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參加教育部中國小校長“網絡空間人人通”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教育部中國小校長“網絡空間人人通”培訓心得體會

【概述】

參加教育部中國小校長“網絡空間人人通”培訓心得體會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valenyl”為你整理了這篇參加教育部中國小校長“網絡空間人人通”培訓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0年12月13日至15日,我有幸參加了教育部中國小校長“網絡空間人人通”山西運城班培訓。培訓採取了專家引領、經驗分享、課堂觀摩、實地參觀的形式,讓參會的校長們對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智慧課堂、網絡空間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期間,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魏風國小、瀋陽鐵路實驗國小兩所教育部信息化基地學校的經驗分享,帶給大家直觀的啟示。可以説,從思想觀念、政策領會到實踐體驗都收穫滿滿。

一、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帶來的啟示

專家的引領讓我們把握了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發展演變。從2000年實施校校通工程、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到2016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信息化教育的頂層設計呈現出與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相一致的趨勢。從“教育信息化1.0”提出“三通兩平台”(學習空間人人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寬帶網絡校校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的多年實踐到“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三全兩高一大”目標(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師生信息素養,建設“互聯網+教育”大平台),讓我們一路從實踐走向未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指明瞭方向。

信息化教育適應社會變化與科技發展,數字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立足國與國的競爭、人才競爭、人才的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圍繞教育價值、實現教育功能,一直是教育發展的前沿,具有遠大前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已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每一項政策的關鍵詞,是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突破點和切入點,所以是學校管理者需要準確把握的要點和導向。

二、信息化深度融合改變了教學組織形態

網絡空間人人通的使用,產生了課程改變、課堂重構和大數據廣泛使用的重大變革。兩所基地學校分別向與會者分享了空間賦能的成功經驗。

瀋陽鐵路實驗學校利用網絡空間建立了教師和學生學習共同體。個人空間、名師空間、班級空間、學生空間、家校聯誼空間的使用,實現了重構學習環境、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改變學習方式、重塑評價方式的目標。多個層面空間的建立,構成了集體備課的新渠道和教師成長的新天地。在雲端建立的虛擬的教師交際網,以新的組織形式,形成了教師學習共同體。教研員基於“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模式,創新了教研活動組織形式。以學習空間再造、學習方式變革、課程體系重構、組織管理轉型等變革,實現了教學組織形態和教研組織形態的變革。

學校通過物理空間、交互空間、資源空間、數據空間建設,形成了完善實用的各層級網絡空間。一般來説,每個空間包含了交流展示空間、文章、資源、相冊、通訊錄等二級子目錄。人人通空間成為師生學習交流的強有力助手。基於網絡空間的學習,以課前導學、課上助學、課後拓學的方式,實現了學習空間更寬泛、時間更自由、學習多元化等重要改變。線上佈置、線下活動、空間展示、搭台比武等異樣學習形式,成了校園學習風景線。基於APP的共享教育,比如MOXTRA視頻會議軟件批改作文,圖形編碼、動漫設計、3D打印、積木拼插、創客與京劇的美妙邂逅等,實現了傳統學習方式所不達到的功能。基於問題的學習和基於項目的學習,諸如主題式創客課程、問題大彙總、好問題大賽、小小科學家、疫情中的他、人與自然、停車場設計等課程,利用空間資源和交互方式運行起來,實現了打破傳統學習中時間、空間、內容、場地界限的交流、互動與共享。

大數據則助力數字技術下的評價方式變革。無感知數據採集,以“伴隨式採集+即時性分析”的方式,破解了課堂教學過程性大數據長期缺失的難題。智能採集系統使用“行為識別+文本識別+語音識別”、“情感識別+肢體識別”等,產生“學生專注指數”等分析指標。大數據累積可快速甄別,找到了學生個體差異的關鍵點,以多樣化多元評價方式變革了學習評價,每一次評價都可形成可視化的分析評價報告。基於數據的評價學習,跟蹤每一個學生成長,為判斷學生未來職業傾向提供依據。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魏風國小則利用網絡空間人人通,建立了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家校互動空間、助力“七彩小神龍”課程體系建設,以表率式管理、“五育魔法盒”疫情期間德育課程、“三段九連環”教學流程,打破了教室圍牆的侷限。實現了線上選課、書法課程、創客閲讀、夢想課程等多種嘗試,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革。以“一研二説三講四思——四步教研法”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極大拓展了教研活動的空間時間、共享資源。利用人人通空間開展“五位一體”評價方式變革、教師空間“六個一”建設、名師工作室空間三個課堂(名師課堂、專遞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學生空間綜合評價板塊、家校互動、校本資源庫全學科全覆蓋等,實現了新學習方式融合運用,開啟了全面評價新模式。乘教育信息化快車,這所2015年成立的,由1名80後校長、3名80後校委會成員、一羣90後和00後教師組成的平均年齡32歲的團隊,帶領學校迅速華麗轉身,成為當地名校。

三、空間賦能帶來有益思考

參加本次培訓,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有這樣幾點思考。

1、轉變思想,讓信息化這個教育變量受到高度重視

國家《教育信息化2.0》設定的目標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依託,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為核心,以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全面加強空間建設與應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推動教與學變革,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

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習方式變革是革命性的,對教育的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是變革性的。當前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學到的固化知識,未來會成為公共資源,可以被人們從網絡輕鬆獲取,教師將再不是知識的壟斷者。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獲取、分析、加工、使用信息的能力,教師的目標將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等高段素養。有學者提出,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培養學生五種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規劃未來能力。

國家考試命題改革政策也指出,要引導教師積極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深度思維、高度參與的教育教學模式。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教育的國策,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信息技術、網絡與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已為教育活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觀念支持和人力支持。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覺跟上時代步伐,努力嘗試和探索信息技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讓烏蘭察布市的教育信息化站在新起跑線上。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將使教育錯失發展時機,在人才培養上落伍。

2、加快實踐,讓網絡空間有效運行起來

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貼近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融入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領域,為教育改革發展增添動力與手段。強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強化將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放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要聚焦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困擾教學、管理的核心問題和難點問題。

我們烏蘭察布市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廣泛使用,擁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長期的應用經驗,已助力我市教育發展走上快車道。近年來教育發展迅猛、質量提高,勢頭方興未艾。應進一步藉助國家有利政策,以全市“教學質量提升三年行動”為載體,大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縮小與自治區其他教育前列城市的差距,進一步助力我市教育騰飛。

培訓中專家展示,上海市閔行區、普陀區、南京市等地基於學習過程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智慧課堂讓數據為精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服務,取得成功經驗。而運城和瀋陽兩所基地學校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教育信息化大有前景,將強力推動為教育質量提升和學生全面發展。

結合烏蘭察布本地實際,應加強對教育信息化政策學習解讀,打開一個新視角,從推進網絡空間運行來切入,實現符合本地實情的“互聯網+教育”新生態。

一要更新完善信息化裝備,逐步建成擁有“六個一”(一套教育大數據、一個網絡學習空間、一套區域錄播系統、一個教育資源服務平台、一個基礎數據中心、一張千兆局域網)的本地教育雲公共服務平台。當前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發展模式已由過去單個學校層面孤立、各自建設轉變為以區域信息化、雲端一體化運用的整體規劃和推進來帶動學校信息化深度應用階段的協同模式。需要科學評估、更新、配置一個地區和各個學校的信息化設施,以堅實的物質基礎支撐起我市現代化教育教學。

二要落實網絡空間人人通平台使用普及。在課堂教學、教研活動、德育教育、教學評價、課題研究、校本研修、聯校教研各方面,藉助網絡空間實現線上線下有效聯接、發揮功效。這個空間宜大力推行和提倡網狀自主運行,有效克服依靠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線性組織形式的弊端,通過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學校與學校等個體與平台、各層級空間之間的自主互動,利用網絡自身優勢和學校及教師的內在需求推進深度融合。

三要加強校長培訓、教師培訓,培養具有現代化教育理念和信息化實用能力的學校管理者、教師隊伍,讓網絡空間運行起來,走出一條建設、體驗、推廣、融合之路。推動過程中,注重讓教師體驗到獲得感、實現感。更加註重教師隊伍不斷變革自身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以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促進我市教育升級換代。儘早行動起來就是面對日新月異新形勢最好的應答。

3、積極有為、實事求是、穩步推進

信息化建設要遵循《烏蘭察布市中國小教學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總體安排,既要積極有為,又要量力而行。從教學一線的實際需求出發,穩步推進。不盲目跟風、不片面追求高大上。本着為用而建,而不是為建而建。如果流於形式,會勞民傷財、適得其反。不能一步到位的,要本着隨用隨建的原則,循序漸進。

對信息技術與大數據的作用,也應走出不信和盲從兩個誤區,特別是不能無限誇大。畢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人是學習活動的第一要素,教育是人學,始終不能離開人來説教育,教育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因此,應進一步相信併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教師隊伍轉變觀念出發,積極有為,促進教師角色轉變。以新時代教師素質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為導向,改革和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實施全員輪訓,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應加快教師隊伍實現六個轉變:知識佔有者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轉變、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引導者轉變、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的開發者轉變、“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教書匠”向“教育研究者”轉變、“知識固守者”向“終身學習者”轉變。

同時,學生的人格培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養成等德育教育活動,也不是僅僅依賴網絡就能夠實現的,更多的需要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感溝通、思想交流、示範引領。

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明確立德樹人總任務,確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目標,自覺踐行“四有”好教師標準,當好四個“引路人”。全面學習落實課程標準,以思想的更新、學習的深入、動作的迅速來積極響應“教學質量提升三年行動”,以教育信息化提升助力我市教育質量騰飛。(作者系集寧區興工路國小校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e1yr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