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愛崗敬業演講稿 >

青年赤子心,灑向千峯秋葉丹——青春芳華,只為中國

青年赤子心,灑向千峯秋葉丹——青春芳華,只為中國

青年赤子心,灑向千峯秋葉丹——青春芳華,只為中國

青年赤子心,灑向千峯秋葉丹——青春芳華,只為中國

魏龍

古往今來,無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感,戚繼光的“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峯秋葉丹”的奉獻意識,還是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無數志士仁人這種不為外部環境牽絆、不計個人得失利益,矢志報國的忠貞精神激勵着無數華夏兒女為國家、為民族無私奉獻,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中,這種矢志不渝的為國奉獻精神在眾多進步時代青年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在自己最美的青春芳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奮鬥着,奉獻着,只為心中那可愛美麗的中國。

一、舍小家、為大家,只為紅色中國

“霞,我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你。萬一我犧牲了,你切莫悲傷,把孩子們教育成人,讓他們繼承我的遺志。”這是1927年33歲的青年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前與妻子楊開慧生離死別的最後一面所説的話,短短數語,感人至深,雖有着對妻子、孩子的依依不捨,但更有着無比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堅持到底的革命意志。33歲的青年毛澤東,在為人夫、為人父的最美年華,“憑割斷愁絲恨縷”別離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事業中,只為紅星照耀中國。

在那個動盪的革命年代,無數進步青年,猶如青年毛澤東,為了大義,舍家撇業,為紅色中國而奮鬥,終迎共和國的新生。

二、心歸處,是敦煌,只為美麗中國

“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北大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給忘了。望着黑黢黢的窗外,我不止一次偷偷掉眼淚。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樊錦詩在其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中如是説,發自肺腑的話語,堅守敦煌的初心,使她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向世人言説敦煌和莫高窟的滄桑、寂寞、瑰麗和永恆。1963年,25歲的樊錦詩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雖有父親來信的挽留,但她毅然服從國家的分配,離開未名湖,離開繁華都市,來到莫高窟,選擇敦煌和莫高窟作為自己心靈的歸宿,40餘年來,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只為心中的美麗中國,守住中華文明的絲絲血脈。

在那個激情似火的建設年代,無數滿懷赤子之心的知識青年,有着和樊錦詩同樣的抉擇,為了建設美麗中國,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堅守建設祖國的初心,在共和國建設的第一線,默默奉獻,揮灑自己的青春,與共和國共成長,見證了共和國一個又一個令世人驚歎的奇蹟。

三、勇擔當,解民憂,只為幸福中國

“百色是全國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我的家鄉,我想為家鄉建設出份力。而且,黨號召我們年輕人到基層建功立業,我是黨員,就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這是黃文秀在回答村民黃仕京的問題:“你是在北京讀的研究生,怎麼會來我們這麼邊遠的農村工作?”時所作出的回答,黃文秀在27歲碩士畢業時,面對精彩的世界,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機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落後的家鄉百色做一名人民公僕,將自己的幸福與家鄉羣眾的甘苦聯在了一起,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踏踏實實沉下身子,紮根泥土,融入當地生活,勇於擔當,切實為百姓幹實事、解民憂,在黃文秀任上,百坭村脱貧已勝利在望。

黃文秀曾在駐村筆記中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裏很快樂。”她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只為百坭村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在共築中國夢的新時代,在脱貧攻堅的第一線,就是因為有了無數像黃文秀這樣勇於擔當,為民解憂的進步青年、時代先鋒,幸福中國的目標才得以順利實現。

撫今追昔,毛澤東、樊錦詩、黃文秀……他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只為心中可愛美麗的中國,為心中之念念不忘的中國夢。作為新時代的一名青年教師,要以他們為榜樣,心懷赤子之心,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平等關愛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芳華,為心中的教育強國而無私奉獻,孜孜奮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aigang/38yp6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