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道德經心得體會(多篇)

道德經心得體會(多篇)

道德經心得體會(多篇)

道德經57章感悟心得分享 篇一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是何意思!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是何意思?

《道德經》中,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天下萬物為芻狗,芻狗就是紙紮的小人。《封神榜》中説,聖人之下,皆是螻蟻。在諸天萬界之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遊戲設定裏面,三皇五帝,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女媧、這是第一梯度,剩下的所有人是次梯度。也就是生命層次有本質區別,人神共治時代。

聖人,懂得利用規律的人,天地都在心中!

聖人執一,一就是道、就是規律,就是真理!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通俗易懂的説,人懂得自然規律,才能懂得如何牧羊牧馬、因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想要放好羊,就要懂得順勢而為,實事求是,羊的訣竅在於牧,牧就是羊、放牧、以及管理的意思。

記得小説《牧神記》裏面講述的就是,一個人從小走上巔峯,明白最終奧義,牧神,可牧天、牧地、牧人、牧鬼、牧神、最終一牧天下。

以為天下牧,倒裝句。以為牧天下以為之,為與不為,在於是否得道悟道,這就要求,人有三到,手到、眼到、心到,天時地利人和。

就單純説牧羊:

第一、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和聯繫!

第二、羊的品種和繁殖能力!

第三、牧草和草場,過冬和青黃不接的戰略儲備。

第四、銷售和服務升級,交易和置換,形成閉環。

(羊的市場,山羊、綿羊、羊羔價格是不一樣的,越小的羊羔越值錢,越大的羊越不值錢,3個月的羊羔800,4個月的羊羔750,肉的品質和口感又不一樣)。

那麼,全天下,真相細思極恐!

用《天道》丁元英的話講,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次,生產力、制度和文化。這個裏面有政治經濟學、有市場營銷學,有微觀經濟學,有宏觀經濟學,基本面不一樣,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解決問題的矛盾和方法不一樣。

要想破解更高維度的文化密碼,就要清楚社會的底層邏輯,是弱肉強食,是優勝劣汰。是自由競爭,是二八定律。

聖人的眼中,沒有好人壞人,沒有對錯、是非、正義、邪惡和善良,眾生是有立場的,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陀不昧因果,心無掛礙。一切皆在起心動念間。

説破大天,不管市場如何波動,不管錢值錢不值錢,羊,只要在你的圈裏,就是你的資產,在西方世界,政府是市場的守夜人,在國內,也是一樣,人民的生命財產是最重要的,人民的人、羊、物質和精神都是人的財產,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都是妖精,給我談什麼聊齋!都是放羊人,談什麼天下牧,每個職業,都在特定的空間、時間、地點,牧不同的人、物、以及事情。

只不過叫法不一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話説回來,什麼是自己的,什麼都不是自己的,從更高維度看去,我們都是韭菜,都是人家莊園裏面的資源。只不過,法律、倫理、道德,觀念和風俗,有些人只能讓特定人羣去割,要是混亂了,就必須重新樹立典型,以正視聽。

監管部門更像《海上牧雲記》中穆如家族一樣,當你舉起屠刀之時,必將死於刀下。

權力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能夠牧人,也可以被人牧,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絕對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不管誰是狼,誰是羊,都毫無避免,我們是何種身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樣也只要我們懂得利用客觀規律,總能契合時代發展的規律,享受時代改革的紅利,讓生活更美好。

在獵場中,獵物和獵人的角色往往是互換的!

上帝給每一份禮物都標好了價格。

不要想着去當鐮刀去割韭菜,要有韭菜的自覺。

也不要想着虛無縹緲的財富和野心,要實事求是的學習專業技能。

時代在召喚,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即便知道真相,也不要説出來,因為,不需要太明白,只需要我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二

在中國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了。(當然《毛澤東語錄》的印刷數量可能也很多,這本書裏面也有寫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鑑於此書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澤東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所以不在本文之列。不過,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國大陸去從政,我覺得《毛澤東選集》是必須要讀懂讀透的。)

《道德經》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説起來慚愧,我小時候就嘗試着讀這本書,可是完全讀不懂,於是我就放棄了,在我記憶裏是一本和我無關的書,估計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經書之類的書。

三年前,我已經在英國讀書生活幾年了,已經很少看中國的書了。有一次聚會,認識了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貿行業,是位成功的女士。 她知道我是中國人於是很有興趣的和我聊起東方的哲學。並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語堂”。她的中文發音完全不準,我是猜出來的,還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説的這兩個人了。她提到老子的時候,滿臉嚴肅,我們幾個人都很認真的聽,我很驚訝她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瞭解。我對她説我對老子的哲學並不熟悉,我甚至沒有讀過《道德經》。她笑着鼓勵我讀一讀。(注,林語堂是中國台灣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譯家,他精通幾種歐洲主要語言,許多的中國的名著都是林語堂翻譯成的西方文字。)

於是馬上從網上下載了這本書,開始讀。可是很多地方都不懂,於是在網上下載了各種版本的本站解釋,然後對比着讀。反正,花了個把月的時間終於全部讀完了第一遍。讀後感是---這真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啊!

關於道德經讀書心得感悟 篇三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裏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61v8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