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如何打贏深度極度貧困村脱貧攻堅戰調研報告

如何打贏深度極度貧困村脱貧攻堅戰調研報告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後盾單位和幫扶單位的真情扶持下,通過積極團結全村幹部、黨員羣眾,全力推進脱貧攻堅,我縣探索性的一些做法獲得上級的肯定。具體來説,產業扶貧主要在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如何打贏深度極度貧困村脱貧攻堅戰調研報告

一、經驗做法

(一)加快推進就業扶貧車間建設。把就業扶貧車間建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和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通過政策支持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建設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提升脱貧質量,為打贏脱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供認定32個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户(含易地搬遷户)610人就業。

(二)建立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户增收。因地制宜以“農民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户”為模式,把致富帶頭人融合“幫羣體”帶動貧困户參與種養殖業,產業發展品牌。全縣涉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73家,覆蓋全縣47個貧困村(包含5個新增深度貧困村),每個貧困村都成立1家以上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户比例超過20%,貧困村比例為100%覆蓋。自2016年以來扶持產業項目134個,共投入資金4539.9933萬元,涉及貧困户9035户;兑現產業發展以獎代補資金1733.3804萬元,涉及貧困户6886户,涵蓋了全縣所有“5+2”特色產業及貧困村“3+1”特色產業。例如,在煙竹村成立了資源縣天尚蔬菜種植合作社、資源誠信有機蔬菜種植有限公司、資源縣兩頭黑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了白洋坪有機蔬菜基地、煙竹天尚蔬菜種植基地和煙竹村兩頭黑生豬養殖基地,村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創建有機蔬菜基地面積120畝。綠色無公害、生態產業種植面積1100畝,新增種植水果基地面積100畝,“兩頭黑”合作社帶動養殖600多頭生豬。帶動和參與種養殖貧困户217户,779人,其中:參與資源天尚綠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114户,446人。參與誠信有機蔬菜種植有限公司103户,333人(以種代養)。計劃發展土豬養殖存欄900頭以上,土雞8000羽以上。

(三)着力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是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和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致富帶頭人,是實現貧困羣眾穩定脱貧的重要舉措,對打贏打好脱貧攻堅戰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目前大排查統計,我縣共有141名致富帶頭人,42個貧困村每個村都有3名以上創業致富帶頭人,5個新增深度貧困村中白石村、腳古衝村只有2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其它3個村都有3名以上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成了一批能力強、懂政策、會經營、善管理的致富帶頭人,更好地發揮引領帶動貧困户穩定脱貧的作用。

(四)出台了相關產業扶貧政策。通過強化資金投入,突出政策激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產業發展激勵機制,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廣大羣眾發展產業資金缺乏、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出台《資源縣2019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方案》,2019年安排2360萬元用於產業開發項目建設。《資源縣2019年產業化扶貧以獎代補實施方案的通知》。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的方式進行補貼,鼓勵貧困户大力發展產業,在2019年第一批中安排了474.2萬元用於產業以獎代補,涉及貧困户800户2800人。《資源縣發展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對全縣42個貧困村加5個深度貧困村採取資源開發、股份合作、項目帶動、服務創收、資產經營等5種形式,扶持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五)創辦種植養殖農業技能培訓班。為了提高貧困户種養殖技術,組織縣農業農村局技術指導專家對易地扶貧搬遷户養殖種植技能培訓,提高勞動技能,增加家庭收入。開展廣播、電視、媒體、進村入户、指導農民等多形式開展培訓,共開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310餘期,培訓農民2.48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2萬餘份,受益人數達5.8萬餘人次。

二、存在問題、原因

(一)特色產業發展風險大,貧困羣眾參與度不高。煙竹村地域屬於半山腰上,種植土質缺乏比較優勢,經濟效益低下,必須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才能脱貧致富。但發展農業產業週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還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疫病防控、技術指導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在對產業扶貧工作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宣傳、引導貧困户發展力度不夠,幫助貧困户解決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辦法不多,技術指導服務跟不上,由於極度貧困村屬於少數民族集中區,思維受傳統思想影響,導致貧困羣眾發展特色產業有畏難情緒,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性不強,參與程度不高。

(二)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管理水平與效益偏低。與傳統農業相比,發展特色產業投入較大、管理水平要求較高、見效需要時間較長、市場相對較遠而且風險相對較大,只形成一定的規模才有效益更大。但在極度貧困村,政府與農民的投入能力與抗風險能力都非常有限,導致產業發展速度偏慢、規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對山區農民的扶貧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根據全縣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分類指導,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形成區域發展、規模發展,致使我縣到目前為止仍然有不少貧困村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主要還是依靠貧困羣眾自身的單打獨鬥,特色產業規模不大,效益不高。

(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發展產業後勁不足。目前絕大部分有文化、有體力、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門在外出打工,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只是極少數,留守農民特別是貧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甚至體力都明顯偏弱,導致多數貧困户沒能力或根本沒有指望靠在家發展特色產業脱貧致富,致使產業發展缺乏後勁,進而給產業扶貧工作帶來很大難度。煙竹村貧困户發展特色產業佔比看上起來達到90%以上,但有不少貧困户發展特色產業效益不高,若不是有產業獎補資金就會虧本,根本不圖產業長遠發展。對貧困户生產技能培訓工作開展得不夠,沒有專項培訓經費,雖有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但該項目針對的是職業農民,貧困户基本上達不到職業農民要求,不在政策培訓範圍內。舉辦了幾期貧困户生產技能專項培訓,但覆蓋面很低,滿足不了貧困户的需求。

(四)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不強。發展特色產業,產品必須進入市場,以合理的價格銷售,才能獲取效益並維持“再生產”。耕地差異大、分佈散,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小,生產規模有限,分散的“小生產”很難與遙遠的“大市場”對接,使發展產業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近年來雖然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培植種植大户、發展合作社、壯大農業企業,使農民的經營規模有所擴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目前在煙竹村仍然佔據主導地位,緊緊靠幾家合作社並沒有真正與農民實現“合作共贏”。一些農業企業與農民聯繫不緊,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農民並沒有從加工、銷售等延伸的產業鏈中獲取“額外收益”。近二年,我們縣對一些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沒有獎補政策給予支持,影響了他們自身發展壯大,更影響了他們帶動貧困户共同發展的能力和積極性。

(五)產業建設人才匱乏,服務難以跟上。產業建設需要人才支撐,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但目前煙竹村發展特色產業,一是建設主體缺乏人才,二是服務部門缺乏人才。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產業建設主體,多數只懂種植、傳統技術,對新型產業、現代農業知之甚少,山區企業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山區鄉鎮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相對較少、較弱。而農業服務部門近年來又存在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知識老化、技能退化,專業人員配備不齊,服務力不從心。尤其是多數農技人員過多地承擔鄉鎮其它中心工作,用於專業技術指導與服務的精力有限。

三、建議與對策

(一)凝聚扶貧共識,形成攻堅合力。對產業扶貧工作要在定位上更準,站位上更高,認識上更深,抓產業扶貧,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堅定不移地走特色化發展道路;二是抓好謀劃,立足產業這個脱貧之基,統籌謀劃產業發展、政策設計、工作佈署,為縣委政府當好參謀;三是抓好調度,通過召開調度會、定期通報、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動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四是抓好協調,對於產業扶貧推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爭取各相關部合支持與配合,形成產業扶貧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做強特色產業。山區貧困農民投入有限,但發展產業不能搞“無米之炊”,因此必須加大對產業建設的投入力度,將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將項目資金向發展產業傾斜,同時,要積極想法設法為種養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加工銷售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貸款便利,充分發揮和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的帶動作用,着力破解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困難與問題。一是解決農民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問題,支持羣眾廣泛參與,擴大產業的輻射面,進一步壯大產業;二是支持土地有序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產業由分散化、兼業化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高產業的管理水平與效益;三是支持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加工轉化增值,延伸產業鏈條、延長銷售時間、拓寬市場空間、提高產業效益;四是支持新一代農民利用“互聯網+”等農業發展新理念、新模式,進一步拓寬山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只有將特色產業“擴面”、“提質”、“增效”,才能帶動更多了山區農民脱貧致富。

(三)創新發展方式,擴大產業覆蓋面。一是總結推廣《精準扶貧三十六計》,拓寬產業發展思路,探索創新脱貧新模式,增強貧困户自我發展能力。二是結合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盤活貧困家庭資源、資產和資金,讓貧困户有更多的穩定增收渠道。三是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積極引導貧困户將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經營權等以折價入股、租賃方式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貧困户獲得長期穩定的財產性收益。

(四)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山區種養大户、科技示範户、返鄉創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是山區未來農業的主體,也是山區農業的希望。他們雖然不屬“貧困户”範疇,不是扶貧攻堅的對象,但他們身處基層,紮根羣眾,對其它農民脱貧致富起着極強的示範與帶動作用。今後農民培訓的重點,要放在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發揮他們實戰經驗豐富、接受能力較強等優勢,對其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培訓,使其逐步成為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成為農業理念創新的“先鋒”、科技成果轉化的“平台”與“橋樑”,成為促進山區農民脱貧致富的“生力軍” 與“帶頭人”。  

(五)建好合作組織,促進“抱團”發展。抓好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是提高新時期農民合作化程度,解決發展特色產業距離市場遠、產品銷售難的有效途徑。目前成立的很多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其作用雖然沒有得到很好發揮,但很多農民已逐步意識到,發展特色產業只有“合作”才能“共贏”。今後工作的重點,一是對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規範和管理,將支持重點放在與廣大農民聯繫緊密、運作良好,尤其是能夠真正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產業、脱貧致富的合作社、家庭農場上,將有名無實的“空頭”合作社、家庭農場逐步取締;二是支持、鼓勵條件成熟的地方創辦新的農民專業、家庭農場等合作組織,使農民在發展產業時能夠通過“抱團合作”方式減少投入、規範管理、降低風險、提高效益。三是支持農業企業壯大發展,發揮農業企業在產業脱貧中的帶動作用,通過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六)建設人才隊伍,搞好產業服務。要結合深度貧困村產業發展和扶貧工作實際,建設梯級人才隊伍。一是聘請知名專家教授,為深度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把脈問診,明確產業發展方向,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針對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破解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與“障礙”,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三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培養留得住的本地人才、鄉土專家,提升科技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四是千方百計調動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從事產業扶貧、服務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繼續做好農業技術人員結對幫扶工作,加強督查和考核。五是結合新型農民培訓、農技推廣補助等項目,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試驗示範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林簡單實用技術及產業經營知識培訓。充分發揮“菜單式”產業扶貧手冊的指導作用,幫助貧困户按照菜單選擇產業項目,提高生產技術管理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3ok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