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最好的教育作文(精品多篇)

最好的教育作文(精品多篇)

最好的教育作文(精品多篇)

最好的教育作文 篇一

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是像《虎媽戰歌》似的嚴厲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抑或是學習西方的家庭教育,讓孩子放鬆,不讓學習束縛孩子?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眾説紛紜,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非三言兩語一篇文章可以説清楚的,道明白的,分出孰好孰壞。

當前中國教育,雖然政府一直在提倡也在努力改善中國的教育方式,不給學生太大的學習負擔,但卻遲遲無法減少學生肩上的擔子。曾經看到過一個漫畫作品:一個父親看到報紙説現在學生都在減壓,於是,他對兒子説:“兒子,要是你再加一把勁,不就可以躋身全年級前十名了嗎?”政府減壓,家長加壓,為什麼對着幹?

中國式的嚴格教育真的不好嗎?現在有一些國小生的學習自制力比較差,常常需要家長在背後像趕牛一樣,一鞭子下去,立即認真起來。我的鄰居有一個正在上二年級的國小生,他從小非常喜歡玩,很淘氣,以致上學了也沒能把心思收回放在學習上,幸好他的媽媽像虎媽一樣,對孩子的學習非常之嚴厲,沒做完作業不準出門玩,上學日不準看電視,在學校要表現非常好,萬一犯錯誤,在學校被老師懲罰,他回家還要接受媽媽的“魔鬼教育但在這嚴厲的家庭教育氛圍之下,國小生的成績一直在中上層,這樣的孩子,要是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能行嗎?

最好的教育作文 篇二

今天我讀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這篇文章,感觸很深。家長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陪孩子。

文中作者強調陪伴的重要性。孩子幼小的心靈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照顧。同時,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理念。但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父母最大的難題就是沒時間。有時候,父母不會教育不可怕,不懂教育也沒關係。因為,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情。

就拿我自己來説,因為自己做生意,常常忙的顧不上孩子的學習日常習慣。我心裏也感到有愧於孩子。現在,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再忙,也要抽時間多陪伴孩子。因為在陪伴和相處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更融洽的相處,孩子才能更快樂的成長。隨着孩子漸漸長大,為何突然覺得孩子和父母越來越不親近,我想這就是我們作為家長缺少陪伴,缺少與孩子溝通的表現。我們家長忙着掙點錢,沒時間陪孩子。説到底,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可是我們家長問過孩子真正需要什麼?陪伴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不讓自己在以後的日子後悔。讓孩子把以前缺少的愛找回來。也希望其他家長也能夠儘量多些時間陪伴孩子。

最好的教育作文 篇三

“呼,呼,呼。”我緊張地走來走去,大口地呼吸着空氣,好像自己隨時會斷氣一樣。過了一會兒,廣播響起了,“請參加四百米跑步男女運動員來報道。”我一聽,如同聽見了死神的呼喚,感覺自己的死期好像就要到了。到再怎麼害怕,還是沒有辦法,誰讓我報名了呢,我只好深吸了一大口氣,硬着頭皮上了。

我一步一步走向“檢錄處”,雖然只有短短的二三十米,但我卻感覺好像走了十萬八千米。過了一會兒。我終於“艱難”走到了“檢錄處”。此時,那裏已經人山人海了,最前面,我們的電腦老師把人排好,帶到比賽處進行比賽。到了那裏,我們一直深呼吸,希望可以放輕鬆。但並不奏效,過了一會兒,終於輪到了我。我走到自己的位子,蹲了下來。

做好準備,過了一會兒,“各就各位,預備,吧!”我們立刻像一根箭一樣飛了出去,似乎怎麼也拉不回來,不一會,第一圈迅速跑完了,第二圈快結束的時候,我的腿已經發軟了,整個世界都旋轉了起來。最後,我被兩個人超越了,雖然想要超過他們,可是沒力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次跑步,我最大的錯誤,就是剛開始把所有力氣用在了爆發上,導致後面沒力了。唉,沒事,反正我也盡力了!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篇四

在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説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説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説:“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説: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説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説:“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説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最好的教育作文 篇五

女兒下午放學正在寫語文作業,媽媽的手機響了,“媽媽,讓我來看老師發的作業。”女兒打開短信息看後繼續埋頭寫作業。不一會兒,手機又想了,又一條短信。“老師不是發過作業了嗎?怎麼又一條。”女兒説着又打開了手機。原來班主任彭老師利用校信通發短信:

家長們好,請問,哪位同學或家長在放學時見到安泉同學了,他家在煙廠附近,父母正在找他,有知其下落者請速回短信告知,安泉的父母非常擔心。謝謝配合!

“媽媽,我們班安泉不見啦!這可怎麼辦?爸爸、媽媽該多着急呀!”

“他下午上課時在嗎?”媽媽也着急了。

“在呀?可是放學時,我還真沒注意到他,會不會自己回家了呀!”

“不會吧!他家那麼遠,自己走得到什麼時候呀!”

“不會遇到什麼壞人把他帶走了吧!爸爸、媽媽就他一個孩子,現在父母一定在發瘋地找他呢!”

正在我們母女為安泉擔心時,彭老師又發來一條短信:

家長朋友,讓你們擔心了,安泉同學已經安全到家,請家長放心。謝謝!

一場虛驚過後,媽媽的心情也平復了。現在的獨生子女對家庭來説多麼至關重要。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一塊寶。出現這樣的事情哪個家長不為之擔心呢!

“坤坤,你怎麼看安泉這件事呢!”

“媽媽,我一定會等你們來接我的。如果媽媽,爸爸有事一定會給我提前交代的。假如爸爸,媽媽真有急事忘記接我了,我有一塊錢呀!可以給爺爺打電話,讓他來接我。在沒人接我之前,我會在校園門口等待,不和陌生人説話,不自己回家。省得爸媽來了找不到我着急……總之你們放心,我會自己照顧自己,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讓你們擔心。”

聽女兒一番話,媽媽放心,緊緊地將女兒摟在懷中。

最好的教育作文 篇六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種方式,去活着,就是我們常説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應該稱之為:生命方式。就是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個人,其實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方式。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着自己喜歡的事情,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如果他所做的事情,還對社會有一些幫助,那就太好了,就算沒有,也沒有什麼關係;他所過的生活,如果是健康幸福的,那就很完美了,如果不是,只要不影響他人,也沒有什麼關係。

對於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無論你是他的親爹,還是親媽。孩子渴了,餓了,悲傷了,快樂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樣的,孩子的生命裏,最需要什麼,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哪一種生命的方式,最適合自己,也只有他才知道。

作為家長,你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的理解體現。説的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兩種比較的方式:一種,是我是曾經這麼度過人生的,並且我對自己很滿意,那麼,我就要把這麼寶貴的人生體驗,都教給你。另一種,是我曾經沒有度過的人生,我現在很後悔遺憾,覺得如果那樣的話我會很幸福,那麼,我就要告訴你,你應該學習我沒有學到的,過着和我不一樣的人生。

這本身,都沒有錯,都是愛的體現,也都是生命延續過程中最樸實和最基本的體現。但是,這種方式不能做得過於極端。一旦極端了,違背了孩子本身的發展訴求了,就是不好的教育了。在這裏,我想説的是,無論那種教育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孩子與否。在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之前,一定要依據每個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經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請尊重每個孩子的內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某種東西,科學家叫它基因,哲學家叫它天分,宗教家叫它命運。我也説不清楚,這究竟應該叫做什麼,不妨就籠統地稱之為“內在”。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內在。而且,每個孩子的內在,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內在,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性格品質,一種是才華技能。

於性格品質來説,大多是一誕生就體現出來的。養育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就算剛剛出生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脾氣都會不同。最明顯的就是一個家庭裏的兄弟姐妹,同樣的父母,一出生就可以感覺到,有的孩子很乖巧,有的孩子很霸道,有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孩子很任性。這些,真的就是我們常説的“上天註定”,而且,很難改變和扭轉的。而且,我們所説的,“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就是指的這一部分。家長無論要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都要首先考慮到這個因素。否則的話,就會遇到很多的衝突和矛盾。

這部分,是孩子的根基,那麼,才華和技能,則是生長在其上的枝條。這一部分,是隨着孩子的身體成長,以及認知程度,還有知識學習的變化,逐漸呈現出來的。譬如,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隨着開始掌握語言技能,就變成了一個小演員,能説會道愛表演。有的孩子生性沉穩,剛開始能夠拿到東西,就會一個人琢磨很久,再大一點,還要研究內部的結構。同樣的,我們所説的,“知識改變命運”,指的大多是這一部分。家長無論想要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很好的發展,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就是和孩子品行所一致的“天分”,順應、鼓勵,並發展它。

今天的改變,明天的收穫。在一次家長的分享中,每個家長在一張紙上寫下對孩子的期許,我們發現,有健康、幸福、堅毅、自由、幽默、快樂、領導力、獨立思考等等;同時,在另一張紙上寫下我們認為孩子需要改變的一些方面,有磨蹭、多動、話太多、脾氣暴躁、不講禮貌等等。

為人父母,我很理解,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的很好。但是,我們也驚奇地發現,我們對孩子的期許,其實是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改進的源頭。也就是説,它們其實是一致的,當一個孩子磨蹭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認真獨立思考問題;一個孩子多動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在培養行動能力和領導力。我們期許的,和我們抱怨的,其實是一件事情!那麼,錯的是誰呢,孩子,還是家長?

我一直都認為,“知識”是應該長在“性格”之上的,這才能構成統一的“內在”。有了這個統一的內在,我絲毫也不在乎一個孩子在數學課上看惠特曼的詩集,或者一個熱愛數學的孩子從來不讀文學經典。理想的狀態,是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可是,這可能嗎?我認為是可能的。

在家裏,家長要發現孩子的內在,並給予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在學校呢,則不進行標準化的教學,給予每個孩子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學習自由。在紐約,已經有一位前GOOGLE的員工,創辦了基於尊重每個孩子學習規律的學校Altshool。在那裏,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性,選擇上什麼課,以及課程的進度。

而老師,則會根據這個孩子的所有學習數據,以及行為興趣的評估,給孩子完全屬於自己的課程表和評價體系。也就是説,一個10歲的孩子,可以上一年級的閲讀,而同時上五年級的數學。反過來,也可以。在這種教育方式之下,每個孩子都會發現自己比別人做的好的地方,同時也會發現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幫助別人,也需要向別人學習。自然,也就不會有“優生或差生“的評價體系了。

有人會問,這適合嗎,會不會變成放羊班,讓孩子失去了進取心?的確,我也不能對這種教育方式打包票。但是,我認為,這種教育在方向是對的。而且,尊重了每個孩子的成長。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對於這個孩子的生命,不就是最好嗎?

在這裏,我想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對個性教育有如此大的熱情。我是從師範專業畢業的,又從事了多年的基礎教育工作,我特別反對老師用所謂的”優生和差生”來評判一個孩子。要知道,如果老師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麼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優秀的;如果老師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那麼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差等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而言,最不應該的,就是過早地、蠻橫地、強迫地給予孩子某個標籤。無論這個標籤是“差生”還是“優生”,都是不恰當的。

那麼,類似Altshool這樣的理想的個性教育方式,於我們遙遠嗎,我們永遠也不會達到嗎?很神奇的是,就在北京的公立國小,就有自己編課本,全人教育(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大課制的學校。而且,也不設期末考試,而是進行五天的闖關遊戲活動。分為將故事、數字遊戲、唱歌跳舞等等的關卡,不打分數,只分過不過關。五年前的深圳中學也做過類似的試驗,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就算在中國現在的環境下,我們依然能夠做很多事情,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相對自由個性的成長。我相信,這所學校之所以有如此大膽的舉措,是和家長的要求、鼓勵、支持密不可分的。

你多做哪怕一點,你的孩子就會因此而受益很多。而我們的學校、社會和每個家庭,其實都應該為個性化的教育,積極去努力。所以,請多做一點,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你所改變的,是自己孩子的命運。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篇七

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我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後,感慨良多。這本書從交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的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眾説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法國羅曼·羅蘭説過: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不能總是牽着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前蘇聯高爾基説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名家們為探索教育真理,窮其一生精力,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着最好的註解。在這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儘管人們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飽已不是問題,但競爭卻更為激烈,於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也在這條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數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儘管有那麼多的教育家現身説法,訴説着教育的本質,但社會依然急功近利,學生們為了分數,依然辛苦。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更準確的説是給予)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那麼如何給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良好心態,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有好分數,敲門磚就會多一塊,就會硬一些。無論成績好壞,分數高低,努力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在鍛鍊自己。教師有良好心態,就會包容、理解所有學生,有了理解、包容,學習好的自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如人意的,也不至於自暴自棄,或壓力山大而導致心理問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會心情愉悦,接受知識就快,即使差生,也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薰陶。

除了自信,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學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愛,就會自律,就會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何教會學生自尊自愛?身教大於言傳,成長中的孩子最煩單調枯燥的説教,我們要親身垂範,要“無言”的教育,我們自己也要自律自愛。平時,還要多和學生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傾聽孩子心聲,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體驗中懂得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愛。

我們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成長期的孩子,沒有完人,我們不能隨意撕開學生不好的一面。面對有缺點的學生,只能用心交流,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關注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

和學生有了心的交流,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體會到師生平等,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去尊重別人,平等待人,更會體驗到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了心與心的愉悦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自會提高。

給予孩子自信,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別人,在我看來,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社會競爭多麼殘酷,生存壓力多麼巨大,孩子都會行走在正確的路上;孩子的路沒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最好的教育的一點基本認識。在教書的這條路上,在日常教學中,我正在無怨無悔,身體力行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k3yrv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