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1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這次為期一個月的教育培訓,使我受益匪淺。通過各類豐富的專題講座以及與小組學員一起學習、交流,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術應用的多樣性,也使我對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的學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我的教育技術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這次學習中,我最大的體會是我在教學思想上的轉變。以前我的教學方式都是比較傳統的,單調的,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乏味。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在學科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學生明白易懂。上課時用圖文並貌,生動形象的課件創設現實情境,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特別是數學課,將音、形、像、色融為一體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極大的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些天的學習,使我逐步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知道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如翻轉課堂,學案,導學案,虛擬實驗,未來教室等等。這些詞語大多是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通過這次學習,我瞭解了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特點,學會了怎樣設計一個導學案,也明白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我還選擇學習了微課程,瞭解到課堂教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把一個主要教學內容講解清楚,同時我也學會了怎樣製作一堂優秀的微課。

這次培訓學習的收穫是非常豐富,它不但豐富了我的教學基本理論知識,也引發了我更多的思考。我發現了自己身上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2

在沒有繼續教育之前,作為一名農村的國小語文老師,對於微課是陌生的,更沒有運用過,而通過這次遠程教育的培訓,我學習到了以前從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雖然有的課第一次沒有聽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聽,最終還是弄明白了,特別這些微課的學習,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瞭解微課

通過這次學習,我知道什麼是“微課程”,微課程指的是時間在10分鐘之內,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説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説清楚一個知識點,知識點不要過多過雜。

這對於我們經常在一線的老師,確實是一個挑戰,因為平時一節課都是四十鍾,而且內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點的講清楚就行了,沒有設計過一個知識點的小課程。

而微課程恰恰把課本中的那些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來,讓學生進行重點的理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的質量。每一個微課程都短小精悍,知識點明確,且創意豐富,讓人看一遍就能記憶深刻,這對於國小生注意力短,上課愛分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

二:熟悉微課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微課程是在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轉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微課程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內容進行選題、設計、拍攝、和製作,做到主題突出,指向明確,具有“短、小、精“的特點,讓學生能夠花最小的時間學到相關的知識。

通過這樣的微課程學習,讓學生有效增加學習的機會,滿足學習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學習,用移動學習終端隨時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從而為學生指點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將單一的被動接受學習方式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使得課上的正式學習與課外的非正式學習,有機結合,連續統一,激勵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培養自方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個性需要發揮到最大限度,從而為學生提供一種新型的學習自主方式。

三:嘗試微課

經過多次地看視頻,自己也想嘗試一下微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哪怕是失敗的,那樣也可以總結教訓,為下一次的嘗試提供一些經驗。

我首先1、規劃微課內容。a、分析學生、教材、重難點和易錯點。b、設計內容結構、表述方式和視覺效果。c、製作微課、後期加工、字幕、版權。d、應用課前預習、課中輔導、課後總結

e、評價教學效果

2、製作微課a、時刻謹記您的微課程用户是學生。b、一個微課程只説一個知識點。c、儘量控制在10分鐘以內。d、不要輕易跳過教學步驟,即使很簡單,很容易的內容。

製作是我這次行動的難點,因為以前大多隻是簡單的ppt課件,而這次製作過程中,如:標註關鍵字,用圖形符號……都不怎麼會,所以僅僅是一個製作就費大勁,然後時間也不是很準確,把握也不好。

雖然這次嘗試並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興,因為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學習了新的知識,接受了新的能力,領略了新時代的教學新方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會做得更好,因為微課程的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課堂授課方式,而讓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廣泛,思維更開拓,

通過這次的培訓學習,我感受到了微課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課程的發展趨勢,今後,要努力學習新的科學技術,讓這些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實踐。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3

什麼是數學教學過程?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可作這樣的表述: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數學教學目的指引下,以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

其實數學教學過程還可以這樣表述:從結構來看,它是一個以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從功能來看,它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過程;從性質來講,它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師生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過程。

一、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體

“教學”一詞,最簡單的理解便是“教”與“學”,也可理解為“師教生學”或“以教導學”、“以教促學”。歸根結底,“教”為了“學”。在新課程下,數學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它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是數學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參與研製開發學校課程等方面,必須圍繞施素質教育這個中心,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下還要求教師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

新課程標準還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內容,讓學生採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認為教材是數學教學過程的重要介質,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書、校本資源在內的多樣化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髮展空間。

二、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強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互動必然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

由於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討論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參與數學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並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發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之一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由客體變為主體,使之積極地、目的明確地、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與學生交心的老師將不再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育是非顯露痕跡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誠交流意味着教師對學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讚美。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由衷地讚美學生的成功。這可以從心理學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羅森塔爾效應得到驗證。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對一座少女雕像產生了愛情,他的期望使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來。1968年,瑞典教育家羅森塔爾對美國一所國小18個班的學生進行的試驗,進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會對人產生強烈的激勵效應,即“皮格馬利翁-羅森塔爾”效應。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都要對學生寄予一種熱烈的期望,並且要讓學生時時感受到這種期望,進而使學生為實現這種期望而做出艱苦努力。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肯定和讚美的態度對待學生,善於發現並培養學生的特長,對學生已經取得或正在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進取心,不斷將教師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更高的內在要求,實現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的不斷髮展。

三、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完美實現在於教師與學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只要你對學生充滿愛心,相信學生會向着健康、上進的方向發展的。因為“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魯迅語)”。“聰明的教師總是跟在學生後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

基於以上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瞭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現有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與新知識有聯繫的現有水平;瞭解他們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準、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設計雙重教學方案:備教學目標,更備學習目標;備教法,更要備學法;備教路,更備學路;備教師的'活動,更備學生的活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的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明白、記不住,因此,課上教師説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説的機會並不多。其實“説”也只是浮在表面上,並沒有什麼深度地説。教師的講為主的數學教學過程,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説。契可夫曾説過:“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跟老師交談。”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積極創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慾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可説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羣言堂”。當然,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説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學習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包辦代替的多,講道理佔用了學生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即使讓學生自學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葉聖陶先生説:“教者,蓋在於引導、啟發。”這就是説教師是指導者就不能“代庖”,教師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目中無人”,把自己視為教學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基於此,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傾聽、激勵,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羣體磨合後的智慧,必將大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參與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到、反饋到學生目前學習的最新進展情況。學生出現了問題,沒關係,這正是教學的切入點,是教師“點”和“導”的最佳時機。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必將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不必作直接的詳盡的解答,只對學生作適當的啟發提示,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動腦,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自學習慣。課上教師應該做到三個“不”:學生能自己説出來的,教師不説;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儘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四、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強調教師的組織性和協調性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去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成果,激勵他們在繼承基礎上加發發展;教師不單是一個學者,精通自己的學科知識,而且是學生的導師,指導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督促其自我參與,學會生存,成才成人。教師的勞動不再是機械的重複,不再是在課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開展種種認知性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數學的神奇世界;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調者,他們讓學生走出校門,感受社會和整個教育的文化。可以説,促進人的發展,促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科學知識永遠在演進中,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改組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正是接受了這種辯證的認識,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能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徵,挖掘出教材知識背後所藴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地運用,真正“會學”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it"、學會創新,這隻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4

不知不覺,為期一個月的網絡學習已經結束,回顧這一個月來的學習,感到既緊張又充實,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收穫了許多。

整個網絡學習設置了八個學習模塊,每個模塊又分為閲讀、閲讀測驗、討論、作業幾個小的學習版塊。既有邏輯嚴謹的理論知識,又有貼近生活的教學範例,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實際的操作。讓我們在學習當中不知不覺提高了自己的網絡教育技術水平。下面是我這一個月以來的學習體會。

首先,提高了教育技術水平。通過這一個月的學習,我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設計,教學媒體選擇,教學評價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課堂上我們要能夠從多個角度創設情境,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加強了同事之間的交流。每個模塊都設置了討論版塊,向我們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平台,平時我們工作都非常的緊張,同事之間沒有多少時間進行交流,這次學習無疑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在這個版塊,你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供大家交流。你可以瀏覽小組其他成員的帖子,學習他們好的地方,取長補短。另外,你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過這個平台向老師和同時請教。這次學習加強了同事之間的交流,增強了我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三,網絡學習培養了我的自學能力,這次學習沒有教師的當面講授,是學員自己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這就給自學提供了空間。我每次都利用閒暇時間到機房進行學習,閲讀每個模塊給出的理論知識,然後根據要求進行發帖和做作業,力求比較好的完成每個模塊的學習任務,通過這次學習,極大的提高了我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我在今後工作中進行繼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網絡學習更新了我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次網絡學習,比較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不僅對學員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另外也注重對學員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的評價,這對我在教學評價方面提供了幫助,我改變了以往只注重作業成績方面評價的教學理念,加入了對學生平時學習態度與課堂表現方面的評價,它打破了傳統考試和測驗的“唯分數論”,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的學習氛圍較為濃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雖然這次學習收穫很多,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由於平時的工作比較繁忙,所以只能抽出空暇時間來進行學習,而且時間安排比較緊,四天一個模塊,所以就沒有很多時間來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另外感覺有些知識理論性較強,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有些知識理解不夠透徹。其次,由於學習時間有限,只閲讀了本組學員的帖子,沒有更多時間來閲讀其他組的帖子,失去了與他們學習交流的機會。

這次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習的過程中,在強調理論和實踐並重的同時,學習活動始終貫穿着一些真實的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形式組織學習,學員對該任務的完成情況是學習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評估依據。活動中大家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此我學到很多東西。就我個人認為,以真實任務來組織學習過程,能夠貼近教師的真實教學背景,從而極大地激發我們的學習動力,提高我們的參與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經過一個月的學習,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也希望今後能多舉辦一些這樣的學習,因為教育信息技術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5

今年寒假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進入中國,為了人民羣眾的安全,各地學校延遲開學時間,在家的時候當然不能荒廢學業,越是在家學習就越是要自覺,做到停課不停學。隨着停課不停學的消息的散開,各類軟件都上線了網上免費課程。每個軟件的進度方式都不一樣,講課的課本版本也不一樣,所以很難做到統一提高學習,經過老師們的討論,決定在釘釘上一直播的方式為大家講課。

這是第一次線上聽課,最強烈的感覺就是新鮮,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每天都期待網課的到來,在網絡上承載的信息量大,學習資源豐富,共享互動性強,在課上沒有聽懂的內容,可以在課下時回放直播進行鞏固,網上上課也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習不用上下學,節省了時間,有更多的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線上提交作業,老師線上批改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也便於瞭解上交和了解情況,羣通知同時發送至父母手機,有利於家長更好的監督學生學習。

當然有利就有弊,我以為線上課程最考驗學生們的自覺性,如物理老師説的,有些不自覺的同學,只是在線上掛了在線情況,並沒有認真聽講,甚至在開着社交軟件。沒有老師的監督,不自覺的同學只會荒廢這寶貴的學習時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壞處,就是廢眼,長時間盯着屏幕看,眼睛極容易疲勞,手機和電腦的輻射會導致頭疼等。所以我們更應該合理利用網絡。我經常會在下課後趴在窗户邊向遠看,保護眼睛。

總的來説,我覺得線上課程這個方法很好,老師用他們寶貴的時間為我們備課學習,網上直播,我們就更應該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好利用時間自覺自束,如果按老師説的去做,開學後成績一定會大幅度提升,開學後就不會掉隊,甚至會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不要假裝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一切努力都會有回報。努力了不一定會有結果,但不努力,一定沒有結果。所以要認真學習,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哪門課程,都應該對自己負責,好好學習,提升自我!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6

新課程改革對於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通過這次學習,我有了一下幾點認識。首先,新課程理念標準認為,課程不是教材,教學也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或是知識移植的過程。真正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這種教學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尊重學生個性的、參與教學環境中的教學。要想有效的實施英語課堂課程資源的開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明確目標

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把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學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課程標準要求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英語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時,提倡教學中要以口語交際為主,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開口説英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改變英語教學方法

過去的在英語教學中總是老師講,學生記。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聽眾,學生自由練習很少,口語、聽力非常差。現在我們要轉變這種模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處於主體地位,提高學習效率呢?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學中應把時間和空間多留給學生。

合作學習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獨立思考就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將流於形式,質量不高。有準備的討論交流,才可能是高質量的交流。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一個教師對時間如何分配,直接反映這個教師的教學觀念。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決定了探究學習必須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要在於老師的調動。在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後,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教學環節,設計模仿、會話、口、筆頭操練、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教學活動中。雖然我們的教學條件有限,但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運用實物、自制教具來使課堂形象生動。

3、充分利用學生的差異。

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整齊劃一,束縛了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教師要重視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學生的個體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這種獨特性是人的個性完善的內在資源。因此,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塑造和評價學生。不能用一個水平衡量學生,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和認識,讓課堂成為學生髮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4、創造性運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傳統的教學與新課程教學有很大的區別,以往的教學只是要求講解知識點,而現在的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教師與學生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從獨立學習轉向了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變化,從接受學習轉向探究式學習。

5、要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認真地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法。我們在備課時,不僅僅侷限於我們老師自己備,同時也可要求學生參與。如我們在準備教具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儘可能做到自己手裏有什麼,學生手中有什麼。比如在教26個字母時,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前自己製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 0--10的數字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電話號碼、門牌號、郵編等卡片,但每天如此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如果教師能增加一些新花樣,變換一下方式的話,學生的注意力一定會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競賽、講故事、做遊戲等等。鼓勵學生在練習中動起來。在英語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參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在操練中我們不但要學生動口,而且還應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當作舞台讓學生去表演。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直觀的情景下輕鬆、愉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新課程改革強調能力,但更應注重基礎。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國中英語教育,可謂是英語學習基礎的基礎。雖然現在從國小三年級開設英語課,但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國小英語課在許多學校可能根本是形同虛設,名不符實;所以説國中英語基本上是大部分地區英語教育的啟蒙教育,其目的應是學習一些基本知識和培養一些基本技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教師以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中心,紮實抓好課堂教學,讓學習落到實處。

學習蒙氏課程的心得體會篇7

通過學習艾老師的工作室,感慨萬千,受益匪淺。特別是《微課》的學習,從幾個微課片段,就讓我們學習到了語言描寫的方法,神態描寫的方法,神態描寫的含義等,讓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感謝江西教師網,感謝艾老師。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什麼是“微課”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係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微課”其實就是無生上課,就是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上課。它在傳統的聽課、評課活動的基礎上增添了“説課”和“答辯”等環節。

二、“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

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鐘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説,“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

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複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

從大小上來説,“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

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使用方便

“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徵。

(5)“微課”不同於常態教學研究活動

“微課”可以在辦公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它觀察、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狀態只能作出猜測。活動的目標主要在於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培訓教學技能等。

(6)“微課”的反饋及時、客觀、針對性強

由於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於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蔘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7yje1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