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篇1

近日公司組織管理人員傳閲一本名為《匠人精神》的書,我也看了一遍,感慨良多。不僅僅震驚於書中濃烈的日本式的工匠精神,更為作者秋山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為國家為社會培養造就一流匠人的意志和民族情懷所深深感動。秋山模式也許我們無法複製,但其“匠人精神”和民族情懷確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學習。舉目望去,我們的製造業為什麼大而不強?我們的產品為什麼缺乏引領潮流的品牌?原因很多,缺乏工匠精神,不能不説是重要原因之一。

什麼是“工匠精神”?《匠人精神》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在我理解,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指手藝工人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理念,任何行業、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能夠稱作工匠精神,起碼有以下幾個要素:

誠敬守一,厚德致遠。

誠敬是信念,守一是堅持。經營一個企業也好,從事一種職業也罷,必須要有一種精神信念,那就是對你從事的工作或職業的忠誠和敬畏之心,這種忠誠和敬畏,不僅僅是對你的職業和工作的,更是對國家和民族的,由此換髮出堅定信念,將自我的工作視作生命的一部分,用心經營,心無旁騖,持之以恆,僅有這樣才能做的更好,走得更遠。古人強調誠意正心,而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秋山先生的匠人須知30條,8年苦行僧式的匠人培養模式,説到底,就是正其心誠其意,以期通達社會。我們的身邊,有無數例子:那些大國工匠們、各行各業的精英模範,乃至傑出的科技工作者、叱吒風雲的企業家……,無不是誠敬守一的典範。

專注刻苦,琢玉成器。

精美的玉器不會天然生成,是由工匠一刀一鑿雕琢的成果;大工匠的長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是經年累月磨鍊的結果。琢玉,不僅僅成就物之器,反過來也成就人之“器”。人和物,器與“器”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秋山的培養模式,可算一個生動例證。成器,就是一個刻苦專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的過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藝”。兩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誡我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專注刻苦,除驕戒躁,積小成大,鍥而不捨,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就大業者莫不如此。各行各業的人們,異常是製造業的從業者,都應當好好地積小土聚細流,長久以往必成高山大河。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所謂精益求精,就是以力求完美的態度,把每一件情做到極致,沒有最好,僅有更好。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週期,精益求精,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會極大地延長其生命週期,避免過早地進入衰退期。瑞士的鐘表產業,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公司,我國的華為騰訊,它們的長盛不衰,它們的迅速成長,都無不是以用户體驗為中心,以產品為載體,精益求精,不斷創新,追求完美的結果。就個人而言,秋山先生説,我們需要的不是“會做事”,而是“會好好做事”的人,何為會好好做事?為社會,為他人工作,心懷感恩,職責為天,不急功近利,不傲倨一時,真正沉下心來歷練,揮灑汗水,處處嚴要求,時時高標準,事事求完美,把握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絲缺陷,追求的是一生的造就,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這,便是“好好做事”了。大工匠養成的真諦就在那裏。

德為事業根本,匠為術業表象。我們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是以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前提的工匠精神,全社會各行各業都應當以復興民族大業為己任,提倡培養工匠精神,誠敬守一,專注刻苦,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完美生活需要。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篇2

第一次讀到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一書,是在今年3月中旬到河南許昌胖東來遊學參觀時,封面並不花哨的這本書卻用燙金工藝突出了“工匠精神”四個字,好奇引導我繼續讀下去。

我看書的習慣是先看目錄,翻開目錄看到了我熟悉的企業案例,比如德勝洋樓,比如熱門的喬布斯。這都是讓我尊敬和敬畏的企業與企業家,我倒想看看作者都會怎樣來剖析和介紹。

重新翻開封面,扉頁上的第一句話牢牢的吸引了我:“工匠平靜、安適、充實、愉悦、幸福,活在當下,強在內心;打工者焦躁、憂鬱、惶恐,永遠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強悍,內心空虛。”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每時每刻都在熱議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的這天,在時代熱情鼓譟快公司大跳躍的時刻,我們距離平靜、安適、充實、愉悦、幸福都貌似太遠了,所以為什麼中央電視台會在新聞欄目中發起“你幸福嗎”的問話。我也問過身邊很多朋友,多數朋友都會覺得並沒有到達自我想象的幸福,問及他們想要的幸福,回答是“農婦、山泉、有點田”或者“在海邊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許物質程度能滿足,卻唯獨失去了內心的幸福。前幾天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因為質量問題給當初宣傳自我的工匠精神一個響亮的耳光,其實互聯網時代,怎樣營銷、推廣、吸引粉絲,那都是後話,互聯網時代,產品仍然是最本質的核心。

何謂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實和認真!小野二郎的壽司店、蘇州德勝洋樓、河南許昌胖東來都是對工匠精神最純真的呈現。

用一生為代價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種純粹的偉大。用修行的價值觀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觀,才能讓你的生命沉澱下來,才能讓你拒絕身邊無窮無盡的誘惑,才能抑制你的貪慾,才能讓你專注、聚焦,才能讓你把“簡單的動作練到極致就是絕招”。很多企業都在追求做大、做強;很多員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試問:什麼是真正的大,什麼是真正的小小的事業做到極致並一向去追求更高的極致,這事業就是“大”,就是“強”;一旦你決定好職業,就務必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務必愛自我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怨言會扼殺你的活力和價值。成功其實很簡單。成功不在大小。工作無論大小,如果畢其一生去做,那就是一種巨大的成功。敬畏自我的工作,用正確的工作理念指導自身工作,才會有善果。

我們經常被宣導,“知識就是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其實這話是不對的,單純的知識儲備不會成為生產力,更不會給你力量,僅有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才有可能產生生產力和力量。所謂明白並不必須會做到,做到不必須會做好,做好才能產生成就感。手工藝的匠人們從來不貪多求快,任何一點的小細節都會深思熟慮、仔細斟酌。匠人們把自我的一生奉獻給一門職業,埋頭苦幹,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視工作為修行,視品質如生命,這樣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動自我與別人的心絃,感動自我的靈魂。所謂“慢就是快”“不走捷徑就是最快的捷徑”。“砍掉剩餘的野心,專心地做一件事,要勝過馬馬虎虎地做一堆事。”不要讓自我走的太快,有時也要停下來,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西方人找工作的觀念是:只選對的,不選貴的;中國人找工作的觀念是: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其實,打工的狀態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敬畏自我的工作,因為你所做的工作就是你生命價值的體現,敬畏工作就是敬畏自我的生命。

實踐正確的為人之道,磨練自我的靈魂,提升自我的人格,在工作中體悟生命的正道。真正的踐行者,必須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推薦朋友們必須要有機會仔細品讀這本書。我做不到像人民幣一樣人人都喜歡,我更做不到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但我期望能做一盞明燈,哪怕只能照亮身邊的幾平米,也是對我生命價值的尊重與體現!做一名“明燈式”的合格匠人!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篇3

“製造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鮮活的字眼,頻繁出此刻我們的報紙和微信上。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又有何種強大的力量帶着這一串串的疑問我如飢似渴的翻開了《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一書。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闡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把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本書從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術等方面,告訴我們“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着、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告訴我們“打工的狀態並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讀到這,我陷入了一陣沉思。

臘月28,回到老家,走過大伯堂屋前,我熱情的喊着大伯,走進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説“大伯,您直接去市場上買幾個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幹嘛還費這事,都過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幹了半輩子的木匠了,家裏的桌椅板凳都是自我做的,都用半輩子了,多耐用,多結實”説完只見他拿着魯班刨一遍又一遍刨着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腳;拿着剛尺和碳筆在凳面上比劃着凳腳的開眼位置。

“孩子,就説這魯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勻,速度要快,還要一推到頭,否則刨出來的面就不平。”在我看來,真的沒有必要費這麼大工夫去做幾個凳子。而對於做了半輩子木匠的伯伯來説,從他臉上流露出來的是他對手裏木工活的熱愛,還有對自我產品質量的胸有成竹的滿足。他笑起來眼角隆起的皺紋告訴我,他內心是踏實的,是執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藝品—“木凳”。

這一情景就像一束陽光,它照進了我的內心。記得,13年3——4月在底盤廠工作時,面臨着人員的很多變動,複雜的底盤和輕卡的混線生產,導致我班組裏的骨幹們連續近1個月加班至11點過後。那時感覺,每一天都有幹不完的活,那段時間每一天回家都是筋疲力盡,可是思想上一向很執着的相信:明天會更好,明天要好好幹。14年3月,我應聘進入了營銷公司,剛開始不適應這種寬鬆和自主,感覺再也沒領導為了拉動生產節拍而逼你開線催你生產,雖時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點了……這一切,就像來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關在內心深處的的魔鬼“另一個自我”出現了。在空閒的時候我會去想“自我的工資和職位也沒什麼大展進,年復一年的這樣幹着,究竟為什麼啊同學介紹的某某公司那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工作中,會去想“怎樣選擇捷徑去更快的成長啊怎樣做事會又快又省,儘快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啊這事做了,領導會滿意嗎”整個人總是無意中想到了九霄雲外,又無意中被現實拉回了生活。前段時間部長讓我給總經理送個報告,我送完迅速回來答覆部長“領導出差了,報告放他祕書那。”真想欣喜自我辦事真利索,可隨後部長又問“你問過領導什麼時候回來啊報告大概什麼時候簽好你打算什麼時候取”就是送文件這麼一件小事,都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我不禁臉紅的發燙。

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我相信有那麼多年輕人在的路上有過和我一樣的幻想和惆悵。因為我們內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們喜歡去做一些投入一點就能立刻看到回報的事情。或者領着公司一年發的數萬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着,對照書中描述的打工心態,這種心態太可怕了。

都説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閲讀完本書後,我對書中提及到的“打工的狀態並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這一觀念如飲醍醐。所以,我呼籲:

1、年輕的小夥伴們,請戒除內心的功利心,浮躁心,腳踏實地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再大費力氣去尋找什麼成長捷徑了,立足崗位,把自我當下的做好了捷徑可能就來了;

2、請那些像我這樣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夥伴們,趕快清醒過來。不要覺得自我在給別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損失百萬,那這點錢對公司來説又算什麼呢而這十年對我們來説,那就是生命!

年輕的朋友,我們對完美前景要敢大膽的去憧憬,我們也要按捺住內心的焦躁、憂鬱、惶恐;我們要用一種執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進取的應對工作,將工作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相信工作、生活會所以而變得更加充實和美麗。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篇4

感謝學校推薦我學習秋山利輝先生編著的《匠人精神》這本書。我是選擇在晚上,一個人在辦公室的時候把它讀完的,因為我不喜歡在看它的時候被幹擾。當我翻到書的第23頁的時候,我被一串數字震驚了:“日本的長壽企業數量全球第一,千年企業9家,五百年企業39家,二百年企業3416家,百年企業50000餘家”。讀到這裏,在敬佩之餘,我突然聯想到在電視上看過的各種抗日神劇中的日本鬼子。神劇往往把日本人醜化成一羣醜陋殘暴且愚蠢的傢伙。難道就是這幫傢伙能把企業做得這麼好?!他們依仗的是什麼法寶?我接着繼續往下翻這本書來尋求答案。

秋山工坊有個看似變態的規定,就是進入工坊的每個學員無論男女,都要剃光頭,而且在八年時間內不準談戀愛。按照我國社會現在的主流價值觀,不知道多少人要對此吐槽。按國人的邏輯,工坊既不發文憑,也不發學位,辦學規模還很小,規矩也很變態,根本就不會有適齡青年去這家工坊進修,即使進入工坊的學員,也可能會因為無法忍受種種束縛和刻板的規定而選擇離開。然而,書中提到“之前秋山先生去高中學校都招聘不到落伍的學生,如今就連知名院校的大學生都希望有機會進入工坊學習”。這是為什麼呢?

人之所以會去堅持做一件事情,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有希望的未來;

二、是自己的嗜好;

三、是滿意的金錢收益。秋山工坊

1能給到學員的,不會是“嗜好”,因為天生就喜歡“木工”的人屈指可數;也不會是“金錢”,因為秋山給到學員的薪水僅僅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那麼,秋山給到學員的或許就是“有希望的未來”,類似於“看漲期權”。為了能兑現這種預期,學員往往更能忍受當前苦行僧般的修行學藝生活,為的只是修煉八年後,自己成為一流工匠的那一天。想着都怕,日本一家木工作坊裏的技工都是修行了八年才出師的工人,他們的功底不言自明。而且他們在修煉技能的同時花費了更多時間磨練心性,最終達到“人技合一”的境界。他們已經超越了技術所能達到的境界,他們已經成為匠人,他們不是用手在工作,而是用心在創造,“匠人精神”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類似的人在日本不勝枚舉,如:茶藝大師千利休,壽司大師小野二郎等等......。在國人眼裏,他們或許就是個木匠、泡茶的,或者是個壽司工,對於日本人這種對待“小事”的極致關注的態度不屑一顧,甚至是嘲笑他們迂腐。我的一位朋友旅居日本多年,看到日本人修一座人行天橋都要花一年時間,於是不禁感歎,這要是放在中國,估計三個禮拜就搞定了,這要有一年時間,中國人可以修一條高速公路了。我個人認為,同樣是一座天橋,花費一年時間跟花費三週時間相比,在某些方面多少還是有點區別的。我當年看着北京西客站那些漏水的大裂縫,直到現在都隔空為它的工程質量感到揪心。

我承認都是浮躁惹的禍,那樣的浮躁太多我太憤怒。過去我們經濟差,於是我們用最快速度迎頭趕上,但是經濟飛速增長的另一面是國人心態的普遍性浮躁。大家都在追求“快”:如何快速致富,如何

2 快速建房修路,如何快速拉動GDP......,真正能像“工匠”那樣“潛心做事”的人不能説沒有,但也真心不多。當然,“快一點”對於當年經濟很差的我們確實有現實意義,但是如今,我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是時候把事情做的更精緻了。雖然我們口號上喊得山響“要做工匠”但是,精神上是否準備好,內心裏是否真心願意慢下來,潛心做事,是值得每一個人捫心自問的。現在我們責怪霧霾,責怪擁堵,責怪污染,責怪分配不均,責怪建築質量差,責怪貨幣制度不健全,責怪社保體制不健全......,根源不都是當年我們一味求快惹的禍嗎?如今我們必須為此買單。怎麼買單?唯有重塑工匠精神,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把重複的事情優化做,把優化的事情創造做,不要瞧不起“小事”,要把“小事”做精做透,才有可能實現“製造強國”的夢想,否則全是空談,甚至可能發生系統性風險。

日本匠人其實並不高明,準確的説還有點“傻”,這點“傻”就是把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然後,簡單的事情就不簡單了,甚至成為了“世界一流”,成就了“日本製造”,“日本技術”,成就了高附加值的產品,儘可能的保護了國內的環境,同時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讓日本穩居發達國家行列,人民生活富裕安定。

寫到這裏,有人可能會以為我哈日。這裏申明一下:從民族感情上來説,我家的祖先曾經在八路軍、新四軍中服役,轉戰各地,抵抗倭寇,立過功,流過血,我永遠憎恨侵華日軍。但也不得不佩服小日本踐行“工匠精神”所取得的成果。文章一開始我提到的“抗日神劇往往把日本人醜化成一羣醜陋殘暴且愚蠢的傢伙”,這其實是編劇的

3愚蠢與自卑在作祟,廣電局的同志在片審時候最好能控制一下,不要放任他們胡作非為誤導祖國的花朵小朋友。就是這幫醜陋殘暴且愚蠢的傢伙,我家祖先居然打了八年才把他們打跑,編劇真是在侮辱我家祖先。當年抗戰真的很不容易,我們在裝備和指揮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是在付出巨大犧牲後才取得勝利的。貶低敵人就是侮辱自己,我們與其盲目的仇日,不如潛心鑽研日本人的長處,補我們的短處,把“工匠精神”落實到常規工作中,把事情做精做細,發揮我們國家的體量優勢,在國民經濟各個方面,全面超越日本。

讀匠人精神的心得體會篇5

閲讀學習《匠人精神》,感觸非淺。秋山先生認為:要做一個“通人”,首先是和父母通,孝順父母,讓父母喜悦。再次是與師父通,嚴師出高徒,全盤理解師父的傳承,“守”的境界;再次與同事通,木工是團體協作作業,良好的溝通協作;再次是與鄰里通,營造舒適整潔的生活;再次是與客户通,讓客户感動,做得超出客户預想;再次是與工具通,工具朝夕相伴,一生一世,猶如長在身上的器官;再次是與所製作的傢俱通,把傢俱當做自我的孩子,神情專注,一絲不苟,專心致志,將心中的樣式製作出來;再次是與徒弟通,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書中寫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所以在每一天的學習中,不僅僅磨礪學生們的技術,更注重錘鍊他們的人品。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麼高超的技術,在“秋山木工”也不承認他是真正的匠人。秋山先生訂立的30條育人法則,並沒有異常險峻離奇之處,更沒有通篇大道理,都是能夠立刻實行的做人道路。能夠説是普世價值,之所以不僅僅在本行業內流傳,而在全世界各行各業中共享,在於共通性,適合所有期望打磨自我和公司效率的職業人。

秋山先生認為,一流匠人的成長之路需要完成“守破離”三步過程。跟着師傅修業是“守”的開始,模仿作為工匠的心理建設,以及學習生活態度、基本訓練、程序、心得、技術等做為工匠必須具備的一切。忠實全力吸收師傅所傳授的知識。守正方能出奇,否則就是邪。“破”就是將師傅傳授的基本形式努力變成自身本領的階段,一邊摸索一邊犯錯,在師傅的形式中加入自我的想法。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自我擅加修改是行不通的。不破不立。“離”就是開創自我新境界,從師傅那裏獨立出來。秋山木工,第九年開始獨立,邁向嶄新的道路。

縱觀整本書,其實十分好讀,也往往是十分好讀就容易讀過忘了。尤其是這些道理,感覺老生常談,每條都明白,並且還都做過,可是難能可貴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來這樣做,不要有分別心,雜念地去值守。日本文化裏本身就有謙卑客氣,不給別人找麻煩的理念,可是在這30條裏依然再次強調,比如打招呼,時間觀念,好相處,職責心,打掃整理,明白自身立場,注重儀容,等等,按照秋山先生的理解是此刻年輕人容易懈怠,所以要反覆提醒。這30條是每一天早上都要大聲朗讀的,也透視出秋山木工的企業文化是兼容並續的,做為一流工匠必須先做到這些,這也是和同行以及各行各業客户打交道的方法。雖然在這30條裏沒有提到怎樣和其他傢俱品牌橫向聯絡交流等行業問題,可是從這30條行為規範能夠看出,將來學徒出師後必須也會有良好的溝通條件和各行各業來往,絕不會閉門造車,唯我獨尊,陷入我執的煩惱。

同時,我也注意到這30條原則也反映出一個道理,那就是把事情做簡單的本事,開始就把事情朝簡單的、有利於自我發展的方向去引導,得道者多助,這樣能夠讓自我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在認真做事的方法上,一種是秋山木工這樣,在做中不斷磨礪心性,逐漸變為好好做事,和社會融合,包容一切,品行一流的匠人;還有一種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般的專研,後面這種很容易陷入我執的窠臼,恃才傲物,覺得自我不被大多數人理解是他們的愚蠢,人生道路越走越窄,大道多歧,做擁有一顆玲瓏心的匠人還是匠氣十足的匠人就由自我選擇了。同時,秋山先生反覆強調60%是品行,40%是技能,沒有一流的品行是不會產生一流的匠人的。

秋山先生20多歲創立秋山木工,此刻70多歲了,依然和40年前一樣工作,甚至更忙,教出一流工匠這是一件多麼費心的事情。依照我們國人的做事方式,必然早早就有資本家去忽悠他做木工界的黃埔軍校,學生怎樣只能有數十名,應當海選,二三千名學員是正常的,然後海選出一流工匠,做成超級IP,原則是超級IP生產超級IP,不浪費每一個IP資源。於是秋山利輝先生會經常出沒於各大網絡媒體,報刊雜誌,企業內部宣講會,介紹心得等,慢慢把自我變成超級IP之父。然後做品牌,原品牌比較高貴,就做個副品牌,打輕奢路線,交由學員完成。你看,多完美。學員以學校為驕傲,鍛鍊了技藝賺了錢。於是學員管理走韓都衣舍或者海爾的小組制管理路線,人人都是自我的CEO,在平台上自主創業,自主接單。公司負責運營,協作,宣傳,物流。哇!多完美,年產值上百億的傢俱公司呼之欲出。可是為什麼秋山利輝先生不這麼做呢?

在秋山先生的心中,是精工細作,以他的要求再增加十個學員都不可能。這個和中國國內的企業家的想法大相徑庭。如果秋山先生真這麼做了,你還相信他的匠人精神嗎?你會認為他的匠人精神就是一種門面裝點,擺設,這是百年企業基石坍塌的前兆,既然選擇做一流匠人,就沒有辦法去商業化流水線作業,因為很難保證一流匠人技藝和品行不被商業行為去沖刷殆盡,最終只剩下一層殼來勉強維繫。秋山先生時時刻刻高要求學徒,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高貴的人,唯有高貴人格才能看到更多潛在的高級需求,自我鑽研設計出貼閤家庭氣質,深層內斂,實用好用,融為一體的好傢俱,甚至能夠傳承百年,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我們國家此刻雖然提倡工匠精神,可是還僅僅停留在口號階段,或者機械地認為死磕甚至閉門造車階段,中央電視台的《大國工匠》更多的是講一個人的技術本事之高,而缺乏一種精神層面的歸納,工匠精神是一種兼容並續,內外圓融,品行勝與技藝的行為,因為技藝總是會被超越、淘汰,唯有品行指導下的技藝才會長盛不衰,日新月異。在我們國內如果説迎合某些商業行為的工匠精神是種廣告宣傳,那麼在很多功在千秋的行業更應當迫在眉睫地真正需要工匠精神,並且越早踐行越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所以,我們説敬業,不能只是僅僅只是停留在從業者對業的“敬”上,用人的單位,乃至國家,整個體制,都應當“敬”這個業,僅有大家都“敬”,這個業才能真正“敬”得起來。少年兒童見到大人與社會對某個業“敬”,才會心嚮往之;從業者除了自我“敬”,覺得周圍的人,上司、單位、社會、國家也敬,才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得到認同和滿足,也才能夠一輩子“敬”得下去。所以,也該是我們開始着手塑造我們的“匠人精神”“職人文化”的時候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pmqo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