚或頹廢的。如“喝酒的趣味在什麼地方?這個我恐怕有點説不明白。有人説,酒的樂趣是在醉後的陶然的境界,但我不很瞭解這個境界是怎樣的,因為我自飲酒以來似乎不大陶然過,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職我説來,酒的趣味只是在飲的時候,我想悦樂大抵在做的這一剎那,倘若説是陶然那也當是杯在口的一刻吧。醉了,睏倦了,或者應當休息一會兒,也是很安舒的,卻未必能説酒的真趣是在此間。昏迷,夢魘,囈語,或是忘卻現世憂患之一法門;其實這也是有限的,倒還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裏的耽溺之力還要強大。我喝着酒,一面也懷着?杞天之慮?,生恐強硬的禮教反動之後將引起頹廢的風氣,結果是借醇酒婦人以避禮教的迫害,沙寧(sanin)時代的出現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或者在中國什麼運動都未必徹底成功,青年的反撥力也未必怎麼強盛,那麼杞天終於只是杞天,仍舊能夠讓我們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時喝酒又一定另外覺得很有意思了吧??(《談酒》)

③文章的“隔”

2、簡單味:不肯修飾太過,不故作高深,語言以白話口語為主,寫來簡練無華。如“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説,就是城裏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故鄉的野菜》)

3、趣味:

①文人趣味、名士趣味。如“卧在烏篷船裏,靜聽打篷的雨聲,加上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苦雨》)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北京的茶食》)比如喝茶,應當“在江村小屋裏,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閒話,那是頗愉快的事。”(《雨天的書·自序一》)

②雅趣,“明淨的感情”與“清澈的理智”調和之美。如《蒼蠅》《入廁讀書》

4、節奏:“舒徐自在”可説是周作人散文的節奏感。如“般若堂裏住着幾個和尚們,買了許多香椿幹,攤在蘆蓆上晾着,這兩天的雨不但使它不能幹燥,反使它更加潮濕。每從玻璃窗望去,看見廊下攤着濕漉漉的深綠的香椿幹,總覺得對於這班和尚們心裏很是抱歉似的──雖然下雨並不是我的緣故。

般若堂裏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課,但我覺得並不煩擾,而且於我似乎還有一種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黃昏時候的清澈的磬聲,彷彿催促我們無所信仰,無所歸依的人,揀定一條道路精進向前。?(《山中雜信》)《廠甸》

欣賞《北京的茶食》、《故鄉的野菜》、《苦雨》、《喝茶》、《烏蓬船》

“閒適”風格:人們一常用閒適來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風格,其間藴涵着豐富的審美內涵,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別有一種淡淡的喜悦,可以説是苦中作樂,憂患中的灑脱,就是周作人所説的“凡人的悲哀”。

三四十年代“文抄公體”的散文:筆記體散文之一種,文章主幹是精心挑

選的或苦澀或華美的古文,連綴期間的周作人的評點,則用簡明、樸實的現代白話,兩者有機糅合,互相調劑,長兼兩種文體之美,而總體風格則如郁達夫所説:“一變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了”。如《遊山日記》、《關於傅清主》、《無聲老母的信息》等。

(四)言志派的其他成員:

俞平伯、鍾敬文、廢名等,都是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三、冰心、朱自清的抒情散文 (二者同屬於縝密漂亮型)

(一)冰心

冰心體風靡一時的原因:

①所關注的內容及採用的相關的情感表達方式。內容:愛的哲學,即宣揚自然愛、母愛、兒童愛;表達方式:“婉約的傾訴”

欣賞《山中札記之七——説幾句愛海的孩氣的話》。

②行雲流水的語體特徵:她主張“白話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散文的詞彙句式既保留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練,又適當的歐化,使句子更能靈活、婉轉、流動,有自然跳蕩的韻律感。

③適合五四時期的閲讀時尚,包括當時的主要讀者是涉世未深(剛從封建思想中擺脱出來,處於過渡期中)的青年學生等的閲讀。

《往事》其二中的一段描寫:

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這兩點星光,也徐徐的在兩旁隱約起伏。光線穿過霧層,瑩然,燦然,直射到我的心上來,如招呼,如接引,如無言,久——久,悲哀的心絃,開始策策而動。

張愛玲公開宣稱不喜歡冰心的散文,説她有太濃的“新文藝腔”。“新文藝腔”主要指一種做作、不自然的文風,以及與現實和現實語言都有一定距離的、書面化的語言方式。

(二)朱自清

1、朱自清:他擅長寫一種漂亮精緻的抒情散文,結構縝密,脈絡清晰,婉轉曲折的思緒中保持一種温柔敦厚的氣氛。文字全用口語,清秀、樸素而又精到,在二十年代就被看作是嫻熟使用白話文字的典範。許多研究者認為無論是人格還是文風,朱自清都秉承了中國“温柔敦厚”的詩教傳統,表現出一種“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美學風格。用“三美”來概括就是:人情美;意境美;語言美。主要集子《温州的足跡》、《歐遊雜記》等。

欣賞:《背影》《荷塘月色》《綠》

2、“文學研究會”其他作家

豐子愷 :染有佛理 。樑遇春 :耽於沉思。許地山 :滲入宗教氣氛。葉聖陶、鄭振鐸、茅盾:寫實風格最強。

四、郁達夫和創造社作家散文

郁達夫率真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文字,無所隱飾暴露赤裸裸的自己,是一個獨樹一幟的散文家。

郁達夫散文充滿現代才子恣肆的性情。

郁達夫的遊記一般不計較結構,平鋪直敍,走哪寫哪,彷彿一篇流水帳;但由於處處都有才氣點綴,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有人形容他的筆致遊走如電影鏡頭,推、搖、拉,一個個鏡頭將美景逐一展開。

他的散文書卷氣也很濃郁,行文之中常信手拈來一句古詩,一個典故,一段傳説,才氣寓於趣味之中,當知識小品讀亦無不可。

他散文的主要成就是30年代的小品遊記。

欣賞《釣台的春晝》、《感傷的旅行》

五語絲派和現代評論派的散文

1、“語絲”派以1924年創刊的《語絲》雜誌為創作集結地,作為一個散文流派,與《新青年》有較明顯的淵源關係。魯迅、周作人都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在堅持思想革命這一點,語絲派是比較執著的。

主要成就:短小犀利的雜感。

語絲文體: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當然這只是大致情形,除了議論性的雜感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佳作。

林語堂(1895——1976)語絲時期,介紹過許多西方幽默理論,主張以幽默的藝術去揭示生活矛盾,鍼砭社會文明病。《剪拂集》。

2、“現代評論”派——20年代中期出現,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政治傾向與魯迅和部分語絲派成員對立,這自然也影響到散文創作的思想取向。代表作家徐志摩、陳西瀅、吳稚暉等。

徐志摩:文體自由華麗。多屬冥想小品。《北戴河海濱的幻想》、《裴冷翠山居閒話》、《我所知道的康橋》、《“濃得化不開”》等是名篇。

陳西瀅《西瀅閒話》。

第三篇:散文

五月初的時間而已,路邊的月季花已經張揚的盛開了。他們或粉或紅,但是都有着嫵媚的神態和淡淡的體香,它們秀美的立於一排排整齊的冬青之上,和新長出來的冬青上嫩綠色的新葉互相吹捧着彼此的嬌媚以及使人心醉的絢麗豐滿,遠遠望去像一條奼紫嫣紅的錦緞,搖曳着掛在路邊。使得人們望向他們的眼神裏都有了不由自主的温柔和笑意。是啊,生命的最初總是能讓人們

眼熱心喜吧!

護城河對岸上的柳樹微微的隨風擺動着柳枝,像極了一個長髮飄飄的美麗姑娘在輕歌曼舞,暗自沉醉。柳樹的底下開着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像是姑娘頭髮上落下的零珠碎玉,閃耀着五彩的光芒。微風拂過碧綠色的河水,河水便抖起美麗的裙襬來應和着他,一路輕舞飛揚的去了。

柳樹底下坐着三三兩兩的垂釣者,他們大都帶着一頂太陽帽,或坐着板凳,或乾脆席地而坐,他們凝神靜思,悠閒淡然,大有姜太公釣魚的瀟灑和志在必得。河對岸的馬路上不時有飛馳而過的汽車和刺耳的汽笛聲,但是這一切彷彿與他們毫無關係。僅一彎碧水的距離就將這人世間的繁華嘈雜和悠閒自在無慾無求分開了。

馬路上,辛勤的養路工人正在給馬路打“補丁”,把那些破碎的地方重新的修補好。這些養路工人大都是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滿頭的白髮和謙卑的笑容使得因為施工給人們帶來的不便和壞心情大都已經隨風去了。偶爾有那麼一個兩個不懂事的,出言污穢,言行莽撞,不過也不用過分的擔心,因為自然會有更為粗暴的力量替我們收拾他們。等到將來他們老到失去了力量,失去了靈敏,失去了一切他們自以為本來就應該屬於他們的一切的時候,他們會為今天的粗魯和無禮而感到愧疚和後悔。

或許生活本身的意義並不是你得到了什麼,而是你付出了什麼,當收穫果實的時候你是否覺得稱合心意,心裏是否充滿平靜和安寧。

電動車的車輪在路邊樹下斑駁的陽光上輕快的前行,我和孩子們陶醉在這瀰漫着花香的愉快裏。

第四篇:散文

朋友問我為什麼用漸行漸遠這個名字,有時候總讓人想到“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的淒涼與傷感,我不置可否。大多時候,人總是在自己最無奈孤獨中才能感受到別人的淒涼與痛楚,就像詞中所訴説的,就像我一直害怕最難別時苦相離那種肝腸寸斷,遙遠到怕是永遠也不會再見的場景,多少次多少回,多少人在紅塵中笑着哭着

醉着看着望着,就像那條一天到晚遊着泳的魚一樣來來回回永遠也停息不下來的腳步。其實是因為,我才是那個日暮黃昏中漸行漸遠的背影,漸行漸遠的過客。

有首歌唱得好,這樣飄蕩多少年,這樣孤獨多少年,終點又回到起點,到現在才發覺,路過的人,我早已忘記。經過的事,已隨風而去,驛動的心,已漸漸平息,疲憊的我,是否有緣,和你相依.....

其實歌聲真的是一種心境,對於世界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客,不是做自己的主角,就是做別人的過客,不過是有的人駐守的時間長,有的人停留的時間短,滾滾紅塵中,我是個沒有靈感的人,何嘗能夠逃脱,總是在世俗的泥潭中不斷的在迷失自我,還是自己那自命的清高本來就是骨子裏透露的一種虛假做作,縱然一切都在逐漸的隨風隨雲隨雨隨塵而去,但一不小心還是做了那個飽經滄桑的行者。

正如月會有陰晴圓缺,海水會有潮漲潮落,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我們誰也阻止不了。而塵世間,多少人卻在重複着前世今生輪迴的故事傳説。於是,我們幸運到彼此隨時都可能相遇,幸運到彼此又隨時可能離去,一個行囊,疲憊的身影,凌亂的長髮,熟悉的陌生的腳下的這片地方,錯過的或遇到的,一面之緣或相伴一程的,註定都會成為生命中那個漸行漸遠的過客。於千萬人中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其實我們需要珍惜的東西真的太多,也許一次離別之後,我們永遠也不會再相逢,只是期望我們不會陌生飄零到無處告別,平淡到甚至記不住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我還是慶幸自己來過。

第五篇:散文

樹是大自然裏最善解人意的物種。春給以花朵,秋給以果品,像如此般炎熱夏季,它就披掛整齊,用稠枝濃葉遮陰,讓人盡享陰涼;冬天寒冷,它就脱掉繁枝茂葉,暖暖陽光輕而易舉就穿過疏落的枝椏,傾灑一身;或任人攀折樹枝,燃成火。

看見樹,就能想起在樹下的很多往事來。

在農村,最常見最遮涼的樹種是桐樹、槐樹和楊樹。整個村子都在綠樹的

罩庇下,遠遠望去,只見高高低低的樹木,並不能看見青磚紅瓦的村莊,從路邊樹蔭下成堆閒扯的人羣,才能看出這裏應該有個小小的村子。

老院子的木柵欄門旁有一棵大桐樹,枝葉伸展出去,能投下二十平方的樹蔭。附近的叔叔大娘們常常在大中午,端着飯碗聚在這裏(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首頁:),邊吃邊聊,很多鬼怪傳奇都來源於這種敞開式的笑談中。吃完笑罷,端起碗拍屁股走人,臨走還不忘和身邊的人調侃一番。他們絲毫不在意是否會對正在樹下玩耍的小孩子起到不良作用,大多數孩子的啟蒙教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

而樹下的孩子們,對於大人的玩笑話並不上心,他們捏泥人,跳皮筋,滾鐵環,抓子兒,跳方,踢毽子,玩的不亦樂乎,任是陰涼的樹蔭也消不去他們臉上身上的汗珠。不知是誰聽見了蟬焦灼的鳴叫,彼此一使眼色,悄沒聲息地四散離去,轉瞬手裏就拿着竹竿和長長的牛尾毛或黏黏的蜘蛛網偷偷聚攏。有麻利的孩子已經爬上了樹,坐在樹杈上,接過綁了牛毛或粘上蜘蛛網的竹竿,悄悄伸向聒噪的蟬兒。只聽得驚驚乍乍一陣蟬鳴,那蟬已然成了囊中之物。用細繩子綁了蟬頭,一鬆手,那蟬就驚飛而去,卻只能是圍着拿繩子的孩子來回飛轉。

傍晚的時候,忙了一天滿身臭汗的男人們和玩了一天滿身泥土的孩子都猴急地下河洗澡去了,樹下就完全成了女人的地盤,家長裏短和流言蜚語就在此時逐一流傳,流傳的速度和她們手中的線團一樣快。她們一邊做活兒一邊説話,並不看手中的活計,只是在偶爾感覺活計不順的時候,才乜斜着眼睛看一下。她們大多時候是盯着傾聽者的眼睛,不時還用忙活着的手臂觸碰一下臨近的女人,以示自己所説是真實可靠的。也不知是哪句話戳中了笑點,一羣人唧唧嘎嘎大笑起來,驚得已經回巢的鳥雀急遽飛出,在樹頂盤旋,不敢再輕易落腳。

如果説夏天的樹下是歡樂場,那冬天的樹就是火種,是運動場。兩棵樹之間架根粗實的樹幹,樹幹上綁兩根粗實的繩子,繩子下端再綁上一塊厚厚的木板,就是簡單的鞦韆架了。樹的前後左右圍滿了心急火燎欲一試身手的孩子和嘻嘻哈哈看熱鬧解心焦的大人,孩子們都摩拳擦掌,並不怕寒冷的風割裂手背的皮膚,你推一把,我拽一下。大人們都揣着手,一副看好戲的模樣。還有大人怕蕩起的時候樹枝礙事,就把那樹枝拉斷,點上火,聚在一起烤火,誰扔進火裏一把玉米粒兒,一會兒就噼裏啪啦的炸開了花,更添了火熱氣氛。

老院子裏還有很多的槐樹,它的樹蔭沒有桐樹的蔭翳厚實,而是細碎,薄,但也同樣的涼快。最難能的是,這塊樹蔭是私有的,不像門口的桐蔭是全村共享。沒有餐廳,就餐大都是在院中的槐樹蔭下。也沒有書房,讀書寫字挨訓,都是在樹下進行。只要不下雨,我們大多時候喜歡呆在槐樹下,即使是晚上,也是鋪張涼蓆,躺在樹蔭下,透過枝葉間的縫隙,偷看湛藍的天和浩瀚的星河。它的花可食,五月的時候常常被我們採食,拌上玉米麪蒸熟了,澆上蒜汁,那是人間美味。

也有恐怖的時候。槐樹不像桐樹好養活,它很容易生病,有一種叫吊死鬼的蟲子經常騷擾它們。它們吊着長長的絲線,藏身在灰白色的“布袋”中,就吊在離頭頂一尺多高的地方,想要抓住它卻難。每每冷不防從樹枝上落下來,總能驚得我們慘叫連連。

在城市,樹蔭是可想可望不可及的。也有樹,但它們只是景觀,是商户門前的殘枝敗體,那陰涼太小,擋不住灼灼熱浪,街上行人匆匆,即使遇見熟人,也沒有人願意在炎炎赤日下稍作停留搭訕説話。大家只敢在太陽西沉的時候,出得空調屋,放放風。被炙烤了一天的地面上,依然滯留的熱氣蒸得裸露在外的小腿毛孔大張。

此時,最想念的是農家院裏宛如華蓋的碩大綠蔭,和被樹蔭完整籠罩的蜿蜒曲折的鄉間小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nzr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