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公文範文 >精神文明建設 >

新版精神文明建設1000字論文多篇

新版精神文明建設1000字論文多篇

新版精神文明建設1000字論文多篇

精神文明建設論文 篇一

;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學理論在人類文明發展道路探索中的具體運用

生態學概念最早是德國動物學家e•海克爾提出的。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和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該學科認為,動植物及其無機環境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在系統內存在着有規律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且具有內在的自我調節功能從而在較長時間保持着相對穩定,即生態平衡。因此,人類在利用和開發自然環境過程中,必須從整體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動植物的發展規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就是説,人類必須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去認識和處理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用生態學的方法去解決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誤用環境、誤用技術,勢必破壞維持生命系統自然平衡的諸種因素,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最終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正是對生態學揭示規律的正確認識基礎上的具體運用。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在新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弘揚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關係。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那種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説也是無”[1]13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52。在馬克思看來,把人與自身之外的自然連接起來的活動就是生產勞動,勞動改造了世界,使它變成了“人化的自然”。由此,馬克思甚至把自然比作“人的無機的身體”[1]124,強調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馬克思主張人與自然在雙向相互作用中達到辯證的統一。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我們所面對着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繫的總體。”[2]恩格斯認為,宇宙島(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恆星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和人類都是無限發展的自然界在一定階段的產物,任何具體事物都有生有滅,整個宇宙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並處在永恆循環的物質運動中。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論述集中地説明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馬克思恩格斯要求人類善待自然,保護環境。與馬克思同時代的化學家和農學家李比希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植物吸收陽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分及土壤中的鉀、鈣、磷酸鹽等各種有機物的養分,動物(包括人)又從植物或其他動物身上吸收養分,動植物腐爛後又分解迴歸到土壤和大氣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界自主平衡的大循環。馬克思受到李比希觀點的啟示,引申併發揮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代謝的概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大土地所有制造了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決定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於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費,並且這種浪費通過商業而遠及國外(李比希)”[3]196。在這裏,馬克思使用了“物質變換”(代謝)的概念,提出了人類對生態的破壞造成了大自然物質代謝中的“裂縫”嚴重後果。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4]馬克思認為,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進行“合理地調節”,“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5]926,這是十分必要的。馬克思還強調,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6]。這些論述既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區別,又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堅持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人口過度集中)及其生產過程的廢棄物排放,擾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破壞了“永恆的自然條件”,“同時就破壞了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7]。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指出“異化勞動”造成了“文明的陰溝”、“自然的荒蕪”和“日益腐敗的自然界”。在遭受工業污染的惡劣生存環境中,工人的“任何一種感覺不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動物的方式存在”[3]117。這從反面告訴人們必須對環境進行保護,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還強調違背生態規律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對人為盤剝自然、破壞環境的行為給予嚴厲譴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説:“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浪費很大;例如,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麼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來污染泰晤士河。”[5]927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國民經濟批判大綱》以及《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等著作中對過度開發自然,破壞自然平衡的行為給予強烈的譴責。恩格斯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美索布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8]517恩格斯的勸告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要與自然界建立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對我國古代思想家生態文明智慧的汲取和昇華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被普遍確認為“天人關係”,這個與環境保護緊密聯繫的哲學命題,各家學説多有論述,其中以儒、道、佛三家最為豐富精闢。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關於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智慧,為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來源。

道家以老莊為代表,他們把“道”作為萬物的本源和基礎。老子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在這裏,老子以萬物相互聯繫的宇宙觀來審視得天獨厚的生態,把包括人在內的萬物編織於統一的自然之網中。“道生萬物”表明,老子反對把等級貴賤觀念用於自然界;《莊子•齊物論》更鮮明地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r26;秋水》則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這些都明確地表達了道家對人與自然平等關係的看法,反對人類凌駕於自然界,主張以道觀物,以達到天人和諧。“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規律。老子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也就是説,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於自然,演化的動力來源於自然,聯繫統一於自然,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依循“道”的自然本性,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按照“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要懂得尊重自然、愛惜自然。

道家認為,要使人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違反自然規律,必須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強調:“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③也就是説,人世間最大禍患莫過於不滿足,最大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凡事皆有度,學會知足,才能得到滿足。只有適可而止才能避免禍患,遠離危險。既然萬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為就應當有所“止”,人的慾望就應當有所“滿足”,有所剋制。莊子也主張“常固自然”、“不以人動天”,使自己的慾望順應自然法則,以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道家主張人類要尊重自然,凡事都應順應自然,在人類活動中儘可能地少一些人為因素。但並不是要人降低到生物學意義的動物,否認人在宇宙萬物中的地位。《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既沒有把天道奉為與人對立的至尊權威,也沒有把人貶為天道的附屬物。在天人關係中,人的地位是不容降低的。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需要保護資源和環境。為此,老子要人們發揮主體能動作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欲求,不能一味追求自己慾望的滿足而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與道家一樣,也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萬物同類,因此人對自然應採取順從、友善的態度,以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最終目標。道家是從天談人,着重從自然的視角來論述天人關係,而儒家則是從人談天,從人的角度來闡述“天人合一”;道家追求反璞歸真,反對人力加之於自然,而儒家則在“贊天地之化育”的同時,又肯定人為萬物之靈,主張盡人事以與天地參。儒道二家的角度雖不同,卻異曲同工地肯定天與人的聯繫,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儒家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愛惜其他事物的生命,即是愛惜自身的生命。被稱為儒家六經之首的《周易》把“生生”,即尊重生長、長養生命、維護生命作為人的“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④。隨後的儒家哲人大都從自我生命的體驗去審視同情他人的生命,並推及對宇宙萬物生命的尊重。在對待山林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土地、環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人與自然和諧的措施。以對待山林資源的態度和利用為例,儒家認為,注意保護山林資源的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是人類保護山林資源的出發點。孟子最早意識到破壞山林資源可能帶來的不良生態後果,並概括提煉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態學法則:物養互相長消的法則。孟子認為:“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①儒家還看到山林樹木作為鳥獸棲息地的價值——“山林者,鳥獸之居也”,認為“山林茂而禽獸歸之”、“樹成蔭而眾鳥息焉”,反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②。儒家對山林和鳥獸的生態關聯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③同時,儒家還看到樹木能淨化環境、補充自身營養,提出“樹落糞本”的思想。不僅如此,儒家更為注重山林對人類的價值,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④,也明確指出,“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鼈鰍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⑤。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鼈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儒家的這些主張儘管是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考慮,但客觀上使生物得以保護和永續利用,促進了自然保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為完整的是佛教禪學。在生態問題上,佛教認為,宇宙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生命之法的體系,無論是無生命物、生物還是人,都存在於這個體系之內,生物和人的生命只不過是宇宙生命的個體化和個性化的表現。在佛教理論中,人與自然之間沒有明顯界限,生命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佛教提出“依正不二”,即生命之體與自然環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佛教主張善待萬物和尊重生命,並集中表現在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上。佛教教導人們要對所有生命大慈大悲。所有生命都是寶貴的,都應給以保護和珍惜,不可隨意殺生。佛教中“不殺生”的戒律乃是約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在今天看來,佛教信仰雖然帶有宗教神祕的內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保護生物的問題,但它所表現出來的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對於我們今天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顯然有其積極的意義。

儒、道、佛的生態智慧產生於遙遠的古代,卻具有跨越時代的價值,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來源。

四、生態文明建設,是反思人類傳統發展觀唸的與時俱進的理性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説,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處理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經歷了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變化,相應地人類經歷了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若干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情況,並由此引發了人類的覺悟與反思。如近代,人類曾進行過三次反思,發生過三次環境保護運動。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近代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突飛猛進,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是隨着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遭到嚴重破壞,發達國家的一些工業城市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空氣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和煤灰,煙霧瀰漫在大街上。對此,查理•狄更斯在其著名小説《荒涼之屋》中描寫19世紀末倫敦的情況:“處處瀰漫着霧……霧飄進格林威治退休老人的眼睛裏和咽喉裏,使他們在爐旁不斷地喘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多部著作中,從“好象是被誰吸乾了的”貼普爾河,到“今天因此(森林砍伐)成為荒蕪不毛之地”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從“西班牙的種植場主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8]520到泰晤士河的污染,作了深刻揭露和批判。西方一些敏鋭的思想家,開始質疑人統治、主宰自然的觀念和行為,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形成了首次環境保護運動。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中葉,先後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不僅嚴重破壞了許多國家的經濟,破壞了有關地區的自然環境,也加劇了發達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掠奪,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從而引發了西方第二次環境保護運動。從20世紀中葉至今,人口爆炸、化工產品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工業化道路的普遍實現,導致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愈演愈烈。據統計,佔世界人口26%的發達國家,不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的資源,而且還利用其在資源消耗方面的優勢,對本國資源實行保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從而加劇了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的破壞。這一切促使人們進一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經濟、技術、文化的層面去檢討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動,從而引發了西方第三次環境保護運動。[9]

人類生態行為失範的重要原因是受傳統發展觀(或價值觀)的支配。傳統發展觀把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的增長,把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和發展水平的唯一標準。近代以來的一個很長曆史時期,人類社會在這種傳統發展觀的支配下,創造出了空前的物質文明和社會繁榮。在我國,為了儘快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提高國力,改善人民生活,在經濟增長方式上仍一度以粗放型為主,過於追求指標的實現;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大規模、高速度發展經濟之時,也往往採取置環境損害於不顧的做法。總之,傳統發展觀(或經濟發展模式)認為,人類物質財富增長所依賴的資源在數量上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淨化能力是無限的,自然環境只是人類消費的對象。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無限索取和掠奪的結果,最終造成環境的失調,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威脅。反思人類發展史,人類文明的步伐卻以自然為人類的工具進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如今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轉變經濟發展觀念,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拋棄傳統發展模式,轉而採取經濟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①具體參見《老子》第42章。

②具體參見《老子》第25章。

③具體參見《老子》第46章。

④具體參見《易傳•繫辭》。

①具體參見《孟子•告子》。

②具體參見《荀子•致士》。

③具體參見《孟子•梁惠王》。

④具體參見《孟子•告子上》。

⑤具體參見《荀子•王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4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0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週中之。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0-543.

文檔資料: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感謝你的閲讀和下載。本資源來自於網絡,本着保護作者知識產權的原則,請您下載後勿作商用,只可用於學習交流。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權益,請作者留言或者發站內信息聯繫本人,我將盡快刪除。

相關熱詞搜索:;

精神文明建設論文 篇二

;

選修課結業論文

題 目:倡導低碳生活 共建社會生態文明

姓 名: 李玥

班 號: 100703

學 號: 20104070323

院 系: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2012 年 12 月 15 日

摘 要

生命是綠色組成的,色帶給我們快樂,讓我們幸福生活,可是這綠色正在大片大片的消失……

正 文

一·低碳生活的意義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

減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築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包含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它通過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大範圍研發温室氣體減排技術,建設低碳社會,維護生態平衡。發展低碳經濟既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經濟不得不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然選擇。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着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温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脱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着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着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範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着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如果你是有車一族,如果你居住地距離單位並不十分遙遠,請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也許你因此犧牲了幾十分鐘的睡眠時間,但你收穫的卻是新鮮的空氣、沿途的風景以及越來越健康的身體;你還為擁擠的交通做出了減負的貢獻,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我們都知道,紙是由樹木製造而成的,而樹是一個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同時可以製造氧氣,淨化空氣。如果沒有了樹,地球將無法想象會是一種何等景象!我們提倡,打印文件請用雙面,有一些宣傳廣告紙的背面是空白的,完全可以再次利用。這樣一來,我們等於挽救了一半原本要被砍伐的樹木曾幾何時,家裏堆着紅藍白綠很多塑料袋,都是上菜場、超市購物時帶回來的。若是還能重複裝非食物物品的倒還好説,萬一破了不能用了,就扔進垃圾堆,殊不知塑料袋是難易分解的,而且還會嚴重污染環境。隨着“限塑令”的出台,使用塑料袋的人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可重複利用的購物袋,希望商家也好、買家也好,都可以繼續堅持下去生活中要用水的地方很多,如果沒有節制地使用,那恐怕會像那個公益廣告做的一樣,“不久的將來,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要學會重複利用水,比如,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沖廁所,淘米水對洗去碗的油污有一定效果,洗衣服的水正好可以洗拖把……只要我們願意多轉一個彎,就能合理地利用好每一滴水。

儘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已經召開,但很多人還是對“低碳”不是很瞭解。其實,“低碳”就在我們身邊。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在 “低碳生活”中的一些小竅門。

在生活中,做到低碳並不很難,很多時候只要自己動手就可以做到。比如説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廢棄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實稍加裁剪,就可以輕鬆將它們廢物利用,比如製作成儲物盒,可以在裏面放茶葉包、化粧品之類的物品;還可以利用方便麪盒、罐頭瓶、酸奶瓶製作一盞漂亮的枱燈;喝過的茶葉渣,曬乾做一個茶葉枕頭,既舒適還能改善睡眠……

還有我們出門可以儘量減少乘坐私家車,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可比乘汽車減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開車出門購物的人,請有計劃購物,儘可能一次購足。開車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也可讓駕駛變得更為“綠色”。避免冷車啟動、減少怠速時間、儘量避免突然加速、選擇合適擋位、避免低擋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潤滑油、定期更換機油、高速駕駛時不要開窗、輪胎氣壓要適當。大家還可以購買低價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時安全係數不斷提高的小排量車。多步行或騎自行車,乘坐輕軌或者地鐵。

同時,多種一些花花草草,也是非常不錯的明智之選。植物可以淨化空氣,還可以為你的家增添一絲綠色。陽台上,擺上幾盤花,閒暇時候澆澆水,觀察它們的生長,也是不錯的消遣呢!

多用電能,少用煤炭,無論是利用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還是利用風力發電,都會更省能源,更環保。當然,這並不是我們每個家庭都可以做到的,不過,節省能源消耗,應該人人都力所能及吧!

我們也可以採取網上購物,這樣可以減少出行時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購物時自己攜帶環保購物袋也是不錯的選擇……

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電腦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關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機等外圍設備;少讓硬盤、軟盤、光盤同時工作;適當降低顯示器的亮度。

用筆記本計算機要特別注意:對電池完全放電;儘量不使用外接設備;關閉暫不使用的設備和接口;關閉屏幕保護程序;合理選擇關機方式:需要立即恢復時採用“待機”、電池運用選“睡眠”、長時間不用選“關機”;電池運用時,在windowsxp下,通過speedstep技術,cpu自動降頻,功耗可降低40%。

相關熱詞搜索:;

精神文明建設論文 篇三

;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探析

[摘要]目前,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其應對措施也應採取綜合手段,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推動農村多項改革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對策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相伴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污染治理、單位gdp能耗、三產業比重、城鎮化率及農藥施用強度等諸多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種種原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普遍不高。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之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

一、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由於國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也高低不一。近年來,遼寧省為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熏製定了《遼寧省防沙治沙條例》、《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遼寧省實施綠色信貸促污染減排的意見》及《關於建立健全環保體制機制的意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制度措施,使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國內其他一些先進省、市相比較仍有待加強。2009年9月,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ecci課題組,建立了全國首份綜合性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發佈的2008年的權威數據,出台了2005-2008年中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遼寧2008年在全國30個省市位列第14位,居於中等水平。

遼寧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展面臨着諸多的衝擊與挑戰。生態文明主要由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等基本內容構成。目前,遼寧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自然生態環境方面,由於受經濟利益驅使,農村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形勢日趨嚴峻。目前,遼寧耕地的沙化面積已達420多萬畝,約佔遼寧總耕地面積的8.3%。遼東山地石質化面積約30多萬畝。遼寧農業耕地的有機質含量平均低於1%,其中有1500萬畝農田的有機質含量僅為0.5%。由於工業和城市污水灌溉及農藥、化肥、農膜的過度使用,使農業生產的資源環境逐年惡化。遼河、渾河、太子河、大淩河的主要河段大多屬於超5類水質。近幾年,渤海灣赤潮不斷髮生,對海洋漁業資源造成較大破壞。另外,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髒、亂、差”問題較突出。遼寧農村生態系統與人居環境建設亟待加強。

在社會文化生態方面,目前,隨着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廣大農民對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也亟待加強。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動、“黃、賭、毒”、宗族勢力等社會醜惡現象開始蔓延,少數地方非法宗教活動猖獗。另外,許多優良的民風出現了退化,虐待老人、遺棄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長期以來,廣大幹部羣眾的生態環保意識薄弱,一些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制度建設滯後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遼寧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規體系有待完善。

二、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30年來,遼寧農村在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生態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當前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諸多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也有制度、體制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一)農村生態建設投入不足,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

公共財政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夠,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諸多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如尚未建立促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法規、尚未建立環境公益訴訟的法規。一些財税扶持、公益補償政策有待細化和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法》已經在我國實施了多年,但由於環境評估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這一法規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在遼寧一些地區也是如此。

(二)環保的評估、監管、評價體系不完備,技術推廣有待加強

目前,遼寧農村地區的環境監測體系普遍不完善,農村生態環境的評估、監管缺少環保科技支撐體系。直接導致對規模化畜禽飼養污染、鄉鎮工業污染和城市一些工業污染源向農村地區轉移控制不利。環保科研和實際應用結合不緊密,科技成果利用效率不高,對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創新和推廣力度不夠,現代科技對農村生態建設的支撐作用沒有充分顯現。

(三)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不高,生態文明意識普遍不強

農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視經濟利益,忽視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廣大幹部羣眾的生態環境意識不強。特別是一些地區的領導幹部生態意識淡薄,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衝突時,往往以短期經濟利益為重,輕視生態建設。目前遼寧省農民文化素質的基本情況是:識字不多的約佔1%,國小文化程度佔11.6%,國中文化程度佔74.6%,高中文化程度佔10.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2.4%,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僅為7.8年。

(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保障事業薄弱

近年來,儘管我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義務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長期成為影響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環節。全省農村每年約780萬噸生活垃圾及約6億噸的生活污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裏了。

綜上所述,遼寧許多農村地區還處於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中。由於水土流失、工業和城市污水灌溉及農藥、化肥、農膜的過度使用,使土地、水體、森林和草地的生態功能退化。對土地資源的粗放開發過度索取,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能為農業環境保護提供有力保障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和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還有待建立和完善。

三、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考。存在的問題不只是農村自身發展中產生的,更多的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所以其應對措施也應採取綜合手段,並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推動農村多項改革事業的發展。

(一)提高廣大幹部羣眾的生態意識

廣大幹部羣眾的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應把生態文化知識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幹部學院的教學及業務學習的內容之中。利用“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的有利契機,加強教育引導,使廣大幹部羣眾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廣大幹部羣眾思想觀念的改變,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設立專門的環境教育體系,對公眾長期開展環保宣傳教育。特別是在中國小校開設保護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從小培養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國內外生態文明的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

(三)逐步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由於農業生產具有外部性,更應發展生態上可實現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實行生態效益最大化開發。推行清潔生產和農業循環經濟,採用無公害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的投入,提高品質,生產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開展農業生態補償試點,對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民和企業予以生態補貼。同時,政策優惠或財政資金應不再支持那些造成農業污染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種植飼養生產。生態農業的關鍵措施之一是制定和執行限定性農業生產技術標準,應在大量調查研究和試驗基礎上,根據本地自然和農村經濟、社會條件,制定本地區的標準,最終形成比較完整的適應環境安全需要的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體系。

(四)拓展新農村建設,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要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整治。應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由於新農村建設以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內容為切入點,對改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狀況,豐富鄉村基層文化活動,加強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都起到一定作用,有利於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必然對農村生態文明工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完善生態法規建設,加大環境監控和執法力度

應重視環境生態保護法規建設,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要進一步加強有關治理鄉鎮工業污染、土壤污染、畜禽飼養污染等方面的法規建設,《環境影響評價法》已經在我國實施了多年,但由於環境評估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這一法規執行起來困難重重。應不斷完善環評制度建設,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嚴格環評?薰落實一票否決。另外,要關停並轉高污染鄉鎮工業,有條件的地區鄉鎮工業應適當集中,以便於污染治理。同時,嚴格控制城市重污染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應制定和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遼寧各地區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應城鄉一體統籌考慮,應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看待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加大農村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和力量是不夠的,應充分利用外部的資源和力量,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府部門除了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外,還應通過財税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態建設,逐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制定和實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

遼寧應利用市場手段和經濟激勵政策促進生態保護,重點是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及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建立轉移支付、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源排放的監督管理機制,完善污水處理和排污收費、交易機制,利用財税扶持、公益補償等政策手段促進工業企業治污減排,使本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遼寧應加快制定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的相關標準和評價方法。應借鑑國內外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並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確立評估指標體系,量化、細化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通過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不但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定量管理、評價和具體實施提供科學依據,還能完善獎懲考核機制。政府在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評估及對當地領導幹部考核時應把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作為重要評估和考核內容。

參考文獻:

[1]高峻才,韓巍。防範農業風險 提高農民收入[j].財經界,2007,(12).

[2]於洋。遼寧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14).

[3]李宇軍。發達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經驗[j].人民論壇,2010,(05).

相關熱詞搜索:;

精神文明主題活動方案 篇四

一、20--年精神文明創建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黨的十-大、十-屆-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發展經濟這個中心,以“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和諧地勘單位為出發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以人為本,廣泛開展創建活動,努力使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為促進我隊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

二、20--年精神文明創建目標

(一)在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的基礎上,以“鞏固、提高、延伸”為切入點,進一步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有重點的在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我隊文明創建工作總體水平。

(二)通過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帶動全隊各項工作全面開展,將我隊廣大職工思想統一到“在創建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的創建工作理念上來。通過全隊職工的共同努力,穩穩保住省級文明單位稱號,為創建文明單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具體安排

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制度,明確創建責任,確保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落到實處

隊精神文明創建領導小組要切實加強對我隊文明創建工作的領導,對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進行責任分解,黨委書記負總責,黨委委員負責對各自分管部門精神文明創建的督促和指導。隊精神文明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落實文明創建活動,根據職責分工,做好協調工作。要謀劃好“十二五”期間我隊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制定我隊十二五期間精神文明創建規劃。隊精神文明創建檢查考核小組負責對全隊文明創建活動的檢查督導,年終進行考核驗收。各單位各部門按照與隊黨委簽訂的《精神文明創建目標責任書》的內容,積極投身到隊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中。把創建文明單位與加快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與培養高素質職工隊伍結合起來,與爭創“文明科室、文明職工、文明家庭、文明樓院”等創建活動結合起來,以“營造一流環境、建設一流隊伍、做好一流服務、爭創一流業績”作為創建主要內容,在創建措施上做到不斷創新,力爭我隊創建工作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

2、突出公益活動特點,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

今年1月份,積極開展“扶貧幫困送温暖”活動,積極參加蕪湖市文明單位關愛月活動;2月份,開展困難職工新春慰問和組織春節聯歡活動;3月份,組織幹部職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4月份,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組織職工羣眾祭掃烈士陵園;5、6月份,以“春、夏”季愛衞運動為契機,配合街道和社區積極開展文明勸導、市容整治、保護環境等活動,廣泛發動、深入開展;7月份,組織黨員開展慶祝建黨__週年系列活動,開展黨的歷史和黨的知識宣傳教育;組織開展走訪老黨員、老幹部活動。8月份,組織職工羣眾開展擁軍擁屬活動;9、10月份,以座談、文體活動等形式,認真做好國慶慶祝活動,並聯合市中心血站做好義務獻血工作,認真做好重陽節愛老敬老系列活動;11、12月,以志願者服務為主題,在各支部繼續推廣“春蕾計劃”,繼續開展失學兒童救助幫扶活動。同時,積極參與市、區文明辦組織開展的各項創建活動,推進社會志願服務,做好四支志願者隊伍,即黨員志願者隊伍、青年志願者隊伍、社區志願者隊伍、文明單位志願者隊伍,把參加社會志願服務納入到創建活動整個過程之中,要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的志願精神,儘可能多地為社會服務。

3、紮實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育良好道德風尚,加強誠信道教育,提高職工綜合素質

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民道德實踐主題活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精心組織開展第九個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參加鏡湖區第二屆公民道德論壇,建立職工道德檔案,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活動,做好“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工作。進一步營造文明和諧社會氛圍;深入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進一化環境。

建立和完善職工活動室、黨員活動中心等活動場所,經常性開展羣眾性的文體活動。結合紀念日、節假日和休息日,組織開展登山、游泳和郊遊等體育活動,豐富和活躍全體職工的文體生活。積極鼓勵和支持在崗幹部職工參加自考、函授教育,在全隊廣大職工羣眾中進行科學文化、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全隊職工更新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形成崇尚科學、熱愛學習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職工文化和業務素質。

積極發揮文明市民(職工)學校的作用,加強文明教育,做到有教材、有教員、有計劃、有制度、有成效。繼續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蕪湖市民公約》、企業文化知識、法律知識和各種有關文明創建的內容。利用櫥窗、通訊、網站等媒介,大力宣傳創建活動,營造文明創建的良好氛圍。同時,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創建文明單位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抓。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為基本要求。突出“敬業、愛業、精業、創業”的教育內容,開展好“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倡導五個做起(從我做起、從家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把職業道德教育和企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吸引廣大職工參與“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的活動,形成職業道德新風尚,增強廣大職工的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開展以糾正、制止不文明行為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

精神文明建設論文 篇五

;

貴州省貴陽市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城市”,從空中俯瞰這座城市,有兩條綿延數十公里的綠色長廊環繞在四周,宛如兩條“玉帶”在羣山間鋪綠撒翠;一泓碧水穿城而過,流淌着勃勃的生機。這就是讓貴陽人備感親切和自豪的南明河與環城森林,而貴陽市的這兩條環城森林帶更是全國省會城市中獨有的。

兩個環城林帶的建設,一條母親河的治理,貴陽市整整傾注了半個世紀的心血。早在5年前,貴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營造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後,貴陽市更是將全面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為興城大略、立市根本。

近年來,為了使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從2007年開始,貴陽市打響了一場生態環境、城市森林保衞戰,由此全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走上了法治軌道。

來之不易的環城林帶

貴陽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堅持“讓城市擁抱森林,讓森林走進城市”的環保理念,第一環城林帶達29.3萬畝,第二環城林帶以生態公益林為載體,觀花、觀葉、觀果、觀形植物合理搭配,林帶中建6個主題公園,使第二環城林帶面積達132萬畝。

貴陽的環城林帶,確實來之不易。從第一環城林帶的形成到第二環城林帶的興起,貴陽市廣大幹部羣眾整整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在城市的四周,開展了羣眾性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建成了長約70公里、寬1至7公里的第一環城林帶,形成了全國省會城市中獨有的森林景觀。到1979年,環城林帶已有10萬多畝,初步構成了環城林帶的雛形。

改革開放以來,貴陽加快了造林的力度,建設環城林帶的思路更加明確,第一環城林帶的規劃範圍達到了29.3萬畝,貴陽成為世界上喀斯特地區植被保護最好的中心城市,使貴陽市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榮譽。

2001年,亞歐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貴陽召開。貴陽的第一環城林帶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稱讚貴陽是名副其實的森林之城。第一環城林帶不僅發揮着生態效益,還提高了貴陽的知名度。?

2001年8月,貴陽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決定,將貴陽市定位為“森林之城”。同年,貴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在保護好第一環城林帶的同時,啟動以生態公益林為載體,以竹、梅、玉蘭、櫻花、桂花、杏花為主調樹種的六大主題公園,加快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並將第二環城林帶建設列入貴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規劃綱要,提出“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工程建設作為為民辦的10件實事之一。《貴陽市第二環城林帶建設總體規劃》,經市人大審議通過,開始實施。

從防治病蟲害的角度考慮,第二環城林帶選用的42個樹種沒有針葉樹。在新造公益林中,選用了香樟、杜英、廣玉蘭等樹種,改變了以往營造純林的模式,觀花、觀葉、觀果、觀形植物合理搭配。二環林帶還採取了社會各界營造紀念林與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結合等多種造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環城林帶建設週期長、投資大。為了保證工程質量,貴陽市採取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在規劃設計單位的確認和生態公益林的建設等方面,立足貴陽、面向全國招投標。通過市場運作,引進了省內外30多家公司。中標的企業預先墊資營造,管護兩年後,經有關單位驗收合格後支付工程款,公益林營造驗收的合格率、保有率都超過95%。

貴陽市林業綠化局有關負責人説:“在二環林帶規劃區原有林地102萬畝的基礎上,從2002年開始,全市投資超過1.9億元,新造公益林30多萬畝,帶中新建6個主題公園,整個計劃歷時5年。截至目前,總面積132萬畝的第二環城林帶已經形成。加上第一環城林帶,貴陽市總計形成了150多萬畝的城市森林規模。”?

2004年11月,第一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在貴陽舉行,經專家組審定,國家林業局授予貴陽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貴陽不僅有了一張嶄新的名片,而且“讓城市擁抱森林,讓森林走進城市”的環保新概念,也從貴陽擴展到國內眾多城市的生態建設中。

去年,有關部門民意調查表明,貴陽市民對林城、生態城市概念的知曉率達到100%,有超過70%的省外遊客在來貴陽遊覽後認為,貴陽“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名副其實。

用法律手段保護環境

2007年9月20日,全國首家環保法庭在貴陽市揭牌,環保法庭的成立將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軌道。今年2月,貴陽市提出了2008年至2012年,要初步建成林地管理嚴格、資源使用合理、監督執法有力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體系和長效管理體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3%以上的目標。

“森林之城”給貴陽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和極高的城市美譽之時,也屢屢遭受蠶食和破壞。

貴陽市林業綠化局局長王守超説:近年來,在環城林帶中侵佔林地建房、開山採石、毀林開墾等違法佔用林地的行為不斷髮生,而且愈演愈烈,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如果再不採取措施予以打擊,就是對全市人民和子孫後代的犯罪。

於是,從2007年開始,貴陽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森林保衞戰”。

用法律武器保衞生態環境。2007年9月20日,貴陽市所轄的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揭牌成立,這也是全國首家環保法庭。成立至今,環保法庭共受理各類涉及環保案件82件,審結66件。

環保法庭的成立,是貴陽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軌道的一個重要舉措。成立一年多來,環保法庭審理了一批“具有標誌性”的案件。?

貴州天峯化工公司在生產磷胺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磷石膏廢渣,均堆放於廠區以北約3公里的磷石膏尾礦庫內,距紅楓湖上游的羊昌河直線距離僅有800米左右。尾礦庫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以來,積累堆放的磷石膏廢渣總量已有200萬至300萬噸左右。由於公司沒有采取必要的防水、防滲及相應的廢水處理設施,磷石膏尾礦庫的渣場滲濾液通過地表、地下排入羊昌河。根據貴州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於2007年10月27日對該渣場滲濾液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滲濾液總磷超標9.8倍,氟化物超標0.14倍,對羊昌河水質影響較大。2007年月12月27日,環保法庭審理並判決天峯化工有限公司立即停止該磷石膏尾礦廢渣場的使用,並要求在2008年末前採取相應措施,排除該磷石膏尾礦廢渣場對環境的妨礙,消除對環境的影響。

? 1998年,周和忠到清鎮市租用土地種植果樹及綠化樹。2006年,清鎮百隆陶業有限公司通過清鎮市招商局招商引資,在緊鄰周和忠的苗圃處建廠,生產陶瓷產品。由於百隆公司生產排放的煙塵中的二氧化硫等化學成分對周邊環境帶來污染,造成周和忠的苗圃裏部分植物枯死、部分果樹掛果減少。2007年11月底,清鎮市環保法庭受理了該案,並先後5次組織調解,達成了被告一次性賠償原告經濟損失7萬餘元賠償協議。?

? 1999年6月至2002年期間,阿哈湖風景區管理處治污站工作人員朱永築及該單位生產科負責人陳光明與本單位其他職工共6人,在負責管理處用於湖水淨化的石灰轉運工作中,利用填寫石灰運輸轉運單的職務之便,與石灰供應商謝心福共同開具虛假票據,加大石灰運量。每多開一車石灰,扣除税費及上交管理處的運費後,餘款由朱永築、謝心福、陳光明等人分贓。共虛開520車,分得贓款53000元。今年4月28日,清鎮市法院環保法庭一審宣判,被告人朱永築犯貪污罪、受賄罪,數罪併罰,決定判處有期徒刑二年零六個月;謝心福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陳光明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

對於破壞環境的行為一律嚴懲,對於濫用職權的行為也決不手軟。按照相關規定,清鎮市環保局沒有減免、緩繳排污費的決定權。但楊貴斌就任清鎮市環保局局長期間,違反相關規定,未經相關部門批准,對清鎮市轄區內的多家企業排污費實行協商收費。根據環保部門對貴州水晶集團、貴州化肥廠、清鎮發電廠等13家排污企業2004年至2006年3年共90次監測報告,應徵收排污費5704萬餘元,而實際上,這13家企業繳納的排污費僅為1129萬餘元,少徵收4575萬餘元。在楊貴斌的要求下,貴州水晶集團建材公司、清鎮發電廠各提供了一輛轎車供清鎮市環保局使用,兩車的相關費用一律由兩單位繳納。而盤江化工廠、弘業紡織印染公司、第七砂輪廠等企業則給清鎮市環保局贊助購買了沙發、電腦、數碼相機等部分辦公用品。同時,楊貴斌在任職期間還收受了貴州水晶化工集團、清鎮發電廠、貴州化肥廠等企業過節費用共計約15000元。另外2006年,楊貴斌與貴州水晶化工集團商談合作,在該集團老磚廠的基礎上新建一個蒸養磚廠,計劃投資600萬元,按合同約定楊貴斌只出資150萬元並負責經營管理,但卻佔有新磚廠、老磚廠40%的股份。今年5月,環保法庭作出一審宣判,被告人楊貴斌犯濫用職權罪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3年。

聲勢浩大的“森林保衞戰”打出了一記記重拳,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時也受到貴陽市民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揚。來自貴陽市林業綠化局的數據顯示,僅在2007年,全市就排查了違法佔用林地651起,總面積達到1273.98畝,現已查處566起,其餘違法佔用林地行為已進入了查處程序。今年以來,貴陽市又啟動了嚴厲打擊違法佔用林地建墓立碑的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今年2月,貴陽市委又專門下發文件,提出了2008年至2012年,要初步建成林地管理嚴格、資源使用合理、監督執法有力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體系和長效管理體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3%以上的目標。

貴陽市領導認為,面對日趨嚴峻的生態保護形勢,應當堅決拿起法律武器,對在一己私利驅使下,不惜破壞青山綠水的不法分子和單位將給予嚴厲制裁,絕不姑息遷就。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軌道,嚴懲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4

相關熱詞搜索:;

精神文明主題活動方案 篇六

一、加強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師文明素養

1、以學習宣傳十八大三中全會精神為重點,加強學習。利用學校網站、校園廣播、學習園地、校園櫥窗、黑板報等宣傳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學習宣傳氛圍,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成為推動學校科學發展的動力。

2、紮實推進黨員幹部理論學習。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語言文字法》與教育有關的政策法規文件,不斷提高黨員幹部政策理論水平。

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解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繼續鞏固擴大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成果,轉變工作作風,凝聚人心,激發幹勁。堅持回頭看,對查擺出的突出問題集中解決。

4、以“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為主題,結合我校實際,圍繞“推普周”和校園文明建設,大力開展以“説普通話,寫規範字,做文明人”為標語的推普周宣傳活動。

二、深化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提升校園文明水平

1、以構建“文明校園”為目標,切實加強學校管理。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實行民主管理,堅持校務公開;實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實行依法管理,深入開展法律法規的學習活動,使廣大師生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營造安全、文明、和諧的校園。

2、廣泛開展“人文校園、活力校園、和諧校園”教育活動。通過文明教研組、文明班級、文明個人的創建活動,把工作重心放在育人氛圍的營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師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上。

3、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或校外法制輔導員的作用,每學期至少舉行1次法制教育報告或講座。

4、組織學生開展“拒絕誘惑,遠離網吧”、“遠離賭博,遠離不良嗜好”等主題教育;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教育活動,積極參與反邪教鬥爭;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意識。

5、認真開展爭先創優活動,搞好優秀黨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等評選表彰工作。

6、認真做好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根據縣教體局文明學校創建活動要求,加強硬軟件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加強校園美化、綠化、淨化工作,使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再上台階。

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樹立教師教書育人良好形象

1、深入學習實踐《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習交流活動。開展“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和“愛教育、愛學生、愛自己”主題實踐活動,把職業道德規範轉化為廣大教師的自我行動。

2、開展“好書人人讀”活動,大興讀書學習之風。組織師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

3、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以實際行動促節能減排。在校園內廣泛開展“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一塊煤”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勤儉節約教育,使勤儉節約逐步成為師生的行為習慣。

4、引導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型。開展切合學校實際的豐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動和教師基本功訓練。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學習與競賽,不斷提高教師整體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5、積極探索創新有利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方式方法。通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論文比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研究德育工作的積極性。

四、加強行風建設和安全工作,確保校園安定和諧

1、加強學校管理,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實行民主管理,政務、事務、財務公開,積極推行校務公開。

2、認真做好評優選先、年度考核、檔案管理等工作,年內不發生上訪問題。以學生問卷、徵求家長意見、師德調查、評價教師、教師評聘為載體,自覺主動接受學生、家長、社會的監督,努力創辦好人民羣眾滿意的學校。

3、不斷強化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健全學校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

4、發揮學校門衞室作用,推行校園安全責任險制度。努力構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諧校園,確保教育穩定平安。

五、堅持德育為首,進一步改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1、繼續深化以“知榮辱、講誠信、樹新風”道德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認知標準。

2、通過重大節日、紀念日,繼續深化“民族精神代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並將其轉化為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力量和自覺行為。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家鄉變化,關注家鄉發展。

3、構建德育網絡,形成工作合力。通過家長學校建設、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建立班級、學校、家長、社會“四位雙主體”的德育網絡。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突出抓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4、加強學生基礎道德修養和法制教育,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講理想、講奉獻、講責任、講道德、講文明、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遵紀守法、勤奮學習、健康成才的良好風氣。

5、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開展好各種文體活動,開展好一年一度的藝術節和運動會,活躍校園課餘生活,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施展才能,培養愛好,增強體質,建立信心,培養團隊意識。

6、綜合運用教育、管理、輿論等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把耐心細緻的工作同紀律約束結合起來,嚴格校紀校規,依法治校,使不文明、不道德行為和現象在校園無立足之地。

六、加大學校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教育發展氛圍

1、充分發揮校內外宣傳媒體的導向作用,加大正面宣傳力度。

2、加強與報刊等新聞媒體的溝通和聯繫,爭取在各級報刊雜誌上推廣、宣傳先進典型,充分展現我校的良好形象。

精神文明建設論文 篇七

;

論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

摘要:隨着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壞。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説,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生態文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是把自然與文明結合起來。它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當前之所以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隻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凸顯,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由此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此外,要意識到,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背後有體制政策、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認識、自然觀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價值還不被承認。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關於發展的新思考,它是人類對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資源和環境破壞所進行反思的結果。

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但卻帶來了資源的高生產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而進一步威脅了子孫後代的生存。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性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和諧性和可持續性兩個個方面:

和諧性指的是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和諧取決於人與人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讓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

可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要符合生態法則,必須改變以往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以及與之相應的思維方式。

三、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生態文明追求經濟與生態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經濟運行生態化,改變高投入、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綠色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生態文明倡導人類剋制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和享受,選擇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工業文明無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資源不同,生態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展經濟的同時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強調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因此,可以説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經濟學是一門將有限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以改善人們生活的學科。20世紀20年代由工業革命的發起國英國的兩位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提出並創立了福利經濟學。他們發現了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並提倡以税收和固定污染配額等方法來制約人們的污染行為。從傳統的經濟利潤最大化到現代觀念中追求的福利最大化,人們將自身及後代的利益指標體系延伸到了生活環境的優化,這即是生態文明思想的一種體現。因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表現為生態文明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內容。

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説:“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本身的一種體現。”2003年,黨中央領導人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也是發展,而且是在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追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整體和過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統籌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好自然。從這一角度來看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呈現同步發展的趨勢。只有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齊頭並進,才構成了人類發展的科學可持續性。

從“十二五”規劃中可以看出資源環境的約束將迫使中國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條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相輔相成,依靠科技進步,廣泛運用最新科學技術,既高速增長又不大量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既提升結構又能擴大就業的速度與效益相結合的工業化道路。在資源環境約束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與資源承載能力不相適應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根本轉變的必然選擇。落後的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力,反之,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將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實質上並不衝突。其本質都是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但結合資源有限而人類慾望無限的現實,在實際操作上確實存在着很大的難度。結合現今實際情況,已有一些舉措在實踐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舉措缺乏實踐環境。

1、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 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係。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踐表明,過去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 是不負責的行為, 將會為子孫後代帶來慘痛的代價。

伴隨着工業文明的向前發展,生態文明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應深入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法規,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大幅度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力度。與此同時,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 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行動,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

2、通過立法約束人們的行為,保障生態建設的有序落實

制度缺失和體制機制不合理是導致中國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我國現行的憲法沒有明確“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資源保護的指導思想, 現有的單項的自然資源法中,對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缺乏具體規定, 致使有些法律條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 要在各種經濟立法中突出生態環保資源型經濟的內涵, 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經濟法中得到充分體現,進而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完善環境政策法規、制度,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硬約束條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決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3、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 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 並使之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科技、法律、政治以及倫理等領域, 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

4、發展現代循環經濟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現代的循環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污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後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5、增加對生態、環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環保投資就達到gdp的2%,英國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國達到了2.5%,而中國到2005年才達到1.3%。“十一五”期間規劃的投入比例是1.5%,中國生態、環境投入總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資率低和投資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目標難以實現。應當根據引進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約束生態破壞行為,並增加環境治理的財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清晰的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公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義務,並全方位增加對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投資。

6、在各行業實行綠色gdp的統計方法

2011年,中國以快速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這一經濟數據背後卻掩藏着自然資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pm2.5”這一概念被人們逐漸熟知,可入肺顆粒物正是人們生活環境惡化的一種表現。因此基於居民生活水平的實際gdp統計體系需替代簡單的生產額加總所產生的gdp。

綠色gdp是將生態成本要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即從gdp中扣除經濟生產中投入的環境成本。通過將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貨幣化,使人們深刻並直觀的認識到經濟開發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伴隨gdp的增長付出的環境資源成本和代價。從根本上改變各行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現狀,從而推動生產作業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約型模式轉變,真正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到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7、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於人類的慾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及和諧性,追求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轉變觀念,由征服自然變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變為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選擇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生態文明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同繁榮,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客觀需求。

參考文獻:

[1] 周生賢,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環境科學研究,第22卷第12期,2009年12月

[2]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環境保護

[3] 王國澤,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總第71期

[4]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a]·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

[5] 新華社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3月16日

[6] 李紅衞,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學術論壇,2007年 第6期

[7] 尹成勇,淺析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2006年第九期

[8] 陳訓迪,建黨90年解讀:為什麼要建設、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中國網 ,2011年6月

[9]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

相關熱詞搜索:;

精神文明主題活動方案 篇八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全校師生中大力宣傳“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民族團結教育”的活動,推進教育科學發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建設,創新德育工作方式,為維護學校穩定,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二、總體要求

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為主線,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四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區七屆人民政府第三次全體會議精神和克拉瑪依市、區學期工作計劃安排。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提升學校領導班子為民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和黨組織的戰鬥力;以加強師德師風教育,促進教師政治紀律和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堅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德育目標,狠抓學校、家庭、社會三個重要環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以“教學為中心、育人為根本”全面推行學校精細化管理,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促進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上開拓新局面。

三、具體任務

(一)加強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師文明素養

1、認真組織教職工學習;認真學習區委四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區七屆人民政府第三次全體會議精神,並加以貫徹落實;認真學習上級下發的有關文件精神,並加以深刻領會;深入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集中學習、自學、中心組學習等多種形式,認真組織學習各級領導對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講話精神;組織學習《自治區黨員領導幹部政治上不夠堅定和“四風”方面的表現》;學習《新黨章》;組織學習《黨的十八大》和《中共新疆工作座談會》等會議精神;組織學習《聯繫服務羣眾-經驗做法選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要》、《論羣眾路線-重要論述摘要》、《損害羣眾利益-典型案例剖析》、《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等書籍;組織觀看電教片。通過學習實踐,努力把教師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各項重大任務上來。

2、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自治區引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自治區教育系統教職工遵守政治紀律若干規定》和《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精神,加強教師的政治紀律和師德教育,樹立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理念和“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努力塑造“意識超前、工作務實、力求質量、敢於創新、言行高尚”的良好教師形象。繼續執行教師師德考核制度,推動學校師德建設工作。

3、組織抓好三個層面的理論學習工作:一是學校行政領導幹部的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行政領導的理論水平和對政治的敏鋭感,使幹部隊伍做講大局、講團結、講穩定、講發展的模範。二是組織學校黨員的理論學習,利用黨員集中學習的時間,開展組織性學習,運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析事明理、解疑釋惑、統一思想,提高黨員的理論水平。結合學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創建和學校的學習制度,要求每位黨員做到“每天學習一小時,每兩週一次集體學習,每月讀一本書,每年寫一篇理論文章”。三是組織教職工理論學習。堅持政治學習制度,促進教師的理論學習。學校將充分發揮網絡作用,為教師的學習創造條件,努力提高教職工的理論水平。

(二)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開展,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良好形象

1、加強學校黨建工作,發揮責任區黨員的模範作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樹立一黨員一面旗幟,清正廉潔,道德高尚,服務育人,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在黨員中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團結為什麼?”、“為民做什麼?”“務實幹什麼?”“清廉改什麼?”等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提升黨支部的戰鬥力,提高學校領導班子“為民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牢固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大力弘揚和培育“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的克拉瑪依區精神,增強推進我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形成建設現代化精品城區、打造世界石油城的強大精神動力。

2、繼續開展“二字一畫”“一話”(普通話)基本功訓練。凸現“育人為本”的藝術教育特色課和民族學生的母語教學,使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學校有特色。

3、加強德育隊伍的培訓活動。有計劃的開展班主任培訓,班主任工作研討,交流經驗,有效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保證德育工作有效開展。

4、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教育,使教師樹立“為國教子”的目標,通過簽訂責任書、承諾書,學習師德模範、學習師德相關規定等方式,使教師樹立“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的追求目標。

5、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組織教師簽訂“自覺抵制“三非”滲透,自覺做好人民教師”承諾書;在教師中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以“揭批昆明暴力恐怖活動”為主題大討論活動,引導廣大教師要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宗教分裂,嚴禁教師在校園穿戴帶有宗教色彩的民族服飾,堅決抵制邪教對校園的侵略。

6、把教職工思想道德與反腐倡廉教育相結合。在教師中開展“揚清正廉政之風、辦人民滿意教育”為主題的活動,通過開展“廉潔從教,服務學生”的演講活動,增強全體教師廉潔從教,依法治教,敬業愛崗,誠信服務,為人師表的意識,進一步規範行為。在學校領導中長期開展“率先垂範、廉潔從政”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等,每半年進行一次校委會領導幹部的廉政情況分析,認真進行自檢自查;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市教育局《關於在職教師禁止從事有償家教的有關規定》,加強管理,嚴格杜絕在職教師接受學生家長的宴請和饋贈、搞有償家教或利用職務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等違法行為。併發揮教代會參政議政的作用,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以開展每年一度的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為契機,通過學一篇廉政建設文章、看一部廉政電教片,上一堂黨風廉政教育課、寫一篇廉政心得體會等活動,提高教職工愛崗敬業、廉潔從教的意識,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繼續在教職工中開展廉政基本功競賽和徵文活動,開展廉政作品徵集和警示教育活動,使學校的廉政教育活動開展得形式多樣,有聲有色;積極探索“廉政文化進校園”工作的經驗和方法,通過開展活動,切實加強教師政治思想水平,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7、繼續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強師德、鑄師魂、練內功、教育質量再上新台階”為目標,開展比勞動紀律、看誰的職業責任好;比教學技能,看誰的課堂教學水平高;比教書育人,看誰工作貢獻大;比愛護學生,看誰師德風範高;比遵守規範、準則,看誰職業意識強的“五比、五看”活動。在教師中大力開展優秀評選活動和骨幹教師評選活動,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以榜樣的力量引導教師讀書學習以及幫助教師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促進教師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8、以活動促進教師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在學雷鋒紀念日,在青年教師中廣泛開展送温暖、獻愛心、扶弱助殘、扶貧幫困、尊老愛幼、公益勞動等志願者便民服務活動;以展示家庭才藝為主線,開展家庭美德建設活動;認真組織學習《克拉瑪依文明市民讀本》,聽文明禮儀講座,開展道德文明大討論活動等。

9、定期組織對教職工進行師德教育、誠信教育和愛校如家的教育,在教師中認真組織學習《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樹立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理念和“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努力塑造“意識超前、工作務實、力求質量、敢於創新、言行高尚”的良好教師形象。繼續執行教師師德考核制度,推動學校師德建設工作。

10、開展“好書人人讀”活動,大興讀書學習之風。組織師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

(三)、堅持德育為首,進一步改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1、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入手,以“中國夢”為教育主題,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中華傳統美德、中國革命傳統和中國歷史教育,使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瞭解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近代以來民族的深重災難,以及中國人民進行的英勇鬥爭,進而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導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將自己的理想與中國夢的實現相結合,激發學生“為國讀書”的情感。

2、從規範行為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大力普及“愛國守法、明禮成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倡導集體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教育學生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

3、從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做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精神以及民主法治觀念,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4、加強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堅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深入開展《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等宣傳教育,開展“爭當文明小公民,告別陋習在行動”等主題班隊會,要求同學間團結友愛。大隊部將組織各中隊教育學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要講文明,懂禮貌,行為規範、有教養,不打架、罵人,推廣禮貌用語。各中隊要引導隊員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課間遊戲和活動,豐富課間生活,減少打鬧、危險遊戲等不文明行為的發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

5、加強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開展好國小生日常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讓學生懂得“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成敗”的道理,同時廣泛開展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有利於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以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6、深入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用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和民族英雄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為振興中華而刻苦讀書。

7、加強法制、環保、安全和健康教育。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或校外法制輔導員的作用,以聽講座、國旗下講話、組織學生觀看法制專題教育影片等方式,每學期至少舉行1次法制教育報告或講座。讓學生知法守法。組織學生開展“拒絕誘惑,遠離網吧”、“遠離賭博,遠離不良嗜好”等主題教育;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教育活動,積極參與反邪教鬥爭;堅持經常性的環保安全和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崇尚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培養學生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意識。

8、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課外活動;充分利用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等契機,組織開展專題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活動;結合我校實際,開展“中國夢”、公民道德建設月、民族團結教育月、科技活動月、金秋藝術節等主題教育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施展才能,培養愛好,增強體質,建立信心,培養團隊意識。

9、關注小拐鄉學生的教育。因學生小小年紀遠離父母,開始集體生活,因此,要從生活上多給予關心。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學生要懂得安全自護、與人相處、感恩等。

10、關心、重視學生中特殊羣體的教育。要特別關心單親、特困家庭、留守兒童和孤殘學生等特殊羣體教育,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幫扶。

11、構建德育網絡,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家校聯繫制度,通過家長會、告家長書、家校互訪等形式對家庭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進行指導,努力探索內容充實、形式活潑新穎的家長學校授課形式,切實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質量。要特別重視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導和該類家庭學生的教育。充分發揮關工委、家委會的作用,形成齊抓共管,共育新人的局面。繼續發揮校訊通的功能,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繫。班主任、科任教師要及時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幫助家長分析原因,找準對策,正確指導家長家教工作。

(四)深化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提升校園文明水平

1、以構建“和。美校園”的學校特色文化為目標,將“和。美”打造成學校的辦學特色。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和諧發展,引導師生在教育教學中享受自然、積極、健康的“美”,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傳播“和。美”生活理念,創造“和。美”綠色生活環境,探究“和。美”學習方法,培養具有健康心理,強健體魄,可持續和諧發展的人。

2、每月繼續認真開展“德育講堂”活動,使廣大師生講文明,明事理,懂禮貌,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營造安全、文明、和諧的校園。

3、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實行民主管理,堅持校務公開;實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

4、通過文明班組、文明小使者的評選活動,把工作重心放在育人氛圍的營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師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上。

5、加強學生精神風貌塑成。大隊部將加強對學生着裝、個人衞生、紅領巾佩戴情況的檢查力度,,同時,也要求教師上班穿工裝,展示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6、環境衞生評選。大隊幹部要組織學生認真做好每一天的清潔衞生工作。要着力清除衞生死角,要求每個學生在教室裏、校園內、校門口看到廢紙雜物,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箱;校園裏要做到綠化、美化、整潔化。

7、認真開展爭先創優活動,搞好優秀黨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安全員、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先進班組等評選表彰工作。

8、認真做好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根據上級文明學校創建活動要求,加強硬軟件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加強校園美化、綠化、淨化工作,使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再上台階。

(五)加強行風建設和安全工作,確保校園安定和諧

1、加強學校管理,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實行民主管理,政務、事務、財務公開,積極推行校務公開。

2、認真做好評優選先、年度考核、檔案管理等工作,年內不發生上訪問題。以學生、家長問卷、徵求家長意見、師德調查、評價教師、教師評聘為載體,自覺主動接受學生、家長、社會的監督,努力創辦好人民羣眾滿意的學校。

3、不斷強化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健全學校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

4、發揮校園警務室作用,推行校園安全責任險制度。努力構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諧校園,確保教育穩定平安。

精神文明主題活動方案 篇九

一、加強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師文明素養

1、以學習宣傳十-大精神為重點,加強學習。利用校園廣播、櫥窗、園地等宣傳,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學習宣傳氛圍,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成為推動學校科學發展的動力。

2、紮實推進黨員幹部理論學習。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與教育有關的政策法規文件,不斷提高黨員幹部政策理論水平。

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解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繼續鞏固擴大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成果,轉變工作作風,凝聚人心,激發幹勁。

二、深化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提升校園文明水平

1、以構建“文明校園”為目標,切實加強學校管理。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實行民主管理,堅持校務公開;實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實行依法管理,深入開展法律法規的學習活動,使廣大師生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營造安全、文明、和諧的校園。

2、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平安校園、活力校園、和諧校園”教育活動。通過文明班級等創建活動,把工作重心放在育人氛圍的營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師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上。

3、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或校外法制輔導員的作用,每學期至少舉行1次法制教育報告或講座。

4、組織學生開展“遠離賭博,遠離不良嗜好”等主題教育;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教育活動,積極參與反邪教鬥爭;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意識。

5、認真開展爭先創優活動,搞好優秀黨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等評選表彰工作。

6、認真做好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根據縣教育局文明學校創建活動要求,加強硬軟件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加強校園美化、綠化、淨化工作,使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再上台階。

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樹立教師教書育人良好形象

1、深入學習實踐《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習交流活動。開展“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和“愛教育、愛學生、愛自己”主題實踐活動,把職業道德規範轉化為廣大教師的自我行動。

2、開展“好書人人讀”活動,大興讀書學習之風。組織師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

3、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以實際行動促節能減排。在學生中開展勤儉節約教育,使勤儉節約成為師生的行為習慣。

4、引導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型。開展切合學校實際的豐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動和教師基本功訓練。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學習與競賽,不斷提高教師整體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5、積極探索創新有利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方式方法。通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論文、書法比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研究德育工作的積極性。

四、加強行風建設和安全工作,確保校園安定和諧

1、加強學校管理,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實行民主管理,政務、事務、財務公開,積極推行校務公開。

2、認真做好評優選先、年度考核、檔案管理等工作,年內不發生上訪問題。以學生問卷、徵求家長意見、師德調查、評價教師、教師評聘為載體,自覺主動接受學生、家長、社會的監督,努力創辦好人民羣眾滿意的學校。

3、不斷強化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健全學校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

4、發揮校園警務室作用,推行校園安全責任險制度。努力構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諧校園,確保教育穩定平安。

五、堅持德育為首,進一步改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1、繼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認知標準。

2、通過重大節日、紀念日,繼續深化“民族精神代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並將其轉化為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力量和自覺行為。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家鄉變化,關注家鄉發展。

3、構建德育網絡,形成工作合力。通過家長學校建設、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建立班級、學校、家長、社會“四位雙主體”的德育網絡。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突出抓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4、加強學生基礎道德修養和法制教育,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講理想、講奉獻、講責任、講道德、講文明、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遵紀守法法、勤奮學習、健康成才的良好風氣。

5、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開展好各種文體活動,開展好藝術節和運動會,活躍校園課餘生活,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施展才能,培養愛好,增強體質,建立信心,培養團隊意識。

6、綜合運用教育、管理、輿論等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把耐心細緻的工作同紀律約束結合起來,嚴格校紀校規,依法治校,使不文明、不道德行為和現象在校園無立足之地。

六、加大學校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教育發展氛圍

1、充分發揮校內外宣傳媒體的導向作用,加大正面宣傳力度。

2、加強與《淮北晨刊》和市、縣教育局網站等的溝通和聯繫,爭取在縣市報紙、宣傳先進典型,充分展現學校的良好形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wenfanwen/jingshen/d8mqw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