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單位的調研報告多篇

單位的調研報告多篇

單位的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及機構改革工作的調研報告範文

近年來,我縣編辦從我實際出發,按照“抓重點、創特色、爭一流”的工作目標,突出機構編制工作的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建設,加強對機構編制工作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的調查研究,為事業單位的改革做好準備工作,進一步開創了機構編制工作的新局面。現將我縣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及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調研情況交流如下:

一、事業單位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事業機構385個,其中,全額事業單位329個;差額事業單位17個;自收自支事業單位37個;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2個,全縣共有事業編制7505名,其中,全額事業編制6510名;差額事業編制523名;自收自支事業編制414名;企業化管理事編制58名,實有在職人員6292人,其中,全額撥款5463人;差額撥款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業化管理46人,全縣事業編制空編1213名。

二、存在的問題

1、事業單位機構龐大,人員過於臃腫。我縣事業單位財政供養人員佔全縣財政供養人員的85% ,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隨着事業單位職能的弱化,一些事業單位人員整天無事可做,在編不在崗、混崗現象時有出現。

2、事業單位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一定程度影響了我經濟、社會的發展。如:縣衞生系統,在這一兩年中,雖然通過面向社會招聘、經驗交流等方法,使醫資、醫技、醫質有所提高,但人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舊比較突出,全縣衞生系統,工勤人員就有183人之多,佔全系統在職人員的29%,特別是鄉鎮衞生院衞生技術人員缺乏,培訓不足,有些衞生院中防保人員為非專業人員,使各項預防保健任務的落實受到影響,給農牧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隱患。諸如向衞生系統一樣,縣教育系統、文體系統以及各鄉鎮事業站所,也都因缺乏專業教師、專業演藝人員及技術人員等原因,使本職工作開展被動,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不高。

3、部分事業單位政事不分。一些單位名義上是成立了事業單位,但其實是一個單位的內部科室,需要用事業單位的名義就用,這種現象以黨政機關所屬居多。如計生局下屬的計生指導站、城建局下屬的規劃室等,以及一些大單位系統的培訓中心(培訓科)等,這些部門單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權力,對社會進行干預,又以事業單位的名義進行經營,因其附屬於不同政府機構的性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壟斷,導致市場分割和資源浪費。

4、具有事業單位身份卻不具備事業單位資格。目前我縣有部分事業單位缺乏獨立法人資格,投資主體單一,不能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只能依附於行政主管部門,靠吃財政飯生存,尤其突出的是鄉鎮各事業站所。2003年,鄉鎮黨政機構改革進行完後,各事業站所合屬分為五大辦公室,由一個鄉鎮的分管理領導具體負責工作,沒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鄉鎮分管領導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門與事業單位財務不分、人員混用、辦公地點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事業單位的社會化進程。

5、事業單位缺少活力。事業單位本來是人才、知識、信息,最集中、最活躍的地方,但實際上沒有煥發出應有的生機,沒有顯示充分活力。根源在於事業單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運作,政府各部門對事業單位控制死,管得過多過細,管理方式和手段單一,致使事業單位沒有市場競爭力。同時,因事業單位附屬於政府機構,使得大量事業單位代行部分政府職能,造成政府職能不清,效率低下,財政負擔繁重。

為此,我們認為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勢在必行。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深刻認識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好這項改革。

三、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難點問題

1、牽涉面廣。事業單位兼具了“行政機構”與“企業”兩種屬性,要對其進行改革,複雜性、艱鉅性都在政府機構改革和企業制度改革之上。

2、如何科學設置事業機構的問題。由於事業單位門類太多、差別很大、範圍太廣、專業太複雜,劃分上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歷史遺留事業單位的種種弊端,使事業單位設置和佈局分佈不盡合理,部門、區域和學科分割,各自為政,各自為戰,職能交叉,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科學設置事業機構,是一項科學性、政策性、難度性很強的工作。

3、人的出口問題。機構臃腫,宂員嚴重,改革過程中的富餘人員哪裏去,今後的解聘人員哪裏去,“出口”渠道狹窄,加上事業單位的改革是在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公務員制度改革之後進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學生分配、軍轉幹部分配時不去企業,機關編制滿了,又大多往事業單位裏擠。這樣相當多單位不具備自我消化的能力。

四、幾點建議

我們認為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是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有力切入點。推進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是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的需要,通過事業單位登記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為實現政事分開,推進社會化進程的目標,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實事業單位離開主管部門的襁褓,走向市場,進人社會,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結合我縣實際,我們對推進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為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做好準備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1、進一步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登記工作。確認事業單位具備與其法人資格相適應的開辦資金、從業人員、辦公地點、經費來源、獨立核算的財務管理制度和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確立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主體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護的“身份證”。清理不符合具備事業單位資格的單位,做好統計工作,為下一步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事業單位的富餘人員分流提供準確參考數據。(截止目前,我縣已登記事業單位207家,登記率佔全縣事業單位的63%,佔全縣具備事業單位資格登記單位的92%。)

2、加強對事業單位的動態管理,加大監督力度。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快速發展,事業單位的職責、人員、工作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原定的編制、經費等漸漸不適應實際情況的發展需要。做為事業單位管理部門,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大對事業單位的動態管理和監督力度。通過年度報告制度,實現對事業單位的“跟蹤”管理,為建立科學的動態管理機制創造有利條件;通過證書懸掛、公告和查詢等登記管理手段,將事業單位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為公眾監督事業單位提供必要條件。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場,更好地為社會、羣眾做好服務工作。

3、積極探索事業單位分類管理辦法,促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對事業單位的改革要堅持分類管理原則,從實際出發,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按事業單位不同性質、職責和任務,明確事業單位類型,找出最為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分類辦法。

4、做好新時期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導廣大幹部職工去認識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自動摒棄“鐵飯碗”的陳舊觀念,開拓創新促進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逐步走入市場化,為改革後事業富餘人員的安置、消化在市場化內做好準備。

5、規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的設置和加強登記管理隊伍的建設。要借這輪事業機構改革之機,進一步強化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部門的監督職能,充分發揮登記管理局的職能作用。要通過實踐和培訓等多種形式來提高登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的整體管理水平和執法水平,也為事業單位的改革提供一個人力優勢。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要認真貫徹執行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通過加強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使事業單位早日要面向社會、參與市場競爭,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為下一步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做好準備。

【第2篇】國產局對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開始,幾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個中心,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着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有效的機制,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國有資產經營好,把國有資產管理這篇文章做大。

一、我市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設立專司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市政府發文成立了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產局),正縣級事業機構,掛靠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副局長兼任國產局局長。市國產局編制12人,內設綜合、產權管理、資產評價三個科室,從而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主體。市國產局作為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專司機構,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對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在職能定位上,將其定位在延伸財政職能上,資產管理工作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來進行。

(二)推動資產的整合。在保證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對資產優化整合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資產使用效益的主要方面。市本級先後啟動了行政中心、建設大廈、文化藝術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等重點資產整合項目。通過這些資產整合項目的實施,既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機關辦公條件,又整合了大量的閒置房地產,從而激活存量資產,實現保值提效。通過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拓寬了財政收入渠道,增加了地方可用財力,實現了資產管理和資金管理的有效結合。近幾年,通過統一管理國有產權,對國有資產統一整合運營,全市累計實現國有資產收入5億多元,

(三)改革國有資產的配置模式。在全市初步建立了資產構建預算制度。資產購建預算是從源頭上管理資產“進口”的主要環節,是規範資產配置,實現資產配置科學性、均等性、計劃性的重要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是部門預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產構建預算從制度層面可以有效解決在資產配置上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失衡性,減少了盲目配置、重複配置,節約了財政資金,是“模式”一個重要亮點,在全國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會議上交流推廣。

(四)實行產權集中管理。市政府授權市國產局對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的產權集中統一管理,將原來市級各行政事業單位的《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證》集中收繳到市國產局,由市國產局代表市政府擁有市級所有行政事業單位全部國有資產的產權並對所管資產行使產權管理、收益管理和財務管理權,對單位辦公用房實行餘缺調劑,徹底杜絕和防止因所有權不明而引發的各種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產權變更後各佔有使用國有資產的行政事業單位只有資產使用權,沒有資產處置權,有效的解決了資產分散管理中存在的隨意處置國有資產的問題。

二、改革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改革深化中遭遇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目標定位。我市的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當初是以資源整合為切入點的,是以保值提效為目標的,是在整合置換中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效益,增加財政收入。因此我們的工作重心在整合置換上,市政府還就此下發了三年整合規劃。儘管規劃中提出了宜租則租、宜處置則處置,宜開發則開發的運營思路,但作為運營主體的資產開發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從目前的情況看把目標僅僅定位在整合上是不能把資產這篇文章做大的,必須把目標定位在經營上,通過有效的經營,把文章做大。

(二)體制束縛。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政府,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是政府授權管理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一個行政機關,不具備投融資資格,也不具備經營開發資格。由於缺乏一個對資產有效經營的平台,因此無法對資產開展有效的經營。因此要適應新形勢,把資產經營這篇文章做大,就必須搭建一個公司化的經營平台,實現對資產的有效經營。

(三)思想解放不夠。這幾年改革過程中我們也一直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國有資產,也考慮到開發經營,但由於擔心不符合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要求和規定,擔心過度商業化,會增大政府風險,因而,讓猶豫禁錮了我們的思路,捆住了我們的手腳,制約了我們的工作。

三、深化我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我市資產基本狀況

根據資產清查結果表明,截止12月31日,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48.5億元。其中,行政資產總額14.4億元,事業資產總額34.1億元。市本級資產總額10.8億元,行政資產2.4億元,事業資產8.4億元。

按可經營資產情況看,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擁有土地5361畝,其中城市規劃區內畝,規劃區外3347畝;房屋105萬平方米。按目前我市房地產市內工廠行情測算,市本級的可用資產總值約為28億元。

資產經營的基本思路金融危機爆發後,擴大內需保增長的任務十分繁重,特別是我們以投資帶動為主要特徵的增長方式,在突破發展中保增長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充分運用所擁有的資產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工作重心,把把工作重心由過去的以整合為重點,轉向以全面經營為重點;把運營方式由以置換為重點轉向開發、轉讓、出租並舉,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資源性資產經營並重的軌道上來。對於目前具備通過轉讓、開發、出租進行直接經營的房地產可直接開展經營,對於目前不具備直接經營條件的房地產,可通過房地產抵押融資的方式,實行買地開發滾動經營,或者以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資產經營,使所有的房地產都能夠成為政府可經營的資本。實現真正盤活國有資產,實現資產資本化,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實現資產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經過有效運營,力爭五年內為市本級建設融資3--5億元,全市實現國有資產收益10億元以上,其中市本級5億元以上。

(三)加快體制轉變,構建經營平台

調整管理體制,構建經營平台,是實現資產資本化,對資產進行有效經營的基礎。因此,我們建議成立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將市本級的行政事業資產整體打包,以劃撥過户、授權經營或參股等形式注入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同時將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更名為“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實行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與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市公共資產管理局行使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職能。由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行使管資產的經營、開發、融資、投資職能。使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具有投融資、經營開發、物業管理三個資產經營平台的功能,其運行目標為:

投融資平台

打造成我市繼城投公司之外的又一重要融資平台,利用國有資產,以抵押擔保的形式,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吸引各種社會資金進入重點建設領域。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一是抵押貸款。以國有資產整合為基礎,在充分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以資產作抵押,加強同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形成以銀行貸款為基礎,其他金融機構資金為補充的信貸融資格局,為政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融資服務。

二是發行企業債券。政府授權發行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財政實施擔保並承擔債券利息。遼寧鐵嶺投資債的成功發行就為我們很好的借鑑。8月21日發行的“鐵嶺投資債”發行總額6億元,票面利率為8.35%,期限7年,在全國銀行間市場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時發行,發行當日全部售完。鐵嶺市委、市政府創新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本着“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發展思路,在整合運營政府社會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的基礎上,搭建起市場化投融資平台,成立鐵嶺公共資產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鐵嶺投資債”就是通過鐵嶺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發行,以沈鐵工業走廊開發基金償還。同時,鐵嶺市政府承諾:若沈鐵工業走廊開發基金存在償債缺口,將安排其他財政收入進行償還。

三是開展股權合作。對於關乎全市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競爭性領域項目,資產投資運營公司代表市政府和市財政(國資)局作為出資人,用市場化方式對此類項目的市屬國有股權進行管理,依照《公司法》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股東義務。

四是啟動民間借貸。對項目不大、有營利的項目可鼓勵幹部職工入股,募集項目發展資金。但此方式籌集資金量少,風險大。

五是積極發展多元化融資體制。特許經營權是政府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在項目建設上可運用“建設—經營—轉讓”的方式,即bot模式進行融資。它是指政府和項目發起人簽訂特許權轉讓的協議,由項目發起人組織成立的項目公司承擔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的任務,同時,在規定的特許期內,擁有該項目的所有權並收取費用,用來償還項目的債務,並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在特許期結束後,項目將無償移交給政府。利用這種形式,對於我市自有資金匱乏,但同時具有機遇優勢、項目優勢的實際情況,可以以此引進資金,擴展籌資渠道,增加籌資規模,切實解決建設資金供需之間的矛盾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經營開發平台

按照宜開發則開發、宜處置則處置、宜出租則出租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現有資產,繼續促進資源優化整合,加快開發經營,擴大投資範圍,實現資產增值。經營開發平台主要職能為:

一是資產經營的載體和主體,負責資產開發、轉讓、出租等經營業務。

二是負責對原政府部門投資舉辦的經濟實體進行整合,並對其實行集約化、集團化、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資產的規模效益。

三是進行自主開發。對增值潛力大,開發價值高的項目,實行自主開發,以實現國有資產收益最大化。對有的資產可按照開發--轉讓(出租)的方式進行經營,對有的資產可按照抵押--融資--收購(徵地)--開發--轉讓(出租)的方式進行經營。

四是夯實公司職責。按年度簽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書,通過規範資產運營,建立國有資產補償機制,向財政上交國有資產收益、按期收繳國有資產佔用費、土地出租收益金和利潤等手段,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的運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物業管理平台

一是為行政事業提供統一規範的物業服務,維持辦公資產的簡單再生產(資產維護),節約財政支出。

二是公平參與物業市場競爭和經營。

需要配套的政策

一是成立市公共資產運營投資公司,並將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更名為“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兩套機構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二是按照產權集中管理的要求將市級行政事業資產全部更名過户在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名下,免收更名過户的相關費用。以劃撥過户、授權經營等形式將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注入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

三是按公司法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公司業務的有效、有序開展。

【第3篇】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團建工作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區的社會力量辦學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湧現出一批辦學規模較大、辦學質量較高的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在教育事業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團建工作也起步較早,如濱海學院早在 1992年建校之初就成立了團委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他入駐我區的較大規模的社會力量辦學單位也都迅速成立了團並開展了富有實效的活動。但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團的工作從整體上看基礎還很薄弱,團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不能充分發揮,個別的團組織甚至處於癱瘓狀態。如何貫徹實施團省委“凝聚力工程”和團市委“細胞工程”,加強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團建工作,是一個緊迫的課題。為此,團委對我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團建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發展現狀及其團建工作特點

(一)我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發展現狀

自 1992年我區第一所也是全省第一所民辦自立職業高中誕生至今,全區各級各類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已達58所。這些按性質可以分為:學歷教育學校10所(其中民辦高校2所、十五年一貫制普通教育學校1所,職業學校(中專)7所),非學歷學校48所(其中非學歷民辦高校5所,聯辦中專學歷教育學校14所,其餘為電腦類、語言類、藝術類業餘培訓學校;按辦學形式可以分:全日制學校22所,業餘培訓學校36所。濱海學院、黃海學院、南洋學校、博益學校、拓譜計算機學校、奧林特外事翻譯學校、黃埔職業學校等7所學校共徵地1300餘畝,自建校舍36萬餘平方米。

截止到 2003年底,全區共有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全日制在校30560餘人,教職員工2150人,共為社會輸送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生3萬餘人,極大地豐富了我區人才市場,基本滿足了開發區內、外資的用工需求,對我區和社會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的數量、規模、檔次和管理走在了全市社會力量辦學單位前列,其中,濱海學院是全市第一所也是全省第一所有獨立發放大專學歷資格的民辦高校,南洋學校是青島市2001年唯一一所a級學校。

【第4篇】加強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管理的調研報告模板

在推進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人員聘用制“入軌”任務後,如何儘快健全和完善崗位設置和管理的相關配套政策,引導單位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是當前各級人事部門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一個實踐課題。新疆##回族自治州的實踐和探索給人以啟迪。

幾點實踐經驗

理清改革工作思路。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兩個重要內容,一是人員聘用,二是崗位管理。為實現這兩個目標,##州在2001至2003年第一輪改革實現聘用制入軌、推行分配製度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將改革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崗位設置和管理上來。出台了《關於推進自治州單位改革的意見》,將“健全以崗位管理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作為-第二輪單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結合自治州實際,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自治州單位崗位設置和管理暫行辦法》,對單位制定崗位設置和管理方案應遵循的原則、程序,以及方案的主要內容和應注意的事項等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單位在制定新一輪人員聘用(任)實施方案前必須先審批崗位設置和管理方案,同時強化制約措施,對沒有審批崗位設置和管理方案的單位,相關部門暫不辦理職員、專業技術職務任職及工人等級晉升等手續,確保了崗位設置和管理工作順利推進。

為實施崗位分類管理提供操作“平台”。單位崗位分為管理人員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和工勤人員崗位三大類,針對單位三類崗位及人員如何具體管理,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州單位職員管理暫行辦法》、《##州單位專業技術崗位聘任制管理實施辦法》和《##州單位工人崗位(等級)聘任制管理暫行辦法》,對單位各類崗位的界定、工作性質、設置原則、條件、監督管理,以及本類崗位人員的任職資格、職務等級、職務晉升、聘任程序、考核培訓、工資福利等做出統一、詳細的要求,為順利實施崗位分類設置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和政策依據。

幾點體會與思考

崗位設置必須在核定的編制數和各類人員結構比例範圍內進行。

“以編定崗”是崗位設置工作應遵循的基本原測。把編制管理與崗位設置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單位科學合理配置在職人員,不斷規範用人行為;有利於實現“因人設崗,盲目用人”向“因事設崗、按崗聘人”的轉變,同時還可有效控制超編進人,減輕財政供養負擔,崗位設置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單位現有崗位及人員狀況,並妥善分流安置超編待崗人員。

在制定崗位設置和管理方案時,單位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發揚民主的原則,應以原崗位設置情況和三類人員崗位現狀為基礎,通過職代會或職工大會對重新設置各類崗位的性質、工作量、工作內容進行科學分析和論證。

運作中,既要保證崗位的相對連續性,充分體現人崗相宜,又要避免崗位設置中的“盲目性”和混崗現象,為今後順利實施方案,產生崗位效能奠定基礎。對因機構合併、精簡等原因造成的單位超編待崗人員,在崗位設置和管理中,應從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可實行過渡崗管理辦法,通過“只出不進”、“自然減員”、“內部退養”等方式逐步削減,平穩過渡。

崗位設置方案確定後必須實行“競聘上崗”和“公開招聘”。

實行人員競聘上崗是推行崗位設置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和“落腳點”,只有競聘上崗,才能真正實現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的轉變,才能有效調動聘用人員的積極性,以此達到因崗擇人、按崗聘用的改革初衷和目的,否則,將事與願違。

單位崗位因聘用人員退休、終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現人員空缺時,除在單位或本系統內部通過競聘上崗和輪崗交流的方式調劑解決外,應按照有關規定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擇優聘用,實現崗位與人員最合理、最優化的組合,形成崗位管理與隊伍建設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局面。

【第5篇】政法單位經費保障情況的調研報告

按照財政改革的總體要求,保證行政政法經費是財政預算優先考慮的主要內容,也是今後財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此,我們於近期對區本級行政政法單位及兩個鄉鎮行政政法經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區財政及行政政法單位的基本情況

幾年來,全區上下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堅持“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的原則,依法理財,制度創新,確保財政收入穩定、有效增長。

xx年我區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682萬元,其中:增值税173萬元,營業税546萬元,企業所得税238萬元,個人所得税186萬元,房產税82萬元,城市維護建設税422萬元,專項收入242萬元,罰沒收入226萬元,行政性收入321萬元。扣除專項收入等後的經常性上級補助收入為2693萬元,上解支出687萬元,地區可支配財力5688萬元。

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0902萬元,其中:

1、工資性支出3960萬元。

2、公用經費支出2570萬元,人均公用經費0.7萬元。

3、社會保障和撫卹支出269萬元。

4、離休幹部醫藥費129萬元。

5、上級專項配套333萬元。

6、其他專項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級專項支出3641萬元。

全區剛性支出需求情況:最低剛性支出需求6530萬元,佔地區可支配財力5688萬元的114.8,缺口842萬元。

財政供養人口情況:全區財政供養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員948人,其中公檢法司人員313人,教育人員1169人。

我區行政政法共設職能機構55個,實有人數948人(其中離退休176人),佔同級財政供養人口的26。

二、行政政法單位經費安排及支出管理情況

一直以來,我區以“從優待警”、“科技強警”為重點,本着優先保證行政政法機關經費的原則,努力保證行政政法機關經費及時足額到位。我區一般單位日常公用經費1300元/人,公務用車按車輛編制13000元/車。五大班子和公檢法司部門日常公用經費高於一般單位,達到1500元/人,公務用車按車輛編制15000元/車。xx年我區用於行政政法經費支出1902萬元,佔同級財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長18.4,增幅明顯高於收入增幅12.5個百分點。用於人員經費支出794萬元,公用經費支出1108萬元,其中“人、車、會、話、招待”等方面支出388萬元,佔公用經費總支出的35。xx年行政政法經費支出1906萬元,佔同級財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長0.2。用於人員經費支出902萬元,公用經費支出1004萬元,其中“人、車、會、話、招待”等方面支出447萬元,佔公用經費總支出的45。xx年行政政法經費支出2092萬元,佔同級財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長9.7,略高於收入增幅。用於人員經費支出971萬元,公用經費支出1121萬元,其中“人、車、會、話、招待”等方面支出503萬元,佔公用經費總支出的45。xx年行政政法經費支出2750萬元,佔同級財政支出的23.5,同比增長11.4,明顯高於收入增幅4.8個百分點。用於人員經費支出1468萬元,公用經費支出1282萬元,其中“人、車、會、話、招待”等方面支出517萬元,佔公用經費總支出的40。xx年行政政法經費支出3007萬元,佔同級財政支出的27.6,同比增長29,高於收入增幅16.5個百分點。用於人員經費支出1197萬元,公用經費支出1810萬元,其中“人、車、會、話、招待”等方面支出533萬元,佔公用經費總支出的30。從xx年至xx年的情況看,特別是xx年以來,對於行政政法經費的投入呈明顯增加趨勢,而且經費增幅明顯高於地方收入的增長幅度,最高增幅已超過收入增幅近17個百分點。充分體現出地方財政在財力增幅有限的情況下對行政政法支出的傾斜。此次重點調查的六個行政政法單位和兩個鄉鎮在經費投入上也有明顯增長。其中***從xx年至xx年公用經費平均增長9;***公用經費平均增長40;***公用經費平均增長35;***公用經費平均增長16;***公用經費平均增長22;***公用經費平均增長8。**鎮和**鄉近五年來在經費投入上也有所增長,平均達到4和12。

幾年來,我區財政在努力保證行政政法機關經費的同時,也確保了人員工資及時、足額發放,並盡財力可能為公檢法司部門配備辦公設備及各種必要的辦案設施,提高了政法部門的裝備水平。xx年還為公安局和檢察院新建了辦公樓,改善了辦公條件,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公安幹警的積極性,為保障我區社會穩定,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政法單位負債情況

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財政支持行政政法工作的力量也不斷增強。但面對較大的資金需求,區財政還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xx年至xx年末,行政政法單位累計負債1194萬元,其中:

1、***累計欠款28.5萬元,其中車輛維修10萬元,工程款及管道維修6.5萬元,其他欠款12萬元。

2、***累計欠款20萬元,其中車輛維修及燃油15萬元,會議費3萬元,其他2萬元。

3、***車輛維修及燃油等累計欠款9.7萬元。

4、***截止到xx年末共欠外債374萬元。其中建辦公樓工程款及房屋維修欠款143萬元,車輛維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計欠款231萬元。

5、***截止到xx年末累計欠款127.35萬元。其中車輛購置及維修欠款14.35萬元,新建辦公樓欠工程及材料款50萬元。其餘欠款63萬元。

我區涵蓋五個鄉鎮(街),這次主要對***和***進行了重點調研。

***鄉累計欠款41萬元,其中人員工資29萬元,公用經費9萬元,其餘欠款3萬元。

***鎮累計欠款110萬元,其中建辦公樓欠工程款50萬元,車輛維修等其他欠款60萬元。

四、我區行政政法單位經費保障存在的幾個問題

1、經濟規模小,可支配財力少,滿足不了事業發展需要

2、政策性及體制性因素影響,財政收入減收嚴重

一是分税制體制的實行,導致地方可支配財力增長緩慢。二是我區受電廠改制影響,財政減收嚴重。三是國家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取消農業税、農業特產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營業税的起增點和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直接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加劇了財政收支矛盾。

3、財政風險逐漸加大且明顯顯露,地方財政難以承擔

由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企業關停並轉,債務無法償還,轉嫁到財政負擔,加之農民基金會借款、世行貸款等政府債務行為財政化,以及財政為保證政府機關正常運轉所借債務到期需要償還。所欠債務8733萬元,地方財政難以承擔,加劇了財政風險。

五、行政政法單位經費保障和管理的幾點建議

1、思想高度重視,突出保障重點

按照財政改革的總體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單位經費是財政預算優先考慮的主要內容,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講在會上、寫在紙上、説在嘴上,而必須要牢記在大腦裏、付諸於行動中、體現在成果上。

今後一個時期,我區行政政法經費保障重點應該體現在二個傾斜上:一是向重點單位傾斜,即財政要重點保障行政執法單位履行職能的需要。二是向重點支出項目傾斜,要堅持“一是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首先保人員工資正常發放和行政政法單位正常運轉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財力重點保障行政政法單位重點業務開支需要,提高裝備水平,提高技術手段,進而提高行政政法單位的整體工作能力。2、強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工作

目前我區財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單位經費保障程度總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加強管理意義更大。我們財政部門更應該勤儉節約,率先垂範,運用預算分配、財務監督檢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單位求真務實,節約不必要的支出,堅決剎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國旅遊等不正之風,加強公務接待管理,嚴禁鋪張浪費。建立健全各項財務制度和開支標準,完善財務監督機制,強化支出監管,把工作重心從注重資金分配轉向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管上來,做到財政資金延伸到哪裏,我們的監管工作就要跟到哪裏。

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將各部門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其他財政性資金等)全部通過財政實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門不得“坐收”、“坐支”。強化預算外資金管理,注重抓票據管理,以票管理費,實行源頭控制,防止預算外收入遊離於財政專户之外。在工作中,凡需要保證的支出要千方百計保證,凡能夠壓縮的支出,竭盡全力壓下來,把錢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益。

3、積極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強化預算約束機制

實行部門預算是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應該本着“人員經費按實際、公用經費按定額、專項經費按財力”的原則,通盤考慮預算內、外資金,形成涵蓋部門所有收支的細化的完整預算,以達到硬化預算的目的。要對實行部門預算的單位財政供養人員認真界定,並與編制部門認真核實單位編制,確定實有人數,對虛報和超編人員予以清理。要結合資產管理,積極實行政府採購,並按標準定額合理安排公用經費。對於有預算外資金的單位,嚴格按照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要求,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年初給予核定項目支出,保證預算外資金按時、準確上繳,這樣在有些單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預算收入也包括了預算外資金收入,充分體現出部門預算編制的完整性。

4、加強對財政幹部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政治和業務素質,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高工作效率,以適應財政改革的要求。

【第6篇】關於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全面準確掌握我縣各類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基本情況,有效推進社會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 縣由勞動保障局牽頭,組織工商、税務、經濟商務、供銷、糧食等部門,按照條條管理、塊塊分割,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全縣所有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各類用人單位參保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加快全縣經濟發展的同時,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不斷加大職工社會保險基金的徵繳力度,基本形成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各類用人單位 367 户,涉及職工 26472 人(在職 19686 人,退休 6711 人),其中機關事業單位 283 户,涉及職工 15957 人(在職 11654 人,退休 4303 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 84 户,涉及職工 10515 人(在職 8032 人,退休 2408 人).機關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 15957 人,欠繳保費 468 萬元;參加失業保險 7327 人,欠繳保費 506.8 萬元;參加醫療保險 15957 人;參加工傷保險 946 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參加養老保險 6690 人,欠繳保費 437.56 萬元;參加失業保險 2323 人,欠繳保費 47.71 萬元;參加醫療保險 3476 人,欠繳保費 264.45 萬元;參加工傷保險 3257 人,欠繳保費 18.27 萬元;參加生育保險 2301 人,欠繳保費 15.25 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一)部分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個別企業未參加社會保險.一是個別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在穩定員工隊伍、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方面的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缺乏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二是員工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的意識,由此減弱了他們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這一點在我縣的外來企業中較為突出.

(二)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現象仍然存在.我縣的企業一般都是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科技含量低、產品檔次不高企業,產品成本高、利潤低,有些初始運行的企業都在負債經營.為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部分企業存在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現象.

(三)存在選擇性參加社會保險的現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因失業、工傷風險較低,參加養老、醫療保險積極性較高,而不願參加失業、工傷保險.我縣大多數企業員工是本地農民,就近務工,半工半農較多,因此多以土地為保障,所以參保繳費意識淡莫,只求多掙點錢,從而存在儘量少參保甚至不參保現象.

(四)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的現象依然存在.少數企業為儘可能降低企業成本,保證利潤的最大化,想方設法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

(五)企業人員流動性大導致參保管理困難.目前,我縣相當部分企業的員工大多屬於臨時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現象,人員極不穩定.社保經辦部門很難準確掌握企業職工人數,多數老闆都會以此為藉口不參加社會保險.另外,由於各地社會保險制度不銜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異,許多外來務工人員考慮到在務工當地參保幾年,一旦回鄉又是一件麻煩事,因此務工人員不願參保.

(六)企業改制進程緩慢導致部分人員參保困難. 由於我縣企業改革的進程較慢,而且原來單位欠費時間較長,企業長期處於關閉、停產階段,間斷繳費情況存在,而這些單位的人員又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到私企去打工,他們與原單位未解除勞動關係,而又與新單位形成了實際勞動關係,在社會保險關係接續時非常棘手.

(七)社會保險政策的盲點導致部分人員參保較困難. 在實行社會保險前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原三社企業(鐵器社、縫紉社、補鞋社)人員,未能參加社會保險,在企業關閉破產後,失去了退休費來源.現在年老體弱多病,無任何經濟來源,生活相當艱難.去年,省政府雖出台了川辦發 185 號文件,解決原國有、集體企業超齡未參保人員老有所養問題,一次性參保繳費額近4 萬元,因這部分人員無力支付所交的鉅額保險費,多次上訪要求解決養老保險問題.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對策

第一,領導重視、部門協調.目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保繳費較困難,反應出制度、體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各級黨委、政府要強化對擴面工作的組織領導;其次,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社保經辦機構要加強徵繳,搞好宣傳服務,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組織引導,工商、税務部門應搞好監督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對參保繳費的執法檢查、監督等工作都要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維權意識.用人單位員工特別是民營企業員工對社會保險在維護自身權益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是目前阻礙社會保險 繳費進展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充分發動新聞媒體、社區組織、廠礦企業、社保主管部門和其他宣傳機構,加強社會保險政策宣傳;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要在社區、村開設社會保險諮詢站點,開展諮詢服務;同時要抓好正、反典型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社會保險意識,牢固樹立參保是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觀念.

【第7篇】對做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調研報告

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它也是機構編制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針對這項工作,近年來,各級編辦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切實履行職責,認真貫徹執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條例》、《細則》),使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健康發展軌道。但是,隨着登記管理工作的不斷深入,一些難點和問題不斷凸現出來,有待於我們進一步解決和完善。

問題和現狀:

其一、認識不到位,登記意識不強。一些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對登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登不登記無所謂,年不年檢不礙事,法律意識淡薄,登記意識不強,不清楚自己作為事業單位法人應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也因之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能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其二、默守成規,循規蹈矩。登記方面存在就登記而登記的現象,過多地認識都只停留在資料的收取上,從而輕視了規範的登記工作應該按照申報、評估、論證、審批的程序進行,過於放寬了登記的條件、降低了登記的門檻,首次登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想這可能是州內各縣(市)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另外,在登記的過程中出現了看似簡單的問題簡單化處理,譬如對宗旨和業務範圍規範、用語方面,只要對於《須知》上己有規定的,照抄照搬,無可厚非,而有些事業單位特別近幾年新成立的事業單位,本身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的需要而設置,其宗旨和業務範圍無章可循,我們總不能隨意東拚西湊,更不能斷章取義,嚴格地講,在設立登記的時候就應該將其規定得詳盡一些、用語應該規範準確一些,竊以為這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這關係到以後事業單位走向市場、參與競爭的過程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規範自己的行為,時間久了,問題就會呈現得比較明顯和突出。

其三、重登記輕管理的思想沒有轉變。一直以來,我們把登記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而忽視了管理的重要性,錯誤地認為只要把日常的三大登記工作作好了,就完成了全部工作的大半,殊不知登記是前提,管理才是重點,有時抑或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走下去了,也只是走走看看,沒有實質性動作。比如説年檢工作,只要基層事業單位交上年檢資料,在證書上貼上年檢標識,隨意地確定一個年檢級別,一切就算完事,故而一場年度審檢工作下來,沒有取得其應有的實實在在的效果。再如,變更登記,也僅侷限於《法人證書》所涉及到的內容,更多的是單位名稱或法定代表人的變更,沒有結合機構編制事項(如機構升格、增加編制等)進行審核。

辦法與對策:

事業單位登記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要把這項工作做好,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積極地開展工作:

一要規範程序,嚴把質量。嚴格按照《條例》對事業單位登記對象、範圍、條件、類型、程序、公告和證書管理的明確規定進行登記,把握標準,做到規範、有序、合法;

二要加強輿論宣傳,提高事業單位依法登記的自覺性。要進一步加大宣傳的力度,把對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宣傳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來抓,充分利用以會代訓、橫幅標語、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等方式廣泛深入宣傳《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讓全社會都瞭解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工作的程序、目的和意義,提高對登記管理工作的認識;同時還要舉辦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培訓班,不定期地組織事業單位及其法人代表認真學習事業單位登記方面的政策法規文件,提高法定代表人的認識,增強法人意識,增強依法登記意識,切實維護法規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提高事業單位依法登記的自覺性。

三要注重調查研究,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要堅持“走下去、請進來”相結合,帶着問題經常深入基層事業單位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基層事業單位的圍繞公益目標開展工作情況、經營活動狀況以及制約其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等方面的難點和問題,為其排憂解難,以促其更好地服務於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四是完善措施,強化監督。要轉變觀念,樹立登記是前提,管理是重點的意識,不斷拓展對基層事業單位的監督管理的空間,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①年檢工作一定要把握其強制性、時限性、真實性和連續性的特點,着重搞好對法人資格和年檢級別的審查、界定,加強對機構編制事項、業務範圍和活動方式的審查。②進一步拓展監督管理的空間,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對事業單位的監管範圍應該包括:事業單位不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註銷登記;塗改、出租、出借事業單位法人證書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違反規定接受、使用捐贈、資助的;不按照登記事項開展活動的,不按照規定報送年度報告的,抽逃開辦資金的等幾個方面。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協同工商、税務、財政、銀行、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對事業單位的經濟運行情況、合同履行情況、社會投訴情況以及受到表彰情況進行適時適度地追蹤監管。③積極開展對事業單位的維權服務活動,切實保障維護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為事業單位脱離襁褓,步入市場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最後,敝以為就是要加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事業單位在線”管理系統正在不斷完善,當此事業單位網上登記全面推開之時,這對我們登記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服務質量和水平態度都會要求更高,條件成熟的時候,説不到哪一天我們的工作就在行政服務中心“一站式”辦理了。因此,從現在起,我們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都應該>;文祕站:

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能夠方便基層、方便服務對象,要使服務對象能夠便捷地瞭解登記管理的程序以及辦證的時限,使每個工作人員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和權限,以更好地服務基層,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開創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8篇】對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開始,幾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個中心,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着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

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有效的機制,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國有資產經營好,把國有資產管理這篇文章做大。

一、我市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設立專司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市政府發文成立了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產局),正縣級事業機構,掛靠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副局長兼任國產局局長。市國產局編制12人,內設綜合、產權管理、資產評價三個科室,從而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主體。市國產局作為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專司機構,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對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在職能定位上,將其定位在延伸財政職能上,資產管理工作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來進行。

【第9篇】社區黨組織單位功能建設發展的調研報告

在應對體制外資源大量增加、城市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過程中,街道黨工委自身也從一個力量弱小的末端,發展壯大為代表國家權力對多元化的社會進行有效整合和互動的“排頭兵”.從這個意義上講,街道黨組織的單位制屬性在社區建設的背景下,不但沒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強。

適應社會的轉型和變遷,建立在傳統單位制基礎上的城市治理模式開始逐步向以社區為基礎的管理模式轉變。城市社區黨組織在承擔社會矛盾化解、羣眾利益表達、社區文化培育以及社會力量整合等社會職能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社會自主性空間逐漸擴大,社會自由流動資源增多,xx城市社區的社會結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和新特點。為此,xx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在體制和機制上做了許多探索和創新,使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和角色發生了較大變化,社區黨組織在調整優化自身單位角色的同時,社會角色的作用日益顯現,並承擔起重要的社會功能。本文將以xx新區的xx社區為例,對社區基層黨組織的單位角色和社會角色的嬗變與構建進行分析,為正確認識和理解社區基層黨組織功能作用,探索更加積極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方法提供一些參考借鑑。

一、城市社區黨組織單位角色功能的發展變遷及其表現

計劃經濟時代,街道黨組織在中國城市社會龐大的單位體系中,無論是從角色、職責,還是從地位、權力上看,都處於“傘狀結構”的末端;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日趨成型的城市多元社會結構給傳統黨組織建設和社會管理模式帶來挑戰,街道黨組織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升

在改革開放以前,“單位”是中國城市社會的基本社會調控單位和資源分配單位。在城市社區中,社會成員總是隸屬於一定的“單位”.按照級別高低和職能與行業分佈不同,單位被政黨和行政的力量分割成若干個平行林立的管制領域,任何單位都是這一領域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xx街道成立於1986年7月,當時轄區內共有22個居委會,99個企事業單位。街道內居民主要由市內的動遷户構成,絕大部分居民都是企事業單位的職工,沒有工作單位的人員很少,也就是説,當時xx街道的居民大都是單位人。在計劃經濟時代,單位不僅是他們工作的地方,是獲取合法身份和社會認可的根據,而且是他們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的主要來源,單位成員主要通過單位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當時,街道總體上仍然是計劃經濟的單位社會中一個有機的組織部分,居委會仍然是以單位的模式運作,管理對象主要是沒有正式單位的居民,而退休人員仍屬於原工作單位,同時也被納入街道單位-居委會體制進行管理。街道黨建的工作範圍則侷限於街道本身、里弄黨支部及所屬經濟實體的黨組織,不涵蓋街道轄區內的各種級別和類別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建工作。在街道轄區內,駐區單位和街道之間,也就是所謂條塊之間,僅有極為微弱的關聯,基本上各自為政,各種條條之間更是不相往來。這種“千條一塊、條大塊小”的區域組織格局是與計劃經濟時代單位體制在黨組織建設和城市管理中的主導地位相適應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城市的社會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出現了大量外省市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民營企業,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二是街道大量的集體經濟企業的轉制,導致大量的職工脱離了單位,沒有正式工作單位的人愈來愈多。隨着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單位的社會功能逐漸萎縮,單位不再提供住宿、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保障,使這些居民對單位的依附關係逐步解體,他們變成了社會人,社區成為他們的歸宿。三是各種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大量出現,遊離在傳統的單位為主、街道為輔的二元主輔結構之外。同時,隨着城市建設、住房體制改革和商品房開發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混雜居住在小區樓盤之中。

然而,在區域組織格局中地位弱小的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無力承擔起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需要他們承擔的大量資源整合、利益協調、公共服務和社會穩定的功能。為應對日趨成型的城市多元社會結構給傳統黨組織建設和社會管理模式帶來的挑戰,有效地彌補黨組織建設的空白點和社會管理的盲區,xx市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推進社區改革。一方面,街道通過建立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社區事務協商委員會等機制,提高街道黨組織面對區域性工作的組織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賦予街道新的事權和管理權力,並實行新的財税體制,使街道財力逐步增加,提高街道的工作地位。

在黨的執政體系和城市政府管理體系中,街道越來越被賦予以基礎性地位。在社區中各類組織交織的關係網絡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日益成為最關鍵的聯結點。

進入新世紀後,隨着區域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各項工作之間的聯動性日益提升,xx街道黨組織逐步形成了“區域大黨建”的整體工作格局和工作思路,着力建設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能力、整合區域內的各種資源、全面提升社區管理水平。xx年,xx新村街道黨工委改建成xx社區(街道)黨工委,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對區屬派出單位實行雙重管理制度,使街道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上的協調權落到了實處。xx年前後,xx社區(街道)實行體制改革,按照大系統、寬職能的設置,社區黨政內設機構全面整合,社區(街道)黨工委成為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的領導核心。

在自身作用和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時,xx社區(街道)黨組織切實擔負起領導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職責。xx年前後,為增進對兩新組織黨員的服務,開拓基層黨建的新領域,xx社區成立了以“兩新”組織為工作目標的黨建辦,着手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基層黨組織載體。1999年,xx社區成立了xx乃至全國第一個不依託單位而是依託整座商務樓宇組建的聯合黨支部--“嘉興大廈聯合黨支部”.隨後,街道黨工委在“兩新組織”中建立了大量的“新經濟組織黨支部”,如在一個企業內部建立的獨立黨支部,按照“行業”和“地區”為單元成立的聯合黨支部,還有按照黨員的職業和社會屬性,探索成立的“社區保安隊聯合黨支部”、“大廈青年知識分子聯合黨支部”等。XX年,xx社區開始探索從“支部建在樓上”向“支部建在片上”轉變。新型的社區黨建更多地體現了“區域性大黨建”的開放性、互動性特徵。目前,xx社區黨組織已形成了“三縱三橫”的網絡化結構。

作為一個城市基層的單位組織,街道黨工委從地位弱小的上級黨委的派出機構,上升為社區治理結構中的領導核心,成為社會網絡化管理的織網者。街道黨工委在應對體制外資源大量增加、城市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過程中,其自身也從一個力量弱小的末端,發展壯大為代表國家權力對多元化的社會進行有效整合和互動的“排頭兵”.從這個意義上講,街道黨組織的單位制屬性在社區建設的背景下,不但沒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強。

二、社區街道黨組織社會角色的發展變遷及其表現

街道黨政直接面對基層社會,是國家政黨體系與社會的聯結點,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被推到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前台。在充分發揮單位角色功能同時,其社會角色的功能也日益顯現。

面對社會轉型和變遷,大量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從單位體制中溢出,體制外資源逐漸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領導核心,必須迅速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轉型所帶來的政黨生態環境的變化。為了對體制外的組織和資源進行有效地引導和管理,建立在傳統單位制基礎上的城市治理模式開始逐步向以社區為基礎的管理模式轉變。

xx社區(街道)在xx市歷次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中,始終是體制改革探索和創新的試驗田。在推進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實踐中,xx社區黨政組織在承擔社會矛盾化解、羣眾利益表達、社區文化培育、社區環境營造以及社會力量整合等社會職能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化解社會矛盾,構建社區表達參與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正是各種利益羣體湧現、利益分化加劇的時期,也是矛盾利益衝突增多的時期。在單位體制的整體功能逐漸弱化的情況下,急需建立理性化、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使居民的利益表達處於有序的狀態。xx社區(街道)黨工委積極發揮平衡各種利益關係、化解各種利益矛盾的功能,着力構建了一系列制度和機制。一是建立了理性化、多渠道的利益表達機制。通過建立居民區黨總支、居民委員會、社區層面的各種民意代表機構和社區代表會議、社區黨員代表會議等社區事務協商機構構成的利益表達網絡,使普通羣眾特別是困難羣體的利益訴求能夠為公共權威所明察和重視。二是建立了制度化、廣覆蓋的民主參與機制。對於直接涉及居民切身利益、容易引發爭議和矛盾的事情,通過引入主動的聽證會制度,將羣眾的利益訴求組織化,並在羣眾參與過程中實現決策的公開化和民主化。在處理重大拆遷、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社區黨組織切實扮演好參與者的角色,真正維護和代表了社區公共利益,為達成最優化的公共利益創造了有利環境。

2.引導社會組織,整合社區各種社會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基層社區中的組織環境日益複雜,各種經濟、社會組織紛紛出現在社區建設的舞台上。為加強對各類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切實引導各類社區組織參與社區事務,共同促進基層社會發育和社區自治,xx社區(街道)黨工委構建了一系列機制。

一是社區資源共享機制,比如,推出“四個輪子一匹馬”的制度安排,即居委會、社工站、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作為小區中的四個相互獨立而又相互合作的社區組織,共同承擔居民區日常事務管理的職責,社區黨組織則為四個組織之間的資源共享平台提供製度保障。二是評優激勵機制。比如,為了調動雙管單位參與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xx社區(街道)建立了報告測評制度、工作評議制度、通報會簽制度等,引導居民運用民主的方法對雙管單位進行監督和評議。三是購買服務機制。建立以項目為導向的契約式管理模式,由政府出資購買民間組織的服務,再按契約約定進行管理,從而為民間組織的發展提供深層的機制支持。四是協商共治機制。xx社區還在社區事務協商委員會基礎上,按照社區共治的理念,設計成立社區委員會,把街道黨政領導成員、駐區單位、區政府職能部門派駐機構、社區羣眾代表整合到一個共同的協商、議事組織中,為社區成員參與社區建設提供了載體。

同時,社區黨工委還着力培育和利用五種載體--社區黨建工作會議、社區黨員代表會議、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在職黨員理事會和陽光驛站(黨員服務中心)--來組織和發動各類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形成了以社區黨工委為核心、以居民區黨組織為基礎、以社區黨員為主體、社區各級各類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工作的新格局。

3.建設社區文化,培育居民共同的社區意識

長期以來,基層社會組織的主體較為單一,只存在行政組織--街道與居委會,其社會活動的開展也主要是為了貫徹各級黨委、政府的決定,其倡導者和發起者往往是街道的黨政組織,居民參與是比較被動的。隨着基層社區社會性的不斷增強,居民的自主性意識增強,其自主組織、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也日益提高。

在xx社區,每年開展由轄區企事業單位、學校和居民羣眾參加的體育健身節、科學普及節、文化藝術節、教育讀書節等社區“四大節”,每個節歷時三個月,居民可以各取所需,找到合適自己的菜單。xx社區(街道)還投資建立了全市第一個街道社區科普中心,開設了xx社區學校和14個居委會分校,全面舉辦各類文明禮儀、書畫、英語百句、烹飪、插花等數十餘門課目,每年3萬餘人次參加學習。

在文化活動組織方面,採用合同外包與技術層面的合作等社會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提升活動的藝術層次。在這個過程中,社區黨政的主要職能是整合資源,搭建平台,提供公共服務。

由於許多文化活動主要由來自社區的自發性組織實施,因此在內容上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羣眾需求。黨員、普通公民和社會志願者通過共同參與頗具特色的市民學校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加了相互之間的互動與理解,社區居民對於基層政府的治理和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認同度越來越高。

三、結語:單位功能與社會功能的互動與互補

基層黨組織在領導方式、決策機制和管理模式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發揮單位角色和社會角色的特色和優勢,兩者相互促進、互相融合,以提升黨對城市基層社區的領導能力

在城市社區的組織生態叢林中,城市社區黨組織憑藉其擁有的不可替代的權威資源、組織資源和羣眾工作的經驗,藉助組織手段、制度手段和文化手段的不斷創新,以及適時地調整其與上級組織的關係模式,使其成為引導和凝聚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主導性力量。社區黨組織在領導方式、決策機制和管理模式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單位角色功能的同時,其社會角色的功能也日益顯現。兩種功能相互補充、互相促進,對加強黨對城市基層社會的領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xx社區(街道)的實踐看,社區黨組織在承擔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其領導核心作用通過積極運用組織、制度和文化手段,變得更為強化了。xx社區黨組織在實踐創新過程中,工作領域進一步向社會拓展,工作機制更加註重社會協商與參與,工作方式更趨柔性化,構建了一種基層黨組織之間、基層黨組織與社會組織之間支持和服務的關係模式,進一步提升了黨對城市基層社區的領導能力。

xx社區的實踐表明,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進程的推進,黨要加強對社會的領導,必須逐步走出僅僅依靠行政權力調控社會的時代,重視和藉助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組織,逐漸學會運用多種手段、多種資源來引導和組織各種社會力量,建立黨領導下的社區共治機制,真正實現人民羣眾當家做主。

【第10篇】我市開展事業單位法人年檢的調研思考報告

我市開展事業單位法人年檢的調研思考報告

____市現有402個事業單位,其中,正科級事業單位37個,副科級事業單位53個,股級事業單位312個;從經費撥付情況分,全市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有282個,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有26個,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有94個;具備法人資格應登記的事業單位有376個,已登記的事業單位314個,未登記的事業單位62個(其中農村國小未登記的有57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有26個。

一、事業單位法人年檢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1、經營性事業單位法人年檢流於形式。《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事業單位應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上一年度執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及其《細則》情況的年度報告。但在實際操作中,登記管理機關只能憑事業單位自己送來的年度分析報告進行審核,特別是經營性的事業單位,自己做帳,所以對報告所提供數據的準確性、情況的真實性、事實的客觀性,難以把握。往往是要求事業單位填個表,蓋個章,貼個花,就算年檢了。年檢工作只是走個過場,流於形式。

2、部分事業單位登記事項發生變化不及時變更。在年檢中發現一些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地址、開辦資金等登記事項發生了變化,不及時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有的單位乾脆就隱瞞不報,有的不在規定時間辦理變更登記,只有通過年檢才發現有的單位相關事項發生了變化,甚至超過了半年以上,才到登記管理機關與年檢一併進行。從而造成了登記事項失真,時效性差,不準確。

3、重資料,輕監督管理。《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年檢的時間是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這個法定時間一過,也就標誌年檢結束,其他時間,主要是對事業單位實施登記和變更登記等業務,很少有時間去對事業單位實施監督。而年檢在一個季度完成,又時值春節放假,對登記管理部門可以説是時間緊,任務重。要按照《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對每個事業單位實施有效監督,事實上不大可能。往往是年檢變成了審查資料,忽視了深入單位監督管理。

4、年檢工作是一廂情願。在年檢工作中,登記管理機關往往感到頭痛的是法定年檢時間結束了,仍然有少數單位是迎檢無準備,送檢不積極。少數單位是千呼萬喚不送檢,甚至認為年檢是“多餘”的,不接受年檢,20__年度,__市7個行業協會,就有4個沒有接受年檢。

5、個別單位不按時年檢。個別單位尋找種種理由,不在規定時間接受年檢,有的甚至不來年檢。

6、開辦資金遞減嚴重。單位管理不善,或者單位蓋房、購車等原因造成資產遞減嚴重。從資產負債表反映,一部分單位資金結餘為零,一部分單位資金為負債。僅對事業單位20__年度年檢中發現,全市應檢255家,就有40餘家事業單位資金結餘為負數,有的高達1500萬元左右,少的也有5000元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有資金外流的現象。

(二)原因分析

1、宣傳力度不夠,認識上存在偏差。部分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和具體辦事人員對《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事業單位法人知識讀物》學習不夠,對年檢、變更、註銷登記缺乏正確理解,導致一些人對事業單位法人地位認識不清,對登記事項發生變化不及時變更,不按時接受年檢,事業單位解散或撤銷後無人註銷等問題。部分法定代表人認為年檢、變更只是一種形式,沒有從思想高度認識年檢、變更、註銷工作目的、作用、意義,有的認為變更登記麻煩、又要交變更登記費公告費,只好隱瞞不報,只有在發生法律糾紛、銀行開户、辦理車牌照等,才對證書的'內容,有效期引起重視。

2、協調力度不足,配合上存在錯位。20__年7月,中央編辦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及國家人事部等15部委聯合下發《關於〈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使用問題的通知》後,各相關部門都表示要積極配合。但從實際工作的效果看,部分工作部門配合意識不夠強,繼續沿襲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實施以前的工作程序,將查驗《證書》視為額外負擔。有的甚至還有人情化的傾向,使查驗《證書》在某些職能部門流於形式,給不參加年檢的事業單位開了綠燈。

3、制約力度不足,監管手段疲軟。根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登記管理機關對事業單位的監管雖有一些明文規定,如:對沒有參加年檢的事業單位,可以停辦其一切機構編制事項,吊銷其法人證書,沒收其法人證書及其印章,凍結其銀行帳户,甚至罰款等。但在實際操作中,一是大部分事業單位承擔着社會服務等公益性職能,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一環,無法也不可能停止其業務活動;二是缺少規範的法律文本對違反事業單位監督管理的事業單位進行規範合法處理;三是相當部分事業單位法人根本就不具備法人條件,無獨立的帳户,經費開支與主管部門在一起,有的事業單位無人員、無辦公地點,早已名存實亡,根本就沒有開展業務活動等,因此,目前對事業單位的制約力度,監管手段就顯得蒼白無力。

4、思想認識不夠。部分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和具體辦事人員,在思想上認識不夠,認為年檢是多餘的,怕麻煩

,不願接受年檢;有的是時間一長便遺忘了,有的是資不抵債,害怕追究責任;有的是原單位名稱與上級管理部門名稱有變化,要求與上級管理部門單位名稱一致後才來辦年檢;有的是長期沒有開展業務活動,名存實亡,已停業多年;有的是接不到通知等原因造成了不能按時年檢。

二、對策及措施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採取以下措施才能確保年檢工作穩步開展。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首先從加強《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事業單位法人知識讀物》的理論宣傳入手,使宣傳工作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播電視、網絡信息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二是着力抓好對法定代表人和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把《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事業單位法人知識讀物》作為必修課目的主要內容,以提高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和具體辦事人員對年檢工作的認識,使年檢工作人人皆知,為年檢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社會氛圍。

2、加大監督管理,完善監督內容

為了有效履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所賦予登記管理機關的各項法定職權,從目前實際運作情況看,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明確監督檢查對象,按《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要求將所有事業單位均納入監管視野,對已登記的要監督其日常活動,糾正長期以來只登記疏於管理的作法;二是要全面履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中賦予登記管理機關通過年檢及日常監管等手段對事業單位法人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能,對未登記的或已停業的更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該撤銷的堅決撤銷,該登記的堅決要求辦理設立登記、變更登記。三是要依照《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及相關規定,嚴格抓落實。如對開辦資金遞增或遞減超過20%以上的,堅決要求進行開辦資金變更登記;尤其是開辦資金遞減嚴重的,要責令整改;違法的要依法追究責任。並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四是要加強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理論水平。

3、加大改革力度,規範事業單位行為

進一步完善機構編制管理和事業單位監督管理相配合機制,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工作關係。在事業單位監管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要及時通報機構編制管理部門,機構編制管理部門也要根據新形勢與新任務的變化情況,依據監督管理機構掌握提供的情況,對哪些長期以來,未開展業務活動且無資金、無人員、無辦公場所即空殼單位、資不抵債、名存實亡的事業單位,按照《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實行轉制、撤銷、劃出事業單位管理序列;對規模過小、職能萎縮,重疊的事業單位要結合單位改革進行必要的資源重組。

4、加大配合力度,落實《證書》使用制度

登記管理人員要做到精通《民法通則》、《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按照中央編辦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5部委聯合下發《關於〈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使用問題的通知》的要求,主動及時與各職能部門協商,請他們在開展業務活動中,要求各事業單位法人出示《事業單位法人證書》,變一家監管為大家共管,真正將《事業單位法人證書》變成事業單位合法存在的“身份證”,成為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通行證”,實現由管理性年檢向自願性年檢轉變。使事業單位登記管理走上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e3r1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