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村調研報告提綱通用多篇

農村調研報告提綱通用多篇

農村調研報告提綱通用多篇

農村狀況調研報告 篇一

為全面提高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水平,探索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服務“三農”的新途徑,根據縣委學科辦《關於認真做好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調研階段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一階段,縣檔案局局長李美萍帶領縣檔案局有關業務人員,深入金馬等鄉鎮及部分涉農單位,採取現場查看、徵求單位領導意見、與基層檔案人員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對我縣當前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的現狀

**縣全縣轄5鎮3鄉81個村委會486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檔案部門和農、林、水、土、民政等涉農部門相互配合,全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各鄉鎮機關檔案室管理全部達到四星級以上等級標準;各鄉鎮涉農站所及村委會建檔率達100%,其中已有5個社區和5個村委會檔案室建設達到三星級等級標準;農村第二輪土地延包檔案、土地經營權證補換髮檔案、農村税改檔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等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檔案全部規範建檔,部分已接收進館。

二、我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在管理體制、人員和設施設備的配備、經費落實、檔案資源建設及建立檔案工作長效機制方面還存在不足,還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檔案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農業農村檔案難以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原有的檔案工作體制不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發展的需要。鄉鎮作為一級政權組織,既有齊全的職能部門,還有村委會(社區)、站(所)等單位,但是鄉鎮作為一個立檔單位,其在縣檔案館中只有一個全宗,鄉鎮檔案室作為綜合檔案室,必須集中管理鄉鎮各類檔案。而事實上,鄉鎮各類檔案無法做到綜合管理,而只是保管鄉鎮黨委、人大、政府、羣團的文件材料,所轄站(所)等單位的檔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單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難以實現檔案集中統一管理,使鄉鎮檔案無法反映鄉鎮檔案的全貌,阻礙了鄉鎮檔案作用的發揮。

(二)農村基層檔案意識淡薄。多數鄉鎮分管領導和檔案人員對檔案工作的認識相對到位,但多數村委會幹部對檔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檔案抓檔案”、“重藏輕用”的傳統思維影響,基層單位普遍只重視對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和保管工作,而沒有把農業和農村檔案與“三農”工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地聯繫起來,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檔案的價值具有滯後性、潛在性和間接性,導致基層幹部羣眾缺乏對農業和農村檔案需求的迫切性,檔案工作在他們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對檔案還不甚瞭解。上述原因致使農業和農村檔案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方面,還顯得內容單一、服務不力。

發展不平衡。鄉鎮與鄉鎮之間,站所與站所之間,村與村之間明顯存在差異;鄉鎮檔案工作明顯好於村級檔案工作。

(三)檔案人員變動頻繁、業務不熟練。目前,各鄉鎮檔案人員均為兼職,檔案人員由於兼職過多,不能專心從事檔案工作。加之變動頻繁,檔案人員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難以得到提高,造成檔案業務不熟,難以獨立完成立卷歸檔工作任務,更不能從事對基層檔案業務的指導工作。少數兼職檔案人員甚至把檔案工作當作一種額外工作,敬業精神不強,不能全身心地投身農業檔案工作。

(四)設施設備難以滿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數鄉鎮受辦公用房的限制,沒有專門的庫房,綜合檔案室成為了雜物間;部分鄉鎮機關檔案室缺少防盜、防火、防潮、防塵設備;少數鄉鎮檔案室檔案裝具老化、數量不夠,對檔案安全保管極為不利。村民委員會檔案保管條件更差,還存在無房無櫃無設備現象,檔案資料分散在個人抽屜裏。

(五)加強指導,提高農業農村檔案規範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創新服務機制。檔案部門要按照“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展到哪裏,檔案工作就服務到哪裏”的總體要求,抓住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任務,結合實際,找準檔案工作的切入點,制定出適應本地區特點的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規劃,並不斷去發展和完善;要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利用廣播、會議、宣傳欄、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大《檔案法》、《雲南省檔案條例》等檔案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鄉鎮、村幹部及農民的檔案意識;要加快農村檔案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增強“三農”檔案工作的公共服務能力,逐步使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由鄉鎮、村委會建檔工作向整個農村經濟社會檔案工作轉變,實現“三農”檔案領域的拓展。

二是要加強督查指導。要針對鄉鎮、村委會(社區)基層檔案人員兼職多、變動頻繁等特點,以通俗簡明實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採取專題培訓和集中輔導的形式,以鄉鎮為單位,集中或分片輔導各村檔案人員整理檔案,提高農村檔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操作技能;要將鄉鎮和村委會(社區)檔案管理情況納入年度檔案行政執法檢查的內容進行檢查,推動鄉鎮和村委會(社區)規範建檔,保證鄉鎮和村委會(社區)檔案工作的連續性和長效性。

三是要培育推廣典型。要善於發現和培養典型,及時總結推廣;要進一步強化鄉鎮機關檔案管理職能,重視抓好撤併鄉鎮的檔案移交工作;要建立村級檔案管理示範點,引導帶動其它村建檔;要建立和完善農業農村檔案工作聯繫點,及時瞭解掌握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新動向,指導和推動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開展。四是要建立農村民生檔案。要結合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要求,切實做好新興農業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無公害農產品、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活動產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資料和特殊載體(錄音、錄像、照片、電子文件)資料的歸檔和利用工作。加強對行業協會、經濟聯社、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養殖)户等新經濟組織的建檔及開發利用的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其在農村生產和管理中的作用。

總之,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是一項複雜、難度大的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制約因素多,存在意識、體制、人才、資金等諸多歷史和現實問題。只有想方設法多方配合,採取一切有效途徑和方法,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農村狀況調研報告 篇二

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它秉承着生存、發展和社會和諧等理念,藴涵着公平與安全價值,對保護農村社會弱勢羣體、縮小貧富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着及其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期的社會救助工作愈顯重要

日益加劇的老齡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例超過8%。1980年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供養比是13:1,現在已經降低到3:1,老齡化速度明顯快於經濟發展速度,呈現了“未富先老”的特徵,而社會保障制度卻明顯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老人的數量與佔總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全市農村老人65歲以上21萬人,70歲以上達14萬人,80歲以上也達5.6萬人。農村負擔老人的壓力不斷加大,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未建立,加上農民收入本身偏低,子女教育、看病就醫負擔重,老人贍養矛盾呈明顯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老人將成為社會救助的對象。

較寬的貧困面。我市有炎陵、茶陵兩個省級貧困縣,176個貧困村,其中炎陵72個,茶陵72個,其他面上貧困村32個,最新標準的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低於1196元人口)總量達10.4萬人。特別炎陵下村、平樂、茶陵桃坑、江口、醴陵官莊等一些偏遠山區,貧困人口占相當比重,個別地方“光棍漢”比例高的驚人。20__年,全市農民人均純入達5837元(增幅15.7%),醴陵、攸縣等地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但炎陵、茶陵僅分別2808元、2997元,不及富裕地區的一半,不及的城市居民收入五分之一。全市較多的貧困從人口,由於承受能力低,家庭一旦遭受自然災害和疾病,就成為社會救助的對象。

眾多的弱勢羣體。全市殘疾人總數為24.5萬,佔全市人口的6%,其中視力殘疾3.8萬、聽力殘疾5.6萬、言語殘疾0.3萬、肢體殘疾7.5萬、智力殘疾1.7萬、精神殘疾1.6萬、多重殘疾3.5萬。在全市24.5萬殘疾人中,困難殘疾人有14萬之多,其中特困殘疾人6.8萬,基本上是生活不能自理,生產生活極為困難,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更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救助。

多發的自然災害。我市屬於典型的山丘區,是自然災害多發的省份,山洪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降雨季節不均,夏季受颱風影響造成局部暴雨成災,特別是南部的炎陵、茶陵等地,幾乎年年都有山洪發生,山洪地質災害佔全市的70%以上。近幾年的“碧利斯”、“格美”等颱風就曾給我市造成重大損失。去年初的冰凍災害更是造成全市倒塌房屋2781間,農作物受災108.3萬畝,死亡各類牲畜24.1萬頭,林木蓄積損失325.02萬立方米,楠竹受損1.67億株,一些山區以林木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林農因災而返貧。每次受災的倒房户是往往是住房條件極差的困難户,造成無家可歸,成為亟待救助救濟人羣。

二、新時期的社會救助工作要加快統籌推進

新時期社會救助要堅持以政府救助為主導,以社會互助為補充,把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扶貧開發和慈善事業統籌考慮,協調推進。

堅持保與救相結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化解市場和自然風險,保險制度要積極跟進。當前要把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健全作為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重點在養老保險取得突破;其次是加強防災救災體系建設,提高農村防災抗災能力,加快水稻、生豬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保險試點推廣,減少自然災害對廣大農民造成的損失。三是要加強農民工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及農村財產保險等商業險工作,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堅持扶與救相結合。救助救濟只能解決當前的困難,但不能擺脱困境。對於困難對象,我們既要“輸血”救助渡難關,更加註重“造血”扶持脱貧困。一是抓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貧困家庭住房改造,改善貧困對象生產生活條件;二是抓產業扶貧,帶動貧困地區經濟,切實增加貧困農民經營收入;三是抓智力扶貧,加大對貧困家庭的培訓,讓貧困家庭的子女得到較好的教育,讓貧困家庭的勞動掌握就業技能。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勞動能力,或者是通過康復培訓能勞動的對象,必須加大工作力度,讓他們找到就業崗位,實現脱貧解困。近年來,殘聯和勞動部門積極開展文祕站:殘疾人培訓就業,就取得了一定成效。我部自20__年以來,積極開展貧困地區青年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通過免費學習掌握一門技術,實現8600人穩定地轉移就業,可以説是轉移就業一人,穩定脱貧一户。以後,對對非貧困縣的農村低保家庭,如果有勞動力的,我們要納入扶貧培訓的範圍,通過智力扶貧、轉移勞動力就業增加低保家庭收入,使其脱離困境。

政府救與社會救相結合。在加大政府救助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首先要通過慈善機構,把企業家、名流人物、退休幹部組織起來,利用他們廣泛的社會關係和回報社會的熱情,向社會募集慈善資金,彌補政府救助資金的不足。其次,要大力宣傳慈善事業,通過電視、電台公益廣告等媒體和舉辦大型活動,大力宣傳慈善事業,激發社會各界樂善好施,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千方百計提高公眾的社會責任感與公德意識,動員企業、民眾特別是富裕階層回饋社會、幫助弱者。第三,對在慈善事業做出貢獻的企業、個人進行表彰,進一步發揚社會互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

三、新時期的社會救助工作要體現城鄉公平

社會救助是協調公平與效率關係的基本途徑,目標是實現社會起碼的公平,為發展的效率創造必備的條件。社會保障是城鄉之間差別是最懸殊的差別,__作為全國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全省唯一城鄉統籌發展改革試點市,更應在統籌社會保障、統一社會救助上率先取得突破。

一是建立統一城鄉救助體系。要根據“應救盡救、應保盡保、應扶盡扶”思路,儘快建基本統一的城鄉低保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城鄉貧困羣眾子女就學資助制度,城鄉特困羣眾住房、就業和法律援助制度,健全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等制度,構建高效率、全覆蓋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把城鄉救助體系建設作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納入各級的實事考核中。通過不斷的努力,努力實現廣大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

二是努力提高農村社會救助水平。關鍵是四個字“提標擴面”。積極爭取中央、省支持,加大財政預算,切實加大社會救助體系的投入。首要的是加快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步伐,儘快爭取全市全面推開,讓農村老人有一定的生活來源;其次要提高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實行普惠制,取消農民自籌部分(每人僅10元,徵收成本大,不願意交的大都是困難户,而這些人最需要保障),有效解決因病致病問題。三是逐年較大幅度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像城市低保一樣,確定月標準額,實行補差制,逐步減小城鄉保障差別。同時,提高貧困地區農村低保人數的比例,改變地方越富裕地方低保比例越高的現狀。四是加大農村醫療救助、貧困羣眾子女就學資助,特困羣眾安居房、就業和法律援助力度,加快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的水平,建議70歲以上五保老人全部進敬老院集中供養。

三是要更多地關注弱勢羣體的救助問題。社會發展與進步要體現以人為本,要更多關注弱勢羣眾的生存生活,特別是對智障人、精神病人、愛滋病人、流浪人等特殊羣體,要保障基本的生存權,要平等對待,消除歧視,要給予更多的關心愛心寬容心,出台更多的優惠政策。如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殘疾人就業存在許多困難的情況下,通過對殘疾人個體户繳納基本社會養老保險費給予適當補貼的辦法,扶持殘疾人個體户參保這一做法,就很值得推廣借鑑。既穩定現有殘疾人個體就業、鼓勵更多殘疾人個體從業的客觀需要,也是着眼未來,保障殘疾人晚年生活的一個有效途徑。

農村調研報告 篇三

隨着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農村建設是國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新農村建設在全國正處於蒸蒸日上的勢頭。因此,利用暑假時間,我回到我的老家連雲港市灌南縣鎮西村進行實踐調研,主要包括我村的基本情況、調查的方式、我村改革發展所帶來的變化、調查發現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依據形成調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鎮西村坐落在灌南縣城西南,距縣城2公里。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300餘户人家,1506人,人均耕地0.8畝。村民主要從事水稻、小麥、蔬菜種植及銷售,其佔耕地面積的5∕8。

二、調查方式

1、深入村民家庭,到田間地頭,個別訪談。

2、到村委會進行詢問。

三、我村改革發展所帶來的變化

通過訪談了解,廣大村民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來,村上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十六大以來中央實行的各項惠農政策,即減免農業税、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建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等等,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應黨的政策好,得民心。許多村民反應,近年來,村上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農村人心整體穩定。具體如下:

(一)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一是彩電普及,我到訪的10多户農民家庭已經全部用上了彩電,有少部分接通了有線,大部分都是衞星接收。從調查情況看,電視是農民瞭解國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徑。

二是摩托車和汽車普及。由於在外就業的年輕人比較多,因此村的摩托車和汽車比較普及,基本上每3户就有1户人擁有一部摩托車,每20户就有一輛汽車。

三是電話普及快,用手機的多。在調查的農户中,90%的安裝了電話,98%的農户均使用上了手機。

四是電腦下鄉。通過本人溝通聯繫,年初鎮西小組與縣信心產業局合作建立的村級信息服務站已經正式對村民開放,互聯網這一新的名詞在村民間逐漸傳播開來。通過上網村民們可以瞭解時下最新的惠農政策,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並通過瀏覽村區信息網學習新的種植、養殖技術等等。

(二)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較大轉變

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主體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識加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才能真正展開。通過這些天的走訪,利用問卷調查,我接觸的農民中絕大多數人都參加過村委組織的四民工作法學習班,並在村務大會上投過票。村民原先的各家各户自掃門前雪的思想有所轉變,都一致認為只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日子會越過越好。

(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鎮西村的村村通硬底化工程已逐步完工,全村公路10餘公里,實現了村道路暢通。村轄下的第三小組興建起了文化廣場、籃球場、統一規劃的公寓等等,鎮西村整體面貌和環境得到了明顯改變,逐步邁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

(四)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形成了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體系。20xx年實施的税費改革,全面取消了農業税,減輕了農民負擔;20xx年實行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機具補貼政策,增加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20xx年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讓更多的孩子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20xx年取消工商兩費,有助於農村集貿市場和個體户快速發展;積極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四、調查發現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問題

1、安於現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村比較富裕,大多數家庭蓋有兩層小樓,雖趕不上鄰村(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距我村1公里)、但明顯收入高於臨近的其他村。村民普遍感覺良好,安於現狀,

2、沒有近憂,常有進賬,夠吃夠用

我村以種植銷售水稻、小麥、蔬菜為主,因產銷一體,幾乎每天都有現金收入,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用度,平時家庭生活沒有憂慮。

3、家庭作業,小富即安,目光短淺

我村全部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業,村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意識較強,大多數村民僅僅只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田上,與外界交往較少。也不太關心田地以外的事情

4、部分村民沉迷於玩紙牌、麻將等娛樂活動,甚至!

(二)產業瓶頸問題

1、土地產出已達極限

種植糧食作物,辛勤勞作一年,年收入為3000-4000元:種植蔬菜,年收入為1600-2400元(均為毛收入)。土地的增收能力已經極小近於無。

2、盲目銷路不暢

我村的主打產業為糧食作物,種植什麼品種完全是跟風式的耕種,依據上年度或者是上一時期的銷售情況,往往造成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價格下跌,穀賤傷農。

3、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沒有擺脱靠天吃飯的格局,如果遇到天災,必然減收。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

1、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

2、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這次調查的農民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50%,國中文化程度佔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四)、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農民增收缺乏保障

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遠遠低於城市居民。目前,鎮西村農民致貧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長期在外從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他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家庭養老功能受到了衝擊。這些農民所面臨的生活、醫療、養老問題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必然影響農民增收的穩定性。

五、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更新觀念

1、跳出村子看村子

要把我村現狀與發展放在與周圍兄弟村莊的比較中來看,跳出我村就能看到本村的優勢,比如土地質量優良平整,適於灌溉和種菜,村民收入相對較高,也能看到與其它村子的差距,如,沒有村辦企業、品牌產品、抵禦風險能力差、村民收入不穩定(或有下降)等問題。看到優勢可以增強信心,看到差距可以使人奮發向上有追趕目標。

2、把我村的發展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下思考和規劃

這個背景有三:一是中國農村改革30年的歷史背景,比較而言北河頭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還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大膽制定本村的宏偉發展規劃和藍圖;三是市、縣的規劃大背景下,我村的發展能否納入市縣(包含爭取)的發展規劃,如城市發展、經濟區劃等等,爭取更多更好的搭車機會。

3、思想觀念的解放

思想觀念的解放需要宣傳和引導,也需要活生生的生活事件和刺激,要通過宣傳、宣講、參觀等方式刺激村民的思維。

(二)正視瓶頸,尋求突破

我村目前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於,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使增收希望渺茫。總體説來在短時期內,立竿見影的做法是糧食、蔬菜的直銷和訂單農業,也即是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户的糧食、蔬菜批發銷售為農業(糧食、蔬菜)協會(公司)的統一銷售和點對點銷售。

(三)提升農民素質

農民創造財富的能力,最關鍵的內因是農民的自身素質,同樣也離不開外因即良好環境的營造。一方面,要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培育新型農民,加速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不僅要繼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政策,還要加大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使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農民創業環境,鼓勵農民創業。要重視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基礎上,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四)建立完善的農村保障機制

健全農村教育、醫療衞生、文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羣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人文環境,為農民整體增收提供製度保障。同時,這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渠道。

六、我村長遠發展的建議

農業生產走向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與此同時也有土地的合法流轉、統籌糧食、蔬菜種植規劃、加強分時分種指導、發展綠色農業、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勞動力分流、增收等一系列問題。

七。總結

這次暑假社會實踐對已經踏入大學校門,邁入半個社會我來説是一筆極為珍貴財富。農村發展關係到國計民生,三農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着不足,尚需在發展中不斷進步與完善。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真的可謂是任重道遠。

農村調研報告 篇四

一、現狀

目前,鎮鎮村公路總里程是50.4公里,寬度為4.5米,其中鄉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損壞影響出行40公里,從20xx年開始至今,全鎮村村通公路建設已近有十年時間,給羣眾出行帶來了便捷,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有顯著改善。但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村車輛不段增加,特別載重車輛噸位多數道路使用頻繁,部分道路已損壞嚴重,路面坑窪不平,直接影響羣眾出行。

二、主要問題及困難

1、建設資金問題。“村村通”工程配套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資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設的核心問題,但是上級補貼資金有限,鄉村兩級在配套資金上卻存在着較大的缺口。從建設資金運轉來看,如修建4.5米寬、18釐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萬元/公里,如果按省裏每公里只補助15萬元,尚有25萬元左右的資金缺口難以落實,因此,各地雖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設的迫切願望,但由於配套資金缺口較大,導致上級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不敢爭取。

另外由於資金短缺農村公路項目附屬設施基本沒有,直接羣眾的出行安全;同時也有資金鍊斷裂的危險,建設單位欠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欠材料供應商,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不但影響今後農村公路建設,還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列系問題。

2、基層債務問題。村村通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廣大農村百姓千百年來的夢想與祈盼,羣眾熱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設是當前的一項惠民工程,村民把它當作對幹部滿意程度的最低要求,處在中間的鎮村基層領導壓力之大超過想象,籌集資金的能力非常有限,無配套資金或配套資金較少或配套資金遲遲不得到位的情況下,開工一條路就得欠幾十萬元,啟動非常困難。

3、工程質量問題。由於資金缺口較大以及大規模建設導致項目管理難以跟上,由於建設道路成本過高,利潤偏低,導致質量、安全隱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體質量之外,還有道路的邊溝、排水等附屬設施的質量更得不到保證,有的路基、路面和構造物標準過低……

農村調研報告 篇五

通過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農民和農村的認識,他們在思考,農業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民是中國最廣大的羣體,卻還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勞累,同學們也希望能再有機會與農民的充分交流,瞭解了農民的疾苦,切實地瞭解、反映“三農問題”,為問題的解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調研,對於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採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採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為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為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十六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為:“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萬,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於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為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麼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為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羣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於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着盡孝早己為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温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為民的村幹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才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裏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於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於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即使籤合同也不瞭解合同中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願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説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為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説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説“書上關於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瞭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願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國家的教育管理體制,建國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由中央財政負責,但這段時間,農民和各級政府沒有注意農村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辦學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數額也不大。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要,1987年之後,中央把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地方,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給鄉鎮財政以及農民增加了負擔,以至於學校教育負債嚴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即使後來教育體制由“分級負責,以鄉為主”改成“以縣為主”,這些後果仍沒有太大改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留不住,農村學校中的老師或者是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的老教師,或者是本身知識水平就不高的年輕教師。很多學校的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等提高素質的課程無法開課,這樣的教學水平也很難要求農村學生能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水平。

二是農民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數農民的觀念中,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上了高中與只上國中或國小沒什麼區別,還是要回家務農。因此,很多農村父母在孩子上國中時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想到將來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不如現在就外出打工掙錢,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錢去上大學,每年大學聯考後都有媒體報道許多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的學生,這也影響了農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農村學校較高的輟學率。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也開始明白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將孩子送進城市的學校學習,雖然這樣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也會給農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能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已經在改善,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羣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齡在40歲以上的較高,在兩個縣189份問卷中,40歲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佔7.5%,30歲以下的有21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佔38%。從20xx年春季學期開始,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不用再交雜費,從而可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中國政府已經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中國農村教育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較大的改善。

農村調研報告 篇六

XX年9月我榮幸的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作為村官入職已經三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裏,我通過實地考察,與村民面對面的交談,對於我們棗園村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現我就棗園村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存在的基本情況,具體問題及今後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做簡單分析:

一、棗園村基本概況:

栆園村位於北趙川鄉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289户,1069人,勞力413人,其中黨員23人。全村耕地面積1811畝,其中主導產業核桃427畝,板栗410畝,糧食生產以玉米、小麥為主,其中玉米種植面積450畝,小麥種植面積500畝,其他產業種植面積861畝。畜牧業方面,全村牛存欄52頭,豬存欄615頭,XX年人均純收入3700元,是我縣比較貧困的一個行政村。全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為主。由於工作紮實到位,加之得益於國家的惠農政策,棗園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產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極大的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但從全縣新農村的整體發展現狀來看,我們的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棗園村的發展很難跟上全縣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產業發展現狀

棗園村在產業發展上有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條件積極發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蔘等特色產業。但從近幾年發展的總體效果來看,不是很好,產品質量不過關,經濟增長不明顯,羣眾積極性不高,導致這一後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單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經濟鏈。從1998年到xx年,核桃產業連年受災,大多數羣眾無補充效益,生產生活資金嚴重缺乏,導致核桃管理投入減少,效益下滑,最終走入不投資,無效益的惡性循環。核桃園經過幾年的發展多是病園、老園、殘園,果樹多為老式核桃樹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種,矮化等經濟效益高的優質核桃樹苗比較缺乏,果園管理水平低下,廣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蟲現象,從而導致產量低,病蟲害現象嚴重。

(二)、主要糧食產業經濟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麥的銷售價格低下,羣眾一年辛苦勞動獲得的經濟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經濟效益甚微,極大的打擊了羣眾的種糧積極性,大多數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棄了糧食生產。

(三)、香菇、木耳等經濟產業的發展由於受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由於近幾年林業部門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發家致富的羣眾失去了最基本的生產支撐點,限額砍伐直接限制了羣眾生產的規模,以前的香菇產業大户現在也處於不死不活的尷尬境地。由於眾多方面的影響,這些農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離鄉,端着金碗要飯吃,把經濟的增長建立在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的痛苦之上。這一問題的出現直接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眾多不便之處,最直接的困難就是農村勞動力的嚴重缺乏,新農村建設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資源支持。另外,由於外出打工的這部分人大都是年輕有為,有能力、有才華、有技術的農村“能人”,長期的城市生活讓他們失去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積極性,由於他們見多識廣,大多數人都做了遠離故土的打算,因為他們的心已經被城市化了,過不慣以前的窮日子,所以他們寧願呆在城市要飯,也不願留在農村種糧。

(四)、肉豬養殖技術落後,規模較小。棗園村的養豬產業歷史悠久,但由於受主客觀方面的影響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大多是散養户,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傳統養殖的狀態,對經濟增長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由於生產時間長、投入多、效益低、見效慢,加之近兩年以來玉米、飼料價格的飆升直接打擊了剛剛調動起來的羣眾積極性。

農村情況調研報告 篇七

本次查詢採取隨機投放問卷和攀談走訪相結合的方法,旨在調查鄉村司法普及近況,把握一手材料,為今後普法活動供應必然數據支撐。

一、鄉村近況

1、人口構造大齡化、文明水平偏低

被查詢人員中60%為男性,40%為女人,計算標明:被查詢者中56歲以上的有31人,而41歲以上的共有57人;還國中以下學歷的有77人,首要集中在41歲以上階段。走訪中調查到,因為良多司法宣傳過於深邃和單調,羣眾瞭解比擬堅苦,固然有不少從普法活動中拿的材料,但很少細讀。

2、司法需求大

71%的查詢查詢人員努力測驗運用所調查的司法維護本身權益,雖結果懸殊,但均透露表現把握司法是有效處的。假如有司法培訓的話,98%的男性表達出本人想參與的願望。

二、鄉村司法存在的窘境

1、普法宣傳與羣眾需求脱節

查詢標明:男性最想調查的司法律例前三位為:促農富農(37人,佔男性61.7%);人身損傷(20人,佔男性33.3%);農民工根本權益(20人,佔男性33.3%)。

女人最想調查的司法律例前三位:新型鄉村協作醫療(14人,佔女人23.3%);促農富農(14人,佔女人23.3%);婚姻家庭(12人,佔女人20%)。

還不難看出,經濟的欠興旺並沒有障礙,鄉村中男女對司法的需求的差別性,男性更多的是基於事業發展而去調查司法,更多的是關注對財產發展政策,以及工作平安保證類。女人更多的是關懷家庭不變敦睦,然後關注家庭健康保證,經濟收入,以及家庭不變類的司法。

但不無遺憾的説,過去我們普法因為經費、人員等緣由,往往疏忽了這一差別,大而統的宣傳形式曾經不克不及知足農民對司法盼望多樣化的需求。但願今後我們執行的時分應儘量增強針對性,保證我們的普法活動能為民所用,保證我們的辛勞並不是羣眾眼中的流於方式。

2、媒體宣傳與羣眾實踐有很大收支

查詢顯示:93%的被查詢羣眾(男55人、女38人)調查司法的首要路子是經過電視、播送或收集。可見媒體對法制普及的宏大效果。

在與他們交流中,我們發現,不少羣眾對刑法尤其是對擄掠、殺人等惡性犯罪的懲戒有深入看法,並能精確説出不少相關法條。這首要歸功於《拍案説法》之類的法制節目。但讓我們為難的是:當問及民事糾紛相關問題時,絕大局部羣眾並不克不及答上幾句。只能讓我們感慨:司法離鄉村很近,但離生活很遠。

3、處理路子存在隱患

當正當權益遭到損害的。時分,30%的男性和25%的女人選擇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人有28人選擇向村幹部或縣政府乞助,以期糾紛獲得處理,佔到查詢人數的68%。

但是這兩種羣眾常選擇的處理辦法都存在不小的隱患:

(1)私了因為其往往是變亂兩邊在變亂髮作後自行磋商處理,而大大都人對變亂自身沒有明確的看法,致使私了卻果具有不確定性、隨意性,還其不具有司法約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後,又持續糾纏,甚至發作暴力事情。例如,走訪中調查到:我鎮大塘村有一人被狗咬傷,私了決定600元包乾,但醫治中傷者因病毒傳染致使發生數千元醫療費,再次協商時,犬主堅持以最初談妥600元包乾為由,回絕村鎮兩級調停,然後讓處置人員非常扎手。

(2)村鎮兩級調停本是一種有用處理民事糾紛的選擇,且具有必然的司法約束性。但實踐中,固然村鎮兩級都堅持了糾紛調停室,但村鎮幹部大局部未學習過相關司法,還也沒有經由專門的營業培訓,如雙桂鎮,共建村級糾紛調停室12個,鎮級糾紛調停室1個,在村鎮兩級調停幹部中僅有鎮調停室2名工作人員承受過司法培訓並專職調停,村級調停室多為村支兩委幹部兼任並且僅村支書承受過幾天相關調停培訓,他們在調停中往往憑仗的是幾十年的工作經歷。固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經歷在不少調停中起到了關鍵效果,但還良多經歷跟司法、律例有收支,甚至相悖。

4、對司法順序不清晰

在針對女人的查詢標明:在40名女人中,大都不走司法順序的首要緣由是不曉得詳細該找那些部分,走過不少彎路(19人,佔女人47.5%);感覺訴訟工夫過長,費用太高,因小失大的人數亦不少(18人,佔女人45%)。

走訪中亦調查到羣眾對司法的訴求首要集中在一些民事糾紛,但苦於找不到偏向或感覺訴訟工夫太長,而拋棄對本身權益的追求。

三、處理方案

1、圖文並茂,將司法材料淺顯化。

走訪中我們發現,羣眾對平安防火常識把握比擬足夠,訊問中得知,本來他們手頭的平安防火材料是用漫畫和粗淺的言語展示出來的。這有用的處理了局部羣眾因為文明和了解力等緣由而使宣傳乏力的疑心,值得在鄉村普法宣傳中廣為採用。

2、多種方法相結合,向民事等方面傾斜

(1)電視傳媒對目前生活的印象是無須置疑的,因為其法制節目為了收視率等多關注嚴重的、驚動的案件,而這種案件多為惡性刑事,固然教育了羣眾,但卻並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義。因而,恰當的向民事、勞資、致富等司法律例傾斜,讓廣闊羣眾取得真正有操作性的司法。

(2)查詢中,有30%的羣眾也經過報刊、雜誌學習司法常識。走訪中調查,這些喜好唸書看報的人多為鄰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羣眾經常向他們調查一些司法律例。只需我們在平面媒體上運用案例和法條相結合的方法,詮釋司法,就能經過他們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3)充分運用長途教育平台資本,開展教育學習。長途教育系統內的資本涵蓋了鄉村生活的多方面,箇中也有很多貼合鄉村實踐的司法律例,其採用專家解説的方法,直觀的將司法律例展現出來。目前長途教育點曾經根本掩蓋各個行政村,只需我們合理應用,也能為司法普及做出主要奉獻。

3、增強底層調停人員培訓,提拔營業程度。村鎮兩級調停能獲得68%被查詢人數的喜愛,這既是羣眾對我們村鎮兩級幹部的信任,也是宏大的危機。廣闊村級調停員的本質,決定了這一平台的效果的鉅細。而隨着經濟的發展,各類糾紛層出不窮,因而對鄉村調停員的培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培訓需求常態化、生活化,將鄉村經常見案例和新興案件作為教材,讓優異調停員言傳身教,保證經歷與司法的雙重偏重。

4、結合羣眾需求,制訂普法方案

(1)依據羣眾需求,組織專項司法下鄉。不要貪大求全,不求一了百了,一次只針對單一羣體的單一需求,開展相關活動。如針對男性對勞保方面的司法需求,舉辦勞動律例下鄉,切實知足羣眾訴求。

(2)針對鄉村私了行為,制訂相關指導。私了作為羣眾本人處理矛盾的方法,可以持續存在,但為了保證兩邊正當權益,防止後續糾紛,可以測驗將已有矛盾糾紛歸結出來,如損掉細微,可以明確斷定的歸入私了;不克不及確定損掉的建議遞交上級。然後進步糾紛處理效率,削減不用要的糾紛。

5、組織活動法庭,遊走鄉下。羣眾司法訴求多是簡略的,可執行簡略審訊的案件,因而可以測驗堅持活動法庭,巡迴於鄉下,走進院壩,在羣眾中審訊,既能解民之所需,又能將司法更活潑直觀的傳達到羣眾中去。

四、本次查詢的反思

本次查詢,在外調人員的辛勤努力下,完成得比擬圓滿,但因為本身緣由仍存在不少問題:

1、查詢表設計仍有欠缺。固然再三對換查表進行批改,但因為團隊人員均不足足夠查詢經歷,查詢計算中發現不少設計問題,如未能設計出被查詢人的首要收入起原,使在剖析中短少了職業對司法需求的剖析、沒能為走過司法順序的人員獨自設相關問題,致使我們少了深化調查相關狀況的時機等不克不及不説是本次查詢的遺憾。

2、問題表述不明確,未能讓羣眾理睬查詢者本意。如第8問,不少羣眾誤以為只要司法順序才算運用所調查的常識維護本身正當權益,招致有29名羣眾未能按設計者志願填寫,使該問剖析並不非常有代表性。

3、寫作團隊離鄉村實踐仍有段間隔。如未依據鄉村文明水平低、大齡化嚴厲的根本狀況設計問題,招致不少剖析基本不克不及從查詢表得出。幸虧,我們的外調人員極端負責,在調查到相關狀況之後,採取了發問方法調查了局部問題,使得剖析獲得有用的一手材料支撐。在此筆者向外調人員透露表現感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pp8j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