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大國崛起英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大國崛起英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大國崛起英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大國崛起之英國觀後感 篇一

國際貿易地理這門課程,老師給我們看了很多的《大國崛起》系類節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別是英國的崛起,讓我感慨很多,我們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接-班人,應該要了解歷史,以史為鑑,開創未來。英國的成功崛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敢於創新、敢於挑戰位未知的未來,抓住機遇,適時的改革,開闢一條有利於中國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任務。

英國的崛起是在比較開放,自由宗教的環境下開啟的,一些科學家在這個時候敢於創新,標新立異,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在當時,他的實驗沒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沒有被王室所阻撓,所以,這樣的歷史環境給瓦特提供了自由發明創造的機會於有利的環境,當他的實驗成功時,利用到工業當中,使英國的工業飛速的發展,從而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時代的先鋒者,無與倫比,把一些亞洲國家遠遠地拋在後面,而中國是閉關鎖國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開天闢地的進步,中國還一直處於落後封建的農業和基礎的手工業。噹一聲炮響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時,這時的中國只能處於捱打的地位,一系列的侵佔領土、賠款的條約接二連三的簽訂,那時,中國被轟醒了。

1588年,伊麗莎白繼承王位時,從英吉利海峽那邊,不斷地傳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險成功的發財消息,這個時候是一個尋求新大陸,成為海上霸主的時代,這對於雄心勃勃的伊麗莎白來説是一個挑戰的機會,一個成為海上霸主的機會,她認為這個時代,誰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先搶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誰就會先發展起來,成為第一強國,自從英國以弱小的力量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英國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西洋海上的霸主,又風騷了數百年。

還有,在伊麗莎白時期,她合理的處理了國王與莊主貴族的權利與利益,各個知道自己應該擁有什麼,做好自己的本分,這成為了不成文的法律,各個盡其所職。伊麗莎白的智慧與膽識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從而她永遠不會在英國人民的記憶中消失,乃至世界人民。每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都離不開一個有魄力的國王。

在英國經濟不穩的年代,伊麗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潛力,明智的向海上擴充勢力,以充盈國庫。而面對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聲討時,沉着的打退他們的艦隊,並趕走了海上的馬車伕——荷蘭,從此譜寫英國的海上歷史。在面對和貴族們的關係時,看清了國家的局勢,嚴格遵守大憲章的條例,和貴族們處在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上。伊麗莎白去世之後,英國陷入了內戰,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裏,英國人民在不斷的摸索着新的,適合自己國家的管理體制,終於在光榮革命之後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度,走上了強大的道路。

同時,英國的文化,戲劇也深深的影響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們考究。

總之,《大國崛起》英國篇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這個“日不落帝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1600字 篇二

前不久,老師給我們放映了《大國崛起——英國》,短片講述了一個不大島國的崛起之路,我有感而發,沉思良久,寫下了自己的一點感受。

我們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怎麼樣直接決定了祖國的未來,俗話説的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首先要做到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的歷史,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積累了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物質文化,這些都是未來中華民族崛起的基礎,所以如果我們不瞭解自己的話就無法做出正確的發展前景的計劃;但是泱泱大國有優秀的歷史文化,也有很多糟粕,我們應該看到這些糟粕對我們的不利影響,從而盡力去摒棄糟粕,取中國文化的精華,而拋棄中國文化的糟粕:總之,就是要辯證地對待我們國家文化傳統。 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在誕生過的民族國家中,有的衰敗了,有的沒落了,而英國作為一個曾經崛起的大國,他對世界的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縱觀英國曆史發展的過程: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佈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併;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這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變”,變而生萬物,變造就了強大的不列顛帝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變,工業革命是變,而這些“變”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的活力。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斷傳承、不斷髮展、不斷弘揚的歷史。,數千年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植根於民族歷史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然而在近代中國卻因為不知道“變”而落後於世界步伐,從而遭受了無盡的幾百年的屈辱,但是中國人在歷史的教訓後知道了“變”,武昌起義、新文化運動、國民大革命、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都是中國人民求變的過程,在變中我們的國家獲得了新生。

影片中也講述了三位名人的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是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科學巨人牛頓、經濟學先驅亞當?斯密。1600年時的倫敦是當時歐洲的第一大城市。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個劇院,就是“環球劇院”,它能夠保存下來只因為莎士比亞曾是此劇院的股東、演員和劇作人。在當時,在莎翁的歷史劇當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麗莎白女王呢,當然知道這一點,可是她並沒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 第二個故事是和科學巨人牛頓有關。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裏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 第三個故事是和經濟學先驅亞當?斯密有關。1776年,50多歲的亞當?斯密寫出了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國富論》,如果説,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着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那麼,亞當?斯密則是揮動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這些都體現了英國對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的尊重,體現了英國對科學思≤≥想的尊重,也體現了英國對於新思想的尊重和包容。新的思想能夠為一個民族帶來新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限的,他對一個民族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英國第一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內在原因。講到這裏我也不由得想到我們的國小課本打多講述的是各種具有美好品格的人的讚頌,而很少涉及科學家等對社會的發展具有貢獻的人,但是現在我們的課本卻經常提到各種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比如:兩彈元勛鄧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英雄楊利偉等等,這都是體現了國家對於人才的尊重,國家對於科學的尊重,這是我認為一個很好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值得大大的鼓勵的。

英國的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三

大國崛起之美國篇分為了兩集,新國新夢和危局新政。對於紀錄片的具體情節已不必贅述,以下所寫乃是觀看該片後對於美國文化的些許片段的思考。

提到美國,我們會聯想諸多,諸如美國夢、自由女神像、Michael Jackson、Hollywood、NBA等等。如今,美國元素正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年輕人對美國更是推崇備至,無限嚮往。我們打小就知道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我們同樣疑惑於既然是如此年輕的國家,又怎麼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變得這般強大,到現在我漸漸感覺年輕正是這個國家的優勢,沒有歷史沉澱的同時更沒有歷史包袱,這給了美國人充分的發展空間,因為無論怎麼做,他們終將創造歷史。而我們自己卻時常嘲笑別人是沒有歷史的民族,誇耀自己的民族有多麼深厚的歷史底藴,殊不知歷史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了多少的傷害,每一次王朝的更迭無不是建立在人民流血犧牲的基礎上的,頻發的戰爭使人民苦不堪言,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故事我們已不知聽過多少次。而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更是禁錮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在辛亥革命之後都能發生袁世凱稱帝以及張勛復辟這樣的鬧劇,而軍閥(實際上的“土皇帝”)割據混戰更是達到數十年之久,可見封建思想對民眾毒害之深。如果一味追懷屬於歷史的榮耀,我們必將停止不前,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自明清開始我們的科技發明一直停滯不前,漸漸落後於西方,我們發明了指南針和火藥,而西方列強卻靠着指南針駕駛着軍艦用火炮轟開了天朝的國門,此時的貴族們也許還在觀看繽紛的煙火。

談及美國無法迴避眾人皆知的美國夢,這在眾多的電影中都有所體現。美國夢是一種理想,一種情愫,無數世界各地的人湧向美國,希望在這個機會眾多的國度獲得成功。事實上這些移民大都得以成功,因為他們足夠勤奮。因此美國夢還包含着進取獨立的精神。

我覺得美國最值得推崇的是其科學技術與教育。人類工業史上的諸多發明均來自美國,有我們熟知的生產線、飛機、電燈、電話、計算機等等。在20世紀策劃了著名的三大計劃即曼哈頓原子能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獲得了大量諾貝爾獎。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製造業中心,現在正在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而這一過程無疑是漫長的,所以重視科學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在美國,教育制度尤為完善,教育發展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極高,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學,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這六所高校每次的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美國的`其他許多院校也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大學中,美國佔168所,前20名中,美國佔17所。每年都有許多世界各地的大學生慕名前來深造。而在中國,雖然教育體系比較完整,但關於教育制度弊端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已進行多次,卻沒能得到理想的結果。至於高等教育,中國的高校雖多,但真正有競爭力的卻在少數,大學課程難以聯繫實際,使得學生面向社會時普遍面臨眾多困難,因為他們在大學根本學不到多少有用的東西。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通過個人奮鬥、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澱。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鬥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如何成為大國,或者説大國之謎是什麼,單一的因素肯定是錯誤的,應該有很多的因素,諸如要有凝聚力,重視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善於學習但決不簡單模仿。

成為大國後,大國間的較量説到底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我不相信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那是對自己盲目的否定,是妄自菲薄,只能説我們的國民素質亟待提高,而途徑是唯一的,那就是注重教育,培養真正的人才。

大國崛起是一部難得的好片,關於大國的討論永遠也不會停止,至少在國家這一概念消亡之前不會中斷,而我所希望的唯有中國真正的崛起。

大國崛起英國觀後感 篇四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座標,五百年來,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的大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順,啟迪着今天也影響着未來……

看完“大國崛起”這部十二集的紀錄片,再縱觀大國崛起之路,回望中國的近現代史。的確感慨萬千。也想到了這麼幾個問題:大國崛起之謎底是什麼呢?怎樣的國家才是大國?中國目前是不是大國GDP是衡量經濟狀況的最佳標準嗎?新世紀的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應該怎樣樹立愛國心。

那麼以經濟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富裕為標誌的大國崛起之謎底是什麼呢?

思想文化的進步,吹響大國崛起的號角。

英國首相丘吉爾説:“我們情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英國正是有了莎士比亞的文學、牛頓的力學和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等思想文化的進步,才有了大國的崛起。縱觀各大國之所以能夠崛起,都有其理論觀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進步,這是吹響大國崛起的進軍號角。

社會革命的興起,推動大國崛起的步伐。

各大國的崛起都經歷了種。種陣痛,為了政治民主而進行的國內社會的變革和戰爭及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大國的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蘇聯是在“一戰”和國內推翻沙皇的戰爭後崛起;美國是在國內南北戰爭和“二戰”後崛起。可見社會革命是帶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人們要求實現民主政治是大國崛起的推動力,而戰爭便成為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經濟體制的創新,開闢大國崛起的途徑。

英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美國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蘇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經濟體制創新,市場經濟不是不要計劃,計劃經濟更不能離開市場機制,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變革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這是開闢大國崛起的重要途徑。

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大國崛起的基礎。

500年間,從航海技術開始,全球經歷了以蒸汽化、電氣化、信息化為代表的三次工業大革命,這些科技的發明創造及推廣運用,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實完全可以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大國的崛起,因此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美國有4000所大學就足以説明教育和科學技術在大國崛起中的顯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揚,掀開大國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國的崛起都想謀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從本國和本民族的利益出發來調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國崛起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份量。自強不息和秀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為大國的崛起譜寫了一幕幕新篇章。當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間是密切聯繫的,其距離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國的考問世界是偉大的,而拷打世界則以失敗告終。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離開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沒有出路的。

怎樣的國家才是大國?大國崛起都有着共同的特點:業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引並加快經濟的發展,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增強軍事力量,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威懾世界。那麼很明顯了,只有有着健康並且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顯赫的政治地位的國家才是大國。現在很多人都在説GDP説中國的GDP怎麼怎麼樣,的確,中國百分之八甚至高達百分之十的GDP增長率很是讓人眼紅,但中國的經濟並不健康跟不均衡。1840年前,中國的GDP總量是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但結果呢?就連甲午海戰前,都是日本的六倍,但甲午一戰,是敗得那麼的恥辱。也許有人會反問,美國日本為什麼強大,難道與GDP沒關嗎?不,有關,但總要的是她們的產業結構,我們看看。美國的GDP構成是什麼,航空航天,造船,鋼鐵,生物科技,現代農業。日本呢,鋼鐵,電資產品,汽車。再看看中國,紡織,簡單的製造業,和清王朝時的茶葉,陶瓷沒什麼區別。怎樣的國家在強大,怎樣的國家才能在變化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是看一個國家能否在更短更快的時間內,將經濟轉化成暴力。通俗而講,就是你的錢能不能換來更多更先進的武裝力量。很明顯,只有一個國家有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的重工業體系才能做到。因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關鍵時刻,只有靠自己。現在中國還在用3000萬條褲子去換別人的一架飛機。到了真正的戰爭時期有誰跟你換,就算能換,那架飛機還是那樣的價錢嗎?到時候是不是真的要像國歌裏唱的那樣,用我們的熱血鑄成新的長城。強大不等於肥大,何況中國的肥大還是用的別人的脂肪呢……

那麼,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該怎麼做?其實,在我們的思修書上早就寫得明明白白了。可能有人會説我怎麼總説祖國的這不是那不是,外國這好那好,是不是崇洋媚外啊?不,並不是,居安思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品質。孟子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認為只有始終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優點,才能有自己奮鬥的方向,才有可能後來居上。正如人們上説的,狼來了,你是否準備好了獵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oqzz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