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學習心得多篇2020【精品多篇】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學習心得多篇2020【精品多篇】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學習心得多篇2020【精品多篇】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個人心得體會 篇一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於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們要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執法是行政機關履行政府職能、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釋法治中國新圖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二字清晰呈現;中辦國辦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法治逐漸成為一種全民信仰。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個人心得體會 篇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領導人民不斷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產生的,是根植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國情的。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還將面臨各種風險挑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才能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98週年、執政70週年之際,召開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回答了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的重大政治問題。一方面,充分顯示了我們黨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意志;另一方面,又對我們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奪取更大勝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做出了最好的制度選擇

“制度是帶有根本性的,管長遠的。”選擇什麼樣的制度,事關當代中國能不能發展進步,如何發展進步、實現什麼樣的發展進步等一系列根本問題。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改變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社會,各種勢力在政治舞台上輪番登場、賣力演出卻掌聲稀少。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促成了一次偉大歷史鉅變,卻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可以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舊的制度推翻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應該説,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所有偉大、深刻的變革,都與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密切相關,都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密切相關。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個人心得體會 篇三

近日,西藏昌都市藏醫院外科在天津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及本院消化科、內鏡室、麻醉科、手術室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完成了該院建院歷史上的第一例直腸癌Miles根治術。在全國人大代表、昌都市藏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澤仁永宗看來,這得益於“組團式”醫療人才援藏和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的好政策。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在治病救人、送醫送藥、結對認親中,架起了民族交流交融的橋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繁榮的內在動力。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於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有利於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更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要突出包容性,深培民族交融之壤。像種子離不開土壤一樣,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交融也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我們知道,純粹的、單一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各民族文化都是在互相學習、彼此吸收中形成的,我們中華文化更是中華民族以兼容幷包、海納百川的胸懷,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中形成的。所以,我們在推動思想文化交融中,一定要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突出包容性,一視同仁、拒絕偏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既深刻認識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又強調其共同性,找到思想文化的共同性因素,讓交往交流交融越來越順暢,達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文化格局,不斷提升各民族羣眾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

要突出互補性,厚植民族交融之樹。種子要成長為參天大樹,必須不斷吸收滿足自身成長所需的養分,民族交融也一樣。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強烈願望會驅使民族間開展廣泛深入的經濟交往,進而走向經濟發展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講,我國各民族發展的歷史也是經濟交往、融合的歷史。我國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適應各自自然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差異性和互補性,使我國各族人民經濟交往密切。事實證明,各民族在經濟上互補、技術上互幫、困難時互援,早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體。所以,新時代各民族在經濟交往中一定要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北方與南方、內地與邊疆、農業與牧業等各方面頻繁、密切交流,相互合作、互通有無,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要突出互動性,綻放民族交融之花。民族交融之花需要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澆灌,在交流互動中綻放。推動民族之間的頻繁互動,進一步消除社會結構分割,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會結構是促進民族交融的重要途徑。從宏觀上看,我國各民族分佈的基本格局已經呈現出高度的互嵌結構,但從微觀上看,仍然有一些少數民族羣體受地理、族際通婚、語言文字、教育水平、職業分佈、社會流動性等因素影響,與其他民族存在一些隔閡。因此,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要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力推動社會結構交融。要強化各民族羣眾法律意識,將民族團結建立在牢固法治基礎上,要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減少民、漢學校分立的辦學模式,要着力提高少數民族羣眾的生產技能,讓少數民族成員積極參與到各個行業、各個層次的工作中。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的歷史。只要各族人民在民族交融中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我們就一定共創美好未來、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和夢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qvgr1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