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楊絳百歲感言名句(精選9篇)

楊絳百歲感言名句(精選9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楊絳百歲感言名句》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楊絳百歲感言名句》相關的範文。

楊絳百歲感言名句(精選9篇)

篇1:楊絳百歲感言

《一百歲感言》 楊絳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一百歲感言》 楊絳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百歲感言]

篇2: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延伸閲讀: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

1.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2. 他發願説:“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3.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4.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5.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6.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説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説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7.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8.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9.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10.“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後。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説:“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

11.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鍾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

12.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説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1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遠不餓,多沒趣呀,他不羨慕。但他作詩卻説“憂卿煙火薰顏色,欲覓仙人闢方”。他在另一首詩裏説:“鵝求四足鼈雙裙”,我們卻是從未吃過鵝和鼈。鍾書笑我死心眼兒,作詩只是作詩而已。

14.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15.是的,這類的夢我又做過多次,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衚衕,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篇3:楊絳的百歲感言

今晨,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逝世,享年105歲。

隨後,兩張號稱是楊絳百歲感言的圖片在朋友圈瘋傳:

篇4:楊絳的百歲感言

這一段被署名為楊絳《一百歲感言》的話,顯得淡雅睿智。被多人傳播,甚至還有媒體節選了相關詞句,作為懷念楊絳先生的文章標題。

但很快有質疑聲稱,這段話並非楊絳先生所作。記者隨後撥打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電話,工作人員也對該篇網傳文進行了證偽。

2013年,該出版社就曾經進行過闢謠。所謂《一百歲感言》,這篇文章的開頭幾句,“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確實是來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但後面諸多人生感悟系拼湊而成。

楊絳先生的手寫書稿真跡

願楊先生一路走好,請自覺停止轉發假圖片!

楊絳先生説的經典語錄

1、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2、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剋制自己,就是修養。

3、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

4、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醜,只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美。

5、我認為命運最不講理。

6、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

7、人類並不靠天神教導,人的本性裏有靈性良心。在靈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於物質的要求。

8、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9、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10、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1、靈魂的美惡,不體現在肉體上。

12、名聲,活着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13、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14、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15、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16、一個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謊言説過三次就自己也信以為真的。

17、我時常聽人吹牛,豪言壯語,使我自慚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偉大”一番,可是吹來卻“鬼如鼠”.因為只是沒發酵的死麪,沒一點空氣。

18、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譜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篇5:楊絳百歲感言完整版

楊絳百歲感言完整版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來自新華網記者採訪楊先生的筆會,詳情見文末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來自《走到人生邊上》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杜撰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來自《走到人生邊上》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杜撰

啟明再按:

另外附上老人的一段知名譯句,也許這簡短的幾句更能讓大家感受到老人的寂靜與純粹,對世界的善意,還有對生命和生活深沉的愛: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此為楊絳先生譯文,原文出自沃爾特蘭道爾)

再注:知乎上有人對此文的後幾段表示懷疑(網上流傳的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是別人寫的雞湯文嗎?),疑為他人所作,大家可以參考新華網《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

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

摘要:楊絳先生近年閉門謝客,海內外媒體採訪的要求,多被婉辭;對讀者熱情的來信,未能一一回復,楊先生心上很感歉疚。朋友們建議先生在百歲生日來臨之際,通過答問與讀者作一次交流,以謝大家的關心和愛護;楊絳先生同意,並把提問的事交給了年來投稿較多、比較熟悉的《文匯報·筆會》。我獲此機會,有幸與楊先生作了以下筆談。 ——本報記者 周毅

1

筆會:尊敬的楊先生,請允許我以提問來向您恭祝百歲壽辰。

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細論起來,您出生時紀年還是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尚未發生。請問,7月17這個公曆生日您是什麼時候用起來的?

楊絳:我父親是維新派,他認為陰曆是滿清的日曆,滿清既已推翻,就不該再用陰曆。

他説:“凡物新則不舊,舊則不新,新舊年者,矛盾之辭也,然中國變法往往如是。舊法之力甚強,廢之無可廢,充其量不過增一新法,與舊法共存,舊新年特其一例而已。”“今人相問,輒曰:‘汝家過舊曆年乎,抑或新曆年乎?’答此問者,大率舊派。舊派過舊曆年,新派過新曆年。但此所謂過年,非空言度過之謂,其意蓋指祭祖報神……今世年終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聖先賢,不過五路財神耳。此所謂神,近於魔鬼,此所謂祭,近於行賄。”

7月17這個公曆生日是我一歲時開始用起來的。我一歲時恰逢中華民國成立。我常自豪説:“我和中華民國同歲,我比中華民國還年長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嗎?

筆會:您從小進的啟明、振華,長大後上的清華、牛津,都是好學校,也聽説您父母家訓就是:如果有錢,應該讓孩子受好的教育。楊先生,您認為怎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楊絳: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動的,孩子在父母身邊最開心,愛怎麼淘氣就怎麼淘氣,一般總是父母的主張,説“這孩子該上學了”。孩子第一天上學,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書包,欣欣喜喜地“上學了!”但是上學回來,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師哄得好。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爸爸説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祕訣,爸爸説:“哪有什麼祕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説,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hào)讀書,讀好書入迷。

我在啟明還是小孩,雖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愛心感染,小小年紀便懂得“愛自己,也要愛別人”,就像一首頌歌中唱的“我要愛人,莫負人家信任深;我要愛人,因為有人關心。”

我進振華,已漸長大。振華女校創始人狀元夫人王謝長達太老師毀家辦學,王季玉校長繼承母志,為辦好學校“嫁給振華”貢獻一生的事蹟,使我深受感動。她們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從不訓示我們如何做,我是通過他的行動,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他在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任上,因為堅持審理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案,寧可被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罷官。他當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時,有位軍閥到上海,當地士紳聯名登報歡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屬下列入歡迎者的名單,爸爸不肯歡迎那位軍閥,説“名與器不可假人”,立即在報上登啟事聲明自己沒有歡迎。上海淪陷時期,爸爸路遇當了漢奸的熟人,視而不見,於是有人謠傳楊某瞎了眼了。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着,跑來問爸爸,鍾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着。

我對現代教育知道的不多。從報上讀到過美術家韓美林作了一幅畫,送給兩三歲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畫拿來要韓美林簽名,問他簽名幹什麼,小孩説:“您簽了名,這畫才值錢!”可惜呀,這麼小的孩子已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價值觀的教育難道不應引起注意嗎?

筆會:您是在開明家庭和教育中長大的“新女性”,和錢鍾書先生結婚後,進門卻需對公婆行叩拜禮,學習做“媳婦”,連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寶貝女兒,在錢家做“不花錢的老媽子”。楊先生,這個轉換的動力來自哪裏?您可有什麼良言貢獻給備受困擾的現代婚姻?

楊絳:我由寬裕的孃家嫁到寒素的錢家做“媳婦”,從舊俗,行舊禮,一點沒有“下嫁”的感覺。叩拜不過跪一下,禮節而已,和鞠躬沒多大分別。如果男女雙方計較這類細節,那麼,趁早打聽清楚彼此的家庭狀況,不合適不要結婚。

抗戰時期在上海,生活艱難,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説,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並不感覺委屈。為什麼,因為愛,出於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我瞭解錢鍾書的價值,我願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鍾書説他“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這點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錢鍾書早,我寫的幾個劇本被搬上舞台後,他在文化圈裏被人介紹為“楊絳的丈夫”。但我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我賴以成名的幾齣喜劇,能夠和《圍城》比嗎?所以,他説想寫一部長篇小説,我不僅贊成,還很高興。我要他減少教課鐘點,致力寫作,為節省開銷,我辭掉女傭,做“灶下婢”是心甘情願的。握筆的手初幹粗活免不了傷痕累累,一會兒劈柴木刺扎進了皮肉,一會兒又燙起了泡。不過吃苦中倒也學會了不少本領,使我很自豪。

錢鍾書知我愛面子,大家閨秀第一次挎個菜籃子出門有點難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場。兩人有説有笑買了菜,也見識到社會一角的眾生百相。他怕我太勞累,自己關上衞生間的門悄悄洗衣服,當然洗得一塌糊塗,統統得重洗,他的體己讓我感動。

詩人辛笛説錢鍾書有“譽妻癖”,鍾書的確欣賞我,不論是生活操勞或是翻譯寫作,對我的鼓勵很大,也是愛情的基礎。同樣,我對錢鍾書的作品也很關心、熟悉,1989年黃蜀芹要把他的《圍城》搬上銀幕,來我家討論如何突出主題,我覺得應表達《圍城》的主要內涵,立即寫了兩句話給她,那就是: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圍城”的含義,不僅指方鴻漸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對自己處境的不滿。錢鍾書很贊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覺得這個關鍵詞“實獲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淨説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悦。我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户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筆會:您出生於1911年,1917年即產生了新文學革命。但您的作品,不論是四十年代寫的喜劇,還是後來寫的《洗澡》《幹校六記》等,卻沒有一點通常意義上“現代文學”的氣息。請問楊先生,您覺得您作品中和時代氛圍的距離來自哪裏?

楊絳:新文學革命發生時,我年紀尚小;後來上學,使用的是政府統一頒定的文白參雜的課本,課外閲讀進步的報章雜誌作品,成長中很難不受新文學的影響。不過寫作純屬個人行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個性、情趣和風格。我生性不喜趨時、追風,所寫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從未刻意迴避大家所熟悉的“現代氣息”,如果説我的作品中缺乏這種氣息,很可能是因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傳統,旁汲西洋,揹負着過去的包袱太重。

筆會:創作與翻譯,是您成就的兩翼。特別是歷經“大躍進”、““””等困難年代、最終完成《堂吉訶德》的翻譯,已是名著名譯的經典,曾作為當年鄧小平送給西班牙國王的國禮。很難想象這個工作是您47歲自學西班牙語後開始着手進行的。您對堂吉訶德這位騎士有特別的喜愛嗎?您認為好的譯者,有良好的母語底子是不是比掌握一門外語更重要?

楊絳:這個提問包含兩個問題。我先答第一個。

我對這部小説確實特別喜愛。這也説明我為什麼特地自學了西班牙語來翻譯。堂吉訶德是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眼前的東西他看不見,明明是風車的翅膀,他看見的卻是巨人的胳膊。他一個瘦弱老頭兒,當然不是敵手,但他竟有膽量和巨人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又如他面前沙塵滾滾,他看見的是迎面而來的許多軍隊,難為他博學多才,能數説這許多軍隊來自哪些國家,領隊的將軍又是何名何姓。這等等都是象徵性的。

我曾證明塞萬提斯先生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他的遺體埋在三位一體教會的墓園裏;他被穆爾人擄去後,是三位一體教會出重金把他贖回西班牙的。雖然他小説裏常有些看似不敬之辭,如説“像你媽媽一樣童貞”,他也許是無意的,也許是需要表示他的小説不是説教。但他的小説確是他信仰的產物。

現在我試圖回答第二個問題。

“作為好的譯者,有良好的母語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語更重要?”

是的。翻譯是一項苦差,因為一切得聽從主人,不能自作主張,而且一僕二主,同時伺候着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譯者一方面得徹底瞭解原著;不僅瞭解字句的意義,還需領會字句之間的含藴,字句之外的語氣聲調。另一方面,譯文的讀者要求從譯文裏領略原文,譯者得用讀者的語言,把原作的內容按原樣表達;內容不可有所增刪,語氣聲調也不可走樣。原文弦外之音,只能從弦上傳出;含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譯者只能在譯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達,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釋或擅用自己的説法。譯者須對原著徹底瞭解,方才能夠貼合着原文,照模照樣地向讀者表達,可是儘管瞭解徹底未必就能照樣表達。徹底瞭解不易,貼合着原著照模照樣的表達更難。

末了我要談談“信、達、雅”的“雅”字。我曾以為翻譯只求亦信亦達,“雅”是外加的文飾。最近我為《堂吉訶德》第四版校訂譯文,發現毛病很多,有的文句欠妥,有的辭意欠醒。我每找到更恰當的文字或更恰當的表達方式,就覺得譯文更信更達、也更好些。“好”是否就是所謂“雅”呢?(不用“雅”字也可,但“雅”字卻也現成。)福樓拜追求“最恰當的字”(Le motjuste)。用上最恰當的字,文章就雅。翻譯確也追求這麼一個標準:不僅能信能達,還要“信”得貼切,“達”得恰當——稱為“雅”也可。我遠遠不能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我相信,一切從事文學翻譯的人都意識到這麼一個目標。

2

筆會:錢鍾書先生天分、才學過人,加上天性淘氣,臧否人事中難免顯示他的優勝處。曾有人撰文感歎“錢鍾書瞧得起誰啊!”楊先生,您為什麼從來不承認錢先生的驕傲?

楊絳:錢鍾書只是博學,自信,並不驕傲,我為什麼非要承認他驕傲不可呢?

錢鍾書從小立志貢獻一生做學問,生平最大的樂趣是讀書,可謂“嗜書如命”。不論處何等境遇,無時無刻不抓緊時間讀書,樂在其中。無書可讀時,字典也啃,我家一部碩大的韋伯斯特氏(Webster's)大辭典,被他逐字精讀細啃不止一遍,空白處都填滿他密密麻麻寫下的字:版本對照考證,批評比較等等。他讀書多,記性又好,他的旁徵博引、中西貫通、文白圓融,大多源由於此。

錢鍾書的博學是公認的,當代學者有幾人能相比的嗎?

解放前曾任故宮博物院領導的徐森玉老人曾對我説,如默存者“二百年三百年一見”。

美國哈佛大學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哈里·萊文(HarryLevin)著作等身,是享譽西方學壇的名家,萊文的高傲也是有名的,對慕名選他課的學生,他挑剔、拒絕,理由是“你已有幸選過我一門課啦,應當讓讓別人……”。就是這個高傲的人,與錢鍾書會見談學後回去,悶悶冒出一句“我自慚形穢。”(I'mhumbled!)陪同的朱虹女士問他為什麼,他説:“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還有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我一無所知。”

錢鍾書自己説:“人謂我狂,我實狷者。”狷者,有所不為也。譬如鍾書在翻譯《毛澤東選集》的工作中,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乖乖地把自己變成一具便於使用的工具,只悶頭幹活,不出主意不提主張。他的領導稱他為“辦公室裏的夫人”,他很有用,但是不積極。

人家覺得錢鍾書“狂”,大概是因為他翻譯《毛選》,連主席的錯兒都敢挑。毛著有段文字説孫悟空鑽到牛魔王的肚裏,熟讀《西遊記》的鍾書指出,孫猴兒從未鑽到牛魔王的肚裏,只是變了只小蟲被鐵扇公主吞入肚裏。隱喻與原著不符,得改。

錢鍾書堅持不參加任何黨派,可能也被認為是瞧不起組織,是驕傲。其實不然,他自小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的思想者(freethinker),並非瞧不起。

很多人有點兒怕錢鍾書,因為他學問“厲害”,他知道的太多,又率性天真,口無遮攔,熱心指點人家,沒有很好照顧對方面子,又招不是。大家不怕我,我比較收斂。鍾書非常孩子氣,這方面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但錢鍾書也很風趣,文研所裏的年輕人(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對他又佩服又喜愛。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出版的《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幾十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對他又敬又愛的好友。

筆會:錢鍾書先生擬寫的西文著作《<管錐編>外編》當初是怎樣構思的?為什麼沒有完成?有沒有部分遺稿?

楊絳:錢鍾書擬用西文寫一部類似《管錐編》那樣的著作,取名《<管錐編>外編》,起意於《管錐編》完成之後。這種想法並非完全沒有基礎,他生前留下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外文筆記也如他的《容安館札記》和中文筆記一樣,並非全是引文,也包括他經過“反芻”悟出來的心得,寫來當能得心應手,不會太難,只有一一查對原著將花費許多精力時間。鍾書因為沒有時間,後來又生病了,這部作品沒有寫成。

錢鍾書開的賬多,實現的少;這也難怪,回顧他的一生,可由他自己支配的時間實在太少太少,尤其後半生。最後十來年干擾小了,身體又不行了。唉,除了遺憾和惋惜,還能説什麼呢?

筆會:在您翻譯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學的範疇而進入哲學,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愉快、高尚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這本對治憂愁的譯作,有紀念錢先生的特別意義嗎?

楊絳:1997年早春,1998年歲末,我女兒和丈夫先後去世,我很傷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為悲痛是不能對抗的,只能逃避。

我選定翻譯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我按照自己翻譯的習慣,一句句死盯着原譯文,力求通達流暢,儘量避免哲學術語,努力把這篇盛稱語言生動如戲劇的對話譯成戲劇似的對話。

柏拉圖的這篇絕妙好辭,我譯前已讀過多遍,蘇格拉底就義前的從容不懼,同門徒侃侃討論生死問題的情景,深深打動了我,他那靈魂不滅的信念,對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觀念的追求,給我以孤單單生活下去的勇氣,我感到女兒和鍾書並沒有走遠。

應該説,我後來《走到人生邊上》的思考,也受到《斐多》的一定啟發。

筆會:聽説《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二十冊即將出版,是嗎?

楊絳:這個消息使我興奮不已。我要向北京商務印書館內外所有參加這項工程的同志表示感謝。《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依據錢鍾書手稿影印而成,所收中文筆記手稿八十三本,形制各一,規格大小不一,因為年代久遠,紙張磨損,有殘缺頁;鍾書在筆記本四周和字裏行間,密密麻麻寫滿小注,勾勾畫畫,不易辨認。鍾書去世不久,我即在身心交瘁中,對他的全部手稿勉行清理和粗粗編排,此中的艱難辛苦,難以言表。此次商務組織精悍力量,克服種種困難精心編訂目錄,認真核對原件,核對校樣,補充註釋,工作深入細緻,歷時三年有餘,成效顯著,這怎使我不佩服和感激莫名!相信鍾書和襄成此舉的原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同志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

《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2003年出版時,我曾作序希望鍾書一生孜孜矻矻積聚的知識,能對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有用;現今中文筆記出版,我仍這樣想。私心期盼有生之年還能親見《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出版,不知是否奢望。

3

筆會:楊先生,您覺得什麼是您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質,最值得驕傲的品質,能讓人不被摧毀、反而越來越好的品質?您覺得您身上的那種無怨無悔、向上之氣來自哪裏?

楊絳:我覺得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質,是肯吃苦。因為艱苦孕育智慧;沒有經過艱難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麼坎坷。有了親身經驗,才能變得聰明能幹。

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總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説的:有念想。

抗戰時期國難當頭,生活困苦,我覺得是暫時的,堅信抗戰必勝,中華民族不會滅亡,上海終將回到中國人手中。我寫喜劇,以笑聲來作倔強的抗議。

我們身陷上海孤島,心向抗戰前線、大後方。當時凡是愛國的知識分子,都抱成團。如我們夫婦,陳西禾,傅雷,宋淇等,經常在生活書店或傅雷家相會,談論國際國內戰爭形勢和前景。我們同自願參加“大東亞共榮圈”的作家、文化人涇渭分明,不相往來。

有一天,我和錢鍾書得到通知,去開一個不記得的什麼會。到會後,鄰座不遠的陳西禾非常緊張地跑來説:“到會的都得簽名。”鍾書説:“不籤,就是不籤!”我説:“簽名得我們一筆一劃寫,我們不籤,看他們怎麼辦。”我們三人約齊了一同出門,把手插在大衣口袋裏揚長而去,誰也沒把我們怎麼樣。

到““””,支撐我驅散恐懼,度過憂患痛苦的,仍是對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對焚書坑儒悲劇的不時發生,忍受抄家、批鬥、羞辱、剃陰陽頭……種種對精神和身體的折磨。我絕對不相信,我們傳承幾千年的寶貴文化會被暴力全部摧毀於一旦,我們這個曾創造如此燦爛文化的優秀民族,會泯滅人性,就此沉淪。

我從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發,對外小心觀察,細細體味,一句小聲的問候,一個善意的“鬼臉”,同情的眼神,寬鬆的管教,委婉的措辭,含蓄的批語,都是信號。我驚喜地發現:人性並未泯滅,烏雲鑲着金邊。許多革命羣眾,甚至管教人員,雖然隨着指揮棒也對我們這些“牛鬼蛇神”揮拳怒吼,實際不過是一羣披着狼皮的羊。我於是更加確信,災難性的““””時間再長,也必以失敗告終,這個被顛倒了的世界定會重新顛倒過來。

筆會:能談談您喜歡的古今作家嗎?

楊絳:這個題目太大了,只好作個概括性的回答。我喜歡和人民大眾一氣的作家,如杜甫,不喜歡超出人民大眾的李白。李白才華出眾,不由人不佩服,但是比較起來,杜甫是我最喜愛的詩人。

筆會:楊先生,您一生是一個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與“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卻始終是一物兩面,從做錢家媳婦的諸事含忍,到國難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斂抑、“穿隱身衣”,“甘當一個零”。這與一個世紀以來更廣為人知、影響深廣的“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是怎麼回事?

楊絳:這個問題,很耐人尋思。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説:“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為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裏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説,含忍和自由是辨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

筆會: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話,已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一個生命的參照座標,不過也只説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期頤之境,幾人能登臨?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嗎?能談談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幾重嗎?

楊絳: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幾重。年輕時曾和費孝通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時間跑,地球在轉,即使同樣的地點也沒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現在我也這樣,感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葉子的變化,聽鳥的啼鳴,都不一樣,new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花開花落,草木枯榮,日日不同。我坐下細細尋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沒有一天完全相同,總有出人意外的事發生。我每天從牀上起來,就想“今天不知又會發生什麼意外的事?”即使沒有大的意外,我也能從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體會。八段錦早課,感受舒筋活絡的愉悦;翻閲報刊看電視,得到新見聞;體會練字抄詩的些微進步,舊書重讀的心得,特別是對思想的修煉。要求自己待人更寬容些,對人更瞭解些,相處更和洽些,這方面總有新體會。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鮮感受和感覺。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

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筆會:有人認為好性情只能來自天生,但您的好性情,來自您一直強調的“修煉”。您大部分作品是70歲以後創作的,堪稱“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典範。您認為“人是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您看重曾參所説,“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走到人生邊上》的自問自答中,您得出的結論是“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創造的文明,而是創造文明的人。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鍊人的處所,經過鍛鍊才能煉出純正的品色來。”對您這些話,我沒有疑問,也不求回答。在此複述一遍,只為給您一個響應。

最後問一下,您和錢鍾書先生作品收入所得設立的“好讀書獎學金”是怎麼運作的,運轉得好嗎?

楊絳:由錢鍾書和我的作品收入所得、於2001年建立的“好讀書獎學金”,設在我們的母校清華大學。截至2011年5月為止,基金已由起初的72萬元,增至929萬元。為268名品學兼優的清華學子頒發了獎學金,獲獎的學生中有的也是我和錢鍾書作品的讀者。他們手寫書信給我,談談自己的成長和校園生活,我由此得知現代大學生的一些狀況和心態。有的同學説我與清華同歲,邀我百年校慶時回校與清華同過生日。我曾請獲獎同學來家作客。大家説説笑笑頂高興。他們爭着翻閲錢鍾書批註的韋氏大辭典,對老學長的精深細緻驚歎不已。

“好讀書獎學金”由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管理,他們運作很好。我們的信託協議中有約: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在享有錢楊作品的財產權利的同時,有保護錢鍾書、楊絳作品著作權及其人身權利的義務,我對基金會認真履行約定感到滿意。

“好讀書獎學金”在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眾多的項目中,基金數額不是很高,但他們很重視這項獎學金的人文含藴和它背後的故事,我們合作愉快。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會長賀美英女士是賀麟先生的女兒,我們住乾麪衚衕時的鄰居小友,她和基金會的同志對我很關心,常來看望,大家成了朋友。錢鍾書逝世十週年,基金會請來鍾書在社科院的同事羅新璋、薛鴻時先生演講,介紹錢鍾書的學術人生。夜晚,同學們聚集大草坪,用燭光、朗誦和提琴演奏追思他們的老學長。我年老,未能身臨其境,但深為他們的真誠感動。

4

筆會:親愛的楊先生,我曾寫過一篇短文,讚美您有“種子之性”,柔弱,又堅韌,深自斂抑,且一生有少女相。我的幾位師友

篇6:楊絳100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我們仨”:楊絳、錢瑗、錢鍾書一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楊絳、錢鍾書夫婦早年留學法國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年輕時的楊絳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篇7:楊絳100歲感言

楊絳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歲。

人物經歷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

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着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43、1944年,楊絳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6年,作品《吉爾·布拉斯》經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2年

1962年

1965年1月,《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

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

1981年發表的《幹校六記》,已有三種英語、兩種法語和一種日本譯本。

1984年,她寫的《老王》被選為國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隱身衣》出版了英語譯本。

1986年,她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

1992年2月,法譯本《洗澡》及《烏雲的金邊》在巴黎出版。

1997年,雜誌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十月》發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錢鍾書去世。

2001月,出版《從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們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

2011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

2013年7月17日,楊絳102歲生日。

2015年7月17日,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如按照楊絳先生自己的虛歲算法,是105歲),身體依舊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篇8:楊絳一百歲感言

2016年05月25日凌晨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離世。

出於敬重緬懷,一些網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發佈了追思信息。一些署名為楊絳的《一百歲感言》的手寫體“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等相關內容,也被轉載傳播。但其實,這段話內容和字體都並非楊絳先生本人所作。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一段被署名為楊絳《一百歲感言》的話,顯得淡雅睿智。

被多人傳播,甚至還有媒體節選了相關詞句,作為懷念楊絳先生的文章標題。但很快有質疑聲稱,這段話並非楊絳先生所作。

記者隨後撥打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電話,工作人員也對該篇網傳文進行了證偽。2013年,該出版社就曾經進行過闢謠。

所謂《一百歲感言》,這篇文章的開頭幾句,“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

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確實是來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但後面諸多人生感悟系拼湊而成。

篇9:楊絳一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簡介:

楊絳,錢鍾書的夫人,本名楊季康,生於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蘇無錫,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楊絳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堂吉訶德》,西班牙流浪小説《小癩子》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成書《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經典語錄:

1、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2、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剋制自己,就是修養。

3、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

4、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醜,只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美。

5、我認為命運最不講理。

6、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

7、人類並不靠天神教導,人的本性裏有靈性良心。在靈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於物質的要求。

8、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9、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10、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1、靈魂的美惡,不體現在肉體上。

12、名聲,活着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13、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14、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15、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8ov6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