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黑雨心得體會多篇

黑雨心得體會多篇

黑雨心得體會多篇

黑雨心得體會1

前天把曾國藩看完了,曾國藩從某種角度來説算是半個聖人,看完之後的確有過人之處,但離王陽明,孔子或者諸葛亮來説,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國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讀書的時候笨,哪怕是躲在他牀底下的小偷都會背誦了,他仍然背的支離破碎,他的起伏得從團練説起,一手創建湘軍,嚴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國成功的熬死。之後又不貪大喜功,於是能夠終老。

不過我看曾國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勞不是很明顯,創建軍隊,抵抗太平天國的時候也是勝少敗多,他會識人,手下的兵將確實是將才,成功阻擊太平天國的進攻,給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如果太平天國不內亂,我估計曾國藩想有所作為就有些難上加難了。

除此以外,我覺得曾帥得勝以後不要太張揚,甚至讓弟弟罷官回家的舉動更讓人欽佩。曾國藩除了穩中求勝外,還有幾點需要學習。他的毅力和剋制力非常人可比;認準目標不顧一切的性格值得學習;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讓人欽佩;曾國藩還善於分析歸納,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做好準備不出馬;得勢時知道人生要絕對嚴肅;曾國藩的座右銘是慢慢來;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運用的相當嫻熟;他前半生層層碰壁,後來總結改過為,需要有謙的美德,必須要圓滑;只有相信運氣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謂人生。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讀死書,打呆仗,卻能建立不朽事業的曾國藩。

黑雨心得體會2

看完曾國藩《黑雨》,曾國藩死時黑雨滂沱,結果窗外就淅淅瀝瀝下起雨來。

是該寫篇書評。

其實在看曾書之前,我對這個歷史任務的瞭解只有歷史書上“帶領湘軍擊敗太平軍”,以及創辦“安慶軍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國藩家書》,還記得國中的那位女歷史老師上課時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還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強權,所以《血祭》着實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後,當我連續看完這三本書時,才知道唐浩明寫的曾國藩,真是着實是一部歷史事件小説,幾乎沒有兒女私情,這點與二月河大相徑庭。

二月河的書看起來比較有意思,有趣味,那種君臣關係讓人崇拜。成功多於失敗,往往讓人拍案叫絕。

但唐浩明筆下的曾國藩卻是敗多於成,他的人生坎坷異常。我覺得曾有點象二月河筆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較為正統、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長式。但雍正身邊的人才較多,切人心所向。曾國藩身邊雖然也是人才濟濟,卻是各自打算盤,雖有極少數與曾一條心,切崇拜其為人,如彭玉麟。這畢竟是臣與君的分別。

覺得“黑”特別適合曾國藩,這部書的書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學,然後經陳廣敷點醒,予以莊老處世《道德經》、《南華經》。

自古以來,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無論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況是在滿人當朝的漢大員身上。因此當“剪滅長毛”後,曾主動“自剪羽翼”,裁撤湘軍。辦理津案,使他留下罵名;鎮壓太平天國又使歷史學家從各個角度稱辯他的利弊。美名有之,罵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會沒落這個歷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變得晦暗不清,讓人無從評判。

但他是一個忠於主上的大吏,這倒是最貼切的稱謂。另外他的聯及家書,還有書法也流傳下來,翰林苑學士之名還是有實。

康福本來我很看好,不知為什麼,我非常欣賞在大人物身邊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僕,如二月河傅恆的家僕、康熙身邊的臣子,故康福與曾之間的誤會到死未解,我很為之遺憾。

曾國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沒有能接替他、輔佐他的,憎國荃稍微強點,但我不喜歡他。

這裏我還是喜歡彭玉麟,是個奇男子。

黑雨心得體會3

本書既寫曾國藩的文韜武略,也寫他的待人處世與生活態度;既寫他的困厄與成功,也寫他的得寵與失寵。曾國藩制勝的兵法、治軍行政的方針,他獨特的人生觀、處世哲學,很值得我們學習。

整本書的敍述從曾國藩的老母病故,曾國藩從禮部侍郎位置退下,回家守孝開始。當時, 在曾國藩的老家湖南,太平天國叛軍正在攻打長沙城(不過後來太平軍放棄了),左宗棠此時只是湖南巡撫的幕僚。

鑑於太平軍太難搞,清朝官軍又太菜,咸豐皇帝效仿嘉慶年間滅白蓮教的做法,各地訓練自己的武裝力量——團勇。此時的湖南巡撫和奕?、肅順等聯合推薦曾國藩負責湖南的團練工作。

曾國藩考慮到自己並沒有太多軍事經驗,本不想出山。長沙方面的郭嵩燾能夠勸動曾國藩出山,主要有兩個理由:1)一個江湖人士為曾國藩老母選了一塊風水極好的`墓地,暗示曾國藩可以出將入相。2)分析了太平天國必敗的原因:太平軍支持洋教,大肆摧毀儒教。曾國藩只要豎起保護孔孟之道的大旗,就可以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曾國藩來到長沙辦團練,開始主要負責鎮壓土匪和本地的各種小叛亂。曾國藩以“寧可錯殺一個秀才,不放過任何一個土匪叛軍”的嚴厲手腕來治理長沙的各種叛亂。百姓稱之為砍頭比剃頭還容易,因此得名“曾剃頭”。(.)

曾國藩嚴格治軍,手下的團勇僅一千多人,不過軍事紀律要強於當地的八旗綠營。後來由於和新任巡撫駱秉章及綠營官兵產生矛盾,為了方便更自由的練兵,曾國藩帶着自己的團勇離開長沙到湖南的衡州練兵。

在衡州,為了嚴肅自己團勇的軍紀,曾國藩揮淚殺掉了在與太平軍第一次戰鬥中觸犯軍紀的金鬆齡。此人既是曾國藩的親信,又對曾國藩的母親有救命之恩,足見曾國藩治軍之決心。在曾國藩等人的努力下,團勇迅速發展壯大,戰鬥力也不斷增強。

經岳父的推薦,曾國藩收入水軍奇才彭玉麟到麾下,開始訓練並組建水軍,以便於強大的太平軍水師作戰。為了得到當地富商的軍餉捐助,曾國藩被迫為這名貪官修建祠堂,特殊時期,行特別之事。

此時,太平軍已經從南京開始西征,朝廷命令曾國藩帶團勇前去剿匪。但是,曾國藩沒有立刻出兵,而是等待“友軍”綠營敗下陣來,自己的團勇訓練成熟方才出兵。此時的曾國藩水路兩軍已達兩萬之眾。

黑雨心得體會4

最近讀了好幾本書,有網絡小説,人物傳記,勵志書籍,從書中所獲頗豐。特別是關於曾國藩的書,如果説高中時代讀《曾國藩》從中學習的是靜心慎獨的修身之道,而現在十多年後重讀,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幹。這位晚清第一重臣,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軍,教子,其遠見卓識,令我們的毛主席都説“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認受當初受到《曾國藩》的影響。

古人説:“心底無私天地寬”,又説“無欲則剛”,曾國藩處滿清貴族排漢猜忌之中,以文臣見武功,我認為他正是奉行了這一準則。我佩服他的治軍治亂的本領,“亂世用重典”,為此他贏得了“曾剃頭”的惡名,斬殺有救母之恩的將領金鬆齡。他給我的啟示就是規則必須執行,嚴懲必須達到目的,否則別用。我佩服他的激勵制度,為了鼓舞軍士士氣,他親授刻有曾滌生國藩制的腰刀,可後來因為發的太多,導致軍中幾乎人有一把,喪失了效果,這給我的啟示是善用激勵,物雖輕,用得當,效果非凡,可激勵太濫就失去了意義,就像後來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樣,“物以稀為貴”。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許兒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所讀的書籍,同意兒子不參加科舉考試而選擇近代科學數算等知識的學習,這是多麼具有非凡膽識和遠見卓識的決定,而我們今天呢,是否關注了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貴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異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識、有度、有常”的準則教育和約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樣,早起,躬耕,親自打掃庭院,要求兒子讀書要學思結合,學以致用,不晏起,有規律,在他常年在外製辦軍務期間,也不忘常寄家信,囑咐,指導家人和兒子讀書。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後人評價“無一不肖子孫”,不得不讓我佩服曾國藩的治家有方,文韜武略和高瞻遠矚的眼光。

關於讀書,曾國藩説:“吾不望世代得富貴,但願代代出秀才”。世間流傳久遠的唯有知識和思想,讀書可以學習知識,學習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個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幹什麼不能成呢?佛家雲:“錢財乃五家共有”,老天奪之,他人覬覦,,偷盜,敗家子,只有知識和思想才不會與你共有。“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能改變人生的氣象;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能改變人生的終點”。這是多麼深刻,發人深省的話啊!

曾國藩受唐鑑的啟迪,一生中強調靜字,他平日裏堅持每日自省,就是給自己一個可以清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自查己身,並強調説老莊,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顧炎武曾將自己每日的反省記錄下來,取名日知錄,自高中階段度曾國藩後,自己也每天記錄日知錄,用於反省檢討自己。

曾國藩也給我“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啟發。他的兩句話我十分欣賞,“含雄奇於淡遠之中,含剛強於柔弱之中”。以柔克剛是老莊的精神,幾千年來能發揮地淋漓盡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萬不可太過鋒芒畢露,也不可過於強硬,否則在如今這個社會會讓自己舉步維艱;同樣也不能太過軟弱,一味退讓,讓對方總是有機可乘,自個兒把自個兒逼到懸崖邊上。雖然曾國藩也有被太平軍逼得要跳水自盡的時候,可我從中看到的卻是他的剛烈和堅強,湘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離不開他的堅強和堅持,“事無艱難,何來人傑”,他的老師的震耳發聵的話不僅支持者他在內憂外患,滿清貴族猜忌和懷疑中克服重重困難,衝出重重絕境,也讓我們明白在困難挫折,惡劣環境中該怎樣去做,怎樣生存下來。

曾國藩識人、用人培養人才讓我也十分感動。他培養的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後起之秀,近代中國風雲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時候,曾國藩送給他兄弟幾句話,道出了識人的要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寥寥數語,放在現在來看,可能很多人會像我一樣覺得這種識人之術只可意會,很難言傳。曾國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質。

綜觀曾國藩的為人之道遵循“靜”“誠”“謙”“敬”“謹”五大功夫。“靜”為“養心靜體”曾國藩初踏社會,血氣方剛。太平天國起義後,他到湖南辦團練,動輒就職責他人,尤其與綠營的磨擦鬥法,與湖南官場不合

黑雨心得體會5

繼《紅樓夢》之後看的《曾國藩》,紅樓雖然寫盡了人生百態,但畢竟是小説,《曾國藩》就不一樣了,它記錄的是真實歷史,一共三本已看完兩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斂鋒芒、圓滑世故更能收穫人心

曾國藩初辦湘勇團練,鋒芒畢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還常插手別人轄區內的事務,雖然出發點都是為國,但因過於剛硬,得罪了很多人,並得一“曾剃頭”稱號。更麻煩的是,和不少官場其他同僚的關係很僵,以至於籌餉銀無人支持,湘勇屢被人欺。人處於低谷時,諸多不順的事都會隨之而來,帶兵打仗三次險被俘,欲跳江自盡。好在曾國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見人心,跟着他年歲久的屬下都很敬重他,幾次自盡都被忠心的屬下救起,才沒讓這個將才消失在歷史中。而曾更是個有膽識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勢和自己的狀態對未來的仕途不利,趁父親去世的時機,藉口卸職回鄉。

這一次的卸任時期,曾國藩的收穫很大,自己不斷反省,並接受高人指點,最終豁然開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處。當再次被啟用時,為人處世風格完全換了,慈眉善目主動拜訪其他官員,尤其是和嫉惡如仇的左宗棠冰釋前嫌。雖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裏並不一定認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諒他們,但只要臉上不顯山露水,對他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這也就是他後來能夠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總會跟大家一起吐槽誰誰誰城府深,現在想想,在官場上職場中混得開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並不代表要去害別人,只是知道收斂,情緒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種表現,而這也是我欠缺的,已經在有意識地去改變。

感受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上謹言慎行保烏紗

在滿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國藩作為漢人能手握重權實屬不易,自然能有這結果也是經歷了一番很不容易的過程。從每次勝仗時他上報聖上的奏摺,都是謙虛謹慎,將自己放在功勞身後,到攻克金陵後,主動裁撤湘軍,並讓曾國荃卸甲歸田……如果説逆境中的隱忍是一種氣概,順境中的低調則是更為難能可貴的。

感受三:團隊力量重於個人能力

在曾國藩的軍事生涯中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結局和旁人對他的評價卻相差甚遠。第一階段的軍事活動是對太平天國的鎮壓,這也是曾國藩名噪千古的關鍵性事件,在曾國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諸多欽差大臣帶領綠營軍和太平天國對抗,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朝廷起用曾國藩辦理團練,逐漸發展為後來的湘軍。湘軍的將領大多是曾國藩選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國藩的心腹,忠誠度很高。湘軍在太平天國平定工作中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曾國藩本人都説是因為他那羣得力的下屬干將,所以歷史對曾國藩有一方面的評價很高,就是他的識人能力。在平叛的前期曾國藩有幾次親自指揮戰事,以失敗收尾,且為不讓長毛抓住跳江自盡,後來因為鮑超在其他戰場打了勝仗才勉強保住臉面。在平叛的後期,他自己意識到他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能力欠缺,接管湘軍以來的勝仗主要都是下屬將領的功勞,因此有些重大戰役如攻克金陵之戰他故意離開戰場,全權委託給將領。所以在和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湘軍各級將領的作用佔據重要地位。

再看後期的捻軍之戰,同樣的主帥曾國藩,結果卻大相徑庭,成了曾國藩仕途下坡的轉折點。平定太平天國後,多疑的清廷逼着曾國藩解散了湘軍,只留了少部分,後來跟捻軍的作戰,依靠部分剩餘的湘軍和幾個老將領臨時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鴻章的淮軍。但此時的湘軍風氣跟士氣都遠不如和長毛對戰時,淮軍對曾國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滿親權貴在背後使絆,曾國藩佈署的護防計劃失敗,被撤到原職。朝廷讓李鴻章接替,李鴻章的作戰方案仍然沿用曾國藩的計劃,只是李更圓滑,又有武器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淮軍支撐,遂得以成功。

同一個主帥,對手長毛只有比捻軍更強大,卻打贏了長毛,輸給了捻軍。是領導能力不行嗎?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團隊的戰鬥力,打長毛時期的湘軍唯曾國藩的命令適從、目標一致、全力以赴,打捻軍時期軍隊內部、官場之間人心不和不穩,這是最大的差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只有羣體的目標一致並共同為之努力奮鬥,才有可能興旺,這是亙古不衰的道理。

黑雨心得體會6

我本非文壇大家,也不是經世學者,粗略讀完《曾國藩傳》和《曾國藩家書》之後,心中略有不平之處,有慷慨之氣,因此故作文雅,記錄文字,僅為自娛耳。

曾國藩是一代文壇大家,軍事統帥,中興之臣,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買主求安的賣國賊,是封建倫理的衞道士,這一點我們總所周知。

曾國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沒有什麼成就,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自幼飽讀詩書,刻苦鑽研,潛心休學,主張經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這是他以後能夠被賞識重用,官之極品,披堅執鋭,叱吒風雲,光宗耀祖的前提條件。

身懷絕學,渴望建功立業,為國爭光的曾國藩,自己在上京之後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賞識,就必須投其所好,於是委身於唐鑑名下,在一幫士大夫的保薦之下,終於在朝廷能夠為官做宰,這是他以後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義上的轉折點。

曾國藩在兩次回家奔喪之間,都是臨危受命之際,在忠孝之間他明智做出選擇。由於洪秀全,石達開,楊秀清等人發起的反清農民起義,身處紅塵亂世國運衰弱的他,敢於抓住機遇,操辦湘軍,創立水師,創辦安慶內機械所,設立審案局,跟太平天國將領一決雌雄,他要應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國的重重圍截,而有咸豐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還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戰鬥實力,例如招兵買馬,糧餉問題等。在與之較量中,無論是官場或是戰場,幕僚之間或是兄弟之間,軍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間,總能夠權衡利弊,進退自如,明哲脱身,真不愧為一代文武梟雄的傑出典範。在天平天國後期,天京破陷之後,位高權重的他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直隸總督,督辦蘇、浙、贛、皖四省軍務,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調遣、指揮。其實在攻破天京之際,作為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處事圓滑,城府極深,心思縝密的大將之才早就想過是否要成為第二個趙匡胤,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改弦更張,這一點又體現出了傳統文人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特點。那他又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軍力量,在能夠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麼都可以不要。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國藩變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學思想,這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祿兩全。

再者,曾國藩殘忍暴虐,湘軍殺怒成性,這是事實。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委曲求全,投降賣國,只求自保,殘害同胞這也是事實。但是我覺得曾國藩本人比起他的學生李鴻章來,無論是才學、修養、治國、平天下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還是不要把曾國藩與李鴻章相提並論,不可同日而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dpon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