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案例分析總結通用多篇

案例分析總結通用多篇

案例分析總結通用多篇

案例分析報告 篇一

分數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當學生學習分數的產生時,教材説: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量幾次以後,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也不能用整數表示。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也就是説,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用分數表示;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中份數與具體個數易混淆。所以,總有很多數學教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期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理解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學教師上的數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後,越來越感覺到數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願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隻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隻小猴分一個西瓜,每隻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麼?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隻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隻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隻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打開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隻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沒有聽到教師預期的答案,一時之間,教師被學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這能怪學生嗎?早在第五冊中,教材就是這樣教的: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兩份就是八分之二。那麼問題又出在哪裏呢?

教師本來設計的目的十分明確,除了能夠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能夠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可是在最關鍵的地方教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於前功盡棄。如果教師在學生説出每隻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你連桃子的個數都不明白,就明白每隻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必須會説:因為是平均分給四隻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沒有關係,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説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之後有個別學生説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麼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明白盒裏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麼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能夠用什麼數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能夠用12表示,4枝也能夠用12表示,為什麼?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一樣,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一樣。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夠用12表示嗎?

在那裏,我們能夠看到,學生順着教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化。並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教師不經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偽。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説過:知識本身並不重要,經過數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學上的為什麼,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學是理性的,教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着,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着!

案例分析報告 篇二

案例名稱:農村產權改革政策的分析

__年_月_日

一、案例簡介

十_屆_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户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

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二、研究主題

對十_屆_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農村產權改革政策的分析。

三、發展歷程

_年,十一屆_中全會後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户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_年3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長期穩定。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土地承包後,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

_年10月12日,十七屆_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__年11月12日,十_屆_中全會通過決定,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工業、商業、綜合等性質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最終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信息

十一屆_中全會以來的改革紅利,已基本釋放完畢,“後發劣勢”日漸彰顯。在雙軌制之下,各種特殊利益集團逐漸成型。經濟改革尚未最終完成,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改革,尚待更有效地啟動。但不願繼續改革,靠着特權吃市場的“原地不動派”,已隱然成為一股力量。

同時,隨着社會自由的增加,民間迅速覺醒,自我治理的要求高漲。特殊利益背後的特權現狀,與普遍的平權訴求,發生激烈碰撞。在更現實的宏觀層面,權利缺乏導致的消費不足,也使中國經濟難以持續運轉。中國已不可能不繼續改變。和胡錦濤都曾清醒宣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迴歸具體領域,需要明晰土地產權,給農民“更大的財產權利”,以建成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需要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建成現代市場經濟。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1、城鄉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1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指將所有調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處於最中間位置的調查户的人均收入)為7019元,增長13.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21986元,增長15.0%。

從數據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1,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保持“3”倍以上的差距。

2、農民從土地中獲益甚少

現在所有的城市土地加在一塊也就2.5億畝,但是農民擁有三大塊財產——18億畝承包地、2億畝左右農村宅基地,以及不到1億畝的其他二三產業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城市2.5億畝土地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很大的一個財產,但是農民擁有的這些資產因為受到各種各樣的產權不明晰,給農民帶來的收益很少。根據統計數字,現在每年農民從財產性收入得到的收入不到3%。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説,一般講的財產權應該有三個權利,包括處置權、轉讓權、抵押權。所以,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應該讓農民可以進行抵押、出租、出借、轉讓。

(二)問題分析

要想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就必須讓集體土地入市。早在十幾年前,廣東、浙江就有地方提出地方性的集體土地入市法規,全國不少地方也在試點。但由於各種嚴格的限制,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住房不能作為資本流動,很難帶來財產性收入。而現實情況卻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隱形市場活躍,違法用地屢禁不止,用地流轉權利缺乏可靠保障,如何打破堅冰,讓工業化與城鎮化過程中農民也能夠真正受益,需要進一步改革。

農村土地改革已經千呼萬喚,而且也是大勢所趨。我國土地目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建設用地奇缺,各地正在掀起一場“推山填海”的找地運動,亟盼農地解困;二是農地閒置驚人,下鄉走一走,空心村比比皆是,這既是資源浪費,也不符合城鎮化的要求;三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政府對城鎮和工業用地的壟斷帶來了這一問題;四是政府以往的徵地方式引發的社會矛盾凸現且成本逐年高漲,在以往的大規模徵地進程中,農民卻是權益受損最嚴重的一方,補償標準按農業用地價值來核算的,與土地最後的實際價值相差甚遠,所以矛盾重重。有學者統計,2012年政府土地出讓收益中有60%用於徵地拆遷相關費用。

問題的癥結還是在於農地和農民長期被差別對待,城鄉存在巨大權利鴻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由流轉市場要建立健全,就必須依靠要素市場的平等化,必須實現城鄉用地“同地同價同權”。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也要賦予更多其他政治權利。當然,此前農地入市試點出現的一些問題,也要在未來試驗改革中針對性地規避或完善。

正如所説,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目前我國羣體性上訪事件中60%與土地有關,問題不可謂不大。農地直接入市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仍然有待各地的改革深化和具體實踐。

(三)方案對策

1、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

中共十_屆_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説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城鄉土地領有同等的產權權利、適用同等的法律規則。這意味着集體土地不需要走變更為國有土地之後的程序、過地方政府的手才能上市。農民持股的村集體,甚至持有單塊土地的農户及農民本人,都能同地方政府一樣,成為土地供應的主體。農村集體土地的上市,顯然不宜走政府拍賣的老路,必須以打破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為目標,並與政府土地拍賣形成分庭抗禮的競爭態勢,地價才有望不受操控。農村土地入市要想真正對抑制房價起效,顯然更需競爭機制的引入以及利益關係的重建。而且這也將打破長期以來土地被地方政府壟斷的格局,也將打破長期以來,土地市場由政府與開發商分肥的利益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轉過程中要始終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堅持用途管制,防止在流轉過程中把農地都變成建設用地。此外,《決定》中對三類不同性質的土地,改革方向和重點是不一樣的。

第一類是關於承包地經營權,明確要在堅持保護耕地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

第二類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明確“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即允許的是工業、商業、綜合等性質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

第三類是農村宅基地,明確可“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但要堅決遏制“小產權房”,小產權房不合法的根本原因,是其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違反了土地用途管制,衝擊了耕地保護紅線。這意味着,即便改變集體土地性質,小產權房也無法合法化。

2、農村土地確權:

農民享有的法定財產權利中,土地是其最主要的要素。但是跟農民有關的農村集體土地中,農民的用益物權長期得不到保障。除了農民對自己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上享有用益物權外,對村集體的資產,農民也享有相應的權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土地財產權,包括抵押、處置及最根本的交易權。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村集體建設土地入市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但前提是須明確產權主體及權益分配機制,防止公權力侵佔。如科斯定理所説:權利的清晰界定是市場交易的本質前提。確權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關係的終結,也可以説是市場交易的需求在倒逼產權權利的界定。截至__年6月,全國林地確權27.02億畝,已完成99.05%;頒發林權證1億本,佔已確權林地面積的96.37%。全國農地確權,應像林地確權一樣,儘量在物理上確權到每家每户;一些農地如果在物理上確權到户難度太太,那可在物理上確權到村集體,但在股權上仍要確權到户。這樣,持有本村全部或部分農地的村集體就是股份公司,村集體持有的農地就是法人財產,農户或農民就是股東。這兩種確權方式,均可確保農户或農民對農地的產權權利,在此基礎上,村莊治權與產權分離也就手到擒來了。

3、治權產權分離:

目前農村最大的問題是治權產權不分:一方面村支書或村主任以村集體的名義,把持了本應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治權,做了幾十年的村支書與村主任並不鮮見,根本不受任期限制;另一方面這種落到少數人手裏的治權,又延伸到根本沒有確權到户的村集體土地上,這些內部人等於變相把持了本應屬於農户與農民的農地等資產,可以通過利益輸送等隱蔽方式甚至明目張膽的方式化公為私。這是農村不穩定的根源所在。

(四)評估決策

1、農村產權改革給農民帶來的好處:

十_屆_中全會允許轉包耕地、出讓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可同地同權同價是給農民發了三個大紅包。

第一個紅包是耕地轉包。農民將承包地轉包出去,平均轉包的費用上海大概一千多元,中部七八百元,西部是三五百元。

“這些地你自己不種讓別人種一年拿到七八千塊錢。兩口子到城市打工,一年掙6萬塊,加上轉包費,一年收入7萬,就進入中等收入家庭了。地交給別人種,人家搞規模化經營,效率高,又可以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你不轉包出去,你就拿不到第一個大紅包。”

第二個紅包是出讓宅基地。一旦宅基地商品化,商品價值一下子可以實現幾十萬億,就裝進農民口袋裏了,城鄉收入差距一下子就縮小了,中國就可以走出中等收入的區間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了。

“現在中國土地最大的潛力是宅基地,城鄉建設用地一共22萬平方公里,包括縣城和城市以上的大中小城市佔5萬,宅基地卻佔17萬,農村一個人的建設用地是城市的3.5倍。宅基地這麼大的紅利,這麼大的資源不去發揮作用?_中全會把這個金庫打開了,誰率先把自己的宅基地轉讓誰就可以拿到這個紅包。”

第三個紅包,便是《決定》提到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可同地同權同價。過去農村建設用地是先徵地變成國有,再搞一級開發,再進行招拍掛,現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了,無論是集體收入也行,分給老百姓也好,又是一個大紅包。。

2、對於此次農村產權改革的擔憂:

一些人擔心農民獲得土地產權後,就會受騙廉價賣掉土地而生活無依。這些自詡的聰明人,是把農民當成智力比自己低的非人類。我們要相信農民的智慧,想用一把彩色玻璃珠去換農民的土地無疑是天方夜譚,農民不是短視的,他們會更注重長期的發展。換個角度來講,雖説“農民不能失去土地”一直被看成是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象徵,看成是國家根本制度的紅線。這個方案正在突破這一禁忌。但事實上這應該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既然農民以前沒有實質性地擁有土地,失去便無從談起。對此前的所謂集體進行“所有權”登記確認,權屬人才可以按自己意志,決定“失去”或者是“繼續擁有”。如果國家承認農民有一塊跟國有土地“平等的權利”的土地,並且可以交易,當然比隨時可能被拆房趕人要強得多。這就類似於十幾年前的“買斷”政策,如果不給農民土地“確權”,農民連“買斷”的

機會都沒有,從前理論上的擁有便成為現在事實上的沒有。

還有些人擔心熱錢會湧向農村市場。放開農村建設用地市場後,應該注意熱錢向土地市場的大量湧入。最近幾年,國際金融資本過剩,導致國際上億公頃土地被金融資本侵佔,形成新的“圈地運動”。而近幾年,中國也存在增發貨幣,金融過剩的現象。一旦農村建設用地開閘,這個政策將對那些“有錢人”成為利好,便於他們將熱錢流入農村建設用地市場。以後,農村建設用地將成為新的投資領域,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3、土地產權改革的阻力: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土地要實施流轉,還面臨着土地政策法規瓶頸。1986年頒佈,1998年第一次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對此,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顧問楊重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在我國現行法律範圍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並不允許出讓或轉讓使用權。放開集體建設用地自由流轉的最大瓶頸是法律紅線,而所面臨的法律瓶頸不僅止於《土地管理法》、《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甚至《憲法》都得隨之進行修正。

“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温鐵軍強調,《決定》中提出“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將打破長期以來土地被地方政府壟斷的格局,也將打破長期以來,土地市場由政府與開發商分肥的利益格局。要打破傳統的利益固化格局並非易事。一是這種利益固化格局已形成,如果切斷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將導致地方政府資金鍊條斷裂。二是農民的權益保障呼聲較弱。要想實現“同市同權同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結語

古老的土地,連接過去伸向未來,

我們走在中國的大地上,

我們走過鄉土,走過城鎮,走過大都會,

又將目光聚焦在了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上;

我們走在中國的大地上,

這片土地曾經悲傷,這片土地曾經輝煌;

我們走在中國的大地上,

這片土地沐浴陽光,這片土地充滿希望。

六、參考文獻

1、何三畏,《土地:_年後的又一個巔峯時刻》,《南方人物週刊》,__年11月1日第38期。

2、陳斌,《產權治權分離穩定繁榮之基》,《南方週末》,__年11月21日。

3、周其仁,《改革土地財政的難點》,,《經濟觀察報》,__年11月16日。

4、戴志勇,《抓住改革時間窗口,完成現代國家轉型》,《南方週末》。

5、《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新京報》,__年11月21日。

6、高遠至,《農地入市大勢所趨》,《半月談》。

7、王珂,《統一城鄉用地市場,賦權是關鍵》,中國網。

8、《中財辦:農地流轉不能一哄而上》,《新京報》,__年11月21日。

9、《<決定>起草組成員:_中全會送了農民三個大紅包》,鳳凰財經台,__年11月26日。

案例分析報告 篇三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羣眾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對於教師佈置的任務,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為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周圍的小朋友實在驅逐不了 他的狀況下還會去告狀。教師對於這個經常惹麻煩的孩子也傷腦筋,經常當眾批評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並不好,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個調皮、只明白惹老師生氣的壞孩子。

立刻就要進行羣眾教學活動了,孩子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師開始講述這天教學活動的主要資料。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沒在仔細聽,他正用手撩旁邊可兒的小辮子。可兒皺了皺眉,將自己的小椅子往旁邊挪了挪,明明想將可兒的椅子向自己這邊拉近一點,於是兩個孩子開始拉拉扯扯起來,發出了一些聲音。老師向他們這邊瞟了幾眼,有點不高興但沒有説什麼,這時可兒突然叫了起來:“老師,你看明明。”老師最後大聲地對明明説道:“明明,你給我坐好,再不聽話,就讓你出去!”本來和可兒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師的`呵斥鎮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體,瞪大眼睛看着老師,臉上流露出內疚的表情。可兒之後又説道:“他剛才使勁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許説了,你們以後聽好了,從這天開始誰都不許惹明明,誰去惹他我就找誰,聽見沒有?”老師厲聲説完這些話後嚴肅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對於老師的命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到了。”明明使勁地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難過的樣貌,但隨着老師話題的轉移,他又恢復了原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貌,東張西望,不明白在想什麼。

分析:

一、教師教育方式產生的消極後果

首先,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透過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但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明明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為受到同伴的誤解並遭到拒絕之後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為

其次,教師在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後,想立即改變這種孤立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後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於:

其一,年齡越小的孩子向師性越強,老師説什麼就是什麼,大班孩子的道德認知還處於他律階段,教師作為孩子眼中的權威,她的話尤其是命令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話就是決定事物的標準。教師經常當眾批評明明,甚至動員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理解並堅決地執行。

其二,明明給同伴的壞印象部分是由於他自己調皮經常受批評造成的,教師孤立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動機和行為也會被其他孩子誤解並拒絕,應對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顯然受到了必須程度的挫折,在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狀況下,他採取了消極的行為方式予以反擊。這種狀況造成的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即明明的負面行為反應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個搗亂的壞孩子,也會越加排斥他,同時強化他們從教師那裏獲得的對明明的消極態度。

最後,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場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師沒有利用羣眾力量中用心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僅僅不幫忙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好處,如果明明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明明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情緒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明明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干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二、解決方式

1、教師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點

從明明的日常表現能夠看出,他是一個調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強,自控潛力比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卻不明白該怎樣樣被同伴接納。從明明園外背景來看,他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並且據筆者的瞭解,明明的父母為孩子轉園的目的是覺得他原先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不太好,孩子過於自由散漫,學到的東西也比較少,此刻明明所在幼兒園裏受到的約束比以前要多也要嚴格;另一方面,明明轉園之後很快升入大班,由於大班與國小的緊密銜接,教師會在平時的要求中思考到孩子對國小環境的適應問題,為孩子順利地入國小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羣眾教學的時間加長,會提出一些與國小教學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這些對明明來説,都要去適應。

2、幫忙明明建立與新環境相適宜的秩序感

(1)教師一方面要多關注明明的舉動,同時對於明明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制止,並明確地告訴他錯在哪裏,就應怎樣做。教師此時不適合説一些反話或是隱語,因為年幼的孩子有時並不清楚教師話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對孩子要説大白話,尤其是對明明來説,他對新環境的熟悉程度還不夠,對新班級一些具體要求還沒有清楚的意識,並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級環境,此刻班級的要求要嚴,這樣對他來説適應就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還能夠在同伴中給明明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鼓勵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學習,實際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體化。

(2)對於明明時常因為好奇心而違反了紀律。一方面不妨告訴他,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不能夠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應明明,等老師上完課之後,能夠和其他的小朋友一齊玩這個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務必要認真聽講。在那裏筆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是作為純粹的裝飾品就失去它對兒童的好處了。

(3)教師要有耐心,明明的特點使得他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明明違規要不厭其煩,反覆提醒,不能因為急躁而時常出言不慎。

(4)對於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經產生的消極後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師要有勇氣尋找適宜的機會,當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向孩子解釋是自己太生氣才會這麼説,這樣説是不對的,我們不就應不理睬明明,就應想辦法幫忙他才對。這種做法一方面能夠減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同時,讓孩子學會去關心別人。

(5)教師要善於將羣眾力量用到用心的方面,能夠鼓勵孩子們幫忙明明取得進步,讓大家一齊監督明明,在明明取得進步時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錯誤時指出錯誤之處,並幫忙他改正。讓明明體會到羣眾的温暖、同伴的友愛,逐漸被新羣眾所同化。

案例分析報告 篇四

一、海底撈服務管理案例

1996年,海底撈經過兩年的努力,店面由原先的70多平方米曾擴到400多平方米。由於店面擴大,桌數增多,剛開始總是坐不滿,生意也平平淡淡。此時張勇非常着急,但他沒有亂了分寸,他知道只有通過更好的服務,讓所有消費的顧客都滿意,生意才能一步一步好起來。細心的張勇發現最近總有一對母女倆到店裏吃飯,這對母女每次來最多點三樣素菜,消費奇低,最多吃十幾塊錢。張勇沒有應為這對母女消費低而輕視客人,他總是一視同仁的給母女二人服務。但是個別員工並沒有真正理解到服務的真諦。

一天,母女二人來吃飯,當台服務員表現的比較懈怠,還小聲對旁邊服務員説“這兩位又來了,每次都吃那麼一點錢”。

母女聽到了服務員談話,覺得非常沒有面子,起身準備離開。細心的張勇發現了母女的舉動,趕忙上來詢問原因。母親非常有修養,還不好意思的對張勇説:“其實每回來吃飯,我們也挺不好意思的,但是我們倆飯量又小,點多了怕浪費。再説我們倆又不吃肉,就喜歡吃一些素菜。”。

張勇聽完母親説的話,又看了看當台服務員的表情,立刻知道了是什麼原因。“姐,實在不好意思,都是我的錯,我沒教育好自己的員工,其實你們每一個顧客對於我們海底撈都是一樣重要的,你們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姐,您看這樣可以嗎,今天這桌飯我請了,這是一張八五折的金卡,從今以後你就是我們最重要的客人。姐,你不是怕點多了浪費嗎,以後過來所有的菜你都可以點半份。姐,今天的事您千萬不要生氣,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好嗎?”母女聽到這樣的解釋後,大為感動。

事後,這位女士的老公,簡陽市工商銀行行長與張勇一家人都成了好朋友。行長為海底撈介紹了大量的客户,同時也為海底撈貸款方面幫了大忙。

二、海底撈服務管理案例分析

永遠不要輕視任何客人,對所有顧客都要全力以赴的服務,爭取每一個客人的滿意。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位客人,也許客人的消費水平比較低,但不代表他的朋友或家人沒有消費能力,只有他滿意了才可能通過口碑效應取得更大的收益。相反,如果客人不滿意,也會把負面效益很快的傳播出去,這樣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和無法挽回的。堅守信念,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張勇之所以獲得這次機會,是與他真正的理解服務的真諦,堅守着以服務為生命的信念而分不開的。否則,他也會象當台服務員一樣,覺得兩個人消費那麼低,走就走了,那麼再好的機會也就錯過了。

三、海底撈服務管理案例總結

自1994年在四川建立第一家門店以來,十幾年的時間,海底撈已發展至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國29個城市一百多家直營店,擁有四個大型現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個原料生產基地。僅2014年,海底撈就開出了17家門店,營業額近20億元,擁有員工兩萬多人。“家文化”是海底撈變態服務的重要支撐,如今“家文化”卻成為海底撈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

互聯網+銀行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保險第三方支付典當一帶一路創業咖啡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眾籌信託再保險。海底撈招聘員工的標準之一是出身農村,學歷不高,肯吃苦,迫切要求改變現狀,年齡層次以80後和90後為主。“家文化”對員工的尊重和培養,對受教育程度低和年輕的打工者來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進而產生一定的凝聚力,促進提高服務績效。

然而,相比員工性質相似的富士康,海底撈工作待遇更低,勞動強度更大,服務質量要求卻更高。80後和90後員工追求自由,具有更多個性化需求,與海底撈嚴格的“家文化”不符。因此,員工更可能產生心理壓力、不滿情緒、職業倦怠和報復行為,對企業來説存在相當大的管理難度。儘管此次前員工因其建議被企業採納後,未獲得獎勵而敲詐50萬元的事件可能是個案,但顯示出海底撈的員工與企業關係並非如外界認為的那樣緊密,與海底撈這種備受推崇的“家文化”似乎格格不入,海底撈再次陷入漩渦。

案例分析報告 篇五

不知不覺為人師已五載,一路走來,回想起與孩子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其中有一幕幕説不完的感動與驚喜。於是反思着,收穫着。隨着國小生年齡的逐漸增長,年級的逐漸增高,問題兒童越來越多,例如心理上自我封閉,遊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係冷漠,怯於交往、社會生活難於融入,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現象,更是一種心靈孤獨情緒的表現,因此教學中我們更有必要分析這些心靈孤獨情緒產生的原因,並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靈孤獨情緒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於“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係的處理上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係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

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沉重,一天到晚奔波於生計,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忙於事業難顧家庭,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於是他們為了工作,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麼把子女託付給爺爺奶奶,要麼僱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願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民主性,方法簡單,親子關係緊張。

目前,中國小生的家長大多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瞭解,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得。一位家長曾對我説:“老師,説來慚愧,如今稀裏糊塗的當了家長,卻不知道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

一是由於家長補償心理的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非常心切,結果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緊張,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二是重養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父母與子女的心靈溝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二、減少“心靈孤獨”現象的對策

在我們班有個叫李超凡的男生,父母親常年在外地打工,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開始變得自暴自棄,經常違反紀律,是全校出了名的“搗蛋鬼”。教過的老師談到他時,都直搖頭。可我卻執着地認為: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冷的感情心會消融。可當我滿懷信心,盡己所能給他悉心地呵護,試圖用愛去温暖他時,才知道,原來事情並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樣簡單。他照樣在課堂上肆無忌憚地大聲説話,照樣三天兩頭和同學打架。我不禁自問:難道這個孩子真的無藥可救了嗎?難道我的付出真的對他毫無作用嗎?那些日子我覺得自己就像是戰敗的將士,感到灰心喪氣……可所幸的是自己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因為我堅信愛的力量是偉大的。

於是,我一如既往地在生活上給予他幫助,噓寒問暖。細心觀察他平時表現,抓住點滴進步去燃起他奮進的火花。一句句鼓勵的話語,一枚枚激勵的小貼畫,一張張“進步之星”的小證書…在這無盡的愛的感召下,他變了,變得乖巧,變得懂事了。愛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愛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孩子們中間少了驕橫和多疑,自私和冷漠,班上多了團結與友愛,互幫與互助。同學們比學趕幫超,師生間談笑風生,平等互助,在師生的共同呵護下,我們班成了一個學習、生活和成長的智慧樂園。反思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感悟:

1、做好問題家庭父母的工作,孩子是無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工作之餘利用家訪、主題班會、QQ聊天、打電話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家校攜手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2、家長應多留些時間陪孩子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和冷漠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為此,作為家長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瞭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可以陪孩子游玩、下棋、看書、説話等不同方式,隨時瞭解孩子的心理,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騰出時間與孩子共度快樂時光。

3、轉變教師角色,和孩子做好朋友。

作為教師都瞭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並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律來辦。對孩子要講民主和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使民主成為課堂一面永遠飄揚的旗幟。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大家是平等的,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學會做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更是真誠的朋友。從我班分析看,國小生喜歡“朋友式”的教師,而不喜歡“命令式”的教師。因此在我的班裏和孩子越發:

⑴不訓斥孩子,經常訓斥會形成厭煩的氣氛。

⑵不當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⑶糾正缺點不要籠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

⑷不要顯示權威,而是提出具體辦法。

⑸不打擊孩子,如“我教你這孩子真倒黴”一類的話,與孩子常交流談心。

⑹儘量應用表揚和鼓勵語,尊重孩子的意見。

4、創造空間,營造良好的夥伴交往環境。

老一輩的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談到了教育兒童的原則:“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後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與小夥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多組織合作性活動:例如兩人運氣球、共誦一篇文章、三人綁腿走、共唱一首歌等有趣的活動。在合作活動中,孩子才能夠與別人正確相處,才能夠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從而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總之,日常教育教學中,班主任是孩子美好心靈的引導者,只有通過不同的方式,給孩子的心靈插上飛翔的翅膀,讓孩子克服“孤獨心靈”,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在幸福和諧的大家園中健康茁壯快樂地成長。

案例分析報告 篇六

吳:你們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生1:我喜歡足球。

生2:籃球。

生3:乒乓球。

吳:由於受到場地的限制,我們只能在那裏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你們看怎樣樣?

生:好。

吳:那我們以那裏為界,一分為二,這邊算一隊,那邊算一隊。第一件事,先給自我的隊起一個自我喜歡的名字,然後派一個代表把名字寫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們得商量商量,這麼多小朋友參加比賽怎樣個比法,你們得出點招兒。聽懂了嗎?

(學生七嘴八舌商量開了,一分鐘後,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寫了“勝利隊”。另一對也寫了“吳正隊”)

吳:吳正是什麼意思?

生:因為您的課講得特別好,我們用您的名字,必須能贏。

吳:行行行。隊名產生了,那咱們怎樣比呢?

生:選出每個隊最厲害的一位參加比賽。

吳:那你們選吧,再挑一個裁判,每隊再請一個小朋友紀錄。

預備,開始!20秒後,吳教師喊停,然後統計:“吳正隊”:30,“勝利隊”:29。

下面我宣佈,本次比賽勝利者為“吳正隊”。“勝利隊”服不服氣?

“勝利隊”:不服氣!

吳:為什麼?

生:就一個人能代表我們嗎?應當每隊再選幾個。

吳:我提議每隊再選三個人,好嗎?

(每隊三人繼續比賽,教師把每個人的`拍球數寫在黑板上。)

吳: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勝利隊”和“吳正隊”的總數各是多少,報數。

生;118,124.

吳:此刻勝利者是“吳正隊”,能夠嗎?

生:不能夠。

(這時,吳教師走到勝利隊同學面前。)

吳:別急,雖然此刻咱們落後,但吳教師決定加入“勝利隊”,歡迎嗎?

勝利隊:歡迎!

吳:此刻把吳教師拍的22個加進來,算一算一共多少個?

生;140個。

吳;下面我宣佈,今日的勝利者是“勝利隊”。

生:不一樣意!

吳:為什麼?

生;勝利隊有5次拍球機會,我們僅有4次,不公平。

吳;哦,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我們還用總數這個統計量來比較,顯然不公平,那麼,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比出兩個隊總體的拍球水平呢?

(學生開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終有一個聲音出現了: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能夠先求平均數。)

吳:怎樣求平均數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總數,除以拍球的人數。

點評:排球是孩子喜歡的遊戲,吳教師把遊戲引進課堂的時候,在許多環節上都進行了改造:讓學生自擬隊名、自定比賽規則,是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為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選擇加入,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對平均數知識學習的需要。實際上,幾乎每個環節都自然的指向對平均數的理解。一個原生態的生活情境,是難以有如此明顯而豐富的教學意義的。

案例分析報告 篇七

特殊學生,一般無外乎以下幾種:學習成績差、不遵守校紀校規、家庭情況特殊。他們一般都有很強的自卑心理,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他們,他們往往採取極端的方式,有意無意地製造點兒小麻煩送給你。針對這些特殊學生的特點,我覺得對這些特殊的孩子,作為教師應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學習上給予他們特殊的關心和愛護,以激起他們的生活學習熱情。對於特殊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本着聽之任之、置之不理的態度,也不能採用強硬的教育方法,要用愛心去接近他們,

用耐心去感化他們,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和點滴提高,對他們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使他們早日脱離人生的陰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給學生以真誠的關心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學校注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得到進一步發揮。作為教師,應當關心護愛每一個學生使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即“鼓勵優秀生冒尖,促進中間狀況學生爭先,幫忙後進生過關”有人説,教師要做到“一切為了學生”不易,而要做到“為了一切學生”則更難,此言不無道理。我國有位教育家曾在中學生中舉行過一次《假如我是教師》徵文調查活動,結果發現,在徵文中,絕大多數的學生提到,假如自我是教師,必須平等地對待班裏的每一個學生。有位中學生寫道:“假如我是教師,我就要像太陽,把自我的光和熱平等地灑向每一個學生,温暖所有學生的心房。”毫無疑問,這是發自學生心靈深處的呼喚。教師熱愛學生,就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陶行知曾語重心長的講:“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首先要擺正自我與學生的位置,要認識到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同時教師又是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即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知識,講道理,更是為促使學生成才,成人而創造條件。要讓學生相信你,願意你為他服務,你就必須堅持一個“誠”字,以誠待人,以誠取信。

有的時候我們也發現有些孩子可能在溝通上與你有些障礙,比如説:你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他卻也只是呆呆地望着你,並不作答。在這個時候,教師往往容易心急,而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讓談話繼續下去,到最終什麼也得不到。碰到這樣的學生必須要多表揚,多鼓勵,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真正地關心他,他才能對你説説他的心裏話,我們才能解決問題。

2、幫忙學生找回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讓每個學生在學校裏抬起頭來走路。”而我們關注的特殊學生往往嚴重缺乏自信,甚至有嚴重的自卑,他們的心靈極其敏感,可能在你不經意間説的一句話做的一個動作就已經傷害了他們。所以,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幫忙學生消除這種自卑,多一點表揚,少一點責罵。我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一向很自卑,平常都是低着頭不説話,甚至連吃飯的時候都是把頭低得不能再低。可是在一次班隊課上我當着全班小朋友的面重重地誇獎他平常認真,不調皮後,我發現他有了必須的改變,做事情更加積極了,並且平常的學習生活也變得活潑起來了,對於學習也有了信心。再經過與家長的及時聯繫,讓教師與家長一齊,幫忙學生構建一個充滿自信的學習氛圍。

自信有了,對於學習更有了必須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所以學習成績也會跟着有所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才可能養成,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忙特殊學生。

3、把愛灑向學生

從許多優秀教師的實踐經驗看,讀活這本書主要表此刻對自我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觀其言行而察其心靈,摸透他們的性格特徵、志趣愛好、氣質性格,以及構成個性特徵的內部環境和外在因素,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及時預見到某些正要發生而尚未出現的現象,以自我創造性的勞動來影響教育的過程。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是高尚的,這是教師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但一般説來,教師的愛的“甘露”灑向那些聰明伶俐成績好的學生比較多,灑向那些學習成績差、行為規範差的學生則比較少。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便採取了與此不一樣的做法,我認為“特殊生”更需要“愛”;較之於好生,“特殊生”更需要關心,需要教師的愛的滋潤。往往你的一句不經意的表揚,能夠讓這些學生高興很久;而你可能簡單的批評,也有可能讓學生記憶很久,難過不已。所以教師必須要從自我平時的言行出發,時時提醒自我,要關注這些特殊學生,經常地給予表揚,多關注。

“特殊學生”的教育在於找到其“特殊”之處。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由童年到成人的“過渡期”,將為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一方面看,這是一段“黃金時期”,但這又是一段問題成堆的“危險期”。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尤其要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引導,幫忙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黃金時期”。每當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提高,尤其是“特殊學生”的轉變,我的心裏總會感到莫大的欣慰與歡樂。

案例分析報告 篇八

一、案例描述

午睡起牀時,孩子們正在穿衣服,從活動室中傳來了浩浩驚喜的聲音:“肥皂?今天我們吃肥皂?”

“吃肥皂,今天我們吃肥皂!”孩子們歡快地叫着。

“老師,今天的點心是肥皂。”航航和欣欣跑過來告訴我,語氣中流露出一絲神祕。

“哎呀!真的吃肥皂?”我走到活動室一看,今天的點心是橘黃色的年糕,乍一看還真像彩色肥皂呢。我拿起一塊年糕自言自語:“真奇怪,今天居然請我們吃肥皂!”同時故意露出一臉驚喜和疑惑。

“哈哈,老師真的以為是肥皂!”孩子們竊竊私語,那是他們在笑話我連年糕都認不出來呢。

我提了個問題:“看,這肥皂還像什麼?”

“像電腦中的鍵盤。”“像個小枕頭。”“像一張桌子。”“像一塊毛巾。”

我説:“你們要是吃肥皂,可別邊吃邊吐泡泡哦!”

“啊?吃肥皂,嘴裏吐泡泡?”“我們的嘴裏會吐肥皂泡?”孩子們被我的話逗樂了。

動動説:“我聽過一個故事,小蝸牛吃了一塊草莓形香皂後,從嘴裏吐出來許多肥皂泡,泡泡還帶着小蝸牛飛上天了呢。”

“對哦,吃了肥皂會吐出泡泡。要是你們邊吃肥皂邊吐泡泡飛上了天,我可怎麼辦?”我緊鎖眉頭説。

“哈哈哈……我們要是飛上了天,老師就抓不住我們了。”孩子們大笑。

我更愁了:“那可糟了,中五班25位小朋友都吐着肥皂泡在天上飛,可老師只有一個。我怎麼才能抓住你們呢?”

哲哲説:“老師別怕,你坐上直升飛機到天空去抓我們,把我們一個個抓回來!”

我連連點頭:“這個主意好!”

文文説:“老師,你拿一張漁網撒向天空,把我們都網住,帶回來。”

我趕緊拍手:“這個辦法不錯,叫一網打盡。”

航航説:“老師,你拿一根長繩子拋到天空中,讓我們抓住繩子,然後把我們一個個拉下來。”

我豎起大拇指稱讚道:“這是個妙計,只是老師要花很大的力氣。”

添添説:“我的辦法是讓老師坐上熱氣球,飛到天空中把我們抓回來。”

寅寅説:“讓老師變成翼龍來抓我們。“

浩浩説:“讓老師變成奧特曼來抓我們。”

孩子們積極、投入地想着各種辦法。我把年糕分給孩子們,他們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在期待着有肥皂泡把他們帶到天空中去。

吃完點心後,我和孩子們一起到户外玩起了“飛飛抓抓”的遊戲。孩子們乘着肥皂泡在天空中“飛舞”,我則想盡辦法去抓他們……

二、案例分析

這是一則隨機教育的案例,體現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師把握教育契機的能力。

案例中師幼互動積極、愉快,教師以孩子的視角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達到了較好的互動效果,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同孩子的聯想,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

孩子把點心説成肥皂,這是一種聯想。教師從中看到了孩子有關肥皂的已有經驗。對此,教師既不否認,也不簡單肯定,而是故作驚喜和疑惑。此時,教師的神情和語氣傳遞給孩子的是對聯想的認同和接納。

整個事件中,孩子出現了驚喜、興奮等情緒,對此,教師予以接納,從而營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敢想敢説。

2、順應孩子的思維特點,提供想象的空間。

教師對於“肥皂”一説所表現出來的疑惑、好奇,讓孩子們快樂無比,更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為他們後面的想象提供了支持。

教師提出的“這肥皂還像什麼”的問題拓展了孩子的思維,促使孩子們運用已有經驗進一步聯想。而教師的“吃肥皂——吐肥皂泡”的聯想更是調動了孩子的經驗,引發了孩子無限的想象。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孩子們的已有經驗被充分激活,於是,動動説出了小蝸牛吃香皂吐泡泡的故事情節。顯然,這樣的故事充滿趣味。教師利用這一信息適時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要是你們邊吃肥皂邊吐泡泡飛上了天,我可怎麼辦?”孩子們的思維瞬間活躍起來。此時,孩子們已從聯想轉為解決問題,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述自己想象的情節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3、尊重孩子的想象,給予支持性的迴應。

孩子們積極地運用已有經驗想象着各種教師抓小朋友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一個有趣的情節。一幅生動的畫面。孩子感受到的是想象的樂趣,此時的氣氛是積極愉快的。

面對每一位孩子的想象,教師都專心傾聽、具體反饋,給予尊重和支持。如教師用點頭、拍手、豎起大拇指等動作表示對孩子想法的讚賞,用“這個主意好”“這個辦法不錯”“這是個妙計”等短句表示對幼兒積極思考的鼓勵和肯定。

教師迴應的每一個神情、每一個動作都給了孩子極大的鼓舞,孩子們感受到的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在提供支持性迴應的同時,教師還善於提升孩子的已有經驗,幫助孩子豐富詞彙和表達經驗。有了教師的支持性迴應,孩子們表現得十分自主。

4、調整角色定位,以孩子的視角體味童真。

在整個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在引領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間相互轉化。在引導孩子的思維從“像什麼”到“怎麼辦”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領者。而當教師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時,教師就是孩子的夥伴。於是,面對“肥皂”時教師會疑惑,面對“小朋友被泡泡帶上天空”時教師會發愁,面對“抓泡泡”的方法時教師會鼓掌……教師用童心和孩子們一起遊戲、享受。教師的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讚許的點頭,都會使幼兒提升自信心,感受由聯想帶來的愉悦,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三、隨機教育中促進師幼互動有效性的建議

1、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浙江省學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試行)》都提出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即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藴含着很多隨機教育的契機。教師只有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意識,才能運用自己的智慧迅速做出價值判斷,把握教育契機,並及時進行有效互動,促進孩子的發展。要提升隨機教育的能力,需要教師擁有敏鋭的觀察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豐富的知識。

2、做到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孩子。

隨着課改的深入,以幼兒發展為本,致力於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應成為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動指南。因此,教師要依據幼兒發展目標,依據自己對幼兒細緻的觀察,從他們的活動中敏感地捕捉藴含的教育價值,給予及時而適當的引導。而這就要求教師心中時時有目標,眼中處處有孩子,使課程寓於過程之中,寓於生成之中,寓於師幼互動之中。

3、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動氛圍。

師幼互動是幼兒園最核心的人際互動。在一日生活中,多數教師比較關注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和小組活動中的互動,而忽視生活活動中的互動,往往在生活活動中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導致幼兒的生活活動環節沉悶、無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互動氛圍,依賴於師幼間積極良好的情感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於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用智慧點亮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案例分析報告 篇九

“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必須是它的12嗎?”在學習12時,這個問題攪起了課堂的波瀾。每個同學經過獨立思考都紛紛發表了自我的意見,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樣意,無形之中就構成了兩大陣營。正方、反方分別選出兩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場脣槍舌戰即將開始。

吳教師順手遞給一邊一張圓紙片,宣佈:“同意不一樣意都要提出問題,如果能問得對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觀點,就是勝利者。這張紙能夠折,能夠撕。下面的同學兩人一組,先討論一下。”

討論過後,同學們把目光集中到講台前,吳教師對座位上的學生説:“我們請正方和反方的代表發表自我的意見,能夠嗎?我們靜靜的聽,然後還能夠發表自我的意見,看那位同學最會傾聽別人的發言。”辯論開始。正方同學把圓從中間對摺,問:“這一半不是12既然你們都承認,為什麼不給教師畫勾?”大有先聲奪人之勢。

反方同學把圓隨意撕了一小塊下來,問:“這圓是不是兩部分?”

正方:“是。”

反方:“這兩半都是圓的12嗎?”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為什麼你們還認定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必須是12呢?”好一個咄咄逼人的反問。

正方仍然不服氣:“我們怎樣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學開始按捺不住了,舉手發言。一個説:“這個圓能夠折成12,也能夠不折成12。”真是一語中的。

另一個説:“如果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2,但那裏説分成兩份,怎樣分都行。”他在“分成兩份”上特別加重了語氣。理越辯越明,幾個回合下來,大家就達成了共識:這句話錯就錯在“必須”上,如果必須是12的話,前面應當加上“平均”這個詞。這是對分數本質意義的認識。

點評:數學是其他自然學科的皇后,良好的數學素養離不開周密、嚴謹的思維。當然,這種嚴謹的思維習慣,不是靠教師的嚴厲逼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慢慢養成。教師所能做的職能是引導。

案例分析報告 篇十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明白裏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説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説出:物體有長、有短。chángduǎn

板書:長、短

[設計説明:經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樣明白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經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

學生可能説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一樣,會得出不一樣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説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本事。]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此刻,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能夠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我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説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説一説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説一説比的方法。

[經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説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先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我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六、全課小結

(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9dm7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