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多篇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多篇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多篇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1

“知道我為什麼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拜拜,娶攝影業,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傑克遜的爸爸硬逼他去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後果多可怕…”這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裏的主人工蘭徹(rancho)對他的好兄弟法翰(farhran)説過的一句話。整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三傻大鬧寶萊塢》又名《三個白痴》,沒看時我以為是純脆搞笑的美國影片,看了才知道這是一部引度的影片(恕我當時把“寶萊塢”看成了“好萊塢”)。此片導演拉庫馬·希拉尼,大體改編自?印度暢銷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説《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故事很爆笑,情節很跌宕,雖然長達164分鐘卻不會讓你感覺枯躁無聊。名字裏的“三傻”所言非虛——在每學期42場考試,成績排名張榜公佈,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皇家工程學院中,竟然出現了周星馳般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學生蘭徹,他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古板校長“病毒”當然要罵蘭徹和兩個追隨他的室友,法翰和蘭朱(ranju)。

影片開頭,在校長“病毒”對着所有新生侃侃而談他的榮譽——一支他的主任送給他的“太空筆”,?所有學生都帶着崇拜的神情認真的聽着他的演講時,蘭徹卻提出了一個氣爆校長的問題“為什麼不用鉛筆而花幾百萬去買那個東西呢…”他這一問無疑給在場的眾人一道電閃雷劈啊,且成功將校長氣走並深深地“記住”了他。同時,影片也是在這個時刻才吸引了我的眼球,想知道他接下來還會幹些什麼讓校長“心臟病”爆發的事。

整部片子,我只提出三個我想説的點。這麼説,是因為這部片子看完後我真的有很多話很多感觸想與人分享。

一、經典語錄。

如果你看過這部片子,你一定也會贊同我,這部片子真的是通片下來都是經典語錄。如果你沒看,我在此極力推薦此片,你還在等什麼?

經典語錄最有特色的一句話莫過於蘭徹經常掛在嘴邊,並且還救了小嬰兒一命的口頭禪:“一切都好(a all is well)。”這句話總在他感到害怕或遇到困難時冒出來,也是他出場時説的第一句話,更是倍受爭議的一句話。

好友拉朱因各種害怕沒辦法專心投入學習時,蘭徹對他拍拍胸口説“一切都好”,當時拉朱就提出了質疑,“説這句話就能解決問題嗎?”在我們以為蘭徹會不知如何回答或者至少要猶豫幾秒時,他卻立即很認真虔誠的回了句:“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讓你有勇氣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這似乎有點類似於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精神勝利法”,能用,有用,卻不能濫用。蘭徹説了這句話後他會立即想辦法來解決問題,我們可不要只模仿他的話,而忘了他的行動。

印度填鴨式的教育與中國的應試教育很相似,這也是我看了這部片子後很有同感的原因。

“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三億個精子賽跑。”

在“皇家工程學院”中,成績就是一切,第一是卓越,第二就是lowser。所以人人都很有壓力,學生自殺率很高。我不知道這句話與片尾最後一句“免費建議,望度先生……為了你的人生趕緊快跑吧。”有沒有什麼關係。但總是讓人回味無窮。所以蘭徹才會講台上對着包括校長在內的眾人説了段讓人沉默的話語:“你們都陷入瘋狂的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又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裏是大學,不是高壓鍋。”

在好友拉朱被校長逼得跳樓自殺進了醫院後,蘭徹將好友法翰父母微笑的照片放進了好友的錢夾裏,告訴他,如果他想自殺,就想想父母看見他的屍體時,臉上的微笑會變成什麼樣。

他似乎總是有辦法讓生活變得美好起來,總是讓我恍然大悟,啊,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而那些經典語錄,不僅表現出了印度的現實問題和社會狀況,而且讓人受用一生。

二、畫面鏡頭。

電影中途有個很搞笑的情節,在介紹好友拉朱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的説”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的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並且以後只要一演到拉朱家,電影就自動有彩色轉黑白,工整得近乎精緻。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另一點就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所有印度電影的特點。那就是在電影的放着放着的中途,總會無緣無故突然跑出很多人來不分場合的在大街上或某處和主人公一起忘情的唱歌跳舞,歌舞又臭又長,無聊之極。

可《三傻》卻恰到好處的用歌舞充分詮釋了蘭徹“一切都好”的樂天派心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學校停水時,一羣學生們直接拿了塑膠管作噴頭就衝,在洗澡間大跳“洗澡舞”的場景。它把學生們的瘋狂和自由的靈魂全都釋放出來,讓每個人都陷入了無限歡快中。自己的身體都會不自覺的跟着搖擺起來。

我非常佩服導演在這段歌舞前後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舞蹈告一段落鏡頭都會切回故事進程,輕鬆推進情節發展。整個狂歡結束後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鬆愜意的一端直墜沮喪遺憾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本來輕飄飄的“一切都好”加入了深度,寶萊塢的敍事技巧實非虛名。

三、自嘲。

看完之後,一直讓我哈哈大笑的,是“消音器”在演講時念得那首蘭徹寫的詩:

“放一個很響的屁是值得驕傲的,放一箇中等的屁是可以接受的,放一個輕柔的屁是非常糟糕的,而一個無聲的屁是讓人無法忍受的。”這看似令人爆笑的四句話總讓你笑完之後有一種沉思的感覺。事後想想,他説的不全是屁話,確實很有道理。

我們把這種自嘲的方式叫做“嚴肅的調侃”,影片大量運用了這種手法,而這種不名自嘲的手法也讓影片不至於是乾巴巴的勵志,也脱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譟。

人人都知道蘭徹説得都對,卻也都知道他那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的“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的。更多時候,高歌“一切都好”也只是一種阿q的自我麻痺,長輩的期許,同輩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和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抱着空有的理想前行者的悲慘命運。

《當幸福來敲門》中,主人公也是經過單身帶着五歲的小兒子無家可歸,睡過廁所,受過救濟的低谷,抓住機遇,不斷努力,最終才奔向成功。《三傻》則將一個獨行者艱辛的十年乾脆直接忽略,重點全放在了理想主義的理論上。沒有調侃,不高自嘲肯定不行。長達兩個小時多的,無半點拖沓的就把故事輕鬆講完了。不刻意逗觀眾開心,不做作的煽情,卻總惹人發自內心的笑完哭,哭完又笑的笑中帶淚。

這種“理想主義”是不是真的不該存在呢?在非常現實的現實社會中,我們只有通過“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才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如何,對於蘭徹勇於向現實發出挑戰的勇氣我都是非常感動並全力支持的。不管他最後的結局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我們都應該是支持的。也許改變現實中的一些東西,這股力量還太過渺小。也許我們在乎的更多的是“好好的生活”,走向成功,比別人要強,無論用什麼方法。

我還是不希望自己“在臨終前才後悔”,一輩子過着連自己都不想過的生活,

“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仔細想想,不管是理想中還是現實裏,這句話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

影片的成功之處還有一筆,大家記得影片開頭蘭徹揶揄校長的那一幕吧,最後,校長總算把面子挽回了一點,他把那支太空筆送給蘭徹前對他説了段話:“入學那天,你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用鉛筆?如果筆尖斷了,失重的話它就會漂浮在空中,進入眼睛,鼻子,儀器。你錯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對,你明白嗎?這是一個重要的發明(指太空筆),你知道嗎?我的院長説,等你遇見和你一樣卓越的學生就把它送給他……去,學習去,考完試就滾……”

你不可能一直都對,這句話把理想拉回現實,也給我們一種真實感。

回到主題,我們的”喜歡“到底有多重要?其實整不影片下來都在闡述這個問題。影片最後也告訴了我們這個答案。最後,法翰成了攝影家,拉朱被一家公司錄用,蘭徹成了一個一年又四百項發明的同時,還是一個國小校長,正在改變下一代的命運……

我們的”喜歡“其實也將是改變我們一生的東西。如果你還有什麼顧慮,就拍拍胸口説聲“alliswell(一切都好)”。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2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是孩子心中愛的模樣,“望子成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父母心中愛的模樣。那麼,到底什麼是愛的最好的模樣呢?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電影中校長的兒子,因為父親要他當工程師,而他卻熱愛文學,最後自殺了。學生法漢喜歡攝影,但是這個想法並不受他的父親支持,因為他的父親只是把他的這個想法當作是三分鐘熱情,他的父親想讓他成為一名工程師。所以他一直不快樂,學習方面也表現平平。

也許看到這裏,你會開始懷疑親情,其實這種想法在我剛開始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也產生了,但是看到最後我才明白,不是他們之間沒有親情,而是他們之間缺少溝通。

法漢的父親為了讓他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特地籌錢在他的房間裏裝了一個空調,要知道他的家庭並不富有,甚至算是貧窮。且這是他們家唯一的空調,這不就是愛的表現嗎?校長也是一樣,在兒子自殺之前,他一直不知道兒子喜歡文學。且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因為不想學工程才自殺的。如果他兒子在生前能與自己的父親坐下來溝通一下,講清楚自己的夢想,我想他的父親也不一定會不支持。法漢也從來沒有真正很正式過的向他的父親説他的夢想,所以他的父親才把他想攝影的這個想法當作是三分鐘熱度。但是法漢的父親後來知道了,不是也把自己為法漢新買的筆記本電腦換成了一個專業的單反相機嗎?所以他們之間都是有親情的,只是缺少溝通。

站在家長的角度上考慮,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工作,過上一個富裕的生活,所以他們會要求孩子選擇一份能賺到錢且體面的工作。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若是他在一生下來就被決定好了命運,那麼他的人生又有什麼意思呢?但是孩子總是會忽略他與父母之間濃濃的親情,孩子們會覺得如果把自己的夢想告訴父母,換來的只有不支持和責罵,所以他們乾脆順着父母的思想走或實在受不了就選擇自殺。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極端的,也是非常錯誤的,要是他們能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互相理解,我想他們的夢想會得到支持的。

因此,父母與孩子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孩子要理解父母,父母要聽孩子的話,愛要選擇雙方都舒服的方式。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支持,這才是愛最好的模樣啊!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3

夜晚,看完電影,走在回家的路上。腳雖踏在結實的路面上,眼睛卻有些虛幻,電影裏的一幕幕景象在眼前回放,那三個傻瓜的身影不停在我面前跳動。説實話,當我看到電影的標題時,我認為只是一個單純的喜劇,可後來覺得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影片通過倒敍的手法,一步一步地讓我們明白了這個關於友情、關於學業,乃至關於對人生的態度的故事。

主人公蘭徹是一個替富貴人家讀書,學到知識了而感到快樂的人,來到一個學校和兩個成績最差的同學成為了好朋友,並幫助他們找到了自我,然而在畢業後,卻再也沒有相見。兩個成績最差的朋友在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後,想去找蘭徹,然後故事就從回憶和現實穿插中展開。蘭徹是個通透的人,對生活、對事業、對社會都有着超乎尋常的看法,並努力地加以實踐。雖然一次次受到權威和社會的排擠。但是,蘭徹尊重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達到了目標,最終他成功了。

在影片中蘭徹被認為是一個有“問題”的學生,可他真的是有“問題”嗎?還是學校本身的教育理念有問題呢?在這樣一個並不讓學生學會去享受科學,造福社會,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就只有成績,成績不好就意味着沒有未來的學校裏,大家都感受不到學習知識的幸福感,只剩下了唯恐“落後”的壓力。這使得院長拿出那隻價值百萬的太空筆做獎賞時,都爭先恐後地舉手爭取,而不是象蘭徹一樣思考“為什麼不用鉛筆呢?這樣會省下很多錢”,這也使得蘭徹被老師逼得用他自己的方式上台教課時,他寫下了兩個並不存在的單詞後,甚至包括教師在內的所有人都在那裏飛快的翻書,沒有人好奇,沒有人發問,大家都變得不會思考,不會創新,只會機械的獲取書本上的知識。但這又能帶來什麼呢?也許是很高的分數、很好的工作以及很優厚的待遇,而科學中那種勇於探索的優良品質卻被人遺忘了,這樣的“人才”又怎能真正地造福於社會呢?可畢竟是生活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之下,當面對來自學校、學業、家庭等一些方面的壓力後,蘭徹的死黨法漢和拉朱開始猶豫、退縮,甚至都決定回到以前的生活中,但所幸的是他們的好朋友蘭徹幫助他們真正地認識了自我。

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一個好朋友,有一個能夠互相幫助的朋友,有一個能夠指引自己的朋友。如果沒有這樣的朋友,拉朱可能做不成工程師,法漢可能做不了自己喜歡的攝影師。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就很難達到真正的成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將其做好,這就是成功,這就是幸福,這也就是人生的價值所在。就像蘋果公司的CEO史蒂夫·喬布斯所説的一樣:“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在影片的結尾中,電影的思想也最終得到詮釋:“無論遇到什麼阻力,相信自己,做你最喜歡的事,並努力追求卓越,因為當你追求屬於自己的卓越的時候,成功離你就近了。”而影片中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人稱“病毒”皇家理工學院院長,一個古板專制的人,從來都以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在他32年以來擔任院長的生涯中,他使皇家理工學院成為了全印度“名氣”最大的理工學院,但由於他的打壓學生積極性的做法,使喬伊這麼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最後卻選擇了輕生。而這種做法也只是讓學校成了一個“高壓鍋”,這不得不説是一個悲劇,這隻能使學生增加越來越多的壓力,而不是知識。這無疑與社會發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而最後,在蘭徹用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在院長看來很荒唐,但卻又真正解決了實際問題的事情後,這才使得院長真正意識到,一味的死板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生活中有時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創新。

也許有人會説,電影終究是電影,生活絕沒有電影裏演繹的那麼簡單。但也正象劇中説的那樣,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相信自己,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將自己的.熱情轉變為動力,在遇到困難時,對自己説一聲:Alliswell(一切順利)!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4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20xx年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喜劇電影,它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説《五點人》改編而成,該片獲孟買電影博覽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角、最佳劇本等六項大獎,並獲國際印度電影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情、最佳攝影等十六項大獎,這部電影演員好、編劇好、思想意義好,從演員表演、劇本、導演、剪輯一切都是非常好的,印度舞蹈有趣,音樂有情境,旋律很優美被認為是“最值得一看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給人帶來了感動和回憶,同時也傳達如何正確面對生活,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思。待電影完結時,我發現自己已淚流滿面,為了友情,為了人生,為了活着的意義。

與其説這部電影是以尋找蘭徹為線索,毋寧説是尋找生活的真義。查爾圖想要知道的是蘭徹的生活的結果,而我們看重的是蘭徹人生的過程。同在帝國理工大學,在高強競爭壓力之下,當大多數人為了以後的好工作、高工資、豪宅、美女而壓抑、糾結、苦痛時,蘭徹卻為了興趣而快樂地學習着,熱衷於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沒人會記住第二名”、“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須把把別人擠下去”校長病毒不斷強化這些觀念,力圖灌輸給學生赤裸裸的叢林競爭原則。於是有了查爾圖這類標杆學生:每天十八小時的學習,自私諂媚,幸災樂禍,對別人漠不關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是一個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則生活在壓力和恐懼中,於是不斷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與中國的情形並無二致,在經濟現代化的大潮中,競爭的白熱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大的區別。從出生開始,甚至在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就承載了太多父母和社會的期待。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們三歲要上幼兒園,四歲要去英語班,五歲得去繪畫班,六歲得去鋼琴班,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喜歡什麼、想學什麼,我們只能學別人認為有用的東西,追求別人都在追求的東西,過着別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的心卻在低泣:這是我自己的生命,這一次的生命我本當為自己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魚兒,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光鮮外表下內心的苦痛又有誰能知解呢?

“知道我為什麼總拿第一名嗎?因為我喜歡機械”蘭徹是這樣解釋自己的成功,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因為熱愛,蘭徹會廢寢忘食地做科研,會開創性的想問題,會有意識的運用知識於實踐。知識於他不是敲開金錢權位的手段,他從不為了成績和工作而學習,知識本身於他就是目的和樂趣。這在一個世俗的世界已越發稀有和珍貴,所以蘭徹成功了,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則仍在慾望的深淵裏苦苦攀爬、深深淪陷。

當學非所愛、愛非所學時,法漢一直在平庸和苦痛中掙扎。我們無法在我們不愛的東西上有熱情的投入,強行去學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寶貴的一生耗費在我們不愛的事業上,這是我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當法漢最終成為動物攝影家時,我由衷地為他高興。是的,即使今後錢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車小一些,只要內心快樂,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麼要緊呢。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片尾法漢明朗的微笑,那是發自內心滿足的喜悦。

劇中三個傻寶的兄弟情誼也讓我潸然淚下。朋友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譽都可以置之不顧。在現實的重壓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彌足珍貴,這才是人生的快樂與真義所在,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去追尋。當法漢與萊俱終於找到蘭徹時,來自朋友的重拳傳遞的卻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難以言盡的言語和感情。”

每部與青春、夢想、成長有關的電影,都特別容易讓人感懷自身。我們也年輕過,卻沒想過這麼放肆,我們也掙扎過,卻沒能突出重圍,我們也叛逆過,卻最終成了今天的芸芸眾生。也許有人覺得《三傻》的劇情太過理想主義,男主角儘管身世際遇有些慘淡,但他還是成為了上帝的寵兒,而現實中的我們,可能早已一敗塗地。但電影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為觀眾圓夢麼,我們看着三個傻瓜的瘋狂與抗爭,想到那些想把教科書撕爛的日子,想到那些被難題困擾的深夜,想到對夢想和未來的充滿激情的期待,三傻最終迎來的陽光燦爛,也終於讓我們對自己的青春有所釋懷。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5

上個星期媽媽總是説:“三傻大鬧寶萊塢好看啊!”我都不知道是什麼東東。昨天,我懷着好奇的心情,觀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電影的主內容是説:在一個既屬於印度又屬於中國的地方,有一所叫“ICE”的工程大學,裏面的主角Rancho(Wangdu)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人,他對ICE只讓學生死記硬背的現實頑強抵抗,不過次次都被校長壓了回去。一次因為他的朋友Raju沒有自信,他就把教師節的演講詞改了。恰好碰上個死記硬背不動腦筋的人,鬧了一翻笑話。(其實是那些人長大後回憶以前)這部電影一些是喜劇,一些是悲劇,

有時讓人趴在地上狂笑,有時則讓人淚流滿面。最搞笑的要數那次教師節演講了:因為主角把歌詞改了,所以那個演講的學生一上台就鬧笑話。他説:“幾十年來,Viru博士(校長)從未停止過壓榨(其實是服務)學生,他將繼續努力,我們尤為震驚一個人是如何一生壓榨如此多的學生,如此徹底。······”然後又説:“請欣賞詩歌!響而不臭的屁是光榮的,半響半臭的屁是可忍受的,輕微的放是可怕的,無聲的屁是讓人致命的。”剛説完,校長就上台,把演講的那個人掐得半死。這故事又搞笑又悲哀,而在這些事當中,讓你清楚的明白了幾個道理:死記硬背不動腦筋是不行的,這就讓你沒有創造性,假設一下如果世界全部人都沒有創造力會是怎樣的你就知道了;讓我們明白人心很脆弱,也很容易有(沒)自信,本電影的主人公就是脆弱時説:“All iswell(一切都好)”讓自己迎接事實。

説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教育是多麼的悲哀:考試,除了一些題之外,都是死記硬背的。有時候你精煉點,一些頑固思想的老師就説錯。招聘,整天搞什麼大學學歷什麼的,其實招一百個大學生只有幾個有用的,也不學學日本的Sony公司只看能力不看學歷。如果這樣下去中國必將滅亡。唉!有多少人在做不想做的東西?又有多少人想不開自殺?現在物質雖然越來越豐富,但精神卻越來越空虛。像鄭淵潔寫童話,就是越寫越差。什麼學習雷鋒是隻是講不做,我想以前媽媽那個時代,雖説是吃不飽飯,但是有自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不像現在,像被軟禁了一樣。希望中國可以改變。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6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家再也熟悉不過了吧,講的是三個學生,追逐着自己的夢想。

蘭徹,我在他表演中得到了許多啟示,他讓我懂得,人所學的知識要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而不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要將自己的視野開闊大,不要得到了成功了這件事情,就一直在這件事情上興奮而不在開發大,投資大,蘭徹就不是在一件事情上費勁,他會在所有可以努力的地方努力一番,在加些自己頭腦的創意,小靈感。

拉杜,他是一個為家裏考慮,為家裏着想,不想讓家裏操心,不讓母親煩惱,儘量聽母親的話,可是就因為考上工程師還有朋友中做出選擇,他為什麼做不出選擇呢,因為他喜歡那2個同學但也要為家裏着想,所以他兩頭都沒選,選擇了自己自殺,他這種精神可嘉。

蘭喬,他理想是當一名攝影師。但是父親總是讓他學工程師,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不顧父親的責罵。最後父親也認可了他,還送了個攝影機給他,他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願意把路上的荊棘砍掉,願意逆風而行直達到自己的理想的類型。

鳥巢工程學校校長,他最後,懂得了不可以把自己的心願,附加到自己的孫子兒子身上。願意讓自己的孫子學自己想學的。其實這個校長也很可憐,他呢,死了個兒子...就因為學工程師,到最後才明白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加在孫子兒子身上。

最後我想説,學習要學以致用,靈活運用,不要死記硬背。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7

《三傻大鬧好萊塢》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影片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在大學求學時的故事。主人公蘭徹與眾不同卻又成績優異,這引起模範學生查爾圖的不滿,他們定下約定,然而畢業時蘭徹卻選擇了不告而別,誰都沒再有他的消息。十年之後,查爾圖歸來他找來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尋找蘭徹的旅程,一路上,他們回憶起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最後發現了蘭徹不為人知的祕密。

影片採用了現在--回憶--現在的結構形式,一開始是法罕、拉加、查爾圖踏上尋找蘭徹的道路,隨即進入了回憶。在大學生活時主人公蘭徹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才華,他特立獨行,想象奇特,卻又總能給人驚喜。他還重義氣,願意為了兄弟考試過關去偷試卷答案。在主人公蘭徹身上,我感受到了印度人對於國家應試教育的反思與批判,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才也是通過考試脱穎而出,而應試教育是非常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的意識。影片中的模範生查爾圖和主人公蘭徹則是一對非常明顯的對比,查爾圖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死讀書,死背書,考高分。而蘭徹則從不靠死記硬背,靠理解去弄懂每一個概念。

影片以尋找主人公蘭徹為線索,開篇就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懸念,給觀眾帶來了觀影興趣,讓觀眾迫不及待的想往下繼續觀看下去。最後揭曉答案,原來“蘭徹”並不是“蘭徹”。有懸念,有歌舞,有思想,《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

電影結構完整,發人深思,具有印度電影的唱跳歌舞,很有民族特色,同時又極具批判性和教育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片。

觀《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感8

一部《三傻大鬧寶萊塢》,讓我享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思想的盛宴。這一點兒也不誇張,完全是我看完之後最真實的,也是最直觀的感受。

這部影片一開始就給我們設置了懸念,尋找蘭徹之旅啟程,那麼誰是蘭徹呢?在相隔十年之後,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讓朋友和敵人都如此的記掛呢?於是緊接着便開始了今日的尋找與往昔的歲月點滴穿插敍述,這給人一種時空變幻之感。而此時男主人公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了。

這確實是一位值得紀念的朋友,當他最好的朋友法爾文棄他們而去的時候,他並沒有埋怨,在法爾文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一直陪在他的身邊。是他的不變的執着與堅信,讓法爾文從植物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是他的鼓勵,讓拉杜重新追回了自己的夢想。正是因為有他在身邊,所以他們相信“All is well!”。

這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對手,因為他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他從不相信死記硬背是成功的方式,他總是認為追求夢想才是走向卓越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對工程學的熱愛,讓他在千鈞一髮之際,成功地發電並造出了助產器,為垂危的女子順利接生並母子平安,所以我們相信“All is well!”。

蘭徹讓我們反思,如今中國的教育也完全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推行,沒有讓我們看到任何實質上的變化和進展。在這樣死記硬背成風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培養出來的只能是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學以致用似乎從來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方向,因為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理論是從來不用結合實踐的。夢想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最不現實的,因為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把書本倒背如流,然後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我在想什麼時候中國才能真正擺脱應試教育的魔爪呢,什麼時候中國才能真正出現眾多像蘭徹一樣可以自由追求夢想,發揮自己無窮的創造力的學生呢,什麼時候中國人才能真正相信“All is well!”呢?

希望這個夢想已經在前行的路上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zl53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