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作文【精品多篇】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作文【精品多篇】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作文【精品多篇】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作文 篇一

“我認為深圳市政府首先建立了適合企業與企業家成長創新的營商環境。”郭萬達對澎湃新聞稱,鄧小平同志南巡後,深圳已基本建立市場經濟的架構,這比內地要“先行一步”。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深圳提出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深圳更加強調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楊勤也認為,深圳是全國法治建設最好的城市,也培養了一支勤政務實的公務員隊伍,“只幹不擾,有事找我,這是我對深圳公務員隊伍的總結。”

深圳特區政府做正確的第二件事是——不斷地規劃城市,從基礎設施、公園、機場、港口、地鐵、交易所、學校到產業園區,規劃統統都是政府的作為。

最初深圳經濟特區總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如今已擴張至1997.47平方公里。

“最近20年發生很大改變,城市架構不斷擴大。”郭萬達説,深圳最關鍵是產業,早期大力引進外資、國企及中外合資企業,到了90年代,湧現出的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是從外資和國企中跳出來的人,他們中間不少都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領者。

“當地政府在體制創新上也都起到了作用。”郭萬達説,無論是80年代專利支持產業入股、90年代股份制企業、員工入股和持股計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包括此後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和創業板改革等等,政府適時的政策引導極大推動了產業創新和科技進步。

“深圳做得最正確就是把政府和企業的邊界處理得恰到好處。”郭萬達説,這也是深圳值得其它城市學習的地方。

現在深圳也面臨成長的煩惱,空間少,房價、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造成各種成本上漲。

“深圳的產業只能不斷升級和提高,獲取的利潤才能覆蓋成本。”郭萬達説,任何一座驅趕了製造業的城市,極有可能出現空心化現象,這對城市創新極為不利。

這意味着深圳必須和周邊城市形成很好的互動關係,學習世界其它大都市區,把產業向周邊城市去輻射,形成一個成本的階梯。

“如何打造一個法治、服務和公開透明的行政體系,包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醫療環境,仍是未來深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只有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營商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全世界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到這裏來創業。”郭萬達説。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作文 篇二

“凡是來到深圳的人都特殊的感情,大家把這裏當成自己家園。”楊勤説,早年很多人認為深圳是文化沙漠,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深圳是一個移民社會,儘管它沒有傳統社會結構那樣的鄰里和街坊文化,但大家對深圳有強烈的認同感,這就是家園意識。

“無論政府在種花種草,還是道路開發,深圳市民都會發表不同意見,從表面看他們似乎什麼都反對,但本質是家園意識,他們把深圳當成自己家,所以才有積極的主人翁精神,這個很多城市難以比擬的。”楊勤説。

無論是早年到深圳闖蕩的老深圳人,還是年輕一代深圳人,他們都對這座城市擁有強烈的認同和歸屬感。

最近,深圳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李明(化名)很高興,他於2019年購買的一套面積80㎡的安居房已正式裝修了,所在小區位於深圳龍崗區的橫崗大街,距離上班的地方約30公里路程。

“我已經很知足了。”李明對澎湃新聞稱,由於認購的是安居房,每平米價格八千多元,比同地段商品房價格低一大截。

安居房是深圳提出的一種創新型保障性住房,它以成本價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申購安居房的通常面向具有深圳户籍的家庭和單身居民,還要具備無房、未享受過相關住房福利政策、參加本市社保累計5年以上(人才為3年)等基本條件。

李明原本有實力在深圳購房置業。2001年,他從內地一所中專學校畢業後,決定到富有市場機會的深圳闖蕩。果然,他很快被聯想集團在深圳設立的公司聘為物流經理,順利獲得了深圳户籍,經過幾年奮鬥,他成為聯想集團深圳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幹部。

2010年9月,李明從聯想集團辭職,進入深圳當地物流企業擔任主管;2013年,他原本計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在深圳購置一套房產,恰好此時朋友邀請他一起創業。

深圳是一個極富創業理想和冒險精神的城市,長此以往,原本保守的李明也受到了影響,他決定把數十萬元到投入創業當中。

這筆投資並不成功,多年積蓄也打了水漂,李明重回企業打工。

2013年,深圳房租費已不斷攀升,為減輕家裏在房租上的開支,他第一次登錄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指定的_。

李明原本對此不抱希望,未料想很快收到了社區通知,讓他帶着身份證參加搖號分房。之後,李明申請到一套位於深圳北站附近的公租房,當時每月僅需交一千多元租金。

“這為我節省了很大一筆經費,讓我不但能維持家裏正常生活,還能節省出一大筆錢購買安居房。”李明説,這也是他最愛深圳這座城市的關鍵所在,這裏不僅讓他敢為理想去大膽冒險,還能為他提供基本保障。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作文 篇三

1980年—2020年,這是深圳經濟特區破土而出、蓬勃生長的40年。

40年前的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40年間,深圳經濟特區發揮着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範作用,深圳人的生活也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改變。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之際,本報記者走進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傾聽一些在深圳長期工作生活的普通人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受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

老漁民鄧錦輝——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生活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處處是工地,村民們跑運輸、做加工……1981年,漁民村成為全國最早的“萬元户村”

夏日炎炎,海風陣陣。深圳羅湖區漁民村,中國最早的“萬元户村”,我們的採訪從這裏開始。

“要是沒有改革開放,你看到的這些地方可能還是泥塘呢!”見到漁民村的老漁民鄧錦輝,是在村裏古色古香的“漁人碼頭”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閒地喝茶、讀報、看書。“現在村裏年年有分紅、家家有產業,大家在‘物質小康’之後,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説起文化室,擔任漁民村居委會副主任的鄧錦輝頗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於0.25平方公里的漁民村,記者找不到一點小漁村的感覺。鱗次櫛比的小高樓、清潔寬闊的水泥路、鬱鬱葱葱的綠化帶……昔日荒僻的小漁村,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樣板村”。

62歲的鄧錦輝膚色黝黑、身體結實,看着顯年輕,“你以為我有多老?我比特區的‘歲數’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説話間,鄧錦輝帶着記者來到位於漁民村社區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寬敞舒適,各種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記者試圖尋找一些漁民生活的痕跡,一無所獲。“現在除了週末釣釣魚,生活裏幾乎沒有‘漁民’的影子了。”鄧錦輝説。

鄧錦輝搬過多次家。他回憶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變樣。”

改革開放前,鄧錦輝與大多數普通村民一樣,住的是土牆瓦房,過着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個月,吃住都在船上。”鄧錦輝告訴記者,那時的他總想,這大概就是自己一輩子的生活了。

隨着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漁民村的春天來了。高速發展的經濟特區處處是工地,村民們也從中覓得商機,漁民村迅速組建起自己的船隊和車隊搞運輸。“現在的深圳國貿大廈、羅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磚瓦、沙石都是我們運過去的,我們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長高。”鄧錦輝驕傲地説。

雖然是簡單的建築材料運輸,但市場供不應求。依靠自己的船隊,村民們從中山運磚頭來深圳賣,一船能裝兩萬多塊磚,能掙幾千元。

“那時候,經常要幹到凌晨2點甚至通宵,大家搶着幹活,不把當天任務完成沒人下班。”鄧錦輝説,他的妻子在村裏珠寶廠上班,把一個個小珠子小亮片穿起來,做成裝飾品運到香港賣。“雖然苦點累點,但兩口子一起努力,感覺日子特別有奔頭。”

跑運輸、做加工……20世紀80年代初,鄧錦輝夫妻二人年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1981年,漁民村成為全國著名的“萬元户村”。次年,村裏統一蓋起30多幢二層小洋樓,鄧錦輝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電、冰箱、洗衣機、電飯煲樣樣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綠水綠的。我最喜歡的是那台大音響,可以唱卡拉OK,當時村裏好多人都跑到我家來唱歌。”鄧錦輝覺得,那是祖祖輩輩都沒過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剛剛開始。1985年,村裏集資建成了7層高的工業大樓,製衣廠、錶帶廠相繼入駐;1992年,村集體成立深圳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獲得分紅;2004年,舊村改造完成,現代化的高層住宅取代了老舊的“握手樓”和“擁抱樓”,鄧錦輝搬進了現在的房子中。

對漁民村村民來説,2012年12月8日是難忘的一天。

“經濟發展了,我們幾個居委會幹部一合計,想豐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辦了個漁樂節。”鄧錦輝説,漁樂節一次大概兩小時,跳舞、唱歌等節目都由村民們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練、演出其樂融融。

“漁村一派時尚景象,綠蔭通幽處,小區人氣旺,舉村喜氣揚,讚揚改革開放……”漁豐實業公司一間辦公室裏,傳出這樣一首悠揚的粵語小調,這首小調就是幾位村民為今年漁樂節準備的。如今的漁民村,村集體資產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800萬元增長到4.8億元。“漁民村正計劃對村集體經濟、基層治理等進行全方位提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做貢獻。”鄧錦輝説。

“海上飄零”“翻身解放”“春到漁村”……蜿蜒350多米的漁民村文化長廊裏,一幅幅精美的青銅浮雕記錄了今昔變遷。從漁民村向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廈等許多深圳標誌性建築聳入雲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4krv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