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篇1

意識,是行動的領袖。一個人需要樹立意識,一個團隊需要樹立意識,一個企業更需要樹立意識……但無論樹立哪一種意識,都需要經過內在的約束和外在的影響。

當前正處在走向市場、貨運改革不斷深入階段的南昌鐵路局,開展 危機意識、服務意識、市場意識、成本意識大討論活動,彰顯了南鐵人清醒的憂患意識和自覺的責任擔當。要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創效作貢獻,認清形勢促改革、轉變觀念強服務、面向市場抓增量、增收節支提效益,四個意識提得及時又必要。

把一隻青蛙放進滾燙的熱水裏,它會迅速一躍而出,逃離險境;但如果把這隻青蛙放在裝有温水的容器,對其緩慢加熱,它卻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發覺危險時已無力躍出,最終葬身於安逸。由此説明缺乏危機意識比危機更可怕。樹立危機意識,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制定危機管理方案,做到未雨綢繆、見微知著,才能保證每一次作業標準無誤,每一台設備運行良好,每一個細小的危機先兆都被預先化解。

服務意識、市場意識、成本意識是危機意識的昇華,表現在幹部職工以積極工作的態度、熱情周到的服務、方便快捷的流程、規範合理的收費、舒適整潔的環境等等,去進一步贏得客户的滿意,贏得運量的提升和市場的份額。

四個意識相輔相成,一個都不能少。無論缺了哪一項,鐵路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效,還可能使改革發展失衡、事倍功半,甚至動搖。

危機意識缺失,就會辦事拖拉、效率低下、遭到淘汰;服務意識缺失就會沒有耐心和熱情,拒人於千里之外;市場意識缺失就會不敢競爭和創新、不善於合作。成本意識缺失就會規章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嚴密,鋪張浪費、跑冒滴漏現象嚴重。

真正做到四個意識並不易,沒有堅定的決心,不敢迎難而上,不能持之以恆,意識就不會自己長出來。樹立意識意味着要有主人翁精神,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認真總結、建言獻策、自主革新,敢於改變消極的思想、敢於批評浪費的行為;意味革過去安逸日子的命;意味着要在自己頭上動刀子。

在這個意義上,樹立四個意識,需要對鐵路改革創新發展的要求有清醒認知,對面臨市場競爭挑戰保持高度憂患,自覺擔當鐵路改革主力軍的崇高使命。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篇2

最近反覆強調,要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這是着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所作的深邃思考,揭示了強軍興軍的內在規律,明確了全軍部隊的責任擔當。

強化“四個意識”是應對風險挑戰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處在由大向強的關鍵階段,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衝刺階段,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多重的矛盾挑戰、疊加的風險隱患。強國進程遏制與反遏制、意識形態領域滲透與反滲透、國際話語權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日益複雜、尖鋭和激烈;國家安全風險增多,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可能性增大,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髮展利益的任務艱鉅繁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化“四個意識”,堅定立場、顧全大局、對齊糾偏、維護權威。

強化“四個意識”是落實改革強軍戰略的重要保證。改革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是一場輸不起的攻堅戰。改革不能改向,變革不能變色。堅持我軍的性質宗旨、確保黨的絕對領導,是必須始終固守的紅線。隨着改革向縱深推進,現有單位的撤併降改,新單位的權限劃分,新老單位間人財物轉接以及人員的進退去留等利益問題都會凸顯出來,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等現象。只有強化“四個意識”,才能統一思想和意志、凝聚智慧和力量,引導廣大官兵堅定自覺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做改革的促進者、排頭兵。

“四個意識”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從四個維度立起了思想“新標高”,確立了行動“新指南”。強化政治意識是前提。政治意識是對黨員幹部第一位的根本要求,是衡量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根本標誌。強化大局意識是關鍵。講政治就必須關注大局、謀劃大局,正確處理眼前與長遠、局部和整體、個人和集體的關係,自覺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從服務於軍隊建設和改革全局。強化核心意識是根本。一個沒有領導權威的國家難以形成統一意志謀發展,一支沒有指揮中樞的軍隊難以步調一致打勝仗。強化看齊意識是保證。齊則有序、齊則有力、齊則有效,思想齊、行動齊,才能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強化“四個意識”,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關乎軍隊性質宗旨、實現強軍目標、順利完成改革、打贏未來戰爭的重大課題,廣大官兵特別是黨員幹部必須把“四個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黨性修養培塑“四個意識”,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的紅線、意識形態的防線、安全穩定的底線,確保不迷航、不偏向、不變質。以強軍實踐落實“四個意識”,鑄牢強軍之魂,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聚力強軍之要,牢固確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夯實強軍之基,始終保持嚴明的作風和鐵的紀律。用工作績效檢驗“四個意識”,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對事業的高度負責,切實樹立精益求精的嚴實標準、爭創一流的品牌意識,堅決做到不走神、不畏難、不鬆懈,在改革“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篇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必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我們黨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與發展我們黨近百年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使命擔當。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關係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在新時代聚焦國家戰略佈局、貫徹“四為服務”方針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建“點、線、面、體”多維度、全覆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一體化工作機制,打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聚焦核心點。立德樹人既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開展所有教育教學實踐的出發點、核心點和落腳點。所培養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國情懷、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檢驗高校立德樹人成效的“試金石”,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硬指標。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職責、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圍繞培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這一根本任務,緊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秉持“育人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擺在人才培養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樹人這個核心點,堅持教書與育人並舉、立德與增智並重,認真抓好思想教育這個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責任擔當、實踐能力等核心要素的養成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要把握首要環節,堅持守正創新、正本清源,創新推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黨的民族理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引導各族師生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進“五個認同”;要聚焦中心環節,蹄疾步穩、提速爭先,深入開展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大力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動翔實的事例向廣大師生講深講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不斷增強各族師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要審視關鍵環節,着力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使廣大學生自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矢志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積極傳播者。

鑄牢生命線。質量是高校建設與發展的生命線。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堅持把高質量作為發展主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高水平大學的應有之義,事關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事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興旺發達,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能否如期順利實現。因此,必須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線、作為有效落實“四個服務”的使命線、作為構築各民族師生共有精神家園的保障線。高校堅守人才培養質量這條生命線,必須聚焦“培養人”這一根本,抓住振興本科教育這一核心,構建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通人才培養方案,把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各環節。要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着眼“學習·實踐·創新·提高·深化·拓展·鞏固”等育人要素和環節,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體系建設,有效推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小班化”教學改革,提升課堂內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使學生主動收起手機來、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互動熱起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教師。要堅持以“四有”好老師標準為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價值立標,以“四個引路人”為打造新時代“築夢人”進行使命定位,以“四個相統一”為培養“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名家大師”進行實踐指向,使廣大教育工作者切實肩負起“三傳播”“三塑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

擴大覆蓋面。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絕不是單純的一條線上的工作,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需要全員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全面覆蓋、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要着眼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體制,形成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員參與、全域貫穿、全程覆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立標”,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要主動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為形成一體化、系統性、全覆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體系明確發展“座標”;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旨歸,進一步明確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實踐的“目標”,不斷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督導評價體系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齊全、體系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測評體系和評價“指標”,推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由“軟指標”變成“硬約束”,不斷增強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育共同體。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明確了價值指向和實踐導向。要聚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目標,圍繞構築各民族師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精神家園這一價值追尋,緊扣增強“五個認同”這一核心要義,把握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這一關鍵載體,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理念,着眼學生、學業、學情、學術等實踐維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礎,抓住“育德”精髓,創新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壘台,鞏固廣大師生民族團結生命線、幸福線。要倡導嵌入式學習,打造具有交往性與情境性特徵的“學習共同體”。應堅持“嚴、愛、細、融”,健全學生學業發展過程幫扶體系,實行混合編班、小班教學,深化分級、分層、分段培養,重點做好來自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學業的精準幫扶,切實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廣大學生的學習成果上。要倡導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參與性和協同性特徵的“學術共同體”。應依託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組建各民族師生參與、多學科交叉、多部門協同的科研創新團隊,設立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課題,圍繞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標識等,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推動各民族師生形成整體、合作、協同、共融的科研共同體,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基礎。要倡導滲透式實踐,構建具有共生性和關聯性特徵的“實踐共同體”。應堅持課堂“小舞台”與社會“大天地”互通聯動,既要在學校內部按照創建工作“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要求,持續深化和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動,搭建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基礎和實踐根基,又要組織各民族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暑期調研、文化交流、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廣大師生在社會實踐中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磅礴力量。要完善協同性機制,培育具有整體性和聯動性特徵的“家校共同體”。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家庭、社會和學校都有責任,誰都不是旁觀者。家庭是學生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社會是多彩的大課堂,生活是生動的教科書。應健全家校、校社互聯互通協同育人機制,形成育人全鏈條,凝聚育人合力,堅決杜絕家庭教育、社會養成與學校教育之間出現“斷檔”“脱節”現象。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鑄魂育人的重要時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務,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和大局。必須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認識領會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意義、政治意義、思想意義、理論意義,深刻把握其核心要義、豐富內涵以及實踐要求,認真履行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政治責任和時代重任,促進廣大師生自覺從思想深處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骨子裏熱愛中華民族共同體,爭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者、建設者、捍衞者。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篇4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落實黨章關於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重要實踐,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部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是一次活動,要突出正常教育,區分層次,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用心用力,抓細抓實,真正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抓在日常、嚴在經常。

加強政治紀律,提高忠誠意識。黨的政治紀律是維護黨的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線,規範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政治立場的行為規範,是黨最重要的紀律,是黨的全部紀律的基礎。指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中央權威。要求全體黨員要自覺從思想、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的權威。 加強組織紀律,提高執行意識。黨的組織紀律是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遵守的,維護黨在組織上團結統一的行為準則,也是提高執行力的重要保證。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麼管,憑什麼治?就是要靠嚴明組織紀律。增強組織紀律性,黨性原則是根本,組織制度、組織管理、組織紀律是重要保障,而關鍵是要執行黨章規定的四個服從: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如果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沒有統一的意志和行動,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要求每名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自己是黨組織的一員,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決不能遊離於組織之外,要尊重組織、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腦子裏要時刻有組織,有領導、有制度、有程序,隨時接受組織的約束和監督。真正做到不該講的話不講、不該做的事不做,該履行的職責必須履行,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該報告的必須報告,決不允許各行其是、各自為政,更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加強工作紀律,提高擔當意識。工作紀律是維護集體利益並保證工作正常進行而制定的。擔當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境界,同時也是工作紀律的內在要求。要求每一名黨員在工作中不是單純的複印機,而是具備多種功能的打印機,要開拓性地開展工作,主動思考、主動謀劃、主動攻堅克難,要敢於負責,勇於擔當,要勤奮工作,勇於創新,以嚴格的工作紀律和敢於擔當的精神,營造團結協作、幹事創業的和諧氛圍,樹立勤政、務實、廉潔、高效的良好行業形象。 加強羣眾紀律,提高服務意識。羣眾紀律是黨為保持黨員、黨組織與人民羣眾的密切關係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處理黨羣關係的總的規範,是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個人與人民羣眾交往過程中不能踩踏的行為底線。其核心要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任何時候都要把羣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每名黨員幹部要自覺加強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主動拉近黨羣關係,化解矛盾,不斷樹立黨在人民羣眾心中的良好形象,促使羣眾擁有對黨的領導、黨員幹部為民謀利的信心。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篇5

“四個意識”,就是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應該要進一步通過學習歷史並結合實際,樹立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如何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作為黨員樹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是必須的事情,我們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理論聯繫實際。要堅持好理論聯繫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將理論與具體實踐有機結合。做好政治理論學習,做到對四個意識、四個自信的高度認知。2.增強看齊意識。放眼看世界,注視典型人物,向典型人物看齊,緊密團結,古語“人心齊,泰山移”,只有向典範人物看齊才能樹立好氛圍。3.敢於創新發展,不要故步自封。在實踐理論的同時,我們要學習更先進的知識,充實自我,保證我們處在前進的道路上,有了新知識的學習,對舊的知識也要取其精華,將其與新知識有機結合,發展創新,才能始終處於優秀的狀態。4.知行合一。對於四個意識及四個自信有了高度認知,也能做到,但是這也不夠,我們還要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精神,要高度實踐我們學到的,做到君子之行,堅持就是勝利。5.以身作則,作榜樣。增強了看齊意識,瞭解知行合一,這始終是小我的個人提升,我們要放眼周圍,以身作則,讓他人看見自己,領導大家一起進步,做到好氛圍。

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是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必須素養,也是我們要堅持的信念,唯有正確對待它們,我們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持之以恆的大步邁開,唯有堅持才是勝利,才能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為民族復興出力。

教師四意識心得體會篇6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實踐基礎。

?

在談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時,費孝通指出,“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彙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這一歷史演進,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自秦朝建立首個統一王朝後,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執掌的中央王朝,都以建立大一統政權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統觀念的形成,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改革是一個重要背景,其中尤以“書同文”影響深遠。秦統一六國後,以秦國文字為標準推進文字統一,文書行政之制的大體確立,為大一統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撐。一以貫之的漢字系統,為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創造了穩定性條件,也是生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兩千多年來,各民族在相互滲透、協同發展中交流、互動、融合,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在長期演進中,各民族逐步實現了文化認同、心理與共、情感相通,構築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徵。近代以來,亡國滅種危機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攜手共進,御外侮、赴國難,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和認同,在歷史的互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意識得以鞏固。

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係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根基。

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肩負起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使命。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各族人民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海南瓊崖縱隊,滇桂黔邊區縱隊,冀中、渤海回民支隊,大青山蒙古族游擊隊,與全國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奮戰,贏得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被載入憲法。實踐證明,這一制度對於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針對蘇聯和東歐出現的動盪,鄧小平同志對一些來訪的外國領導人説:“解決民族問題,中國採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例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衞等事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我國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係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取得顯著成績。黨的十九大提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問冷暖、聽心聲,以精準扶貧實際舉措,確保少數民族地區告別絕對貧困,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歷史和實踐昭示我們,只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向前發展,才能以不斷增強的民族團結進步偉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增強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大力挖掘、整理、宣傳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的研究,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各族羣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族羣眾充分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強化維護民族團結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幫助支持自治地方解決好本地方的特殊問題。另一方面,善於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力量、平衡利益、調節關係、規範行為,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融通渠道,鞏固和強化民族團結。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是解決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應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統籌謀劃、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縮小差距,補齊短板,着力解決好各族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讓各族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鞏固脱貧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辦法、給予更多後續幫扶支持,促進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kqwl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