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一體化調研報告多篇

一體化調研報告多篇

一體化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城鄉一體化的調研報告範文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就是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城鄉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l.產業與城市化發展嚴重失調、空間佈局過於分散,城市功能輻射弱;2.政策體制差異太大;3.資金短缺,農村金融服務體制不健全;4.社會階層結構和城鄉人口比例失調;5.農村與城市基礎設施差別太大; 6.農村居民整體綜合素質較低;7.生產力水平不高。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

根據我區當前的實際,要加快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應着手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三)打破城鄉封鎖,加強建立城鄉平等的制度體系創新。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針對我區的現狀,應當從以下幾方面着手:l.建設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勞動力市場、資源配量、國民收入分配和金融體制、醫療衞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國民待遇平等的政策。2.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近期應特別重點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統一管理城鄉就業,加速勞動力的流通,為其他要素的流動提供人力保證。3.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保障,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向勞動、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的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4.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要積極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訂符合規劃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以及農村住宅登記交易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的流轉、有償調劑和有償退出,制訂符合實際的新型土地徵用補償辦法。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培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開發效益。5.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工業生產和行業管理體系。廢除修訂傳統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發展軌道。

(四)依靠科技和技術創新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強優良品種、水產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等農業科技研究,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政府要引導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第2篇】城鄉一體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黨的xx屆三中全會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這對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必須緊密聯繫實際,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意義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機構沒有根本消除,工農關係不協調、城鄉關係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xx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格局。只有廣大農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農民各項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發展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只有儘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狀況,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當前,農村安定和諧局面面臨許多壓力,存在不少不穩定因素。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加大,農民養老等社會保障不健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和政權建設需要加強,一些農民權益受到侵犯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因素。只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從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採取措施,着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使廣大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因此,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創造了良好條件。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農村。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城鄉面貌反差較大。近年來,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的明顯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長期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有的是在現實發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織,解決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國家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必須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科學依據和基本要求

(一)科學依據。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提出,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現實背景和深厚的實踐基礎。

一是理論依據。xx在黨的xx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他説:“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xx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xx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深入考察各國工農城鄉關係發展史後對工業化發展普遍規律做出的科學總結,是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特徵後做出的科學判斷,也是總結我國過去幾十年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後做出的科學論斷,這為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二是現實背景。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實現了由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城鄉差距非但沒有縮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長期以來政府運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間接的原因是,在國家人為政策性干預下,城鄉居民在税負、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沒有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尤其是始於1958年的以城鄉分割為特點的户籍制度,不僅在身份上強化了城鄉的先天差別,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權益保障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而且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使城鄉差別制度化。

三是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總體上到了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從工業生產看,我國已成為世界工業生產大國,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從產業結構看,工業生產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從進出口貿易看,我國已成為進出口貿易大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從國家財政收入看,我國財政收入已超過5萬億元,主要來源於工業和為工業服務的流通業。這表明,我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能力。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農業佔gdp的比重低於15%、城市化率超過40%、農村勞動力就業佔總就業比例低於30%時,就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我國XX年人均gdp為2456美元、農業產值比例為11.7%、城市化率為44.9%、農業就業比例為44%,除了統計上的農村就業指標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標都符合上述標準。因此,我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條件正日漸具備,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發展階段。

(二)基本要求。城鄉一體化有着深刻的內涵。在現階段,它要求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加強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村與城市一樣共享現代文明,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此,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這是實現資源合理配、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前提。過去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制約,重視城市發展規劃、忽視鄉村發展規劃,而且城市發展規劃與鄉村發展規劃相互脱節。因此,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制度,合理安排區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佈等空間佈局。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而且可以使城鄉發展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這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環節。要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按照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融合的原則,促進城鄉各產業有機聯繫、協調發展。

三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是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着力點。要着眼於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切實將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着重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不足的狀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是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條件。我國城鄉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促進經濟長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但同時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城鄉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城鄉就業。

五是統籌城鄉社會管理。這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城鄉融合趨勢加快、人口流動加速。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增加了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要大力推薦社會管理創新,改變城鄉分割、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係、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的體制,形成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對接、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當前迎江區城鄉發展主要差距

近年來,我區堅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出發,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準確定位、明確任務,圍繞“城鄉統籌”認準方向、增強動力,以內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但城鄉發展失衡、差距日趨擴大依然是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鄉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XX年全區農民純收入比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兩者比為1:3.7,收入差距比XX年擴大了0.4個百分點。同時,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工業化水平低,農民外出務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侷限,致使農民增收空間非常有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

二是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由於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市農村多數地區交通、能源、農田、水利等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滯後,現有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嚴重老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生活設施方面,雖然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幹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沒有集中供水設施。

三是城鄉勞動就業差距。從我區來看,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4%以內,而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無法計算得出,拋開進城務工的勞動力不算,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區老城區,就業平台、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等比較完善,而農村勞動就業體系不健全。城市失業人員在社保補貼、税費減免、小額貸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業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失業人員享受不到。特別是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四是城鄉社會事業差距。全區教育、科技、文化、衞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區9所學校佈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基本辦學條件要明顯優於鄉鎮中、國小的學校。由於多方面原因,城鄉教師基本素質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存在忽視子女教育問題。我區新洲鄉留守兒童達40%,這已成為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醫療衞生方面,公共衞生和防疫保健體系不健全,全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目前已達到15所,而標準化村衞生僅有6家。在農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設硬件設施不夠,缺場地、缺人才,絕大多鄉鎮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尚未全面實施。城鎮人員可以參加城鎮居民醫保,農村勞動者只能參加新農合;城鎮户口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而農村户口的靈活就業人員除被徵地農民外不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些都制約了城鄉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思路和政策舉措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全面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按照“統籌規劃、融合產業、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初步建立城鄉教育、醫療、文化合理佈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務體系,城鄉有效銜接、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及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大、功能佈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切實把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用。一要加快城鄉公路網絡建設。科學合理地搞好城鄉公路網規劃和調整,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快通往示範鄉鎮、示範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設,以及通往經濟路、出口路、旅遊路的公路建設。通過政府投入、集資入股、公路經營權拍賣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事業,力爭到“xxx”末鄉鎮開通公交車,80%以上行政村和學校有公交車停靠點。二要加強城鄉公用設施建設。搞好統一佈局規劃,加快城鎮供排水、供氣、公交等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鼓勵城市公用設施向有條件的農村延伸。加大農村通訊設施的投入,降低通訊費用,保障城鄉信息暢通。三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力爭3年內完成對鄉村的規劃編制,實現5年內整體推進的目標。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廚、改廁以及垃圾集中處理、污水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務求實效,切實改善農村衞生環境狀況。

(二)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事業。一要均衡發展教育事業。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着力調整農村教育佈局和結構,加強新老城區教育資源布點工作,爭取3年內初見規模、5年內能見成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以區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區級職業中學為龍頭,鄉(鎮)成人文化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幹,向村組延伸輻射的區、鄉(鎮)、村三級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保障機制。二要大力發展衞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建立有效的農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鄉衞生資源,搞好區域衞生規劃,確保每個建制鄉(鎮)有一所政府興辦的標準化衞生院,建立以中心衞生院為核心的鄉村衞生服務網絡。建成規範化的村衞生所(室)並實現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合理佈局村衞生站,加強衞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診療設施建設。深化農村衞生醫療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農村衞生醫療事業發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鼓勵城市衞生醫療機構拓展農村醫療市場,促進農村衞生醫療事業健康發展。三要加強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擴大城區先進文化向農村的輻射。加快完成區級文化館、圖書館的達標改造,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户”等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開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大眾體育活動。

(三)着力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深化就業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求職和失業登記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平等、統一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管理制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健全農民職業培訓教育制度,整合城鄉各種職業培訓教育資源,結合“陽光工程”培訓,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到“xxx”末,力爭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80%,其中土地被徵佔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100%;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比例達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重點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就業問題,給予他們享受下崗職工的同等就業待遇,鼓勵他們自主擇業、另謀生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接軌,讓農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加快建立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覆蓋面,將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轉户農民逐步納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女職工生育保險體系。認真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到“xxx”末,初步建立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保”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統籌推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着力推進三個集中。一是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工業化。着力改變過去城鄉建設上存在的“村村點火、户户冒煙”粗放型發展格局,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鄉一體的工業佈局規劃,通過規劃調控、政策引導,建立投資促進機制,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二是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推進城鎮化。遵循“因地制宜、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穩步推進”的原則,有組織分層次地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實行農村與城市社區完全接軌,按照城市社區標準建設新型社區,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參照城鎮社區的標準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引導農民向農村新型社區集中。三是穩步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加速農業現代化。堅持以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穩步推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户集中,實施規模化、集約經營。

(五)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構建城鄉一體的新型管理體制。深化區鄉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出比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加大對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原則,逐步對本市人口取消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劃分,統一稱為“居民户口”,實行一元化户口登記制度。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民採取出租、入股、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主的股份合作經濟,為農民離土離鄉創造條件。改革徵地制度,完善徵地程序,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實行多種補償安置辦法,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支持農村社區建設,探索實行城市化的社區管理體制。鼓勵農村推行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農民由村民向股東轉變。支持具備條件的鄉撤鄉建鎮,推進具備條件的城郊鄉改設街道辦事處。鼓勵建設中心村,支持撤併户數較少的自然村,進一步優化城鄉佈局。推進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積極開展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試點,鼓勵設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社區金融組織,支持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逐步形成包括小額信貸組織和農户資金互助組織、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以及金融性擔保服務組織在內的多層次的區域金融體系,培育農村競爭性金融市場。

【第3篇】鎮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鎮總面積4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500户,1.9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人均年收入萬餘元。近幾年,我鎮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總攬全局,致力於抓機遇、強基礎、增實力,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事業和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實現了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被評為“長沙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快鄉鎮”,城鄉一體化具備初步條件。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啟動鎮村規劃。

今年以來,為搞好集鎮規劃工作,我鎮聘請中機國際、深圳藝壽公司對集鎮擴容提質工程進行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聘請大尚傳媒公司、湘潭大學設計院對集鎮開發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和全程策劃包裝推介,同時按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鎮即將啟動鎮域村鎮佈局規劃編制工作。

2.快速推進“三點一線”。

3.高效開發集鎮用地。

今年,我鎮在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多方爭取領導支持,批准集鎮統徵開發地25畝。為搞好集鎮開發,我鎮積極向聯點領導及職能科局負責人彙報,為集鎮開發解決了許多困難和問題,目前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報名購地的商户十分踴躍,前景十分可觀。另外,我鎮將農村商貿綜合體項目一併納入集鎮統徵開發建設,力爭創造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繼續夯實農業基礎。

一是堅持發展葡萄特色產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葡萄之鄉”。我鎮的葡萄產業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需進一步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我鎮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重要載體。我鎮將以曙光山城、七鑫科技等龍頭企業為代表,大力發展集旅遊休閒、體驗式採摘、葡萄酒文化展示和葡萄深加工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二是大力發展集農業科研、推廣應用、生態種養於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項目,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民增收。繼續發展壯大興嘉天華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户”的經濟類水產養殖和“咖啡豆+油菜”的種植模式,積極扶植深遠蛋雞養殖合作社。三是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繼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落實,形成以梅數、洪河等村的高產糧食基地,推進糧食生產“良種、良法、良制”,實現大面積、大範圍平衡高產目標。繼續推進湖南農大農富種業公司的優湘型雜交水稻的繁育和推廣,確保糧食生產的提質增效。

5.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我鎮積極開展各類羣眾文化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集市。一是以劉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為平台,天華八景為載體,整合歷史印記和“十個一”模式展示基地,形成以天華村為中心的紅色旅遊紀念地。二是各村和社區均成立了文藝隊,定期開展羣眾文藝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羣眾文化氛圍,豐富了人民羣眾生活。三是結合恆暉天華高端花卉苗木盆栽基地、葡萄園產業基地等開發項目,發展狀大觀光旅遊農業。

6.切實提高羣眾生活品質。

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工程,鼓勵農民建房向規劃的居民點集中。切實加強鄉村的精細化治理,以農民集中居住點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實現整體推進。建設文化廣場,實現有線電視、網絡全覆蓋,進一步為羣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規範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氣,保護生態環境。

三、困難和請求

1.請求參照長縣政辦發10號文件,明確我鎮與第一批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享受同等的優先發展政策。

2.我鎮集鎮開發項目用地報卷已與其它四個鄉鎮一起報至省廳,目前已將近兩個月時間仍沒有批下來,因此集鎮開發項目只能進行前期工作,實質性開展要待土地批下來後才能進行。懇請縣裏統一協調,促進項目推進。

3.請求依據發展要求,參照其他鄉鎮作法,適當增加我鎮建設用地指標。

4.我鎮小城鎮建設涉及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工程量大,所需資金巨大,而我鎮屬北部農業鄉鎮,自有財源嚴重不足,資金壓力較大,懇請安排專項扶持資金。

5.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多,急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請求補充解決。

6、建議根據我鎮區位特色,把鎮作為縣裏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綠色健康休閒服務基地重點打造,相關企業和項目優先引進和落户。

【第4篇】政府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一要求對推動我鎮的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我們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指明瞭方向。

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我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而可持續地推進我鎮城鄉一體化進程,必須要在正確判斷當前發展所面臨的形勢的基礎上,堅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項目為抓手,整合資源,以點帶面,重點突破,採取科學推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確保城市支持農村試點工作取得實效。

一、老鷹山鎮城市支持農村工作的現狀

(一)經濟概況和基礎設施

我鎮地處工礦區,境內有水城鋼鐵(集團)金河公司、觀音山礦業分公司、觀音山水泥公司、白雲石礦、六盤水市鑫源公司、六盤水市佳聯鉛鋅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小河水泥廠、濫壩油庫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旗盛、昌興、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資大型企業落户轄區。,全鎮財税總收入完成10308.4萬元,為年任務9376萬元的109.94%,同比增長38.49%。成為全區第一家財政總收入突破億元的鄉鎮。

境內有貴昆鐵路、株六複線橫貫東西,水納公路、貴煙公路交叉穿越境內,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護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4%。全鎮95%以上組通路,70%以上組通自來水,電、電話、廣播電視實現組組通。現我鎮已納入六盤水市第三輪城市規劃修編,六盤水市工業園區、煤化工基地建設規劃,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二)幹部人才的管理和引進

近年來我鎮在各項工作中不斷將民主的理念融入了執政理念,探索多種選任方式,營造廣納羣賢的用人氛圍。採取羣眾推薦與個人自薦相結合,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辦法推選“村官”,把選擇權交給羣眾,真正選出有一定能力和技術,組織滿意,羣眾放心的人任村幹部。現今,走羣眾路線、遇事與羣眾商量已成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時越來越多的羣眾,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積極監督領導幹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決矛盾問題已成為主流。

為使各項工作能夠更加有效開展,我鎮積極採用招考、調任、聘用等方法不斷吸納各種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的人才到各鎮直部門和村、居委任職工作或進行專業技術指導。現今已擁有碩士生3名,本科畢業生19名,大專畢業生56名,各種專業技術人員41名,同時已有9名大學生在村掛職,為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奠定人才基礎。

(三)各種政策措施的實施和推進

藉助國家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鎮政府管理手段的侷限性

現今我區財政實行的是“鄉財縣管”的政策,鎮一級的財政收入無法進行自行分配,同時轄區內的很多部門都屬於上級直管。這就使鎮政府在應對很多實際問題的時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經濟調節手段。在現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企業是以獲取最高利潤為終極目標,而政府規劃是以科學可持續發展為行政指南,同時羣眾利益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國策。這就使各種大型項目在我鎮建設投產之後,往往會無可避免與政府的總體規劃以及一些民眾的個人利益產生衝突。而在這當中,我們鎮政府是首當其衝站在解決各種矛盾糾紛的第一線,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沒有足夠管理運作的權限,很難對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產生實質的影響。

【第5篇】政府關於推進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的精神,我區積極開展城鄉一體化調研工作,深入基層,緊密結合我區實際,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一體化的現有基礎和優勢。

(一)區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城鄉一體化工作,各部門

以及有關單位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區黨工委、辦事處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增強緊迫感與責任感,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鄉一體、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落實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點,在全區形成了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

(四)農村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經過努力,我區廣大幹部羣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民主公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同時,隨着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持續增加,移動電話、計算機、互聯網開始進入農户家庭,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區寬帶網絡覆蓋率已達100%,基本實現寬帶進村、進家庭。

五、村改居順利完成。我區現有經濟實體社區6個,至,6個有經濟實體的社區由原來的“村委會”順利過渡為“居委會”,“村民”成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現存土地資源豐沛。全區6個社區現存土地總面積7395畝(其中:耕地面積6935畝、已辦證的商住地面積460畝)。今年,我區將完成社區一級統一核算改革工作,屆時,社區將對生產隊一級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優化配置,統一規劃土地的使用情況,最大限度發揮土地資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標與設想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是我區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為了如期實現以上的工作目標,我區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計劃

(一)以社區一級統一核算為契機,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新機制,科學統籌城鄉空間佈局,維護規劃的權威性;提高規劃制定的公開性、透明性和羣眾參與度,推進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法制化進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在舊城改造的同時新城區建設同步進行。

【第6篇】關於開原--清河一體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關於開原--清河一體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鐵嶺市規劃局局長王長生 鐵嶺市規劃局副局長兼規劃設計院院長吳亞權 鐵嶺市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孫益傑 鐵嶺市規劃局規劃編制管理科科長徐穎

年初,省委書記李克強同志到鐵嶺調研時提出,將開原與清河兩個城市統籌考慮,沿京哈大通道建設鐵嶺地區的第二個中心城市。按照省委領導的指示,2022年2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專題辦公會議。按照專題辦公會議的精神,由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我們和東北師大的有關人員,到開原、清河兩地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工作,形成了《開原---清河一體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一、開原---清河一體化建設的區域範圍與區域概況

(一)區域範圍

擬定的開原---清河一體化發展區包括開原市區和清河區,區域總面積約為63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約為28.58萬人。

(二)區域概況

開原市區由新城街道、新開街道、老城街道三個辦事處組成,市區總面積約165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約18.8萬,開原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32億元,其中,市區(新城街道和新開街道)約佔總產值的57%,基本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包括食品工業)、紡織和造紙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老城街道是具有明清建築特色的傳統街區,2003年人口為2.7萬人,建設用地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是以旅遊、農業、商業為主的城鎮。

清河區轄紅旗和向陽兩個街道、張相鎮、聶家和楊木林子二鄉,區域總面積為465.0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為15.03平方公里,2003年總人口為9.78萬人,其中,城區人口約3.7萬,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為14億元,基本形成了以電力、鋼鐵、建材和旅遊業為主,水產、農副產品加工業為輔的產業結構。

二、開原---清河一體化建設的背景和發展條件分析

(一)一體化建設的宏觀背景

1、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不斷加強,產業的轉移與重組趨勢明顯,新的國際產業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形成,中國逐漸成為全球製造業轉移地。

2、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歷史機遇

2003年,中央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針,這一政策給東北區的城市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機遇。

3、我國產業發展的重化工業階段

目前,我國產業發展正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圍繞着汽車、建材、石化等重型產業的產業鏈正逐步形成。

【第7篇】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內容提要:

本文是在對xx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基本情況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一個我們常用的“swot”分析法,對xx村基本情況進行了系統的、邏輯的分析與梳理,最後提出了一些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大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一個村,是鄉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先機,是xx村“兩委”班子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這篇調研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642户,2517口人。

2、產業狀況

(1)種植業:主要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主要以牛、羊為主;

(3)勞務產業:主要在建築、運輸、服務等行業,務工地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產業:有一家磚廠,一家沙料廠,一家麪粉廠。

3、社會狀況

(1)社會基本狀況:約有80%的人口外出務工,村裏留下的多為老人、兒童;

(2)村民收入狀況:xx年人均收入約5000元左右,其中:70%為務工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狀況:設有:1個黨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59名黨員,其中:男56名,女3名。

4、資源狀況

(1)耕地資源

共有耕地面積為6635畝,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約為2.6畝。耕地質量較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計算,再考慮一些特殊因素,約有1800餘人的農業富餘勞動力。這些農業富餘勞動力中掌握一定技術的以10%計算,就約有200人的技術型勞動力。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基本狀況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swot”分析,將這些基本狀況系統化、邏輯化,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系統的依據。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約30分鐘的車程,且在各社都通有鄉村公路。各社村民居住地、耕地都比較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較厚,較肥沃,且耕地都比較平坦,易於機械化耕作。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計算,再考慮一些特殊因素,約有1800餘人的農業富餘勞動力。這些農業富餘勞動力中掌握一定技術的以10%計算,就約有200人的技術型勞動力。

2、w(劣勢)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約為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且收益不高。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養殖以牛、羊為主。平均一户在種植、養殖上一年的收益不足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又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對於西部的“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把握好這個機遇對農村來説是一次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步脱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多。在農業的收益遠遠低於務工收益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造成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一些耕地的荒廢。

(2)進城務工勞動力缺乏相應的保障。很多的進城務工勞動力存在“釣魚”的現象,沒有固定的收入;還存在要不到工錢的問題;吃住難的問題;心理過渡期的矛盾問題;找不到組織的問題等等。

(3)留守老人、兒童的生活。很多的留守老人都過了70歲,吃住都很難,還要照顧兒童的生活,有的甚至還要負責家裏田地的耕作,牲畜的放牧等農活。

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的發展。如何確保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要考慮的最首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富餘勞動力?

(1)建立一個進城務工的服務組織,為農業富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務工信息、相關保障的服務;

(2)將進城務工當作一個產業發展,嘗試設立勞務經濟開發中心;

(3)鼓勵和支持有一定資金、技術的農業富餘勞動力回村創業,帶動xx村的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的農業產業企業合作;

(2)耕地集約化管理,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持耕地出租,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路。

3、如何在xx村發展新的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產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留守老人、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裏辦留守老人、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兒童基金會,爭取上級政府支持一定費用的方式,或者承包給私人經營村辦福利中心;

(2)建立進城務工人員的黨組織和進城務工小組,建議以務工地為單位建立組織體系;

(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渠道,主要應以手機通訊為主建立一個系統的管理網絡。

四、另外一些思考

1、農村工作千頭萬緒,且已經和城市的工作逐步接軌,在這個農村轉型的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都比較突出,比較棘手,容易造成不穩定的因素;

2、要大力的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致富創業帶頭人,這些人將為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和活力;

3、要把農村的黨組織工作做到城市裏面去,因為我們黨組織的成員已經在城市裏面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向城市轉移,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好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要切實考慮“三農”的真實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就能夠更好更快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應該讓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與核心骨幹農户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這樣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能更好更快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能很好的融洽幹羣關係;三能真正的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遇對等,政策支持相同的情況下,誰的班子強,思路清晰,誰就能把握住先機,超前發展。

相信xx村在各級領導的關注關心下,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在全村羣眾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先機,發展的又好又快。

城鄉一體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黨的xx屆三中全會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這對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必須緊密聯繫實際,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意義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機構沒有根本消除,工農關係不協調、城鄉關係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xx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格局。只有廣大農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農民各項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發展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只有儘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狀況,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當前,農村安定和諧局面面臨許多壓力,存在不少不穩定因素。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加大,農民養老等社會保障不健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和政權建設需要加強,一些農民權益受到侵犯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因素。只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從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採取措施,着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使廣大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因此,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創造了良好條件。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農村。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城鄉面貌反差較大。近年來,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的明顯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長期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有的是在現實發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織,解決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國家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必須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確保到2022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科學依據和基本要求

(一)科學依據。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提出,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現實背景和深厚的實踐基礎。

一是理論依據。xx在黨的xx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他説:“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xx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xx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深入考察各國工農城鄉關係發展史後對工業化發展普遍規律做出的科學總結,是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特徵後做出的科學判斷,也是總結我國過去幾十年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後做出的科學論斷,這為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二是現實背景。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實現了由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城鄉差距非但沒有縮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長期以來政府運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間接的原因是,在國家人為政策性干預下,城鄉居民在税負、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沒有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尤其是始於1958年的以城鄉分割為特點的户籍制度,不僅在身份上強化了城鄉的先天差別,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權益保障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而且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使城鄉差別制度化。

三是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總體上到了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從工業生產看,我國已成為世界工業生產大國,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從產業結構看,工業生產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從進出口貿易看,我國已成為進出口貿易大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從國家財政收入看,我國財政收入已超過5萬億元,主要來源於工業和為工業服務的流通業。這表明,我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能力。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農業佔gdp的比重低於15%、城市化率超過40%、農村勞動力就業佔總就業比例低於30%時,就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我國xx年人均gdp為2456美元、農業產值比例為11.7%、城市化率為44.9%、農業就業比例為44%,除了統計上的農村就業指標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標都符合上述標準。因此,我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條件正日漸具備,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發展階段。

(二)基本要求。城鄉一體化有着深刻的內涵。在現階段,它要求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加強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村與城市一樣共享現代文明,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此,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這是實現資源合理配、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前提。過去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制約,重視城市發展規劃、忽視鄉村發展規劃,而且城市發展規劃與鄉村發展規劃相互脱節。因此,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制度,合理安排區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佈等空間佈局。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而且可以使城鄉發展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這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環節。要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按照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融合的原則,促進城鄉各產業有機聯繫、協調發展。

三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是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着力點。要着眼於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切實將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着重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不足的狀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是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條件。我國城鄉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促進經濟長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但同時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城鄉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城鄉就業。

五是統籌城鄉社會管理。這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城鄉融合趨勢加快、人口流動加速。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增加了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要大力推薦社會管理創新,改變城鄉分割、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係、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的體制,形成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對接、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當前迎江區城鄉發展主要差距

近年來,我區堅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出發,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準確定位、明確任務,圍繞“城鄉統籌”認準方向、增強動力,以內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但城鄉發展失衡、差距日趨擴大依然是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鄉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xx年全區農民純收入比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兩者比為1:3.7,收入差距比xx年擴大了0.4個百分點。同時,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工業化水平低,農民外出務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侷限,致使農民增收空間非常有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

二是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由於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市農村多數地區交通、能源、農田、水利等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滯後,現有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嚴重老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生活設施方面,雖然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幹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沒有集中供水設施。

三是城鄉勞動就業差距。從我區來看,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4%以內,而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無法計算得出,拋開進城務工的勞動力不算,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區老城區,就業平台、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等比較完善,而農村勞動就業體系不健全。城市失業人員在社保補貼、税費減免、小額貸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業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失業人員享受不到。特別是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四是城鄉社會事業差距。全區教育、科技、文化、衞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區9所學校佈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基本辦學條件要明顯優於鄉鎮中、國小的學校。由於多方面原因,城鄉教師基本素質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存在忽視子女教育問題。我區新洲鄉留守兒童達40%,這已成為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醫療衞生方面,公共衞生和防疫保健體系不健全,全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目前已達到15所,而標準化村衞生僅有6家。在農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設硬件設施不夠,缺場地、缺人才,絕大多鄉鎮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尚未全面實施。城鎮人員可以參加城鎮居民醫保,農村勞動者只能參加新農合;城鎮户口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而農村户口的靈活就業人員除被徵地農民外不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些都制約了城鄉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思路和政策舉措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全面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按照“統籌規劃、融合產業、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初步建立城鄉教育、醫療、文化合理佈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務體系,城鄉有效銜接、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及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大、功能佈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切實把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用。一要加快城鄉公路網絡建設。科學合理地搞好城鄉公路網規劃和調整,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快通往示範鄉鎮、示範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設,以及通往經濟路、出口路、旅遊路的公路建設。通過政府投入、集資入股、公路經營權拍賣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事業,力爭到“xxx”末鄉鎮開通公交車,80%以上行政村和學校有公交車停靠點。二要加強城鄉公用設施建設。搞好統一佈局規劃,加快城鎮供排水、供氣、公交等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鼓勵城市公用設施向有條件的農村延伸。加大農村通訊設施的投入,降低通訊費用,保障城鄉信息暢通。三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力爭3年內完成對鄉村的規劃編制,實現5年內整體推進的目標。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廚、改廁以及垃圾集中處理、污水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務求實效,切實改善農村衞生環境狀況。

(二)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事業。一要均衡發展教育事業。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着力調整農村教育佈局和結構,加強新老城區教育資源布點工作,爭取3年內初見規模、5年內能見成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以區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區級職業中學為龍頭,鄉(鎮)成人文化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幹,向村組延伸輻射的區、鄉(鎮)、村三級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保障機制。二要大力發展衞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建立有效的農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鄉衞生資源,搞好區域衞生規劃,確保每個建制鄉(鎮)有一所政府興辦的標準化衞生院,建立以中心衞生院為核心的鄉村衞生服務網絡。建成規範化的村衞生所(室)並實現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合理佈局村衞生站,加強衞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診療設施建設。深化農村衞生醫療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農村衞生醫療事業發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鼓勵城市衞生醫療機構拓展農村醫療市場,促進農村衞生醫療事業健康發展。三要加強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擴大城區先進文化向農村的輻射。加快完成區級文化館、圖書館的達標改造,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户”等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開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大眾體育活動。

(三)着力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深化就業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求職和失業登記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平等、統一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管理制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健全農民職業培訓教育制度,整合城鄉各種職業培訓教育資源,結合“陽光工程”培訓,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到“xxx”末,力爭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80%,其中土地被徵佔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100%;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比例達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重點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就業問題,給予他們享受下崗職工的同等就業待遇,鼓勵他們自主擇業、另謀生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接軌,讓農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加快建立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覆蓋面,將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轉户農民逐步納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女職工生育保險體系。認真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到“xxx”末,初步建立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保”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統籌推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着力推進三個集中。一是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工業化。着力改變過去城鄉建設上存在的“村村點火、户户冒煙”粗放型發展格局,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鄉一體的工業佈局規劃,通過規劃調控、政策引導,建立投資促進機制,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二是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推進城鎮化。遵循“因地制宜、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穩步推進”的原則,有組織分層次地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實行農村與城市社區完全接軌,按照城市社區標準建設新型社區,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參照城鎮社區的標準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引導農民向農村新型社區集中。三是穩步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加速農業現代化。堅持以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穩步推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户集中,實施規模化、集約經營。

(五)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構建城鄉一體的新型管理體制。深化區鄉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出比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加大對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原則,逐步對本市人口取消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劃分,統一稱為“居民户口”,實行一元化户口登記制度。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民採取出租、入股、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主的股份合作經濟,為農民離土離鄉創造條件。改革徵地制度,完善徵地程序,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實行多種補償安置辦法,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支持農村社區建設,探索實行城市化的社區管理體制。鼓勵農村推行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農民由村民向股東轉變。支持具備條件的鄉撤鄉建鎮,推進具備條件的城郊鄉改設街道辦事處。鼓勵建設中心村,支持撤併户數較少的自然村,進一步優化城鄉佈局。推進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積極開展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試點,鼓勵設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社區金融組織,支持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逐步形成包括小額信貸組織和農户資金互助組織、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以及金融性擔保服務組織在內的多層次的區域金融體系,培育農村競爭性金融市場。

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鎮總面積xx平方公里,轄x個行政村x個居委會,xxxx户,x萬人,耕地面積x萬畝,人均年收入萬餘元。近幾年,我鎮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總攬全局,致力於抓機遇、強基礎、增實力,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事業和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實現了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被評為“xx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快鄉鎮”,城鄉一體化具備初步條件。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啟動鎮村規劃。

今年以來,為搞好集鎮規劃工作,我鎮聘請中機國際、深圳藝壽公司對集鎮擴容提質工程進行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聘請xx傳媒公司、xx大學設計院對集鎮開發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和全程策劃包裝推介,同時按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鎮即將啟動鎮域村鎮佈局規劃編制工作。

2.快速推進“三點一線”。

按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鎮納入“三點一線”綜合整治範疇,資金xxxx萬元。一是採取多種方式方法,拆除集鎮違章雨棚xxx處,違章廣告牌、立式燈箱xxx處,取締店外經營xx户,完成了集鎮樣板房改造,“三點一線”綜合整治工程已完成前期手續,立面改造工程正在進行網掛招標。二是投資近百萬元,啟動集鎮門店招牌改造工程,將集鎮深遠路、廣福路兩條主要街道臨街xxx餘縫門面的門店招牌進行高標準改造,目前已完成一期xxx縫的改造工程,力爭xx月份全部竣工驗收。三是完成集鎮污水處理系統支管網入户工程,現集鎮污水處理廠已全部投入使用。四是投資近xx萬元,在集鎮增設xxx餘個機動車停車泊位,科學劃定人行橫道。五是投資近xxx萬元,新建集鎮農貿市場,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內部裝飾工程正在進行。接下來,我們重點是完善集鎮各項配套設施,加速推進立面改造、道路的“白改黑”、集鎮綠化、亮化等工程。

3.高效開發集鎮用地。

今年,我鎮在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多方爭取領導支持,批准集鎮統徵開發地xx畝。為搞好集鎮開發,我鎮積極向聯點領導及職能科局負責人彙報,為集鎮開發解決了許多困難和問題,目前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報名購地的商户十分踴躍,前景十分可觀。另外,我鎮將農村商貿綜合體項目一併納入集鎮統徵開發建設,力爭創造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繼續夯實農業基礎。

一是堅持發展葡萄特色產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葡萄之鄉”。我鎮的葡萄產業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需進一步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我鎮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重要載體。我鎮將以曙光山城、七鑫科技等龍頭企業為代表,大力發展集旅遊休閒、體驗式採摘、葡萄酒文化展示和葡萄深加工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二是大力發展集農業科研、推廣應用、生態種養於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項目,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民增收。繼續發展壯大興嘉天華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户”的經濟類水產養殖和“咖啡豆+油菜”的種植模式,積極扶植深遠蛋雞養殖合作社。三是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繼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落實,形成以梅數、洪河等村的高產糧食基地,推進糧食生產“良種、良法、良制”,實現大面積、大範圍平衡高產目標。繼續推進湖南農大農富種業公司的優湘型雜交水稻的繁育和推廣,確保糧食生產的提質增效。

5.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我鎮積極開展各類羣眾文化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集市。一是以劉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為平台,天華八景為載體,整合歷史印記和“十個一”模式展示基地,形成以天華村為中心的紅色旅遊紀念地。二是各村和社區均成立了文藝隊,定期開展羣眾文藝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羣眾文化氛圍,豐富了人民羣眾生活。三是結合恆暉天華高端花卉苗木盆栽基地、葡萄園產業基地等開發項目,發展狀大觀光旅遊農業。

6.切實提高羣眾生活品質。

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工程,鼓勵農民建房向規劃的居民點集中。切實加強鄉村的精細化治理,以農民集中居住點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實現整體推進。建設文化廣場,實現有線電視、網絡全覆蓋,進一步為羣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規範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氣,保護生態環境。

三、困難和請求

1.請求參照長縣政辦發【xxxx】xx號文件,明確我鎮與第一批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享受同等的優先發展政策。

2.我鎮集鎮開發項目用地報卷已與其它四個鄉鎮一起報至省廳,目前已將近兩個月時間仍沒有批下來,因此集鎮開發項目只能進行前期工作,實質性開展要待土地批下來後才能進行。懇請縣裏統一協調,促進項目推進。

3.請求依據發展要求,參照其他鄉鎮作法,適當增加我鎮建設用地指標。

4.我鎮小城鎮建設涉及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工程量大,所需資金巨大,而我鎮屬北部農業鄉鎮,自有財源嚴重不足,資金壓力較大,懇請安排專項扶持資金。

5.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多,急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請求補充解決。

6、建議根據我鎮區位特色,把鎮作為縣裏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綠色健康休閒服務基地重點打造,相關企業和項目優先引進和落户。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這一要求為我們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指明瞭方向,對推動我鎮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推動城鄉一體化是新時期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後,更為贛州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我鎮更要藉助這股東風,推動城鄉經濟發展,實現《若干意見》中描繪的美好藍圖。

(一)、基本情況

xx鎮位於x縣東北部,x省x縣和x省x市。全鎮總面積x平方公里,現有人口x萬人,圩鎮人口x萬人,有x個行政村、x個居委會、x個良種場社區管理委員會,村小組x個,總户數x户,耕地x畝,林地x畝。xx年,實現生產總值x億元,增長x%;實現工業增加值x億元,增長x%;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億元,增長x%;農民人均純收入達x元,增長x%;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x億元。

1、經濟實力不斷攀升。xx年,我鎮農業總產值x億元,其中生產糧食x萬噸,蔬菜產量x萬噸,生豬飼養量x萬頭,家禽年飼養量x萬羽。工業生產總值x億元,擁有工業企業x家,實現工業增加值x億元,比上年增長x%。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x億,比上年增長x%。城鄉集貿市場x個,年成交額x億元。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x億元,比上年增長x%;各項貸款餘額x億元,比上年增長x%。

2、基礎設施日趨完善。xx年,我鎮積極實施圩鎮美化、亮化、潔化“五個一”工程,投入x多萬元完成亮化一條街項目,投入x多萬元完善農民體育廣場項目和清理部分街道下水道,圩鎮面貌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今年以來,我鎮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修復水陂x座,投入資金達x餘萬元;道路硬化投入x餘萬元,硬化道路x餘公里,填鋪村組道路路基x多米;橋樑建共投入x萬元,修建通組橋樑x座;飲用鋪設管道x米,開挖蓄水池、過濾池x個,資金達x萬元。全面完成了x個省扶建設點村莊整治任務,在高標準打造點內生態的基礎上,按照“分類試點、梯度推進、突出重點”的原則,根據村莊面貌和特色,因地制宜,在建設初期明確好建設思路,充分引導羣眾發揮好主體作用,最終達到“佈局合理、生態文明、管理有序、功能配套、特色明顯”的建設要求。

3、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截止到xx年底,我鎮有廣播電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x處,各類文化專業户x户,各類圖書室x個,藏書四萬餘冊。有幼兒園x所,中心國小x所,村完小x所,初小x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x%。國中x所,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x%,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達x萬元,比上年增長x%。醫療衞生方面,我鎮有醫療衞生機構 x個,門診部(所)x個;有牀位x張,每萬人擁有病牀x張。專業衞生人員x名,其中執業醫師x人,執業助理醫師x人,註冊護士x人,鄉村醫生x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x户、人數x人;醫療救助x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x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x户、人數x人。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x人;敬老院1家,牀位x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x人。社區服務設施x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x個,社區服務站x個。慈善分會x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x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x萬人,參保率x%。x個村的x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x%,x人蔘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x%。此外,我鎮還擁有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範項目省級高新技術產品x個。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業科技含量低。農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農業科技的競爭,農業的發展自始自終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目前我鎮仍以傳統農業為農村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現代服務業相對滯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業勞動者科技水平不高,農產品競爭能力不強,對農業科技的重視程度不高,農民仍然不能從農業領域獲得收入快速增長的直接動力。

2、建設資金短缺。從今年的重點項目開工情況看,除部分項目建設資金充足外,仍有重點項目建設都受到了資金缺乏的制約。同時,受資金和徵地難等因素影響,小城鎮建設進展不理想。此外,農村環境治理資金缺乏,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落後。

3、經濟基礎薄弱。鎮級財政緊張,村級經濟拮据,公益事業難辦,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資金缺口較大。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工業經濟發展的總量和效益不高,由於無工業園區等產業承接平台,招商引資難,有些大項目、好項目由於各種瓶頸制約落地難。缺用地指標,徵地難,貸款難,銷路窄等原因,成為鎮域內企業擴大再生產,提升企業品位的重要制約因素。

4、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近年來,黨委政府雖然已經在各種政策的扶持下對基礎設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難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要求,也成為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障礙。雖然我鎮涉農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在路網質量以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上仍然相對滯後。如我鎮圩鎮通往xx村路面段坑窪,嚴重影響羣眾生活及圩鎮經濟發展;莊下村古下橋、背村橋,由於載重能力有限,不能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要,車輛常年行駛橋面,導致橋基損壞,現已成危橋,嚴重影響x、xx多村民的出行安全;x村、x村兩村農田x多畝,因河堤興建時間較早,河座加高,部分河堤坍塌,每年到漲水期,河水過堤浸沒良田。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導致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直接影響了羣眾生活安全及增產增收。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把民生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着手,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着力解決長江村南壩、楊村電站靠近楊村部分河堤修復工程,x陂河堤加固工程,x村x電站工程,x村古下橋、x橋新建工程、通村通組道路硬化等工程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積極做好總投資x萬元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及新農貿市場的新建工程。二是抓好農村土坯房改造工程,認真做好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設點的建設工作,超前謀劃,科學規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與新農村建設、秀美鄉村建設相結合,打造出一批農村建設的示範點。

2、發展農村產業,帶動農民致富。農業要增產、農民要增收、農村要繁榮,無疑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要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農業增收範圍覆蓋廣度,把好產業關。重視依靠農業合作社的力量,提高農業增收範圍覆蓋廣度。繼續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鞏固臍橙這一主導產業,發展生豬、甜玉米等優勢產業,挖掘特種西瓜這一特色產業,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實現耕地多經化、養殖規模化的農業產業格局。

3、擴大圩鎮規模,加強圩鎮整治。一是做好圩鎮規劃,提高城鎮發展質量。突出重點,合理佈局,充發發揮規劃對圩鎮建設和發展的引導調控作用,形成比較完善的規劃體系;加強新農村建設和村莊整治的指導和管理,積極探索規劃管理新機制,確保各類建設按規劃實施。二是加大圩鎮項目投資力度,努力擴大集鎮規模。加快圩鎮建設,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環境衞生綜合整治為切入點,抓好給水排水、道路硬化和環衞設施的配套建設,努力擴大圩鎮建設規模。三是加強圩鎮整治,美化圩鎮環境。通過不斷整治,規範好圩鎮攤商業主的經營秩序,增強圩鎮的“築巢引鳳”、“引農建鎮”的功能,做好圩鎮市場開發,從而提高管理收入來完善圩鎮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同時加大對圩鎮居民維護衞生和秩序的監督力度,使居民儘快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造一個交通便利、功能齊全、環境優美、輻射面廣的商貿中心集鎮。

4、解決民生問題,完善社保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完善養老、失業、生育、醫療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二是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大病救助和城鎮醫療救助制度,做好城鄉困難羣眾的社會互助和社會福利工作;加快農村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農村養老、五保户供養、殘疾人救助、貧困户救濟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第8篇】農旅一體化典型村調研報告

凝神聚力抓提升  聚精會神抓發展

泊頭市—灌河村

四營鄉灌河村人口560人,130户,耕地1400畝,原本經濟基礎薄弱、農業設施落後、道路破舊不堪,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2022年,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趙靜當選村支部書記後,決心回鄉創業造福鄉里,改變村裏髒、亂、窮的現狀,經過積極爭取,灌河村成為我市2022年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從此,該村在支部書記趙靜的號召帶領下,從清理垃圾柴草改善村容村貌着手,到籌資修路建廣場造景點建設美麗鄉村,到村民流轉土地入股發展現代農業,再到統籌規劃打造農旅一體化發展新模式,開啟了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該村各項規劃建設都已初見成效,鉅變中的該村正以一種嶄新的風貌和充滿激情活力的發展勢頭給世人們展示。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集民意匯民智,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引爆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氣球'

(一)造福鄉里,建設美麗鄉村

2022年秋天,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趙靜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他面對全村老百姓期盼的目光,面對全村的髒、亂、差的現狀,深知責任與任務的重大,他上任第一天就下定決心先從改善村容村貌做起,通過積極爭取該村被定為全市2022年的美麗鄉村精品村,沒有啟動資金,他就帶頭先捐資40萬元,從清理村內街道兩旁柴草垃圾入手,並帶頭親自參與清理街道,打掃衞生,在他的帶動與感召下,村民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大家有的出錢出力,有的出機械設備,在外創業的老闆們也都被他為家鄉辦事的真誠熱心所感動,紛紛回村配合工作做貢獻,僅美麗鄉村建設這一項,該村累計總投入資金就達260餘萬元,其中全村自籌資金120餘萬元,義務出工2500多人次,義務出動機械設備300多車次,完成清理垃圾雜物4000立方,硬化道路1800米,改造村內空閒小廣場或綠地遊園4個,安裝體育健身器材20餘套,村內街道兩旁和空閒地綠化植被1200株,砌花池12個,繪製文化牆80面,粉刷牆面17000平米,安裝路燈69盞,改廁40個,村內主要街道懸掛彩旗30面,修建漢白玉村莊標識牌坊一座,安裝大型宣傳教育電子屏一塊,大街小巷全部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村內環境變美了,人們精神也美了,全村環境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二)凝聚合力,建章立制定規矩

隨着村民居住生活環境的改變,也帶來了村內村風民風的好轉,村民們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兩委班子成員相互之間更加團結,全村向好向善的正能量正在逐步發揮作用。為進一步保持這良好的發展勢頭,村支書趙靜把經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及理念也用於村的經營管理中。'無規矩不成方圓,團結才能出戰鬥力,團結才能出成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事情他都會徵求每位成員和村民代表的意見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對於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和村民關心的重大事情,堅持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在他的倡導下,村裏實行了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並規範了'三議一行一監督'工作機制,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各項資金收支,都由村民監督委員會簽字審核後再由村會計入賬,並定期上榜公佈,讓村民們都心知肚明,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大家的隔閡和疑慮。為保持村內環境衞生長久不變,針對本村實際制定了村規民約,把全村街道劃分了6個衞生區,明確專人具體負責,在每個衚衕內都推選出一名責任心強、有威望的户進行日常自我監督,確保了全村環境衞生整潔乾淨。通過建章立制,規範運作,使村'兩委'班子在村民中進一步贏得了信任與支持,更激發了全體村民配合工作的積極性。

(三)打造景點,提升村莊品味

為進一步突出村莊建設特色,找準環境改造的亮點和着眼點,通過參觀學習,徵求村民意見,決定對村南雜樹叢生、垃圾遍地的廢棄坑塘進行施工改造。坑塘中有楊樹、柳樹等400多棵,涉及10幾户村民的利益,個別村民思想一時想不通不同意刨樹,在推進工作中,村幹部還與個別村民發生了摩擦,造成了村幹部輕微傷,工作一時陷入僵局,困難面前村支書趙靜沒有退縮,帶頭深入到各村民家中,先從外圍突破,夜以繼日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們的行動和耐心終於感動了那位村民,使他不但承認了錯誤,還主動捐款500元,使坑塘改造工程順利施工。他們對佔地10餘畝的坑塘改造進行了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坑底鋪防滲膜7000平米,周圍安裝了350米石圍欄,配置安裝了萬盞彩燈,周圍鋪設綠地草坪1500平米,栽種觀賞花卉樹木900餘株,還建設安裝了石拱橋、石板路、湖心亭、水車、假山、地燈、音箱等,僅坑塘改造資金就花費60餘萬元。街寬了,路平了,樹綠了,燈亮了,環境更美了,每當下午夜幕來臨之際,人們便來到民心湖賞景遊玩,伴隨着清脆優美的音樂,孩子們在湖邊追逐嬉戲,老人們在涼亭休憩暢談,健身大媽們也跳起了廣場舞,形成了一幅幅農村田園風光的美景。附近及周邊村的村民知道後也經常來此遊玩欣賞,截止目前,該村已接待遊客15000人次。

二、土地規模經營,實現統一管理服務,築牢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一)統一思想,發展現代農業共同致富

村內的居住環境變美了,變好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提升了,村民們看到了村裏的變化,更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同時,人們對村兩委班子的信任和期盼也就更高了,在這種情況下,村支書趙靜的內心壓力也更大了。如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起來,帶領村民們一起共同致富,尋求一種適宜本村的經濟發展新路子又擺在了他面前。'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腦子決定思想,思路決定出路'.他便召集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開始謀畫灌河村今後發展藍圖,怎樣發展?發展什麼?沒有經驗,就走出去學,沒有路子,就走出去探索,在朋友的幫助聯繫下,他們組織了全村40 餘人的參觀學習隊伍,先後到山東博興縣幸福鎮、青島的中國第一香豬養殖集團、江蘇泗陽國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四天的學習參觀,大家邊走邊看,悉心請教學習,通過學習參觀大家開拓了視野,看到了現實,看到了差距,同時更增長了知識,增加了信心,進一步明確了村前進發展的思路與信心,走土地集約化經營,發展現代化農業是該村突破發展瓶頸的必由之路,改變過去單打獨鬥現象,走抱團發展,走共同致富道路。為進一步統一思想,集思廣益,該村還成立了現代農業發展微信羣,幾天的時間就有百人入羣,大家在一起暢所欲言,全村共同發展致富的心聲越來越高。

【第9篇】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

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

教育是人才資源開發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進程中,要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互利雙贏的發展格局,促進城鄉教育全面、協調、均衡發展,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調研課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着眼於解決_____區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在總結和分析城鄉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推進全區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_____區城鄉教育發展現狀

(一) 基本情況

_____教育,底子薄,發展快,有特色。70年代,建區之初,只有廠子弟中學一所單設國中,戴帽國中2所,當時辦學條件、教育質量不但在老重慶的9個區墊底,即使在原來的重慶8縣,現在的渝西地區也是墊底。

1994年順利通過四川省“兩基”檢查驗收,成為重慶市第二個“兩基”、“普實”合格區縣;20xx年獲市“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xx年通過了市政府“兩基”複查驗收,成為全市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先進區;先後被評為重慶市“首批素質教育實驗區”、“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單位。從1997年秋季開始,我區實行6週歲兒童全部就近入學,國小畢業生全部免試入國中,並依法對義務教育階段進行管理,在全市處於領先水平。目前,全區國小入學率、鞏固率一直為100%,國中輟學率已經控制在1%以內。教育質量穩步上升。20xx年,在全市率先實行了高中階段免試入學制度。高中階段教育實現普及。20xx年成功創建了1所市級重點中學,並於20xx年4月被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重點中學。

目前,全區有各級各類學校24所,其中市級重點高完中1所,中職學校2所,國中2所,國小8所,幼兒園11所。在校學生10999人,在職教職工578人,其中專任教師506人,高級職稱37人,中級職稱209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我們以制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為龍頭,以實行義務教育均衡投入政策為重點,以完善人事分配製度為突破口,以改革辦學體制為依託,有效推動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

1.充分發揮了教育規劃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一是規劃先行。20xx年,我區在全市率先完成《_____區教育事業發展規劃》(20xx——2022)編制,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二是目標明確。提出於20xx年前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實現區域內教育發展均衡化;到2022年前,形成與20萬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全部城市化的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現代化教育體系,教育發展實現標準化、優質化、均衡化。三是保障有力。將投資6億元,在土地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保證教學用地,改、擴建14所中國小和15——20所幼兒園。該規劃一併納入《_____區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2.構建了教育均衡發展的經費保障體制。一是統一經費標準。確保教育投入,自20xx年起,我區在全市率先打破按城市、城鎮、農村類別安排經費的做法,實行均衡安排中國小撥款。全區所有中國小均按統一標準安排經常性運行經費,20xx年,按國小每生675元,國中每生1010元安排經常性運行經費。二是傾斜薄弱學校。我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校舍維護、電教教儀和圖書配備、教師培訓等專項經費安排方面非常重視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進行傾斜,逐步縮小農村與城鎮學校在辦學條件上的差距,彌補歷史欠賬。三是幫扶弱勢羣體。通過實施“貧困生救助”工程,自20xx年以來我區沒有出現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現象。20xx年安排經費50餘萬元,通過“兩免一補”、“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女童補助”、“邊遠學生午餐、交通補助”等項目,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救助,求助面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0%以上。從20xx年秋季新學期起,對_____户籍學生就讀區內中職學校免除學費。

3.構建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師資保障機制。一是消除城鄉教師待遇差距。農村中國小教師每月還可得到午餐、通訊、交通等補助,部分農村教師的收入甚至高過城市教師。二是建立城鄉學校之間教師交流機制。三是完善繼續教育制度。教師人均經常性培訓經費每年不低於200元,帶動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

4.構建了教育均衡發展的管理新機制。從20xx年秋季起,_____區在全市率先按照“一校兩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一個法人、一體化管理”的原則,推行城鄉學校“捆綁式”辦學模式,構建起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管理機制。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城鄉教育差距明顯縮小。

二、存在的問題

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用“三把尺子”衡量_____教育,把教育放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來分析,我們發現,_____教育還存在一些有 違科學發展觀、影響教育健康協調發展、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問題。

(一)橫向比:用區的標準衡量,我區教育發展總體水平與主城各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與主城經濟較發達區橫向比,_____區的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還不夠適應,教育發展水平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特色學校、品牌學校樹立不夠。

(二)縱向比:硬件投入和軟件建設任務仍然艱鉅

1.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十二年教育硬件投入任務艱鉅

歷年來,區委、區政府對教育投入較大,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已有的硬件條件無法支撐“雙高”需要,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進展緩慢,只有三分之一的學校達到標準。各校運動場地、功能用房、教育裝備多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兩基”標準,仍然是教育投入缺口較大。

2.教師隊伍建設面臨巨大挑戰

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離“雙高”需要還有較大差距。正在實施的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改革和績效工資改革對學校的現有秩序衝擊巨大。學校現有的協調發展的平衡格局即將打破,新的平衡短期內很難建立,穩定工作將在較長時期內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問題。

3.學校內涵發展還需大力加強

各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管理效益存在差距,要加強現代學校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發展、一體化發展的監測制度,定期對轄區內學校間的差距進行監測和分析,幫助學校提高管理水平。

(三)“314”標尺比: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教育均衡發展不夠,難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在城市區域和空間變大的過程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資源配置的規劃缺乏保障,相對於人口集中和學齡人口增加的地區,一些學校建設落後,教育設施規模較小,優質教育缺乏的矛盾突出。在城區不斷擴展,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渴求讓子女接受相對優質的城市教育資源的形勢下,出現了城區中國小規模小,用地嚴重不足、功能用房緊缺、班額較大等問題。

三、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國家和重慶的宏觀政策

20xx年7月,國家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對未來重慶教育的發展將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帶來了一些實質性的發展項目與機遇。

20xx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各項統籌之首。

20xx年11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初步匡算,這十項工程建設,到20xx 年底約需投資4 萬億元。20xx年的中央投資1000億元,其中有44億涉及到教育事業發展。同時,按照重慶新的城市化規劃,全市3100多萬人口的半數以上都將住進城鎮。而為實現這一目標,“十一五”期間,重慶將完成總量達13000億元的投資,其中5200多億元資金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到20xx年,重慶將對基礎教育投入100億元,支持基礎教育危舊房改造、高中擴建等建設。

20xx年1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形成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支持重慶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

總的來看,從國家到重慶的政策導向將進一步關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更加註重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為我區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第10篇】整合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現狀調研報告

整合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現狀調研報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意見》和《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重點實施方案(20xx-20xx年)》(以下簡稱《意見和方案》)中,明確了醫療衞生體制改革是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衞生制度,為羣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衞生服務,三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體城鄉居民,參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並把加快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放在近期五項重點改革第一位,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醫療保障事業的重視。《意見和方案》着眼於低水平、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和發展醫療保障事業的綱理性文件,按照州勞動保障局黨組的統一部署,筆者日前到_____市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人員構成及參保現狀

_____市現有人口78人,其中農村人口63萬人,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15萬人。20xx年農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3.44元。改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啟動於20xx年,現有參合農民56萬人,參合率達到89%;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於20xx年7月啟動,現有參保居民5萬人,參保率為59%。

改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由_____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市合管辦)負責經辦,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由_____市醫療保險管理局負責經辦。

(二)經辦機構相關情況

市合管辦屬衞生管理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市下設十七個鄉合管辦,人員編制38人(市直工作人員6名),市合管辦負責制度修改本市合作醫療實施方案和各項管理制度,定期檢查督導各鄉鎮的管理工作;負責合作醫療的籌集、基金管理及預決算的審定;負責組織對鄉鎮的業務考核,審定定點醫療機構,審核各鄉鎮的醫療費用發生情況。鄉合管辦負責本轄區的合農醫療協作管理,協助有關部門籌集合作醫療基金,建立健全農村合作醫療檔案,負責門診醫療費用的審核與補償,對住院費用補償憑據進行審核。按恩市政辦發[20xx]1號文件規定,農村合作醫療個人基金徵收工作由鄉鎮財經所負責,市財政按每參保人員0.5元/人/年的標準預算工作經費,按0.5元/人/年預算徵收經費,由市財政直接劃撥到各鄉鎮,據統計其中80%能夠足額到位。

市醫療保險管理局為隸屬於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管理的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現有人員編制22人(其中:啟動城鎮居民醫保之初增編1人,財政投入啟動經費35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費由地税部門負責徵收,市醫保局負責為參保人員制發醫療保險證卡,審定定點醫療機構,審核定點醫療機構報送的費用憑據,各鄉鎮、街道(社區)負責本轄區參保人員登記和參保住院人員的審批,市醫保局從專項經費中按參保人0.5元/人/年的標準為鄉鎮勞動保障服務中心補貼工作經費(城區辦事處和居委會雙重享受)。

二、相關政策及運行情況比較

(一)繳費標準及個人帳户配置。

項目

繳費標準(元/年)

小計

國家補助

省級補助

市財政補助

個人繳費

個人帳户配置

金額

佔可支配收入百分比

金額

佔個人繳費額百分比

新農合

100

40

3,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11篇】關於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明確了到xx年我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的發展目標,也就是:全市城鎮人口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0標台,城市居民利用公交出行率達到30%,農村村民利用公交出行率達到15%。對照這一目標,就我市城鄉客運情況而言,目前全市共有客運企業16家(市9家、縣7家),其中城市公交客運3家、出租客運7家、農村客運6家。城市公交線路17條,路網長度為228公里,日均行程約4萬公里,日客運量約11萬人次;農村客運線路26條,路網長度766公里,日均行程約4萬公里,日客運量約3萬人次。城市公交車244台(含校車21台),城鄉客運車輛249台(其中市73台,縣176台),出租車1587輛(市1291輛,縣296輛),車輛檔次和車況一般。1、4、7、9路城鄉客運線路中巴車,已由市政府全部收購,3、6、8路和701線上的中巴車已完成資產評估,正在解決收購資金問題;5條農村客運班線(市區—中礦、市區—701、東村—二冶、市區—鳳礦、市區—灰河)採用掛靠方式經營。

雖然這幾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鄉客運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尤其是農村客運發展十分明顯,全市151個行政村,已有131個村通車,但與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與人民羣眾的願望和要求還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強有力的協調工作機制;場站建設滯後;運力仍顯不足;資金難以落實到位;線路調整不夠及時;公交化改造進展不快。

為加速全市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建設幸福銅陵,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有效措施:

(一)加強領導,儘快建立城鄉客運一體化強力推進機制

成立以分管市長為組長的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定期例會制度,對涉及到多個部門才能辦理的事項,由領導小組負責統一協調處理;儘快制定出台我市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實施意見,明確發展各年度目標和落實措施。

(二)合理佈局,科學編制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規劃

按照“市、區、縣”一體化、“路、站、運”一體化原則,統籌規劃公路路網與客運站場,儘快構建一個以公路網絡為基礎、客運站場為節點、客運線路為通道的一體化城鄉客運網絡體系,使各種城鄉客運方式有效銜接,以實現客運資源共享和旅客“零距離”換乘。

(三)加快建設,全面改善城鄉客運一體化承載能力

一是加快路網建設。加快高速公路與幹線公路、幹線公路與農村公路連接線的工程進度,進一步完善“六縱六橫”的公路主體框架,在全面實現“村村通”的基礎上,優化改造農村路網,加強農村路網與重點鎮的連接,儘量形成閉合線路,構建主城區、城鎮30分鐘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飛地”)30分鐘至主(副)城區的一體化交通路網。二是加快場站建設。儘快在順安、縣城北等處選擇合適位置興建換乘中心;另增建3-4個農村客運站;同時加快市區至重點集鎮,重點集鎮與集鎮沿線的候車廳和招呼站建設。

(四)積極融資,努力保證城鄉客運發展一體化資金足額到位

在財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業改革的總體要求,鼓勵社會資本以合資、合作或委託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公交投資、建設和經營,利用實施特許經營制度,逐步形成國有主導、多方參與、規模經營、有序競爭的格局;積極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參與農村客運班線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由車籍所在市、縣、區政府出資收購班線。

(五)穩步推進,逐漸擴大城鄉客運一體化範圍

圍繞到xx年我市一主兩副城區和主要集鎮公交運營網絡全覆蓋的發展目標,穩步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加大投入,徹底更新破舊車輛,增加車輛數量,逐漸將我市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提高到與馬鞍山、蕪湖相當的水平,及時調整線路佈局,加快農村客運的公交化改造,爭取東部城區早通公交車,農村公交逐漸向鐘鳴、東聯、胥壩、天門、灰河等5個主要集鎮延伸。

(六)政策扶持,不斷優化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環境

將城市公交作為我市優先發展的一大戰略,加大公交換乘中心、公交場站建設,以及車輛和設施裝備的資金投入。在公交企業的成本和費用進行年度核算時,合理界定政策性虧損指標,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貼。對公交企業承擔社會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務所增加的支出,定期進行專項補助。優先安排公交設施建設用地,減免相關建設費用。

【第12篇】基於機電一體化背景下的工程機械應用的調研報告範文

一、機電一體化在工程機械中應用

機電一體化是當今自動化技術發展的最高階段。早期的自動化技術主要是藉助凸輪、機械機構等實現的,這一時期的自動化實際上是機械自動化;隨着電子技術的發展,凸輪、機械機構逐漸被繼電器、接觸器、電磁開關等機構所取代,實現了電氣自動化,機械機構大大簡化,自動化水平大為提高;機電一體化則是生產實踐對自動化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也是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和精密機械技術等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以計算機為主要特徵的自動化技術。如果説機械系統處理的對象是運動、力、物質和能量,電子系統處理的對象是信息和知識,則機電一體化系統不僅有處理能量和物質的功能,而且還有處理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有着自身體系的新型學科,其發展歷程可分為4個階段:

①數控機牀的問世是機電一體化發展的開始;

②微電子技術為機電一體化帶來勃勃生機;

③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強基礎;

④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使機電一體化躍上新台階。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初期,人們的目的是利用電子技術的初步成果來完善機械產品的性能,那時研製和開發還處於萌芽狀態,而且由於當時電子技術水平不高,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還不廣泛和深入。其後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二、機電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1、個性化。在知識經濟時代,求新、求異、追求個性是消費需求的一個特徵,而柔性化為產品個性化創造了技術條件。所以,在信息時代,機電一體化產品將呈現個性化趨勢。與此相適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生產模式及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因此精益生產、敏捷製造、智能製造、虛擬製造等得以相繼出現。

2、高性能化。高性能化一般包含高速、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新一代cnc系統就是以此“四高”為滿足生產而誕生的。它採用多cpu結構,以多總線連接,進行高速數據傳遞;採用精簡指令集機,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並行處理;設置多重緩衝器,故障診斷、自動檢錯、糾錯、系統自動恢復等技術保證該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高性能。

3、智能化。人工智能可使機器具有判斷推理、邏輯思維、自主決策等能力,雖然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可能具有與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依賴高性能、高速的微處理器可使其具有低級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從而達到更精確的控制目標。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和進步體現在其產品的智能上,智能化是機電一體化技術與傳統機械自動化技術的主要區別之一。它是在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學、生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擬人類智能,對診斷過程、人-機接口、自動編程和加工過程等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構思和決策,以取代或延伸製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並對人類專家的製造智能進行收集、存儲、完善、共享、繼承和發展,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標。

4、微型化。微型機電一體化系統是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在納米尺度上相融合的產物,是機電一體化的一個新發展方向,微型機電一體化產品,泛指幾何尺寸不超過1cm3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並向微米、納米級發展,其體積小、耗能小、運動靈活,微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加工採用精細加工技術,目前已可運用蝕刻技術在實驗室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當將這一成果真正應用到實際產品時,其機械部分和電子元件即可完全集成在一起,組成一種體積很小的自律元件。在生物醫療、軍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是近年和將來十大關鍵技術之一。

5、綠色化。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綠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時不污染生態環境,報廢時能回收利用。工業的發展,使得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因此綠色化成了時代的趨勢,產品的綠色化成了適應未來發展的一大特色。

6、系統化。系統化要求系統體系結構採用開放式和模式化的總線結構,系統可以靈活組態,進行任意剪裁和組合,同時尋求實現多子系統協調控制和綜合管理。其中,仿生物系統化就是根據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構造研究某種新型機體,引導機電一體化產品向着生物系統化方向發展。

7、網絡化。機電一體化新產品一旦研製出來,只要其功能獨到,質量可靠,很快就會暢銷全球,由於網絡的普及,基於網絡的各種遠程控制和監視技術方興未艾,而遠程控制的終端設備本身就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現場總線和局域網技術的應用使家用電器網絡化已形成優勢,利用家庭網絡將各種家用電器連接成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計算機集成家電系統,能使人們待在家裏就可分享各種高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快樂。因此,其產品無疑將朝着網絡化方向發展。

8、柔性化。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控制和執行系統具有足夠的“宂餘度”,即有較強的“柔性”。

結語:

大力發展新一代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僅是改造和武裝傳統機械老設備的一條新路,而且是推動機械產品更新換代和開闢新領域、發展與振興機械工業的必由之路。機電一體化產業覆蓋面非常廣,而我國人力、物力、財力有限,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不可能面面俱到、平鋪直敍。因此,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大膽取捨。既要抓住傳統產業的電子信息技術改造,使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初步結合;又要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統一考慮機械與電子的融合,使機械與電子密不可分,從而使設計、生產出來的新產品真正做到機電一體化。另外,政府職能部門應合理調配資源要素,對開辦、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方便,增大支持力度。同時,嚴格限制資源消耗較高的傳統產品的發展,對未適時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的落後產品強制淘汰,大力提倡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凡涉及到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開發、應用等項目應優先立項、大力支持。此外,還可以設立機電一體化科研技術專項基金,從經濟上促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

【第13篇】城鄉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最近,我室重點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展調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鄉互補互動、統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近五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通過對改革開放20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理性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為從1998年起,隨着國家糧食定購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濟結構開始進入了加速調整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主導產業、工業園區、新城開發和民營經濟相繼興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城鄉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良性運行的道路。

1、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8.4億元,比1998年增加13.1億元,年均遞增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76億元,比1998年增加2.03億元,年均遞增6.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45億元,比1998年增加2.94億元,年均遞增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19億元,比1998年增加8.14億元,年均遞增21.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調整到了27.4:26.2:46.4。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業增加值在全區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區人均gdp達到了8281元(摺合1001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為26.2%,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51.4%,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裏的判斷指標衡量,目前我區正處於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已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全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計算),標誌着城市化的特徵已初步顯現。

2、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隨着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到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與1998年相比擴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了14.1萬人,比1998年增加4.22萬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轉移農村人口3000人左右。與此同時,重點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逐步興起,6個建制鎮鎮區面積平均達到了1.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平均達到3200人。其中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總寨鎮達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鎮達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不僅帶動了建築建材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特別是南郊工業園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5户,完成工業產值4億元,佔到了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2.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户,完成工業產值7240萬元,佔到了清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81.3%。上述情況表明,我區的城鎮開發建設與城鄉工業發展已走上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具備了中級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徵。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規模化生產基地,主攻招商引資興辦加工流通企業,使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種、蔬菜、草畜、林果、糧食等六大支柱產業。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2.64萬頭,比1998年增加2.42萬頭,年均遞增64.4%;肉牛飼養量達到了13.25萬頭,比1998年增加5.09萬頭,年均遞增10.2%;肉羊飼養量達到了66.2萬隻,比1998年增加28.6萬隻,年均遞增12%;雞飼養量達到了582.3萬隻,比1998年增加300萬隻,年均遞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為主的蔬菜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經制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糧食麪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從調查分析情況看,我區畜牧業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發展潛力大、後勁足,應該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目前依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後種植業發展的着力點應放在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全區建起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業4户,肉(蛋)品加工企業4户,種子加工流通企業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業28户,果品貯藏加工企業4户,糧油加工企業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業10户。年加工銷售各類農產品55萬噸,佔到了全區農產品總量的65.5%。全區發展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68個。其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22個,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有7個。總體來看,目前我區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都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組織+農户”的半緊密型聯合體,正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後,企業與農户之間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城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共有中國小195所,在校學生48945人。其中農村學校176所,城市學校19所,全部實現了辦學條件標準化,“普九”各項指標均達到了部頒標準。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社會就學需求,但資源佈局不盡合理,優質資源向城鎮集中的趨勢明顯。城鄉文化設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建成達標文化站17個,村組文化室1461個,廣播電視站19個,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程控電話入户率達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全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156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鎮衞生院20個,醫護人員1757人,醫療牀位1095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2.2人,牀位4.6張,初步形成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但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衡量,上述指標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在城市,重點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閒廣場、污水處理、供水供暖、綠化亮化,以及城市電網改造、住宅小區建設和工業園區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區道路總面積達到了302.3萬平方米;開闢公共休閒廣場9處,總面積達到了18.5萬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車站3處,公交候車亭27個,開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達到了18.4萬噸;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9萬噸;建成集中供暖站93處,供熱總面積達到了291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米;開發建成標準化住宅小區40個,城市人均住宅面積達到了18.4平方米。在農村,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投資508萬元初步完成了農村公路客貨運“村村通”工程,投資1300萬元配套完善了六個建制鎮的基礎設施,投資2.03億元完成了180項骨幹水利工程,投資4350萬元完成了33項生態治理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總結分析近五年發展的情況,我們認為,自1998年以來,隨着我區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相繼起步,城鄉各項改革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城鄉交流合作日益加強。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五個統籌”的發展方針以後,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區上下統籌發展的意識逐步增強,城鄉經濟社會開始進入了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萌芽時期,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最近五年,全區常住人口增加2萬人,增長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萬人,增長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長3300人,固化外來人口8700人,轉移農村人口1.4萬人。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民追求城市生活的願望非常強烈。

二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從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情況看,隨着城鎮工業園區的興起,大批企業項目突破區域限制向園區集中,以往鄉鎮企業與城市工業分割運行的局面被打破,城鄉工業發展的關聯度逐步加深。從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在城市批發市場為農村市場供給商品的同時,大批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從事三產,逐步使城鄉商貿、服務融為一體,形成了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三是城鄉發展互為依託的趨勢日益明顯。集中表現在農村主導產業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撐着城市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土地、農產品、勞動力資源,逐步拉長了城鄉產業鏈條,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才,隨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農村的逐步擴散,發達的城市文明在不斷影響着農村。由此可見,城鄉發展已緊緊交織在一起,互為依託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趨勢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各級政府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008萬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50萬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為9:1;投入城市基礎建設的資金為2.5億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為1.1億元,城鄉基礎建設投入比為2.3:1。城鄉基礎建設投資的年均遞增率分別為49.5%和111%。這表明,近年來隨着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被逐步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統籌建設的趨勢比較明顯。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農村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文化相互滲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廣泛,資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擴散和傳播,也帶動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在逐步發生變化,農民的法制意識、健康意識、保障意識和追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願望都在進一步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我區隨着城鄉產業的逐步融合,經濟領域二元結構的矛盾趨緩,統籌理念開始向社會發展領域延伸,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突破的趨勢初步顯現。通過近些年的改革和發展,不僅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1、城鄉經濟發展上的差距。由於受體制、機制的約束,城市、農村在資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別在二、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城市聚集了各類城鄉資源要素,並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而農村只是廉價提供土地、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基礎性資源,大量的收益最終落在了城市,從而導致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特徵還很明顯。近五年來,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長了35.4%,年均遞增率只有6.3%;工業、建築業增加值增長了65.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61.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明顯慢於城市。

2、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達到了75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8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擴大為2:1。同時,有12個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區平均水平,還有9%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元。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7.8%,農民的恩格爾係數為41.7%。雖然這些年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繼續拉大,農民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城市。

3、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由於資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存在着明顯的二元化現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依政府投資,近些年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而農村道路、交通、通訊、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於城市,興辦各類公益事業都需要農民出工出錢。特別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區、鄉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非常有限。儘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很難滿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4、教育、衞生事業上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大量的農村學生湧向城市,導致城市學校班額超編嚴重。農村校點較多,但教學條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現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城鄉師資水平差距拉大,素質高些的教師多數不願在農村執教。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差,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執業醫生相對較少,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衞生條件不如城市。特別是村級醫療保健設施簡陋,農民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5、城鄉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實。,城市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達到了1064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達到了14122人,參加失業保險的達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達到了13890人。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不落實,目前只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為部分雙女户辦了養老保險。除此外,農民均不享受社會保障。近幾年隨着城市的開發建設,城郊土地被大量徵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果像過去那樣,單向推進農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難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現階段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統籌考慮城鄉關係和工農關係,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對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進行整合和並軌,從體制上求創新、機制上求突破,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在於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是要通過統籌規劃、統籌政策、統籌產業、統籌資源等,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使城市與農村成為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統一體,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調查情況顯示,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部分幹部羣眾思想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而是要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農民生活向城市看齊;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個模式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要準確把握和認識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內涵,必須走出上述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是發展規劃不統籌。集中表現在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尚未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指標體系,部門之間、鄉鎮之間協調性差,缺乏必要的規劃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鎮和康居工程缺乏統一規劃,重視單項工作的年終進度,不重視社會投資的整體效益,指導工作上缺乏依據,落實工作上缺乏連續性。由於整體規劃不健全,一些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難配套。如小城鎮建設、康居工程、旅遊開發等都沒有總體規劃,目前還停留在探索實施的階段。

三是政策體系不完善。突出表現在支持小城建設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渠道窄,鄉鎮拿不起,銀行貸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間投資進不來;支持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別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除國家投資以外,基本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負擔,籌資渠道越來越窄。

四是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公共財政體制、城鄉户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不協調。從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工業化既是城市化、產業化的前奏,也是動力源。而從我區的實際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建築業年均遞增率為21.6%,工業年均遞增率為4.8%,工業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相反,由於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城市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這説明,我區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而主要是第三產業推動和規模投資拉動的。城市具備了承載人口的能力,但工業不具備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原則

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產業佈局,統籌城鄉政策體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實施“五大戰略”為重點,主攻“一城四鎮、一帶雙沿”(即:中心城市、四個小城鎮、城郊、沿路、沿山經濟),做強工業增長極,培植城郊經濟帶,壯大農村產業羣,努力實現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22年,全區gdp達到80億元,年均遞增9%,人均gdp達到16000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到21:38:41;全區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遞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區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城市、農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到30%和35%左右;電話入户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户率達到90%,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根本改善,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人民普遍過上富足的生活。

——社會公益事業配套完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健全,農村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文化設施比較完善,農村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90%以上的農村人口參加社會統籌保障;城鄉公共衞生體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3人。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普遍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全面落實,社會秩序良好,羣眾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係更加協調,社會步入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和諧優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發展之路,提前五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着眼於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充分考慮區域長遠發展與品位檔次的提升,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設計,科學制定完整的規劃體系。要明確分區功能和產業發展重點,合理佈局,凸現地方經濟特色。

2、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從鄉村經濟條件、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出發,分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

3、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環保的原則。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擺在第一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立足當前,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4、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既要明確政府職責,注重發揮好政府在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導推動作用,又要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放開一切可以放開的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模式,運作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走經營資本、經營資源的路子。

5、堅持城鄉統籌、互補互動的原則。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着眼於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既要不斷增強城鎮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構築更高的發展平台,又要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實力,引導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戰略的實施:

1、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城鄉工業化進程。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擴大工業總量,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支柱,爭創名優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做強城鎮工業增長極,拉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到2022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21.3%,提高6.7個百分點。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構築招商引資平台。在堅持抓好南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同時,加快實施西郊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園區道路、水電、通訊、綠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滿足企業項目入駐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工業園區管理體制,儘快形成封閉管理、獨立運行的管理服務機制,從入駐手續、項目審批、企業融資、工商税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入駐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務,真正把工業園區建成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平台。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清水、總寨等鄉鎮工業小區建設規劃,多渠道籌資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狠抓項目建設,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堅持大小並舉,內外結合,城鄉配套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舉全區之力,千方百計招商引資上項目。既要搶抓機遇,爭取國家、省市和外商投資,集中精力發展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又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引導和鼓勵城鄉民間投資,發展中小企業項目,培植工業發展的後續梯隊,謀求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力爭到2022年,工業經濟中園區工業所佔比重達到80%以上。三是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發展支柱。調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術看齊,調整的目標是加快產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調整的重點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製藥、新型建材和名優傢俱。逐步拉長加工產業鏈,形成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培植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四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進一步規範公司制改造。要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實踐,建立出資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各司其職、相互激勵、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切實加強企業成本資金、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管理,提高企業運行質量。

2、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按照“企業+中介組織+農户”的模式,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加工企業為龍頭,機制創新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羣。在逐步改造提升糧食、林果等傳統產業的同時,沿路鄉鎮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種,沿山鄉鎮主攻肉牛、肉羊和優質牧草,推動戰略性主導產業規模化擴張,發展集約化經營,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發肉雞、菌菇和特色水產養殖,培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做強加工龍頭企業。堅持“扶強、扶優、扶大”的原則,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發展。特別要支持那些經營機制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輻射面廣,與農户關係密切的龍頭企業,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果蔬飲品、畜禽產品加工,向農畜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三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大户能人、鄉村組織和涉農服務單位興辦各類服務實體,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此同時,要引導一些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以入股或租賃的方式固化原料生產基地,把農民的土地納入企業集中經營管理,建立企業、農户之間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合體。通過創新完善運作機制,促進土地向業主集中,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程度。

【第14篇】關於實施美好鄉村建設推進城鄉生態一體化發展的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推動我市美好鄉村建設工作,按照市政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資政會實施方案》的要求,市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通過制訂計劃、座談學習、到縣區和外地調研等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美好鄉村建設的現狀,分析梳理了存在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美好鄉村的決策部署後,我市迅速啟動了美好鄉村建設的相關工作。全市83箇中心村截至目前共投入美好鄉村建設資金42797萬元,31個重點示範村共實施項目158個。相關部門以推進重點工作和解決主要問題為導向,及時出台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從調查研究、幫扶指導、溝通協調和優化環境四個方面下功夫,美好鄉村建設工作得到了較好推進。同時,我市美好鄉村建設工作還存在鄉村規劃進展緩慢、形式單一、羣眾參與不足、農村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缺乏、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高度重視鄉村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1.加快鄉村總體規劃編制進度

按照聚集發展、方便羣眾生產生活的原則,構建佈局合理的鎮村體系,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風貌特色等,在全市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大、層次高、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的宜業、宜商、宜居、宜學新型社區,使其成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單元。將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議在每年市級財政預算內安排不少於XX萬元的專項資金作為鄉村規劃補助,規劃鄉村所在縣區財政按比例配套,爭取在三年內完成我市所有鄉村的規劃工作,平均每年完成200個左右。

2.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因地制宜進行編制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尊重稟賦特徵、尊重歷史傳承、尊重發展基礎,突出村莊個性,凸顯差別化優勢,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業”格局。在規劃編制結束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各類規劃一經批准,強制性的規劃內容不得擅自調整和改變。

3.要賦權於民、以人為本

改變以往政府主導下的自上而下的編制過程,確立農民在鄉村規劃中的主體地位,使農民真正參與到規劃中來,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選擇,充分調動農民建設美麗家園的積極性。規劃編制要全程公開,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規劃結束後必須經村民委員會討論同意後方可報送審批。

二、科學處理鄉村垃圾問題

1.解決好“源”的問題

要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移風易俗,引導、促進廣大農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步建立“農户自覺分類匯聚,村街入户收集分揀,鄉鎮區域壓縮運輸,縣區無害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以提高農村垃圾處理的效率,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污染。

2.解決好“收”的問題

針對各鄉(鎮)、村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等現狀,科學研究制定多種可行辦法,如户集、村收、村處理;户集、村收、鄉(鎮)處理等多種處理方式。推行環衞體制改革,建立生活垃圾經營許可證制度,對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部門逐步實行企業管理體制,並採取入股、合作、合資等多種形式,建立垃圾處理專業公司,培育垃圾處理產業。

3.解決好“錢”的問題

拓寬渠道,多方籌措垃圾處理經費。一是拓展上級政策。用足用活各項補助政策,爭取更多資金補助。二是要將“農村清潔工程”長期納入市民生工程,市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三是建立“市補助一點,縣區配套一點,鄉鎮、村自籌一點,社會各界贊助一點,村(居)民自願交一點”的農村清潔工程經費保障機制。四是搭建多元融資平台。

4.解決好“管”的問題

完善“部門分工協作、縣區負責、鄉鎮組織、村組實施、羣眾參與”的管理機制。建議明確由市容管理局統籌協調“農村清潔工程”的相關工作和督查考評,由原負責單位市農委密切配合,各鄉鎮統一部門,明確責任領導和專門工作人員,負責本鄉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組織推動。

6.解決好“推”的問題

抓好規劃,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對各鄉鎮、村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選擇美好鄉村建設試點村作為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試點村,在充分總結試點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成功經驗基礎上,逐步鋪開,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三、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1.完善政策法規,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結合我市實際,抓緊制定完整、具體、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政策法規。規範化肥、農藥使用。加強監管,認真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規範,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從銷售源頭上進行遏制,杜絕有毒有害投入品在市場上銷售流通。

2.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和農藥

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提倡施用有機肥,從技術層面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採取綜合防治技術,大力推廣誘蟲燈、昆蟲性信息素、色板、防蟲網等無害化防治技術。同時要加快農藥新品種和新制劑的研發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3.加強污染監測,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進一步完善市、縣(區)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監測網絡體系。在重點地區建立監測站,第一時間掌握農業面源污染動態。加快土肥檢測和信息體系建設,為培肥地力、測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礎保障。加強病蟲害監測網絡建設,強化病蟲信息傳遞能力,加快實現病蟲預報可視化,減少盲目用藥、過量用藥。

4.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積極推廣和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範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各項措施的落實,實現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農業環境的污染。積極發展生態型種養模式。大力推廣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豬—沼—菜(果、魚)模式、加工—養殖—沼氣處理模式、果—草—畜—沼模式。

5.全面開展“農村清潔工程”

加快“農村清潔工程”的推進速度和美好鄉村建設步伐,以農村沼氣工程為抓手,把“一池三改”户用沼氣建設與庭院經濟開發、農村環境整治結合起來,建設村莊排污管網和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

6.針對不同區域開展農業生態治理

沿湖沿河低窪地通過加大投入,建設排灌設施,新建、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等辦法,增強低窪地排澇減災能力,解決低窪地羣眾防洪安全問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江淮分水嶺地區通過植樹造林,發揮森林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作用。力爭用3—5年時間建成10萬畝森林苗木基地,並配套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從根本上改變我市江淮分水嶺地區的生態面貌。

【第15篇】機電一體化調研報告根據學校

課程的需要本人於xx年11月27日前往蘇州銀通機電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了半天的專項調研,為本次課程題目提供一份答案。

在這半天的時間我參觀了主營工頻軸流風機、工頻離心風機、永磁低速同步電機及齒輪減速電機的蘇州銀通機電技術有限公司,親身感受了現代企業清潔環保生產的實際現狀與嚴格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同時進一步瞭解了當今機電發展的規模、速度、現狀以及產業的發展方向。在調研的同時我詢問了相關企業的主管行政人員,就就機械企業發展現狀、人才需求量、各崗位需求情況和材料工程技術機電工程專業工作崗位羣的組成結構,各工作崗位的主要任務及完成該任務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進行了交流,現總結歸納如下:

1、通過本次調研

在當今的形式下,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從崗位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崗位實際工作性質和工作任務,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具有實際操作技能、滿足企業需求、深受企業歡迎的畢業生。

2通過本次調研

中國機電通過多年的發展,不僅在數量和規模上有了較大的發展,更是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從原來的普通的單作標機牀發展到現在的多座標,智能,帶刀庫, 的複合機牀。同時生產機械的機械設備也在不斷創新和改進,並且有了很大突破,使設備工作過程真正能符合和滿足工藝發展需要。

3通過本次調研,知道了它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結為“四個化”:柔性化、靈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即使工藝裝備與工藝路線能適用於生產各種產品的需要,能適用於迅速更換工藝、更換產品的需要,使其與環境協調的柔性,使生產推向市場的時間最短且使得企業生產製造靈活多變的靈捷化,還有使製造過程物耗,人耗大大降低,高自動化生產,追求人的智能於機器只能高度結合的智能化以及主要使信息藉助於物質和能量的力量生產出價值的信息化.

4.通過本次調研,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應當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問題的能力,縮短學生掌握的能力與企業需求差距。

5.通過本次調研和交流, 蘇州銀通機電人的那種在危機面前敢於自信、勇於創新、不斷髮展的拼搏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的機電類產品將會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產品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mw8g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