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家鄉的風俗600字作文六年級精品多篇

家鄉的風俗600字作文六年級精品多篇

家鄉的風俗600字作文六年級精品多篇

我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一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獨特的風俗,我們家鄉的風俗是冬至吃餃子。隨着我的筆,我彷彿又回到了冬至,吃到了那鮮美的水餃······

今年冬至,我心血來潮向爸爸學習包餃子。爸爸問我冬至吃餃子的來歷,我搖了搖頭,他便介紹道: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據説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和張仲景有關。有一年張仲景辭官回家,看到鄉親們飢寒交迫,耳朵也凍爛了,十分心疼,便用羊肉和驅寒藥放在水中煮。將它們撈出來後,再將羊肉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做成“嬌耳”,然後將驅寒嬌耳湯分給鄉親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學着“嬌耳”做成食物,也就是如今的餃子。

介紹完,爸爸又説:“拿了麪皮,在中央處放肉,再在周圍點水,對摺過來,壓緊開口處,最後壓上褶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塊麪皮,學了起來:放肉,點水,對摺,壓緊,壓褶皺······做好了,爸爸又笑了起來:“你的褶皺壓得太用力了!”我一看,捏得像雞冠一樣。我不甘心,又做了起來:不是肉太少,就是水蘸得太多;不是壓得不緊,就是褶皺難看······一個個“怪胎”接二連三地誕生了。屋子裏充滿了全家歡樂的笑聲。

下鍋咯!餃子如同鴨子一個個跳入水中,在水裏歡快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上蹦下跳,開心極了。

餃子熟了。鍋蓋一揭開,一縷縷熱氣翻滾着,我們小孩也十分興奮,圍在鍋邊,等爸爸撈出幾個胖乎乎的水餃放在碗中。我們狼吞虎嚥地吃着,吃完了,一抹嘴,又眼巴巴地望着別人吃······

我喜歡冬至和冬至的餃子,我喜歡家鄉的風俗,它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我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二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一樣的風俗,家鄉的地區環境也各有不同。接下來,我就要介紹我姥姥家的風俗習慣。

在媽媽小時候,每到過清明節時,柳條也都綠了,姥爺就會摘下來一根來去一去家裏的晦氣、懶氣,在用柳條打掃時,還容易讓灰飛散在屋子裏。

每到清明時,小孩子往往都是最開心的。姥爺就會砍下兩塊大木樁子,用粗麻繩吊起來,做成一個小孩子們喜歡的鞦韆;再就是姥姥,會做煮雞、鴨、鵝蛋,平均分給家裏人,因為當時家裏窮,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姥姥煮的蛋五顏六色的,吃起來也特別好吃……小孩把蛋殼用針捅一個小眼兒,用一根鐵條做成的小扁勺挖着吃,吃完之後的空殼會畫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還玩碰蛋的遊戲,看誰的蛋殼先碎,誰就輸了,這個遊戲媽媽也不少教我玩。

在柳條這方面,媽媽都會爬到樹上,折一枝柳條做好多個叫“柳哨”的東西,每到做完,媽媽都會分給村子裏的小朋友,圍成一個圈,大家一起吹柳哨比一比,看看誰吹得最響,聲音拉的最長,村子裏的小朋友都叫媽媽“小猴子”﹗

媽媽還説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他們都會過寒食節,在那一天,誰都不能碰火之類的東西,不然就會傳來不好的運氣;姥爺在寒食節都會用柳條編成幾個花環給媽媽、姨媽、舅舅、還有家裏的小狗,戴在頭上,表示送給別人好的運氣,表示幸福、開心的日子要來了,姥姥和姥爺每次到清明節都會帶我和妹妹、弟弟來到柳樹下給我們也看一看,給我們往頭上戴。

當我玩了媽媽童年的遊戲時,感受到了當時童年的美好、歡快;感受到了清明節時的快樂,充滿了温暖。

我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三

説起我的家鄉,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達州市,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達州我從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什麼樣?我是重慶出生,重慶長大,重慶就是我的家鄉。

據外公告訴我,重慶及其周邊川渝地區,歷來就有中秋節“打餈粑”的習俗。過去物資不那麼豐富,中秋節有月餅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別是鄉村,都是靠自己動手,打餈粑過中秋節。

每個農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兩個,青石做的“兑窩”。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約小,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深窩,再配上一個“兑窩棒”,平時可以用來舂米,中秋時節就用來打餈粑。中秋節這一天,子女們都回到老人身邊,把自己種的糯米蒸熟,趁熱放進兑窩裏,開始打餈粑。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都由幾個青壯年,輪流來完成。一個用勁地舂,一個不停地翻動。糯米舂爛以後,黏勁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來卻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見米粒,非常柔軟才行。幾個回合下來,沒有不脱外套,不頭上冒汗的。小孩子們在旁邊看熱鬧,偶爾也嬉笑着上來搗鼓幾下,不一會就會敗下陣來。

餈粑打好以後,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黃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圓餅狀,象徵團團圓圓。一家人坐在桂花樹下,賞月,吃餈粑,也是其樂融融。

三年級的上學期,我們班到“樂耕農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有幸體驗了一把打餈粑的樂趣和辛苦。同學們排着隊,輪流着上,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也打不了幾下。那是工作人員,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們就是去體驗一下罷了。

中秋節吃餈粑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現在不用自己動手去打了。超市裏隨時都有賣的。

我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描寫清明節的。那我今天就要説説我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了。

清明節的第一件大事肯定就是掃墓了,一大家子收拾好後,一齊趕往南山祭拜老祖宗。首先祭拜的是太姥爺,祭拜時態度要虔誠,首先在地上鋪幾張報紙,由長輩先跪,跪拜三下後再起來。最小的我當然是最後祭拜。全程中,忌歡聲笑語大喊大叫,這樣是對老人家的不尊敬。祭拜完後,再由老人家生前最親的人對着墓碑説幾句親和、吉祥話,表示祝福。

祭拜完後,按照家鄉的風俗,一大家子人都要去飯店吃飯,也是以此祭奠已故的親人。

來到飯店後,全家人一齊坐下,小孩子們都要坐在一起,而同齡的長輩要坐在一起,顯得有規有矩,在老人家面前當然不能沒了禮貌。

等菜上了桌後,最大的長輩先動筷子,隨後其他人才可以開吃。飯桌上不可以做一些小動作,那也是對長輩的不尊敬。待到長輩們想喝酒時,我們這羣小孩才有發言的機會。給長輩們倒酒是隆重的,同時也是愉快的。先給最大的長輩倒酒,要説上一句:“祝您萬福金安,健康長壽。”然後依次從右往左倒,千萬不能倒灑了,要不然就預示着不吉祥。孩子們倒酒也是有規矩的,哥哥姐姐先倒,接着是弟弟妹妹倒。整個吃飯時的氣氛盡顯家庭和睦。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井然有序。其實,清明節還有不能回家的孩子,就出去踏青。於是這個節日便既有祭拜祖先時的悲酸淚,又有出門踏青的歡聲笑語,實在是個隆重的節日。那麼,你家鄉的清明節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我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五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春節裏,我的家鄉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裏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春節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後,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牆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本站●(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小孩子也會拿着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為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為都去看戲了。

正月七年級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麼的,只有小孩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羣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小孩子都應接不暇,嘴裏不停説着“春節快樂”等吉言,然後不停收着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户户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春節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的春節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春節過去了,但小孩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捨得春節過去。

家鄉的風俗600字作文六年級 篇六

春節——是我國的一個盛大的節日,這個節日在不同的地方還有着不同的過法呢!這其中也藴含着不同民風民俗,現在,就由我來講講我國兩個少數民族的春節吧!

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尤其是在彝族中,火把節不僅盛況家前,而且被視為新年的開始。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晚上,白馬山寨裏的男女老少排着火把的長龍,一路高呼着,彎彎曲曲地穿過山寨,走遍田野地角,他們要用火把驅除邪氣,祈求吉祥幸福。在白馬山寨,點燃第一支火把很有講究,要依照農曆年號屬相,推舉最年長的阿尼(爺爺——白馬藏語)承擔。屆時,老阿尼最先點燃火把緊跟着。眾人一邊跑,一邊高喊着:“喔一把”。若是兩寨相鄰,兩隊火把往往向中間靠攏,並行揉雜,然後旋成一圈兒,人們就在中間載歌載舞,歡呼雀躍。

彝族的春節如此盛大,壯族的春節同樣也是非常熱鬧講究的。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七年級、八年級,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晚餐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吃過豐盛的晚餐後,人們便圍在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來,是為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焚香點燭,神台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着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春節期間,壯族人家家户户都是喜氣洋洋的。

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不論在什麼地方,都一定是熱熱鬧鬧,喜氣洋溢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41gm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