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網絡研修心得體會(精選2篇)

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網絡研修心得體會(精選2篇)

【概述】

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網絡研修心得體會(精選2篇)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人在他鄉網”為你整理了2篇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網絡研修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網絡研修心得體會1

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有幸在線上參與並學習了有關STEM教育理念相關的內容,這些知識對於我今後的教科研實踐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一、什麼是STEM

STEM教育就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 matics)的融合教育。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獲得綜合的知識、創新的思維和使用的技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學技術的本質,科學技術教育專家提出了 STEM 項目研究的學習方式。科學技術問題本身就源於自然,來自生活。比如,為什麼杯子裏面的水會變涼;而工程學的問題主要來自“要解決某個難題”,比如,怎樣讓房子更加保暖?這兩種貌似不相同的問題,其本質都是熱力學中的能量傳遞問題。當教學圍繞這個本質展開時就有了一條隱形的線索,將科學和工程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見,STEM 教學並不是簡單地將科學與工程組合起來,而是要把學生學到的零碎的知識與機械的過程轉變成一個探究實踐、互相聯繫的過程。事實上,隨着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幾個領域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解決任何一個領域的問題都會涉及其他幾個領域。

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具有科學素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未來公民,使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達到這一目標,國際科學教育界也日益關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即STEM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並能進行靈活遷移應用,解決現實問題。我們的《義務教育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也將 STEM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首次將“技術與工程”納入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將其列為與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並列的專門領域。

二、課堂中融合STEM教育理念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 STEM融合教育的實踐中,仍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教師缺乏融合 STEM教育的意識。科學教學內容雖涉及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和歷史、地理等領域,是一門綜合學科,但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教學模式與思維,缺少對技術和工程內容的重視,缺少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融合滲透的意識。

2、缺少成熟的STEM教育的本土化案例。由於 STEM教育傳入我國的時間不長,許多地方還處在研究、分析和嘗試階段,不少教學內容是借鑑國外的案例改編而成的,基於本土化的STEM教育案例不多,且不夠成熟,導致廣大一線教師望而卻步。

3、缺乏 STEM教師培訓。STEM教育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實施已經為時不短,且越來越顯現出其引人注目的積極方面,但它出現在我國教育研究界和中國小課堂的時間還不長。各中國小教師缺乏參加培訓的途徑和機會,教師隊伍中熟悉 STEM教育的人員較少。

三、解決存在問題的一點思考

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是 STEM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中才能實現學生 STEM素養的培養,實踐是其主要學習途徑。那麼國小科學如何融合 STEM教育理念?

1、把握 STEM 教育的特點,改進學教方式

STEM課程的設置經常使用基於問題、基於設計和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特定的科學知識,運用數學和技術,在真實情境中完成一個工程任務,將知識付諸實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STEM課程強調對學生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培養,此時,學科知識的運用與遷移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教還是學,STEM 教育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工程流程,採取多樣性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和教師共同開發評估標準。這些課程環節都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的空間,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持續性。來自實際生產、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路徑更加開放,其探索結果也更加開放,從而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造思維,有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此外,團隊合作作為STEM教育所要培養的必不可少的素養之一。團隊合作可以集合更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提高效率,展現出動態、活躍的氛圍。工程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團隊合作,學生需要共同交流討論出問題、方案細節和評估標準,合作完成工程流程設計、實驗操作、數據檢驗、模型構建和修復等環節。幾乎所有的 STEM 案例都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教學,並且將合作滲透到課程的多個環節,完成任務、交流、研討、調查等方式也通過合作的形式進行。團隊合作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促進了學生的參與、交流和共享,也促進了課程的動態生成。

2、把握契機,強化培訓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可以把握這次深化課程改革的契機,強化教師培訓力度,借鑑國內外STEM教師培訓經驗,精心策劃培訓課程,紮實而有計劃地對國小科學教師進行 STEM教育培訓,培育一批熟悉 STEM教育的教師,為實施新的國小科學課程,有效而自然地滲透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教育奠定基礎。

3、立足校情,整合課程

STEM教育理念要走進課堂,需要對校情有充分的研究。在項目的選擇上,考慮本校辦學目標、教師特長和學生需求,切忌大而空。在內容的開發上,學校層面需體現課程整合的思想,善於做課程的加減法,創造整合型課程實施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嘗試將學校辦學特色建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校本課程建設、拓展課程建設與數學、科學類和藝術類核心課程對接融合。特別是在實施條件較好的學校,鼓勵教師自主開發實踐項目,形成特色課程,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點學習心得及思考。今後,我將通過各種形式來更深層次瞭解STEM教育理念,並在教科研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改進。

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網絡研修心得體會2

2021年11月20-21日,我在線上參加了第六屆“STEM+創新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兩天的學習裏,認真聽取了華南師範大學柯清超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餘勝泉教授、白明教授和董豔教授等專家的報告,加深了對STEM教育理念的認識,對於STEM理念下課程的開發和創新實踐成果的提煉等有了一定的學習效果。

柯清超教授分享的“STEM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的專題報告從STEM教學的國內外實踐、項目學習對STEM的支撐、STEM項目的設計與實施三個方面展開,通過對國內外典型STEM課程案例的介紹,為我們釐清了分科教學與STEM教學、STEM與創客教育及項目式學習的區別。還有另外幾位教授的分享以及課例專場也是乾貨滿滿。

在開展STEM探究性學習使利用科學展板將研究結果條理化。白明教授的《面向機器人主題的STEM課程設計》講座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搭建科學展板,左邊闡述探究的目的、問題、假設和變量,中間展示研究的進程和材料等圖片資料,右邊展示數據結果、結論、討論過程和參考書目,整個展板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思路清晰。

通過本次的學習,讓我知道了STEM教育是通過對學科素養的綜合使用,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綜合性的人才。課例專場讓我學習到了實際案例,找到實操的指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v9v11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