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學科建設總結精品多篇

學科建設總結精品多篇

學科建設總結精品多篇

學科建設總結 篇一

三年來,我縣在科學學科教研方面,能密切配合是市、縣教研部門的教研工作,以優化課堂教學為中心,組織廣大教師認真學習《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努力提高國小科學學科教師的教學與教研水平。在縣教育局、教研室和學校領導的關懷與重視下,我們科學教研組全體成員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緊緊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努力創新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學校裏創新精神與鑽研精神最強的一個團隊。兩年來,我校在科學學科教研方面,能密切配合縣教研室的教研工作,以優化課堂教學為中心,組織廣大教師認真學習《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努力提高國小科學學科教師的教學與教研水平。在不斷的科學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成為羅陽國小的一面努力向上的旗幟!在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較圓滿地完成了近三年的工作任務。現近三年的主要工作總結彙報如下:

一、加強學習,轉變教師觀念

科學課的宗旨就是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求我們科學學科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學觀念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核心”的'新的科學教學觀念。這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我校要求科學科老師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的有關內容,學習相關的理論文獻和文章。通過學習,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用新觀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二、組織教師參加科學學科培訓,促進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按照上級的安排,組織部分骨幹教師及青年教師參加省級四配套工程的培訓。每一年都組織教師參加國小科學學科研討會,組織教師參加縣國小科學科教材培訓。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專業水平。為了全鎮能夠順利進行科學課的常規教學,我校組織中心校專職教師送課活動,在每學年的公開周活動中,要安排科學公開課,由骨幹教師為全縣科學學科教師開觀摩課。課後和教師一起分析思路及反思教學,共同探討在教學中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科學公開課為全鎮科學教師提供了觀摩、研討的平台,使教師們在常規課的基礎上有發展,使全鎮的科學教學水平有一個較明顯的進步,使青年教師快步成長。

三、抓好國小科學學科的常規教學工作

1、各校能按教學計劃的要求,開足每週兩節科學課,安排好實驗總表。各年級都能制訂科學教學計劃。村級國小也成立科學教研組,並要求教研組定時進行科學教學常規檢查,同時做好記錄。

2、重視對實驗室和儀器室的管理。科學學科的教師能熟練地使用教學儀器和教具。教學儀器有總帳、明細帳。健全了實驗室規則、儀器室規則、外借制度、領用制度、賠償制度等。儀器室做到分類、定櫃、定位、編號,並標明儀器名稱、型號、廠家、數量,存放科學整齊。儀器、藥品分類管理,無混放,有危險品專櫃,儀器有防塵、防繡、防腐、防潮、防盜等措施,確保儀器的安全,能嚴格落實入庫驗收、領用、外借以及賠償制度等。按制度執行,定期整理清點,做到管理規範,存放科學,勤擦洗,確保實驗室、儀器室的清潔整齊。

3、各校能做好科學學科教學資料的管理工作。科學學科教學文件資料歸檔,各種説明書裝訂成冊,各項材料基本齊全。

四、取得的成果和今後打算

兩年來,我校科學學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學學科教師積極撰寫論文,有5篇科學論文送市評審並獲獎積極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組織縣級觀摩公開課4節,受到了校領導和教師的好評。今後將進一步開展紮實有效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培訓。加強對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的追蹤培養,使他們不斷成長,發揮其帶頭作用。積極開展教研活動,調動各校科學學科教師的教研積極性,提供科學學科教師展示自己的機會,結合教研工作探索提高科學教師專業化的新方式。

五、存在問題

1.關於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問題

在當前的科學課中,學生的活動多了,隨之而來的是關於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問題。要使學生的活動有效,就不能走過場,最基本的條件是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活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這點。有效的教學活動要使學生有高水平的思維活動。因此,要研究如何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2.關於觀察、實驗的設計問題

科學學科既是一門精確的理論學科,又是一門實驗學科,它的實踐操作性很強。它通過實驗來建立和驗證理論,形象鮮明地得出自然學科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及其基本規律。實驗教學是自然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但是實驗的設計是個較大的問題。教師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甚至需購買一些實驗材料,但學校目前還沒相應的機制鼓勵教師這樣做。

3.關於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化的國小科學學科教師隊伍問題

我鎮只有兩所所學校安排專職科學學科教師,其它學校都是兼職的,並且不夠穩定。當前對科學課教師的專業化要求更高了。因此,要結合教研工作探索提高國小科學教師專業化水平,建立一支穩定的國小科學學科教師隊伍。

面對嚴峻的形勢和對比其他學校的發展狀況以及當前的教育包括學科建設在內的的均衡發展要求,還有需要不斷面對的社會對教育日益拔高的素質教育呼聲和要求;學校領導形成共識從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儘管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的差距還客觀存在,但這阻止不了我們在科學學科建設和發展上已經邁出的步伐。相信有縣教研室領導的關注,支持,有以張校長為中心的學校行政的正確決策,我們羅陽國小的科學學科建設步伐一定會乘着東風而邁的得更加穩健、從容。面對種種問題,我們想的還很膚淺,急需教研室專家的進一步指導,也迫切期待能成為贛榆縣學科教研基地。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必將在教研室專家的引領下走得更堅定,更穩健。

學科建設總結 篇二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文是生活、學習、工作的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更是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加強學科建設工作,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學校擁有一支有活力、有精力、更有實力的語文教學團隊。全校共有58位語文教師,平均年齡32歲左右,平均教齡約12年。其中國小高級教師33人,中學高級教師4人。研究生學歷4人,本科學歷53人。區級教學能手以上稱號的教師29人,佔全組教師的50%。近三年來,學校將語文學科作為重點學科建設的一個項目,立足規範,堅持創新,把握重點,關注發展,積極追求有品質的語文教學,努力提升教師的學科專業技能,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立足規範,知行合一,唱響學科建設的“主旋律”

規範是衡量日常教學工作是否有效的前提,只有在思想上堅持規範不動搖,在行動上讓規範成為習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從而為語文學科建設正常有序地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學習“新課程標準”,強化思想認識

《課程標準》是廣大教師使用新教材、新教法以及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依據。為了使教師們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語文學科組堅定不移地將《語文課程標準》作為教師的必備必學資料。特別是在新修訂版的《語文課程標準》頒佈以後。學校更是掀起了學習的熱潮,一方面邀請專家開展講座,集中學習,深入比較;另一方面組織教師自主研討,分散學習,領會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還通過實施“課標考核”活動,幫助教師強化思想認識,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2.落實“七認真細則”,細化工作要求

在語文學科的日常工作管理上,學校組織精幹力量制定出台了“語文學科七認真細則”,分別在“上課、備課、作業、考試、輔導學生、課外活動、指導自學”七個方面作出了明確細緻的工作要求。並且印製成了袖珍版的手冊,供老師隨時翻閲,隨時對照,以此指導教師們規範地開展語文常規工作。為了使“七認真細則”落到實處,學校每月都會開展至少一次“七認真”工作檢查。對於檢查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積極指導整改。學期末,學校還會開展“教學七認真優秀教師”的評選,樹立典型,帶動廣大教師進一步細化工作要求,不斷提升日常教學工作的品質。

3.貫徹“二十條認定”,優化行為規範

為了進一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讓課堂教學走向規範。學校經教代會討論通過了《教學事故認定二十條》文件,要求教師們嚴格遵守課堂行為規範,以高尚的師德師風積極營造和諧温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有效。《教學事故認定二十條》對日常教學中容易出現的錯誤行為進行界定,分為“一般教學事故”、“重大教學事故”、“嚴重教學事故”。教學事故的處理與教師的績效考核直接掛鈎。從而保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樹立了良好的教學風氣。

二、堅持創新,教研合一,挖掘學科建設的“源動力”

從教學實踐出發,從實際問題入手,廣泛開展教學研究、課題研究能為語文學科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結合以往工作的經驗,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尋新思路,嘗試新舉措,努力使語文學科建設工作走向深入。

1.組織“輪教課”活動,在對比中汲取長處

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途徑之一。學校每學期都組織“輪教課”活,即每位教師都需承擔至少一節教學研究課。為了使課堂教研活動更有可比性、更具互補性。各年級均以“同題異構”的形式開展“輪教課”活動。活動中,各備課組重視課前剖析研討,課中廣泛參與,課後評析交流。學校還建立了學科組教研博客平台,要求執教老師及時上傳教學設計稿,聽課老師積極參與回帖評課。從而以網絡教研的形式讓老師們在對比學習中評析課堂教學,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成長。

2.重視“點調研”工作,在剖析中查找不足

為了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杜絕發展中的“短板現象”。在學科建設中,學校積極落實“點調研”的措施,組織骨幹教師團隊不定期地對薄弱年級、薄弱教師的教學常規工作進行調研督導,內容包括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學生輔導等方面。對於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展開研討,大家一起幫助查找不足,尋找問題的根源,制定改進的措施。從而實現同步發展,均衡發展。

3.開展“小課題”研究,在反思中總結提升

開展“小課題”研究是解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出現困惑的一種有效的形式。

在學科建設工作中,學校重視推動課題研究的開展。近年來,語文組教師已先後申報立項了《在國小中高年級開展“哲理性散文”的教學實踐研究》、《在國小低年級開展“微型日記”的實踐研究》等12項小課題。在各個課題主持人的帶領下,課題組成員從遇到的困惑出發,積極探尋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實解決了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不僅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也極大地豐富了校本教研的內涵。

三、把握重點,讀寫合一,聚焦學科建設的`“生命場”

課堂是生命成長的精神驛站,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彼此敞開心扉、碰撞思維、生成智慧、充盈精神的生命場。在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從語文學科的本質出發,以人為本,以學定教,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整體策略”引路

結合區域教學改革工作,我校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科教學的已有研究成果,推出了“少教多學”的整體教學策略。目的是要求教師還權於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權、空間權、體驗權,讓學生有機會自己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則是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發展性地“教”,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而適當的幫助。在整體策略的引領下,教學內容得以合理取捨,教學時間得以科學分配。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關係進行了重新審視梳理,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主題研討”探路

學生的語言感悟、理解和表達能力是語文素養培養的重點,更是難點。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研討”活動,積極倡導“讀寫合一”的教學思路。突出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研組每學期定製“閲讀套餐”,為學生提供必讀與選讀書目,堅持開展師生共讀活動,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民、積累語言。平時的教學中,注重以文本為例,關注語言範式與表達方式,積極開展隨堂練筆。同時,各備課組還通過“循環日記”、“作文報”、“班刊”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的習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從而有機地加強閲讀與寫作的結合,不斷探索語文教學的新路子。

3.“技能培訓”鋪路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結合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年”要求,語文組先後開展了寫“下水文”、説課、上課、聽課、評課等方面的學科基本技能培訓與考核。通過“寫下水文”的培訓與考核,幫助老師深刻領會習作教學要求,取得切實的寫作經驗。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寫作,提升作文的點評質量。通過開展“説課、上課、聽課、評課”活動,讓全體語文教師在互聽、互學、互評、互助中加強課堂教學的分析與診斷,總結分享成功的經驗,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四、關注發展,內外合一,搭建學科建設的“大舞台”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僅僅侷限於課本、課堂是不夠的。課程改革強調廣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因為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根本途徑。為此,我們注重課內學習知識與課外鍛鍊技能的結合,積極搭建學科建設的“大舞台”,促進學生的優質發展。

1.精心設計個性作業,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為了能夠讓學生實現從“要我做作業”到“我要做作業”的轉變,我們推出了個性化作業。低年段側重於體驗性作業的設計,以説一説、賽一賽、演一演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鞏固語言。中年段側重於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在觀察、採訪、調查等實踐過程中運用語言。高年段側重於綜合性作業的設計,通過“3+X套餐”,“智慧闖關”等作業,指導學生歸納梳理,積累語言。個性化作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內容和形式上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真正為學生的學業減負,讓他們能“輕裝上陣”。

2.精心組織節日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書香節”是我校“五大節日”活動之一,每年的秋學期都會開展一次這樣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每屆的書香節,全體語文老師都會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商討確定活動主題,安排活動內容。備課組認真制定活動方案,落實活動的開展。書香節期間,既有靜態展示活動,如舉行優秀習作展、讀書小報展、書法作品展、讀書摘記展等。又有動態表演活動,如主題演講、讀書知識競賽、講故事比賽等。雖然每年的活動主題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是帶給學生的快樂與自信卻是相同的。通過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鍛鍊,語文學習生活也愈發得快樂精彩。

3.精心打造特色項目,彰顯學生獨特個性

在語文學科的建設上,我們還以學校的主課題《國際理解教育提升學生素養的實踐研究》為引領,積極開展“誦讀經典”特色項目推進工作。一方面,在學校的活動課程中開設經典誦讀課,指導學生讀經典、吟經典、品經典。另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每日誦讀經典活動。要求各班語文老師認真制訂經典誦讀目錄,並在班級開闢“經典誦讀”欄目,及時更新內容,指導學生晨誦、午讀、暮省。此外,我們還藉助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周”活動,組織學生講經典、唱經典、演經典等。從而讓學生在語文學科的特色項目中,傳承經典、品味文化、彰顯個性、發展素養。

近三年來,我校通過加強語文學科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學校語文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使得教師的成長步伐變得更加堅實。但是的推進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深知:在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上,在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上,在對學科本質的把握上,在對學業能力的評價上,在教學品牌的樹立上,在教學研究的深入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會不斷地改進自身的工作,敢於剖析,勇於實踐,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創新,努力使我校的語文學科建設工作再上新的台階。

學科建設總結 篇三

抓薄弱學科建設,促教師素質提高為了消除學校發展的障礙,今學年學校把教學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了薄弱學科建設上,努力提高薄弱學科教師的教學成績,從而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所謂薄弱學科,是指組內教師業務素質、教學水平整體不高的學科。加強薄弱學科建設,有利於均衡各學科的發展,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為了將薄弱學科的建設落到實處,收到理想的效果,學期初,學校出台了“加強薄弱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採取得力措施,突破薄弱學科教學。現將學校加強薄弱學科建設的做法簡單做以介紹:

第一,加強薄弱學科的集體備課,讓薄弱學科的教師使用統案進行教學。

集體備課是教師備課的關鍵和重點,是集中集體智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加強薄弱學科建設過程中,我們以集體備課為載體,以使用學案教學為抓手,實行定時集體備課與即時性交流相結合的集體備課的形式,搭建平台集中團隊力量,最終形成能有效指導教學的統案,並使薄弱學科教師共享集體智慧,使用統案進行教學。

1:是確定集體備課時間。學期初備課組要以級部為單位確定出集體備課的時間,並上報課評處備案。

2:是每單元確定一名主講教師,負責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在集體備課(定時的集體備課)時,主講人要將自己對本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基礎點、重疑難點以及挖掘出來的“真問題”等進行分析講解。同時備課組成員要充分進行討論交流,發揮備課組全體成員的智慧,羣策羣力,將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重點、難點分析透徹,並對挖掘出來的“真問題”進行梳理、分類,總結突破思路,形成統案。

3:是集體備課時,備課組成員輪流主講,最後由備課組長根據集體備課的情況,有計劃地進行分工,分頭整理出統案(每週二節),並打印出來,提前一週分發給其它備課組成員。教師必須使用統案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問題,要進行即時性交流(不定時的集體備課)。

4:是每位教師所講的每節課都要以構建優質課堂、解決課堂教學實際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首要目標,圍繞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講授時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用真問題組織教學,學生互動合作學習,精講多練,當堂檢測,及時反饋加強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益,實現教學質量提高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二,抓追蹤聽評課,解剖分析薄弱課堂。

要想真正提高薄弱學科的教學效益,課堂教學是最關鍵的。薄弱學科教師必須切實提高授課藝術,用真問題組織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要做到精講多練,當堂檢測,及時反饋,優化課堂教學環節。為了提高薄弱學科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成立了以校長任組長的聽評課領導小組,專門對薄弱學科進行追蹤聽評課。以調度課的形式,每週聽評23節課,即聽即評,同時檢查是否使用統案進行教學。授課教師一般在23天前接到聽課通知,提前做好準備。講課結束,先由講課教師談一談所講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和自己本節課教學感受,主要説明自己是在哪些“真問題”的引領下,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然後評課小組成員進行評課,主要評價“三講三不講”的落實情況,開誠佈公地指出課堂教學中哪些是學生已經會的、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哪些是講了學生也不會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授課教師根據評課小組的評課意見,進行自我改進完善,等候評課組的追蹤聽評。評課小組對不過關課堂的追蹤直至課堂達標為止。

第三:追蹤成績分析,檢測薄弱學科發展狀況。

薄弱學科的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們在抓備課、抓課堂的同時,還對薄弱學科進行跟蹤檢測和成績分析。階段性考試(學校統一組織的)、期末考試(教科院統一組織的)結束以後,課評處及時依據成績,採用比值法對薄弱學科的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進行縱向、橫向分析。所謂“比值法”,就是用每次考試每位教師的教學成績比上同學科最高教學成績得出的比值,然後用“比值差”來衡量教師教學成績的進步(或落後)幅度的作法。具體操作程序是:先算出薄弱學科每位教師的起始比值,也就是學生剛分班時的成績比值。然後,用每位教師在分班後第一次學校組織的考試成績比值與起始比值相比較,若大於起始比值説明進步了,若小於起始比值説明後退了。當進行第二次統一考試後,及時算出成績比值,與對應分班後第一次成績比值相比較,若差大於零,説明進步了,若差小於零,説明落後了。每位教師既可以將比值縱向比較分析(自己與自己比較),看進步(或落後)的幅度,又可以將比值橫向比較分析(備課組內教師相互比較),看誰的進步幅度大,學校將每位教師的“進步幅度和”納入績效考核,激勵教師上進。這樣循環下去,薄弱學科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狀況瞭如指掌,從而積極反思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第四: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協調作用,力促薄弱學科的轉變。我們讓班主任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協調:首先,開好分析會,讓每一個學生找出自已的弱科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聽課、練習、興趣等主面。其次,樹標、傳經、請導師,讓薄弱學科的優秀學生或優秀教師做學法介紹,從學科特點、學習方法、勤奮刻苦、自我調節等方面改進。再次,利用密切協作家長課程實驗這一契機來促進家校關係的和諧,引導家長牽手學校、牽手孩子。班主任經常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關注弱科學生和學生的弱科,從生活上温馨體貼,從心裏上及時解困,人人手中都有幾個重點學生名單,關注他們的聽、説、練,及時進行交流談心,面對面、心對心地進行輔導。實踐告訴我們,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時期,巧妙發揮班主任的`影響力,儘快提高家長家教素養,挖掘家長的教育潛能,讓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是一條發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優生學途經。薄弱學科教師認真備課,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是很有幫助的

第五:與名師結伴同行,以學習促提高學校積極為薄弱學科教師創造條件,促其業務素質不斷提高。一是薄弱學科教師隨時可到學校多功能輔助教學資料庫查看名師的優秀備課、優秀學案設計、優秀試題錦等,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每週設計三個優秀學案,出一套高質量的達標題。二是與名師結對子,經常走進名師課堂,虛心向名師學習,每週寫不少於千字的教學反思。三是充分利用週六研究課走出去學,寫好聽課後的反思,並借鑑外校名師教育教學經驗,改進不足,提高自己。

第六: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

薄弱學科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之後,對進步較大的學科,學校按照獎勵制度進行獎勵。獎勵制度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加強了備課組教師的團結合作意識。當然,僅僅獎勵是不夠的,蘇藿姆林斯基説:"在聽課過程中應當把實際材料加以概括,有助於形成集體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技巧,鼓勵創造性的探索。"對此,學校幫助有教學個性的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理想設計,並在全校範圍進行精彩示範活動。

總之,在學科建設中我們不是要給哪一門學科戴上薄弱的帽子,而是想通過以上措施來優化我校相對薄弱的學科,提高教學效果,使學校的教學質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學科建設總結 篇四

一、工作交接,職能明確

自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x月份成立以來,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務實、敬業、高效、優質”的工作方針。根據學校職能的劃分,落實了有關崗位職責,雖然在編人員僅x人(其中返聘人員x人),所有人員簽訂了工作承諾書。x月xx日,設備處辦公室遷至天朗氣清三樓,迅速全面展開了各項工作。在工作中,該處工作人員加強了與計財處、審計處、監察處、教務處、研究生處、國資處等部門的工作交流與合作,將實際調研與創新發展有機結合。

二、瞭解現狀,着眼全局

結合我校“xxxx年校經費開支計劃”,深入到生科學院、化學學院、資環學院、計科學院、文學院、草堂校區等各部門實驗室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與學院實驗室負責人、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進一步交流,初步瞭解各學院實驗室基本現狀與儀器設備使用情況,與各學院深入交換意見,並努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受到各單位的好評。在各學院實驗室建設規劃方面,提出了“教學必需、基礎優先、全局協調、聯合共享、量化目標、重點建設”的規劃思路,在實驗室具體建設方面,提出“學科-設備-隊伍-目標-管理”各環節緊密相扣的系統性建設思路,得到了各學院領導的共識。通過實際調研,初步瞭解了我校實驗室現狀,完成了“關於實驗室現狀初步調研的報告”,為進一步規範實驗室建設、促進學科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深入實際,積極應對

面對各教學單位的教學科研設備的不同需求,在經過充分的實際調研後,對於日常教學必需設備,積極開展有關工作,追求效率與質量。在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關心配合下,設備處僅用了x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由政府需多半年才能完成的一批電腦採購工作,快速建立了嶄新的“圖書館電子閲覽室”。由於西部信息建設網計劃合同的多種約束,使得我校一批網絡服務器設備不能如願採購,經多方洽談,節省經費近x萬元,迅速完成該項工作。另外,資環學院學生實習所急需的'水準儀,經部門人員的加班加點不懈努力,迅速、及時地將其從上海運回,保證了實習的順利進行,併為我校節省了設備經費兩萬餘元。突出了“高效、優質”的工作理念。

四、網絡管理,突出高效

在部門經費和人員條件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克服一切困難創建了自己的網站,搭建了網絡管理軟硬件平台,部分儀器設備及管理功能初步實現網絡管理。同時,該部門積極申報了題為“實驗室儀器設備網絡管理與效益評估體系”省級教改項目,推進實驗室儀器網絡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五、借鑑學習、加強合作

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已同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學院、成都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在學科建設與實驗室管理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在實驗設備管理,評估等方面借鑑了兄弟院校成功經驗,為推進我校實驗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數字網絡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於我處人員配備不齊,在學科建設工作方面開展甚少。x月下旬,在昆明參加了“全國高校定位與發展研討會”,瞭解了全國高校發展形式,結合我校特色,展開了調研工作。對怎樣進行我校學科發展和規劃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路。在校內,積極協助學校有關部門做好申報博士、碩士點工作;在校外,為學科發展牽線搭橋,引人四川聚龍軟件外包裝公司同計算機學院聯合專業建設,引入四川日報網絡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同我校省級計算機軟件重點實驗室技術合作,意向性簽訂了共同發展計劃,加強了我校重點實驗室對外開放和相關學科的發展。

六、面臨困難,迎接挑戰

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是負責協調學校的學科發展規劃和實驗室建設規劃,負責全校教學科研實驗儀器設備、材料的採購、驗收、評估、維護等實驗室建設工作,並協調管理各學科、各級實驗室工作的職能部門。以“務實、敬業、高效、優質”的工作作風,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服務精神,竭誠為各院系、研究所創造良好的實驗室建設環境,全面推動學科發展,是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的最終目標。要完成這一重要的職能,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面臨着人員少、業務經費嚴重不足的困難,學科建設與實驗設備處將保持良好的開端,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及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有信心、有決心完成學校委託的各項任務。我們誠請全校師生員工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共同開創四川師範大學學科建設與實驗室建設新局面。

學科建設總結 篇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聽課、評課、檢測等手段發現:不同學段往往都會出現學科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的學科在不同年級教學成績都落後;有的學科在有些年級教學成績落後,而在有些年級反而教學成績很優秀。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就會導致大量學生偏科,從而產生弱科現象,直接影響到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高。產生弱科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是教師素質問題。針對這個現象,我們採取瞭如下措施:

第一、加強教師備課,用心進行教學。各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深入挖掘,將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重點、難點分析透徹並形成詳案,教師必須使用詳案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問題,要進行即時性的交流,每位教師所講的每節課都要以構建高效課堂、解決課堂教學實際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首要目標,圍繞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用講授時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來思考組織教學的有效性,怎樣讓學生自主、互動、合作學習?教師怎樣做到精講多練、當堂檢測、及時反饋?怎樣預測學生的疑點和易混點?把高效落實在備課中,努力實現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

第二、追蹤聽評課,解剖分析薄弱課堂。學校成立了以校長任組長的聽評課領導小組,專門對薄弱學科進行追蹤聽評課。以隨堂聽課的形式,每週聽評2-3節課,即聽即評。授課教師一般在2-3天前接到聽課通知,提前做好準備。講課結束,先由講課教師談一談所講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和自己本節課教學感受,主要説明自己是在哪些問題的引領下,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然後評課小組成員進行評課,主要評價高校課堂的落實情況,開誠佈公的指出課堂教學中哪些是學生已經會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授課教師根據評課小組的評課意見,進行自我改進完善,等候評課組的追蹤聽評。評課小組對不過關課堂的追蹤直到達標為止。

第三、追蹤成績分析,檢測弱科發展狀況,強化教師自修與培訓。薄弱學科的'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校在抓備課、抓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對薄弱學科進行追蹤檢測和成績分析。對薄弱學科的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進行縱向、橫向分析,肯定成績,發現問題,這樣薄弱學科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狀況就能瞭如指掌,從而鞭策老師們積極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鼓勵和強化薄弱學科教師自修與培訓。

第四、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協調作用,力促薄弱學科的轉變。我們讓班主任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協調:首先,開好分析會,讓每個學生找出自己的弱科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聽課、練習、興趣等方面。其次,樹標、傳經、請導師,讓薄弱學科的優秀學生獲優秀教師做學法介紹,從學科特點、學習方法、勤奮刻苦、自我調節等方面改進。再次,利用與家長交流這一契機來促進家校關係的和諧,引導家長牽手學校、牽手孩子。班主任經常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關注薄弱科學生和學生的弱科,從生活上温馨體貼,從心理上及時解困,從學法上追蹤輔導,從練習上適度強化。最後一點,協調直接相關的各學科教師,人人手中都有幾個重點學生名單,關注他們的聽、説、練,及時進行交流談心,面對面、心對心的進行輔導。實踐告訴我們,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時期,巧妙發揮班主任的影響力,儘快提高家長家教素養,挖掘家長的教育潛能,讓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是一條發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第五,想名師學習,發揮名師效應。我們組織教師向名師學習的主要途徑有三條,一是到學校內學。近幾年來,我們一直注意積累優秀教師平日在教學過程中精選的試題、自擬的優秀試題和購買的有價值的教輔資料,每學期末以學科為單位,由教研組長負責,收齊交到輔助教學資料庫。教師每週必須拿出2、3課時到輔助教學資料庫進行簽名閲覽,並可以隨時借閲,不讓有價值的資料在輔助教學資料庫裏睡覺,真正地實現教學優質資源的共享。二是到課堂中去聽。我們每學期都舉行骨幹教師公開課,弱科教師研究課。先聽骨幹教師講的公開課,感知、學習名師的教學態度、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技巧等,再舉行本學科的研究課,做到學用結合,突出重點,逐步提高。三是按時參加教研活動,寫好活動記錄與聽課反思,定時交流,借鑑外校名師教育教學經驗,改進不足,提高自己。

第六,對弱學科教師採取鼓勵家獎勵的辦法。為了鼓勵弱科教師,我們無論是召開全體教師會或者弱科教師會時都注意在“弱科”前加一個定語“暫時”或“目前”,稱做“暫時薄弱學科”或“相對薄弱學科”。只要有進步就表揚、鼓勵,不僅經常拿起表揚的武器,還要經常拿起獎勵的武器,不僅與常規績效掛鈎,還要在各種待遇上體現。

學校領導特別注重關心幫助弱科教師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服務到位,千方百計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心理環境,真正做到抓在要點上,管在情理上,幫在境界上。讓尊重與呵護成為習慣,讓學習與創新蔚然成風氣,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內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範高效,為打造一支和諧高效的教師團隊、建設一所理想的人文校園而努力。

學科建設總結 篇六

本學科貫徹“法學與經濟學連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致力於將法學學科建設成為“財經特色鮮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論視野開闊,成果實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國財經高校法學領域形成優勢特色的學科。在20xx年度上半年,本學科在遵循學校“提升質量、凸顯特色”的發展規劃下,深化教學、科研工作方面的開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績。與此同時,本學科在發展中也面臨着尚需解決的問題,在從將本學科建設成為全省優勢特色學科的發展視野下來看,下一步工作思路應將重點置於規劃全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設、啟動吉林省公檢法司系統法律專家服務工作站、強力提升科研水平、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司法考試通過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學科建設的現狀

1、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本學科加大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教師隊伍的職稱、年齡、學歷、學緣結構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具體來看,一是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20xx年1月以來,有1名青年教師取得博士學位,另有1名青年教師考取法學博士研究生;同時,本學科繼續鞏固與吉林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合作關係,提高了法學院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通過主辦或協辦全國性法學論壇等形式,為教師獲取學術信息,掌握法學理論前沿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三是本學科教師考核評價機制運行良好,以規範的管理方法確保了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2、科學研究總體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科學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學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部省級科研項目申報上均有突破,獲得2項教育部項目、1項中國法學會項目(部級)、7項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吉林省教育廳青苗計劃項目以及其他級別項目多項,科研項目累計經費達到20萬元;在論文成果上,共計發表論文21篇。整體來看,本學科的科研工作在20xx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項目工作上有質的突破。

3、人才培養質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養方面,本學科致力於將學生培養成為“精法律,通財經,懂管理”的具有多學科素養和較強適應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20xx年,應屆畢業生通過司法考試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屬高校第一位;20xx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

4、全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報

在20xx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聯合發起的全國“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申報中,本學科依託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學科的優勢,入選首批60所“實用性複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庫。這對於本學科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僅奠定了本學科在財經類法學科中的優勢地位,更進一步的開拓了未來發展的空間。

5、主辦全國性大型學術會議

在本年度的學科建設發展中,不僅支持教師積極參加全國商法學、經濟法學、證券法學、保險法學等領域的年會,更於20xx年7月成功主辦全國第一屆地方法治建設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本次會議邀請到來自中國政法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貴州省社科院、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等全國各地的財經類高校和社科院所的領導及知名專家近百人,就“地方法治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為期兩天的會議,對於本學科的長遠發展和進一步擴大在全國財經類法學院校中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1、民法方向師資力量薄弱

本學科在民法方向的師資建設上仍顯力量薄弱,亟需通過外部人才引進的方式充實優秀的青年學者。財經法是本學科形成優勢特色學科和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根基,民法作為財經法的基礎更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來看,本學科民法方向的青年博士處於空白,需要儘快從外部引入1或2名具有學術潛質的優秀的民法方向博士,繼而為民法及財經法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後備性基礎。

2、“雙師”型教師仍然匱乏

本學科的“雙師”型教師仍顯匱乏,從當下的學科建設和長遠發展來看均需要大力充實“雙師”型教師。培養“複合型、應用型”高端財經法律人才是本學科培養體系的目標,而“雙師”型教師是這一培養模式的核心所在。目前,除法院、檢察院之外,更需要從政法委、公安機關、司法局、證監局、商業銀行、大型律師、企業等單位聘請實務型專家任“雙師”型教師,以拓展和完善教師隊伍的。多元化建設。

3、硬件環境亟需改進

本學科軟件環境的建設正在逐步更新,同樣,硬件環境更需要同學科的發展需求保持一致。從本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培養模式、科研工作目標等工作來看,需要建設出一流的現代化集法學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室。

4、資金支持力度仍顯匱乏

本學科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目前資金的支持力度仍顯匱乏。優勢特色學科的建設需要在引進優秀教師、激勵科研工作、改善硬件環境、提供教師出國或國內進修機會、資助教師參加國內和國外學術會議、提供學生實習場所和參加模擬法庭競賽等多個方面投入資金。本學科應更進一步從學校、社會和相關領域籌集資金以支持本學科的高速發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規劃全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設

全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是本學科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建設核心,學科的發展規劃路徑和具體方式均應配合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需求。將從卓越法律人才基地中法律人才的選拔、培養模式的規劃、多元化課程的設計、師資隊伍的配備、法律學生就業的推薦和跟蹤等方面來規劃全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

2、啟動吉林省公檢法司系統法律專家服務工作站

吉林省公檢法司系統法律專家服務工作站的建設,是迴應和配合“雙師型教師、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設”的要求和需求。目前,本學科已經擬定在遼源政法委、XX市法學會聯合主導下設立XX市法律專家服務工作站,未來將在全省範圍內有所選擇建設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專家服務工作站。

3、強力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的強力提高不僅是建設高水平法學科的基礎和衡量標準,更是使本學科躋身全國財經法學科前列的重要支撐。在遵循學校“學科水平提升年”規劃的前提下,細化分析和落實學校所下達的20xx年度科研任務,力爭按時完成學校的科研任務。

4、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建設優勢特色學科的重要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的規劃和建設一定程度上以提升教學質量、培育複合型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而展開,由此可見,教學質量的提高位置極為重要。對此,本學科將鼓勵教師參加教學類學術會議和研討會,積極學習外部經驗以審視自身教學環節尚待完善之處,以更進一步的服務於培養財經法律特色的複合型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和課程。

5、提高司法考試通過率

司法考試通過率是衡量和印證本學科培育應用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實務性標準。在繼20xx年本學科司法考試通過率逐年提高的基礎上,積極聯結校外司法考試輔導班,並引導教師在授課模式中加入司法考試知識,以更近一步從學生校內授課、校外輔導兩個層面來提高通過司法考試通過率。

學科建設總結 篇七

本人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教育事業,擁護黨的各頂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特別是自任現職以來,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忠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團結同志,遵守紀律。在實際工作中,注重師德修養,愛崗敬業。既教書,又育人,辛勤耕耘。出色地完成了學校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

一、在參與市場營銷的學科建設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承擔本學科專業核心課程。

2、積極爭取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

3、在本領域開展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積極撰寫高水平學術論文、論著。

4、承擔或參與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及其它公益活動。

5、積極參與學術團隊建設。

二、在本科教學工作和指導學生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積極開展雙語教學,探索教學考試改革,教學效果良好。

2、積極爭取教學研究項目。

3、主動撰寫並出版《品牌管理》教材。

4、承擔本科及研究生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指導。

5、指導本科生參加營銷案例大賽。

在科研上,本年度作為主持人按照原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書,主要研究了消費者多代高科技易逝品的購買行為,通過問卷和相關實驗設計,對影響消費者選擇行為的關鍵因素和路徑進行了探索性分析。

學科建設總結 篇八

羅陽鎮中心國小數學教研組共有41位成員,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15名,全組平均年齡還不足35週歲。因為年輕才充滿活力、才敢於創新,敢於做數學課堂教學的“弄潮兒”。長期以來,教研組成員在贛榆縣教研室專家的關心、指導下,積極、主動、深入、有效地開展國小數學新課改實踐,逐漸形成了“細、實、嚴、緊”的教研組文化,並且在數學學科建設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組織管理

為了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使研究制度化、日常化、深入化,學校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學科教研管理制度,如:“單週四下午年級組集體備課、雙週四下午教研組活動制度”、每節課後的“教後反思制度”促使每一位教師在日常化的教學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反思研究意識和能力;每週的“課改工作例會制度”每個月的“課題研究彙報制度”以及學期末的“新教師彙報制度”等等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搭建了廣大的舞台。為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數學學科教研工作,讓教學研究與學校生活有機融合,使研究成為學校發展的內動力。學校領導身先士卒,積極參與學科教研工作。學校教科室也給予數學教研組很大的支持與幫助,經常創造外出學習的機會。教導處也會盡量幫助合理安排調代課,確保每一位教師學習、研討的時間。尤其是近一年多來,數學教研組在教導處的引領下,研究意識更加主動、研究方向更加明確了。

二、教學實踐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的摸爬滾打,才能逐漸成長起來。基於這樣的認識,教研組根據我鎮國小數學教學的實際,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再學習縣教研室的計劃,領悟精神、明確任務;,結合教研組實際情況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具體規劃本學科的計劃。力求計劃有創新,切實可行,而且確能解決一些問題。其中以每個學期“我評人人、人人評我”專題教學實踐活動為中心,確保每一位成員都上一堂課,每一位成員都評大家課。

為使教研組計劃不產生紙上談兵的局面,“精心組織、紮實推進”成了教研組長工作的目標。“研究實踐、體驗成長”也成了教研組每一位成員日常工作的主題詞。在每週四下午規定的集體備課、集體活動時間,大家總能珍惜寶貴的時間按照活動方案開展有主題、有系列的活動,並做好詳盡的記錄。每一位教師、每一節課都要有進步,要有一個亮點,要有一次突破,“説課做課評課”三環節環環相扣,要求為每一次的活動都畫上句號。過去的三年中,我鎮數學教研組一共開展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動近70次,全組開設研究課接近200節,“學課説課做課評課”這樣的研究方式已經成為羅陽鎮國小數學教師的工作常態。在三年中,每一位數學教師至少上過三節研討課,每次都有所突破,有一點進步,從教研組整體到教師自身都在要求着教師在課堂中有改變、有成效、有思路。因此也就形成了每天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後,同一年級兩三個人碰在一起,也會很自然地根據學生的表現,根據教學效果開始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而且同一年級的幾個班常常故意錯開課時,有備課組長統籌安排,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研究,通過不同變量的調整,來觀察和分析問題原因,改進教學實踐。

三、教學研究

為了更好地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研究,多次邀請市縣名師李其進校長、祁昌志老師到我們學校,深入課堂,精心指導我們開展教學研究,從教材的研讀、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捕捉利用到教學後的反思重建,大處着眼、小處着手,每次活動都能讓我們有豁然開朗的喜悦。同時我們也藉助數學課程改革的推進,自覺認真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基於教師中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開展校本研究。圍繞課堂教學改革開展課題研究,數學教研組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讓課題研究的探索更深入、更有效,我們的教學研究活動注重貼近農村國小實際,符合數學課堂教學規律,力爭在課程改革中有所突破和創新。為讓此項工作做得更有效,更好地為數學課堂服務,我鎮數學教研組舉全組之力,確定了三個研究主題:《農村國小數學教師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國小數學課堂中教學限度的研究》、《國小數學課堂中學生第三語言的培養與研究》,這三個課題研究跨越了兩個學期,已初見成效。除了集中精力,重點突破之外,又注重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領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在近三年中,數學教研組成員共有1個市級課題、12個縣級課題立項,正在有序進行實施。

在日常的教學研究中,數學組的骨幹教師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始終以“組織者、示範者、服務者”的角色出現在大家面前。他們的一言一行成了大家學習的典範,對年輕數學教師的迅速成長起着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召集集體備課,召集一次次研討,落實一項項要求,在提高自身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整個教研組的品位。

四、發展績效

在過去的三年中,我校的數學教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贛榆縣逐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王緒才主任在農村國小數學教師的校本研修方面有着獨到的見解。年輕的教師們也在市、縣各級課堂教學比賽中脱穎而出,其中在國小數學教師專業技能比賽中獲市級獎3人、縣級一等獎2人、縣級二等獎15人次。老師們還積極參與各級各類論文的評比活動,共有120餘篇論文在全國、省、市獲獎或發表。如今,52位數學教師中,有江蘇省國小優秀青年教師2名,市骨幹教師1名,市“三三三工程”骨幹教師培養對象3名,市優秀教育園丁1名,贛榆縣教育先進工作者3名,贛榆縣骨幹教師1名,贛榆縣國小教壇新秀2名,骨幹引領、梯隊漸進的師資隊伍基本形成。20xx年還被評為“贛榆縣優秀教研組”。在這三年中,我校的學生也在省市各級各類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縣教研室領導專家的悉心指導,也得益於教師日常的教學研究。

五、學科基地建設發展設想

在全體教研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之下,我鎮的數學教學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正因為有進步,也讓我們在發展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1.教學經驗理論化的能力亟待提高。

我們多數教師的教學經驗都比較豐富,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平時的研討中常常會閃現一些瞬間的精彩,但很少能把自己的教學經驗系統化、理論化,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缺乏成功經驗以及存在問題背後的理論支撐更深入的研究。

2.教師的數學學科素養急需進一步提高。

我們中的許多老師,較多的是憑經驗在教學,對數學學科知識缺乏系統的、整體的把握。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數學論的高度解讀教材、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反思教學、重建教學,對教師們來説是很大的挑戰。

3.數學教師隊伍的建設比較困難。

目前,教師關注的還是自己每天在做的事,對實踐的研究興趣比較濃,但對理念的探討還有應付之嫌。主觀上的努力程度還有較大差異,一部分年輕老師還是等待安排,等待命令。而且作為農村國小數學教師,面對的學生和知識更新的途徑較單一,特別是在課程改革已深入進行,並着手修訂的今天,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非常困難。

基於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我們制定了今後發展設想:

1.為提升教師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升能力,要求教師對日常研究成果、經驗的積累不能僅僅做到反思、重建的層面,也不能僅僅有過程性資料的積累,要在活動後進行再思考,形成有理論支撐的書面總結,及時提升。讓研究成果、教學經驗理論化。

2.為提高教師自身數學學科基本素養,教研組將創造條件,為教師進一步拓寬視野,組織學習數學理論、數學哲學方面的書籍等。幫助數學教師充實學科知識,因為學科知識上的厚實才能為數學教師帶來專業知識上的豐實。也才能得心應手地引領學生整體把握數學知識的內在結構,對教材做到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效重組。

3.組織開展不同層面(備課組層面、教研組層面、學校層面)的數學學科活動,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搭建開放、展示、競技的平台;分析每一位教師的當前狀態,提出切合每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制定發展的策略,定期評估,調整方向。讓不同的人實現不同的發展,讓每一個人的點滴進步帶動整個教研組的持續發展。

如何更好地開展國小數學教研活動,是擺在我們全體教研組成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我鎮全體數學教師的共同心聲,我們迫切期待能成為贛榆縣學科教研基地,期待教研室專家的糾偏與指導,以使得羅陽鎮國小數學教學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取得更多的成效。

學科建設總結 篇九

金山馬家國小20xx年度信息技術工作總結二十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校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點工程來建設。多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我校積極創造條件,開拓進取,勇於探索,努力構建學校信息化教育體系,健全和理順信息化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強對信息化教育的領導,從而推動信息化教育在我校健康發展。現從四個方面總結如下:

一、加大硬件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創新的基礎。

隨着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學校的發展,促使學校必須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硬件建設。為此我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在縣教育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縣信息中心的指導下,結合學校實際和特色發展的需要,提出了設備配置與技術培訓同步進行、設備配置跟隨技術進步的分層發展策略,逐步使學校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應用中,基本上做到了超前規劃,合理購置,留有空間,使設備功能既得到充分發揮,又避免了無效設置和因技術發展引起的浪費現象。按照縣教育文體局《關於信息教育硬件建設標準的意見》和《連雲港國小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規劃》的要求,我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實施目標和實施措施,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進設備設施,為教育信息化的實踐運作提供物質保障。同時,我校對每年的信息化建設目標及經費進行了年度預算,並有量化,目前達到了硬件投入佔學校設施設備總投入的30%,逐步使軟、硬件投入比為1:1,從而保證分層建設策略的順利實施。

目前我校已投入使用的千兆校園網,可以擁有60G的網上教學資源庫,校園網連通154個終端。並通過10兆光纜連接互聯網,實現寬帶接入。20xx年10月我校新建了絡教室,添置了液晶投影儀、視頻展示台、數碼攝像機等製作傳輸設備。網絡教室向師生開放,供師生電子閲覽、網絡教學等活動。每天中午學生都可進入網絡教室進行上網瀏覽下載信息。學校除為每個教師辦公室配備一台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外,還建立教師課件製作室,同時實現校園管理辦公自動化,均接上寬帶。學校網絡環境下可使用計算機數與在校學生數之比達1:7.9。

學校十分重視各類教學光盤資料的添置,近兩年,共添置素材資料類、學科課程類、活動課程類等光盤共計146片。

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的投入,為學校的發展搭建了更廣更新的平台。我校3至6年級班班開設信息技術課,學生上課做到二人一機。

二、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實施的保證

要落實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必須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意、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這是實施教育信息化的保證。因此學校在信息化建設規劃時,清楚地認識到轉變觀念的重要性。學校首先建立了有校長掛帥,分管主任具體負責,教科、教研、技術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先從思想上統一認識,大家認識到培養一支教育觀念新、信息技術過硬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從而使教師能自覺地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0xx年,我校被正式啟動新一輪的發展之際就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頭等重要地位,首先要求信息技術教研組按照教育部規定的高標準,結合年級特點和學校實驗、特色的需要,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特別注意各年級的教學銜接內容,認真組織教學,使全校每位學生都會上網瀏覽搜索信息。信息技術教研組還率先實行電子備課進行網絡共享。並通過參與縣級、校級定期的教研培訓,不斷提高教學實效。學校教導處定期通過競賽和調研等形式考查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情況。

學校鼓勵參與縣級對45週歲以下教師進行的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考核。20xx年3月我校被評為“信息化實驗學校”,又一輪的教育信息化創新開始了,全校45週歲以下的教師全員通過各類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和考試,做到持證上崗並與專業技術職稱的晉升掛鈎,同時,我校還構建了以校本培訓為基礎的包括繼續教育培訓、課題研究培訓、學歷培訓等全方位、多層次的隊伍建設模式。

1.以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驅動。

學校責成信息技術教研組組織教師培訓。從專職計算機教師指導具有一定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一線教師學習課件製作開始,使教師在學會各種工具軟件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應用,逐步到掌握基於資源的課程設計。以課件開發作為任務驅動,在專職教師的合作學習中,形成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骨幹隊伍,建立了校課件製作中心。95%以上的教師,能把網絡學習成為自我進修的一種手段,基本上都會操作計算機,努力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以課題研究作加速

我們認為開展基於信息技術的科研課題的實驗研究,是加速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我校承擔了省級課題“網絡教育對國小生自主創新學習的影響研究”,實驗使一線教師們始終跟蹤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提升理論水平,自覺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導實驗研究,使實踐不斷獲得新的動力,也使教師們在實踐中成熟,在研究中成長。

3、以網站建設顯特色

學校校園網投入使用已近兩年,在使用中,信息技術領導小組更加關注網絡資源的建設和充分利用,重視網管人員的定期培訓,以提高網絡運行的安全和效率。為了使學校網站得到持久而穩定地運行,滿足校內外訪問主頁的需求,同時也為了校內課件資源有個集中管理的“家”,我校重新整理了學校網絡線路,並且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庫,實現電子備課。每月各學科教研組上載示範課例,優秀課件,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我們學校的網站以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相互溝通,密切合作為目的,開闢了三大頻道:學生頻道、教師頻道、家長頻道,並以“雙語”、“信息技術”兩大教學特色為主,其中為學生搭建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設立了“個人主頁”、“每週一賽”、“小問號俱樂部”等板塊內容,點擊“個人主頁”便可瀏覽到網頁製作小組學生製作的個人網頁;而為教師提供了資源共享的平台,其中有“教研論文”“教學資源”等,點擊教師主頁,可以進入教師製作的教研組網頁、個人網頁;在家長頻道中為家長們提供許多有關正確培育教育孩子的經驗方法。聊天室則成為師生交流的空間。學校網站有網管人員負責,定期更新。校園網積極地調動着教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無窮創造力。學校對師生參與資源庫建設所做出的成績予以相應獎勵,並在六認真考核、評優、職稱晉升等政策中有所體現。

為了加強校園網的管理,保證網絡使用安全,學校成立了網絡管理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對網絡安全全面負責,制定了《計算機網絡教室安全保衞制度》、《計算機網絡教室管理制度》、《師生上網須知》等制度,學校網管員具體負責管理網絡,要求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對校園網絡進行管理,確保網絡安全。

三、信息化教育為課程改革實驗推波助瀾。

教師們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中,自覺結合省級立項課題的研究,充分運用互聯網資源進行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驗,例如在英語活動課,語文閲讀課,數學概念課上進行網絡氛圍下的教與學的研討,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學校信息技術領導小組在教科室的配合下,開展教學實踐後的反思,組織網絡討論,諸如:“網絡究竟能為教育做些什麼?”“你為什麼用這個課件?用這些先進設備想解決什麼問題?”從而避免教師在越來越多的課程運用電腦與網絡技術中成為盲目的“設備操作員”。學校還積極探索TST綜合實踐活動,在《走進校園》主題活動中,學生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自主查尋瀏覽網上的相關資料,通過BBS進行討論交流,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在進行“讓我們共同保護環境”的主題活動中(照片),教師設計組織學生利用互聯網收集整理,從不同角度瞭解全球環境面貌,再利用電腦作品的形式把自己對環境的認識展現出來。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在網絡的支持下,學生將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中解脱出來,在活動中深受教育、

展示才華,掌握了書本中的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今,學生不必再從教師的桶裏舀水,而是去大海里自己取水。教師則感到自己把信息技術自然平和地運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機會。自身也從一個“教書匠”轉變為一個“掌握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新型教師”。成功的體驗會成為不竭的動力,鼓舞更多教師不斷地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徑。

四、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碩果累累

近幾年來,隨着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推進,我校從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方法現代化、教育手段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教師隊伍現代化六個方面積極探索構建教育現代化的框架體系,並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xx年我校在進行計算機輔助各科教學的基礎上,開始了在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研究。並制定了省級“十五”立項課題《網絡教育對國小生自主創新學習的影響》的課題研究。我們要求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探索,特別要求在平時教學中經常運用信息技術,並及時總結經驗得失。

兩年來,我們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已初見成效。20xx年11月楊勝利老師撰寫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與學的研究》獲“市中國小基於網絡環境的

教與學研究性學習研討會”論文評選三等獎;20xx年12月張戈老師撰寫的《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實現教育戰略的轉變》一文在省中國小校園網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研討會上交流;20xx年5月程萬寬、高建老師在縣國小數學課件評比中分別獲二、三等獎;20xx年6月徐恆餘老師撰寫的《信息技術課中創新教學的新視野》榮獲市電教論文二等獎;20xx年6月李帥老師設計的《東方之珠》在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論文比賽中獲二等獎;20xx年9月董自廣老師的《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在“全國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比賽中”獲三等獎。

同時,近兩年來我校學生在各類信息技術比賽活動中成績斐然,20xx年陸蓓菁、王曉聘同學在省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信息技術應用競賽中獲二等獎,同學們積極參與學校資源建設,自制網頁、素材,20xx年6月趙明霞同學在省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信息技術應用競賽電子小報中獲縣一等獎,陳歆怡、潘乃瑾同學在縣“讓我們成為網絡好孩子”欄目小主持人活動評比中獲“優秀製作獎”。

在實施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我們知道:教育信息化必將對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個契機,促進學校的發展,創出自己的品牌。通過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後的三年內,將建設一支具備對信息開發、收集、處理、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立一個能為教學提供豐富內容的信息教育資源庫,培養一羣會實踐能創新的學生,與日俱進迎接信息化社會對學校的挑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gzl1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