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多篇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多篇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多篇

綠皮書觀後感900字

《綠皮書》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黑人與白人友誼的故事,即使在今天這個時代,種族歧視仍然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這對黑人們來説太不公平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在早春初現的一個下午,觀看了一部奧斯卡得獎的影片“綠皮書”。故事的背景是發發生在20世紀的紐約,一個主人公是剛剛失業還承擔養家責任的白人託尼,他有一個漂亮、温柔、大體和知性的一個妻子,還有一對活潑可愛的兒子。此時的他,不得不為了50美金的報酬而參加了一個吃熱狗的對賭比賽,26個熱狗的成績贏了這50美金,也給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責任—下個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個主人公是音樂博士正準備找一個司機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個應聘一個找工作,一拍即合,週薪酬125美金,時期2個月。巡演開始,影片的正文也隨着巡演的開始開始了。一輛開往南方的綠皮車載着2個人,車上有一本綠皮車,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時正是10月的金秋,約定的歸來時間是聖誕前夜。

此時的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各個州對黑人的歧視程度也不一樣,除各別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許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廳不允許黑人酒店進餐,故事圍繞着種族歧視,圍繞着2個主人公觀念和文化的相互滲透而展開。

黑人藝術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爾雅,衣服西裝革履,吃飯只用刀叉,從來沒有食用過肯德基的雞翅。隨着影片的進程,託尼處處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從酒吧處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闆要把雪利扣留下來刷盤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點酒時露富,險些遭到搶劫,託尼救了他,託尼有一把槍隨身攜帶。託尼要經常往家裏寄信,因為打電話太貴,寫信便宜,但初使託尼寫信時只是流水賬,雪利教會了託尼寫信,從流水賬到詩情畫意到真情流露,託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親戚朋友面前讀丈夫的來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這樣一路走來,兩人從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給了對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對各種各樣的種族歧視。雪利學會了徒手吃雞,而託尼學會了生活中的細節,不亂扔垃圾,注意小節。

在大雪肆虐的聖誕前夜的晚上,他們開着綠皮車載着綠皮書終於回到了紐約。此時,雪利在開車,託尼在車上睡覺。為了能讓託尼在約定時間回到妻兒身邊,沒有答應託尼住汽車旅館的要求而是替下開車疲憊到已睜不開雙眼的託尼,風雪兼程中回到紐約託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為了錢嗎?不是,在紐約,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級場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不確定的事情,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影片結束了,2個小時的時間,訴説了一段歷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國曆史上與種族歧視鬥爭的革命史,雖然只是冰山一角。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450字

自從嚐鮮到百度網盤下載好的片子可以實現免費快速播放,我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看電影,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覺得看懂劇情就行了,而且這樣更“高效”(當然是節省時間呀)。

你可能猜到了,會有但是。是的,綠皮書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會影響觀感和體驗。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觀看完了1個半小時多的電影,而且毫無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電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黑人鋼琴家和一個暫時下崗的意大利白人從互相排斥到成為好友的故事。

電影所處的大背景是美國種族隔離時期。小背景是黑人音樂家因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機。意大利白人Lip 因為超高的人脈得到了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讓兩人的感情逐漸變好,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各種不公。電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時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會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綠皮書 Green Book 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館、酒吧。

兩個人的人格魅力也隨之展現。黑人音樂家的修養與自尊心贏得了Lip的青睞。Lip 的處事能力非同一般,這樣的能力

綠皮書觀後感800字

前幾天,我看完了這部電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並不是一部充滿術語條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獨屬於上世紀,野性的,暢快的美國,在黑人搖滾樂和爵士樂明快的節奏中逐漸的成型。

一個社會底層的白人,託尼,得到一個工作的機會,為一位黑人鋼琴家,唐,當巡演司機。一個連黑人喝過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會與他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開着車一路南下,從城市到鄉村,從文明到落後。歧視黑人的氛圍越來越濃重,這時《綠皮書》作用,便慢慢提現出來,與其説是綠皮書,不如説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標註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進食的餐館,密密麻麻,儼然一部嚴肅的法律條文。無奈的是,更過分的事情不斷髮生,鋼琴上被堆滿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沒的日落鎮,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樣”的破落雜亂的旅館,貴為鋼琴家卻只不過是白人消遣的工具,從琴凳起來的那瞬間,所受的尊敬和掌聲煙消雲散,與他們而言,他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老黑”。

看到這裏,或許你們會覺得這是個註定悲傷的故事,其實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託尼與唐在朝夕相處後,漸漸被他的才華所征服。更瞭解到唐與常人不同的,喜歡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靈魂,它不會因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這個過程裏,與其説是拋去世俗成見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贖。處於社會底層的託尼,在唐的指導下開始寫充滿詩意的信件,開始學會平和的對待別人,開始平等的對待以前所不屑的羣體。影片中温暖的內核也逐漸揭開。

除了相互的救贖,影片更體現出的是一種對平等與自尊的嚮往。當唐的車經停南部一個農場時,被僱傭的黑人勞動力起身注視這位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同胞時,他們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緒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後來想想,兩個人,一個為黑人開車的白人,一輛車,不正給了那些深色人種以新的希望嗎?

還有一幕,影片快結尾時,唐因為被邀請他舉行聖誕音樂會的地方禁止與白人一同進餐,而勇敢的拒絕演出,我想,這也是追求平等的縮影吧,雖然不能改變根深蒂固的成見,但正是一個不斷向好發展的微光…

一個温暖,詼諧的內核,救贖的不僅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麗外殼卻黑暗的靈魂。

《綠皮書》在當下的社會中,不應該是黑人逃避傷害的港灣,更應變成他們爭取權利的通行證。

希望你們,也看看《綠皮書》。

綠皮書觀後感1400字

《綠皮書》,三項奧斯卡獎得主,無疑是2019年初最熱的電影之一(當然,熱度無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滿懷着好奇和對那片土地的想念,走進了電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總體感覺:温暖、有趣、細膩,也略微感歎!

1

説到温暖,其實有點意外。

奧斯卡大獎得主能是如此温暖、不虐的影片,着實讓我有點意外。整部影片雖有時有點緊張,但大部分時候是輕鬆且愜意的,最後的ending也是大圓滿……真好!

因為我是一個從不看悲劇恐怖片、懸疑片的人,只愛看喜劇、愛情劇,特別喜歡happy ending,自然對這種類型的電影特別鍾情。

各種金句雞湯頻出,真是讓人元氣滿滿~

生活已經如此緊張,何必在大熒幕上還給自己添堵?

來點正能量,豈不更好~

2

説到有趣,真是有點好笑。

裏面粗魯的白人和優雅的黑人形成鮮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給妻子寫信的語句:How are you?I am fine!

這不是我們國小課本里韓梅梅和李雷的經典對話麼?原來美國人也這麼玩兒啊!

滿電影院都是擁有同樣回憶的人,爆笑一場!

各種小段子不斷,能領會其中,會忍不住嘴角上揚~

3

説到細膩,不得不説兩位主演。

沒有大製作,沒有大場面,就是兩個男人撐起整個劇情。

演技,是必須的!

白人男主,“魔戒”裏的阿拉貢,增肥40斤犧牲形象出演,確實把生活在布魯克林的底層人民形象演得活靈活現。

每一次提褲子、掏耳孔、剔牙齒……都是那麼鮮活而粗魯,讓人無法想起以前那個人類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見過最性感的黑人。

細膩、優雅又不失敏感與理想主義,刻畫難度上比白人更高,難怪小金人給了他。

每個眼神、每個笑容、每個動作都是戲,讓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長……

4

説到感歎,整個故事正好發生在美國平權運動的前夕(1962年)。

所謂平權運動,通俗點説,就是本來美國社會白人與黑人、男人與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這樣的局面,而是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運動才逐漸變成現今這般~

而這場平權運動,不僅僅是人權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時尚事件與品牌……作為對“時尚”話題如此敏感的我,關注點總是無法離開這裏!

説實話,時尚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ta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產物!

香水的發揚光大是由於歐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褲的誕生是源自美國西部的淘金熱;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裝的問世,以及YSL品牌的聲名大噪則來源於這一場1960年代的平權運動!

在那個男女極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着蓬蓬裙來顯示自己家境優越,因為裙襬越大越證明丈夫家裏有錢、自己不用幹活(那麼大的裙襬確實啥也幹不了)!

於是,女人們的裙襬一個賽一個大。

碩大的裙襬,炫耀了女人經濟狀況,也體現出其不平等的社會地位。

真正的平等,應該是和男人一樣工作交際,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當“誰的誰”,不是嗎?

於是,當1930年電影《摩洛哥》裏德國演員Marlene Dietrich穿着燕尾服、頭戴高筒男式禮帽亮相時,真可謂是晴空霹靂,啟發了男裝女穿的風潮。

魅惑的眼神,帥氣的裝扮,比純粹的女裝更吸引人,同時也彰顯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電影終究是電影,雖為時尚提供了新的靈感,但卻很難在當時的社會上流行起來。

直到1966年,法國著名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伊夫·聖·羅蘭,YSL)以這部電影為靈感,設計出第一件女性西裝(Le Smoking),才真正開創了女士穿西裝的時代。

女性西裝的誕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權利的思潮。

不久,歐美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平權運動,女人要求兩性平等、非婚性行為、合法化以及開放式婚姻……

時代的進步,有時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並推動着,其實背後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積累!

看到黑人要求與白人同等權利的渴望眼神,我彷彿也看到了那些穿着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樣叱吒職場的女人……

人性,無法永遠被壓抑!

人性,終究會被解放!

所謂時尚,也不過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斷解放人性的過程與表徵!

綠皮書,是黑白膚色的綠皮書,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綠皮書。

人,生來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動力與慾望!

選擇與引導自身用更恰當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現今社會,變得更為有現實意義!

綠皮書觀後感範文1200字

近來常聽人説起電影《綠皮書》,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個時間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後有一些感想,其實看的時候就很受感動,所以來寫一寫觀後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夠直抒胸意足已。

沒看電影之前,我見過幾次宣傳海報,我以為畫面上的兩個人是父子關係呢。真是的,我怎麼沒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為影片講的是父親如何開導孩子的故事。結果,看了才知道那兩個人之前是陌生人,兩個人是老闆與打工仔的關係,並且是黑人僱用了白人,而故事發生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發生在種族歧視相對嚴重的美國南方。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國內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戰爭(南方與北方的戰爭)。

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爭。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這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影片從男主角做保鏢的夜總會開始,那熱鬧、隨意的氣氛令我向往。後來男主角打工的夜總會要停業兩個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為家裏下個星期要交的房租還沒着落。急迫的時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錶當掉。這也許就是真實的美國人的生活,他們沒有多少儲蓄。但是從影片上看,他們並不焦慮,他們不過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裏掙錢而已。男主角後來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幫一個三人組合的室內樂團開車,但要走很遠、要走很久,因為這個小樂團要從美國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迴演出。

在他們出發之前,組織巡迴演出的唱片公司給了男主角一本“綠皮書”(Green Book)——美國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時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那時的美國南方有很多旅館和餐廳是隻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來。而他們使用的是兩輛綠色的凱迪拉克轎車,那綠色很鮮豔、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説着什麼,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議着。這也是本片的高明處之一。它並不高聲的吼叫,它只是用藝術的手法述説。綠書(Green Book),是源頭,是罪惡,是該被指責和攻擊的,但它只是書那麼大的一個東西,從視覺上沒有綠車(Green Car)更有表現力。我很懷疑這部電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車不是綠色的,而影片中的綠車完全是編劇設計的。他們開着兩輛綠色的小車出發了,而影片的情節隨之一路展開。

那個僱男主角開車的黑人是個鋼琴家,他還有三個博士頭銜;而受僱開車的男主角是個粗魯率性的白人。黑人鋼琴家,雖然皮膚黑,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修養、守規矩;白人司機,儘管窮,但很隨性、很快樂。兩個人要呆在一輛車裏,要一起長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衝突,產生了很好的故事。

當他們到了肯德雞的故鄉,男主角非常開心,因為可以吃上最新鮮、最正宗的炸雞。他買了一個全家桶帶上車,然後一邊開車一邊美美地吃起來。他不光自己吃,也勸鋼琴家吃,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這樣的大大咧咧、這樣的講義氣。而鋼琴家一臉嚴肅,他很拘謹,他要講究斯文,他又有些無助,因為他不知道在沒有餐桌、沒有盤子、沒有刀叉、沒有餐巾的情況下如何吃東西。在男主角的堅持下,鋼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塊炸雞翼,小心翼翼地吃起來。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雞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樣處理剩下的雞骨頭。男主角就搖下車窗,把自已吃剩的雞骨頭扔出窗外,示範給他看。鋼琴家學着做了,讓自然的東西迴歸自然。他沒想到生活還可以這樣隨意、這樣放肆、這樣開心。這時,電影院裏發出了很多會心的笑聲(觀看這部影片,這種情況常有。這是一部喜劇,一部可愛的輕喜劇)。當然,向車窗外仍可樂杯還是不可以的,所以鋼琴家堅持讓男主角把車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樂杯撿起來。

鋼琴家剋制、努力、事業成功,他有成就、有錢、待人彬彬有禮,但並不快樂,也不幸福。他説:過着演奏家的生活,到處走,難以安定,難以成為好的丈夫。他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沒什麼朋友。而男主角雖然窮,雖然沒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長大的地方,那裏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長輩和親戚,有一起長大的夥伴,還有很多熟人和朋友。當聖誕節來到的時候,男主角的家裏(House)人頭湧湧、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的温馨的煙火氣。生活過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錢沒錢所能決定的。人除了需要錢,也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需要人之間的關愛,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樂家巡迴演出為線索,所以影片中有許多音樂表演的場景,其中的音樂都很棒,有的是低語,有的是傾述;有的是憤懣,有的是狂歡;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摯的情感……;代入感極強,讓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讓人痛快。

影片的畫面也很美。美國有很美的自然風光,駕車長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們攝入畫面。那秋天的樹林,色彩斑斕,讓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腳下從南坡向北坡穿行時駛過的公路。當男主角去鋼琴家的住處應聘的時候,他誤入了鋼琴家樓下的音樂廳。畫面上沒有觀眾的音樂廳,在明亮、柔和的燈光的照映下,是那麼的寬敞、整潔、温暖、寧靜、美好,那就是藝術的殿堂,是心靈的居所。

這部電影好,不在於高科技、大場面,它是一部簡單的2D片(在當前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它只是一部傳統的有聲彩色片),它只是在細膩地用情節、用語言、用動作和表情在講故事。它講得是那樣自然,講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靚女作招牌,男主角是個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應有的樣子,絕不刻意誇張。所以讓人看着感覺親切和真實,就像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影片中的鋼琴家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説:不要以貌取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觀點。黑人與白人,膚色不同,很容易區分。但是否有教養,是善良還是邪惡,是正直還是詭詐,是温和還是暴躁,是達觀還是乖戾,是樂天還是心胸狹小……,就很難一眼看得出來了。影片所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美國的種族歧視狀況應該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經可以當選美國總統,可以領導一大幫白人,就是明證。但以貌取人的問題,應該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國人對白人總是高看一眼,其實白人也未必就高貴、就有教養、就優秀。我第一次出國去澳洲,飛機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過道邊,我看到十幾個白人等在那裏,手裏拿着什麼東西,眼睛望着我們,似乎在等着我們走完。我當時很納悶,她們在等什麼呢?後來想明白了,她們是清潔工,準備為客艙做清潔。澳洲當然也需要清潔工,像中國一樣;白人也可以做清潔工,像黃種人一樣。膚色並不能決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個人的相貌當然也重要,賞心悦目總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一個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長相怪異的馬雲,卻能幹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裏都會有人要的。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資高,受點苦也願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職責內的事,並盡力做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yq3r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