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旅遊景點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旅遊景點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羅九沿線景點旅遊調研報告

旅遊景點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羅九沿線景點旅遊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追求迴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意識愈來愈濃,旅遊越來越受人們歡迎,發展前景良好。羅田縣委縣政府與時俱進,以大別山的自然優勢和革命老區的人文優勢為依託,結合縣域自然資源與文化內涵,實施旅遊興縣戰略,着力打造旅遊文化古城。為了瞭解我縣旅遊概況,理清未來發展方向,10月26日,羅田縣第二期青年幹部讀書班沿着羅九公路赴大河岸、九資河鎮開展旅遊調研活動。

一、羅九沿線旅遊發展現狀

為進一步提升我縣旅遊品位,打造大別山生態旅遊核心示範區,2014年,羅田縣啟動了羅九百里生態畫廊建設工程。百里生態畫廊南起羅田縣城,北至九資河旅遊名鎮,是連接大別山旅遊度假區的景觀卷軸。經過三年的投入建設,目前,羅九百里生態畫廊正以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呈現在遊客面前:寬闊的旅遊公路旁葱鬱的香樟樹,清澈的河流,廣袤的稻田,飛翔的水鳥,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裏鄉村,展現出獨特的生態山城魅力,吸引着遊客在這裏流連忘返。

二、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

羅九沿線以原生態為核心的鄉村旅遊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為羅九旅遊業的發展製造了一些障礙。

1、沿線旅遊配套設施不到位。羅九沿線開發時間晚,基礎設施基本建設完成,但配套設施還沒完全到位。調研路上發現一輛自駕汽

車陷入河道,給遊客帶了麻煩,應該樹立顯著標志牌,提示安全。

2、歷史文化底藴深而挖掘整理潛。羅田縣歷史文化悠久,人文薈萃,文化風俗的挖掘整理、包裝提升、宣傳促銷還有巨大的發掘潛力,應該在住、吃、行、遊、娛、購等方面努力,爭取使羅田的特色文化與旅遊業融為一體,提升旅遊魅力。

3、交通不發達。羅田縣旅遊業相關服務缺乏,交通仍不很發達,羅田地域廣袤,各景點分散,景區間聯繫不緊密,,旅遊耗時,極不方便。

4、旅遊產品的包裝與促銷不到位

羅田縣有雄厚的旅遊資源,但旅遊宣傳沒有形成市場效應,特別是在包裝和促銷方面沒有適應現代旅遊消費需求的過硬的手段和措施,更談不上聽覺上的吸引力和視覺上的衝擊力。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是管理機制不順的問題,二是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三、發展羅田旅遊的幾點建議

1、牢固樹立“旅遊興縣”的戰略思想

隨着可支配收入越來越高,人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慾望越來越高,集休閒、健康、攬勝、娛樂為主題的旅遊將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消費拉動是發展經濟增長見效最快的一種手段,旅遊業包含的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都與消費有關,我縣的旅遊要牢固樹立“旅遊興縣”的戰略思想,樹立抓大旅遊的思想。旅遊產業是全社會的產業,一方面抓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一方面抓服務功能的完善配套,只有這樣,我縣旅遊業的發展才能更好的開創出

一片天地,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2、政府組織,統一規劃

為全面推進我縣旅遊開發,由羅田縣政府出面組織,為旅遊開發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環境,牽頭引導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對旅遊項目,政府主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規劃,明確重點;二是建立規範,明確要求;三是適當投資,建好基礎;四是抓好宣傳,開發市場;

3、深度挖掘,提升服務。以專業精神研究每一處資源, 將羅田縣現有旅遊資源彙編成冊,將旅遊市場細分,從專業角度推出羅田一日遊、農家遊、度假遊、會議休閒遊等系列套餐,將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婦女、參加會議人員、情侶週末休閒、家庭短期度假等各類需求主體區分開,同時做好配套服務。

隨着羅田基礎設施的不斷加大和投入,羅田旅遊的環境會越來越好,羅田未來的經濟必會上一個新的台階。

第二篇: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

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

大學生調研報告

大學生調研報告

***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為了更好地發掘、培育和推出我縣有特色和亮點並具發展潛力的項目,根據州文化體制改革領導組《關於開展文化產業特色項目專項調研、規劃及報告的通知》要求,我縣文化體制和文化產業調研組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到河西鎮

、旅遊局、石門關景區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調研,形成了《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研究報告》,以供參考。

一、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的優勢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指出: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目標就是生態旅遊,我們可以從九寨溝、香格里拉、張家界等景區對旅客產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態旅遊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旅遊業的主題,石門關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石門關生態狀況決定了必需發展生態旅遊的主題,**全縣195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懸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叢、草坡等佔全縣國土面積的92.2,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7.2,而石門關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較茂密,處於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植物區系複雜多樣,為眾多特有植物的分佈與分化(變異)中心。生態旅遊最原始的含義是森林旅遊,可見,石門關得天獨厚的生態狀況為石門關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奠定了優越基礎。第二,石門關處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西坡之中,山勢雄偉,觀光效果較好,是天然的生態植物園,擁有各種植物200多科,2014多屬,近萬種。由於歷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煙稀少,使石門關縱深處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許多地方至今人跡未至,實乃生態旅遊的理想環境。第三,石門關人文景觀豐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蒼山崖畫,始建於明代的福國寺、玉皇閣等。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白族學者李元陽也曾到過這裏,並在《徐霞客遊記》和《遊石門山記》中均有記載。第四,石門關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要衝,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必經之地。如今,隨着320國道及大漾二級公路相繼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門關距州府大理市僅21公里,僅需30分鐘即可到達。第五**作為“中國核桃之鄉”,據統計境內核桃樹共有24.86萬畝,248.6萬株,在石門關景區就有0.72萬畝,5.1萬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眾多的核桃資源為石門關開展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二、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現狀

旅遊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承載物,是旅遊活動得以開發的重要依託。縣委、縣人民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來在石門關共投入300多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景區公路、遊路、棧道、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並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共投資420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旅遊度假村、石門竹園、光明核桃生態園(農家樂)等一批項目,使石門關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隨着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石門關景區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石門關旅遊的中外遊客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不足1萬人次,發展到今天的7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300萬元(截止2014年),佔全縣gdp的比重達1.05以上。三、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石門關景區的硬件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着遊客的不斷增加,石門關景區的一些矛盾漸漸顯現出來,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二是規劃不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專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與發展不相適應;四是宣傳力度不夠,旅遊區位優勢未能得到發揮,一時難以形成大氣候。四、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對策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籌措資金投入。在加快實現計劃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發揮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旅遊投入新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籌措:一是以政策換資金;二是以項目換資金;三是以利益換資金。同時,採取多種形式和優惠政策,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旅遊開發資金進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集體、個人在石門關景區詳細規劃的總體指導下,獨資投入對某些旅遊景區、景點資源進行開發建設。

2、加強整體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石門關生態旅遊景區應從現在收費站起列入整體規劃,任何建築物應體現古色、古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品味,加快實施與古崖畫連通的便道,選好光明生態園的選址,對生態園的農户進行必要的指導。加大探險、科考、運動競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力度。3、儘快建立健全旅遊管理體制。加強旅遊局的管理職能,管理好旅遊市場,旅遊資源開發與項目建設、環境衞生、安全保障,加強旅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外地引進急需人才,特別要引進懂管理、善經營、有業務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傳力度,使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優勢真正得到發揮。一是加大石門關“雄、險、奇、秀、幽”的自然生態宣傳力度(

第三篇:***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

***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為了更好地發掘、培育和推出我縣有特色和亮點並具發展潛力的項目,根據州文化體制改革領導組《關於開展文化產業特色項目專項調研、規劃及報告的通知》要求,我縣文化體制和文化產業調研組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到河西鎮、旅遊局、石門關景區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調研,形成了《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研究報告》,以供參考。 一、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的優勢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指出: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目標就是生態旅遊,我們可以從九寨溝、香格里拉、張家界等景區對旅客產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態旅遊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旅遊業的主題,石門關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石門關生態狀況決定了必需發展生態旅遊的主題,**全縣195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懸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叢、草坡等佔全縣國土面積的92.2%,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7.2%,而石門關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較茂密,處於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植物區系複雜多樣,為眾多特有植物的分佈與分化(變異)中心。生態旅遊最原始的含義是森林旅遊,可見,石門關得天獨厚的生態狀況為石門關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奠定了優越基礎。第二,石門關處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西坡之中,山勢雄偉,觀光效果較好,是天然的生態植物園,擁有各種植物200多科,2014多屬,近萬種。由於歷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煙稀少,使石門關縱深處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許多地方至今人跡未至,實乃生態旅遊的理想環境。第三,石門關人文景觀豐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蒼山崖畫,始建於明代的福國寺、玉皇閣等。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白族學者李元陽也曾到過這裏,並在《徐霞客遊記》和《遊石門山記》中均有記載。第四,石門關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要衝,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必經之地。如今,隨着320國道及大漾二級公路相繼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門關距州府大理市僅21公里,僅需30分鐘即可到達。第五**作為“中國核桃之鄉”,據統計境內核桃樹共有24.86萬畝,248.6萬株,在石門關景區就有0.72萬畝,5.1萬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眾多的核桃資源為石門關開展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現狀旅遊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承載物,是旅遊活動得以開發的重要依託。縣委、縣人民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來在石門關共投入300多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景區公路、遊路、棧道、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並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共投資420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旅遊度假村、石門竹園、光明核桃生態園(農家樂)等一批項目,使石門關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隨着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石門關景區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石門關旅遊的中外遊客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不足1萬人次,發展到今天的7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300萬元(截止2014年),佔全縣gdp的比重達1.05%以上。 三、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儘管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石門關景區的硬件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着遊客的不斷增加,石門關景區的一些矛盾漸漸顯現出來,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二是規劃不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專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與發展不相適應;四是宣傳力度不夠,旅遊區位優勢未能得到發揮,一時難以形成大氣候。 四、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對策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籌措資金投入。在加快實現計劃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發揮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旅遊投入新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籌措:一是以政策換資金;二是以項目換資金;三是以利益換資金。同時,採取多種形式和優惠政策,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旅遊開發資金進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集體、個人在石門關景區詳細規劃的總體指導下,獨資投入對某些旅遊景區、景點資源進行開發建設。2、加強整體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石門關生態旅遊景區應從現在收費站起列入整體規劃,任何建築物應體現古色、古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品味,加快實施與古崖畫連通的便道,選好光明生態園(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的選址,對生態園的農户進行必要的指導。加大探險、科考、運動競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力度。3、儘快建立健全旅遊管理體制。加強旅遊局的管理職能,管理好旅遊市場,旅遊資源開發與項目建設、環境衞生、安全保障,加強旅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外地引進急需人才,特別要引進懂管理、善經營、有業務技能的人才。4、加大宣傳力度,使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優勢真正得到發揮。一是加大石門關“雄、險、奇、秀、幽”的自然生態宣傳力度(可製成風光光碟銷售,設計一張自然風光的門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讓人留下餘味);三是開發“核桃茶”文化(編一組適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與外界旅遊隊的聯煙。旅遊業的發展將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只要按照以生態旅遊為基礎,以自然生態旅遊和人文生態旅遊為重點,合理科學地配置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各要素,那麼石門關生態旅遊將會得到很大的發展,進而帶動我縣旅遊業的發展。

第四篇:***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

***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為了更好地發掘、培育和推出我縣有特色和亮點並具發展潛力的項目,根據州文化體制改革領導組《關於開展文化產業特色項目專項調研、規劃及報告的通知》要求,我縣文化體制和文化產業調研組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到河西鎮、旅遊局、石門關景區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調研,形成了《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研究報告》,以供參考。 一、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的優勢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指出: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目標就是生態旅遊,我們可以從九寨溝、香格里拉、張家界等景區對旅客產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態旅遊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旅遊業的主題,石門關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石門關生態狀況決定了必需發展生態旅遊的主題,**全縣195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懸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叢、草坡等佔全縣國土面積的92.2%,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7.2%,而石門關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較茂密,處於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植物區系複雜多樣,為眾多特有植物的分佈與分化(變異)中心。生態旅遊最原始的含義是森林旅遊,可見,石門關得天獨厚的生態狀況為石門關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奠定了優越基礎。第二,石門關處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西坡之中,山勢雄偉,觀光效果較好,是天然的生態植物園,擁有各種植物200多科,2014多屬,近萬種。由於歷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煙稀少,使石門關縱深處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許多地方至今人跡未至,實乃生態旅遊的理想環境。第三,石門關人文景觀豐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蒼山崖畫,始建於明代的福國寺、玉皇閣等。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白族學者李元陽也曾到過這裏,並在《徐霞客遊記》和《遊石門山記》中均有記載。第四,石門關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要衝,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必經之地。如今,隨着320國道及大漾二級公路相繼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門關距州府大理市僅21公里,僅需30分鐘即可到達。第五**作為“中國核桃之鄉”,據統計境內核桃樹共有24.86萬畝,248.6萬株,在石門關景區就有0.72萬畝,5.1萬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眾多的核桃資源為石門關開展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現狀旅遊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承載物,是旅遊活動得以開發的重要依託。縣委、縣人民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來在石門關共投入300多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景區公路、遊路、棧道、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並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共投資420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旅遊度假村、石門竹園、光明核桃生態園(農家樂)等一批項目,使石門關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隨着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石門關景區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石門關旅遊的中外遊客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不足1萬人次,發展到今天的7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300萬元(截止2014年),佔全縣gdp的比重達1.05%以上。 三、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儘管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石門關景區的硬件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着遊客的不斷增加,石門關景區的一些矛盾漸漸顯現出來,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二是規劃不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專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與發展不相適應;四是宣傳力度不夠,旅遊區位優勢未能得到發揮,一時難以形成大氣候。 四、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對策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籌措資金投入。在加快實現計劃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發揮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旅遊投入新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籌措:一是以政策換資金;二是以項目換資金;三是以利益換資金。同時,採取多種形式和優惠政策,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旅遊開發資金進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集體、個人在石門關景區詳細規劃的總體指導下,獨資投入對某些旅遊景區、景點資源進行開發建設。2、加強整體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石門關生態旅遊景區應從現在收費站起列入整體規劃,任何建築物應體現古色、古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品味,加快實施與古崖畫連通的便道,選好光明生態園的選址,對生態園的農户進行必要的指導。加大探險、科考、運動競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力度。3、儘快建立健全旅遊管理體制。加強旅遊局的管理職能,管理好旅遊市場,旅遊資源開發與項目建設、環境衞生、安全保障,加強旅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外地引進急需人才,特別要引進懂管理、善經營、有業務技能的人才。4、加大宣傳力度,使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優勢真正得到發揮。一是加大石門關“雄、險、奇、秀、幽”的自然生態宣傳力度(可製成風光光碟銷售,設計一張自然風光的門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讓人留下餘味);三是開發“核桃茶”文化(編一組適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與外界旅遊隊的聯煙。旅遊業的發展將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只要按照以生態旅遊為基礎,以自然生態旅遊和人文生態旅遊為重點,合理科學地配置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各要素,那麼石門關生態旅遊將會得到很大的發展,進而帶動我縣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景點生態旅遊開發調研報告一文由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五篇:旅遊景點調查報告

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分析報告

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對旅遊資源單體進行調查和評價並且完成調查報告的作業,我小組特別對高旻寺進行了實地的考察與分析,並對高旻寺的外部環境以及該旅遊資源單體自身的價值進行了評價,並以此做出了以下的分析報告。我小組由王瑩(40),吳黎潔(42),單海琴(06)三人組成,在本學期第14周前將旅遊資源單體高旻寺的調查分析報告完成,此報告由三人共同完成。高旻寺(北緯32.23東經119.26)素有江南佛教四大禪林之稱的高旻寺風景區位於揚州“城南十五里之茱萸灣,扼三汊洪流,踞九龍真脈”之地。素有“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之稱。佔地面積2km2,由高旻寺、普同塔院、揚子津古鎮、古運河三景一水構成,集寺廟古建、佛教文化、水、田、碼頭風情於一體。,屬於宗教類旅遊資源,隸屬於宗教局管理,建築面積365平方米,氣勢非凡。

一、高旻寺的旅遊環境

高旻寺靠近瓜洲古渡,在交通方面自身有着良好的區位條件,水上交通發達,此外在交通瓜洲交管所工作人員不畏酷暑,聯合汊河街道的有關部門,對高旻寺周邊的交通環境進行必要的整治,有效地維持了良好的交通秩序,給香客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靠近仙鶴寺、揚州古運河、茱萸灣風景區、瓜洲古渡、隋煬帝墓。方便遊客領略揚州的古城之美。高旻寺風景區首先是以古運河、低濕地田園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自然棲息地和載體,結合古運河遊覽線路的開發,延續其歷史文脈,體現其博大精深的禪宗佛教文化,恢復其“碧河方開,晴階分塔影;青郊雨足,春陌起田歌。”的田園風貌。因此周邊景色宜人,自然環境優美。

該寺是臨水寺,建築活潑輕靈,構成曲折幽深的空間,幽雅而又含蓄,實際上是佛教建築形態的民居化、花園化,世俗情態格調逐漸代替了宗教神祕色彩。高旻寺巍峨壯麗,全寺自成參差起伏的格局,寺內遍栽樹木花草,松竹成行,小橋流水,梵鐘塔影,使人身心明淨,雜念頓消。一樓一閣都造得奇,隱得巧,山光嵐影恰到好處,梵音晨鐘點到人心。寺外運河水泊,漣漪平緩,微波盪漾,殿宇倒映湖中,襯以白雲藍天,嘉木葱籠,其秀麗、恬靜、明潔、靈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今的高旻寺已成為香客、遊客神往的風水寶地。高旻寺總體特點

“蜀岡雲淡山光近,江渚潮分水派清”。它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全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由此可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考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二、高旻寺的基本狀況

高旻寺始創於隋煬帝時的“臨江宮”,名噪一時,後因地貌及水道變遷而屢興屢廢。清順治8年(1651年),南河總督吳惟華為鎖鎮風水、通漕利運,特在此培土築基,建成七級浮屠——天中塔,藉以紓緩水勢,指引航向。康熙38年(1699),兩淮鹽商在曹寅的倡導下捐金增擴廟宇,營建行宮。寺園佔地千畝之廣,極巍峨壯麗之勝,又兼水木清華之幽。“高旻寺”之名為康熙42年第4次南巡所賜,得之於“登高旻天清涼,玄氣高朗。”此後,乾隆6次南巡,六度駐於此,留下不少詩篇、匾額和楹聯。咸豐年間,寺、宮均毀於兵火。十一年(1654)秋塔成,復於高旻寺。今寺廟山門嵌有康熙手書“敕建高旻寺”,漢白玉石額。現存建築有老禪堂、唸佛堂、藏經樓、玉佛堂、西樓、水架涼亭和寮房等。1990年新建禪堂一座,高18米,呈不等邊八面體近圓結構,建築面積365平方米,外觀雄偉,內室寬敞,集古今建築特色於一爐,系香港陳鴻琛居士投資50萬元興建。緬甸洞繆觀音寺住持惟靜法師贈送坐式、卧式玉佛各一尊,為古剎生輝。於96年6月全部完工的大雄寶殿,長40米,寬33米,高30米,面積1320平方米,氣勢不凡。

高旻寺的天中塔也已建成,塔9層,高72米,呈八角形,供72尊玉佛。塔左營建梵宇三進,是為“塔廟”。康熙帝於三十八年(1699)三次南巡蒞揚,見天中塔傾圮,欲頒內帑修葺,為皇太后祈福。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倡兩淮鹽捐資報效,大加修繕並擴建塔廟。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四次南巡,曾登臨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故書額賜名為“高旻寺”。次年又御製《高旻寺碑記》,頒賜內宮藥師如來脱沙泥金寶像,寺內建金佛殿及御碑亭供奉。其後曹寅等於寺西創建行宮,十分規模數倍於寺。康熙五、六次南巡,乾隆首次南巡,均曾駐蹕於此。 清中葉,高旻禪寺規模大備,名僧輩出,臻於鼎盛。乾隆三十六年(1771),金剎為颶風吹落,損及塔身,由兩淮鹽商修復,於次年上頂合尖。道光二十四年(1844),塔再次倒塌,此後未能重建,高旻禪寺自此衰微。咸豐中,寺與行宮俱毀於火。同治、光緒以來,寺僧雖鋭意興建,僅

略具規模,難復舊觀。直至近代高僧來果住持高旻寺三十多年,擴建寺宇,整頓寺規,嚴明宗約,斷絕經懺,唯以參禪悟道為指歸,由此宗風大振,名聞於世。

規劃待建的還有天王殿、方丈室、法堂、如意寮、延壽堂及西花園等,昔日名剎景觀將不斷恢復,高旻寺將成為揚州市的一個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遊景點。寺內有兩具大鐘,一具在塔頂,一具在大雄寶殿。每年除夕寺院都撞鐘,祈福來年吉祥。

有關於高旻寺的歷史發展以及開發現狀主要是:高旻寺始建於隋朝,清朝時達到全盛,經兩次擴建,規模宏大。1949年後,高旻寺仍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同佛教界管理使用。可惜十年動亂中,有關單位佔用,拆除了大殿,另修了樓房,使這座千年古剎瀕臨廢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貫徹和落實。1983年,高旻寺被國務院烈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德林法師等僧眾重返寺院。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佔用單位遂步遷出,高旻寺重新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

現存建築有老禪堂、唸佛堂、藏經樓、西樓、水閣涼亭、寮房各抱地勢,高低錯落,自得天趣。1990年新建禪堂一座,高18米,呈不等邊八面體近圓構造,建築面積365平方米。於1996年6月全部完工的大雄寶殿,長40米,寬33米,高30米,面積1320平方你,氣勢不凡。規劃待建的還有天王殿、方丈室、法堂、如意寮、延壽堂及西花園等,昔日名剎將不斷恢復。

關於高旻寺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人活動主要有康熙帝於三十八年(1699)三次南巡蒞揚,見天中塔傾圮,欲頒內帑修葺,為皇太后祈福。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倡兩淮鹽捐資報效,大加修繕並擴建塔廟。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四次南巡,曾登臨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故書額賜名為“高旻寺”。次年又御製《高旻寺碑記》,頒賜內宮藥師如來脱沙泥金寶像,寺內建金佛殿及御碑亭供奉。其後曹寅等於寺西創建行宮,十分規模數倍於寺。康熙五、六次南巡,乾隆首次南巡,均曾駐蹕於此。

三、對高旻寺的評價

1、高旻寺獨特的功能與特色:

(1)生態功能突出,高旻寺是揚州市“一城一港,一體兩翼”空間發展格局的過渡區和生態隔離綠帶,既增加了景觀的豐富性、開敞性和連續性,又保證了生物多樣性,將有效地控制城市開發強度。

(2)古運河遊覽線上的一朵奇葩。充分利用古運河的文化價值,從而促進自身旅遊業的發展。

(3)高旻寺在宗教文化中有着極高的地位。高旻寺為江南四大禪林之一,亦曾位居清代揚州八大名剎第3位,並建有行宮御苑。揚州園林獨邀恩寵者,唯有天寧寺及其西園御苑和高旻寺及其南園御苑兩所獨隆。尤其禪宗興起之後,尋師問道之風盛行,影響深遠。

(4)高旻寺是禪宗四大叢林之砥柱。高旻寺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和寧波天童寺並稱為禪宗四大叢林。

2、盧雲亭的“三三六”評價法(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

(1)三大價值

①高旻寺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始建於隋朝,清朝時建為行宮,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之一。

②高旻寺的藝術觀賞價值也是很高的,外觀雄偉,內室寬敞,集古今建築特色於一爐。

③科學考察價值稍有欠缺。

(2)三大效益

其具有的三大效益非常顯著,即高旻寺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每年到高旻寺上香的香客不計其數,這些香客的到來不僅為高旻寺帶來了經濟效益還為高旻寺的文化貢獻了一份力量,全國各地的遊客各自的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高旻寺濃厚的文化氛圍。高旻寺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遊憩價值、使用價值。具有全國意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獨立型單體規模、體量較大;組合型旅遊資源單體結構很和諧、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

和人文活動週期性發生或頻率很高。受到自然或人為干擾和破壞的範圍小,保存完整。適宜遊覽的日期每年超過300天,或適宜於所有遊客使用和參與。已有工程保護措施,環境安全得到保證。這些因素使得高旻寺的聲譽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提升,知名度大大提高。

(3)六大條件

同時高旻寺的六大條件也是很充足的。

①高旻寺旅遊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他位於揚州市邗江區瓜洲鎮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匯處的三汊河口,目前揚州的對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鐵路、水運等方式。京滬高速公路、滬陝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在揚州境內交匯,揚溧高速公路經潤揚長江公路大橋直通蘇南,揚州已實現環城貫通高速公路,此外,沿江高等級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鹽金公路、儀揚公路等國省幹線公路構築起400公里的“市域環路”。寧啟鐵路橫穿揚州境內,已開通揚州至北京、上海、武漢、西安、廣州等客貨運線路。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在揚州南部匯流,構成市域航道主骨,全市共有航道184條,鹽邵線、古運河、三陽河等縱貫南北,高東線、新通揚運河、儀揚河、鹽寶線等橫穿東西,構築了“三縱四橫”的內河主航道網。水路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交通通達度高,可進入性強。

②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好,現存建築老禪堂、唸佛堂、藏經樓、玉佛堂、西

樓、水架涼亭和寮房等,全寺自成參差起伏的格局,地域組合良好,分佈均衡。

③同時高旻寺也具備了景區遊客量這一條件,每年到高旻寺旅遊的遊客或是上香的香客不計其數,揚州因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温度適宜,高旻寺景區適合遊客全年遊覽,而且揚州處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位於經濟較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高旻寺的客源市場輻射包括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甚至全國和東南亞地區,景區內遊客量巨大。

④施工難易程度也是較容易的,高旻寺沒有很複雜或者是高難度的修復工程,難度一般,所以對高旻寺的保護方面也是做的很到位的。

⑤投資能力條件,位於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具有良好的經濟背景,第三產業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也處於核心地位,政府部門十分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所以對高旻寺的投資能力很強。

⑥旅遊客源市場條件,客源市場輻射到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甚至全國市場

和整個東南亞地區。

四、對高旻寺的開發方向

根據其發展狀況進行如下規劃:以其“歷史環境”為整個景區規劃佈局的主脈,以天中塔為景區的標誌性建築和天際線,以南北走向的古運河作為整個景區的承載體和聯繫其他景區組分的紐帶,形成高旻寺與普同塔院、揚子鎮、碼頭南北東西方向上的呼應,形成有機的整體。

在古運河遊線上,高旻寺位於第2段與第3段相交的節點上,向南經目前的農田景觀及未來的林業基地直到瓜洲古渡,與其間的鄉村原野風情景觀成為工業區和港口工業區間的綠色隔離帶;向北經邗江工業園區與經濟開發區至東關古渡——老城南緣,再貫市區至灣頭與京杭大運河、邵伯湖相連。

在市域內,北至平山堂與乾隆水上游覽線對接,通向高郵;西隔田園與儀徵相望;東以京杭運河、廖家河、農田與工業園區和江都相隔;南至沿江港口新區和瓜洲古渡隔江與鎮江相鄰。成為生態隔離帶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對景觀美學價值、生態閾值、敏感度及其特殊價值的研究和評定,將高旻寺風景區分為3級保護區:①一級保護區——宗教文化景觀保護區;②二級保護區——現代農業觀光園區和旅遊綜合服務區;③三級保護區——防護林帶和傳統農耕區。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從揚州市整體出發,綜合分析、確定高旻寺的定位及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其生態隔離功能,以保護自然、人文景觀為前提,引導和控制城市空間的開發建設,使其成為揚州市的生態調節中心和城市休閒區,改善揚州城市的人居環境,為揚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及資料:1、《安徽建築》2014年第5期之《揚州高旻寺規劃與開發》

2、任黎秀《旅遊規劃》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年1月版

3、董曉峯《旅遊資源學》中國商業出版社,2014年1月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1gk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