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死亡詩社觀後感多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多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多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一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後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裏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為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後,那麼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二

能讓我心頭一震,感通身受的哭着笑,羅賓·威廉姆斯真沒讓人失望,這麼多年觀影真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死亡詩社》,聽起來就壓抑沉悶的電影,對的,就像你認為的那樣,它一定會讓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猛烈撞擊,就像死亡和詩一樣,我一直覺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詩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藝術。但是電影講的並不是這些,電影代入的還有人生態度,成長,自我救贖,以及那些閃着光的青春荷爾蒙。

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老師印象深刻的幾堂課,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課堂上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撕掉書本第一章概論,讓學生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寫一首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堂外以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和狀態來觀察最真實的一面。是的,泛泛來看這些沒什麼新奇,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代進去,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有多麼的難得。基汀老師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是學會獨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讓todd自己感受並大聲朗誦自己的感受時我激動的不行,哭着笑,我似乎特別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個能讓你心頭一震,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可以這樣看世界的新態度,才是人生最最寶貴的東西吧!

我們教育的大環境死水一潭,傳統,墨守成規,我們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但是個體的成長經歷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會遇到像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這樣的'老師,必然會在內心點燃一個小火苗,受益終身。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種能力的,一般像基汀這樣的老師會給到你這樣的能力,忠於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適合與不適合自己判斷,對自己的生活篤定而又有自己的態度,其實只有這樣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樂的,那些被裹挾以及隨波逐流的生活,終究是自己厭煩也被別人厭煩。這種發光的生活態度,大多數人是不能無師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或長者點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電影或書籍如果能在年少時受到啟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三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名字就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然而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後,留下的卻是感動與震撼。《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所升學率不錯的重點學校,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及良好聲譽。學院的校旨是所謂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們關上房門,這四大支柱卻變成了:虛偽,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為其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以沉鬱的畫面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的強大威懾力與禁錮力,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可是這一切,卻因為一個叫基丁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基丁老師與其他老師相比,最不同的便是他那獨特的教學方法。他在上第一節課時就幹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就是撕書。他讓同學們不要顧慮,不要因為那些是偉人的話而深信不疑。他崇尚自由,不依照課本循規蹈矩,還讓同學們站在講堂上,教導同學們要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他也從不侷限於課堂的教學,而是將學生帶到户外,讓學生們在廣闊的天地裏領會學習的真諦。他的學生中有一位叫尼爾的,愛好學習戲劇和表演,基丁知道後鼓勵他要追尋自己的夢想。不料,尼爾的父親堅決反對尼爾的想法,只想讓尼爾一心學習,考上哈佛,以後做一個醫生。然而尼爾不想走父親所安排的路,但無奈之下只得聽從父親,尼爾找基丁訴説心中的苦悶。基丁多次找他父親談話,但都以失敗告終,最終尼爾以自殺的方式向父親做出最後的反抗。而基丁也因為“教唆”學生的緣故,遭到學校的辭職。

整部影片的高潮我認為就在最後基丁離職的時刻。他之前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成功的將自由的種子種在了學生們之間。在他臨走時,他的學生們都站在了講台上,高喊着“船長,我的船長“,送別這位可愛可敬的基丁老師。

雖然基丁老師無法再帶領他們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但是我相信他的學生們一定不會辜負基丁的那一片心意,他們一定會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四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五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着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為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為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着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為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為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為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裏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為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為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六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樣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於南科大的消息,着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説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一樣>,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教師又力推了一番。於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複雜的。

首先,説説我最喜歡的教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裏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新,能成為一位教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説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本事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説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我所處的這麼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教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麼?那裏我不想説太多,過段時光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終還是被解僱了。説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並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我究竟想怎樣去挑戰將來,雖然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提高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於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我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現)。我所能做的,僅有自我努力改變自我,對自我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期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七

沒有想到電影的結局會是悲慘的,不過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過去理想主義,夢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現實。也就是説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當基丁老師對學生説出這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特別感動,感受到這個老師是在讓學生自己親身去體會而不是一味地知識灌溉。填鴨式教學,已經過時了!可為什麼我們還在會説現在的中國小教育依舊是填鴨式呢?

不時會看到現在所謂的減負是越減越重,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從前是揹包現在書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桿了。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裏?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許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探討。

過去很多個日子裏,我總會問自己:為什麼選擇國小教育專業?為什麼要想要當老師?一開始答案特別偉大:我要去“拯救”現在的國小生!用我學習到的先進的理論為現在的孩子帶去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他們不再經歷我曾經經歷過得不美好。在後來的教師技能訓練中,我不斷受挫不斷髮現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別人的誇耀,我也不斷地被提醒:現在的教育體制還不允許你“創新”、“特立獨行”,會有學業成績、家長、學校等等要求着你。我開始忘記了自己要當教師的初心,可是連自己都覺得那些話是遙不可及的,我怎麼會有愛學生的心?怎麼會有要幫助學生的心?怎麼會真心地想要幫助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講課講的如何天花亂墜如何征服評委老師,我怎麼會記得其實我最開始是想要幫助學生呢?

再回到電影,基丁老師最後走的那一幕,很多學生都站起來了,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站起來。我很敬佩那些站起來的學生,同時尊重那些沒有站起來的學生。這個社會,正是因為有各色各樣的人才會豐富,人之所為人是因為我們會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探討教育的意義的人越來越多,思考如何實現中國教育改革的人越來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愛,有問題可想,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都加油吧!

這本來是一篇要上交的作業,我不想去隨意百度一下然後東拼西湊成一篇觀後感,所以選擇來豆瓣寫下自己的感受,記錄提醒自己。然後再交給老師。

真實比起優秀更可愛。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八

《死亡詩社》,曾經在剛聽到這個名字時還以為是恐怖片,沒想到卻是一部有警醒意義的文藝片。

一所壓抑得令人窒息的高中,一羣嚴厲刻板的老師,給孩子過多壓力的家長。在這兒的孩子沒有別的選擇,像牽線木偶般,除了服從還是服從。個性與思想受到無情的抑制與束縛。直到他們遇到基丁老師才知道學習的過程可以變成一段快樂的旅程。因為只有基丁老師瞭解他們的內心,懂得真正的愛與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指引學生成為真正的自己。基丁老師用詩歌啟迪他們,詩歌成了他們在黑暗中的明燈,他們在詩歌中尋找着信仰。山洞雖然陰冷潮濕,但因為死亡詩社的存在,它是屬於追求理想的孩子們的唯一的樂園。理想是夢境中的烏托邦,現實始終殘酷,年輕的孩子承受不起外界施加的枷鎖與責難。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精髓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認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着,但這裏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是在 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wk83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