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1

2018年8月26日的朋加諾體育場被中國紅點燃。備受關注的“飛人大戰”結果終於揭曉,在亞運賽場最受矚目、最激動人心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中國男子百米飛人蘇炳添以9秒92新的亞運會紀錄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場沸騰。“中國飛人”蘇炳添加冕“亞洲飛人”,其9秒92的成績不僅刷新亞運會紀錄,與亞洲紀錄也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參加決賽的8人中唯一一個跑進10秒以內的選手。蘇炳添帶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和榮耀。

決賽前,蘇炳添的外教蘭迪·亨廷頓曾説:“如果比賽的氛圍、環境和氣候都合適,加上運動員感覺良好的話,蘇炳添能在雅加達給中國帶來一個奇蹟。”外教在訓練場上信心滿滿地留下這番話,而蘇炳添果然也不負眾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驕傲。

在本屆亞運會前,蘇炳添兩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亞洲紀錄的9秒91,追平了卡塔爾選手奧古諾德創造的亞洲紀錄,成為“跑得最快的黃種人”。帶着這樣一份輝煌的成績單第三次來到亞運會賽場,蘇炳添的目標很簡單——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終以9秒92的成績奪冠,蘇炳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説:“我覺得今天已經破了我的魔咒,作為男子百米選手訓練了十幾年,我參加的所有運動會都沒有嘗試過拿一個冠軍。29歲,我終於在亞運會上證明了自己。”手捧亞運金牌,蘇炳添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飛人”。是的,蘇炳添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中國速度不容小覷。

2017年年初,那些關於“蘇炳添退役”的新聞不脛而走,蘇炳添的確動了這個念頭。然而,蘇炳添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於是,他堅持了下來,日復一日訓練比賽。數年如一日的封閉訓練,肩上積攢的各種壓力,局外人統統無法體會。正是這樣的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才成就瞭如今的亞洲飛人。

在整體水平依然無法與歐美抗衡的亞洲,亞運會百米飛人大戰的意義不言而喻,正如蘇炳添所言,“這是打破魔咒、揚眉吐氣的一晚”。輝煌背後總是藏着無人言説的艱辛,不過還好,蘇炳添堅持下來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鑄就了中國的驕傲亞洲的驕傲。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2

近日,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揭曉。當主持人念出一個個名字時,無數觀眾都紅了眼圈,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太好哭了”“感動到不行”。36歲的陳陸生前是一名基層消防員,20__年夏天,安徽廬江縣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災。危急時分,他帶領消防員輾轉5個鄉鎮,連續奮戰,成功轉移羣眾2665人,在營救過程中不慎英勇犧牲。“放心,我會守好廬江”是陳陸對父親的,更是用生命兑現的對國家和人民的。

陳陸的事蹟很好地詮釋了“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的內涵,這是一種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守護,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身患絕症,卻顧不上照顧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而是在醫院與時間賽跑,只想為患者多贏一秒。這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心中的責任;八方統籌百般服務,以凡人之力發動朋友圈,解決醫護人員出行難題,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熱飯。這是快遞員汪勇認為應該具備的擔當……他們的先進事蹟雖然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國家的需要、羣眾的呼聲和時代的呼喚作為行動的出發點,用責任和擔當書寫一段段傳奇故事。

擔當來自一股力量,那就是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魯迅先生説:“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面對波濤洶湧的洪水、面對隨時有可能吞噬生命的疫情、面對一天只睡4個小時的煎熬,他們克服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在困難和風險面前不退縮、不放棄,無私無畏、義無反顧地擔起肩頭的擔子。正是有這麼多堅強的脊樑,為我們遮風擋雨、負重前行,我們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擔當源於一種信念,那就是肯付出、能奉獻、發光發熱的奉獻精神。感動中國的很多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邊,他們平時在生活、工作中總是默默地付出,堅守崗位,努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到。在危難關頭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利害得失,而是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在關鍵時刻綻放出人性的光輝。可以説,正是有了平時生活中的奉獻精神,在危急時刻,他們依舊保持着優良的品質,有一點光就發一點光,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進入新的一年,還有新的困難需要面對、新的高山等待翻越,需要我們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為美好明天奮力前行。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3

就在5月24日,“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展出了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及彭士祿等4位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與406艇的珍貴合影。

青年赴蘇聯留學,為國家毅然改行

南都注意到,彭士祿院士在展覽的第一單元“肩負歷史重任”中,作為奠定中國科學事業發展的元老級科學家一員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彭士祿的父親是我國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在他還不到五歲時,母親和父親就相繼犧牲,童年時輾轉多户百姓家,受到不少照顧。他曾説,“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此次展覽展出了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這是張黑白圖片,年輕的彭士祿背後就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紅場。

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在紅場留影。

展覽文字介紹,1940年,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彭士祿被送到延安青年幹部學院就讀,後經蔡暢同志安排到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

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也就是在留學蘇聯期間,他經歷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擇——改行學習核動力專業。

1956年,在蘇聯喀山化工學院化機係獲得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的彭士祿正準備回國,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大將訪蘇,他召集彭士祿這一批即將畢業的留學生到駐蘇使館參加座談,表示希望讓一批中國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和核動力專業。

陳賡問剛畢業的彭士祿:“願意改行嗎?”彭士祿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願意,只要祖國需要!”就這樣,彭士祿又被送到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核動力專業,直到1958年4月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

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南都注意到,現場還展出了一張合影。1985年9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並排站在406艇前,對着鏡頭面露笑容,意氣風發。

1985年9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從左到右)在406艇前合影。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研發,面對的則是蘇聯拒絕援助而導致的“三無”窘境——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報道披露,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沒日沒夜算出來的。

從1967年夏天開始,他來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代號為“909”的基地,指揮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工作。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4.6萬個零部件全部實現自主研製,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而這背後,正是彭士祿等核潛艇研究人員數十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成果。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中國首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組織引進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988年,他擔任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他曾説“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4

彭士祿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__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動的全過程、研__成功的耐高温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人們稱彭士祿院士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的里科弗”。然而站在當時科技領域高端的彭士祿卻有着不幸的童年。

1925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彭士祿出生於廣東海豐。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蔡素屏遭反動軍閥殺害。入黨志願書第二年,時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的父親彭湃在上海犧牲。童年時期,他幾經入獄和逃難。小時候的彭士祿歷經了無數坎坷與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把彭士祿接到延安。在延安中學,他學習刻苦,勞動積極,成為模範生,後到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

1949年,彭士祿被派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後又轉到大連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習。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1956年以全優成績畢業,獲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____。當時正在蘇聯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找到他對他説:“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彭士祿堅定地回答到:”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9年蘇聯以技術複雜,中國不具備條件為由,拒絕為研製核潛艇提供援助。毛澤東主席在當時豪邁地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彭士祿和他的同事們深受鼓舞,心得體會範文決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儘早將核潛艇研製出來。

1965年3月,彭士祿告別北京的妻子兒女,隻身入川,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經歷了6年的艱苦奮鬥,我們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終於造出了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71年,因為工作需要,彭士祿再一次搬到武漢任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所(現719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任職到1973年5月。上世紀80年代,彭士祿主持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他更是常駐廣州,幾個月才能借回京彙報工作之機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祿80高齡時還在視察核電站的建設工作,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年事已高的他並沒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見到家人。

1978年,當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時,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參加國家科學大會,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獎者。在他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時,他還驚訝地説:我也可以得獎?其實什麼時候調級,什麼時候評職稱,什麼時候漲工資,他一概不知,也不打聽。別人的房子是越調越大,而他卻從七間的將軍樓搬到四室一廳的單元房裏,把大房子讓給別人,他總説,國家給我的太多了。他擔任過不少單位的顧問,從不拿報酬。他説,只要對國家民族有利,比拿點小錢更有價值。

彭士祿在199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中,用四點總結自己:其一,一家與百家;其二,主義與精神;其三,明白和糊塗;其四,拍板與改錯。

短短的2000字自述,對於“一家與百家”“主義與精神”的解讀,切實地反映了彭士祿所經歷的非同一般的童年生活以及經歷磨難之後所展現的精神和氣節。“明白與糊塗”“拍板與改錯”更加詮釋了彭士祿對待生活、工作和研究的態度以及敢於承擔責任、敢擔當的為人品格。

對於擔任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一職,彭士祿有這樣的描述:“由於歷史的誤會,我有幸參加了我國核潛艇研製的全過程。

對於對黨的回報,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為______員,我將為之奮鬥終身!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縱觀彭老一生,他作為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擁有飽受磨難的童年,劫後餘生奮發圖強的少年,學成歸國後開拓核動能領域,為國家默默奉獻的壯年,功成名就後仍然謙虛低調,不慕名利的晚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出苦寒來”,飽經生活磨難考驗的彭老,形成了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知恩圖報、愛黨愛國愛民、淡泊名利的科學家可貴品質。他身上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讓他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星,他是最值得當代年輕人去追逐的科學家明星。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5

這個暑假,人們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奧運會了。當奧運健兒經過奮力拼搏獲得獎牌的那一刻,全場掌聲雷動,榮譽和獎勵紛沓至來。可是,很少有人體會到這些奧運健兒所經歷過的痛苦和磨難。

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短跑預賽,中國隊的`三名選手出戰,蘇炳添、謝震業和吳智強。最終蘇炳添以10秒05小組第二名成功晉級到半決賽,他連續兩屆奧運會晉級到半決賽,也創造了紀錄。謝震業10秒16和吳智強10秒18遺憾出局,半決賽中蘇炳添跑進了職業生涯最好的成績挺進決賽。

9秒98,在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沒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或許是受到英國選手休斯搶跑的影響,他的起跑反應慢了一點,導致他最擅長的起跑沒能做好,最終只能是略有遺憾的獲得第六名。

雖有遺憾,但這已經是中國田徑選手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亞洲選手的最好成績。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站在了幾乎是黑人專屬的奧運百米決賽賽道上,這是許多年前我們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0.01秒眨眨眼就過去了,但每個0.01秒對我來説都是一個極限。”蘇炳添曾這樣描述0.01秒的定義,看運動員在場上拼搏的時候,身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也不斷超越自己,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奮鬥。

202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6

今年七月,華坪女高將送走它的第十屆畢業生。20_年大學聯考,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到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建校至今,已經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走進大學。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她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餘種疾病。6年前,因為胳膊疼得抬不起來,張桂梅停止了授課,轉而當起學校的後勤。她是校長,也是保安,每天檢查水電安全,熄燈與否,拿着小喇叭催促學生上課,順道趕走路上的蛇。張桂梅沒有自己的家,她就住在一間學生宿舍裏,日夜守護着校園。

“再堅持一下,”張桂梅説,“我也自己想辦法找一些止疼藥,先止疼,後面再説。現在也不想去檢查身體了,越檢查毛病越多。”儘管疾病纏身,張桂梅還是儘量讓自己顯得精神一點,她堅持對每個學生進行家訪,把文化擺脱貧困的理念帶進大山。

張桂梅的心思很細膩。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學校只能網絡授課。她擔心老師一個人在教室講課會孤獨,便坐在教室門口陪着她們。長時間久坐使她疼痛難耐,張桂梅乾脆在門外支了張牀。教學樓晚上熄燈,只有講課的這一層才通電,張桂梅躺在光影之外,靜靜地陪着正在講課的老師。

十二年裏,張桂梅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稱號,她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共計一百多萬元一同捐獻給了教育事業。

張桂梅説,當她走進華坪、走進民族中學、走進孤兒院這羣孩子當中,本以為一兩年之後就會離開,沒想到一陷進去就沒拔出來。

“不管怎麼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們後面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的安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6lv9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