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 篇一

現今是一個羣體時代,人類也是羣居動物,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觀念。新觀念在不斷地傳播,逐漸在人們頭腦裏生根發芽。無可避免,我們每一天都在參與着羣體活動,作為一名學生,經常講求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影響着我們更有效的學習,整個羣體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導着行動的方向,最終引領整個團隊達到目標。僅僅只是一個心理活動就能達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羣體的特性,受推薦讀了《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用許多案例闡述了羣體的特徵、心理、行為特點,我將從羣體的心理特徵談談我的感受。

羣體的一般特徵:在羣體中個人責任感的約束力低,每種情感和行為都具有傳染性,對暗示具有較高的接受程度,羣眾的行為缺乏推理的能力,卻總急於行為。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英雄主義和極端主義的熱忱的宣泄。

回憶起,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因與另一個發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個女生故意中傷另一個女生把她在整個班裏隔離起來,導致整個班級裏的人都不理睬她。發生矛盾這是兩個人的事,可是往往會造成很多人蔘與進來共同暴力,這並不難的一見,學生時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無關係的卻也變成了這個冷暴力者。為何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外人,我們無法避免呢?原因很簡單,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在迫害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很難鼓起勇氣逆羣體的意志而為,這種個體在羣體中表現出來的膽怯明顯放任了羣體情緒的正反饋效應,越兇殘就更兇殘,越極端就更極端。在羣體中,我們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斷,沒有後果,沒有明天,我們的不滿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積月累的荷爾蒙。

舉個例子,個人在獨立的時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讓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強的誘惑他也不會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擋這些誘惑的。但在他成為羣體的一員後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驅使,倘若再給他一個懲奸除惡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變得義無反顧,這樣的驅使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衝動,並且是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的。

網絡暴力,是網絡時代裏經常出現的令人害怕又無法避免的現象,彷彿擁有着神祕的力量。網絡暴力事件就是一個羣體活動造成的後果。作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軍的數億網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動到人們的視線上,他們之間互相感染,不知不覺中,誇大自己的情緒,力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對不合自己觀念的人發出抨擊,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視了尋找事實這一重要環節。曾經就有網民誇大甚至編造新聞去攻擊他人,最後事實被揭發,根本與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與書中所提到的羣體的特徵不謀而合。羣體是衝動的、易變的和急躁的,容易輕信,缺乏理智的。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何網民會頻頻製造出網絡暴力事件。在很網絡暴力事件中,背後其實都有推手,推手們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觀念包裝,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觀念,它們之間沒有連續性和相似性的邏輯關係,它們可以隨意被相互取代,且羣體情緒具有單純和誇張的特點。利用好這些特性,推手們就很容易的引領網民的思想,輿論的方向,把網民當槍使,顛倒是非。以上事件,對於羣體的特徵,條條命中。羣體的領袖通過斷言、重複、傳染來控制着無法理性思考的受眾。羣體的領袖通過個人的堅強意志和不摧的信仰來慫恿着羣體的振臂高呼。羣體是個可怕的存在,由於它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常常會非常危險。羣體中的人們由於身處其中,自身的判斷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時常會做出一些從理性的眼光看來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羣體,如果我們能瞭解它本身存在的弱點和特性,並加以利用,大大有助於實現領導的功能。給羣體提供的觀點只有當他們是具體的、簡單明瞭的,才能產生影響。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羣體活動中,都會有領導者頻繁底給被領導者注入觀念,反覆強化。倘若想要被領導者完成一項任務,讓被領導者更有動力的主動的完成,領導者可以將此任務誇大到使命感層次,進行包裝,使被領導者容易接受並且願意去完成。

羣體,這樣的羣體,是難以教化,卻極易順從,難以管理又極易被聳動。聰明的人會變得糊塗,糊塗的人會變得聰明。羣體通常只有均質,這就解釋了人在羣體活動中為何無法保持原有的智慧與理性。

在書中説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消弱,從而個性也被消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沒,無意識品質佔上風”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注意自身陷入羣體思維,限制阻礙自身發展。也應該思考如何打造優質的羣體。處於羣體中的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自己成長的羣體,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做為羣體中一員的責任與義務,推動整個羣體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不能總是挑剔羣體本身,也要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羣體。是積極樂觀的就要儘可能的去傳遞,不要害怕質疑。對發現不對的地方也要及時指出,積極溝通改正,不能讓羣體慢慢的變得烏煙瘴氣,因為如果一開始置之不理,最後自己也會被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沒。所以,做好自己遠遠是不夠的,我們要選擇良好的羣體,並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淨化羣體的環境,我們自身才會更好。

烏合之眾名著讀後感 篇二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羣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羣體的心理所受到哪裏因素的影響,羣體與個體的差別,羣體與領袖的關係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羣體心理學的特徵,並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龐勒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説的網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徵,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羣體往往不善於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羣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羣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於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羣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羣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於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着道德光環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於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於自己的觀點、對於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羣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羣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捲起的樹葉,朝着各個方向飛舞,接着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説明了羣體的“可塑性”。他們並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羣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後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於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羣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展。暗示會在羣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羣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捨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的時代,羣體理應是一種穩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羣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向上,一個國家民族才會穩定進步吧。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三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於1895年首次出版的一部研究羣眾心理的著作。

開篇就是一個定義: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羣體。羣體是個活的生物,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即羣體心理。

接下來,陳述羣體的特徵: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與輕信。

本書語言簡單通俗直接,一路讀下來的感受,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看着書上總結的羣體特性,聯想着現代中國發生的紅衞兵破“四舊”、以及文化革命中的種。種惡行,還有近期新聞中的各種羣體事件:例如砸“日系”車輛、各種傳銷組織等。對於勒龐的總結,我內心是頻頻點頭。幾乎認同羣體就是野蠻的原始人。

不過合上書,再仔細推敲,如果許多人湊在一起就是羣體,那麼學校,是一個羣體。公司是一個羣體。一個讀書會,也是一個羣體。一支保護國家,抵抗外族侵略的軍隊也是一個羣體。難不成,我們都生存在野蠻的原始社會中。

我想,一些羣體表現出來的野蠻個性,並不是因為羣體的特性使然,而是組成羣體的個體或者羣體“領袖”的個性與野心決定的。

不同的羣體會有不同的特性,把羣體統稱為烏合之眾,顯得簡單粗暴。書中列舉的各種例子,只選取符合書中描寫羣體特性的歷史事件,更多不符合特性的歷史事件就未被提及。

儘管書中的觀點顯得偏頗,但依然是值得認真讀的一本書,其中很多觀點更是為我們敲響警鐘。

比如,書中談到“只有靠形象思維得來的簡單觀念,才會讓羣體盲目輕信。只有簡單而明瞭的觀念是被羣體接受的。”進而書中提到“在渴望理想的心靈裏,科學是有所欠缺的,因為它既不敢做出過於慷慨的承諾,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樣撒謊。”為什麼謠言可以漫天飛舞,傳銷的領導者能讓加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為他們加工、描述的景象彷彿觸手可及。而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很容易接受那些清晰的圖景,對科學深邃的邏輯缺少一種耐心的探索和理解。

正如一面雙刃劍,《烏合之眾》能讓人警醒,也能讓野心家找到掌控羣眾的方法。它提到“只要掌握了影響羣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書中談到如何讓羣眾接受自己觀念,”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須是低俗化和簡單化。”

我們總是生活在羣體之中,本書提醒我們跳出羣體之外,冷靜的觀察我們所處的羣體,冷靜的分析羣體中的領袖,若“領袖”的動員手段,只是“斷言、重複、傳染”,那我們可能就要逃離這樣的羣體,這樣的羣體可能就會有野蠻的特性。

讀完此書,我更清晰的理解潮流、謠言及恐慌。

《烏合之眾》,從初讀時的驚心動魄,到合上書時的冷靜。保持獨立思考,不論何時何地,如此重要。這就算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 篇四

初次涉及這類書籍,不亞於聽一場高深的講座,必須全神貫注,還要努力把晦澀學術的“鬼話”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人話”。期間數次讀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師講的漢語與外語的區別:漢語表達靈活,具有柔性,適合寫詩;外語句法嚴謹,具有剛性,更適合搞研究、説理。

在這部書中,龐勒先生向我們表達了自己對“羣眾”的看法——他們是一羣烏合之眾。透過字裏行間,我彷彿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無奈的眼神注視着這幫“羣眾”。他不留餘地的批評羣眾,辛辣的指出他們那“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以及盲目狂熱的情感,對羣眾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徹。他想用千言萬語點醒夢中人,也許“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銘。

首先,他對羣眾的盲從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確,羣眾總是以一種服從慾望旺盛的心態去隨大流,欠缺理智又熱情澎湃,他們成了一羣僅用脊椎去支配軀殼的人,被用大腦思考的領袖呼來喚去。就像書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熱將軍一聲令下,他的那羣政治烏合之眾就會為他的事業犧牲生命。的確,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羣眾的無意識行為會代替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我們常説羣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兩種人,墊腳石和絆腳石,如果羣眾能依附於他,被他的口號支配,可以省很多勁,最怕的是他們人多勢眾,被某種狂熱的信仰衝昏頭腦時,很難擋住他們聲討的步伐,而政客也會寸步難行。

構成羣眾的主體,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為個體時,會自覺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團就變傻,當他們構成羣體時,就只有接受與拒絕,沒有思考和推理。人們常説,沒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心悦臣服。但對某羣眾的領袖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對此,龐勒解釋道:知道如何操縱羣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是這種論證,即羣眾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攪在一起,並立刻將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見,羣眾並未看清事物的本質,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隻有潛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湧動的暗潮,只有蟄伏在水灘,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對於盲目的羣眾來説,卻不是這樣,在他們看來,既然選擇了從眾,就必須為自己的跟隨找一個説服自己的。藉口,儘管這個藉口十分牽強,但卻十分有效,能迅速讓他們理智懸置,與大家一樣,做了領袖的墊腳石。融入羣體,也要保持個性,才能不隨波逐流。

龐勒在分析構成羣體一切信念與意見的基礎因素時,提到了種族、傳統、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對書本教育,提倡實踐經驗。他認為,只有經驗這位人民的好老師,才能證明,必須廢除那些可惡的教科書和可悲的考試,代之以勤肯的勞動,讓那些聽從一切烏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辯者暗示的羣眾再次變得冷漠而中立。他説與其在校園裏泛泛而聽,不如早點進入社會鍛鍊,來提高自己辨別事物的能力。從整本書中,可以看出他對羣眾的盲從、對法不責眾心懷僥倖,對校園教育的不滿,批評的意味顯而易見,龐勒似乎把所有的羣眾都歸結為烏合之眾,把校園教育當做抹殺智慧與靈性的主犯。難道所有的羣眾都是烏合之眾嗎,所有的校園教育都是無用的嗎?

《韓非子·五蠹》一篇曾説:“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實則是專有所指。儒分為腐儒和王儒,俠也有兇俠和義俠。腐儒一味追求聖人治天下,輕視律法疏導,反而擾亂國家統治,兇俠以劍謀私慾,做盡傷天害理之事,同樣威脅江山社稷。韓非所批評的,正是腐儒和兇俠,王儒與義俠才是定國安邦的所在。孟子曰:“雖萬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俠者。”至於羣眾,亦有智慧之眾與烏合之眾之分。顯然,龐勒眼中的羣體,是無理智的,喪失了自我意識,變成羣體中的一個沒有思想的有機體組成部分,這些自然是烏合之眾。那該如何去點化這些烏合之眾呢,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領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莊子在《論劍》中曾説:“以勇武為鋒,清廉為鄂,賢良為脊,忠聖為鋏,為諸侯之劍。”領袖的質量決定着羣眾的質量,能夠集萬眾之智的人,必定是揮得起諸侯之劍的領袖。羣眾的智慧並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領袖的狂熱給湮沒了,如果有一個清明的領袖懇切教導羣眾激發深處的思考與推理,那麼羣眾也不會那麼偏執且殘暴了。構成羣眾時,他們的水平與質量低下,很大程度來源於對事情本身的無知,對事情不能透徹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裏糊塗的跟隨,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並不能填補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將其填滿,然後狂熱的出發和鬥爭,就算做錯,也能因法不責眾而逃避罪責。能端正這種羣眾心理的,必須是一位清明的領袖,充分的宣傳與講解,讓羣眾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透徹的、清醒的,理智的選擇是跟隨還是拒絕。

關於教育,龐勒對應試教育大加鞭撻,但在他的論述中,彷彿看到了他對所有校園學習的不屑。他認為,封閉在校園的人,就像身處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麼小,但我認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葉,便可知曉整個秋天,唯有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羣。龐勒太注重社會經驗的力量,卻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們繼續成長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們必須為教育納税,以此為高尚的思考與推理提供助援,來確保步入社會的我們不是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

在書中,他一點也不認可羣眾的表現,我認為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任何的文學創作都有社會性。19世紀—20世紀的歐洲,風雲際會,動盪變幻,起義、戰爭、階級、改革、革命……這些充滿立場與狂熱的字眼集中在這個時代的歐洲,這些都需要流血和犧牲,平民在無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場的選擇,如此,充血的雙眼,猙獰的面孔,激動偏執的情緒在羣眾中蔓延,人們又怎能不喪失理智呢?

龐勒用學術又嚴謹的語言編寫了《烏合之眾》這本書,原本是需要細細研究的,但自己確實未能心領神會,僅以此篇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 篇五

本週書單為《烏合之眾》,作者龐勒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本講大眾心理的書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學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讚。可能因為太學術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閲讀場景,這本《烏合之眾》看起來其實有點吃力。

一、羣體無智慧VS羣體智慧

其實從書名就可以反應作者要表達的觀點:羣體是無智慧的。乍一聽與我們之前認同的羣體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書其實需要特別界定作者對於羣體的定義:羣體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羣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特點:

1、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

2、羣體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説的話,我們通常所説的羣體智慧其實和烏合之眾提到的羣體其實有點不同。個人覺得羣體智慧中很重要的一個優勢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角度,這樣對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種解決辦法,最後就可以選擇一種更快更好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在羣體智慧裏,每個個體是有個性的,並且這種個性還是促成羣體智慧優勢不可或缺的要素。

換句話説,羣體智慧中,羣體是個形容詞,強調的是多個解決方案。而羣體無智慧中的羣體是個名詞,指一羣人聚在一起,關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樣情感,個性服從於共性的狀態。叨逼這麼久,估計把你繞暈了,總之記住一點就好:羣體智慧和羣體無智慧是不衝突的,兩者的羣體表示的含義不一樣。

二、“人民羣眾”絕不比任何一個人更聰明,反倒是他們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這個觀點,你是不是會嚇一跳?説好的歷史發展是人民羣眾的選擇的呢?在作者看來,羣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因為羣體的思考和行動決策與個體在正常狀態下是截然不同的。羣體被以下3種因素所驅使:本能、傳染和暗示。

激發一個人最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責任;但是羣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羣體就是法律,羣體就是道德,羣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羣體中,曾經牢固地約束一個人的責任感蕩然無存,只有最為原始的本能表達和宣泄。

羣體情緒的相互傳染,決定着羣體行為選擇的傾向。在羣體中,任何一種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動都會很容易的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關的人作出犧牲。一個被羣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來主宰。

羣體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隨時都會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任何意識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動力還在。羣體中的人理智的力量與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放大非理性的衝動能力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強化。如果有誰想讓羣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羣體中的人是野蠻的玩偶

當人的自我意識消失,思想和情感都會任由暗示和相互傳染的作用轉向同一個方向,於是暗示的觀念就會在霎時轉化為行動或者傾向。羣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有以下特點:

1、自我人格消失

2、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同一個方向

4、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在羣體狀態下,一個有着明確的身份與性格的個人已經消失,融入集體後,他成為了而一個再也不受自己意願控制與支配的玩偶。任何一個羣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四、羣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

在羣體中,眾目睽睽下所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會變得面目全非,並在迅速的傳説之中,呈現出多種怪異的版本。因為羣體慣於把歪曲性的想象力與因為這種想象力所引發的幻覺同真實的事實混為一談。羣體因為用形象來思維,很容易引發幻覺現象,無法區別真實與幻覺,沒有能力區別主觀和客觀。

五、羣體只接受簡單觀念

羣體能接受的觀念只有兩類:時髦觀念和基本觀念。時髦觀念因為環境而產生,非常容易讓人着迷,然而來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併發揮持久的影響。基本觀念因為環境、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比如宗教觀念,社會主義和民主觀念。無論為羣體提供哪種觀念,它們必須是絕對的,毫不妥協的,毋庸置疑的,簡單明瞭的。因為羣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並且容易誇張,容易陷入極端,想要某一種觀念對羣體產生有效的影響,它就必須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羣體的想象力

想要領導羣體,需要在他們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羣眾想象力的是什麼,都必須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1、採取的形式必須是令人吃驚的鮮明形象

2、一定不要做任何多餘的解釋,只需要伴之以幾個不同尋常或神奇的事實就夠了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它們才會形成一種令人結舌的驚人形象。

七、直搗人心,影響羣體意見的因素

影響羣體意見的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對於這些間接因素,沒有什麼好説的,都是一個長期過程累積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羣體容易被鮮明的形象打動,當鮮明形象不存在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詞語或套話,巧妙地把它們從民眾心中激活。羣體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他們本能地轉向那些他們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經驗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羣眾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讓危險的幻想歸於破滅的有先得搞清楚讓他們興奮的情感,並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的樣子。

結語:

本書看完之後,對羣體心理觸動比較大,對於那些左右宗教狂熱分子的力量也終於有所理解。能夠對現有現象給出合理解釋應該是很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標。不過整本書的基調還是蠻黑暗的,從人性的陰暗面去剖析羣體,可能作者相信人性本惡吧。

最後也提出書中自相矛盾的一個點:作者提到歷史是人民羣眾杜撰的,因為羣體的證詞多是對事實真相的背叛,我們無法再對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事情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是,作者自己卻引用了很多歷史典故來論證自己的論點,這是不是也説你的那些論點本身也是站不住腳的呢?

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 篇六

本文是《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這本書感覺比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羣,就喪失了個人的智慧,隨波逐流了。書雖然枯燥,但對我們平時做投資決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義的。詳細內容如下:

第一章羣體心理

1、羣體的一般特徵

聚集成羣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叫心理羣體。

心理羣體的特徵:構成這個羣體的人不管是誰,他們變成了一個羣體這個事實,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無意識品質佔了上風。

2、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1)羣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

羣體幾乎完全受着無意識動機支配,羣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

“羣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性羣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羣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羣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脱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羣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

羣體通常總是處於一種期待注意的狀態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會很快進入羣體中所有人的頭腦,羣體感情的一致傾向會立刻變成一個既成事實。羣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3)羣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羣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羣體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羣體的偏執、專橫和保守

羣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專橫和偏執是羣體有着明確認識的感情,他們很容易產生這種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們中間山東起這種情緒,他們隨時都會將其付諸實踐。羣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

(5)羣體的道德

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卻很少成為羣體的強大動力。

第二章羣體的意見與信念

1、羣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因素

間接因素:它能使羣體接受某些信念,並且使其再也難易接受別的信念: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

直接因素:隨着長期性準備工作的延續,它們能夠成為實際説服羣體的資源: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

2、羣體領袖及其説服的手法

(1)領袖:聚成羣的人會完全喪失自己的意志,本能的轉向具備他們所沒有的品質的人。

(2)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

斷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

重複:斷言需要不斷重複,儘可能措辭不變,才會產生真正影響。

傳染:如果一個斷言得到了有效的重複,在這種重複中再也不存在異議,此時就會形成所謂的流行意見,強大的傳染過程於此啟動。

(3)名望:利用斷言、重複和傳染進行普及的觀念,因環境而獲得了巨大的威力,就是所謂的名望。

第三章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異質性的羣體:

無名稱的羣體(如街頭羣體)

有名稱的羣體(如陪審團、議會等)

同質性羣體:

派別(政治派別、宗教派別等)

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

階級(中產、農民階級等)

羣體分析:

犯罪羣體類型羣體:容易受到慫恿、輕信、易變,把良好或惡劣的感情加以誇大、表現出某種道德,並且個體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惡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找到有影響力的某個人就可以突破整個陪審團,並且陪審團的組成並不影響決策結果,因為羣體特性導致了個性的磨滅

選民羣體:

如何讓選民接受,首先候選人應當享有名望(個人名望或財富);

必須能夠迫使選民不經過討論就接受他;

而後開始用最離譜的、甚至異想天開的許諾來哄騙選民,投羣體所好;

對於對手則用斷言、重複、傳染法等中傷(如果對手不會用斷言法,而用解釋的做法則一定失敗),但是注意文字綱領不要過於絕對,而口投綱領則可以誇張得多。

金句:

1、“羣體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羣體的人羣四分五散,每個人立即恢復到了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在羣體之中,他的個性卻消失了,不見了,這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羣體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任何一種精神結構都包含着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環境的突變,卻會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3、完全不同的個體就會組合成一種全新的存在,這個全新的存在與構成這種存在的每一個個體沒任何共同之處。

4、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領域,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消失了。

5、羣體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決定,只能由傑出人士組成的決策中心來作出。

6、羣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湮沒了。任何一個人都比“人民羣眾”聰明,所以“人民羣眾”是靠不住的。

7、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羣體則不然,羣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羣體就是法律,羣體就是道德,羣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

8、激發一個人最原始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

9、傳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而理智的、冷靜的情緒在羣體中起不到絲毫作用。

10、一個被羣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11、羣體有着自動放大非理性衝動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對於羣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起到相同的作用。這種作用隨着羣體的情緒鏈條的傳遞,會越來越強大,

12、羣體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響。如果有誰想讓羣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除了暗示,羣體對一切明確的告誡置若罔聞。

13、羣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具有如下四個特點: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烏合之眾讀後感1400字 篇七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勒龐,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寫下了很多心理學著作,以《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完成於1895年。

《烏合之眾》由四部分組成,包括導言、羣體的心理、羣體的主張和信念以及不同羣體的分類和特點。它對羣體行為進行了大量的闡述,精緻的描述了集體心態,深刻的剖析了羣體的特點。從羣體的組成,特徵,分類,觀念和信仰,到影響羣體的一些直接和間接因素並通過羣體領袖這個角色來説明領袖是通過什麼方式去領導其羣體,最後通過犯罪,陪審團,選民和議會這四種羣體來説明其特點。層層深入,描述人一旦處於羣體中,人的個性會被淹沒,羣體的無意識會佔據主導地位,並影響着人們的判斷能力。

書中的關鍵詞——羣體其實指的是許多人湊在一起,每個人的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情,這許多人就形成了一個羣體。從心理學角度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並不是一羣人湊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羣體。湊在一起的人必須在感情和思想上都關注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個性消失,這羣人才形成了一個羣體。

大多數人一旦處於羣體中,就會變得懶惰起來,不太願意去自我思考了,因為人們都有一種從眾的思想,跟着大眾走,猶如抱着“大腿”,覺得應該跟大多數人保持的立場一樣,這樣才是安全的、正確的,哪怕最後被證明是錯的,個體會覺得法不責眾,可能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會想:你看,那麼多人都錯了,我錯了也是挺正常的。在這過程中,一旦你身處羣體中,你的那種自我獨立思考的意識頓時就變弱了,以至於説壓根就消失了,個體變得懶惰了,本來好逸惡勞就是人的本性,而這剛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態度的話,那麼稱所在羣體是烏合之眾的話,那就一點不奇怪了,羣體的智力是遠遠低於個人智力平均值的,因為他們壓根看問題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當時的情緒決定的,而這個情緒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人一旦抓住這個心理現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縱全場,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這本書的背景是19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與我們今天的環境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可以聯想的大範圍的批鬥現象,通過無理鬧的羣體行為批評、打倒他們討厭的社會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錯案,前陣子看《周恩來傳》時,在裏面也有一定的闡述,當時周恩來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畢竟國家總理,也不能亂動啊。但這過程中,它就是點燃了羣眾民主之火,卻缺少大量合適的各級指揮人員,從而使羣眾力量走向歧途,變成了不可控的歷史災難。

回到當今時代,它是一個高度網絡化的時代,羣體的範圍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剛剛發生的社會事件一經發表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謀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評論,發評論,點贊,轉發,馬上表明自己的立場,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轉發之前有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的,還是僅僅根據所謂的點贊數、轉發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這件事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樣。於是,這過程中,隨着社交鏈的傳播,馬上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網絡輿論,影響是巨大的。(對當事人、對後來的讀者造成影響)

謠言止於智者,這個智者或許僅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而已,從而阻止了謠言進一步擴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們現實生活中,應該避免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不要陷入羣體的這種陷阱中,遇到事情多問自己為什麼,不盲目從眾,多保持一點獨立、自由精神,維持一個清晰的頭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準確判斷,也許能避免悲劇。我們應該突破了所謂“烏合之眾”的思維,避免自己成長一名“烏合之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3r7q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