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一

【關鍵詞】金錢;幸福;適應;社會比較

金錢可以買來幸福嗎?俗話説,金錢買不到幸福。但是如果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的收入高一點,更富有一點,會不會覺得比現在更幸福更快樂?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多數人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比如,根據《小康》雜誌和清華大學媒介調查研究室2012年11月2日聯合的“2011~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的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公眾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被認為是收入(“漲工資”),健康和婚姻尚位居其次。我們默認為,財富和幸福至少是正比例關係,更富有的人理應更加幸福,收入的提高可以讓個人更幸福。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

1.財富多寡國家地區排名及幸福指數排名情況分析。聯合國近日在不丹舉行幸福指數討論大會,並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根據這份報告,丹麥、芬蘭、挪威和荷蘭這四國人均收入排進全球前15位的國家包攬了幸福榜的前四位,但是,財富的多寡也並非是國民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比如美國僅排在第11名。最不幸福的國家主要是那些戰火紛飛的地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比如多哥、貝寧、中非共和國和塞拉利昂。“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顯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前三名並非北上廣,而是拉薩太原合肥;“2011年廣東羣眾幸福感測評調查報告”顯示,羣眾幸福感的總體評價得分上,經濟更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低於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

2.經濟發展情況及幸福指數增長相關情況。我國的GDP

1990年增長率為3.8%,1991至2009年期間每年的增長率都在

7.6%以上(具體數據參見“中國統計年鑑2010”計算)。然而根據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的3次調查,中國人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

7.08,到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佈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現在的中國人沒有10年前快樂了。中國人的幸福感在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的確隨着經濟的發展而提高,但是經濟進一步發展之後,人們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

事實顯示,民眾的幸福感指數並非和經濟發達的程度呈現一一對應的關係,那些相對而言更有錢的人,並沒有像預期那樣幸福感更高。幸福感和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國民幸福感的提升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二、原因分析

1.適應水平現象。人們的成功與失敗,滿意與不滿的情感都是相對於先前的狀態而言的。如果我們目前的成就降到我們先前所達到的水平之下,我們就會產生不滿和挫敗感;如果成績超過了先前的水平,我們就會體驗到成功和滿意感。如果我們不斷取得成功,那麼我們將很快適應成功。達到我們所渴望的目標所體驗到的狂喜的消散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從前可以使我們感覺良好的事件現在變成了中性事件,而從前我們感受到的中性事件現在很可能讓我們體驗到一種失落感。這就是人類的適應能力。以手機為例,1987年,中國大陸才有了第一個大哥大用户,僅僅25年後,中國人使用手機的普及率達到82.6%,大家開始把手機、鑰匙和錢包稱作“隨身三件寶”,並且超過半數的人承認自己離不開手機。在手機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人們可以體驗到使用手機隨時聯繫到遠方的親人、重要的商業夥伴、朋友的幸福感,但隨着手機日益普及,隨時聯繫到他人成為了很平常的事情,人們已經適應了使用手機,這時就不能再體驗到幸福的感覺;而一旦某日手機沒電,一時聯繫不到他人反而感受到一種不滿和失落感。其他一些讓我們生活更舒適的東西,如空調、寬帶、汽車等,也都是如此。適應水平現象導致物質條件的提高不能給我們帶來持續的幸福感。

2.社會比較傾向。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會比較為中心的,我們感覺好或者不好依賴於我們和誰相比較。如同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是最優秀的,這並非是因為其本人在智力或學習能力上下降了,而是因為比較對象發生了變化。當一個籃球明星以年薪3000萬簽約時,他年薪2500萬的隊友有可能會感覺不滿。當我們為家裏購置了新的房子、車子,卻發現鄰居換了更大的房子,更貴的車子,這時我們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快樂和幸福,而是不滿。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向上社會比較,這種比較帶來的不滿在社會心理學中稱為相對剝奪。中國人的幸福感在1990~2009年間會先升後降,其主要原因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前幾年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日益適應物質條件較好的生活(社會適應),需求能被滿足的標準相對提高了;而隨着社會結構轉型加速,貧富差距凸顯;我們在收入增加後,可以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但佔據我們意識的是別人所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相對剝奪),我們的物質慾望不斷上升而自己卻越來越不滿意,因此沒有幸福的感覺。

三、結論

金錢財富與幸福感有相關關係,但是並非一直呈現正比例關係。由於人具有適應能力以及社會比較傾向,金錢財富的增加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不一定帶來幸福感的相應提升。

參 考 文 獻

[1]David s.社會心理學(第8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2]鄧海建。“漲工資最幸福”指向着民生改善[N/OL].2012-11-05.

[3]宣華華。隨身三件寶。[N/OL].2013-03-04.

[5]調查顯示中國人幸福感仍在下降沒有10年前快樂[N/OL].

2012-03-04.

[8]我國手機普及率超全球水平質量反降需強化監管[N/OL].2013-03

-04.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二

而幸福感較低的人羣中,還有離異人士。報告顯示,離異人士的幸福感得分僅有78.94分。未婚人士得分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得分為82.29分。

收入與幸福感成正比

針對此次調查,喻志強説,調查發現,收入與幸福感成一定正比。他表示,從調查結果看,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三分組低收入羣體幸福感較低,而收入在4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羣體幸福感最高,其中4500元以上收入的幸福感得分為86.54分。

收入與幸福感成正比

多重因素影響幸福感

記者注意到,此次調查中,影響成都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收入水平、生活壓力、物價、個人意願是否得到滿足等多方面。多達32.9%的市民對自己的工作工資收入不滿意,41.3%的市民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自己的工資水平不高。同時,生活壓力大也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有近五成的市民感覺當前的生活壓力較大。

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三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美國只有34%的成年人説他們非常幸福,50%的人覺得相當幸福,15%的人覺得不很幸福,另外1%的人不知道是否幸福。這些數據已經非常穩定地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變化,從1972年到2004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人的幸福趨勢波動很小。

但是,一些人確實比其他人更幸福。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發現:家庭年收入超過100,000美元的,49%的人認為他們非常幸福,相比之下,那些家庭年收入少於30,000美元的,只有24%的人認為他們非常幸福。可能是更多的收入導致了幸福,也可能是幸福促進了更多的收入,還可能是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了收入水平和幸福程度。

幸福領域的大部分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幸福感深受生活事件(如是否獲得更高的晉升?和男朋友打了一架?)和心理特質(自尊、樂觀、一種歸屬感、愛的能力,等等)的影響。

皮尤研究發現了一些其他有趣的關聯幸福的因素。結婚了的人比未婚的更幸福,有的人比沒有的更幸福,富有的人比貧窮的更幸福,陽光地帶的居民比其他地方的更幸福。皮尤研究還發現了一些沒有關聯幸福的因素,有孩子的人沒有比無孩子的更幸福,退休人員沒有比工人更幸福,有寵物的人沒有比無寵物的更幸福。

一、收入與幸福的關係

幸福和家庭收入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常強烈。家庭收入在150,000美元及以上的有50%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幸福,相比之下家庭收入在20,000美元以下的只有23%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幸福。但從長期幸福趨勢來看,幸福與收入的關聯就不高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美國從1972年以來一直是保持三分之一的人報告非常幸福,幸福趨勢的波動很小。但是,在過去的三十年裏,美國人均總收入以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美元計算,已經翻了一番。總體來説,美國人現在比上一代人更有錢,但是卻沒有更幸福。

我們不禁要問,金錢買不來幸福嗎?不能。數據表明,主要影響幸福的不是你有多少錢,而是在相同時間你是否比其他人有更多(或更少)的錢。

二、與幸福的關係

每週參加一次或更多次宗教禮拜的(43%)比每月參加一次或更少的(31%)以及很少或者從不參加宗教禮拜的(26%)更幸福。幸福和參加禮拜的頻率之間的關聯已經在多年研究幸福的General Social Surveys中有一致的結論。這個結論適用於所有主要的宗教教派。比如,每週參加一次或更多次天主教禮拜的教徒有38%報告非常幸福,而參加更少次數天主教禮拜的教徒只有28%報告非常幸福。

三、婚姻、孩子與幸福的關係

結婚了的人(43%)比未婚的(24%)更幸福,這在多年的調查中得到了一致的認可。這個結論對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都適用。

總的來説,做了父母的人比沒有做父母的成年人更幸福,但是一旦考慮到婚姻狀況,幸福的這個差距就消失了。有孩子的已婚人士與沒有孩子的已婚人士一樣幸福,有孩子的未婚人士與沒有孩子的未婚人士一樣幸福。

四、年齡、性別與幸福的關係

調查顯示,年輕人沒有中年人和老年人幸福。這種幸福的差距在男人中更明顯。18歲到29歲之間的男人與65歲以上的男人之間的幸福感差距達到了15%,而這兩段歲數之間的女人的幸福感差距只有7%。

五、工作、教育、衞生、地理位置與幸福的關係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四

女性比男性早進鬱悶期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這項調查是在英國沃裏克大學和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的聯合領導下展開的。調查報告顯示,人一生的快樂水平高低明顯地呈U字形分佈,童年和老年時期高,中年時期低。研究小組對世界大部分國家――從阿塞拜疆到津巴布韋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國家民眾的幸福感起伏都一致呈現U字形的規律。

人們在大約44歲的時候最容易出現抑鬱問題。分別來講,男性最不開心的年紀是在50歲左右,女性在40歲左右,女性會比男性更早一點進入中年情緒低潮期。

“中年危機”面前人人平等

研究者相信,U字形規律是由人性內在因素決定的。調查顯示,一些外在的因素,包括不同國家和民族背景、社會經濟地位、工作、婚姻和生育狀況,對此影響不大。無論窮人還是有錢人,已婚者還是單身人士,行業精英還是失業者,他們在步入中年的時候都很可能會遭遇“中年危機”的抑鬱。

英國沃裏克大學經濟學教授安德魯・奧斯瓦德説:“什麼原因導致U字形規律的出現,以及為什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沒什麼差別,目前還不太清楚。其中一個可能性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漸漸學會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且從中年開始壓抑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願望。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快樂的人普遍更長壽,從而令高齡人口的幸福水平重新上升。此外,老年人看到朋友的離世會更加珍惜自己剩下的歲月。”

健康老人樂比孩童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五

幸福指數:中國人幸福嗎

樑捷,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オオ

近些年來,人們對幸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追求“幸福感覺”轉向追求“幸福指數”,希望能夠準確地衡量自己對幸福的把握,從而能更好、更有效、更“幸福”地追求“幸福”。

我們在評價和計算“幸福指數”之前,有必要先反問自己,幸福是什麼?幸福能否被指數化地衡量?

一、幸福都是相似的?

┝愕愕韃樵做過一份名為《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這份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經濟無憂是城鄉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這份報告有簡化幸福的嫌疑,卻也得出了重要的結果,傳遞出很多中國居民對於幸福的認識。從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經濟無憂這三項指標來看,中國居民們更看重長久影響幸福的一些因素。

幸福是一種瞬時感受還是一種持續的經驗,學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有人強調瞬時的幸福感,更多的出於生理層面的考慮。但設想一下,一個人面對突發事件,可能感覺到強烈幸福,但回去冷靜下來,仔細盤算,發覺收益並沒有那麼大,甚至還出現了誤算,那麼幸福程度自然就會有所折扣。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即這人回去以後反覆體會這次帶來幸福刺激的事件,越想越覺得開心,幸福的刺激一次又一次被強化,持續很長時間。所以,瞬時的幸福和持續的經過反思的幸福是不同的。

經濟學家黃有光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兩種人生選擇:第一種,一個人一輩子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卻從未被承認,也沒有獲得多少金錢。在他臨終時,突然知道自己獲得一項極高的榮譽,一輩子的工作也完全被承認了,他感覺無比幸福;第二種,一個人一輩子都很成功,風光無限,也享受到很多東西。可是他在臨終時,突然知道自己破產了,或者名譽掃地了,一輩子的成就被否定了,他感覺很痛苦。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人生,你覺得哪一種人生更幸福?

經濟學的主流觀點認為,恐怕還是第二種更為可取,因為從總量和平均水平來看,第二種選擇要明顯高於第一種。痛苦總是短暫的,它的邊際影響隨着時間流逝而減少。幸福指數的調查,還是應該考慮總體的、長時段的、經過反思的幸福體驗。

上述研究報告正基於口頭及書面的實際調查,故而反映了一種經過時間沉澱以後,反思、想象和體驗到的幸福感。這類幸福比較深沉,比較悠長,沉積在我們內心的深處,確實是較高層次的幸福感。雖然它沒有剛剛接受到刺激時那麼強烈,但經過反思,卻是比較準確和有效的真實幸福體驗。

中國民眾所看重的三種幸福源泉,並非偶然,自我保全和自我複製是生物的兩種本能。不難發現,調查結果的幸福三大源泉“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經濟無憂”形象地表達出這種生物學思想。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負面的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三大源泉中任意一種破壞了,甚至只是破壞與幸福源泉有關的資源,就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幸。

二、錢越多越幸福?

依據常識可以知道,幸福與經濟收入多半相關。經濟學家伊斯特林(Easterlin)於20世紀70年代在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時,已經着手研究人們的快樂水平。他通過對20多個國家的統計、抽樣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通常在一個國家內,富人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要高於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結果尚難預測,窮國的幸福水平經常與富國幾乎一樣高。比如美國居第一,古巴竟接近美國居第二。

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時候,收入水平增長與幸福程度的提高基本同步。然而一旦越過一個閾值(往往是年人均GDP一萬至一萬五千美元),收入水平與幸福水平就失去了關聯。有可能錢越多越快樂,也可能錢越多越痛苦。

伊斯特林對其發現的分析和解釋頗具説服力:儘管文化傳統的差異會使某些國家人民的快樂感超過其他國家,但不同社會生活水平存在着差異的現實是超越國界的。問題的關鍵是,越富有的國家,人們期望的就越多,從而降低了“財富振奮精神”(wealth lifts spirits)的機會。所以決定人們快樂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是人們對幸福和快樂的“渴望”(aspirations)。這種渴望隨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當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收入水平開始影響人們的幸福水平。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或期望值,對人們的快樂和幸福程度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足者常樂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伊斯特林最終得出研究結論是,金錢與幸福的關係,從統計結論來看,有可能是正相關,但也可能負相關,總體來看,兩者不相關。

中國是不是也存在“伊斯特林悖論”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項研究指出,在中國,家庭月收入12001―15000元是一個“閾值”。當月收入超過15000元時,幸福感與收入不再有關聯,有可能錢越多越痛苦。

另一份報告則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報告指出,62.3%的中國城鄉居民“有時”甚至“經常”、“整天”地感到焦慮不安,但進一步的交叉分析顯示,“個人年收入”與生活滿意度和心情並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回答“哪些事情經常令您感到愉快?”的問題時,排在前四名的依次是:家庭生活和諧、身體健康、幫助了別人、工作得到了別人的認可,而“薪酬或收入提高”只是排在第五名。

錢也不是萬能的。目前中國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高於農村居民的收入,而幸福度卻比農村居民普遍要差。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中國農村居民2003―2005年家庭人均收入是2622元、2936元和3255元,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達到了8472元、9422元和10493元,幾乎要相差3倍,而後者的幸福度卻反不如前者。顯然中國的城市居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壓力大到無法讓人快樂起來。

三、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幸福?

前幾年,有一份關於“幸福指數”的調查報告,將浙江杭州列為中國最幸福的城市,麗江、青島、大連、蘇州等城市的排名都很靠前。其中理由很簡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雖然杭州的人均GDP未必有上海高,但西湖為全體杭州市民們帶來的快樂,是上海等城市根本無法想象的。

可是去年另一份報告的結果表明,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數最低,而江蘇、四川、福建、重慶四地幸福指數排名居前,幸福水平低的原因,主要由高懸的房價和地價所引致。

自然環境、生活氛圍對於中國人的幸福水平至關重要。可是隨着城市房價的猛漲、日用品的通貨膨脹、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微弱的幸福水平提升,被高房價輕易地打壓下去。西湖再好,終不能彌補無法買房(甚至無望買房)所導致的絕望。

有些實證研究表明,所有人羣中,由單位建房的羣體由於在住房上支出較少,幸福感最高。買房族其次,他們雖要歸還鉅額房貸,但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而主流的租房族倒似乎是最不幸福的,甚至比單位集體宿舍居住者的幸福感還要低。

有趣的是,有學者的調查表明,有房貸的中國人更幸福。他們解釋説,房奴多為70、80後,這些羣體本身的幸福感就高於其他代際,因為他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有目標、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這種邏輯很荒謬。有房有貸的中國人,很可能是比無房無貸的中國人更幸福,因為他們畢竟還能買得起房,説明有一定的收入基礎。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比有房無貸的人更幸福。扭曲房價對大城市居民造成的痛苦,實在與“有收入、有目標、對未來充滿憧憬”無關。

又有一份報告,主要調查不同職業工作人員的幸福水平。他們的結論是,從不同職業的幸福排名來看,公務員最幸福。公務員的職業優勢給他們的家庭、婚姻生活帶來諸多好處,公務員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幸福感體驗尤其顯著。排在第二位的則是中國房地產從業人員。

這份報告與我們的直覺相符。近年來,中央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級公務員的待遇有了極大提高,一般也不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所以公務員崗位競爭的激烈程度,遠在其他崗位之上。很多學者都認為,目前中國公務員的收入水平與他們實際應得的收入水平不符。單純從幸福指數的角度來看,固然是公務員的幸福指數最高。但從社會公平角度來看,他們快速提高的幸福水平,往往損害其他就業者的利益,影響社會公平,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

四、這一代人的怕和愛

我們這一代人很少談論什麼幸福,倒是更多地談那些影響幸福的事。有一份公佈的報告説,現代人的幸福主要包括住房保證、收入穩定、孩子爭氣和身體健康這四個方面。實踐告訴我們,即使這幾個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也不能保證我們幸福,最多隻是讓我們少一點擔憂和害怕。

我們很難界定和研究幸福,只能做減法,看看哪些因素使得當下中國人最不幸福。那麼將這份報告反過來,住房擔憂、失業擔憂、教育擔憂、醫療擔憂和養老擔憂是就中國人的五大心病,這十餘年來的改革,始終未能除去這些心頭大患。

先來看工作中的憂慮,這裏有一系列的數字非常説明問題。大約有四分之一被調查者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的工作量不合理;40%的被調查者對工作環境和工作關係不滿意;將近50%的被調查者對自身的發展前途缺乏信心;近四成的被調查者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人是幸福的”,這句話恐怕應該打上問號。至少那麼多的調查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人覺得工作不怎麼幸福,大約有三成的人認為工作是非常不幸福的,而真正能體會並享受工作快樂的人,只佔所有工作人羣的不到一成。而且有相當數量的人對工作衍生出來的人際關係、薪酬問題、生活問題等存在不滿。工作佔據了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一塊時間,卻給我們帶來大量的不幸,這似乎就是殘酷的工作現實。

再來看“孩子爭氣”這點上引發出來的焦慮。一項調查顯示:上海竟然有24.39%的中國小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另外一項調查發現將近1/3的在校大學生曾有過自殺念頭。北京大學生自殺率在9―24人/10萬人之間,自殺死亡已佔至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心理學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內心都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有些隨着時間的逝去而好轉,還有些則沉澱下來,潛在地影響個人的性格。我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中4%為臨牀抑鬱,即需要接受臨牀治療的重症抑鬱。5個孩子中會有一個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表現。可見中國的孩子們多半都不怎麼幸福,默默承受着壓力。

接下來是“身體健康”問題。雖然大家表示看重身體健康,但是真正時刻關注健康,健康意識較強的人只佔總人口的17%。最近十年來,50歲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上升最快,因為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而社會上70―8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真正健康的人不到10%。以健康意識為例,在我國,每100萬元醫療費中,有99%的費用用於治療,只有1%用於預防;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應該是7比3。這項數字表明國人健康意識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5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由於事業和家庭等的拖累,健康意識最為淡漠。

一旦生病以後,問題就變得很嚴重。38.0%的受訪者認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形勢嚴峻。持這種觀點的受訪者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比例依次是33.0%、40.2%和41.0%。34.3%的受訪者認為該問題非常嚴峻。

這些數字是冷冰冰的,但背後折射出的問題是觸目驚心的。病人無論在知識上還是身體上,都處在弱者的地位。疾病給他們帶來痛苦,對他們而言,克服疾病是追求幸福的最直接手段。可是,看病難、看病貴、假藥氾濫,給他們造成最大的威脅,有可能使他們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我在這裏不想討論影響幸福四大因素中的“住房保證”。十年之前,這個問題真還值得討論。可是到了今天,隨着房價不斷攀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裏,絕大多數青年人都買不起房子,甚至完全放棄了買房的想法。而與住房密切聯繫的婚姻、戀愛問題卻不能這樣被放棄。住房問題成為了年輕一代人心理上的重大創傷,不僅改變了幸福指數,很可能還改變了人們對於幸福的理解。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六

>>國民幸福感提升的路徑選擇 提升國民幸福感的幾點思考 民生改善,提升公眾“幸福感” 國民主觀幸福感的實證研究 提升醫生工作倖福感的策略研究 提升教師幸福感的人文途徑研究 促進經濟增長 提升國民幸福感 “中國夢”對國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評述 從收入分配改革角度談國民幸福感的提升 怎樣提升您的幸福感 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淺析教師幸福感的提升 提升幸福感的旅程 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提升“新市民”的幸福感 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的男同學 幸福論視域下體育健身提升個人幸福感的探析 體育教師的幸福感 民生指標管理視域下的農民工幸福感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7] 陳小林,王正倫,周瑜。民生體育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7,21(4):5-8.

[8] 駱秉全,樑蕾,王子樸等。北京市弱勢人羣體育問題研究 [J].體育科學2006,26(8):10-16.

[9] 江崇民,張彥峯,蔡睿等。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3):9-19.

[10]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華中師範大學,全國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調查課題組。當代中國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13.

[11] 周結友,裴立新。羣眾體育等於社會體育嗎――羣眾體育和社會體育概念及其相互關係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1):8-11,22.

[12] 韓勤英。從終身體育看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一體化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3):380-381.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七

六成被調查者不太幸福

調查自今年3月起至6月結束,從北京市16區縣隨機抽樣20~79歲人羣。結果顯示,很幸福、一般幸福和不太幸福的比例分別為2.5%、22.8%和56.4%,而非常幸福的僅為0.08%。此次幸福指數概念重點關注的是人內心感受而非外在客觀條件,人內在的幸福感往往會通過對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反映出來。因此,在調查中設計了眾多問題,答案分值範圍為0~48分,分為五段,低於9.6分為很不幸福,隨着分數增加依次為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

八因素影響家庭幸福感

對家庭不滿意的因素主要有八個,從大到小的排序分別是:經濟收入低、住房太小、居住環境差、身體差、工作不理想、子女教育、夫妻不和睦和夫妻性生活不和諧。隨着年齡的增長,在40~70歲間,幸福感反而下降。

此外,北京市居民目前的心理壓力來自於食品安全、經濟狀況、社會變化快、子女教育、自然災難等。食品安全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為這一問題直接關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給現代都市人造成的心理壓力最直接且最具衝擊力。

提高幸福感應雙管齊下

提升幸福指數可從外部條件和自身兩方面改變。其中,政府應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儘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完善醫保體系,改善工作環境,提供諮詢和推薦機會等;同時,居民自身也應培養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多看有益健康的書、做好人生規劃,在生活中鍛鍊和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報告解讀

1.年齡因素:年齡對家庭幸福指數影響較大,20~29歲最幸福,隨即走低,60~69歲幸福指數最低。

解讀:就20~29歲年齡羣體幸福指數較高而言,主要原因應該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大多剛參加工作,對未來有美好憧憬且雄心勃勃的青年人多有人生目標,對即將進入的工作有一定信心。而40歲以上的羣體創業壓力大,有一定生活和工作的煩惱。50~59年齡段幸福指數最低則與子女教育有關。工作10~20年後,隨着結婚生子,職業倦怠感將達到最高峯。

2.健康因素:身體健康情況與幸福指數成正比。

解讀:健康是人類的財富,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個體的幸福指數。調查發現,非常健康的人幸福指數可達到22.5,一般健康、不太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幸福指數則由22遞減至21.5(滿分23)。

3.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高,幸福指數並不隨之走高。如果收入等級分為6級,則第5級的人幸福指數最低。

解讀:家庭收入的高低與幸福指數有關,但並非必然的因果關係。幸福是人內心的一種感受,除了房子、居住環境、工作、收入等外在硬件條件外,人際關係、子女教育、夫妻和睦程度、朋友數量等都構成了影響幸福指數的綜合因素。

4.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和幸福指數沒有直接關係。調查顯示,大專學歷者最幸福。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八

小童説自己雖然有份體面的工作,稍高的收入,但每天忙忙碌碌疲憊不堪,工作壓力大得讓自己感覺很壓抑,精神緊繃;雖然有房有車,可每月的還貸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還有人際關係、家庭、孩子等等,讓自己心力憔悴。雖然有了別人眼裏的幸福,可是自己內心卻感覺離幸福越來越遠了。記得以前在路邊買一串麻辣燙,在超市買到一件打折的衣服都會快樂很久,可是現在已經很久沒有那種簡單的快樂了。

看來,幸福與房子、車子、票子無關,生活質量高的人,未必幸福感就高。財富有時候提高的是面子,而不是幸福的感覺。

我身邊有一位女友,在一家公司做普通的職員,收入平平,而且嫁給了一位沒有錢的老公,沒房沒車,可是她每天都幸福洋溢。她擁有着很多低成本的幸福,在超市買了份特價菜,在網上淘到一件便宜實惠的東西,手機充值送了點話費,收到一份禮物,看了一部好電影,加了一點工資,偶爾和老公出去吃一次大餐等等,都能讓她感覺很快樂。還有平時與老公小日子當中的一點小細節,小感動都被她描述得那樣浪漫幸福。她説幸福的感覺是無處不在的,追求幸福的成本越大,生活反而會越累,如果為了追求別人眼裏的幸福而丟失了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是得不償失的。

原來,幸福與幸福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幸福是高質量的生活指標,而幸福感則是一種主觀體驗和感受,是一種滿意感、快樂感、價值感等,要靠自己去感知、去捕捉、去品味。

幸福有時候就是我們冬天裏穿的一件外表漂亮時尚的衣服,而幸福感則是衣服給身體帶來的温暖。有些衣服穿在身上有了美麗,有了風度,卻沒有了温度,倒不如穿着一件樸素土氣的棉大衣來得温暖和實在。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九

【關鍵詞】國小生 學習主觀幸福感 調查

國小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羣體,學習對其而言是極其重要的生活事件,學習幸福感是其主觀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主觀幸福感是指作為特殊個體的學生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特定的生活領域所做出的整體評價,是指學生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積極引導下,伴隨着道理的認識,對學習產生的情感體驗。國外研究發現各生活領域的青少年對學校滿意度的低下可能導致學業成績不良、退學、違紀等一系列的負性後果。學齡期兒童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否在學習中有快樂的體驗,對其未來的學習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本研究旨在通過實地調查,深入瞭解國小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現狀,為提高國小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和豐富學校教育評價體系提供實證性支持。

一、調查方法

採用《中國小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量表》進行問卷調查。該量表共16個條目,由學習體驗、現有成績感受、環境激勵以及希望學習成績等4個維度組成。每個條目分為“完全符合”(1分)、“比較符合”(2分)、“不太符合”(3分)、“完全不符合”(4分)四個等級,根據學生的回答計算每個維度得分。

本次調查對象是江西省吉安市師範附屬國小1~6年級學生。將調查問卷發放至國小各年級兒童,隨堂測試,學生獨立完成問卷並當場收回問卷。

將回收的有效問卷整理編號,數據輸入SPSS 16.0數據庫,進行統計學處理。不同年級量表得分比較採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

二、調查結果

發放問卷 349份,回收有效問卷 334 份,有效率為 95.7%。調查結果發現男生在學習主觀幸福感總得分、學習體驗和現有成績感受維度的得分要顯著高於女生,環境激勵和希望學習成績維度男女生得分無顯著性差異外。在學習主觀幸福感總體得分和現有成績感受、學習體驗、環境激勵等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在希望學習成績維度上各年級無顯著性差異。

三、分析與討論

對於以學校為主要生活場所的國小生而言,學習主觀幸福感對學生個體的行為與人格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國小階段的學習主觀幸福感低下將不利於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良好品質,將妨礙其終身學習理念的確立。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在學習主觀幸福感總得分、學習體驗和現有成績感受維度表現要優於男生。可能因為國小階段女生學習成績和心智成熟要優於男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好,與父母有較好的溝通和交流。而在環境激勵和希望學習成績維度無顯著性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無論男孩女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

國小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下降,1~2年級學學生學習幸福感在中上水平,三年級開始國小生學習主觀幸福感處於中下水平,總體呈降低趨勢,三年級與1~2年級出現顯著性差異,提示三年級是學習的轉折期,此時需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

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標誌,現有成績感受是直接影響學習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學習主觀幸福感隨年級變化的趨勢可能與學生成績感受密切相關。1~2年級學生剛開始入學,對一切充滿好奇,較少的考試也尚未顯示出學習成績的差距,但進入三年級後,隨着課程的增加、內容的複雜,學生間學習差距逐漸明顯,這時學生現有成績感覺最差,逐漸適應後,現有成績感受略有好轉,但六年級面臨緊張的升學壓力,現有成績感受略有下降。學習成績直接決定學生接受表揚或批評的多少、決定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等,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

學習體驗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體驗,是影響學習主觀幸福感關鍵因素。根據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所闡述的原理,積極情緒體驗有利於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得不到積極情感的體驗,必將厭倦學習,降低學習主觀幸福感。根據學習體驗各條目的因子分析,發現隨着年級增加造成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下降的學習體驗原因主要是學習的趣味性和與師長的分享性逐漸下降。對於心理水平尚處於從幼稚逐漸成長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的國小生,隨着年級的增加,心理髮展逐漸體現出較強的矛盾性,表現為反抗性與依賴性並存、封閉性與開放性並存,其幸福感逐漸從滿足於簡單與家長的傾聽、表揚和鼓勵,發展為需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尊重和自主,因此隨着年級的增加,其環境激勵維度得分逐漸下降。

學齡期兒童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否在學習中有快樂的體驗,對其未來的學習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關注國小生學習主觀幸福感是國小教育的嶄新內涵和創新壯舉,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從關注社會發展對人的異化影響,到關注以人為本的主體能動精神科學素養。作為學習最初階段的國小教育,在提供啟蒙知識教育的同時,需重視國小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培養薰陶,對於完善人格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隨年級增加的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下降的現狀需引起國小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甘雄。國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分析[J]. 教學與管理,2011:70-72.

[2]馬穎,劉電芝。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初步研究[J]. 心理髮展與教育,2005,21(1):74-79 .

[3]Hubner ES,Drane W,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o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4]張豔琴。 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國小生學習主觀幸福感關係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十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原住居民;生活現狀;幸福指數;良性發展

一、城鄉結合部地區居民幸福指數調查

(1)調查目的。早期城市與鄉村的景觀差異明顯,但隨着城市化過程的加快,城市不斷向擴展,使得毗鄰鄉村地區的土地利用從農業轉變為農業、工業、商業、居住區以及其他功能並存,並相應興建了城市服務設施,從而形成包括郊區的城鄉交錯帶,原來的一些農村正在向城鎮轉型。在耕地減少的情況下,很多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成為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原住居民。這些城鄉結合部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當地人的生活現狀如何,對生活持着怎樣的態度,我們不得而知。為了瞭解城鄉結合地區原住居民的生活現狀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我們團隊於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多次在杭州郊區附近的農村進行實地調查,最後以九堡村和蕭山瓜瀝鎮航民村作為典型對象進行調查分析。(2)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及調查方法。我們首先調查了位於杭州城鄉結合部、土地徵用已經基本完成的九堡村,杭州最大的服裝交易市場——四季青剛剛遷至九堡,杭州市政府計劃用幾年時間將九堡打造成躺在綠陰懷抱中的現代新都市主義社區。不過,對目前的九堡來説,經濟發展的藍圖還只是一張圖紙,房產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除九堡外我們也重點考察了蕭山的航民村——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代表。在前往航民村實地調研以前,我們通過查閲相關資料,瞭解到航民村積極發展村級經濟,依託集體經濟實力,全村村民享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障,户户住上花園式樓房或別墅,實現了“全村沒有困難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的目標。此次共準備了300份調查問卷,九堡村和航民村各發放150份問卷,以每家每户走訪的形式,完成了這些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涉及城鄉結合部的男女老少,涉及到從事各行各業的原住居民。按年齡標準分,九堡村中年齡在18~35歲有62人,36~59歲有66人,60歲以上有22人。航民村中年齡在18~35歲有68人,36~59歲有70人,60歲以上有12人。按性別分,在九堡村中受訪者中男性75人,女性75人。航民村受訪男性為80人,女性70人。按户籍標準分,九堡村受訪者中農村户口137人,城鎮户口13人。航民村受訪者中農村户口124人,城鎮户口26人。(3)問卷設計與統計方法。調查小組參考了各種各樣的幸福指數調查報告,結合城鄉結合部的特點設計出調查問卷。問卷共13個小問題,主要為封閉式問題,同時設計了小部分開放式問題。後期數據的統計及分析,主要運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並擬定了一個訪談提綱,對兩村原住居民進行個別訪談。

二、城鄉結合部地區居民生活狀況

(1)居民家庭經濟壓力情況。對於目前的經濟壓力,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認為有點壓力的佔大多數,也有一部分人沒有考慮過,認為壓力很大的人比重非常小。從中可以看出,兩村原住居民大多數人存在或多或少的些許壓力,但很少有人感到家庭經濟壓力很大。可以説明城鄉結合部原住居民的家庭經濟壓力普遍較小。(2)居民空餘時間娛樂休閒情況。在回答“平時空餘時間如何度過”這一問題,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別有約佔84%和82%的人選擇玩電腦,看電視等或者下棋,跳舞,健身等文娛活動,佔到絕大多數。兩村仍有約16%和18%的人選擇打麻將,打牌等度過空閒時間。説明城鄉結合部原住居民娛樂休閒方式多樣,以文明休閒娛樂方式居多,但仍存在少數打牌打麻將等活動的娛樂休閒方式。(3)居民人際關係狀況。在與周邊鄰居關係方面,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絕大多數人認為相處很融洽,都還過得去。極少有人選擇鄰里之間基本不交流,兩村受訪者中沒有人認為相處不和睦的。從中可以看出,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之間鄰里關係都比較和睦,人際關係也很和諧。(4)周邊生活生態環境狀況。在對周邊生活生態環境這一項調查中,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別有約92%的人認為周邊環境整潔乾淨,適宜居住或者還可以,比較適宜居住,佔到絕大多數,只有分別約佔8%的人認為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嚴重。總體來説,九堡村和航民村這兩個城鄉結合部地區環境都適宜當地原住居民居住,環境污染小,過度開發現象較少。(5)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在對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別有約佔61%和71%的人認為可以滿足一部分需求,佔到大多數。認為完全可以滿足需要的兩村分別約佔21%和27%。認為完全不可以的九堡村約佔18%,航民村僅佔2%。由此可見,隨着城市化進程城鄉結合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能較好地滿足原住居民一部分需求,但離完全滿足還存在一點差距。(6)居民社保體系情況。對於目前的社保體系,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別有約29%和33%的人認為能滿足,約佔39%和53%的人認為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有缺陷,仍有少部分人認為基本不可以和沒有任何作用。可見,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認為現行的社保體系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仍有一些缺陷。城鄉結合部現行的社保體系能基本滿足居民的要求,但仍需要採取一定改進措施。(7)周邊治安情況。與城市化之前相比,對於目前的治安情況,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別有54%和84%的人的人認為有所好轉,佔大多數,僅有少數人認為治安情況惡化。所以與城市化之前相比,城鄉結合部的治安情況有了明顯好轉,儘管仍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但城鄉結合部原住居民普遍感覺當地治安情況好,居民生活有安全感。(8)生活狀態總體評價情況。最後,對生活狀態總體評價時,九堡村和航民村受訪者中分別有約95%和100%的人認為滿意,比較滿意或者認為一般還可以的,只有九堡村少數人對目前生活不滿意,航民村沒有人認為不滿意。整體來説,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對生活的幸福滿意度較高,普遍感到目前的生活比較幸福。

三、結論分析

航民村受訪的原住居民中,對生活滿意和比較滿意的約佔61%,九堡村約為42%。航民村生活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都要高於九堡村,同時沒有受訪者對目前生活感到不滿意的。反之,九堡村仍然有5%的受訪者對目前生活表示不滿意,對生活狀態感覺一般的佔絕大多數。那麼,為什麼同為城鄉結合部的兩村原住居民對生活滿意度有不同的答案呢?我們認為,以下因素決定了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1)受教育程度。航民村原住居民受教育程度高於九堡村。我們在問卷調查過程中也瞭解了學歷這一背景信息,兩相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航民村高中及以上人數為101人,同時本科及以上人數有42人,而九堡村高中及以上人數為60人,本科及以上僅為11人,九堡村文化水平集中在國中及以下。這也反映出航民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九堡村,文化素質水平較高。因為文化水平高低會直接影響居民的就業問題和精神文化素質,也會影響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從而影響居民幸福指數。所以一般認為學歷較高,幸福指數越高。(2)收入與職業。航民村的整體收入與就業情況優於九堡村。航民村情況如下:

九堡村情況如下:

兩村原住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差異並不明顯,打工的佔據大多數。但是仔細詢問之後,在九堡村的其他一欄主要指自由職業者,這些羣體工作不固定,面臨失業的風險很大。而航民村受訪者所指的其他是村集體企業工作,而且受訪人羣中企事業單位工作較多。總體來説,航民村為該村原住居民提供的就業環境要優於九堡村,收入高而且也很穩定。(3)經濟壓力。航民村原住居民中認為毫無壓力和沒考慮過壓力問題的人多於九堡村,且認為壓力很大的人也少於九堡村。總體來説,航民村經濟發展迅速,依託村級集體經濟,該村原住居民生活水平高,普遍沒有沉重的生存壓力。航民村原住居民的經濟壓力普遍小於九堡村。(4)土地徵用情況。航民村受訪原住居民中留有少量耕地的為17人,而九堡村留有耕地自己種植的仍有68人。此外航民村土地全被徵用的有89人,九堡村為34人。從實地走訪直觀來看,航民村的土地徵用程度也遠高於九堡村,全村幾乎見不到居民用於單獨耕種的土地。相反,九堡村還是能見到當地居民自己耕種的土地。所以,總體來看,航民村的土地徵用程度要高於九堡村,且大部分土地徵用工作已完成。航民村土地徵用後,土地集中由農業工人用現代化機械統一生產,生產低價出售給村民。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生產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取代了低效率低產出的單幹模式。(5)居住條件。航民村住房條件優於九堡村,人均居住面積普遍大於九堡村。

根據問卷調查及實地走訪,我們可以知道航民村原住居民主要以自建別墅和村集體統一建造別墅為主(300平方米左右),可以説家家户户住別墅,高檔程度令人羨慕,而九堡村多為村集體建房。且航民村居住在商品房和租房的情況也比九堡村少。從住房情況來看,航民村的住房條件自然比九堡村高檔。從人均居住面積來看,九堡村人均20~40平方米居多,而航民村集中在40平方米以上。航民村人均居住面積普遍大於九堡村。(6)子女教育。在周邊學校質量這一問題上,航民村有93%的人認為比之前好轉,沒有人認為惡化。而九堡村只有67%的人認為有所好轉,仍有32%認為沒有區別,也有人認為惡化的。總體來看,航民村原住居民對周邊學校質量的肯定明顯超過九堡村,周邊學校質量得到居民認同。子女教育問題是一個家庭非常關心的問題,是居民能夠切實感受到的問題,能夠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高低。(7)生活環境。航民村周邊生活環境整體優於九堡村。對周邊生活生態環境的評價中,雖然航民村和九堡村同時有約8%的人認為周邊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嚴重,但是航民村有約37%的人還是認為整潔乾淨,評價較好。九堡村有17%的人認為整潔乾淨,其餘大部分約75%的人集中在“還可以”這一評價上面。但是根據實地走訪的結果來看,我們也是傾向於認為航民村的周邊環境優於九堡村。周邊生活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居民幸福指數。(8)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航民村基礎設施建設較九堡村完善。航民村原住居民中有27%的人認為完全可以,九堡村為21%。認為可以滿足一部分需求的航民村佔71%,九堡佔61%。但是在“完全不可以”這個選項中,九堡村佔18%,航民村僅為2%。總體來説,航民村基礎設施建設較九堡村更為完善。(9)社保體系。對於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航民村受訪的原住居民中有33%認為能滿足需求,53%認為基本可以,同時九堡村有29%認為能滿足,39%認為基本可以。但是在選擇基本不可以和沒有任何作用是,九堡村分別為13%和4%,航民村僅為1%和0。説明航民村原住居民對現行的社保體系較為滿意,而九堡村仍有不容樂觀的地方。(10)治安狀況。對比城市化前後,對於治安情況航民村被受訪者中有84%的人認為好轉,佔絕大多數。九堡村有54%的人認為好轉。而認為惡化的航民村僅為1%,九堡村佔到5%。航民村治安情況好轉較九堡村明顯。在採訪中九堡村原住居民也對治安情況表現出了一些的擔憂。總體來説,航民村治安情況好轉明顯,九堡村仍有待加強。

四、幾點建議

(1)城鄉結合部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發展社會經濟。經濟收入因素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表明,收入與幸福指數呈正相關。航民村的領導班子敢於帶領全體村民一起發展集體經濟,最終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帶動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路子。而九堡村很多農民只是依靠出租房屋來賺錢,其他很多富裕的勞動力外出打工,並沒有致力於發展當地的經濟產業。(2)城鄉結合部可以集中剩餘閒散的耕地資源、剩餘的勞動力和資金來發展集體經濟,發展規模化工業或者農業,緩解就業壓力,為原住居民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九堡地區分散的耕地往往都是農民自己耕種自己收穫的,只能實現自給自足,基本沒有什麼收益。同時很多閒散的勞動力資源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如果能夠像航民村那樣,九堡村將閒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同時將閒散的出租屋集中起來,利用四季青這一服裝批發商場的優勢,發展規模化的飲食業和酒店賓館之類的服務業,則必將會有不同的景象。(3)城鄉結合部必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是直接影響城鄉結合部居民幸福指數的最主要社會因素。航民村在城市化進程中軟硬件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從提供住宿服務的星級航民賓館,到提供生活用品的航民商場,再到提供精神享受的航民影院,城市所獨有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這些都讓居民在生活之餘有了良好的休閒場所,也為開展文明娛樂休閒活動提供場所,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指數。同時周邊學校質量也有了很大改善,能夠實現就近上學,切實解決當地人的子女教育問題。(4)城鄉結合部必須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和安排,建設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如何與外來人口和諧共處也是影響城鄉結合部原住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在九堡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外來人口,他們大多向當地人租借房屋經營小本生意,但是管理很不規範,違章建築繁多,有些地方髒亂差現象比較嚴重。我們認為,當地政府部門在對待外來人口的問題上,必須與户籍管理制度相掛鈎。規範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同時對於剩餘的外來人口勞動力資源也可以考慮重新整合,將他們集中起來,考慮給他們提供就業的機會或者進行技能培訓,以使他們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同時通過宣傳教育提升他們的文明素質,改變不良生活習慣。(5)城鄉結合部必須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居民不幸福感的產生來自於社會生活各方面壓力,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分工合作,致力民生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民眾基本需求。在九堡地區,我們發現存在這樣幾種人羣,一種是原來的房屋被拆遷之後搬進小區的,這部分人生活還算舒適,有相應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另一種是當地的一些農民,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農民,他們沒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也因為捨不得交錢而沒有辦理。對於他們來説看病自然就覺得貴了,老了也覺得沒有依靠。針對這幾種不同的人羣,應該採取不同的措施,使他們能夠儘可能地享受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很多人因為原先土地被徵用拿到了徵用款,但是苦於沒有土地再興建房屋,只能居住在人均面積極小的老房子裏或租房生活。這些人的安居問題也需要得到解決重視。(6)城鄉結合部必須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受教育程度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一個因素。按照以往的統計數據,一般認為學歷越高幸福指數越高,儘管近年來也有些變動,文化水平高低仍然會影響收入、工作、健康等。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航民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九堡村,文化水平較高。主要是因為航民村在重視教育方面可謂不遺餘力。村裏不僅支持孩子上完國小到高中,免除國小到高中的學費,同時還給考上大學的學生獎勵。航民村原住居民重視教育的觀念,也促使當地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7)政府應提高對城鄉結合部居民民生問題的關注度,同時當地居民也要更大程度地提高政治素養和政治水平。政府應致力於努力建設人民羣眾幸福感、安全感強的和諧城市,城鄉結合部本來就出在城市外擴的邊緣,往往會被政府部門忽視,治安問題比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居民也應該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協同當地領導班子自我管理,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才有基礎用來更好地發展工農業,發展第三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突破城鄉結合部,才能實現真正的城市化。

綜上所述,對於當今的城鄉結合地區來説,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將是未來引導城鄉結合部地區更好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

參 考 文 獻

[1]羅新陽。解讀幸福指數[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2]吳麗。失地農民幸福感研究[D].浙江大學。2009

[3]李朝霞。温州城市居民幸福指數現狀調查與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1(6)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十一

【關鍵詞】剅河鎮;農民;幸福感

一、調研背景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2011年,世界經合組織“幸福指數”的在線測試工具,其中涉及的11個因素: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衞生、健康、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係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幸福指數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是最大羣體,約有近8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2/3,農民的幸福感問題是關係我國社會安定團結的重大問題。剅河鎮位於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全鎮國土面積174平方公里,總人口7.9萬人,剅河地處排湖之濱,江漢平原腹地,境內河泊縱橫,是天然的淡水魚養殖基地。2011年全鎮全口徑工業產值89318元,商税收達110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7600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科教文衞事業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惲代英社會實踐隊,在該地開展了為期一週的農民幸福感調查,瞭解當地生活狀況,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措施,為提高我國農民生活幸福感出謀劃策,同時呼籲全社會關注農民這一弱勢羣體,共促和諧社會建設。

二、具體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1、瞭解剅河鎮農民實際生活情況和幸福感狀況;2、尋找尚且存在的影響當地農民幸福感的問題;3、針對問題提出應對方案,為提高剅河鎮農民生活幸福感出謀劃策。

(二)研究對象: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鎮農民羣體

(三)研究方法: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研究步驟:

第一步,文獻研究法:

(1)從新聞報道、期刊網上查閲有關幸福感的報道、論文等資料,並進行分類整理;(2)從新聞報道、網絡上查詢有關仙桃市剅河鎮的經濟、民俗文化等資料。

第二步,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

(1)針對調查主題,設計問卷一份,對仙桃市剅河鎮農民幸福感的情況、影響因素,結合調查對象本身涉及的變量(收入狀況、社保情況、醫療衞生等)使問卷結構量化;(2)訪談題綱主要涉及:農民對幸福感的認識和看法,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第三步,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實施:

(1)對當地農民展開隨機調查,總計296份調查問卷;(2)深入農家,對農民進行個別訪談。

第四步,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訪談資料的整理:

(1)對問卷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2)整理訪談資料,結合問卷統計數據發現問題,給出建議;(3)撰寫調查報告。

三、結果與分析

參加本次調查的對象是仙桃市剅河鎮農民,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約達98.7%,下面就調查的內容進行詳細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性別構成中,被調查對象中男性172人,佔總人數的58%,女性124人,佔總人數的42%,性別比例較合理;年齡構成中,被調查對象以31-50年齡段為主,符合中年人是農業主要勞動力和農村常住人口的情況;婚姻情況中,被調查對象基本是已婚;受教育程度中,被調查對象主要是受到國中教育,總體文化程度偏低,其中老年人基本是受國小及以下教育,中年人多能受到國中程度教育,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是年輕一代,反映了人們文化素質逐代提高的良好趨勢。

(二)調查對象經濟狀況

收入狀況中,被調查對象月收入主要在兩千元以下,反映了當地農民收入偏低;收入來源多樣化,務農不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業創收難,農民要兼職其他工作補貼家用,同時隨着交通設施發展,農民外出打工、跑運輸等方式大大拓寬了收入來源;經濟開支中,被調查對象收入多用於日常生活開支,較高層次生活需要消費不足,近三百人才兩名有存款,存款率太低的;收支平衡情況中,49%的調查對象收支相當,仍有31%的不足開銷,主要是些有子女上學負擔的家庭或者老年人,説明當地農民家庭經濟狀況不容樂觀。

(三)對經濟發展狀況的滿意程度

在經濟發展狀況上,64%的被調查對象對此表示滿意,近些年當地GDP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趨勢,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們對當地未來經濟形勢保持樂觀的態度;在衣食住行方面,72%的被調查對象對交通條件表示滿意,當地毛通公路和隨嶽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區內道路硬化率百分百,89%的被調查對象對住房條件表示滿意,但84%的被調查對象表示物價上漲影響生活,可見物價上漲是關係民生的大事。

(四)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滿意程度

在治安環境上,79%的被調查對此表示滿意,少數居民雖然反映還存在盜竊等現象,不過如他們所言“這些小偷小摸不成氣候”,人身財產安全有保障;在教育方面,62%的調查對象對此表示滿意,當地尚能滿足子女中國小的基礎教育;在醫療衞生方面,64%的調查對象對此滿意,當地日常小病都能夠治療,95%以上村民參與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社保方面,63%的調查對象對此滿意,低保、醫保等福利保障尚能滿足人們最低生活保障。

(五)對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

在家庭關係上,84%的調查對象對此表示滿意,家庭較為和睦;在鄰里關係上,82%的調查對象對此表示滿意,因為農村人口較少,傳統聚族而居的村落格局還未根本解體,鄰里大多有血緣關係,彼此認識,相處融洽。

(六)對生活的總體滿意程度

多達85%的被調查對象感到生活壓力,且壓力來源主要是收入,這再一次反映農民收入難的問題;52%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幸福感一般,多數人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只有36%的調查對象感覺到幸福,説明當地農民幸福感偏低,這就是我們後面要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七)對意向生活地區的選擇

希望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鎮或者農村這四個地區生活的人數存在明顯差異,其中30%的被調查對象願意呆在農村,主要是些年長的人習慣了農村淳樸的生活,對家鄉的鄉土情結深厚;僅13%的被調查對象選擇大城市,主要是些年輕人願意去大城市謀求發展,而多數人有對大城市競爭壓力過大,交通擁擠,住宿環境差等消極印象;其他的被調查對象更願意選擇介於農村與大城市之間的鄉鎮和中小城市生活,這樣既不像農村落後,也沒有大城市的諸多問題。

四、發現問題

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良好,人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大趨勢下,我們在走訪農村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造成農民對生活的滿意度偏低,幸福感不足的情形,如下:

(一)農民收入增長不趕物價上漲,生活負擔重

首先,村民們反映雖然農業税減免了,國家還對農民的種子等進行補貼,可是農藥化肥價格漲幅過大,僱傭機械耕作也要花錢,加大了生產成本;而農副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穩定甚至還下跌,單位土地面積收入反倒減少,種植收益大打折扣;同時當地工商業發展程度仍然偏低,農業剩餘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打工經商等謀生收入也不算高。另一方面,柴米油鹽等物價上漲,家庭的日常開支要增加,加大了生活成本。多數農民的收入僅夠日常生活開支,高層次的生活需求無法滿足,總之當地農民還只是處於温飽型、低水平的小康生活。

(二)農業現代化水平低,帶有小農經濟色彩

首先,在生產方式上規模化水平低,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形式,不利於機械化推廣,且抗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差;其次,在生產手段上機械化水平低,雖然已經有用於耕種收割的機械,但為節約成本,農户使用牛耕和人力收割的方式還很常見;再次,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缺乏可對農副產品深加工的鄉鎮企業,只能出售農產品原料,附加值低;最後,農業信息化水平低,無法及時瞭解市場供求關係情況,致使水稻棉花完全是跟風種植,豐收時反倒是“穀賤傷農”,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

(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福利水平偏低

一方面,已有的醫保、低保等雖然基本覆蓋全鎮,但保障水平過低。就醫保而言,現有的醫療保險存在着地區保護主義,鎮上只能治療普通疾病,而大病就要往市區大醫院去,可非於本鎮就醫醫藥費報銷水平低,結果出現村民所言的“小病報銷高,大病報銷低”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其他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也不高,就教育而言,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低,學生紛紛進市區求學,一個村民説道:“學生都進城了,附近某中學缺少生源,一個班級僅剩三十餘人,不得不開辦國小了”,可見鎮上辦學無法滿足家長對高質量教育的要求。

(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缺失,農民精神生活空虛

首先,農村娛樂設施和場地缺乏,筆者在調查期間只看到都未完工的改道河公園和富迪商業廣場,更不要奢求有其他高檔娛樂設施了;其次,娛樂形式單調,農民在閒餘時間只是鬥牌、看電視或着串門;再次,傳統文化習俗衰落,特別是當地經典的皮影戲和花鼓戲缺乏創新,觀眾老齡化,面臨傳承後繼無人的危險;最後,消極萎靡的社會風氣依然存在,不僅有、盜竊等不正之風,還有興建寺廟、大搞迷信的不良行為。

五、建議與對策

以上所列問題是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據國家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剅河鎮實際情況,圍繞提高農民生活幸福感中心,提出如下建議:

(一)統籌仙桃市和剅河鎮區域發展,推進剅河城鎮化建設

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戰略,優化本地投資環境,引進仙桃市區資金技術,依據剅河自身資源勞力的優勢,打造“仙西明星鎮、低碳產業鎮、機械工具專業鎮”;逐步放寬直至取消仙桃和剅河間城鄉户籍限制,擴大城鄉勞動力流動,促進剅河富餘農業人口進城,緩解人地矛盾;做好本鎮城鎮化建設規劃佈局,抓好集鎮建設和管理,發揮城鎮經濟集聚效應。

(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

首先,堅持當地計生工作,控制人口數量,用優生和教育提高人口質量,培養有文化的新世紀農民;其次,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水利工程建設,注重洛江河、黃橋河等河段疏通整治,做好抗旱防汛工作;深化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轉,促進經營規模化和機械化;利用地處江漢平原和靠近仙桃市的地理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蔬菜種植、優質稻、特色水產養殖三大特色板塊,在發展傳統水稻棉花種植基礎上,還要推廣黃鱔、南美白對蝦等高效益水產養殖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公共事業發展

加大對文化、教育、衞生事業的投入,以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強文教衞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民政優撫工作。其中在醫療衞生方面,要加強農村基層衞生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衞生人員專業知識和醫療設備水平,特別是做好長江地區常見的血吸蟲病預防工作;在教育方面,要加快教育資源整合,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適當減少當地中國小數量,通過合併重組擴大學校規模,提高教育質量留住生源;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對網吧、集貿市場等重點部位整治,堅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農民們生命財產安全。

(四)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

首先,以活動為載體,組織“文明新村”、“敬老好兒女”等一系列評選活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其次,建設完善公園、廣場等娛樂設施,進一步活躍羣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再次,完成國家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給農民送優秀圖書、電影等文化產品,建立農家書屋和文化中心户,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扶持壯大民間文化藝術團體,傳承民間藝術,特別是對當地傳統皮影戲和花鼓戲的保護,可以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後,嚴禁、迷信等不正之風,以科學文化教育和引導羣眾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晏敏。華中師範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荊楚文化行[EB/OL].荊楚網,2012-7-13.

[2] 仙桃市剅河鎮。2012年工作報告[EB/OL].中國仙桃網, 2012-7-14.

[3] 祝福恩,徐竹丹,王元慶。歷史唯物論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J].學術交流,2007年3月,第3期總第156期。

[4] 黃立清。國外有關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5] 鄒瓊。幸福感的兩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結構[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j4wy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