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旅一體化發展助推脱貧攻堅調研報告

農旅一體化發展助推脱貧攻堅調研報告

【概述】

農旅一體化發展助推脱貧攻堅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bbcash”為你整理了這篇農旅一體化發展助推脱貧攻堅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農業與旅遊的融合是農業的重要路徑,是客觀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為深入瞭解我區農旅一體化發展的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一步深化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根據2020年區政協工作安排,區政協文化文史和民族與宗教委員會牽頭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全區農旅一體化發展助推脱貧攻堅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深入到瓦屋鄉、桐木坪鄉、壩黃鎮、川硐街道等地的園(壩)區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召開了區直相關部門、鄉(鎮、街道)、村負責人及政協委員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並收集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旅一體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區按照“農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不斷推進農旅融合工作,將民族文化、生態文化旅遊農產業融為一體,綜合運用“公司+旅遊+農產業扶貧”“旅遊+產業+電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當地旅遊吸引力,通過安排就業、帶動當地特色農特產品生產加工、開發農家樂等方式,成功帶動周邊數萬名當地羣眾脱貧致富,打造了銅仁文化旅遊扶貧樣板。先後評定鄉村旅遊文旅融合示範點2個、星級農家樂12家、旅遊村寨8個,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6個,省級鄉村旅遊精品客棧1家,川硐街道板栗園村列入首批全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生態農莊、農業觀光園、採摘籬園、休閒垂釣園、水上樂園、自駕營地等旅遊業態齊全,每年10餘次鄉村旅遊節慶活動精彩紛呈,大明邊城燈會、路臘櫻花節、瓦屋油菜花節、桐木坪李子節、路臘荷花節等獨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動已凸顯品牌效應。2017-2019年全區接待鄉村旅遊遊客19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0億元,帶動困難羣眾吃上“旅遊飯”7800餘人,為助推我區高質量打贏脱貧攻堅收官戰和助推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農業園區功能日漸完善,助推農旅同步發展。全區各農業園區按功能劃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個壩區,將壩區作為園區發展的重點,實現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共享,以園區旅遊帶動壩區增效、以壩區產業促進園區提質。同時,用好用足壩區利好政策,加大園區建設力度,推動農旅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了壩區綜合功能。瓦屋探索“園區+企業+合作社(大户)+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園區發展帶動羣眾增收致富,“文旅農”一體化特色彰顯,瓦屋鄉“邊貿小鎮·黔東花海”被被評為“貴州十大最美油菜花農事景觀”。

(二)園區景區化全面提升,“農業+旅遊”融合推進。從經濟、生態、旅遊方面着手,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樣板達標壩區為目標,萬畝油茶基地、白水貢米生產基地、3000畝香菇小鎮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設有序推進。全力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組合,不斷完善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相繼組織註冊“碧江白水貢米”、“聶大姐酸豇豆”等商標,全區農產品市場逐漸走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同時,通過推行“春賞花、夏體驗、秋採果、冬度假”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更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了農業與旅遊業的協同發展。

(三)農旅一體化效益凸現,鄉村振興未來可期。以打造城市後花園為目的,雲場坪、漾頭、瓦屋、六龍山組團式發展,形成了路臘、茶園山、克蘭寨等一批精品旅遊村寨。百花渡景區通過產業規劃,以景區作為核心,帶動周邊村寨經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花卉苗木、大棚種植等產業,通過產業升級帶動百姓增收。範木溪“樹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極大提升了我區鄉村旅遊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積極搶抓省“十縣百鄉千村”鄉村振興示範工程機遇,板栗園村被評為貴州省“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此外,還通過精心組織川硐板栗園村申報中國美麗鄉村,滑石白水貢米申報貴州鄉村特色產品,成功舉辦桐木坪桃李採摘節、雲場坪櫻花節等鄉村旅遊主題活動,形成了一大批鄉村特色旅遊產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遊消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了保證。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工作統籌不夠,缺乏合力推進機制。目前,全區還缺乏統籌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組織領導缺位,戰略定位不明晰,缺乏農旅融合產業發展規劃,政府在規劃制定、政策引導方面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部門聯動不足,有的鄉鎮還未能很好地依託自身資源優勢,根據總體規劃找準定位,科學規劃發展旅遊項目,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氛圍不濃。

(二)發展後勁不足,缺乏主導產業支撐。園區農業生產景觀化、產業發展旅遊化開發不足,園區“農旅+”產業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各農業項目在開發過程中在特色彰顯不夠,鄉村旅遊“農(農業)、俗(民俗)、情(風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體驗沒有充分體現。同時,各鄉鎮旅遊開發模式單一,基本都是農家樂、農業示範園和生態觀光園,總體水平不高,缺乏對各自的歷史文化底藴、自然文化景觀等獨特性資源的深入開發,農旅一體化發展後勁不足。休閒農業觀光點還處於“盆景”狀態,規模尚小、開發水平低、景區特色不明顯,不能串點成線。

(三)資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礎設施。大多數農業園區起初都是從農業的單一角度去進行規劃設計,未充分考慮旅遊發展需求,以致在園區的功能分區、佈局上不合理。由於財政投入不足,資金保障有限,園區路網、遊覽步道建設不符合旅遊要求,等級低、標識標牌不規範。多數園區的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住宿、餐飲、娛樂、路標、廁所等旅遊綜合服務設施,以及通訊網絡、電子商務推廣平台等現代化設施不完善,景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設施建設跟不上產業發展需要。

(四)主體培育不足,缺乏專業人才保障。農旅融合的主體包括農民、企業以及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目前我區農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漸提高,留守勞動力數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齡普遍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對地方特色、人文風情不夠了解,職業素質、職業技能水平和服務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時,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素質的鄉村旅遊企業管理人才和優秀旅遊服務人員欠缺,普遍缺乏領軍式的、有實力的企業帶動產業發展,阻礙了農旅融合的進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貧的潛力亟待挖掘。我區農旅一體化發展對推動產業就業增收、集體經濟分紅增收、農家樂民宿帶收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帶動農民就業、幫助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增色、農業增效、生態增優、文化增智方面的潛力,需進一步進行深度的挖掘,從而催生新產業和新業態、實現生態宜居、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鄉風文明程度,為鞏固脱貧攻堅成果積蓄後勁。同時,在旅遊推介、宣傳營銷方面不夠,還缺乏有效的宣傳信息平台。

三、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政府統籌,建立農旅融合保障機制。將農旅一體化發展作為惠民利民的一項系統工程,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制定、政策引導方面的主導作用,建立農旅融合工作推進機制,寫好大農業+旅遊這篇大文章。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成立農旅一體化發展領導組織,建立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着力抓實農旅產業空間佈局、產品開發、業態培育、基礎設施、產業融合等方面的整體謀劃,加快形成“以旅強農、產業互助、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二是強化聯動服務。組建農旅融合發展工作專班,推行聯席決策服務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農旅融合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設立農旅一體發展項目“綠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產業發展、全社會參與、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要求,多領域寬範圍協同推進農業和旅遊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發展規劃。根據《中共銅仁市碧江區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高標準編制《碧江區農旅一體化發展規劃》,出台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地方實施意見,落實專項政策措施,為全區農旅一體化發展提供科學的方向和定位,使鄉村旅遊、農業產業發展步入科學化、標準化的軌道。

(二)立足資源優勢,打造農旅融合特色亮點。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人文歷史,走鄉土化、差異化、規範化農旅融合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徑。堅持“產業打底、旅遊增收”的農旅融合發展思路,依託實施全域旅遊戰略,深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培育生態遊、鄉村遊、觀光遊、休閒遊、農業體驗遊等農旅融合產業,促進傳統農業提擋升級。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實施農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族文化,加強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打造一批環境優美、宜業宜遊、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旅觀光項目,發揮品牌效應。三是實施好試點。立足地方特色,開展試點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鎮、傳統村落、農業公園的農旅融合試點,力求以點帶面,示範推動國。

(三)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旅融合配套設施。一是加大農業旅遊景區(點)及沿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設立“農旅融合專項基金”,整合美麗鄉村、扶貧開發、鄉村道路、農田水利等涉農資金項目,推動社會資金、城市工商資本下鄉進村發展農旅產業,推動農旅融合的快速發展。二是規劃建設一批符合標準要求的旅遊交通道路,使沿線景點連成片、串成線、形成一條“珍珠鏈”着力解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最後一公里”問題。三是完善遊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統、電力系統、食宿條件、園區景點內部路網步道、公廁、交通標識、停車場等內部配套設施建設。

(四)抓好人才培育,壯大農旅融合產業隊伍。一是大力推進鄉村旅遊合作社建設。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旅遊開發,夯實產業融合基礎。引導和組織農村能人、文化精英、種養大户,牽頭創建鄉村旅遊合作社,促進農旅融合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二是加強教育培訓,引導農民參與。通過相應的宣傳引導以及教育培訓,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其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旅遊的規劃、建設以及農旅融合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三是向社會聘請專業的社會人士,組建專業農旅一體化發展研究團隊,特別是吸納企業管理、旅遊服務、營銷推廣等專業工作者參與到農旅一體化發展助推脱貧攻堅工作中。四是拓展人才培養基地,加強職業培訓。與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健康職業學院等本土院校聯合,加強農業和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結合農旅園區發展實際需要,有效推進專業化服務、規模化經營以及集羣化發展,推進農旅深度融合。

(五)加強宣傳推介,提升農旅融合產業形象。一是強化信息平台建設。加大農旅結合園區景點無線通訊網絡覆蓋,建立農業和旅遊信息平台,定期發佈相關信息,增強市場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導業主理性經營、客户理性消費。二是加大旅遊推介。要堅持“走出去”戰略,廣泛參加“水博會”“酒博會”“貴洽會”“展銷會”等重大開放活動,宣傳碧江、推介碧江。以“一帶雙核”銅仁古城為龍頭、精品景區為節點、鄉村旅遊為支撐的旅遊發展新格局。三是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凸顯地域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繼續打造“美麗梵淨山·銅仁過大年系列活動”、“瓦屋油菜花節”、“路臘櫻花節”、“漾頭龍抬頭”、“桐木坪李子節”等一批節慶品牌,進一步擴大碧江知名度、美譽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dry8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