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水城區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水城區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水城區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水城區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説:“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近年來,水城區緊緊抓住產業革命“八要素”,在“三變”改革推動下,依託山地資源優勢,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工作思路,以園區發展為基礎,龍頭企業為支撐,利益聯結為紐帶,大力發展茶葉產業,穩步沿着“做大做強做特做精”方向邁進,打造了一條富民茶產業,全面構建起區域協調聯動、農旅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強頂層設計,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注重高位推動,高標準規劃,在產業發展中,全區茶葉產業按照區統籌,專班總抓,園區管委會牽頭,茶企和茶農具體實施的發展格局。在實施過程中,制定了《水城縣茶葉三年行動方案》《水城縣茶產業強縣實施方案》《水城縣2020年茶產業提檔增產全利用實施方案》《水城縣2020—2021年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施方案》《水城縣2020年春季採茶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從區級層面對產業進行謀篇佈局,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統籌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堅持因地制宜,產業規模更加壯大。充分發揮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的自然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加大對原有茶葉基地管護的基礎上,發動大户、農户廣泛種植茶葉,全面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截至目前,全區現有茶葉10.2萬畝,其中,盛產面積約4萬畝,“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6.02萬畝,核心產區主要分佈在龍場鄉、順場鄉、新街鄉、楊梅鄉、阿戛鎮、蟠龍鎮等11個鄉鎮35個行政村,在龍場、順場、楊梅等鄉鎮完善優化茶葉關鍵技術示範點3個,發展壯大萬畝茶鄉3個,萬畝茶村2個,不斷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

(三)加大資金籌措,投資效益更加明顯。持續加大區級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前三年按照每畝投入資金4720元,農户按照區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分年和分季度兑現給農户。整合中央財政農業生產資金、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省級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建設資金等項目資金以及區級投入資金、自籌資金等,支持茶園建設,積極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龍場茶葉核心區示範基地灌溉項目、水城區南部園區易扶安置點農貿市場建設項目、水城區龍場鄉手工茶體驗中心裝飾裝修建設項目、水城區龍場鄉茶文化博物館裝飾裝修項目已完成投入使用。加大拉動社會資金參與力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2020年融資新增授信28766.7萬元,到位28662.7萬元,盤活2019年到位未使用資金4020.81萬元。

(四)注重技術支持,管理技能更加專業。結合茶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需求,積極協調各方力量提供技術支撐,形成注重技術支持的良好氛圍。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及新型職業農民,定期開展農技培訓和技術指導,邀請省農委、省茶葉協會、貴州大學等技術團隊到園區開展茶葉知識相關學習培訓,對全區內加工企業、合作社負責人、技術員從田間管理、加工工藝等多個方面進行專業化培訓。為抓好技術推廣,組建區級技術服務專班,全程提供技術服務,2020年,累計培訓9批次5000餘人次。以賽事為平台,全力推進加工技能傳承,多次承辦鬥茶賽等省級賽事,推廣茶產業技術支持。承辦了“水城春杯”2019年貴州省第三屆古樹茶鬥茶賽暨第二屆評茶師職業技能大賽、第二屆古樹茶加工技能大賽省級賽事等多項賽事。

(五)抓好產銷對接,銷售渠道更加寬廣。始終堅持“多元化發展,多渠道銷售,品牌化引領,市場化推進”的戰略,深化拓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從外地引進茶葉企業與本地的茶葉生產企業合作,實行按標準訂單生產。同時,針對水城區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及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方式,進行訂單、收購、加工,結合農旅一體化發展,充分開發旅遊商品,就地包裝外銷,對產品進行產品認證、分類包裝、貼標上市,全力打造綠色、無公害、有機產品的品牌。水城春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喝着喝着春天就來了”深入人心,水城春品牌榮獲紅茶“茶王”稱號,躋身貴州十大綠茶品牌,明前翠芽榮獲“亞太金獎”。以水城春品牌專賣店、區域形象店為基點,建立線上線下同步發展格局,開發貴陽、山東、四川等地茶葉批發銷售網點,藉助東西部協作的發展機遇,在大連建立了水城印象·水城春形象店——水城春銷售分公司,在六盤水建立了“水城春茶城”。2020年,全區採收茶青394.11噸,加工幹茶91.65噸,總產值達1.01億元,銷售總額達7011.39萬元,2021年預計銷售額達7500萬元。

(六)創新發展模式,利益聯結更加到位。在利益聯結上,實行保底分紅、勞動力分紅以及“國有平台公司+合作社+農户”的分紅模式,基地投產後按照國有平台公佔股50%、農户佔股42%、村級合作社佔股8%進行分紅,把村集體、農民和經營主體連接起來,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極大提高農户的發展信心,有效帶動了核心區及周邊農户持續收致富,帶動農户12391户43254多人蔘與到茶葉發展中來,帶動1414户4890人貧困人口發展致富,每年可獲土地分紅461.5萬元,勞務分紅738.4萬元。

二、存在的挑戰和機遇

(一)存在的挑戰

1.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修建基礎設施需要投入量大資金,企業、合作社融資較為困難。受自然條件影響,水城區每年春季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乾旱,大多數茶園缺乏完備的水利灌溉設施,因乾旱導致了茶園產量減少。生產加工、病蟲害防治等基礎設施亟待健全完善。

2.管護效果不夠理想。因資金缺乏、地塊分散、農户文化水平低、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存在,未實行機械化生產,高質量、現代化管理。公司管理茶園面積大且地塊分散,集中管護難度大,管護成本高,使得公司效益低。多數茶農文化素質偏低,資金、自我投入能力不足,缺乏科學用藥、用肥、剪枝、除草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導致科學種茶水平不高,茶園管理不到位。同時,人才隊伍匱乏,缺少經驗豐富的專家和科研團隊的現場指導。

3.市場銷售有待提高。產品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未全面開發,產業發揮效益不明顯。產品銷售體系不夠成熟,渠道建設不夠完善,市場拓展不夠,目前市場主要集中六盤水地區。

4.品牌建設還需加強。水城春系列產品在本土市場有良好的聲譽,但是,進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多的產業優勢沒有很好的展現出來,產品文化和企業文化底藴不夠深厚,產品知名度還不夠高,品牌還不夠響亮,品牌化發展任重而道遠。隨着多個加工廠建設投產後產量的增大,茶青收購資金大幅增加,產品的宣傳和企業品牌文化建設經費資金缺口大。

(二)政策機遇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相繼制定各種有利政策,水城的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為了保障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2020年末貴州省出台《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從制度層面規範茶產業發展,2020年3月16日貴州省委副書記藍紹敏召開茶產業工作調研推進會,研究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水城提出畝產1萬元的的茶葉面積達到5萬畝的目標,並持續配套相關資金和項目。

二、對策和建議

茶葉產業作為水城“八大億元級”特色產業之一,是實現羣眾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徑。水城的茶產業在過去的發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新發展階段還可以“更上一層樓”,需更加註重市場導向,突出機制創新,加快茶產業全鏈提質升級,努力走出一條質量立茶、科技興茶、品牌強茶、文化傳茶的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着力推動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快完善設施建設迫在眉睫,打造一批示範基地極為重要。一是爭取建設資金。提前謀劃設施建設項目,主動向上對接,爭取更多相應的配套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茶產業發展。二是完善設施設備。對全區5000畝“萬元田”機耕道、噴灌系統、蓄水池進行建設及提升改造,配套採購茶青採摘機械以降低現有的人工採摘成本,提升茶園抵禦自然乾旱天氣的能力以及茶青下樹率。三是打造示範基地。鼓勵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户、大户及其它合作組織獨資或合資創辦新茶園,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範化示範基地和萬畝以上的茶葉產業村,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精品茶園,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原料。

(二)着力推動管護效果取得新成效。堅持結果導向,加快使用新技術,推廣機械化,提升管護技能,全面提升管護水平和效率。一是大膽改革創新。加強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和茶樹品種優選優育,推廣使用有機肥和茶葉專用肥。重點做好無人機科技化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進一步研究以草治草技術,全面減輕企業的投入。企業、合作社可以建立茶樹種植生產加工記錄檔案。二是加強培訓學習。深化推進專家、科研團隊技術指導,推動區級技術服務專班持續做好技術服務,區職校開設茶葉專業或成人茶葉專業班,為茶產業發展輸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各種技能提升培訓活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進步的良好氛圍,培養一批農機操作能手,引導羣眾由傳統農民向新型產業工人轉變。三是劃定保護區。對於相對連片種植,管理效果明顯,生產組織化程度高,產品市場銷售穩定的地方劃定為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實行產地保護。

(三)着力推動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充分挖掘利用茶葉的價值,做好茶葉的全利用和精深加工,延長茶葉產業鏈,增加下游茶葉產品附加值。一是健全加工線。培育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完善茶葉初制、精製、深加工、機械化生產線,企業、合作社加快建設冷鏈設施、產地茶葉交易市場。二是研發新產品。全面推進新產品創新、研發力度,加快奶茶、抹茶蛋糕、冷飲茶、白茶、茶籽油等產品研發進度,結合茶葉技術,發展桑蠶產業,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健康桑蠶茶。三是織好認證網。鼓勵、支持申請國家有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等產品認證。

(四)着力推動市場對接取得新成效。秉持顧客滿意理念,敢於破舊立新,不斷優化品種,做足宣傳推介,促進產銷實現全方位對接。一是抓好提檔升級。根據實體化轉型思路,深入推進生產、銷售按照底薪+提成的機制進行改革。扭轉一直以來以保底收購茶青的定式思維模式,把茶青收購場所轉移到農貿市場,進行公開化、競爭化、市場化收購,一切按照市場化方針進行運營。二是做好等級劃分。立足全區茶產業發展態勢,結合地區茶葉品質優勢,對全區茶產區茶葉進行等級劃分。楊梅鄉茶葉品質高,內含物質豐富,主攻高端茶;蟠龍木城古樹茶以其獨特的“古”“貢”“早”“好”的優良品質聞名,主要打造高端古樹紅茶;龍場鄉、順場鄉及其他茶產區主要生產大眾消費綠色健康茶。三是主攻宣傳推介。堅持本地市場與外地市場兩條腿走路,進一步加強水城春,特別是早春茶的宣傳工作,積極到遵義、貴陽、重慶等周邊地區開展推介,同時,在深圳、廣州、北京、大連等大中型城市利用各種媒介、廣告等進行宣傳,參加中外各類茶博會。

(五)着力推動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户”的要求,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全力推進茶葉產業品牌化發展。一是重點抓牢質量監管。大力發展有機茶、綠色食品茶、無公害茶,並做好認證工作。提高包裝檔次和質量。建立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和監管體系,建立、實施茶葉繁育、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的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安全標準,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二是大力舉辦特色賽事。開展水城春茶文化節及相關雙手採茶、手工製茶、評茶技能比賽等活動,大力推廣“水城春”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掘白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開展好茶文化(白族文化)藝術節,打造水城區特色茶葉產業文化,建設管理好水城區茶文化產業園(白族風情園)、水城區龍場鄉茶文化博物館、水城區龍場鄉手工茶體驗中心等文化載體,並將其打造成旅遊網紅打卡點、宣傳點,全面提升水城春品牌影響力。

(六)着力推動利益聯結取得新成效。堅持以“三變”改革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抓手和突破口,用好用活“三變”改革政策,以茶產業帶動就業,算深算清算透農民收入賬,帶動羣眾增收致富,全力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充分運用好“公司+合作社+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把經營主體、農民、村集體捆綁起來,讓老百姓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參股”變成“控股”,深化“村企聯合、產業連片、基地連户、責任聯體、股份連心”的模式,形成“責任共同體”、“各持一把號、同吹一個調”的融合發展格局,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5en8g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