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桃姐觀後感600字(精選多篇)

桃姐觀後感600字(精選多篇)

第一篇:桃姐觀後感

桃姐觀後感600字(精選多篇)

從探望老人來看子女、社會、如何關愛老年人

09級編導二班劉廣慧20141110059

在《桃姐》這部電影中,處處散播者平凡而又真實的情感,不是愛情,卻又比愛來的自然,不似親情,又比血更濃。但是,影片不光向我們展示着人間愛,更用一些細微的鏡頭,向我們揭示了,在當今這個把名利看得比親情,感情看得要重的社會是多麼的可怕,怕的讓人難以接受,但卻又存在着的這樣的一個事實。兩種極端的比較,讓這部影片洋溢着愛的同時,又讓我們時刻反省自己,如何改對待老年人。我們是否應該只一味享受着物質生活帶來的快樂,而不再去靜下心來去感恩生命,如果這個社會窮的只剩下了錢的時候,我們還會快樂嗎,我們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裏?

在電影 42 ''1'161'27''這幾個時刻,講述了一個女人三次來到老人院裏看望自己母親。

影片裏第一次女人來看望老人,是因為交費,自己的交了,而大哥的沒有交,女人很生氣,也是由於老人的傳統觀念比較強,對於兒子感情始終比女兒要親,影片當中,導演給了老人一個主觀鏡頭,當她看到羅傑又來看望桃姐時,眼中充滿了羨慕,她希望自己親手養大的兒子可以來看看她,但是卻一直都沒有來過。鏡頭裏的老人,以一個特寫出現,比較真實的反映了她此刻的心理。第二次,女人來到醫院裏是即將過春節的時候,院裏的老人會被帶回家過新年,她想帶母親回家過年,老人遲遲不肯走,等着説過要帶她回家的兒子,女人苦口婆心的説,老人不為所動,兒子遲遲不來,電話不肯接,無奈之下跟女兒走了。第三次是老人帶着遺憾去世了,一直都沒看見過兒子的身影,女兒在收拾老人的行李時哭了,哭得很傷心,她很愛自己的母親,但卻很生氣母親一直一來疼愛的是自己兒子,可是不管怎樣她還是一如既往的愛自己的母親。

人都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可看到影片裏的老人,我們試問這個社會怎麼了,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待”而是根本就不想養,含辛茹苦撫養成人,只為老來孤獨無依嗎?羔羊尚知跪乳,烏鴉也能反哺,為什麼這麼通俗的道理,在人這個社會裏就行不通了呢?我們拍拍胸口問自己,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們老了,我們所期待的是什麼,是不是膝下可以有兒女作伴,有子孫逗樂?但在我們這個一直追求物質社會的國度裏,似乎只為了追逐好的生活,卻忘了本真,忘了我們泱泱大國一直追逐的:孝為先,沒有了本,也就沒有了根,試想,沒有了根,我們終究還能支撐多久!

我們不僅希望兒女可以疼愛自己的父母,更希望我們的社會也可以關愛我們的老年人,《桃姐》這部電影裏,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叫做“關愛”

在電影1'41"時,來了這麼一羣人,俗稱社會某個機構看望老人,帶着一羣寵物狗給老人逗樂,還有小明星給老人唱歌,更有領導給老人發中秋月餅,但是呢,最重要的是有攝像機錄像,為的是第二天可以上電視,或者報紙頭條,以提高知名度。影片中有一處特別引人注目,明星在攝像機前滿臉燦爛的唱完歌后,一轉頭變成一張不屑和厭惡的臉,此時導演給了她一個近景的鏡頭,整個畫面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她的前後對比,甚是明顯,充分表明了來看望老人並不是出自本心,而似乎是一種被安排的任務,又或者説是隻為出現在大眾面前,假惺惺的偽裝出一副關愛老人的樣子。尤其是在他們前腳發完月餅,後腳就把月餅收起來了,問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地説,這是道具。這句話真的能引起人的公憤,藉助

老年人展示某機構關愛弱勢羣體也就罷了,居然還要收回送出的禮品,仗着老年人沒有力量去斥責這種可恥的行為,一再的裝腔作勢。從小小的表情,舉止,我們就看出了人類虛假的情感是經不住時間的洗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前程而付出的愛是永遠都不會真正的開心的。

雖然我們的社會一直在鼓勵關愛老年人,可是我們有多少人,是為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而虛情假意的去探望老人呢,打着慰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給他們送去一份關愛和温暖的旗號,只不過為名利一場,金錢和權力充斥着整個社會,去關愛別人已經成了一份奢望,更何況是一些身體都已吃不消的老人呢!影片中已經非常明確的揭露了社會上這樣醜陋的事情,導演也是想借此影片去批判我們當今的社會,紙醉金迷,浮誇了事,如果沒有了愛,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了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這點我們都做不到的話,我們生活在這樣社會裏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篇:桃姐觀後感

《桃姐》觀後感之

人生何處不荒冢

系別:國際工商管理系

班級:物流管理1001班

姓名:路詠超

學號

2014年,影片《桃姐》先後在國際國內各大頒獎典禮上斬獲多項重要獎項,可謂風光無限。孰知,這部如今口碑盛傳的佳作卻在當初影片開拍之前由於苦苦找不到投資而無法開機。因為,投資人們都深諳此道:許鞍華的電影不會賺錢。確實如此,2014年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在內地票房為500萬元,而該片的投資卻高達4000萬元;2014年投資僅有100萬港元的文藝小片《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香港更是以不足十萬元的票房成績回報給投資人。許鞍華的電影似乎成了“票房毒藥”。

其實,形成這種高口碑,低票房的尷尬局面與導演許鞍華所一直追求的電影創作風格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許鞍華一直執着於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立足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關照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運,悲歡離合。很顯然,這種追求現實主義創作的文藝氣息與如今商業氣息濃厚的華語電影界是格格不入的。

而本片《桃姐》依然延續了導演一貫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將鏡頭聚焦到了香港本土一對毫無血緣關係的主僕身上,輕描淡寫的表現兩人之間那份細膩真摯的情感世界。影片中處處散發出的對於人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為如今電影市場上充斥着金錢血腥暴力等內容的商業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讓觀眾感受到了那久違的人情味。

桃姐鍾春桃(葉德嫻)是少爺(劉德華)家的傭人,小時父母在日禍(二戰日軍橫行,且稱"日禍")中罹難,身世悽苦。十幾歲到老爺家,服侍老太太、老爺和太太、少爺共歷三代,已逾60年,且終生未嫁。期間,桃姐充分顯示出傳統中國女人的勤懇和樸實,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無鉅細,通通操辦;其品德性情,也樣樣使人稱心。

影片未着力於舊事追憶,只稍微正面側面交代了一下。雖非懷舊,但卻時時體現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無大的波瀾起伏,依據的是桃姐中風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氣腫病危的時間脈絡。期間細節處理很好,導演擅長表現瑣碎之事,有無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影片開頭是桃姐給出差回來的少爺下廚。少爺劉德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習以為常,始終未多看桃姐一眼,也無多少言語交流。直到某一天,桃姐因為勞碌和老邁中風去了醫院,故事才進入正題。

本來少爺的生活中桃姐好像一直在那裏,而現在這種變化,使少爺初次思考

起這桃姐這樣一個女人來。一個人在你生命中默默照顧你,而你卻習以為常地依賴,某一天這人突然離開,你是否茫然無措,是否惘然若失?少爺並不是無情的人,相反很會體貼人,只是他和桃姐的關係太久遠了,形成了一種平衡,所以桃姐在時,他不需要對桃姐太多關心,而當桃姐需要關懷時,他就不假思索義不容辭地承擔這份責任。然而角色轉換,未學會關心人的人,怎樣照顧好一貫關心你的人呢?當桃姐不想給少爺添麻煩説想去老人院的時候,少年居然以為桃姐很想到那裏去,就遂了桃姐的意。我們自思一下,生活中,父母長輩有時候會説些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怕給子女晚輩添麻煩。可惜這種感情,不是每個人都懂的。少爺雖不知其裏,尚能抽空陪伴服侍桃姐到最後。而世間一味索取、得寸進尺、不思回報的無情之輩,卻是多如江鯽。

雖説香港的老人院設施完備服務正規,但也不見得能讓老人頤養天年(大陸就更不消説了,多的是盤剝老人)。有子女贍養的話,誰願意去老人院呢。一個連假牙都能戴錯、處處貪戀小便宜的地方,逢年過節又無親人陪伴,還得忍受電台學校等組織虛偽的獻愛心活動的騷擾,如此終老,想來無味。可見老無所依,於人是很大的悲哀。少爺養尊處優,不懂老人院生活的苦處。但少爺卻知道,桃姐,這個老邁的傭人,在病倒後需要他的關心照顧。這出自責任,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老人院裏,有多少老人不是被自己子女拋棄的?老人院還算好的,又有多少老人被遺棄在空巢裏,自生自滅?這個國家,老人不靠子女,還能靠誰?以此看來,桃姐是幸運的。

在少爺的盡心照顧下,桃姐病情稍好,然而後來又不幸得了肺氣腫。在桃姐臨終前的這段時間內,二人的交流似乎有種天生的默契,能時常互開玩笑,儼然一對母子。少爺重新認識了多年盡心照顧他的老女傭人,更發現了自我。原來照顧幫助別人真的能讓自己感覺良好,原來自己也可以温情若此。

桃姐雖然樸實,但也愛美,少爺投資的電影開映展,要帶她參加,她欣然答應。回去拿出口紅,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細細的整理了一番。展會上端坐大方,是個體面的女人。展後少爺問她電影如何,她拼命説好,滿是對少爺的嘉許,少爺卻不知她視力不好,只逗她"你不是後來在睡覺嗎?"二人相對莞爾。有多少人在老的時候,自暴自棄,生活邋遢不修邊幅,反而以老者自居,氣壓晚輩?老人和晚輩應各存尊嚴,才能和睦相處。

秦沛飾演一位老人院的活寶,每好開玩笑,逗其他老人,他的座右銘是人就

應該開心享受,不必愁眉至死。這樣一個瀟灑人物,卻非常好色,有點錢便去找洗頭妹消遣。錢不夠,就借桃姐的,桃姐每每慷慨解囊,也不問用處。他拿去嫖妓,某次被少爺撞見。後來又當少爺面向桃姐涎皮賴臉地借錢,少爺當場訓斥點破,桃姐卻説"給他吧,也玩不了多久了"。可見桃姐對於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多能寬容、憐憫可憐之人。人之垂老,且讓他風流去吧,此生還有幾番寒暑?後來桃姐去世,追悼會上秦沛捧花前來,也算心存感激,尊重短暫相識的朋友。而有多少人在索取不成之後,翻臉無情?又有多少人在索取成功後,不思回報?至於以怨報德之人,更何其多也。由此看來,秦沛雖好色,品性卻是温厚。

再後來秦沛又去找老人院裏的其他人借錢時,已沒人那麼慷慨了,當他問一位戴眼鏡的老頭時,老頭不看他,而是自顧自地吟起了李義山的《無題》(相見實難別亦難)。這時秦沛怔住了,內心惘然,倒不是因為嫖資沒了,而是其他。皆知這首《無題》裏的春蠶絲盡而死、蠟炬淚乾成灰,這裏配上桃姐的一生平淡無奇的經歷,加上老頭忘我地吟誦,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處。春蠶和蠟炬,皆普通之物,然拼將一生付出亦無悔也。由此引發淚點,讓人唏噓感慨無垠。其實在我心中我很難把《桃姐》當做一部普通的電影來看,因為其中的某些東西帶給我的觸動是很難用一般電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應來相提並論的,比起影片帶給我的傷感和歡樂,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種恐懼,出於對那個每個人必經的離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懼,儘管在感情方面很節制,《桃姐》還是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白描方式展現了這一生存狀態。即使是有兒女的環伺,但老人內心的孤寂依舊如洪荒一般籠罩着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會本能地拒絕來自他人的關照,即使是與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實這與很多父母的心態是一樣的,既留戀着天倫之樂,又不甘成為兒女的負擔,死亡的恐懼埋藏在內心獨自面對??每個人的歸宿都是一處荒冢,而沒有一處荒冢中的靈魂不是孤獨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歸宿的途中彼此攙扶而已。.

《桃姐》是我看過的藝術性和公益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電影,值得每個人去品味,它能讓你在心靈上貼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並且告訴你一個絕對簡單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觀,那就是,善待親人,趁活着

第三篇:《桃姐》觀後感

《桃姐》觀後有感

之前一直看到《桃姐》得獎的很多消息和新聞,如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48屆台灣電影節金馬獎最佳導演以及代表香港地區出戰2014年“第84屆奧斯卡頒獎禮”角逐最佳外語片獎 等等。所以一直都想觀看下這部影片,昨天剛好有機會,同長者服務的同事們一起來觀看這部經典佳作。

開篇影片的英語翻譯顯示“a simple life”,簡單道明瞭影片小故事情節藴含深刻道理。影片看完後桃姐和羅傑的主僕情誼讓人感動,特別是桃姐在羅傑家60年,伺候了幾代人,她最大的願望是臨終前看見樑家第五代小寶寶的出生更是讓是佩服不已,她把羅傑一家照顧的無微不至,連最後自己中風不能再履行職責挑選下一個接班人時標準堪比選兒媳婦,讓現今的傭人覺得她無比挑剔,可見她對羅傑的感情已勝如兒子。

桃姐中風後搬入老人院,老人院的場景讓我無比感觸和揪心,無法自理的老人被排成一排,護工坐着可以滑動的椅子給每位老人一人喂一口飯,這樣來回着,完全不管他們夠不夠吃或者能不能及時消化,老人院的設配更是差的沒法説,並且有禁止攜帶寵物的規定,讓那些平時與貓狗為伴的老人頓時失去了説話、聊天的對象,變成了鬱鬱寡歡的行屍走肉。特別是那位搖着老人院大門,嘴裏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鄉下”的老人更是讓人覺得心痛,此刻觀影者都在説所以居家養老對於老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家裏有自

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精神方面會得到最大的滿足,快樂頤養天年。

作為一名老年服務工作者,這次在影片裏看到的場面是我完全沒有想象到的,之前也在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長沙望城縣敬老院實習過,那些老人給我的感受很不錯,他們居住環境人性化,大家在一起更是熱熱鬧鬧,精神生活豐富,老人心態很良好,並且在藍灣工作以後上門拜訪那些年紀大的老人他們還是很樂意去養老院,有專人管吃喝,同年紀的老人在一起聊天、玩樂,並且也省得兒女們麻煩,所以我一直覺得養老院還是不錯的,至少大多數老人是接受的。看了影片以後我才覺得自己的思想是多麼的侷限和狹隘,僅憑那一點點,那很少的一部分羣體就覆蓋了我對其他更多羣體,更多真實情況的探究,更多真相的瞭解,那一刻我才知道,真正的長者服務是任重而道遠! 影片中有幾個場景很是讓人感觸,一則是描寫桃姐在第一次中風前於屋中與貓作伴的段落。攝影機以“窺視”般的視角,隔着樑家的防盜門遠距拍攝,明確交代了人物此時封閉的內心和桃姐孤獨的處境。她一生未嫁,身邊沒有子女,羅傑外出時那種內心的孤獨更為強烈。另一則是桃姐在老人院第一次羅傑來看她的場景。羅傑跟她拉家常,其他的院友趴在窗户上問桃姐:“這是你兒子啊?”羅傑説不是,其他的院友馬上説“我就説嘛,他們倆長的一點都不像”伴着交頭接耳,桃姐突然就很失望,隨後羅傑説“我是她乾兒子”,院友們説“桃姐你真有福氣啊,乾兒子都經常來看你!” 桃姐此刻臉上笑開了花。想想其實桃姐也是希望有兒女們來孝順的,她不想別人以異樣的眼光

看待她,那些趴在窗户上的老人更是希望有兒女們經常在身邊陪着,兒女子孫就是他們的盼頭,一家在一起其樂融融更是晚年的幸福。

同時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除夕夜,維多利亞港照例煙花璀璨、燈火通明;然而當所有港人聚集在維港兩岸舉起相機手機記錄美景時;鏡頭卻對準了空曠的老人院周邊:在看不到煙火的角落,是現代社會“老無所依”的冰冷現實,這部分羣體更是需要更多的愛心人士和社會關注的。

本片少有温情,圍繞在桃姐晚年的更多是“年輕歌手不耐煩”、“慰問團虛情假意”的圖景。那段頗為動人的“樑家邀請桃姐參加嬰兒慶生”更多是與之前“老人病故”形成“死亡與新生”的對照。桃姐與樑家的關係早在那番“拜年的越洋電話”中有了明確交代:一面是樑家眾人“走形式”般問候桃姐:多人對單人;一面是桃姐“我這也熱鬧”應答時搭配老人院的一組空鏡:熱鬧與冷清。可以説,樑家的問候和關心始終停留在“念舊情”的層面上,甚至樑母給桃姐的錢、燕窩、圍巾都不及堅叔葬禮上的那一個鞠躬來得真摯,“鞠躬”不僅是一個“偷吃不了幾回”的老頑童對幾百塊的感謝,更透着老年人之間相濡以沫的一份情。即便如此,許鞍華對這份情的表達也始終收斂着,只是在片尾借老校長之口低聲頌吟: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沒有眩目的特效和音響效果,沒有豔麗的服裝和背景,正如電源的英文名字一樣“a simple life”,簡單的劇情,簡單的場景、服

裝、音樂,更多的是泛起了年輕人對父母的歉意,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2014-4-27

第四篇:桃姐觀後感

看《桃姐》有感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逃避。但是,假如人與人之間(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有一種温暖的情誼陪伴他們,那麼衰老過程的害怕和痛苦必定會降低。

看完《桃姐》這部電影后,我淺薄地感受到老年人面對疾病,面容老去,親人不在身邊照顧時的無助和孤單。他們害怕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寧願委屈自己去住陌生的老人院,來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的天空。

影片中的桃姐雖然患有中風,但是她卻一直在自己照顧多年的少爺面前表現的很獨立,每件事都儘量做好,表現了不僅僅是桃姐自立自強的尊嚴,而且反映的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驕傲——年老不代表不中用。雖然他們年老了,生理機能衰弱,動作思維變得遲鈍,但他們依舊是可以照顧自己飲食起居的,依舊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少爺(劉德華飾演)是個很懂得感恩回報的人,儘管剛開始他不懂得照顧病人——不會給中風的桃姐餵飯,只是乾坐着慰問和給予物質上的支持,但是到了後面他慢慢地學會了怎樣用火爐,煲湯給桃姐喝,學會了放慢腳步等桃姐顫抖的腳步,並且經常抽空陪桃姐逛街,喝茶,陪她聊天説笑。

反觀現實,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沒什麼值得表揚的,子女本應該孝順的照顧父母頤養天年。但是現實中,能做到像劉德華這種體貼程度的子女少之又少,更何況他們只是僱傭關係。大多數子女會嫌棄年老的爸媽,藉着忙於工作和照顧家庭的原因,把他們拋棄在養老院裏就撒手不管,很少去真正的關心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出現在爸媽面前,常

常是為了“金錢”,為了獲得房產繼承權。而父母要的只是單純的見上孩子一面,很難去理解父母在孩子面前這種偉大的無我精神,也許等我到了為母的時候才能委屈自己。現在的我很想對父母們説:“一直嬌慣孩子而盲目委屈自己是不可取的,始終保持着無我精神會害了自己和孩子。不要指望這樣做他們能在你年老時照顧自己!”

同時,給自己和年輕人提個醒,切勿重蹈“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劇。也不要等父母百年歸老時才大辦特辦那些子虛烏有的祭祀,以為這樣做能讓地府的父母過得舒心。其實真正應該做的是把錢和心思用在日常生活裏照顧父母身體上,陪他們散散心聊聊天。因為,生命脆弱,命運難測。可能明天就少了一個笑話你小時候出醜的親人。 儘管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提高了人類的生命長度,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時如何改善老年人空虛的精神世界,孤單淒涼的處境和自身無力感等精神狀態問題,依舊需要我們心裏專業同學共同努力和思考!

第五篇:桃姐觀後感

影視《桃姐》觀後感

電影《桃姐》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故事。桃姐為少爺羅傑的家族工作了45年,伺候過老少五代人,年逾古稀突患中風,羅傑忙於工作四處奔波無暇顧及,只好把她送去老人院,一段平凡感人的情感徐徐展開。

影片的主題,正如影片中老人院的牆上寫的那樣:我們,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老,意味着思考記憶能力退化,意味着行動能力下降,意味着失去可以作為正常的社會人的能力。當這一切不可避免的向一個人襲去,他除了接受或為此改變,別無他法:要麼積極改變以活出暮年的生命魅力;要麼消極等待,等待歲月一點一點的磨去生命的意志。

故事男主人公在為桃姐尋找老人院時沒有選擇第一家,因為那裏的老人除了無助和麻木地等待着死亡之外,沒有一點體現生命活力的表現,而且,他們本身就已經放棄了生命意志和追求更好的人生意義的想法。而且,作為老人院的領導和護士,那些人也只是把“掙老人的錢”和把“餵養老人直至其死亡”當成一種程序化的工作,在照顧老人的同時,並沒有半點感情的投入。

在第二家老人院,我們看到,老人院的院長和護士都還在和那些老人交流,在吃飯、運動和起居生活照料當中,都還把他們當成一個有生命意志的人,而不只是一個“需要照料的曬老軀殼”。而那些老人,在他們生命的最後光景,沒有了和孩子、親人過瑣碎生活的機會,

在相對封閉的一個院落裏,和一羣年紀相當的老人,慢慢無聊瑣碎的事情,但這些無聊碎碎的事情卻是對他們自己生命還存在着的印證。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養老”“生活”氛圍,男主人公才為桃姐選擇了這家老人院,因為男主人公真心地不希望桃姐的晚年在孤寂無助中度過。

説起男主人公與桃姐的關係,不是母子,勝過母子。這種孝心行為與影片中一些人的行為比起來是很大的諷刺,這種諷刺也刺激我們思考:我們將如何對待我們的父母,而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又會陷入什麼樣的境況。

這部影片所想要教育啟發的對象,除了我們,還有老人。而它想要教給我們的就是:你的選擇,決定你的生活狀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yz9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