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1

我與家長一起認真觀看了《20_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後,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台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筆耕寫下不朽名篇獲諾貝爾獎;有的人因前往災區為孩子運送捐資喪失生命;有的人身殘志堅,即便沒有健全人的身體,依然頑強的佇立在我們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陳斌強;有何玥,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動人以行不以言——陳家順。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為鄉親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羣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他心繫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為農民工排憂解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努力地為農民工調解各類糾紛,尤其是涉及到農民工利益的農民工與用工方的糾紛,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勇於維權,肩負着身上的責任,從不放棄,從不退縮!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美麗的閃光燈遮不去他們奪目的光芒,他們不是巨星,不是領袖,但他們如寶石般璀璨的心靈會永遠照耀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榜樣,成為我們心中又一個偉大的巔峯!他們不是生來美麗的玫瑰,他們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獻的五月蘭,素雅的外表無法抹去他們的內心閃耀,他們將會永遠成為我們精神的橋樑!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2

得知顧誦芬先生獲此榮譽後,許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對顧誦芬講出深情祝願。“顧總是瀋陽所的第二任總設計師,為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開創性貢獻。”瀋陽所總設計師孫智孝説。“顧院士是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在他的帶領下,瀋陽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負眾望,注重創新,信念無比堅定,力量無比強勁。”瀋陽所副所長左林玄説。“從老一輩的設計師身上,我看到了勤奮、鑽研、嚴謹、忍辱負重、勇於擔當的品質,由於行業的特殊性,他舍小家,為大家,遠離名利,為了國家和民族做出個人最大的犧牲。”瀋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説。

顧誦芬的辦公室在二樓東側。一套木桌椅、兩個舊沙發是這件屋子僅有的活動空間,剩下全被各式書籍和資料填滿。在這片“書的海洋”裏,顧誦芬仍然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起每一本書的內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編的叢書。

顧誦芬年近80歲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醖釀名為“大飛機工程”的科技類叢書,顧誦芬欣然受邀擔任了該叢書的總主編。叢書涵蓋我國國產大飛機的總體氣動、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航電、製造等專業方向和關鍵技術。其內容既包括領域內專家們最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成果,也包括來自飛機設計第一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截至2018年1月,顧誦芬作為《大飛機出版工程》主編,先後出版6個系列、100多種圖書,撰寫數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轟炸機、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等多機種的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

如今,年屆九旬的顧誦芬,仍在為了航空事業思考謀劃,業內外院士、專家也經常過來請教技術問題。對每位專家提出的難題,顧誦芬都會神情專注地聽來者講述,並簡潔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時,他會站起來,步履稍顯蹣跚,但卻準確無誤地走向書架,幾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書或刊物,翻到某一處,指點給來者説:“你所説的這裏有論述。”

由於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原因,顧誦芬曾謙虛地説,“我自己的餘生就是搞這些工作了”,但實際上,他做的絕不僅僅限於組織寫書、譯書、出版和推介。他對我國發展大型運輸機、加快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航空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等提出決策建議,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對中央的正確決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自2017年起,航空工業發起“書香·航空”活動,每年一期。在第二屆活動中,時年已87歲高齡、剛動過手術的顧誦芬,親臨現場,與年輕人互動。他號召廣大青年人多讀書,首先是必須樹立正確的革命人生觀,建議熟讀並牢記的《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努力鑽研《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也是錢學森推薦給科研人員的。同時,要向榜樣學習,研讀徐舜壽先生、管德院士以及美國凱利·約翰遜、俄羅斯費多索夫院士等航空界著名人物的傳記,認真學習他們鑽研技術,不斷創新的精神。

“這次參加兩院院士大會,聆聽書記的講話後我整夜沒能閤眼,感覺壓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們的航空工業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關鍵專業和技術問題。”2018年,年近90高齡仍心繫航空科技創新,分享了自己參加兩院院士大會的所思和所想,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航空事業始終如一地堅守、熱愛與關切。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3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温暖。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4

每年的春節過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都會牽繞着我,牽動着無數人的心,讓我感動好久,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那思緒牽繞着我又回到了今年的頒獎台上……

我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手拿着筆認真記下他們的名字,有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勤儉節約、分毫積攢,千萬捐贈家鄉的八旬老人馬旭……。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我們河南人——擔起鄉村未來的八零後教師張玉滾。張玉滾師範畢業後,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從一名每月拿三十元錢的民辦教師幹起,一干就是十七年。學校地處偏僻,路全是山路,山路曲曲折折,處處佈滿泥濘荊棘,他靠一根扁擔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挑進了學校。看着電視上張玉滾挑着重重的課本,在山路上艱難地行走,我的眼睛濕潤了,他挑的不僅僅是課本,是大山裏孩子們的希望啊!由於常年操勞,八零後的他臉上佈滿皺紋,比同齡人老了好幾歲。最後聽着白巖鬆為他念頒獎詞,它是這樣寫的: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

是啊,多好的頒獎詞,張玉滾,我永遠記住這個名字,你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你雖普通但最偉大,你展現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會一直鼓舞着我們每一個國人,激勵着我,努力,追夢!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5

當《感動中國》這個震驚人心靈的節目播放時,不知是帶給我心靈的洗禮,還只是那單純的《感動中國》。

它是老師推薦給我們看的,講述了那一年裏令人為之感動的人和事。就在我們默默觀看的時候,我聽到了老師輕輕的抽泣聲。我不知道是否令人“感動”,只是覺得它所講述人物的偉大。那些“感動之人”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他們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不斷堅持所創造的偉大壯舉。我感謝這個節目!因為它沒有讓那些英雄人物和事蹟因時間的流逝一去不復返,而是讓他們走上自己的舞台,亮出自己的壯舉,它讓他們成為當之無愧的“感動中國人”。

感動是什麼?我並不太明確。可我知道對那個所謂的“感動中國”而言,包含的是那些人讓我們這些人為之流淚的一切。他們的偉大,是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一切。上個世紀,為了製造核潛艇,黃旭華爺爺付出了他的青春和家庭。令人震驚的是,當他的父親離他而去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幹什麼的。但這一切,換來的卻是新中國科技向前進的一大步。難道這不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反思嗎?一個名叫劉盛蘭的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力量去幫助那些上不了學的窮孩子。儘管自己無兒無女,連用的,吃的都是隨便撿來的。但他要是沒錢寄給孩子們了,就從自己的“嘴巴”裏摳出來。令人沒想到的是,他本該自己的所用所花大部分都用在了資助上,甚至連自己幫助過的學生都不知道他是誰,他是否榮華富貴,還是家境貧寒。而當那些被幫助的孩子知道老人的一切後,他們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堅強地度過這漫長的幾十年的。一個為修路而犧牲的戰友守墓的老軍人,一對為培育優良油菜的父子,一個處處為村民着想的疾病村支書......無數個英雄人物所打造的一切,成為人們美談的“感動中國人”。

《感動中國》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是人們的反思和心靈的洗禮!為什麼劉盛蘭老人資助的孩子沒有政府的幫助?為什麼那個處處為村民着想的村支書所做的好事都是自掏腰包?這個節目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感動,也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的關心還不夠!人們應該充分地看出這些故事背後的真相,讓我們一起因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蹟而改變吧!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6

“一個連的消亡在戰爭史上算不上什麼,可要想把這壯舉記錄成文,傳給今人後代很有意義……”朝鮮戰場上,連指導員的臨終託付,朱彥夫始終銘記在心。

從張家泉村村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原以為朱彥夫能就此放鬆下來,過幾天悠閒日子,可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講革命傳統上,決定把戰友們英勇作戰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寫成書,教育後人。

1987年,朱彥夫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坐在牀上,用一雙殘臂向《極限人生》發起了進攻。

一開始,朱彥夫先把棉被疊成方塊,把兩腿放在上面,再把寫字板放在大腿上,然後用嘴含着筆寫。口水經常順着筆桿往下流,浸濕了稿紙,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後來,他就嘴、臂並用,每天能寫幾百字。

冬天寫作,他只能披着衣服,讓兩隻抱筆的殘臂裸露在外,經常凍得失去知覺。雙臂夾筆用力時間過長,傷口處被磨破流出血水,他就把消炎藥片碾碎,敷在傷口上包紮一下繼續寫。夏天炎熱難耐,朱彥夫在牀上抱筆疾書,寫不了幾個字,兩臂就汗水淋漓,他只好不斷地用毛巾擦,一個夏天下來,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不會寫小説,他就“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給自己積累經驗。常常為了斟酌一個字一個詞,他一查字典就是半天,幾年間4本字典被他舔爛。為了構思一個情節,他常常茶飯不思,發呆到深夜。有時想的出神,嘴上叼着筆被他當成煙去點,有時因為陷入沉思,掉下的煙灰引燃棉被,直到冒起濃煙才回神發覺。

看到父親寫作苦,兒女們不知多少次要求他口述,幫着他記錄,但這個倔強的戰士拒絕了,他認為這樣一來就跟自己的小説隔了層什麼,表達不出真情實感,也對不住長眠的戰友。

由於日夜煎熬,朱彥夫視力持續下降,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麼勸,家人怎麼攔,他始終筆耕不輟。從1987年到1995年,朱彥夫七度春秋,總共寫下200多萬字,在七易其稿後,1996年,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最終出版。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1996年,小説出版後不久,朱彥夫突發腦中風,經全力搶救脱險,但由於在戰場上大腦曾受過傷,朱彥夫的思維不再連貫,他的口齒也不再清晰,因為偏癱只剩下左側殘軀能活動。但他的寫作仍未停止。1998年6月,朱彥夫又撰寫了第二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再次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

2010年因心臟病發作,朱彥夫的體內被放進了5個支架。直至2014年,81歲的朱彥夫仍堅持每天看新聞、看報、做筆記。用他曾經的話説就是:“我的生命是戰友們給的,是他們把生讓給了我,把死留給了自己,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對不住犧牲的戰友,活着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自己寧肯將生命全部燃燒,化成灰燼。”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7

1950年,朝鮮長津湖戰場上上演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負責守衞250高地的志願軍戰士們穿梭在炮火中。敵人好幾次壓了上來,志願軍戰士們就與敵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敵人好幾次進攻。到最後整個連隊只剩下朱彥夫一個人,他看着戰友們的屍體,擦去眼淚,端起機槍繼續奮戰。朱彥夫大喊道:“來吧,敵人們,我死了也要拉個墊背的!”

敵人被朱彥夫洪亮的聲音嚇破了膽子,只能向高地投擲了手榴彈,正在裝填彈藥的朱彥夫被炸成重傷。不知過了多久,他被兩名志願軍戰士發現,經過醫生搶救,他雖然保住了一條性命,但是他卻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這位長津湖戰場上的鋼鐵戰士,後來怎麼樣了?

1933年,朱彥夫出生在山東沂源縣的一個小村落裏。村裏的人都在這個山溝裏過着清貧的生活,朱彥夫家也是如此。在朱彥夫10歲那年,父親去世,只剩下他和媽媽相依為命。原本就貧苦的家庭一時間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討來維持生活。然而乞討得來的東西實在是少之又少,朱彥夫的母親總是捨不得吃東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給兒子。

小小的朱彥夫連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經常穿一些別人丟掉的破爛衣服。有時候乞討不來吃的,還要去地裏挖野菜,以此果腹。這時的他從來沒想到自己還會有吃飽穿暖的一天,也沒有想到接下來的事情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在朱彥夫14歲那年,解放軍隊伍來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他看着對老百姓噓寒問暖的那些戰士,心裏突然萌生了要參軍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戰士。在跟母親商量後,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這支隊伍。

朱彥夫穿上軍裝,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隊伍的温暖。戰友們看他年齡小,對他十分照顧,有時也會同他開一些玩笑。很快,他就隨着隊伍踏上了征程,他們舉着紅旗衝鋒,跋山涉水,奮勇殺敵。

他先後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奮勇殺敵,負傷多次。他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但是緊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務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戰場這塊充斥着鮮血的土地,給朱彥夫帶來了一生的傷痛,也給他帶來了一生的榮耀。

1950年12月,朝鮮長津湖爆發了一場拉鋸戰。負責守衞250高地的正是朱彥夫所在的連隊,戰士們在冰天雪地裏握緊手中的槍,抵禦着美軍的進攻。此時正值嚴冬,氣温已經趨近零下30多度。

戰士們都冷得瑟瑟發抖,朱彥夫也不例外。高地下駐紮的是有着精良裝備的美軍部隊,整整有兩個營的兵力,而他們卻只有一個連的兵力。敵人沒有率先發起進攻,而是用先進的武器來消耗飢寒交迫的志願軍隊伍。他們不斷地向高地上投擲炸彈,在幾百顆炸彈的轟炸下,志願軍戰士們死傷慘重。

眼看着戰友一個接一個死去,朱彥夫卻不能放下手中的槍去安葬隊友,即便只剩他一個人,也要去守衞高地。這場拉鋸戰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激烈的陣地爭奪中,全連只剩下了朱彥夫一人。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j4ql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