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中醫學習心得多篇

中醫學習心得多篇

中醫學習心得多篇

中醫學習心得篇1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着暑假該去哪裏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着玩,要好好利用。於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鍊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後,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裏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闆後,我向老闆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闆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裏,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於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裏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櫃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瞭解。藥品大致分為rx(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區分類。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裏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裏各位阿姨的讚賞和老闆的肯定,我的心裏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着,藥店彷彿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痠痛,但是隻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讚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雲散。

中醫學習心得篇2

數年來的學習和臨牀,使我認識到,中醫和西醫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兩種醫學分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對事物有着不同的認識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説中西醫產生於完全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在認識疾病的視角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是什幺?就是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學説等,這些是先哲認識、解釋世間萬物存在、演變、消亡的理論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方法論。古人讀書必讀四書五經,這五經裏面就有《易》(《詩》、《書》、《禮》、《易》、《春秋》)。在古代這些理論認識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數理化。

時過境遷,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現代醫學建立的基礎)已經成為我們自幼在學校學習的認識事物的準則。中國古代哲學(科學)如易學之屬在現代人看來已經是一種“玄學”,甚至乾脆認為是一種“偽科學”了,中醫隨之自然地讓人們覺得很“玄”了。

時下就連中醫學院的一些老師、學生都不信任中醫了,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產生的原因,這裏暫不討論。問題是中醫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學呢?我想,關鍵是在於你能不能真正地認識中國古代科學(哲學),進而用這種思維來理解中醫。時刻用中醫的理法觀念來認識和治療疾病、不受現代醫學觀念的影響,是能否成為真正的中醫生的基礎。中醫工作者必需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為師者必不能授人以醫道之真諦而貽害無窮;為學者必誤入歧途而流於半解,甚者對中醫失卻信心;若以為醫必不能正確把握辨證施治之靈魂,其方藥亦不能合於理法矣!

我們必需清楚地認識到,用現代醫學的觀念來看中醫或許中醫很不“科學”;然而當我們用中醫的理法認識來審視西醫,其也並不完全“科學”。為什幺呢?因為中、西醫各脱胎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理法體系,各有各的認識角度和評價標準,用各自的標準去評價對方都是不恰當的,就像不能用籃球的規則來評判足球一樣。

長期的學習加上幾年完全獨立的臨牀工作,我對醫學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學,對中醫的教育狀況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初次入學時我很想學好西醫,覺得西醫學的很多東西是“很先進”的,所以花了很長時間閲讀西醫方面的書籍。西醫學知識的積累在臨牀上確實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因素,但是我經常感到西醫的東西在影響着我的中醫思維。我想很多在臨牀上工作的、能冷靜下來思考的中醫生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中醫生的悲哀,然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許是現行的體制特點。

雖然以後我亦將是一名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個很極端的看法就是中醫生和西醫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現行的中西醫結合的體制特點(方式)要改變:一個人搞中醫就得單純搞中醫,不能同時搞西醫。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完全以西醫有關糖尿病的發病基理和治療手段為標準,還有誰會認真的按中醫的理法辯證治療消渴病呢?那怎幺辦?很自然的,作為一個臨牀醫生大家都會盡量充實治療糖尿病的西醫知識。這樣一來,我們的思維觀念完全改變了,精力也分散了,還談什幺繼承、發揚、創新?然而,目前中醫發展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真正的中醫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醫、鑽研經文的人就更少了,中醫的精華與真諦將有慢慢消亡的危險!現在連民眾都知道很多中醫院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掛中醫之名行西醫之實!這正是需要我們認真看待的問題。

中、西醫生的角色集中於一人,帶來的一大弊病就是西醫思維的影響。這種干擾往往自己不易覺察,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而這種影響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談到的,中西醫分屬於兩個完全獨立的理法系統,任何以西醫的觀念來處方用藥都會影響到作為一箇中醫生的辯證施治思維。

我在這裏不是在鼓吹純而又純的中醫,而是指出,中醫的理法系統是完全有別於西醫的理論、治療觀念的,作為中醫生決不可受到西醫觀念的誤導。在當前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在中醫辨證、治療過程中不受到西醫知識的影響呢?我想,最根本的辦法是加深對中醫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排除西醫知識產生的消極影響。

西醫的知識我們還是一樣要學的,這是當前的現實需要。中西醫在很多方面確實可以互補的,就像前面談到的糖尿病的治療,在控制血糖方面西醫有它很多優勢,胰島素的應用和製劑、給藥方式的改進(人工胰島不久必將面市)更是給不少糖尿病患者帶來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胰島素都不是針對病因治療的藥物,按中醫的話説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醫治療的出發點就是強調治本的(當然中醫“本”的概念不能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病因),在臨牀上通過中醫藥的辯證配合治療,不少患者的病情都會得到更好地控制,減少降糖藥、胰島素的用量、降低胰島素抵抗、減少急慢性併發症的產生,我想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時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體現。

綜上所述,我是不反對中西醫結合的,只是希望這種結合不要變成“錯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醫的教育基本是按現代的教育模式展開的,跟前人學習中醫的方式已經大不相同了。前人學醫講究師承、經典、臨牀,現在在校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學西醫,甚至西醫的課程比中醫還要多,一些本屬於中醫的課程比如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中醫眼科、中醫外科、中醫腫瘤等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更多的是西醫知識,而中醫方面的內容大多是一帶而過了。像中醫骨傷的治療,方法甚多,簡單有效,而在課堂上基本沒有涉及,已經完全西化了。這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中醫是不是真的沒得講呢?可現時在課堂上能對中醫的發病機制、治療特點進行深刻闡述的老師確實是很少了。

中醫學習心得篇3

今年一月的時候,我記得天氣很冷,無意中在某著名購書網站中看到一本超級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先到網上看這本書的一些章節,覺得非常棒,立即買了一套。

書送到後,迫不及待地翻閲,當時簡直把作者中裏巴人奉為神仙,驚為天人。書中説了一些經絡和常見穴位知識,還講了一些頭疼腦熱高血壓等常見病運用經絡療法的治療,另外還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為了更詳細確切的知道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雞獨立法,打通小週天法,我還到優酷網和土豆網等視頻網站下載了相關的視頻

這本書裏面很多是講到了刮痧和拔罐療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為了親身體驗這些效果,我又在淘寶網上買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凍的,我躲在被窩裏給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後來通過學習才知道,因為冬天在中醫理論中是屬於收藏的季節,所以如果不是身體非常不舒服,不要輕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對身體穴位進行強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這些治療,那麼也必須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療後半個小時內不要接觸冷水。)

因為我的身體一直都不屬於那種非常強壯的那種,所以才對健康問題有非常強烈的關注,看到這套書的一些療法,用個稍微不太貼切的比喻,簡直就象餓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現一碗白米飯。那種如痴如醉的學習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

中醫學習心得篇4

在開始進行大三學期的選修課的選擇時,我看到了中醫藥膳這門課程,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其實最開始我選擇中醫藥膳課的原因是因為我很愛吃,“民以食為天”嘛。但當我真正開始上課之後,我更相信我做的選擇是正確的。

周儉老師為我們講的都是一些易於製作的,貼近生活的藥膳方子,都是針對不同人羣的常見病而做的,使我學到了很多養生的方法,原來好身體是可以吃出來的。很多人以為食療和藥膳是同樣內容、同樣目的的一門學科,因為它們都是通過食物來調理機體,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處。食療是以純食品為原料,以保健為目的的一種方式。而藥膳是以食品和藥品共同製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説中醫藥膳學包含了藥膳和食療兩方面的內容,但更偏重於藥膳。中醫藥膳學注重調理,沒有峻藥猛藥,只要長時間堅持服用,一般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隨着中醫藥膳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目前社會上對中醫養生的關注度逐漸增加,各地都陸續出現了以藥膳為主題的餐廳,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藥膳這種防病治病的方式,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藥膳方子被研究出來,應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吃飯就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目的。

通過對中醫藥膳的學習,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現在我也能自己製作一些簡單的藥膳方子。以後我就可以針對自己和家人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不同的藥膳調配,可謂終身受益。但是藥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則。藥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藥禁忌。既然藥膳是通過將藥材與食材相結合而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那麼就不能對人體有任何害處,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中的藥材互犯禁忌,那藥膳就不是治病的藥了,而是“致死”的藥!當然,這是最為嚴重的後果,但如果藥物犯了禁忌,是一定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那麼你通過藥膳養生的目的就事與願違了。其次藥膳還一定要能夠平衡陰陽,因為食用藥膳的目的就是要養生,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不能平衡陰陽,那麼服食久了就會導致體質陰陽失調,這樣就得不償失了。藥膳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將體質內有失偏頗的陰陽二氣通過食材的藥理作用進行調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中醫藥膳的目的還在於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將藥材融入食物中,通過日常三餐,慢慢作用於患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患者體內的邪氣就會逐漸被食物中的藥材祛除,疾患也會慢慢的治癒。通常人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別人説吃了這個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自己。中醫藥膳要講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是説不同的人體的素質稟賦、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於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及血氣盛衰也有所變化。

進行藥膳方子的製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區別對待,採取最適宜的藥膳方案。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的人,其飲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態的人,其飲食宜忌也有差異。例如體胖的人多痰濕,適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情況均不一樣,因而人們的飲食習慣、體質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異。在選用藥膳方子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應地選取適應當地特徵的藥材、食材。最後就是因時制宜,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有寒、熱、温、涼四時不同的氣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們日常生活飲食要與氣候相適應,才能調養機體,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氣候漸暖,飲食既不能過温,也不能過寒。當選擇平淡清補的食品,如蛋類、山藥、蘿蔔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多,津液耗傷,消化功能減弱,加之貪食生冷,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應減少肉食,宜選擇清熱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類、粥類、蔬菜、西瓜之類。秋天氣候漸涼而乾燥,人們胃腸功能經過夏天的耗損逐漸增強,但不宜過食葷腥油膩,防止胃腸負擔過重,應選擇平補生津潤燥之品,吃飯的時候配合乳製品、蛋類、梨、蘋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氣候寒冷,食宜温補,增強禦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雞肉之類,適當佐些辛辣調味之品,但不能過多,以免生痰助熱。這些都是製作藥膳方子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黃帝內經》一書中説: 早在 20xx 多年以前, 《黃帝內經》一書中説:五穀為養,五 “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食之, 以補精益氣。 ” 果為助, 《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 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藥膳,古代稱為“食療” 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藥膳,古代稱為“食療” 、食治” 食補” “食治” “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藥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 , 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藥膳專篇《食治門》 “ ” 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忽 ,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 思慧曾著藥膳專著《飲膳正要》 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係。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 , “ 調而用之, 則倍勝於藥也。 老奉親書》 説:人若能知其食性,

中醫學習心得篇5

黃帝內經曰:“夫聖人者,必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觀人事,可以長久矣。”孫真人語:“非聰明之人,不可學醫。”朱丹溪謂:“不為良醫,便為良相。”學習中醫,學會比較容易,學好比較難。學習中醫,精於神明,洞垣臟腑可謂難上加難。學習中醫,出人才很慢,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黃帝內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現在很多醫生都停留在“工”的境界,部分醫生達到了“巧”的境界,到達“神”的境界如朱良春、鄧鐵濤輩,古有朱丹溪、李東垣等,到達“聖”的境界唯張仲景一人爾。中醫學更是融合天文歷算、人文地理、空間時間、氣候環境、預防康復、生理病理心理等學科為一體,從多方面、多位點、多靶向的考慮疾病、治療疾病。中醫學沒有時間醫學、災難醫學、宇宙醫學、心理醫學、數學醫學、空間醫學、微生物醫學、傳染病醫學等,而這些卻囊括其中,中醫學可謂博大精深矣。

中醫的偉大之處在於“和”,它講究和諧、和平共處。他拿一些物質甚至有毒的物品為我所用來維繫人體內環境的一個穩態平衡。他不要求消滅、對抗,他利用汗、吐、下等方法來激活人體的自身免疫系統祛除疾病,達到治療的效果。

學習中醫到達“巧”的境界一般在本地都會有一定的名氣;到達“神”的境界對中醫的造詣都比較高了,可謂岐黃、仲景之功臣;到達“聖”的境界更是曠古爍今,可師可法可祖,對後世的影響經久不衰。而今學習中醫者習得一技之長就能名動一方,不知是中醫的驕傲還是中醫的悲哀?

是故學習中醫者在你默默無聞的時候你要努力,不要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在你有所成就的時候要經得起誘惑,學會淡定,還要執着追求。

不要説中醫是偽科學,只是你未得要領,不要説古代的中醫家自私藏拙,很多道理需要自己去領悟揣摩,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有的東西到講的明明白白了,那你就只是繼承,你連自己的思維都沒有了,那你學來幹什麼?照着做就是了。中醫有很大的的彈性空間,如隔二之治、隔三之治、標本同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

更不要把中醫想得太繁瑣,正所謂大道至簡,要言不繁。能將所有的知識用一句話概括的人很了不起,能用一個字概括天下萬物規例的人是聖人,故孔子用“道”字揭示了宇宙的規例,雖歷經兩千多年,終成世界矚目、萬世景仰的聖人。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不是最高境界是神嗎?然後是聖,工,巧嗎?如修理機器看一下就知道出什麼問題就最高水平,聽聲音和問操作人員還不知道問題時,才動手拆出來看什麼問題。所以去到切應該是最低水平了。

?黃帝內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樓主説到達神的境界有朱良春、鄧鐵濤、朱丹溪、李東垣等,到達聖的境界唯張仲景一人。

誠哉斯言!

‘坐勿澄心,於靜悟道!’唯有執著,方可成就些微事業。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中醫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所能領悟掌握,那種妄想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並不可取,只有鋪下身子當地種的人士大概可以成功吧!

望而知之謂之聖,聞而知之謂之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vyy66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