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政府工總結報告多篇

政府工總結報告多篇

政府工總結報告多篇

【第1篇】政府工作報告(5)工作總結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充分發表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基本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我*發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中,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深化改革,優化結構,擴大開放,再造優勢”的工作主題,認真執行*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作出的各項決議和決定,積極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低迷、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縣域行政區劃調整等重大事件,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勤政廉政,艱苦創業,進行了一系列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鍥而不捨地推進各項改革。堅持把改革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由單一向綜合、由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全面展開。義無反顧地深化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結構和經營機制。大力推進縣屬企業改制和職工分流工作,國有城鎮集體資產從競爭性領域基本退出。開展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和農村税費改革。穩步推進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積極改革投融資體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各類企業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實施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推進最低生活保障由城鎮向農村延伸。改革的深化,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

努力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着力建設紡織品出口基地,強化輕紡產品出口優勢,拉動經濟快速發展。深入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充分發揮開發區的主戰場作用,多形式擴大利用外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赴境外設立貿易窗口。擴大對外開放,有效地拓展了我縣經濟的發展空間。

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大力實施並不斷深化“產業升級、市場拓展”戰略。以輕紡產業為主體,着力開展“雙開”活動,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三級工業園區體系,不斷優化產業佈局,提升工業化水平。以發展效益農業為目標,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信託服務機制,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以商貿、旅遊、房地產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產業升級戰略的實施,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全力建設柯橋新縣城。抓住遷址建城的有利時機,加速推進城市化。確立“國際紡織中心,江南水鄉名城”的城市性質,修編了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縣城總體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紮實推進“雙十”工程建設,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體制,大力開展城區拆遷拆違、農村宅基地整治工作。進行鎮街行政區劃調整,加強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全縣初步形成了以縣城帶動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紮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從羣眾呼聲強、易參與、可受益的事情做起,連續實施農村“雙字號”工程,大力開展衞生縣城、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全面啟動文化大縣建設,不斷完善文化設施,豐富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推進村民自治。

五年的艱辛創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紹興大地呈現出了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

綜合實力再進全國十強。國內生產總值由142億元增加到235億元,財政總收入由7.2億元增加到24.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分別增長12.6%和27.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3900美元,居全省縣(市、區)首位。在劃出五個鎮的情況下,再次躋身全國經濟十強縣。一、二、三產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8.3:63.6:28.1優化為5.8:64.5:29.7。效益農業成績顯著,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累計達4.9億元,農業民營科技服務取得新突破,糧經產值比由65:35調整到19:81,大田畝產值達到2400元。工業化水平大幅提升,累計完成技改投入172.2億元,其中2002年完成65.3億元,創歷史之最。全縣上市企業達3家,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達10家,其中超30億元的2家,我縣成為全國最大的輕紡業製造基地之一。建築業不斷髮展壯大。第三產業發展加速。2002年,中國輕紡城成交額達226億元,比1997年增長58.5 %;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193.6萬人次,比1997年增長74.9%。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自營出口總額由1億美元增加到14.6億美元,增長13.6倍,總量躍居全省縣(市、區)第一。紡織品外銷率提高到了37.8%。利用外資取得突破性進展,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9億美元,其中去年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1.5倍。對外經濟合作取得了新的進步。

城市化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完成城市建設總投資70.9億元,其中去年投資達32.5億元,相繼完成了柯北新區基礎設施、紹甘線等“五路一橋”和小舜江平原供水管網、污水處理廠、標準海塘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積極實施“綠化、淨化、亮化、序化”工程,城區拆遷拆違145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340萬平方米,城區交通秩序整治收效明顯,社區建設成效顯著,柯橋創建成為省級衞生縣城。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2平方公里,比遷址前擴大了一倍。湧現出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小城鎮。全縣城市化率由29%提高到了33%。

社會事業獲得全面發展。辦學條件大為改善,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所有鎮街通過了市“高普九”驗收,17個鎮街創建成為省教育強鎮,高中段入學率上升到了90.1%。社會力量辦學取得較大突破。我縣成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和省首批教育強縣。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新世紀人才工程取得明顯成效,五年淨增各類人才10632名。城鄉文化設施不斷改善,湧現了一批獲國家獎的文藝精品,印山越國王陵被評為國家級文保單位。衞生、體育等事業發展步伐加快,社區衞生服務覆蓋率達到35%,我縣被評為全國初級衞生保健工作先進縣。亞運會金牌實現零的突破。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從控制人口高增長向穩定低生育水平的轉變。“一控雙達標”通過了考核驗收,我縣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全國首批生態建設示範區,並向聯合國推薦參評“全球500佳”。國土資源工作卓有成效,耕地連續實現佔補平衡。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榮獲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稱號。全面建立政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完成兩輪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嚴打整治鬥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取得明顯成效。反腐倡廉進一步深入,依法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政風建設得到加強。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紹興縣誌》編纂工作高質量完成。人武、統計、檔案、老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202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928元增加到6257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83.8億元增加到133.5億元。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恩格爾係數已下降到0.43,標誌着社會消費結構正在向着比較寬裕的小康型轉變。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34.9平方米和52.9平方米。城鄉固定電話普及率每百户分別達99部和97部,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户分別達103部和73部。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寬帶網絡,鎮鎮通公交。城鄉居民用電實現同網同價,全縣有57萬居民用上了小舜江一級飲用水。居民家庭用於教育、文化、保健和休閒旅遊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在全省率先實現各類企業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鄉低收入居民和特困家庭生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鄉聯動的扶貧幫困機制已初步形成。

過去五年各項工作的推進和偉大成就的取得,是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縣人民共同努力、社會各方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請允許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離退休老同志,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駐紹部隊,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紹興縣發展的投資者、建設者和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過去五年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工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比較低,引進外資的數量、水平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很相稱,區域間的發展不夠平衡。城市化水平不高,縣城建設、環境保護和城鄉一體化任重而道遠。農民收入增長較慢,部分羣眾生活還比較困難。電力、人才等要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企業和社會的信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市場經濟秩序有待繼續整頓和規範。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尚存在不少隱患。政府的職能轉變和作風建設,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需要,一些幹部艱苦創業的思想有所淡化,一些消極腐敗現象依然存在。對此,我們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全力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

今後五年,是我縣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綜觀全局,競爭更趨激烈,挑戰更為嚴峻,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還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但形勢總體上更有利於我們加快發展。世界經濟出現回升勢頭,國際產業和資本加速向中國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轉移,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上海世博會成功申辦,省政府對我縣“擴權”,城市化加速推進等,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黨的十六大和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勝利召開,極大地激發了全縣人民的建設熱情。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力爭使我縣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根據縣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一二三四五”的戰略構想,對今後五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綜合實力排名前移。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保持併力爭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左右。糧經產值比達到8:92左右,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2倍。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在全國經濟十強縣中排名前移。

——國際紡織品製造中心初步形成。到2022年,全縣工業銷售收入超過2000億元。紡織品年生產能力佔全國同類產品的20%左右。建立從原料、織造、印染後整理到服裝的一條龍的集羣化產業體系,形成與國際產品質量和標準相適應的生產體系,擁有若干項代表國際領先水平的紡織核心專利技術和一批知名品牌,造就在國際上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強輻射能力的紡織業製造優勢,初步建成市場佔有率高、技術裝備先進、研發創新能力強且面向世界的紡織品製造中心。

——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初具規模。全縣自營出口和實到外資年均增長35%。紡織品出口額佔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額的35%左右,外銷率達到55%,力爭有10家企業出口超1億美元,100家企業出口超1000萬美元。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物流、通訊、娛樂及其它城市公用設施,初步形成國際性中央商務區,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國際性紡織品集散中心。集聚一批國際紡織品採購商,外商常駐貿易機構超過100家。紡織品博覽會成為國際上地區性的重要節會。

——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北工中城南閒”的城市形態基本形成。濱海工業區基本建成產業結構合理、生態環境優美、管理服務一流的開放型工業新城;柯橋主城區基本建成商貿氣息濃厚、功能設施齊全、水鄉特色鮮明的核心區塊;柯巖旅遊度假區基本建成“大旅遊、新社區、越文化”三位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城鄉差別明顯縮小,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得到加強,建成一大批住房寬敞、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新農村。全縣城市化水平超過45%。

——社會事業全面繁榮。高標準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高中段教育入學率達到95%左右,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同步發展,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衞生、體育事業取得明顯進步。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更為有效的保障。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總體質量居全國領先水平,森林覆蓋率超過55%,資源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更高層次上展現山青水秀的美景。

——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00元。恩格爾係數下降到0.32以下,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城區電腦普及率每百户達到70台以上,有線電視終端入户率達到100%。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4 人以上,人人享有較高水平的衞生保健。汽車開始進入普通家庭。基本實現村村通公交。在人民物質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旅遊、休閒、健身活動成為時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為充實,文化修養和道德水準普遍提高。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精神,按照縣十一次黨代會作出的戰略部署,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各項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圍繞“提升產業,統籌城鄉,接軌國際,全面發展”的主線,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盤活整合各種資源,加速集聚各類要素,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加快現代化的發展之路,着力提高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致力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建議新一屆政府切實採取以下五個方面的戰略措施。

第一,大力加快城市化步伐。按照“拉開框架、優化佈局、強化功能、改善環境、提高品位”的要求,加速推進柯橋城市三大板塊建設。努力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切實加強市政道路、管線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城中村”改造,推進輕紡城市場的改造升級和拓展,建成一批功能性、標誌性工程,努力健全國際紡織中心功能,凸現江南水鄉名城特色,強化城市綜合治理,加快人口等要素集聚,切實增強柯橋城市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農村城市化步伐。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連接線、104國道南複線改建等一批交通建設工程,實施城區內外環河、杭甬運河紹興縣段、污水處理廠擴建等一批水網改造工程,加強供電、供熱、供氣等一批能源設施建設,加快構築網絡型、功能性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積極實施經濟強鎮戰略,全面加強中心鎮、中心村建設;結合行政村撤併,大力推進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進一步關心山區等相對薄弱地區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山區、平原和城市的協調發展。

第二,加快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努力建設現代工業。堅持“一業特強、多業發展”,持之以恆地抓好技改投入,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對產業的提升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輕紡產業的比較優勢,重點引進、培育新型建材、塑料包裝、汽車汽配、金銀飾品、紡織機械、紡織軟件、黃酒釀造等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培育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大企業集團,爭創一批國家級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造就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現代企業家,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充分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大力引導農民按多層次、多方面的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提供產品,從根本上實現由自給自足向服務市場的大轉變。順應工業化、城市化趨勢,加強規劃引導,加快農業園區建設,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大調整。重點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外向農業、高新農業、設施農業,不斷推進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實現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大融合。着力培育現代服務業。適應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加速的趨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推廣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經營形式和流通業態。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整合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內涵,加快開發建設,打響“稽山鑑水”品牌,形成以柯巖旅遊度假區為重點的旅遊業發展新格局。積極發展現代金融、信息諮詢、國際認證、紡織會展等新興服務業,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第三,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牢固樹立縣域以外都是外的觀念,加速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全面接軌世界經濟。海納百川地加強招商引資。不斷優化招商機制,積極探索證券融資、收購兼併等利用外資的新路子,不斷拓寬城建、旅遊、農業等招商領域,力爭在引進大項目、獨資項目和世界知名企業上有大突破,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不遺餘力地擴大外貿出口。繼續做強做大外貿出口主體,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鼓勵企業實行工貿結合,到境外建立生產基地和貿易窗口,建立健全跨國產銷體系。開展國際質量認證和境外商標註冊,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積極拓展加工貿易。高度重視進口貿易。不斷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推進企業體制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支持企業上市。努力完善區域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險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的覆蓋面。切實加強城鄉困難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四,全面建設文化大縣。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努力造就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風氣,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地方高等教育,推行多元辦學,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進一步確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積極實施“文化大縣建設十大工程”,進一步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體育活動,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產業。

第五,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打造“信用柯橋”。加強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信用主體建設,在全社會倡導誠實守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努力打造“數字柯橋”。加快形成信息資源集成、應用與共享系統,加速推進企業、市場、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努力打造“生態柯橋”。堅持經濟建設和資源節約、生態保護並重,進一步促進大氣淨化、水面清化、環境美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打造“平安柯橋”。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嚴厲打擊各類刑事和經濟犯罪活動,高度重視、妥善化解各類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努力維護社會穩定。積極推進依法治縣,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繼續抓好普法教育,不斷增強全民法制意識。

各位代表,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至高無上。我們一定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和凝聚一切積極因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我們一定要正確把握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全面維護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困難羣眾的生活水平,讓全縣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享文明生活。我們一定要把人民羣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係處理好,既不好高騖遠,又不急功近利,努力使工作更貼近現實,更貼近社會,更符合羣眾最迫切的心願,分別輕重緩急,每年集中抓好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點工作,每年集中辦好一批與人民羣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工程,讓人民羣眾從重點工作中看到美好的未來,從實事工程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三、全力做好2003年工作

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根據縣委十屆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建議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為:緊緊圍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進一步提神、提速、提質,以“城建會戰年”活動為主題,全面實施“18128”工程和“2336”工程,全力推進縣城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以深化“技改投入年”活動為抓手,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積極培育高成長性的實力型和科技型企業;以深化“招商引資年”活動為載體,主攻外資引進,積極培育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建設現代農業為方向,扶持龍頭企業,調整農業結構,不斷增強農業的市場適應性、功能的綜合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制度創新為取向,深化各項改革,不斷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全面發展為目的,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促進社會穩定,努力開創我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建議今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調控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3%;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根據上述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按照“抓重點,促全面”的要求,全力抓好35項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點工作,並以此推動政府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1、加強規劃工作。重點修編完成柯橋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柯巖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整合錢清、楊汛橋等柯橋周邊地區的資源要素,對重大基礎設施進行共建共享。

2、啟動城區內環河整治工程。全長17.8公里,計劃總投資3.7億元,當年完成投資50%以上,其中新開河二期環境綠化改造工程爭取全面竣工。

3、推進“城中村”改造工程。先期改造9個行政村,拆遷面積66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1.7億元,當年完成投資40%左右。

4、完善柯橋城市路網。新建和改造裕民東路等12條城市道路,計劃總投資7.3億元,當年完成投資60%左右。

5、完善柯橋城市功能。規劃啟動柯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一期和笛揚路商業街改造工程。實施金柯橋大道新城段綜合改造等城區形象工程。推進大型企業總部遷建工作。研究對策措施,加快柯橋城市人口集聚。

6、穩步推進輕紡城市場的改造升級和拓展工作。改造提升傳統交易區,加快建設現代交易區,啟動柯北服裝市場建設,推進現代物流、外商居住區等配套設施建設。

7、全面啟動柯巖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完成基礎性、公益性項目投資7億元。加快高爾夫體育公園、魯鎮一期工程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啟動實施一批景觀房產項目。

8、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大力整治流動攤販和馬路市場。開展爭做文明市民和爭創文明樓羣、文明窗口三個“十佳”活動。開展撤村建居,完善配套設施,加強物業管理,促進社區建設。

9、抓好電力擴容工程建設。配合電力部門新建3個22萬伏和4個11萬伏變電所,計劃總投資10億元,當年完成投資40%左右。

10、加快交通幹線建設。杭金衢高速公路連接線,計劃總投資4.4億元,當年完成投資30%以上。104國道南複線規劃改建。柯袍快速幹線動工興建。柯海快速幹線建成通車。

11、改善山區等地交通條件。規劃啟動紹甘線車頭─王壇段、車頭─竹田頭線、富盛─平水線、平水大道和錢夏公路等五條道路的改建新建工程。

12、啟動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工程。依法有序、積極穩妥地調整行政村規模。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推進村莊改造,今年每個鎮街確保完成試點任務。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進一步加快城鎮建設。繼續開展“雙建”活動。

13、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全力抓好縣級以上新建續建重點項目,確保當年完成工業投入75億元。出台鼓勵服裝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在促進大輕紡加速升級的同時,積極採取對策措施,大力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扶持非紡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加快發展。

14、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推動項目向園區集聚,園區經濟集聚度達到75%。濱海工業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億元,覆蓋23平方公里,拆遷50萬平方米,工業投入25億元。規劃啟動濱海碼頭建設。柯橋經濟開發區重點啟動柯西服裝園區,完成8平方公里的主幹路網和一期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工業和基礎設施投資20億元。推進鎮街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建設,鼓勵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建立健全融資擔保、產品研發、項目審批代理三大服務體系,構築園區服務新平台。

15、加快培育規模企業。進一步調整完善考核辦法,激勵工業企業50強加快發展,力爭有5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鼓勵建築企業拓展市場,做大做強,力爭有4家企業的施工產值超過10億元。引導房地產企業健康發展。充分肯定企業家的社會價值,切實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

1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改進招商方式,全年實到外資1.5億美元,其中濱海工業區、柯橋經濟開發區分別超8000萬美元、5000萬美元,在引進超1000萬美元獨資項目上有新的突破。拓寬招商領域,加強城建、旅遊、農業招商工作。

17、促進對外貿易。全年自營出口超過20億美元。力爭有出口實績的企業超過400家,出口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超過50家,出口超1億美元的鎮街超過6個。新設境外貿易窗口16家。組織100家企業參加10次以上國際展銷會。有30家企業通過ots—100、iso14000國際認證。農產品外貿出口增長15%。積極引導企業進一步重視和擴大進口,實現進口和出口的良性互動。

18、辦好新一屆中國紡織品博覽會。力爭在內容、形式、規模、實效等方面有較大突破,進一步帶動產業升級,擴大我縣知名度。

19、深化企業改革。引導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新組建規範化股份公司5家,實現企業上市“保3爭5”的目標。搞好大企業集團管理創新的試點和推廣工作。進一步做好縣屬企業改制及其善後工作,屬地化管理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完成鄉鎮改制企業集體股的退出工作。

20、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繼續開展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推進企業信用工程,大力倡導誠實守信、依法納税,努力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

21、推進縣域信息化工作。加快電子政務工程建設,啟動縣、鎮兩級機關公文網上流轉工作。全面實施區域紡織製造業信息化工程,全縣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設計、製造、管理和商務的企業達到350家。積極鼓勵企業培育人才,引進智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

22、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繼續鼓勵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力爭有5─6家企業銷售收入超億元,新增“三五”牌企業3家以上。研究啟動珍珠加工園區建設。繼續抓好糧食、果蔬、禽蛋、竹木等七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工貿園區建設,力爭成交額超1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3個。新組建3─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

23、抓好農業結構調整。爭取糧經產值比達到16:84,大田畝產值達到2600元左右,外建農業基地5萬畝。改善農業服務條件,成立縣農信擔保公司,加強農技推廣工作,積極扶持民營農業科技服務組織。承辦好省第二屆蕙蘭博覽會。

24、培育農產品品牌。新制訂一批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爭創一批國家級和省、市級綠色品牌。

25、加強農業設施建設。建成綠色通道、綠色林網100公里。整治河道100公里。加固山塘水庫100座。在主汛期前完成口門治江圍塗一期工程。

26、加快山區經濟發展。在投資項目、税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山區保護生態環境,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林特經濟和家庭工業的發展。在山區部分自然村開展移民下山、易地脱貧工作。

27、基本建成“三館一廣場”。積極參與“七藝節”。辦好第四屆縣文化藝術節,活躍城鄉羣眾文化,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28、着手全面系統地進行紹興歷史、文化、檔案的保護、挖掘、整理和利用工作。總結提煉地域文化。抓好縣誌續編工作。

29、抓好教育工作。編制規劃,優化佈局,整合資源,多元辦學,深化改革,加強學校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

30、加強衞生設施建設。完成紹興第二醫院東擴、華宇醫院、輕紡城醫院急診大樓、疾控中心等工程。

31、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工作。推進優質服務,深化綜合改革,加強思想教育,實行依法治育。鞏固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對象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建立計劃生育公益金制度,爭創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32、保護國土資源,保障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推行經營性用地和採礦權的公開出讓。完成土地整理35000畝,優質園地代保5000畝以上,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33、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完善縣域截污管網規劃和建設,建成30萬噸的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啟動城區污染企業“退二進三”工作。爭創“全球500佳”。

34、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專項整治,推行安全生產註冊主任制度,加大專業培訓和監督力度,嚴防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35、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機制、治安隱患排查調處機制、外來人員管理機制和以柯橋城區為重點的網格化巡控機制。強化信訪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健全信訪聯席會議制度,認真做好來信來訪工作。進一步加強司法工作,開展“四五”普法,推進依法治縣。繼續做好民兵、預備役、徵兵和雙擁工作。

根據年度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按照“辦實事,出實績”的要求,全力辦好與人民羣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15件實事。

1、新建、改建10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一批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實現社區衞生服務“六位一體”功能的全覆蓋。建立“120”急救中心。

2、實施有線電視網絡村級分配網改造工程,完成工程總量的70%,使600個村(居)的約12萬用户能收看到清晰的30套電視節目。

3、進一步改善羣眾出行條件。改造20個行政村的通村道路。合理調整公交線路的走向、密度和班次。加快建設縣公交總站,完成工程量的60%。鎮街客運站年底前全部建成投運,改造和新建候車站(點)35個。

4、鞏固職工養老保險擴面成果,職工年平均參保繳費人數不低於14.6萬人。全面實施城鎮醫療保險改革。對離休幹部、二等乙級及以上革命傷殘軍人實行生活、醫療費用統籌。確保失業人員失業救濟金、醫療補助費和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做到提標擴面、應保盡保。

5、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按照綠色技術生產標準,分別建成10萬畝、1萬畝、2萬畝無公害稻米、蔬菜、水產基地和5個萬豬場“放心肉”基地。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劣質農產品的行為。

6、進一步完善打假維權網絡,配置流動檢測車,及時發佈消費警示。加強對大米、麪粉、食用油、醬油、食醋等食品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監管。整頓規範藥品、醫療器械市場秩序,確保人民羣眾用藥安全有效。

7、籌建縣老年頤樂園。改善敬老院和老年活動場所的條件。建成一批城市社區“星光老年之家”。

8、資助白內障患者手術復明300例,免費或低價供應各種殘疾人用品200件以上。為250名殘疾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新分散安置180人,使350名殘疾人脱貧。做好一批殘疾兒童的結對助學工作。

9、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發揮人力資源市場作用,全年新增3萬個就業崗位。完善企業欠薪預警處置辦法。

10、改造10─15所薄弱學校,進一步改善山區辦學條件。建成雙梅中學、柯巖中學,基本建成西藏班校舍。改建新建城區雙梅老校等國小、幼兒園,緩解入園入學難矛盾。普通高中挖潛擴招1000名以上,努力提高優質高中招生比例,緩解高中段入學高峯。

11、向外來人員子女開放所有公辦國小和國中。建成外來人員公寓10萬平方米以上。加強外來人員登記、發證和出租房管理工作,切實維護外來人員的合法權益。

12、擴大小舜江供水網絡,供水區域人口超過60萬;啟動舊供水管線改造工程,提高飲用水質量。城區生活污水收集量達到450萬噸,比去年提高20%。

13、實施城區失地農民基本生活補助辦法,逐步解決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問題。

14、推進道路暢通工程,完成金柯橋大道─萬商路、萬商路─湖西路和104國道柯華路口、育才路口、笛揚路口等10 個交叉路口的改造建設,緩解交通擁堵矛盾。

15、全面實施城區亮化工程,重點改善金柯橋大道、萬商路、育才路等12條道路的照明條件,亮燈率達到95%以上。着手解決居民小區路燈、樓道燈問題。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良好的發展基礎,面對全新的外部環境,面對人民的殷切期望,面對崇高的歷史使命,政府必須堅持行政為民,切實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改進自身工作,努力提高管理社會、促進發展、服務人民的能力。

一是明確政府工作的總要求。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確立工作總理念,即機關是便民中心,幹部是人民公僕,權力就是責任,領導就是服務。把握工作總原則,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激發和不斷增強各地各部門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責任性;始終按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客觀規律辦事。牢記工作總目標,就是努力把紹興縣建設成為公務員服務工作最好、投資者獲利機會最多、老百姓滿意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二是樹立人民政府的新形象。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不斷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和社會的關係,在繼續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先發優勢的同時,大力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努力營造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努力樹立新形勢下人民政府的新形象。

建設法治型政府,忠於憲法和法律,嚴格依法辦事。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在縣委的領導下,依法對縣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及時報告工作,認真執行各項決議、決定,主動接受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聽取各界意見。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虛心徵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各人民團體的建議,經常向人民政協和社會各界通報政府工作,更好地接受民主監督。規範政府運作機制。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政府的運作程序和工作方式,促進政府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程序化。堅持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力度,嚴格行政執法責任制,增強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合法性和規範性,使政府更多地依靠法制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幹預,努力促進有利於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形成。積極推進機構改革,加快構建公共財政框架。

建設開放型政府,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充分民主辦事。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事業單位產權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不斷衝破影響各類要素正常流動的體制障礙。進一步廣開言路,拓展羣眾發表意見、反映問題、參與政務的渠道,建立健全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進一步公開政務,深化“陽光工程”,建設綜合性的招投標中心,繼續推進機關“四統一”工作,建立紹興縣政務信息網,擴大《紹興縣政務》的贈閲範圍,讓人民更好地瞭解政府工作的情況,讓政府更好地接受人民羣眾的監督。

建設服務型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羣眾的需求,致力為民辦事。象企業研究產品的市場需求那樣,來研究服務的需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村廠,深入羣眾,瞭解基層和羣眾的各種需求和願望,加強對經濟社會運行實情的把握和分析,為正確制定政策、作出科學決策掌握第一手資料。象企業注重創精品那樣,來提供服務的精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基層、羣眾的需求,每年抓好一批重點工作,每年辦成一批實事工程,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服務於民,取信於民。象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那樣,來不斷改進服務的質量。針對服務水平、工作方法、辦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鼓勵和組織政府工作人員認真學習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最新知識和理論,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服務技能,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做好實際工作的能力。健全項目審批全程代理制、重大項目領導聯繫制,加快建設網上並聯審批系統,不斷創新工作方式,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爭創幹部作風的新優勢。每一個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政府組成人員,都應當加強自身修養,都應當增強人格魅力,都應當牢記從政道德,都應當成為社會的楷模,把“忠於崇高事業,甘當人民公僕,節制非份之慾,永懷正義之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忠於崇高事業,把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崇高事業,作為自己的應盡義務,作為體現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美好實踐,作為改造主觀世界的有益途徑。大力發揚恪盡職守,敢於負責的精神,做到矛盾不上交,困難不迴避,責任不推諉。全力倡導實實在在、不尚空談,雷厲風行、高效快速,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的工作作風。明確目標任務,層層落實責任,加強跟蹤督查,力求説一事,成一事,幹一件,成一件。甘當人民公僕,始終牢記自己的公僕身份,發自內心地視人民為衣食父母,全心全意服務人民,任勞任怨孝敬羣眾。堅決防止和克服各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虛誇浮躁的行為,切實珍惜民力。時刻把羣眾的冷暖裝在心中,切實關心民生。節制非份之慾,淡泊名利,注重氣節,樂於奉獻,志存高遠。大力弘揚“不求個人名利權位,惟為百姓衣食住行”的正氣,以人民富裕為最大幸事,以非份之慾為最大恥辱。認真貫徹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廉政監察,強化審計監督,堅決懲治腐敗。永懷正義之心,牢記“政從正出”,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堅持以正義之心來依法制訂政策,平等對待每一個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堅持以正義之心來組織實施政策,保證政令的暢通;堅持以正義之心來造就浩然正氣,爭取羣眾信任,贏得使羣眾實實在在得實惠的政績。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將是紹興縣實現新跨越、再上新台階的五年,也是我們大幹事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的五年。前程似錦,任重道遠。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縣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卧薪嚐膽,勵精圖治,萬眾一心,紮實工作,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全縣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政府工作報告(5)

【第2篇】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工作總結

2003年1月13日在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廣東省省長 盧瑞華報告全文(目錄):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2003年工作安排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總體要求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要求: 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 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四、千方百計開拓國內市場,努力擴大有效需求 五、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六、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山區開發和東西兩翼發展,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七、全面加強信用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八、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九、加強税收徵管,強化財政監督 十、落實環境資源保護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可持續發展 十一、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十二、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是跨世紀的五年。五年來,省政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等戰略,努力增創體制、產業、開放、科技四大優勢,基於歷屆省政府工作奠定的基礎,經受住較為複雜嚴峻經濟形勢的考驗,在各種困難和風險中開拓前進,逐步解決了廣東省多年來快速發展中積累和暴露的突出問題,國民經濟實現大跨越並走上良性循環軌道,改革開放、社會各項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順利完成了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兩個萬億突破,經濟綜合實力躍上大台階。經濟發展進入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三化並舉階段。預計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16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五年年均增長10.2%。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達13368.7億元,約是1997年的兩倍。税收和財政收入大幅增加,預計2002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0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97年的2.5倍,全省可支配財力達1550億元,收支保持平衡,並有適當的儲備。對國家的貢獻不斷增加,1998年至2002年,廣東省上劃中央“兩税”收入年均增長20.3%。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放開了糧食市場,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得到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2002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6.9,比1997年提高33點。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增長速度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7年的13.5:49.9:36.6轉變為8.8:50.2:41.0.城市化水平從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8%提高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5.7%。

——妥善化解地方金融支付風險,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引發了地方金融支付風險。我們沉着應對,大膽決策,堅持改革,狠抓發展。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實施“一攬子”解決地方金融支付風險方案,對全省147家城市信用社、14家信託公司及14個營業部(辦事處)和843家農金會實施停業整頓、償付個人債務和外債。按照國際慣例和我國法律,順利實施原“省國投”破產,成功進行“粵海重組”。我省以堅實的經濟基礎,妥善解決了超過1000億元的地方金融內外債支付風險,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

——各項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本屆政府開展了兩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省政府各部門原有的審批事項進行清理和規範,共精簡各類審批事項821項,佔總數的40%,改革工作仍在不斷進行中。政府職能進一步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轉變。實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公開招標拍賣,國家投資建設工程、公有資產產權交易、政府採購公開招投標,推行辦事程序公開化和規範化。建築、土地、產權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取得明顯成效。

國有經濟結構和佈局的戰略性調整取得較大進展,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脱困目標基本實現。初步建立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系。重組省屬國有資產,省屬24家資產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企業實現保值增值。大多數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改革中壯大。劣勢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和一般經營性小企業轉制加快。省重點扶持的工業龍頭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型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底企業養老、失業參保人數分別比1997年底增加156%和111%。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行,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670萬職工參加醫療保險。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取得重要進展。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試點工作穩步推開。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統發和基本建設項目財政性資金集中支付工作進一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理順農村電力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同網同價、競價上網”。在國家新組建的第二大電網公司中,廣東是控股的大股東。農村税費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完成了政府機構改革,省政府行政編制精減49.4%,市縣鄉鎮精減19.44%。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醫療衞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其他各項改革有新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外向型經濟再上新水平。積極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機遇,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外經濟貿易持續發展。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國有外經貿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入,經營主體逐步多元化。授予一大批民營生產型企業以自營進出口權。加工貿易健康發展,一般貿易穩步增長。多元化出口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境外加工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進一步拓展。預計2002年進出口總額2213.9億美元,其中出口突破千億美元,達118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3%,五年年均增長9.7%。投資軟環境進一步改善,國際大企業、大財團在粵投資增加,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預計2002年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3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6%,五年年均增長6.8%。粵港澳台經貿合作再上新台階,舉辦了五屆粵台經貿合作交流會。建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和粵澳高層會晤制度,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聯合舉辦了粵港台經濟合作論壇。外事、僑務、台務、旅遊工作為廣東省的對外開放作出新貢獻。創辦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擴大了廣東省的國際影響。

——國內市場有效拓展。連續幾年分別在華中、華東、東北、西北等地區舉辦經貿合作會展活動,廣貨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得到鞏固提高。省內市場繁榮興旺,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改造農村電網,降低電價,至2002年底實現農村住宅到户電價0.79元/千瓦時以下的目標,全省各類電價比2001年12月平均降低0.128元/千瓦時,有效擴大了電力需求和家電市場。整治涉農收費,農民負擔繼續減輕,農村消費環境得到改善。預計200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五年年均增長11.4%。

——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增加對交通、能源、水利、環保、通信及城市公共設施的投入。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廣州地鐵一號線等一大批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投產。2002年底,全省公路通車裏程達106340公里,比1997年增144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50公里,比1997年增加1065公里;發電裝機容量達3538萬千瓦。電話普及率由1997年的17.8%提高到2002年的69.6%。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防洪抗洪能力不斷提高,5年共修建、加固江海堤圍10685公里,完成水庫除險加固2619宗,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2平方公里。

——科教事業快速發展。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自1998年以來年均增長40.6%,企業創新能力、產業國際競爭力居全國前列。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羣迅速崛起。民營科技企業快速發展。預計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1150億元,佔工業增加值的22%,比1997年上升13.5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39%。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成就顯著。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教育事業大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珠江三角洲絕大部分地區和各地級市城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繼續教育發展較快,職業技術教育不斷加強,社會力量辦學逐步興起。高等教育在整合中發展提高,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生從1997年的17.47萬人增至46.87萬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省政府撥款11億元,與教育部共建重點大學,其中9億元投入新組建的中山大學。“211”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一批學科的學術水平接近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廣東省急需的專業人才。

——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邁出新步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預計2002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達3760億元,與開始實行同口徑統計的1998年相比,年均增長28.9%。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規模較大、產業配套較齊全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業羣。軟件業發展迅速,軟件出口居全國第一。廣州、深圳、珠海、南海四個軟件園區建設勢頭良好。電子政務建設穩步推進,初步建立了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台。全省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進展順利。企業信息化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有了良好開端。廣州、深圳、汕頭等市的信用信息網試點建設初見成效。信息網絡安全保密工作水平提高。

——初步解決了山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交通和用水等突出難題,全省不同區域共同發展。籌集370多億元支持山區發展。從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財政專款,建立免收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制度,2002年安排4.4億元,全省已有103萬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享受全免費教育。省政府安排3億元改造老區山區1000所農村學校,籌措20億元解決中國小教育歷史欠賬問題。籌措16億元開展扶貧兩大會戰,實現了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機動車、通電話、通郵政和通廣播電視目標。籌措80億元用於山區、欠發達地區、省際高速公路以及山區普通公路網和山區航道建設。安排27.3億元專款建設粵東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工程、粵西雷州半島治旱、粵北石灰巖地區蓄水工程,逐步解決這些地區羣眾飲水問題。全省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示範作用增強,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發展的基礎條件明顯改善。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堅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474件和政協提案1986件。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依法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撤銷管理區辦事處,選舉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順利完成第一屆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紮實推進。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羣眾團體的聯繫,建立了省政府工會工作聯繫會議制度,民主渠道進一步拓寬。認真配合省人大常委會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清理、修訂、廢止了一批與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對外承諾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推進依法行政,規範行政執法主體及其行為,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進一步落實。普法教育、法律服務、監獄勞教工作得到加強。審計、監察、統計等工作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偷税騙税、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逃匯騙匯等違法犯罪活動得到遏制,信用建設邁出新步伐,市場環境逐步優化。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堅決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反走私鬥爭保持高壓態勢。國家安全工作更好地服務於改革與發展大局。全民國防意識不斷增強,國防動員、兵役徵集、民兵預備役和擁軍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軍政軍民更加團結,廣州、深圳等10個市、縣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深入開展學習鄧小平理論、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講”教育活動。加強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公民道德建設。“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告別陋習、走向文明”等觀念深入人心,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公民素質不斷提高。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廣州、深圳、中山、茂名、肇慶、南海和廣州市天河區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區)”,10個城市成為省級文明城市,並湧現了一批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和文明社區。文藝精品戰略和南粵錦繡工程取得豐碩成果,“五個一工程”再創佳績,山區文化建設工程、“文化藝術上山下鄉工程”五年工作目標順利實現。多層次、多形式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形成。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不斷髮展。城鄉愛國衞生、醫療服務、疾病控制、衞生監督和藥品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羣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成功承辦了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實現了“一流的設施、一流的環境、一流的組織、一流的成績”和“精彩、圓滿並具特色”的目標,取得金牌、獎牌、總分三個第一的好成績。人口自然增長率近3年來連續下降,保持10‰以下,為實現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達到全國中等水平的目標打下較好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認真貫徹國家宗教政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實施“九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取得成效。民政、人防、氣象、地震、檔案、參事、文史等各項事業都有新發展。

——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省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初步富裕。預計200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912元和11200元,五年年均實際增長3.8%和6.3%。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4.5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2.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提高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採取實在措施幫助困難羣眾解決住房難、就醫難、打官司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城鎮登記失業率在3%以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生活環境有所改善,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森林覆蓋率達57.2%。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廣東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我們的主要體會是:第一,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中央的要求與廣東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敢為人先,大膽試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二,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第三,必須堅持“穩中求進,有效增長”的經濟工作方針,着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第四,必須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努力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力。第五,必須緊緊抓住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全面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努力擴大有效需求,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第六,必須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同時,對山區、欠發達地區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促進不同類型地區共同發展。第七,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第八,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實行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在集中精力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實現兩個文明同步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各位代表,廣東省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省黨政軍民認真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廣東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廣東省目前的小康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經濟社會發展中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經濟體制有些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民收入增長較慢;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較突出;城鄉部分羣眾生活比較困難;人口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的任務依然艱鉅;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等。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2003年工作安排

今後五年是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充分利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機遇,充分把握國家繼續實行擴大內需方針和加快西部開發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20多年改革發展形成的後勁潛力,努力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戰略部署,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四大戰略,增創開放、產業、科技、體制、環境五大優勢,努力建設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建立文明法治環境,率先實現寬裕的小康。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強科技事業,推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有新進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珠江三角洲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東西兩翼經濟快速發展,山區全面實現脱貧奔康。

2003年是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實現“十五”時期各項目標的重要一年。要以繼承、創新、提高、發展為思路,努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不斷增強廣東省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外貿出口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5%。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強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在有條件的地方,引導和規範農户承包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調整種養結構,發展效益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臨海工業、濱海旅遊、海洋藥物、遠洋漁業、休閒漁業和“名、優、特”海洋養殖業。抓好商品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省級100家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户的能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抓好全省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促進鄉鎮企業體制創新,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完善城鄉規劃體系,依法加強管理。把推進城鎮化建設作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逐步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鎮化進程。推進户籍制度改革,以發展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擴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輸出機會,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從2002年起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每年資助5000名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技工教育。加快華僑農場體制改革。穩妥開展農村税費改革,進一步清理農村各種不合理收費,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嚴格農產品質量管理,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制訂省級農業標準,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逐步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廣良種良法。推進鎮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改善農業技術服務。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以中高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重點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流通中介組織。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籌措資金,做好計劃,爭取5年左右時間實現全省行政村通水泥路。對山區市縣列入省水利發展“十五”計劃安排的重點防洪工程、重點水利工程、山區市縣列入省計劃安排的支流江河堤圍陂壩修復工程以及山區小i、小ii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提高省補助資金標準。推進西江、北江大堤安全達標和潮州供水樞紐、高陂水利樞紐、珠江河口整治等工程建設。抓緊樂昌峽、灣頭水利樞紐建設前期工作。建設好缺水地區飲水工程和田頭蓄水工程。加強堤圍防護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水利現代化水平。保護農業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加大農村環境衞生治理力度,減少農業生產、加工和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

進一步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搞活國有經濟。完善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進國有資產優化重組。拓寬劣

企業退出渠道。符合條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都要實行股份制改造,放開股權比例,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強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規範產權交易行為,防止企業轉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廣國有企業經理人員公開招聘和選拔。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者業績考核體系。對企業經營者和技術骨幹,試行年薪制、期權制等激勵辦法,鼓勵和支持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繼續深化電力、城市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改革。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逐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施名牌帶動,培育一批國內和國際名牌產品。構建和完善以大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體系。重點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提高資本運作水平,整合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要素,延長產業鏈條,逐步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發展成為跨國企業。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扶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組織力量加強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攻關、應用、推廣,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鞏固提高製造業基礎地位。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大型連鎖經營、中高級批發市場和現代物流等龍頭企業發展。

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建設廣州、深圳、珠海、南海四個軟件園區,扶持重點軟件企業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龍頭企業。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產品設計、製造、管理、營銷、服務等的全過程應用。抓緊與電子商務配套的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山區信息化建設,省財政安排1.75億元,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山區“網絡到鎮、信息進村”。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發展民營企業作為增強廣東經濟發展後勁的一件大事來抓,對民營企業實行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努力為民營企業創業人員營造“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利”的良好發展氛圍。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財產和權益。省政府設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管理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引導和服務。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凡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規定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內對外開放的行業和投資領域,都對民營企業開放。加強民營科技園區建設,支持科技型、外向型、農業型、扶貧型和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發展。引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改善金融服務,積極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優化外貿出口商品結構,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發揮比較優勢,堅持以質取勝。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力爭在信息、家電、紡織服裝等行業培育一批出口名牌、著名商標。鞏固港澳、歐美日、東南亞等傳統市場,開拓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等新市場。擴大一般貿易出口,提高加工貿易水平,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戰略重組,培育和發展大型外經貿企業集團。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外經貿業務。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或合作開發資源。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出口。

繼續完善投資軟環境,提高吸收外資水平。加強外經貿、海關、税務、檢驗檢疫、金融、邊檢等部門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推進“大通關”建設,完善“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和深加工結轉監管新模式,營造安全高效通關環境。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網上服務系統,為外商提供投資申報的全過程服務。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政策,提高各種經濟園區建設水平,使之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擴大吸收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資金,吸引跨國公司、國際大財團到廣東省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採購中心。

提升廣東與港澳台經濟合作水平。增強優勢互補,把廣東的製造能力和資源優勢與香港、澳門、台灣的金融物流優勢、資金技術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融合起來,重點加強在製造、服務、物流、金融、旅遊等領域全方位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四、千方百計開拓國內市場,努力擴大有效需求

保護和培育消費需求,促進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高度重視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改善消費環境,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引導居民消費預期,擴大居民即期消費。規範壟斷行業和服務業的價格行為,全面推行明碼標價和收費公示制。促進形成旅遊、住宅、汽車、信息服務、智力開發、教育、體育健身、衞生保健等新的消費熱點。壯大會展業,培育會計、審計、法律、建設監理、房地產等中介服務。發展社區服務業。

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促進農民消費,擴大農村市場。繼續引導企業到中西部重點城市開展經貿合作,鼓勵各類企業到全國各地建立銷售服務點,着力開拓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市場。支持優勢企業到省外投資辦廠,引導企業開展資源投資型、資產型、科技型和基礎設施合作。

加大投資力度,促進民間投資。加快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遷建、惠州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業主招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能源、交通、供水、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建設。強化房地產一級土地市場供給調控,保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對限額以下的一般競爭性項目,凡屬於國家鼓勵和允許的,原則上將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返回目錄〗 五、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推進教育創新,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繼續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農村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撤銷鎮級教辦機構。積極穩妥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按期完成2000所老區山區農村學校改造任務。完善中國小“一費制”和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制度。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建設示範性普通高中。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加快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人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推進中國小信息化教育和英語教育,推廣普通話,探索課程和教材改革。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調整高校佈局,加強學科建設和專業調整,提高師資水平。建設廣州大學城和珠海等大學園區,實施高校“強校建設工程”。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社會辦學。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大學、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彙集機制。建設一批科技創新中心、開放式重點實驗室、開發基地和重大成套技術裝備製造基地。引導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爭取再建立10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創辦民營科技園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組織實施專業性的鎮級技術創新示範工程。發揮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技術市場。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區、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促進欠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推動技術創新。重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整體開發,吸引更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抓緊廣東科學中心建設。加強科普工作。 六、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山區開發和東西兩翼發展,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繼續推進珠江三角洲現代化建設。以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築珠江三角洲協作大平台,增強城市羣和產業羣的競爭力。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珠江三角洲產業整合,成為世界性的製造基地。建設和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市場體系。構建廣州、深圳區域性金融中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體系和城市功能,增強廣州、深圳的輻射力和吸引力。經濟特區在體制創新和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力促佛山成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廣東省第三大城市。

全面落實關於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提高山區國道、省道及縣通鎮公路補助標準,促進以公路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山區投資環境。加快山區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發展具有山區優勢的資源加工型、農產品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扶持山區發展一批前景好的工業項目。鼓勵扶持山區開發小水電。按照權責利對等原則,調整省屬7座水庫利益分配,其水電廠税後利潤實行省市二八分成。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山區貧困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組織好珠江三角洲對山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結對幫扶,重點扶持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難家庭。全面鋪開重點村脱貧奔康工作,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幫助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支持山區和革命老區實施“一鄉一品”項目。加大對山區、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今年起,省對市縣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採取“基數不動,提高遞增比例”辦法,一定五年。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一般性轉移支付遞增比例由10%提高到14%,其餘享受新增轉移支付補助的市縣年遞增比例由8%提高到12%。在省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準備金中安排100億元重點用於減輕山區和困難地區“中央專項再貸款”的還貸負擔。

增強東西兩翼和粵北經濟實力與發展後勁。加快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功能,改善投資軟環境,吸引外來投資,承接珠江三角洲輻射和產業轉移。千方百計壯大縣域經濟。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石油化工、電子、醫藥、造紙和資源型工業。推進海洋綜合開發,發展海洋經濟。利用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搞活農產品流通。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 七、全面加強信用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行政審批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務員信用承諾制度,形成高效、廉潔、誠信的行為規範。建立企業信用評價、監督管理、責任追究等信用制度,促進企業守法經營。建立規範的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制度,提高公民誠信意識。推動信用法規體系建設,加大失信懲罰力度。

努力建立規範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體系,促進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健康發展。完善對市場主體資格和市場行為等方面管理的政府規章。反對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依法規範市場准入和競爭行為。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適時開展區域性專項整治。加強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嚴肅查處做假賬和在建設工程招投標中弄虛作假等腐敗違法行為。整頓規範文化市場、娛樂場所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等營業場所。撤併公路收費站,嚴格收費管理。依法規範中介活動。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特、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制度,推行註冊安全員制度。抓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排除事故隱患,努力減少死亡事故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把維護社會穩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領導責任制和一票否決等制度。繼續嚴厲打擊各種暴力犯罪、帶黑社會性質的團伙犯罪、毒品犯罪以及搶劫、盜竊等多發性犯罪,集中整治治安混亂的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加大禁毒和戒毒力度,完善打、防、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長效機制。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嚴密防範、堅決打擊敵對勢力和“法輪功”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加強司法行政、監獄勞教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重視人民羣眾來信來訪,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妥善處置羣體性事件。依靠各方力量維護社會穩定。 八、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政府重要職責。通過發展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密集型企業、社區服務業,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勞動者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就業。完善掛鈎勞務扶貧制度,加強城鄉統籌,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門路。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利用非主業資產和閒置資產,多形式分流安置富餘人員。落實國家和省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建立就業援助制度,重點扶持大齡再就業困難羣體實現再就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發展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職業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開展多形式的再就業培訓。依法保護包括外來務工者在內的全體勞動者合法權益。

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做到應保盡保。健全社會保險“市級統籌,省級調劑,強化徵繳,規範支出”制度。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清收企業欠繳的社會保險費,建立各級財政補充社會保險基金制度,增強社會保險基金保障能力。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嚴格規範社會保險業務管理。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

關心困難羣眾生活。以供應廉租房為主,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全省城鎮現有住房特困户困難。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補助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資金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救助金。安排專項資金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和醫療補助,解決低保對象等困難羣眾的基本醫療救助。建立公職律師事務所,為困難羣眾提供法律援助。 九、加強税收徵管,強化財政監督

嚴格依法治税。深化税收徵管改革。繼續整頓和規範税收秩序,加大税務稽查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和查處偷、逃、騙、抗税行為。清繳企業欠税。推進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户建賬制度。加強反避税工作,提高涉外税收管理水平。

健全財政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和部門綜合預算管理。逐步統一公務員崗位津貼。全面實行政府採購制度。建立以國庫單一賬户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確保國企改革中關閉破產企業人員分流安置、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農業、環保等方面的支出。

整頓財經秩序,嚴肅財經紀律。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強化審計監督。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監督力度。擴大對省屬企業集團公司和重點基建項目委派財務總監,向財政性資金收支較大的省直行政單位委派財務總監。 十、落實環境資源保護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可持續發展

突出環境保護。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環保目標責任制。以保護飲用水源水質為重點,落實各流域水質保護規劃、各重點區域水污染整治計劃,強化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全流域整治珠江,對韓江、練江、鑑江、漠陽江、榕江等河流進行整治。堅決搬遷整治或關閉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污染源。加快城市和重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推進城市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加強對生產生活噪聲的監管。防治大氣污染,對現有燃煤燃油發電廠限期配套脱硫設施,提高城市機動車尾氣達標率。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工業污染源治理全面達標。切實治理污染嚴重行業,嚴格監管危險廢物,查禁進口廢物。發展環保產業。

加強生態建設和資源管理。做好全省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建設規劃工作。繼續抓好國家級、省級生態示範區和生態示範村建設。鞏固發展造林綠化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建設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生態林工程。重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強化山區作為全省生態屏障的戰略地位。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各種自然資源,建立健全國有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堅持耕地、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用地,實現耕地佔補平衡。保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帶、珊瑚礁等生態系統。建設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區。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氣象、地震預測預報,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構建“數字廣東”地理空間框架。

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水平。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新修訂的《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計劃生育村(居)民自治。開展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加強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管理與服務,建立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工作機制。重視解決老齡人口社會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問題。關心支持殘疾人事業,推進殘疾人康復和就業。 十一、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深入宣傳學習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圍繞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文化產業集團化建設。扶持省重要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支持文藝院團改革和發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幫助山區、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事業。積極參加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繁榮文藝創作,創造嶺南優秀文化品牌。推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羣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以鄉鎮帶村莊,實現先進文化“進村入户”。加強對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促進公民道德素質提高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深入開展多種形式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示範工程,推動各類企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建立和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作用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多方聽取人民羣眾意見和要求。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完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完善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認真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增強公職人員的依法辦事能力和公民的法律素質。規範法律服務。做好行政複議、應訴工作。繼續開展對省直行政機關執法權的核準、界定和公告,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進一步清理、修訂、廢止與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對外承諾不一致的地方政府規章。配合人大做好立法工作。

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逐步建立農村衞生服務新體系。從2003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農村衞生專項資金1億元,用於支持山區欠發達地區公共衞生建設。深化城鎮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發展民營醫療機構。建立健全衞生監督執法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整頓規範藥品市場與醫療機構。規範和擴大藥品、醫療器械集中招標採購。加強學校食品衞生和工礦企業衞生管理。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努力建設體育強省。發展羣眾體育事業,構建親民、便民、利民的體育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培養優秀體育人才,提高競技體育國際競爭力。發展體育產業,培育體育市場。提高統計工作服務水平。抓好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公民國防意識。重視和加強國防建設,提高國防動員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水平。完善防空設施建設管理。做好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加強民間組織管理。繼續重視和做好外事、僑務、台務、檔案、參事、文史等工作。

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尊重和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禁止亂建廟宇和露天佛像,打擊邪教和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滲透活動。

加快婦女兒童事業發展。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尤其是保障婦女參政議政、勞動就業等權利。提高婦女兒童保健水平,重視兒童培養。建立完善生育保險制度。重視非公有制企業中女工權益保護問題。 十二、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推進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強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搞好公共服務、創造公平環境的職能。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審批程序,實行辦事公開。

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凡不涉及國家安全和保密以及法律法規規定事項,政府機關作出的對社會公眾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定,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過程和出台的政策,以及羣眾普遍關心的事項等,都要通過適當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加強政風建設和廉政建設。落實“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切實轉變作風。精簡會議和文件,狠抓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的檢查落實。注重調查研究,努力為基層和羣眾解決實際問題,多辦好事實事。發揚艱苦奮鬥優良作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辦事。強化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監察。堅持勤政廉政,乾淨幹事。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進一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素質和服務水平。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順利完成了“九五”計劃,併為實施“十五”計劃開創了良好局面。中共十六大的勝利召開,為我們展現了更加光輝的未來。我們一定要以中共十六大精神為指針,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廣東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

【第3篇】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線學習答題活動工作總結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和省市縣《關於組織開展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線專題學習及答題活動的通知》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我局組織文化系統幹部職工認真學習通知精神,在系統內部積極開展此項活動。現將活動情況彙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高度重視。我局高度重視本次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線專題學習及答題活動,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領導具體抓,精心部署,落實專人負責,組織文化系統幹部職工充分利用電腦平台進行專題學習及答題。

二、多措並舉,切實抓好專題學習及答題工作。根據《關於組織開展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線專題學習及答題活動的通知》要求,我局採取多項措施,一是立即印發文件給各館,再次強調此次專題學習及答題的重要性;二是召開會議,號召全系統幹部職工參與專題學習及答題活動;三是組織文化系統全體幹部職工利用電腦平台進行專題學習及答題。

三、狠抓落實,積極投票。我局根據工作實際,積極專題學習及答題活動,答題參與面達100%。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線學習答題活動

【第4篇】市政府工作報告(6)工作總結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一年的發展成績

過去的一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全*人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主動適應宏觀調控,齊心協力,奮發有為,戰勝了比預料多的困難,取得了比預料大的成績。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28.96億元,增長16.5%;財政總收入36.4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10億元,分別增長18.2%和2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93億元,增長16.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22億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3元,實際增長14.6%;農民人均純收入8077元,實際增長12.3%;城鎮登記失業率3.9%;人口自然增長率3.92‰。縣人大批准的主要預期調控目標全面實現,50項重點工作和實事工程也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農業基礎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3%和15.9%。大田畝均產值3050元,增長8.9%。農產品加工值率由上年的1.2?1提高到1.25?1。新增外拓農業基地40.6萬畝。土地二輪承包完善工作順利完成。工業經濟快中趨好。完成工業投入106.50億元,增長24.3%;非紡產業投入比重上升10.6個百分點。實現銷售1100.81億元,增長27.8%。完成建築業施工產值258.90億元,增長27.3%。3家企業成功上市。紡織業網絡化製造應用公共服務平台開通運行。品牌爭創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2只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1只商標獲國家馳名商標稱號。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商貿服務業發展加快。成功舉辦了“紡博會”、“紡織峯會”和“蘭博會”。汽車交易市場、笛揚路商業步行街等建成開業。華聯國際商貿城二期基本建成,中國輕紡城市場升級改造一期、大型企業總部建設進展順利。旅遊總收入19.16億元,增長15.3%。輕紡城市場成交額258.20億元,增長5%。信用聯社改制順利完成。供銷社體制得到創新。開放型經濟難中有進。完成自營出口32.16億美元,增長35.9%,絕對額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加工貿易出口增長137%,實現歷史性突破。以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為重點,全縣實現合同利用外資4.54億美元,增長26%;實到外資2.51億美元,增長9.1%。新設境外窗口28家。

城鄉建設呈現新貌。完成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64.43億元。裕民東路等城區十路十二橋竣工通車,羣賢路等綜合改造基本完成,興華路等十條市政道路建設全面啟動,城市路網進一步完善。明珠文化廣場投入使用,給排水等市政工程建設加快,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實施道路潔淨、暢通工程,古運河整治、新開河二期建設等基本完工,新增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城市環境進一步優化。杭甬運河紹興縣段一期、柯袍快速幹線一期、紹大線綜合改造、杭衢高速公路連接線一期和山區五路等工程相繼完工。通村公路通達率和硬化率在全省率先達到兩個百分之百,縣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村村通公交”目標提前實現。生態縣建設全面啟動,環保工作得到加強。再次榮獲全省水利“大禹杯”金獎。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新成績。全縣城市化水平達到46.7%,提高了10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以“七藝節”為契機,豐富羣眾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新型農村廣播發展工程有序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村級分配網改造全面完成。一批文史檔案書籍整理出版。西藏民族中學落成開學,鑑湖中學新建和職教中心擴建等工程相繼完工,財政性教育投入資金達到5.13億元,增長40.7%。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92.5%,大學聯考上線率達到98.3%。淨增各類人才4182名,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3.5%。國土資源管理得到加強。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成果得到鞏固。民政、統計、人民武裝、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老幹部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人民生活加快改善。新增城鎮就業崗位9202個,3829人實現了再就業。實行按計税工資徵繳養老保險金,參保人員15.8萬人。工傷保險擴大到非公有制企業,參保人員1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4.2%。13.2萬被徵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88.1%。安置房交付使用6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77萬平方米。50%的村開設了便民放心店。85%的羣眾用上了統一標準的自來水。

民主法制得到加強。“平安柯橋”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司法調解工作得到加強,一大批社會矛盾得到化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網絡進一步健全。突出科技強警,注重治安防控,堅持“嚴打”整治,改進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社會繼續保持了和諧穩定。深化職務犯罪預防機制,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反腐倡廉工作深入開展。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清理行政許可事項,推進三輪審批制度改革。實行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試行人大代表旁聽政府常務會議制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積極探索更好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的新路。

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

過去一年的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幹部羣眾,在縣委的領導下,迎難而上,紮實苦幹的結果。作為政府,最主要的就是始終圍繞年初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致力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年”和“外貿轉型年”活動為抓手,推進經濟在科學發展中平穩較快增長。圍繞農民增收,免徵種養業農業税,扶持糧食生產,以現代農業新理念加快發展加工農業和休閒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制訂發展規劃,實施重點項目,推進商貿服務業加快發展。堅持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推進“染整革命”,扶持服裝家紡業,加快發展非紡業。主動適應國家出口退税政策調整,引導企業提高出口效益,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大張旗鼓開展以節地、節水、節能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活動,推進標準廠房建設。開展科技對接,加強科技攻關,實施品牌戰略,倡導管理創新,鼓勵企業上市、併購和重組。充分發揮濱海工業區、柯橋經濟開發區作用,完善基礎配套,改進招商工作,促進發展的空間更集中、項目更優選、投入更有效。

致力城鄉統籌。以“城建形象年”活動為載體,加快城市建設,加強城市管理。突出規劃引導,編制出台“一主三副兩羣四十個中心村”的城鄉統籌發展總體規劃和南部山區發展總體規劃。突出以城帶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實施“雙十工程”,更好地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突出制度創新,推進農村“三有一化”工作的經常化、規範化;建立山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大財政對山區發展的扶持力度。突出資源保護,編制礦山資源開採規劃,切實依法加強國土資源管理。

致力社會進步。以創建國家衞生縣城和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和文化村創建活動。注重教育資源整合,加快教育網點調整,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辦學經費投入,積極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實施山區四鎮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育,切實解決來紹創業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完善傳染病疫情網上直報制度,積極構建公共衞生應急體系。加強社區衞生服務建設,落實聯村醫生責任制,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編制生態縣建設規劃,出台具體實施意見,開展清潔生產試點,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圍繞依法行政和建設“平安柯橋”,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致力民生改善。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傾聽民意,把羣眾的迫切願望和利益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探索建立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圍繞消費安全,實施食品藥品飲用水放心工程,推進“三網一制度”建設,深化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開展“城中村”、“園中村”等改造和移民下山工作,努力推進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在鞏固五大基本保險的同時,深化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圍繞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幫,努力做好幫扶工作,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

兩年以來,特別是過去一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深切地感到,新形勢下的政府工作,必須順勢應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始終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務實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真心真意當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必須提高效能,增強時間上的緊迫感、發展上的落後感和責任上的壓力感,強化行政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意識,努力錘鍊作決策、抓落實的能力。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方面,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特別是在宏觀調控繼續和wto後過渡期的新形勢下,低成本競爭優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導產業贏利能力下降,企業虧損面擴大,財政增收壓力加大;經濟結構層次較低,紡織業內部結構單一,非紡產業比重不大,三產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要素供給不足與利用率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企業用工特別是服裝企業熟練工緊缺。城鄉建設方面,城市功能培育力度欠大,化解拆遷難題的辦法不多,部分工程的進度和質量管理有待加強;城鄉之間、平原與山區之間發展的差距還在拉大;農村環境的髒亂問題仍較嚴重;水生態的保護建設亟待加強。社會穩定方面,影響穩定的因素仍然不少,流動人口的管理難度加大,侵財性案件呈上升勢頭,赴省去京上訪時有發生,安全事故隱患不少。人民生活方面,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繼續拉大,部分羣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政府自身建設方面,職能轉變的任務仍然很重,特別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尚未完全到位;公務人員的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改進,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有的公務人員事業心責任性有所淡化,心態浮躁,辦事拖沓,怕得罪人;領導幹部違法違紀現象仍有發生。

我們一定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採取切實措施,着力予以解決。

今年工作的總體安排

各位代表!紹興縣的改革發展,正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至關重要的加速轉型期、不進則退的激烈競爭期和矛盾凸現的嚴峻考驗期,這是挑戰,更是機遇;紹興縣的經濟和社會事業,正面臨一道高起點發展中的“坎子”,奮力跨過這道“坎子”,就可迎來一片嶄新的天地。

我們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落實縣委十一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繼續堅持“保強爭優,統籌發展”工作主題,緊緊圍繞“調優經濟結構,加快城鄉統籌,促進社會進步,更重民生改善”工作主線,紮實開展“結構升級攻堅年”、“外貿轉型強化年”、“城市功能建設年”和“全面改革推進年”活動,以充滿必勝的信念和愈難彌堅的鬥志,負重奮進,善作善成,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建議今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調控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1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65‰以內。全面超額完成“十五”計劃,為“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切實提高經濟質量。

以提高經濟質量為中心,促進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優化各大產業內部結構,加快培育發展税源經濟,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綜合實力。

大力調整工業結構。下定決心,鍥而不捨,做高做精紡織業,做大做強非紡業,厲行產業發展導向目錄,促進服裝、家紡和非紡增量提質,印染減量提質,織造控量提質,化纖穩量提質,着力優化行業結構。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創建和營銷工作,切實提高產品附加值,着力優化產品結構。引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鼓勵開展併購重組和上市工作,促進資本和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堅持扶大與育小並舉,扶持發展中小企業,着力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充分發揮開發區的主戰場作用,集約要素供給,加強設施配套,調整投入方向,加快投入產出,着力優化投入空間結構。

加快發展商貿服務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細化規劃,出台政策,加快構建“一主三副”、覆蓋城鄉的商貿服務業體系。按照“與促進市場升級、促進消費、促進城鄉統籌、打造‘兩大中心’相結合”的總體要求,以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為重點,以高檔賓館飯店建設等重點配套項目為抓手,進一步提高人口集聚度,鞏固提升市場、餐飲、旅遊等傳統商貿業,加快發展物流、娛樂、會展、連鎖經營、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政策,深化改革,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鞏固拓展縣外糧食基地,確保糧食市場穩定。科學規劃,加強激勵,促進農莊經濟發展的新突破。穩步推進土地流轉,繼續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園區建設的新突破。注重特色,培育品牌,促進加工農業發展的新突破。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定不移推進外貿轉型,引導鼓勵企業在鞏固做優一般貿易的同時,加快發展加工貿易,大力提高加工貿易增值率;提高非紡產品和品牌產品的出口比重;努力開闢國際主流市場;做好應對反傾銷等工作;重視關鍵設備、原輔材料、人才和技術的引進。突出選商選資,改進招商方式,着重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高新技術、非紡產業項目,努力實現利用外資內資規模、質量和水平的新突破。出台政策,優化環境,加強對境外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圍繞結構調整的重點,繼續整合和優化配置政策資源,重點支持紡織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鼓勵建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基礎的非紡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引導企業加強產學研科技對接,積極引進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努力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

着力緩解要素制約。繼續探索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有效機制,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深化集約用地“十法”,大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嚴格落實“雙控”指標,積極爭取“戴帽”指標,推進工業用地公開出讓,着力緩解土地要素制約。加快推進電力設施建設,切實加強有序用電,充分挖掘電力資源,着力緩解電力要素制約。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有效信貸投放,引導企業拓展融資空間,積極引進股份制銀行落户我縣,着力緩解資金要素制約。

企業家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是調優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的主力軍。要樹立典型,表彰先進,進一步造濃尊重企業家、關心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社會氛圍。要加強教育,積極引導,努力激發他們辦好企業、壯大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他們誠信經營、依法納税、保護環境、關愛職工、熱心公益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二、加快城鄉統籌步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以“遷址建城”五週年為契機,以基本建成現代化中等城市框架為目標,以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加強城市建設,加快以城帶鄉,切實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努力構築城鄉互動共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格局。

着力培育城市功能。完善柯北新城道路系統,促進城區路網溝通。推進城區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推行垃圾袋裝化,提高污水和垃圾的收集率。加快推進城區商貿重點工程建設。加強鑑湖—柯巖旅遊區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工作,紮實推進道路等基礎設施和賓館等功能項目的建設。把握土地政策,降低商務成本,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城中村”等改造,進一步緩解羣眾的住房困難問題。加強引導和調控,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紮實開展城區違章建築、交通秩序、流動攤販、馬路市場和户外廣告整治工作,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

推進“三大副城”建設。加快濱海工業區市政、管理、社會事業等設施的配套建設,確保一期區塊初步建成,商貿核心區塊初具規模。加快錢楊副城整合步伐,爭取在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等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實施平水副城建設規劃,加快基礎設施、休閒旅遊項目建設,主動接受市區輻射,更好集聚山區要素。

促進農村特別是山區的發展。突出環境整治和設施配套,繼續紮實推進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鞏固提高“村村通公交”水平,努力為羣眾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針對山區實際,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鼓勵發展家庭經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穩步推進移民下山,紮實推進小流域治理,基本實現山區羣眾飲上潔淨自來水的目標。

切實加強資源生態保護工作。以珍視稽山鑑水、保護“真山真水”為重點,進一步推進生態縣建設。認真搞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切實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管。推進廢棄礦山石料場的復綠和利用工作。以城市、集鎮、村莊和路河沿線等為重點,廣泛開展全民植樹活動。規劃啟動縣級垃圾處理工程。加強污水收集處理工作,加強水源、水系、水質保護。積極推行中水回用。深入持久開展“清水河道”建設工程,力爭今年有一個良好的開頭,確保三年目標的圓滿實現。

三、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深化改革,鋭意創新,紮實深化“文化大縣”創建工作,全面提高社會事業的效益和水平,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新支撐,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新環境。

抓引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圍繞創建國家衞生縣城、全國文明城市目標,加強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大力營造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圍。突出整合提高,鞏固面上“雙建設、雙整治”成果。樹立典型,提高質量,全面深化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發展造勢和思想引導。大力倡導艱苦創業、勤儉節約、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造氛圍,推進文化事業。加大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使用管理好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明珠文化廣場。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廣播的全覆蓋。以文藝調演為抓手,豐富和活躍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活動。繼續大力整頓網吧、電子遊戲、音像製品等文化市場。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整合文化資源優勢,探索發展文化產業。全面推進以文獻資料的整理出版、文物古蹟的保護利用、文化傳統的繼承弘揚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工作。紮實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提素質,推進教育現代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培育和引進一批名優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突出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前教育,高標準、高質量抓好九年制義務教育,進一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優勢,積極促進職業、成人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對接。繼續加大教育投入,穩步推進教育網點調整,深入開展標準化學校創建活動。

促深化,推進衞生和人口與計生事業。堅持“讓羣眾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衞生工作總思路。健全完善公共衞生應急處置預案。調低起報點,擴大受益面,創新繳費方式,優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社區衞生服務的質量。推進醫療衞生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資衞生事業。創新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機制,進一步鞏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成果。

四、全力改善羣眾生活,切實維護羣眾利益。

堅持以羣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為重點,從羣眾最關心的事情入手,進一步做好社會就業、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努力建設和諧社會。

促進城鄉居民就業。以被徵地農民、山區農民、轉崗職工、困難羣眾和大中專畢業生為重點工作對象,以就業培訓和就業推介為主要工作手段,進一步加強就業服務工作。以合同管理為基礎,糾紛調處為重點,工資兑現為標準,進一步健全欠薪預警長效機制,妥善調處勞動爭議案件,切實加強勞動管理。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深化農村“三有一化”改革,全面落實“即徵即保”政策。堅持按工資總額徵繳養老金的制度,以應保未保企業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鞏固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逐步推進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兩費合徵、兩保合一。繼續推進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工作。認真做好因病致貧、因殘失業、因災受困人員的救助工作,廣泛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

做好社會穩定工作。下移工作重心,積極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不斷探索治安防控新路,加快完善快速反應機制,繼續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全面落實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嚴重暴力犯罪和惡意偷漏税、逃廢債務及破壞生態環境等違法犯罪行為。健全工作機構,嚴格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推進普法宣傳和法律援助。重視在服務羣眾的同時教育羣眾。嚴格要求,依法保護,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基層幹部。依法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落實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切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依法做好村委會換屆工作。進一步增強國防動員能力。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秩序的整頓規範工作,全面推進“三網一制度”建設,確保食品藥品等消費安全。

圍繞上述四個方面工作的總體安排,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抓好50項事關我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和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重點工作和實事工程,逐步使重點工作落實和實事工程建設走上制度化、經常化、規範化的軌道。

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讓人民滿意,是我們工作的最高目標。我們將紮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對廣大公務人員的教育,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始終堅持牢固的羣眾觀,繼續按照建設法治型、開放型、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改革創新,加快職能轉變。嚴格依法行政,進一步落實行政許可法,不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規劃體制改革,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統籌的理念,搞好“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嚴格依法徵税,推進税負公平,做到應收盡收;優化支出結構,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設公共財政;認真落實新一輪縣鎮財政體制。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職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深化統計改革,加強統計隊伍建設,加大統計執法力度,加強國民經濟運行的監測,高質量完成第一次經濟普查。進一步探索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最大限度地實行政務公開。堅決貫徹縣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更好接受監督。

堅持求真務實,切實改進作風。致力倡導尊重羣眾、順應規律,雷厲風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大力弘揚負重奮進、攻堅克難,吃苦耐勞、敢於勝利的工作精神;合力養成堅持原則、敢於負責,以身作則、各司其職的工作風格;努力營造勤奮學習、積極探索,民主團結、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全力提高駕馭複雜局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盡力完成一切有益於人民羣眾的工作任務。

堅持標本兼治,自覺清廉從政。健全機關效能建設長效機制,深入開展行風建設。依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完善政府採購制度、招投標制度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制度,健全收支兩條線管理,切實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強化監察、財政和審計等行政執法監督,抓好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加大對重大工程、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的審計監察力度,加大對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增強“過緊日子”的意識,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厲行節約,反對鋪張,集中財力搞建設,集中物力謀民利。

各位代表!發展才有發言權,落實才能真發展。身處關鍵時期的關鍵之年和完成本屆政府任期目標的承上啟下之年,我們心潮澎湃,激情燃燒。我們全體政府組成人員首先是領導人員,一定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意識和良好的公僕形象出現在紹興人民面前,管好自己,帶好隊伍,幹好事業。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縣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堅定信心,務求落實,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更高水平上的新跨越,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市政府工作報告(6)

【第5篇】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工作總結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充分發表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温州跨世紀發展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領導下,與時俱進,奮力開拓,較好地完成市九屆人大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開創了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605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055億元;年均增長12.6%。財政總收入由38.7億元增加到126.3億元,增長2.3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5.9%。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8.7:58.5:32.8調整為5.3:56.7:38。工業經濟加快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國際性輕工城建設開局良好,“十個一批”工程逐步啟動,輕工行業整體實力明顯提高,創建了一批國字號生產基地。產業園區集聚作用日益增強,重點工業園區實現產值所佔的比重達60.5%。“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成效顯著,獲得中國名牌4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國家免檢產品42個,温州產品質量形象得到有效改觀。建築業發展水平提高,2項工程摘取“魯班獎”。農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深入實施,效益農業得到較快發展,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糧經產值比由61:39調整為34.3:65.7。第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商貿、旅遊、會展、房地產、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業等持續快速發展,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成功舉辦首屆“輕博會”。

改革開放催生新活力。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明顯增強,被聯合國工發組織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職工勞動關係處理為重點,國企改制面達95%。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39家企業路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基本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積極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率先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全國金融改革綜合試點開始實施,財税、投融資、流通、醫藥、價格和住房制度等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力推進“信用温州”建設,在國內率先建立企業信用服務平台。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果。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去年實現出口總額26.5億美元,五年問增長4倍,實際利用外資累計3億美元。充分發揮在外温州人優勢,有效地放大了温州經濟。

現代化大都市雛型開始顯現。調整市區行政區劃,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發展空間得到擴展,建成區面積由68平方公里擴大到125平方公里。新中心區開始出形象,完成舊城改造216萬平方米,新增綠地366萬平方米、城市道路343萬平方米,開展温瑞塘河綜合整治,城市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副中心城市和一批現代化城鎮發展加快,城市化水平達53%。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9.8億元,是上個五年的2.3倍。建成珊溪水利樞紐工程、温州電廠二期、中央直屬糧食儲備庫、洞頭五島相連等省市重點工程項目119個。用台温、金麗温高速公路建設全線推進,進入全省四小時交通圈。温州(洞頭)半島工程順利開工。温福和甬温鐵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緒。電話號碼在全國同類城市率先升8位。城鄉基礎設施由制約型向初步適應型轉變。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成果豐碩。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城市稱號。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進步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64項,9個縣(市、區)進入全國科技先進縣行列。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向高標準邁進,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化,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從 5l.4%提高到79.5%。民辦教育發展迅速。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温州大學城初具規模,温州醫學院、温州師範學院、温州大學、温州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高校順利遷入。衞生事業發展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温州博物館、科技館、廣播電視大廈、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相繼建成。成功承辦了第十二屆省運會。計劃生育工作取得較大成績,計劃生育符合率達到95.6%。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人民武裝和人事、民政、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口岸、統計、物價、檔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績。中央、省駐温單位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市進一步深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效。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市政協發揮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23件、政協委員提案2638件,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羣眾團體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城鄉居民生活顯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34元提高到1459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3658元提高到5091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增長1.9倍,人均達到10088元。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10.8和3個百分點。城鄉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快速增長,每百户轎車、電腦、手機擁有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4.7歲。率先實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欠發達地區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扶貧攻堅成效顯著。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温州歷史上綜合實力提高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羣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五年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將為歷史所銘記。在此,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於部和駐温部隊官兵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以及所有關心温州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温州在發展中仍然面臨着不少矛盾和問題,政府工作中也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產業層次不高等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土地等重要資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劇;利用外資工作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城鄉居民的生活仍然比較困難;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環節;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特別是政府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門服務意識差、辦事效率低,致使各方面對發展軟環境不滿意。如果不迅速扭轉這種局面,温州將喪失優勢和機遇,直接危及可持續發展。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採取過硬的措施,紮紮實實地予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戰略重點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我國新世紀發展確立了新的奮鬥目標。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既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更面臨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東南沿海大商港、國際性輕工城、最具活力的開放城市和濱海山水文化名城。

今後五年,按照市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戰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到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確保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1%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集聚輻射功能明顯增強,努力使温州成為浙南閩東乃至更大範圍城市羣中的“領跑城市”。

-- 現代化大都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凍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初步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形象。基本建成樞紐型、功能型基礎設施體系,城鄉一體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達到60%。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基本普及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形成較為完善的現 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衞生體系。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穩定低生育水平;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的提高,生態環境總體質量居全國領先水平。

--人民生活邁向富裕的小康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物質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寬鬆的創業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舒適的人居環境。

新的形勢和新的目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市第九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以建設富裕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主線,全力實施“一港三城”戰略,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推進改革創新,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努力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一)圍繞建設“國際性輕工城”,加快建立新型產業體系。把握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加速的趨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努力保持一、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加快建設國際輕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和創新基地。對照國際著名輕工城市的發展軌跡,加強技術創新、品牌塑造、專業化生產、國際化運作等方面的戰略研究,加快實施“十個一批”二工程;進一步做大園區、做強企業、做優產品、做活市場。從“大温州”概念出發;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調整產業佈局,逐步形成“一核、三帶、四區”產業佈局框架。加大工業園區的整合力度,高起點、大手筆規劃建設4oo平方公里的沿海工業區,形成沿海產業帶,實現更高層次的產業集羣,成為全省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培育行業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規模企業利用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優勢,加強與國際輕工名牌企業的合作,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能支撐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產業排頭兵,到2022年,全市輕工百強企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提升發展水平。深入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戰略,重視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發揮信息化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組織區域支柱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提高輕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加大對品牌的保護和提升力度,做大“名牌經濟”,使全市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全國免檢產品的擁有量有較大提高。積極推進市場營銷方式的創新,擴張市場網絡,推動更多的輕工產品“走出去”,使温州成為國內外大企業、跨國公司的供貨基地和採購中心。在加快發展輕工產業的同時,重視其他工業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低壓電器、化工、泵閥、汽摩配等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產業,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快更好發展。有重點地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形成初具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羣。

緊緊圍繞為國際性輕工城建設服務,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構築綜合服務平台,建立一批各具行業特色、面向全社會的信息中心、技術研發中心、質檢中心、產品展示銷售中心,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基本建成雙嶼、南白象、龍灣港區三大物流中心,引進國內外著名物流企業,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推進商業佈局和經營業態調整,建成楊府山中央商務區和大西洋商貿中。心等區域性購物中心,增強現代商業的集聚、輻射能力。以“輕博會”為龍頭,發展具有國際影響的“品牌會展”、“特色會展”,提高會展業發展水平。以“山、水、文、商”為主題,整合旅遊資源,加強區域合作,積極開發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拓展海內外市場;把我市建設成為浙江南部旅遊出入境的中心城市。大力發展金融、房地產、信息、中介等服務行業,爭取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年提高l上個百分點。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構築新型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一港三城”戰略的必然要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區域化佈局,大力發展都市型、生態型、創匯型農業,推動效益農業發展再上新台階。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重點扶持一批帶動性強、覆蓋面廣的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機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糧食安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按照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和創新農村經營體制,穩步推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全面推進農村税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切實保護農民利益。重視解決失上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把推進城市化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城市化推動現代化,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加快構築大都市框架。以規劃為龍頭,實行東拓、南接、北連,把瑞安、樂清、永嘉、洞頭納入大都市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調整產業佈局,通盤規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速温州(洞頭)半島工程建設進程,形成向東、跨江、面海的組團式城市發展態勢。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爭取五年內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80萬;加快中心城區“退二進三”的產業轉換,明確城市各片區的規劃定位,促進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的形成和發揮。基本完成3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建設,使其成為輻射功能強、現代氣息濃、人居環境優,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新區。以產業為依託,合理調整城鎮佈局,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補和小城市佈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加快鰲江流域城市建設步伐,充分利用平陽、蒼南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和人口轉移,促進温州南翼經濟的發展。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爭取五年內完成交通主於道沿線和經濟發達村鎮的整治改造任務。

根據東南沿海大商港的定位;儘快把我市建設成為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全力抓好温州港開發建設,努力實現從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戰略性轉移。加快狀元存、南嶽、七裏、龍灣等港區建設,完善集疏運網絡和口岸功能,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業務;到2022年爭取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000萬噸,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150萬標箱,為買現遠期“331”發展目標,建成現代化沿海主樞紐港和集裝箱重要港口奠定基礎。加強飛雲江、鰲江的整治和港口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全力實施“百項千億工程”,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的網絡化程度、現代化水平和綜合服務功能。計劃五年實施重大項目103項,完成投資1300億元以上,加快建設與大都市相適應的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等關鍵性基礎設施。交通方面,建成温福鐵路和甬温鐵路温州段,儘快啟動新機場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形成海陸空配套、快速通暢的對外大通道;着手軌道交通、甌江過江隧道等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文成泰順公路和繞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市內交通網絡建設,完善城市道路框架,構築城市捷運系統,實現全市二小時交通圈和都市區半小時交通圈。能源方面,建設裝機容量24o萬千瓦的温州第二電廠,5o萬伏用温、温南、温東輸變電等工程;建成温州電廠三期。水利方面,建設城市防洪工程、楠溪江水利樞紐工程等重點項目,實施“千庫保安”和“萬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抓好山區小流域治理。大力實施圍墾工程,完成造地15萬畝以上,有效增加後備土地資源。

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着力打造“綠色温州”。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進一步理山治水,顯山露水,逐步構築城市“三環綠色生態圈”。在內環,加快建設温州樂園、九山公園、匯昌河水上公園等,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到2022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綠地率達30%。在中環,搞好城市“綠核、綠心”建設,建成以大羅山與三烊濕地為核心的温州城市生態園;加強對沿海灘塗濕地和洞頭、靈昆、七都三島“海上公園”的保護性開發,深度開發楠溪江景區,加快構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江六岸”的生態公益帶和城市景觀帶。在外環,建設北雁蕩山、四海山、玉蒼山、烏巖嶺四大城市“綠肺’,形成大都市遠郊生態屏障。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並重,抓好温瑞塘河綜合整治、珊溪水系保護和重點片區污水治理;以優化能源結構、減少顆粒物、治理機動車尾氣為重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進一步改善城鄉生態環境。

以城市化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圍繞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目標;充分發揮“漁、港、景、油、塗'五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漁業、臨港產業和海洋旅遊業,提高海洋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將海洋資源優勢轉變為海洋經濟優勢。把推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來抓,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大力實施人口遷移、產業培育、環境優化、山海協作四大工程。加快山區人口的遷移和集聚,建設一批下山移民新區,拓寬勞務輸出渠道;欠發達鄉鎮的勞務輸出及隨遷人口要達到並穩定在 80萬人以上。充分發揮山區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建成文成、泰順2個生態縣,使之成為温州大都市的“後花園”。把欠發達地區的扶貧開發區建到發達地區;走異地工業化的道路,切實解決下山羣眾的就業問題。統籌規劃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700公里通鄉公路、1500公里通村公路改造任務。實施山海協作,加強掛鈎扶貧,促進共同富裕。到2022年,努力實現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

(三)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圍繞建設最具活力的開放城市,激活經濟主體,增強發展力和創新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使温州真正成為創新之城、活力之市。

以金融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開展金融改革綜合試點,通過建立國有銀行小額貸款營銷機制、對城市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重組改造農村信用社、深化存貸款利率改革、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制、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為經濟發展搭建通暢、高效的金融平台。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制,推動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積極支持資產質量較高、競爭能力較強、發展前景較好的公有制企業加快發展。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加快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發展資本經營,促進產權整合、企業集聚和產業放大。積極穩妥地實行事業單位改革改制。深化財政、國有資產管理、投融資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形成規範、有序的經濟管理體制。

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認真研究世貿組織規則,充分利用過渡期,加快形成與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提高對各類國際貿易糾紛的預警、應對能力。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突出温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類開發區在對外開放、吸引外資中的龍頭地位,推動優勢企業與跨國公司、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嫁接重組,全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一批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積極發揮“三胞”的作用,做好吸引僑資、台資的文章。力爭五年合同利用外資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壯大外貿經營主體;實施“大通關”工程,努力擴大外貿出口。至2022年,夕貿出口總額達到60億美元,比2000年翻兩番。開拓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新領域,鼓勵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投資;設立研發中心和營銷窗口,廣泛開展加工貿易和合作開發資源。

做足做活温州人文章,努力把温州人經濟轉化為温州經濟。通過各地温州商會和搭建世界温州人大會這一平台,充分利用200萬在外温州人這一獨特資源,努力為温州經濟發展服務。鼓勵更多有條件的温州企業和温州人“走出去”,完善温州之外的營銷網絡,把更多的温州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積極發揮在外温州人的作用;搞好外引內聯,將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引進温州,努力把温州人“細胞”活力變成“肌體”力量。

積極參與國內地區間合作,以對內聯接促進對外開放。發揮我市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多領域開展經濟合作與交流,努力實現市場相通、體制相融、資源共享、人才互通和產業互補。繼續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搞好對口幫扶工作。

(四)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要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和內容,全面深化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力爭首批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積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民道德體系。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温州人精神,並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着力塑造新世紀温州人的新形象。堅持依法治市,進一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健全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等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努力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和水平。加大城市綜合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規範高效的城市管理體制。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嚴打”鬥爭和專項整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努力打造“平安温州”。切實抓好禁毒工作,遏制毒情蔓延勢頭。重視羣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強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積極化解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加快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事業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產業部門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組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開發聯合體,搞好企業技術研發中心、行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温州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完善產權交易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信息處理技術,深度開發經濟、社會等各類信息資源,加快建設“數字温州”。堅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促進我市從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人口大市向人力資源強市轉變。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強化地方政府為主的分級辦學責任制,繼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高標準、均衡化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礎教育達到同期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快發展各種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構築開放性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建成學習型城市;全面建成大學城,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大學來温辦學,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高高等教育辦學層次。深入實施新世紀人才工程,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關鍵環節,抓好留學生創業園區和博士後流動站建設;培養和引進一大批我市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科技人才、現代管理人才和精通國際經濟貿易的人才;構築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區域性人才高地,爭取全市新增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2000名。充分挖掘和整合甌越文化資源,創建歷史文化名城,樹立温州文化品牌。深化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和組建以資本為紐帶、具有導向性和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形式地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重要文化設施;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加快羣眾性體育服務網絡建設,注重提高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改善醫療條件,加強農村衞生工作;探索建立滿足羣眾健康需求的現代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爭取進入全省一類地區管理。認真實施婦女、兒童、老年人事業發展規劃,關心和加強殘疾人事業。

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高度關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羣體的收入,到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7000元。千方百計培育和保護羣眾的購買力,努力擴大教育、體育、旅遊、娛樂、信息等服務性消費;拓寬和優化消費結構。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康居示範小區和經濟適用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加強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基本實現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所有城鎮勞動者。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認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關心善待外來務工人員,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

(五)着眼於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努力建設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政府。要以提升環境競爭力為主線,用改革的精神推進政府自身建設,積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創業氛圍,努力使温州成為政府服務最佳、營商成本最低、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按照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削減審批項民改進審批方式,規範審批程序和行為,建立和完善規範高效的審批運行機制和審批監督制約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手段,大力發展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強化政府的公共決策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制度,健全重大決策的社會公示制和聽證制,建立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完善公務員的考核、選拔和淘汰機制,從制度上保證機關作風的轉變。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一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加強宏觀調控,提高政府在社會公共資源配置上的引導力和控制力。強化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盤活和整合各種資源,激活經濟發展的潛能。通過圍墾造地、園區整合、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方式改革等途徑,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給,着力解決企業用地的瓶頸制約,降低企業的營商成本。加快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努力增加建設和發展資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重點項目的投入力度。堅持經營城市的理念;創新和完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有效經營城市的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吸引和集聚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城市建設。

積極營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按照信用立市、建設'信用温州”的要求,切實強化政府信用;顯著提升企業信用,初步建立個人信用,形成比較完善的信用信息網絡、信用評價系統和信用監管體系,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使我市成為全國信用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對市場主體准入和經營行為的監管,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政壁壘,依法打擊嚴重危害市場秩序的行為;有效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強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在防範重大疫情、抵禦自然災害、化解金融風險、維護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相應的應對預案,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2003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0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全面完成本屆政府的奮鬥目標至關重要。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外貿出口額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1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6%。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任務艱鉅。我們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紮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確保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定任務。

(一)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工業方面,以加快徵地步伐和完善配套設施為重點,集中力量搞好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完成濱海產業園區5000畝土地徵用和“七通一平”建設,加快中國鞋都等10多個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進度。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抓好能直接帶動產業提升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0億元。建設一批標準廠房,增加資金供給,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加快鞋類、印刷、泵閥、低壓電器、汽摩配等國家級和省級檢測中心建設;新建3個省級檢測中心。

農業方面,加強蔬菜、茶果、花卉、水產、畜牧等農業特色產業帶建設,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重點基地20個。繼續抓好農業“百龍工程”,培育產值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完成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一期工程,啟動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搞好種子種苗工程,發展“訂單農業”和“網上交易”,培育一批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業中介組織。啟動山海協作工程和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實現139個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

服務業方面,制定實施全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商業網點佈局規劃,加快雙嶼物流中心、甌北客貨運綜合站等一批物流設施建設,爭取大型國際零售集團落户温州。建設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及有關配套工程,全力以赴辦好2003年中國國際輕工產品博覽會。加強旅遊交通和旅遊景點建設,提高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認真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快建立重點投資項目庫,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完成合同利用外資比上年翻一番;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着手在各級開發區和重點工業園區開闢外商投資區,温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劃出不少於50%的土地用於外商投資。認真落實各項出口扶持措施,用足用好生產企業“免、抵、退”等税收政策,切實解決企業資金週轉困難。加強外貿、海關、税務、檢驗檢疫、外匯管理等部門的協調配合,提高通關效率,推進貿易便利化。壯大出口隊伍,重點培育10家自營出口超億美元的出口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力爭全年新批境外企業25家。

(三)全面深化各項改革。按照金融改革綜合試點的要求,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擴大小額信用貸款;搞好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試點,推進金融產品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融資服務。深化經貿系統國有企業改革,妥善處置已改制企業的遺留問題,加快推進商業、物資、糧食、水利、交通、城建等國有企業改制。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上市培育工作,

爭取年內組建股份有限公司5家,新進入上市輔導2家,上市1家。加強對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妥善處理“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的村集體資產問題。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土地入股、被徵用土地農民參與社會保險等辦法,妥善解決失上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積極開展食品衞生、房地產、汽車、建材、通信產品、服務六大市場和價格秩序的專項整治。健全安全生產監督保障工作制度,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措施,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四)抓緊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啟動“百項千億工程”,完成重點建設投資叨億元。建成50萬伏而温輸變電、中心片污水處理廠、市行政管理中心等項目,確保甬台温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加快實施温州(洞頭)半島淺灘一期、珊溪水利供水配套工程、温瑞塘河綜合整治、金麗温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甌南大橋、甌海大道、温州大學城、康居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温福鐵路温州段、永強機場擴建、飛雲江三橋、龍灣港區二期、温州電廠三期、城市西向排洪工程、温醫附一院遷建工程和沿海工業區配套基礎設施等。做好甬温鐵路温州段、温州第二電廠、繞城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甌江過江隧道、三江片開發、温州城市生態園等重大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完成楊府山片區城市設計,全面啟動中央商務區建設,完善行政文化中心配套設施,進一步拉開城市中心區建設框架。堅持新區拓展和舊城疏解相結合,穩步進行舊城改造,控制舊城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提高舊城環境質量。

(五)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推進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鄉鎮和文明村居等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全體市民文明素質。繼續加大市容環境、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拆違改危“四大整治”力度,搞好綠化、淨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綠地面積 80萬平方米。抓好農村居住環境和社會風氣整治,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陣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衞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為我市2022年爭取首批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奠定重要基礎。

提高科技教育發展水平。支持有條件的行業和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累計建成市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50家,實現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零的突破。加快制定實施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加強網上技術市場和虛擬科技研發中心建設。重視專利保護工作。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選擇20家企業和5家行業信息中心開展信息化試點,建設教育、勞動保障、醫療等公共領域信息化服務系統。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加快一批重點學校的改遷建,爭創省市示範學校5l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整體質量。加快大學城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實行高層次人才引進“零門檻”;完善“人才居住證”制度,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温創業。

加快發展文化、衞生、體育、新聞、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啟動建設温州大劇院、中華詩詞館、温州美術館等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繼續做好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區的保護,辦好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温州分會場的各項活動。加快有線電視網絡改造步伐,完成廣播電視農村入户工程。廣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抓緊建立應對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力打好‘啡典”防治硬仗。積極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加快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提高優質服務水平。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重視搞好三產等重大市情市力普查。加強國防教育,關心和支持駐温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

(六)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開展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認真學習鄭培民同志先進事蹟,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切實關心人民生活,繼續為民辦好一批實事項目。轉變政府職能,整頓機關作風,化大力氣改善和優化發展軟環境。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重大事項聯審,開展年檢年審事項專項清理,實現部分事項網上審批。啟動電子政務網絡平台建設,建好政府門户同站;實現政府各部門信息網絡互聯互通。加大行政效能監察和行政執法監察力度,完善投訴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整治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着力解決辦事拖拉、推倭塞責、刁難企業、政令不暢等問題。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完善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投標、政府採購、產權交易進入市場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是我市大步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的重要時期。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温州市委的領導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為建設富裕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推薦]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

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

【第6篇】《政府工作報告》起草説明工作總結

各位領導:

《政府工作報告》是指導一個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實事求是地進行總結,客觀中肯地評價政府工作,找準存在問題,結合縣情提出操作性強、具有指導意義的工作意見,對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極為重要。為認真總結好我縣第十四屆人民政府任期第一年的工作,向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交一份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承上啟下、操作性強的《政府工作報告》,縣政府對《報告》的擬寫高度重視,經過政府辦及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2022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已順利完成起草工作。下面,我就起草情況及有關問題作如下説明:

一、關於《報告》的起草情況

起草《政府工作報告》是在縣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從《報告》提綱的起草,到形成初稿前後100多天時間,經歷了一個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的過程,政府辦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擬寫做到了'早安排、早動手、早落實'。

(一)整個《報告》的形成是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並親自參與的結果。為全面真實地反映一年來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報告》的起草工作。去年9月初,政府領導就要求政府辦着手思考、策劃《報告》的起草工作,根據領導的要求和佈置,政府辦及時成立起草工作小組進行專題研究,着手《報告》提綱的起草。10月中旬,經過多次徵求政府領導意見和反覆修改、補充完善,形成了起草提綱,馬志山縣長認真審定《報告》提綱後,對起草《政府工作報告》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提出了具體要求,特別要求《報告》的起草要'限制篇幅,簡明扼要,樸實無華,尊重事實'。按照提綱內容要求,從10月下旬正式着手《報告》的草擬,在起草過程中縣長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並對起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各位副縣長對分管業務部分的起草也及時提出了建議,由於領導重視並親自參與,12月上旬《政府工作報告》初稿順利完成。初稿形成後,縣長親自動筆作了深入細緻的修改,各位副縣長也從分管業務部分入手對作了修改、補充和完善,分別綜合縣政府領導修改意見後,又將《報告》提交到政府黨組和第13次常務會上進行集體討論修改,通過採取個人分別修改和集體討論修改等形式,力求《報告》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2022年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科學合理地安排部署2022年的政府工作。

(二)整個《報告》的形成是政府辦公室團結協作當好參謀的結果。為起草好《政府工作報告》,政府辦首先針對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調研,併發文要求各級各部門認真擬寫好2022年的工作總結和2022年的工作意見,為《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打牢基礎。在收集各級各部門報送材料的同時,安排兩位祕書從總結回顧與工作安排兩大塊分工進行全封閉式的擬寫,歷時10余天後形成初稿分發到各位祕書人員手中,根據其所聯繫部門工作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修改形成第二稿,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揚民主,凝聚集體智慧,召集辦公室全體文祕人員集中進行統一修改後形成第三稿,為使《報告》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完善,根據祕書人員所瞭解的部門工作情況,在第三稿的基礎上再次將《報告》分塊落實到個人進行修改,並對相關數據進行核實,綜合後形成第四稿以書面形式送縣政府領導徵求意見,綜合縣政府領導意見對《報告》內容作進一步的充實完善後形成第五稿。在整個《報告》的起草及修改過程中,政府辦所有參與人員以強烈的責任感,密切配合,殫精竭慮地認真工作,一次次廣泛討論,一次次集中研究。充分吸收各方面好的意見,不斷補充、完善、修改、推敲,形成了團結幹事,一心起草好《政府工作報告》的良好氛圍,較好地發揮了為政府領導當好參謀助手的'智囊團'作用。

(三)整個《報告》的形成是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深化對縣情認識的結果。為在擬寫《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據可依,有資料可查,2022年8月下旬,政府辦就安排專項經費和人員組成三個調研組,深入有關鄉(鎮)就全縣產業結構調整、熱區開發、政法工作、社會事業及各項重點工作開展專題調研,及時瞭解全縣2022年以來各項工作開展的基本情況,共收集、擬寫各種調研材料80餘份,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政府工作報告》夯實了基礎。同時廣泛深入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傾聽基層羣眾呼聲,掌握羣眾急需解決的重要事項和問題,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為全面真實地總結第十四屆人民政府履職一年來的工作打牢了基礎,同時,也為周密安排部署2022年的政府工作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在《報告》的起草過程中,針對辦公室文祕人員調整較大,新手較多的實際,除佈置專題調研外,要求各位文字祕書人員瞭解、收集、掌握全縣各行各業工作開展情況,組織對'老、少、邊、山、窮'的縣情進行如何加快發展的討論,從資源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及發展情況、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及人口素質等方面深化對縣情的認識,為起草好《政府工作報告》積累了大量資料,作了充分準備。

(四)整個《報告》的形成是認真加強政策理論學習、不斷提高寫作水平的結果。作為指導全縣政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政府工作報告》既要符合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又要符合縣情實際,如何才能把中央和省、州、縣委的重要工作部署貫徹落實到縣政府的具體工作中,我們着重在加強政策理論學習上下功夫。一是認真組織學習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省委七屆五次全會、州委六屆五次全會精神,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起草好《政府工作報告》。二是認真學習中央經濟工作、農村工作、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相關文件,從宏觀上把握中央對經濟工作、農村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特別是重點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面理解'五個統籌'和'五個堅持'的實質,在結合富寧實際抓落實方面認真開展討論,提高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重大意義的認識,科學的發展觀為起草《政府工作報告》打好理論基礎。三是認真組織學習縣委十屆二次全委會《工作報告》和縣委熊書記的講話精神,圍繞縣委對2022年全縣工作的部署,具體安排政府的各項工作,即按照縣委提出'做什麼',政府着重在'怎麼做'上具體落實,使政府2022年工作的指導思想、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和各項重點工作都與縣委的部署保持一致,一脈相承。

二、關於《報告》的框架結構

為了體現《政府工作報告》的嚴肅性和緊密性,《報告》採用了傳統的寫作格式,從八個方面對2022年的政府工作進行回顧,同時分析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後,也從八個方面對2022年的工作進行總體安排和部署。

(一)《報告》實事求是地對2022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

過去的一年可以説是我縣各項工作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年,成功抗擊'非典',國民經濟大部分指標兩位數增長,扶貧三項工程大會戰突飛猛進,招商引資項目投資超過前20年總和,'普九'由可能變為現實,各行各業呈現繁榮景象,應該值得大書特書。但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因此《政府工作報告》中以較少的篇幅進行總結,以簡潔的文字加以表現。2022年工作回顧共8個部分:一是抗擊'非典'取得勝利,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因縣委、政府專門開過抗擊非典表彰大會進行總結,《報告》在這部分重點總結國民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二是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因我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縣,所有工作都圍繞扶貧開發來開展,所以把扶貧工作擺到突出位置來總結。三是重點項目建設順利,基礎設施日益改善。四是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支柱培育有新進展。重點突出我縣林畜礦電支柱產業在2022年的具體成果。五是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從企業改革和招商引資方面重點反映我縣改革開放進程。六是農村税費改革穩步推進,財税金融運行平穩。突出了農村税費改革進展情況,財政管理成效和金融保險機構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七是'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重點反映我縣舉全縣之力抓'普九',推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狀況。八是民主法制與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十件實事基本辦結。重點將為民辦十件實事的辦理情況進行總結,對全縣人民有個交待。

總的來説政府工作回顧既注重總結的全面性,又注重突出工作重點,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準確應用綜合數字和重要指標,總結評價客觀真實、實事求是,實實在在,不虛報,不浮誇。

(二)《報告》遵循縣委制定的指導思想,實事求是地提出了預期目標

2022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與縣委保持一致,除把縣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列入指導思想外,其他內容都與縣委制定的指導思想相吻合,內容一致。

《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2022年預期目標也是按縣委決定的增幅來確定。即: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邊境貿易進出品總額增長10%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要完成以上各項指標的增長幅度,我們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百色水利樞紐工程剝隘庫區交通建設、剝隘新鎮建設、衡昆高速公路羅硯段開工、漂富縣際油路改造、小集鎮建設、縣城城南開發等重點項目的實施,將會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二是谷拉天生橋、阿用那柳、洞波坡令、木央黃果樹、普廳河流域平昏、那娥等電站建設,將增加當地農民勞務輸出,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會活躍地方社會消費市場,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廣西洞巴電站林地補償和百色水利樞紐工程剝隘庫區土地佔用税、建築安裝税源明顯增多,為財政收入提供了保障;四是我縣國有工商企業改組改制後,企業效益將會有所回升,促進國民經濟各項指標的完成和增長。

(三)《報告》針對縣情實際進行2022年工作安排和部署

2022年的政府工作堅持抓重點、攻難點,實現整體推進。我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然而農業以糧為主的格局還沒有得到有效打破,水利程度低,產量效益低的狀況仍然存在。因此,2022年繼續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政府工作的首位,重點圍繞'兩增一減'來抓好農業農村工作。即: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根據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縣委的部署,着重抓好5萬畝蔬菜產業的發展,從規劃、建設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安排。

扶貧開發工作是我縣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是我縣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心的中心工作,《報告》把扶貧開發工作列為第二部分,明確大會戰第二戰役的任務,突出安居工程、易地扶貧開發重點,提出了把異地勞務輸出作為產業工作來抓的具體措施,豐富了扶貧開發的內容,拓寬了扶貧開發的路子。

《報告》在2022年的工作中重點對工業經濟進行具體安排,這是因為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的條件所決定的,從全國、省、州的發展戰略來講,都把工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內容,省、州還提出了發展新型工業的戰略措施,無工不富的思想已成為共識。從我縣的實際來講,工業基礎差,缺乏龍頭企業,致使很多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開發和升值。八角等農副產品缺乏精深加工,制約着經濟結構調整。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貧困落後地區,加快工業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因此,《報告》提出以立足我縣抓好現有工業企業改革和發展入手,依託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電力和採冶業,走礦電結合的路子發展工業,同時做強做大林畜產業,為發展加工業打好基礎。可以説我縣走新型工業發展道路就是立足四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工業,通過工業發展帶動壯大支柱產業。

對外招商引資是發展所需、形勢所趨、民心所向,它不僅彌補了我縣自身建設資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進大量先進、適用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推進我縣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加速我縣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外來投資企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地方財政税收,對我縣實現追趕式、跨越式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報告》把大力招商引資,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第四項工作來安排,將在去年的基礎上把招商引資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大膽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前來投資興辦企業,通過抓好農業項目和第三產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做好企業改革改制和加強田蓬口岸建設等工作,來發展縣域經濟。

基礎設施建設是我縣今年投資最為宏大的重點項目,衡昆高速公路在我縣境內投資近50個億,漂富油路投資近600萬,那柳、洞平、谷拉等電站投資都超過億元。為此,《報告》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作為第五項工作來安排。為避免內容重複,《報告》在這部分着重安排交通、水利、小城鎮建設內容。移民工作因種種原因只作原則性的佈置。

此外,《報告》根據縣委的部署對財税金融工作、社會事業發展和加快民主法制、政府自身建設作了全面安排,特別提出了2022年辦理關係人民羣眾生產生活的10件實事,這10件實事內容都與重大工作有關聯,但文字上沒有產生重複。

三、關於《報告》寫作的特點

《報告》從構思到形成,前後經歷了前期調查研究、理性思考、理清思路和脈絡、認真組織擬寫、徵求意見和反覆修改完善等過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真實全面,客觀實在。《報告》從一年來'非典'防治與經濟發展、扶貧開發與人民羣眾生活、重點項目建設與基礎設施、經濟結構調整與支柱產業培育、改革開放與招商引資、農村税費改革與財税金融、'普九'工作與社會事業、民主法制與政府自身建設等八個方面進行敍述。敍述中力求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一年來各個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所做的主要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明確指出了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充分體現了本屆政府不迴避矛盾、不畏懼困難的一貫作風。

二是堅持文風樸實,簡明扼要。《報告》用凝練的語言扼要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整個篇幅力求簡明,主要用事實、數據和工作思路、措施加以説明。《報告》全文共用了90多個數據,總結工作和提出建議,都力求減少一般性議論,無大話、空話、套話,重點突出,語言簡練,平實中凸現出本屆政府的務實之風。整個《報告》共13800多字,比往年有大幅度減少。

三是堅持突出重點,具有操作性。《報告》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會會精神為指導,將加快發展作為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對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堅持打牢農業基礎,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抓好扶貧重點工作,提高羣眾自我發展能力','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大力招商引資,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具體工作,有明確的目標,有具體任務,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是提出能夠做到並能夠完成的工作,對做不到的則不提,整個《報告》不貪大求多,不空喊口號唱高調。

各位領導,《政府工作報告》雖經多次修改,並廣泛徵求各方意見,不斷充實和完善。但由於寫作時間緊、任務重,涉及內容多,難免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地方。請各位領導給予高度重視,發表真知灼見,再作一次修改,我們將把大家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再次綜合,繼續補充完善,力圖把集體智慧的結晶真正體現到《報告》中去,使之真正成為縣第十四屆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説明

【第7篇】2022年區政府工作報告工作總結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南關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一、“十五”和二00五年工作簡要回顧

“十五”期間,政府幾任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主動應對區劃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始終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勵精圖治,開拓創新,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計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全區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按可比口徑,預計生產總值年均遞增**%;全口徑財政收入、區本級財政收入年均遞增**%,超過翻番目標;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萬元。傳統商貿業再現繁榮,現代服務業支撐作用凸顯,傳統商貿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進程加快,三產內部結構日益優化,經濟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完善,二輪土地承包和農村税費改革順利完成,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教育、衞生、城建等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對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先後與**個縣(市)、區建立了友好關係。招商引資成效顯着,累計引進內資***,***萬元、外資*,***萬美元,引進項目*,***個,其中超千萬元項目***個,超億元項目**個,有效提升了產業層次和經濟運行質量。

----城市建設與管理並重,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累計投入**,***萬元用於城市建設。打通了亞泰大街、南湖大路等交通動脈,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維修改造道路***餘條,道路硬化面積比“九五”淨增***萬平方米。新建現代化住宅小區**個,新增綠地面積***.*公頃,拆除違章建築**萬平方米,改造摸黑街路近百條。深入開展國家衞生城創建活動,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城區面貌大為改觀。

----羣眾基本利益得到保障,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累計開發就業崗位*.*萬個,*.*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以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支出逐年增加,困難羣眾最低生活費和臨時救濟金及時足額發放,累計發放低保資金*,***萬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積極促進殘疾人康復,安置殘疾人就業*,***人次。農村勞動力輸出*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元,年均增長**.*%。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資源整合成效顯着,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市一類一級學校由2001年的**.*%增加到目前的**.*%,形成了以樹勛國小、***中學為龍頭的名校梯隊;省級一類重點高中進線率由2001年的**.*%提高到目前的**.*%。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本資料原創網站文章明創建活動,城鄉文明程度明顯提高。蓬勃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全面落實“全民健身綱要”,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累計獲得國家、省、市榮譽**項,獎牌***枚。計劃生育率保持**.*%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七年負增長。累計投入*,***多萬元建設了**個全國一流的社區用房,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社區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圓滿完成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任務,受到國家的嘉獎表彰。武裝、科技等各項工作都有了新的進步。

----民主法制不斷加強,政府職能轉變成效明顯。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全面完成“四五普法”任務,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依法治區水平不斷提高。大力推進政務公開,積極推廣電子政務,全力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加快。充分發揮區長公開電話作用,認真辦理羣眾來信來訪,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交通、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監管,保持了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2022年是“十五計劃”的收尾之年。一年來,我們按照區委十屆五次全會的部署,主動調整工作思路,大力實施“三大”戰略,積極構建“三大”板塊,全力發展“六大”經濟,努力建設和諧社會,南關區進入了發展快車道。預計到年末,全區生產總值實現***,***萬元,同比增長**%;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萬元,區本級財政收入實現**,***萬元,按可比口徑分別增長**.*%和**%;引進內資***,***萬元、外資*,***萬美元,分別完成年計劃的***%和***.*%;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萬元,完成年計劃的***%。

1、深入實施三產興區戰略,產業升級實現新突破。喬賽數碼商城等名企名店相繼落位,健康娛樂城建設和南嶺體育場招商有序推進,磐石路商業街建設步伐加快,重慶路、南湖大路等四大商圈活力日增。亞泰大街新填充商用面積*.**萬平方米,沿街企業已達***餘家,年新增税收*,***萬元以上,三產隆起帶日顯繁榮。專業街集聚企業***户,年銷售額達**,***萬元以上,實現税收*,***萬元,特色經濟規模日益壯大。重點商務樓宇引進企業***户,通鋼國貿、茂祥藥業等一批名企入駐運營,總部經濟勢頭迅猛。“千店工程”新開店鋪***户,完成年計劃的***%;**條創業路聚集商家*,***户,民本經濟日益活躍。

2、積極謀求結構調整新途徑,都市工業探索取得新突破。在我區被市裏確定為都市工業示範區的基礎上,又獲省批准在南部新城建設都市經濟開發區,享受省級開發區政策,起步區佔地**萬平方米。都市工業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打開了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為全區加快發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3、大力實施城建強區戰略,城建經濟實現新突破。加大城市開發、改造力度,自我加壓,主動出擊,把全區的一些城建項目納入了全市大盤子,爭時間、搶進度、保質量,改造巷道***條,總量全市最多;改造棚户區*處,佔地面積**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面積***萬平方米,為年計劃的***%;新增綠化面積**公頃,完成了解放大路千米燈光隧道等美化、亮化工程,城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凸顯。

4、進一步促進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突破。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開展“送温暖、獻愛心”活動,千方百計做好區屬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市級統籌,打造了健康衚衕等一批國家、省、市先進社區和示範社區,啟動了“平安南關”建設工程,全力組織防汛救災,高度重視禽流感疫情防控,大力推進科教文衞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鞏固了人民羣眾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十五”期間特別是2022年,是我區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實力顯着增強、財政狀況明顯好轉、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環境日益優化、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升的時期,為新一輪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五年中,南關區先後被授予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先進集體”、“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先進單位”,計劃生育、環保、愛國衞生、社區建設、再就業等各項工作都取得喜人成績,獲得國家、省、市近百項榮譽。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上級和區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歷屆政府打下的堅實基礎,得益於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得益於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得益於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謹代表南關區人民政府,向作出無私奉獻、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區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社會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及駐區單位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十五”期間的工作,我們深刻體會到:堅持開拓創新,加快發展,是政府工作必須一以貫之的主題;堅持執政為民,服務百姓,本資料原創網站文章是政府工作必須時刻牢記的宗旨;堅持求真務實,勤廉為政,是政府工作必須大力倡導的作風。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在發展中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政府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點和不足。主要是:城區功能的培育與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產業支撐能力不強,財政税收基礎薄弱,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壯大經濟總量和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強,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社會事業發展壓力較大;政府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還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一些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工作作風與加快發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

對於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

“十一五”是我區實現快發展、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發展進程中,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我們既有來自外部競相發展的巨大壓力,又有自身階段性的突出矛盾,產業結構單一、財政支撐體系脆弱以及區域空間狹小等問題仍將存在。但是,我們更要看到有利於發展的因素和條件。國家繼續加大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扶持,省市確立了跑步發展、率先發展的目標措施,“南資北進”的趨勢日益顯現,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南部新城建設的全面展開,省市加快棚户區改造政策的出台,伊通河風光帶的建設以及我區省級都市經濟開發區的啟動,等等,更給我們加快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最直接、最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尤其是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區綜合實力顯着提升,幹部隊伍戰鬥力不斷增強,全區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進,具備了率先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只要我們堅定必勝的信心,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克難攻堅,聚精會神抓經濟,千方百計快發展,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南關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十一五”期間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構建和諧南關為目標,實施“三產立區、城建強區、和諧興區”三大戰略,改造北部、繁榮中部、開發南部,發展商貿經濟、城建經濟、總部經濟、民本經濟、旅遊經濟、都市工業經濟,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搶抓機遇,創新實幹,努

【第8篇】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工作總結

二○○三年一月九日在青海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省長 趙樂際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上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調整完善發展思路,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比1997年的202億元增加139億元,年均增長10.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424元,總體上接近小康水平。全省一般預算收入37億元,比1997年的19.8億元增加17.2億元,年均增長13.3%。財政支出116億元,比1997年的36.5億元增加79.5億元,年均增長26%。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財政收支上了一個大台階。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大。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5億元,五年累計完成投資845億元,相當於1978—1997年投資總和的1.48倍。興建了一批增強發展後勁、惠及各族人民的重大工程,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力量辦的大事。五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45億元。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等級得到提高,通縣油路目標基本實現,新增公路通車裏程6363公里,公路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西寧至平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平安至馬場垣、西寧至塔爾寺、西寧至大通等高速公路相繼開工,結束了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李家峽水電站、澀一寧一蘭輸氣管道、黑泉水庫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青藏鐵路格拉段、百萬噸鉀肥、公伯峽水電站、鋁電聯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化項目順利實施。城鎮路橋、給排水和污水、垃圾處理等方面的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用,農牧區基礎得到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城鄉面貌發生較大的變化。 五年來,全省用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投入16.2億元,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示範縣和生態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全面實施,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5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還草9.3萬公頃,荒山荒坡造林13.5萬公頃;封山育林41.5萬公頃。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通過實行債轉股、鼓勵兼併、規範破產,對國有經濟佈局進行了有序調整。採取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實施再就業工程、規範管理等多種措施,使國有企業負債率下降,效益逐步好轉,200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扭轉了連續七年虧損的局面,近三年分別盈利1.58億元、4.58億元和6億元,改革脱困成果得到鞏固。農村牧區税費改革順利實施,取得明顯成效。財税、金融、計劃、外貿、投資、價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機構、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20%。成功舉辦東部企業參與西部結構調整投資貿易洽談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鬱金香節等活動,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擴大了對外開放。五年共引進外商直接投資6.4億美元,爭取國際多邊無償援助2569萬美元,引進省外資金174億元。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調整,油菜、馬鈴薯、蔬菜、藥材、花卉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擴大,畜牧業優勢顯現,“西繁東育”格局基本形成,設施農牧業快速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鹽湖化工等支柱產業和冶金、醫藥、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由1997年的20.1:39:40.9發展到2002年的13.2:44.7:42.1。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產業園、甘河工業園等一批工業園區開始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逐年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8元,比1997年增加2499元,年均增長10.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10元,比1997年增加390元,年均增長5.3%。城市和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997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3.81平方米提高到16.33平方米,牧民基本實現定居。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1998—2002年全省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40.3億元,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救災救濟工作不斷加強,困難羣體的生活得到救助。扶貧工作取得新成績,五年解決83萬農牧區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 ——社會事業取得新的成績,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邁出新的步伐。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研機構活力增強,科普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步提高。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義務教育得到加強,全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行委 由1997年的9個增加到19個,適齡兒童入學率從1997年的90.4%提高到95.4%。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持續發展。高等院校結構得到優化,辦學規模擴大。省博物館新館、省圖書館新館、廣播電視製作中心、柳灣彩陶展覽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建成,農村牧區通電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嚴格控制人口數量,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7年的14.85‰。下降到11.7‰。,控制在計劃以內。衞生、體育、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民政、氣象、防震減災和殘疾人事業得到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新的進步,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推進。國防建設和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青海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度躍升的五年,是固定資產投資最多、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這些成績,是在前人奮鬥基礎上取得的,是來之不易的。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結果,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結果,是省委正確領導和全省各族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同時,與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效監督和支持,與人民政協對政府工作的關心幫助是分不開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奮鬥在全省各條戰線上的工人、農牧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和各行各業各界的建設者,向人民解放軍駐青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低收入羣體和貧困人口比重大,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鉅。二是經濟基礎薄弱,結構性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落後和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牧業基礎比較脆弱,工業化、城鎮化程度不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不充分,特色經濟優勢不夠突出,經濟增長的活力和動力不足,質量和效益不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的欠賬較多。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各級政府的職能還需繼續轉變,經濟發展的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四是社會就業矛盾十分突出,企業下崗職工、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均遇到諸多困難。對於上述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省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具體地、歷史地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各族人民羣眾的利益和福祉。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省十次黨代會精神,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人均意識、趕超意識,努力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中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黨的十六大和省十次黨代會精神為指針,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圍繞全面建設小康、實現富民強省這一總體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着力構築具有青海特色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全面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繁榮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基本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不低於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不低於8%;基礎設施建設有突破性進展,科教文衞事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出實質性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現上述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用新的思路加快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堅決破除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用社會化、市場化的辦法促進發展,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尊重羣眾的實踐和創造,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優先解決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現全省各地區協調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堅持執政為民,不斷提高各族羣眾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實施科教興青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三、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突出重點,加大投入,紮實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公路建設在提高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等級的同時,加快縣際公路、鄉村公路以及人口稠密地區、重點工礦區、旅遊景區路網建設,實現西寧出口公路高等級化,西寧至各州通二級以上公路,縣與縣之間油路直達,東部農業區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加快牧區鄉村公路建設,提高通達程度。做好青藏鐵路建設支援工作,完成蘭青鐵路 、青藏鐵路西格段電氣化改造,完成西寧、格爾木機場改擴建工程,爭取開工建設巴塘、花土溝等支線機場,基本形成公路、鐵路、航空互為補充的交通運輸體系。水利建設要以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配置為目標,加快建設一批控制性水利骨幹工程。建成盤道水庫,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及湟水北乾渠工程,興建李家峽、公伯峽等灌區工程,從根本上緩解湟水流域和沿黃台地缺水問題。能源建設要在加快黃河上游水電開發的同時,積極推進火電、天然氣電站建設。建成公伯峽、尼那、直崗拉卡水電站和格爾木30萬千瓦燃氣電站、橋頭60萬千瓦火電站,建設拉西瓦、康楊、蘇志等大中型水電站,開工750千伏高等級輸電送出工程,使青海成為“西電東送”電源基地。信息建設要發展傳輸通信網,基本建成高速信息通道。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着眼於建設山川秀美、生態良好的新青海,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草地恢復與建設、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等骨幹工程,抓好三江源區、環湖地區、東部水土流失區和柴達木盆地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城鎮和人口集中地區要以造林種草、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實現生態良好發展;東部淺腦山地區、環湖地區、龍羊峽庫區符合退耕還林還草條件的耕地要全部退下來;牧區要積極實施以“休牧育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為重點的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對生態地位重要、生態環境惡化、已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要有計劃地實行生態移民。加強種苗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適生種苗。堅持把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調整農牧業結構、轉移農牧區剩餘勞動力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培育新產業,切實解決農牧民的吃飯、燃料和增收問題。加強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有效控制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加強氣象、地震、環境等的預測預報和各種災害的防治。經過五至十年努力,使全省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初步得到遏制,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做好項目工作。項目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載體,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關鍵在於做好項目工作。要根據國家投資重點,圍繞交通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水利樞紐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設施建設、企業技術改造、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發展優勢產業等,進一步加強後續項目篩選、論證工作,充實項目儲備,爭取更多的項目納入國家計劃。重點做好格爾木至柳園、西寧至成都等鐵路新線的規劃工作,加快拉西瓦、積石峽等水電站的前期準備,搞好“鋁電聯營”、“鎂電聯營”、西部化工等優勢產業項目的開發和推介,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工作格局。抓項目工作,要分級分口負責,落實責任。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增加國債項目投資和西部開發資金的投入。加強在建項目建設的質量、進度和資金的管理,嚴格招投標制和項目法人制。按照發展特色經濟的要求,面向社會推介一批效益好、回報率高的產業化項目,提高招商引資的實效,爭取外商投資、省外投資和省內社會投資有較大增長,力爭今後五年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350億元以上。 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和工業化進程 今後五年,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揮比較優勢,建設特色經濟,壯大全省經濟實力。 強化農牧業基礎,發展產業化經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牧區和農牧民。要把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農牧區水利、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草原防災基地建設,搞好現有灌區水利設施的挖潛配套,發展集雨利用和節水灌溉,不斷提高農牧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集中力量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用三到四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全省現有114萬人、324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採取光伏電源等多種方式,解決邊遠鄉村缺電問題。要把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進一步推進油菜、馬鈴薯、蠶豆、蔬菜、中藏藥材、花卉等特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實現規模化生產。要做大做強畜牧業,使之成為帶動農牧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收入增長的重要產業。加快發展“西繁東育”、“自繁自育”,加強草業建設和畜疫防治,運用現代技術推進畜種改良,提高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水平,促進畜牧業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積極發展設施農牧業,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在全省自然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建設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的設施農牧業基地,提高農牧業的綜合經濟效益。要把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措施來抓,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在牛羊肉、絨毛、中藏藥材、馬鈴薯、蔬菜等加工領域,培育一批經營機制活、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與農牧民利益關係密切的現代化龍頭企業。在堅持長期穩定土地、草原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促進農牧業資源向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集中。充分運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機制,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創建一批農牧業科技示範區,搞好對農牧民的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牧民羣眾科技興農興牧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絡和質量衞生安全檢測、標準認證體系,搞活農畜產品流通,促進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發展。 做大做強特色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化是實現富民強省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通過優勢資源開發和國有企業資產重組等途徑,建設一批重點工業項目,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建成100萬噸鉀肥工程,發展鋰、鎂、鍶等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推進鋁電、鎂電聯營,搞好石油天然氣化工與鹽化工結合,提高建材、醫藥和農畜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有色金屬及煤炭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名牌產品,增強企業和企業集團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積極培育對全省經濟增長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企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把工業園區作為培育特色工業和優勢產業的重要載體,進一步搞好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園區建設,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的聚集,使工業園區儘快形成規模,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加快發展高原特色旅遊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水平。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開發的思路,進一步加快青海湖、塔爾寺等特色旅遊景區景點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興辦特色旅遊項目,儘快使旅遊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商品和服務貿易,積極培育連鎖經營、代理配送、實物租賃、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信息、金融、保險、會計、法律服務及社區服務業的發展。 五、優化地區經濟佈局,提高城鎮化水平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今後五年,要立足於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優化生產力佈局,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以重點地區、重點城鎮的發展帶動全省小康社會的實現。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中力量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發展。加快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建設,加速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在全省小康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其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柴達木地區要依託資源優勢,建設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工業項目,提高工業化水平,儘快建設成為我省新興的工業基地。環湖地區要以加強現代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飼草飼料基地建設為重點,率先把這一地區建成現代畜牧業示範區。青南地區要以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設施畜牧業為重點,着力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組織實施休牧育草工程,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旅遊業,努力把這一地區建成風光秀美、高原特色鮮明的生態經濟區。 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繼續加快西寧市、格爾木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現代化水平。加強城市資產運營,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千方百計使經濟發展得更快更好,增強帶動力和輻射力。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事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進一步加快州府、地區所在地和縣城的建設,搞好道路、橋樑和公用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要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把城鎮建設與市場建設、農牧業產業化、服務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促進人口、資本和技術向城鎮集中。改革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制度,鼓勵富裕起來的農牧民到城鎮定居落户、務工經商。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切實改善發展環境 改革開放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後五年,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佈局和結構,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宏觀調控,改善環境,不斷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的營運管理機制,促進國有資產的流動與重組,通過增資擴股、發行債券、合資合作等方式,擴充優勢企業資產,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通過資產轉讓、拍賣、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整體上放大我省的經營性資本總量。同時,要積極推進非經營性資產的調整和管理。要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建立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繼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企業的體制創新。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繼續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建立和完善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吸引和組織民間投資,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對城鎮公用基礎設施、農牧業產業化、企業技改和科技教育、醫療衞生等項目繼續實行財政貼息。加強財政收支預算監督,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採購制度,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堅持依法治税,強化税收徵管。積極培育資本市場,發展金融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改善投融資環境。要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努力營造誠實守信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依法保護各類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把改善投資和建設環境、塑造青海良好形象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來抓,堅決兑現國家和我省的招商引資政策,千方百計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便利。做好招商引資和項目推介工作,力爭五年間利用國外投資和省外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利用外資嫁接和改造國有企業,引導外商向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要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合作,積極引進優勢企業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人才。培育出口創匯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進一步推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加強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繼續完善和堅決兑現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下決心解決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取消對民間投資的不合理限制,嚴肅查處對非公有制經濟設置障礙的人和事,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經過五年的努力,使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七、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後五年,要始終把維護、實現、發展好全省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千方百計增加羣眾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07年使大多數城鄉居民過上小康生活。 努力擴大社會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建立健全就業和再就業的責任制度,認真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力爭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不斷完善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機制,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建立統一高效、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廣開就業門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勞

密集型產業,提高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安排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支持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利用非主業資產安置富餘人員。引導全社會轉變擇業觀念,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多渠道就業。充分發揮社區在增加就業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城鎮居民多方面、多層次的生活需要,加快發展保潔、綠化、商品快遞、家政服務、治安管理、醫療保健等社區服務業。加強城鄉勞動力就業服務協調工作,積極開拓省外勞務市場。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城鎮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搞好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後的續保工作,加快建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在規範化動態管理中實現應保盡保。探索建立農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障基金的徵繳力度,努力增加政府社保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和營運制度,管好用好社會保障資金。 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繼續深化分配製度改革。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城市低保人員生活補助和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穩步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實施促進消費的政策,發展消費信貸,積極改善消費環境,引導居民增加在住房、學習、旅遊、健康和耐用消費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進一步推進農村牧區住房改造和小康村建設,引導農牧民樹立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提高農牧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 關心困難羣眾的生產和生活。今後五年,要以農牧區貧困村、貧困户為主要幫扶對象,以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重點,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穩定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加強救災救濟、優撫安置工作,加大對城鄉困難羣眾的幫扶力度,發展社會互助事業,切實關愛鰥、寡、孤、獨、殘等弱勢羣體的生產生活和殘疾人事業發展。 八、實施科教興青戰略,加快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實施科教興青戰略是關係我省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要把推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進一步加強科技工作。鞏固和發展科技體制改革成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特色研究優勢,辦好國家和省級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推動產、學、研聯合,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有利於科技進步的技術創新體系。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加強技術引進工作,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對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技課題,繼續採取國內外公開招標的辦法聯合攻關,力爭取得新的突破,並在生產中得到應用。加強農村牧區科技工作,加速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吸收和推廣。增加政府對科技的投入,改善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基礎條件,積極發展社會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繼續加強科普宣傳工作,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形成全社會重視科技、支持科技的社會環境。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今後五年,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對基礎教育、民族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基層學校特別是農牧區的辦學條件。加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力爭使全省“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在重點城鎮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進一步優化高校專業設置,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積極發展碩士、博士生教育,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層次。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在職培訓,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有利於培養和引進人才的政策措施,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鼓勵人才合理流動,允許專業技術人員跨地區、跨部門兼職兼薪。繼續抓好專業技術人員和幹部的在職培訓,鼓勵自學成才。建立健全全方位、開放式的人才市場,多渠道、多形式引進人才。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青海各族人民。 九、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政治保證和精神支持。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各級政府都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繫,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的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要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全面推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擴大人民羣眾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努力把各種矛盾解決在基層。認真貫徹“依法治省”方針,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強廉政制度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繼續搞好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堅決維護社會穩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保社會穩定。做好信訪工作,關心羣眾疾苦,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認真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經濟和刑事違法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形成打、防、控、管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長效機制。堅決揭露和打擊**集團、“法輪功”邪教組織和其它宗教極端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深入開展“雙擁”工作,加強軍政軍民團結。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休慼與共、相互依存的親密關係,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誰也離不開誰。要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倍加珍視並鞏固和發展平等、互助、團結、合作的新型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認真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幹部羣眾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鋭意進取。努力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青藏高原精神,倡導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形成全省各族人民富民強省奔小康的強大動力。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積極推進道德建設,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創建活動。 加強文化建設。堅持發展先進文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充分挖掘青海優秀的文化資源,繁榮文學藝術創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鮮明時代特徵和羣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文物保護工作,加快州、縣、鄉文化館、圖書館和文化站為重點的三級文化網絡建設,廣泛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重視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深化醫療衞生體制、藥品流通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衞生服務、預防保健體系,加強農牧區衞生工作,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大力防治地方病和傳染病,進一步提高城鄉醫療衞生水平。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發展體育事業。重視做好老齡工作,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計劃之內。 十、做好2003年的政府工作 200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我省“十五”計劃、加快實現富民強省目標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 今年全省經濟工作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5%,第二產業增長11.5%,第三產業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0億元,增長14.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6%;物價增長調控在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擴大內需的要求,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保持投資對經濟持續增長的拉動作用;做好農村牧區工作,確保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產業,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擴大就業、促進消費,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加強税收徵管,調整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做好增收節支工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重視教育、科技、文化、衞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穩定。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關鍵在於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省十次黨代會精神,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各級政府及全體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建設,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體察民情,説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切實解決好羣眾關心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鋭意進取的精神風貌,認真落實目標責任制,狠抓各項工作落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新業績,實現新發展。 各位代表!黨的十六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部署,省十次黨代會規劃了未來五年青海發展的新藍圖。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領導下,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萬眾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紮實工作,努力實現既定目標,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

【第9篇】政府工作報告[精]工作總結

政府工作報告[精] 各位代表: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縣人民政府在地委、行署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的監督和政協的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克服了國家政策宏觀調控、緊縮銀根和各種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圓滿完成了第十三屆人大第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奮鬥目標,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22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982萬元,同比增長1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4589萬元,增長7.8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8965萬元,增長36.5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4428萬元,增長10.37%。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6840萬元,同比增長15.77%;農民人均純收入2532元,增收278元,增長12.3%。糧棉生產穩步推進,20.85萬畝糧食總產8.8萬噸,單產422.16公斤;27.74萬畝棉花總產63.6萬擔,單產112.7公斤,增加3.75公斤。多種經營發展步伐加快,種植小宗經濟作物2萬畝;設施農業發展迅猛,新建温室大棚903畝,生產效益不斷提高。主攻畜牧業取得成效,新建養殖小區4個,全縣16個養殖小區示範帶動作用明顯,農牧民科學養殖和集中養殖意識不斷增強。年末牲畜存欄33.32萬頭(只),出欄18.52萬頭(只),增長1.2%;產肉5459噸,增長7.04%;完成黃牛改良1.04萬頭,增長2.8%。林果業發展成效顯著,產業規模和管理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完成植樹造林18.8萬畝,其中新增經濟林16.4萬畝,基本實現了“人均3畝園”的奮鬥目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完成,農業農村經濟已經形成了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為主的三大產業發展格局。 ——農業基礎建設不斷加強,產業化經營逐步推進。完成測水到户67.4萬畝,修建防滲渠21.4公里,新挖排水渠27.5公里,清淤排水渠110.95公里,平整土地1.53萬畝,農業節水抗旱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一批核桃、杏子、紅棗、香梨、葡萄等專業化生產基地逐漸形成,“海思”、“沙玉、沙玉王”等優質品牌申報成功,為新和果品佔領區內外市場夯實了基礎;無公害基地建設、金銀花產業發展有了新的突破;農機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組建各類專業協會24個,輻射帶動農户3068户,有效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各項農村政策得到較好落實,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税費改革,積極落實各項減負措施,累計減輕農民負擔435.13萬元,人均減負40.97元。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完成第一輪重點村脱貧12個,全縣2136户1.01萬人越過低收入貧困線。加大農村改水防病力度,新建水廠2座,新增入户2022户;積極實施抗震安居和農村貧困户危舊房改建工程,新建和改建住房1635户6.45萬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認真開展信用工程創建活動,小額信貸發放和回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有1個鄉在全地區率先達到創建“小額信貸信用鄉鎮”的目標。積極鼓勵農民創業,激活勞務經濟,成功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552人,實現勞務創收1283.28萬元,全縣農村人均勞務創收120.84元,比上年增長了近4倍。 ——城市經濟運行平穩,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良好。完成工業增加值2882萬元,同比增長51.24%,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7%以上;全面加強税收徵管,確保依法徵收,實現本級財政收入2559萬元,增長42.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74萬元,增長22%。非公有制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全縣私營企業發展到55户,增長17.8%;個體工商户達到2603户,增長5%,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大力開展專項治理整頓,嚴厲打擊各種違紀違法行為,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根據地區安排全面展開。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確保了全年沒有發生大的安全事故。 ——招商引資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採取項目招商、活動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掀起了全民招商的熱潮。先後引進招商項目17個,其中12個項目已投入運行,引進項目資金7842.1萬元,比上年增長53.98%。興建了佔地300畝的工業園區,總投資1010萬元的西北鐵絲廠和總投資550萬元的棉機配件廠成功落户,拉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完成了城鎮排水及污水處理廠續建工程項目和班超廣場建設項目,啟動了商貿城、會展中心、再就業培訓中心、文體廣電圖書大樓、錦繡小區三期、和樂園小區、雙擁園、民族風情園及城區亮化工程等一批項目建設,增強了城市的整體服務功能。強化環衞保潔、園林綠化管理,大力實施拆牆透綠工程,新增城市公共綠地面積3.3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6%,市容市貌有了較大改觀。村鎮規劃建設進一步加快,城鄉道路建設取得新的成績。完成了6個鄉鎮政府辦公基礎設施建設,對3條主要鄉村公路進行了改擴建,城鄉道路建設規模和投入資金均實現了大的突破。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兩個確保”得到鞏固,低保政策全面落實,累計發放低保金514.6萬元,城鎮貧困居民的生活問題基本得到緩解;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平台得以建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保險逐步完善;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項優惠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實現就業再就業144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開創了新局面。圍繞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開展了精神文明“亮點工程”建設、“百朵鮮花送模範”、“扶貧幫困”等公民道德建設和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雙擁”工作進一步深入,重視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創建不斷鞏固提高,順利通過自治區級“精神文明先進縣”驗收。 科技興縣工作不斷加強,一批配套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普及工作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自治區“科技興新”先進縣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教育體制改革和素質教育穩步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國小“四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雙語”教學紮實開展,“兩基”和職業教育得到鞏固;“二期義教”工程順利實施,投資324.42萬元完成了4所學校的項目建設,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實施政府資助貧困大學生入學和獎勵政策,內高、大學聯考入學率明顯提高。醫療衞生條件日益改善,疾病預防和衞生監督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初級衞生保健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深入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成功跨入自治區“衞生紅旗縣城”行列。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全面落實“三為主”方針,各項人口指標始終控制在地區限定標準以內。文化藝術、廣播電視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開展文藝下鄉和文化扶貧幫困活動,舉辦了大型麥西來甫鄉鎮接力和“百日廣場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外宣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圓滿完成了大型外宣電視劇(片)“新和之歌”的拍攝工作。勞動、人事、編制工作嚴格執行政策。老年大學掛牌成立,老齡事業和離退休幹部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等基本國策得到較好落實。計劃、統計、涉油、審計、檔案、城鎮福利、殘疾人事業等各項工作都有了新的進展。 ——社會政治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縣人民政府始終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保持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作為全縣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工作,認真貫徹上級維穩精神,不斷完善各項維穩措施,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的工作方針,始終保持對“三股勢力”的嚴打高壓態勢,開展了“百日破案”活動,及時偵破了一批危害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刑事案件,確保了全縣社會政治穩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嚴格落實“兩項”制度,加強了對宗教人士的教育培養,為全縣長治久安奠定了良好基礎。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紮實開展專項治理,積極做好人民調解,及時化解羣眾矛盾,鞏固和發展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工作作風不斷改進。順利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村民自治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堅持和完善向人大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一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意見43件和政協委員提案54件。進一步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堅持依法行政,加強了對執法活動的監督,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普法宣傳教育深入進行,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逐步提高。深入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努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大力開展了爭創“人民滿意政府”、“人民滿意單位”和民主評議行風活動,命名了3個“人民滿意政府”和11個“人民滿意單位”,縣人民政府順利通過地區驗收,被授予“人民滿意政府”。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是我縣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經濟增長質量逐步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羣眾得到實惠較多的一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地委、行署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和政協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廣大幹部羣眾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廣大幹部羣眾,駐新和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着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科學執政的能力和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二是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薄弱,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範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強有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農民人均收入距地區平均水平還有差距;三是縣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多,工業基礎薄弱,龍頭企業發展緩慢,招商引資履約率不高;四是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維護穩定的長效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五是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相對匱乏。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2年工作任務 2022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裏,我們面臨着許多有利條件,特別是我縣石油、天然氣大開發的良好前景為我縣經濟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通過幾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我縣已初步具備了在更高層次上加快發展的基礎和能力。能否抓住新機遇、搶佔制高點、攀登新高峯,對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極為重要。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立足跨越發展,加快趕超步伐,再掀各項事業發展的新高潮。 2022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工作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牢固樹立“工業強縣富民”的戰略思想,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牢牢把握第一要務,繼續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3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47122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106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717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5207萬元以上;本級財政收入達到267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261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治安案件發案率控制在地區限定標準以內;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要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繼續貫徹地區農業發展“三十字”方針,按照“強畜優棉壯種業,大上林果興園藝,突出特色促加工,創新機制求發展”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優化種植業,主攻林果業,提升畜牧業,狠抓設施農業,推進產業化進程,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2022年力爭完成農業增加值47122萬元,同比增長5.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41元,增收309元。 1、優化種植業內部結構。 繼續抓好糧食生產,抓住國家把新疆建成全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直補政策的機遇,認真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措施,通過大力推廣良種和各項增產新技術,着力提高單產和品質,力爭糧食總播面積達到23萬畝,總產達到9萬噸以上。繼續堅持棉花發展戰略不動搖,進一步優化棉花區域佈局,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寬膜帶狀高密度植棉18萬畝,通過科學投入、加強管理,使全縣棉花單產增加3公斤以上,單產150公斤面積達到2萬畝,單產120公斤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65萬擔以上。進一步加快種子產業化發展。全面推廣間作套種技術,提高棉田生產效益。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引導和鼓勵農民把握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特色小宗經濟作物和訂單農業,實現種植業多元化。 2、主攻林果業,強化質量管理。 將今年作為“林果業質量管理責任年”,把管理作為提高林果業發展水平的重中之重,完善質量管理目標責任制,促進林果業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進一步加強林果業技術服務和培訓,全力提升林果業管理質量,認真落實補植、追肥、修剪、嫁接、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配套技術,不斷提高林果業管理水平。把發展質量放在首位,加快林果基地建設步伐,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具有地方特色的沙玉葡萄、海思核桃、灰棗、庫買提杏、賽買提杏、白明星、黑葉杏等農產品的優勢,繼續申報特色品牌,同時抓好綠色產品基地認證工作,提高新和果品的市場競爭力。今年新植果園除紅棗、香梨進大田以外,其它品種一律在副林帶、毛渠及庭院種植,新植紅棗面積的50%達到高密度種植。力爭年內完成4.5萬畝新植經濟林任務,實現林果業總收入5078萬元,佔農村經濟總量的8.16%,實現林果業人均純收入295元;爭取3—5年內,林果業總收入達到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0%以上,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同時,努力培育金銀花產業,逐步擴大金銀花種植規模,今年擴種到2000畝以上;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抓好退耕還林和“三北”四期防護林工程項目,完成5萬畝荒漠造林、1萬畝防護林和1萬畝封沙育林,力爭“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百萬畝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立項。 3、全面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 一是以發展專業化、規模化、基地化養殖為主攻方向,提高養殖小區生產水平,逐步實行集約化養畜。在每個鄉鎮有側重點地抓好飼養量400頭以上的養牛基地建設,培育、扶持飼養量200頭以上的養牛大户。二是以規模化養殖、產業化經營為方向,採取外購與自繁相結合、以自繁自育為主的方式,擴大奶牛養殖規模。三是抓住地區實施“百萬只肉羊雜交項目”的機遇,加快我縣“萬隻肉羊雜交繁育基地”的建設步伐。四是加快牲畜品種改良步伐,積極繁育推廣優良牲畜品種,提高良種畜和適齡母畜比例,完成黃牛改良1.05萬頭,適齡母畜比例達到58%。五是大力推廣普及科學飼養技術,全面推行飼草料加工、長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貯一化”技術,提高秸稈利用率,力爭年內完成秸稈飼料加工製作11.5萬噸。六是繼續抓好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健全動物疫病防治體系,着力抓好動物疫病監控、疫病防治、產地檢疫和牲畜交易市場的管理,強化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確保畜牧業生產安全。七是加快特色養殖和家禽及水產養殖步伐,積極培育新的產業。力爭年內實現牲畜存欄33萬頭(只),出欄19.45萬頭(只),產肉6460噸,實現畜牧業人均純收入502元以上。 4、狠抓設施農業生產,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工作方針,充分發揮新和鎮、依其艾日克、塔什艾日克、渭乾等鄉鎮臨近縣城和314國道沿線的優勢,加快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認真落實技術服務、培訓學習、集中育苗等措施,不斷提高生產效益。年內新建温室大棚1100畝,實現設施農業總收入891萬元,確保2003年以前建成的350畝温室畝效益超過8000元。 5、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 一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勞務輸出領導機構,實行責任制,明確目標,制定計劃,加強勞務供需協調和信息服務。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樹立勞動力資源轉換觀念和創業致富的新觀念,倡導農村思想和生存狀態變革,建立農民新型生產生活方式。三是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法律法規知識、市場經濟知識和勞動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四是創新工作思路,拓寬勞務輸出渠道,推動農村勞動力由季節向常年、由農村向城市、由本縣向縣外轉移。五是搞好社會化服務,繼續清理取消對農民工的各種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費,落實好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户籍登記管理、子女入學等各項優惠政策,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各項利益。通過以上措施,力爭年內實現勞務輸出8500人以上,農村人均勞務創收增加40元以上。 6、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以節水為中心,大力推行定額配水、限額供水制度,繼續堅持輪灌、畦灌等傳統節水措施,逐步發展滴灌等高新節水措施,紮實做好測水到户工作,把畝均灌溉定額控制在870立方米以下,緩解農業用水矛盾突出的局面。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力爭新建防滲渠10公里,平整土地1萬畝,開挖排渠20公里。二是加快農機化步伐,大力推廣新型農機具和農機新技術,着力發展大型農業機械動力,縣財政補貼75萬元在全縣推廣使用寬膜帶狀高密度棉花播種機750台,進一步提高農機作業水平。三是加強人工影響天氣體系建設和病蟲害測報體系建設,提高各種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四是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扶持各種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充分發揮作用,不斷髮展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五是加快新型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和技術服務隊伍建設,把農民技術員和專業技術隊伍的培訓作為推動林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性措施來抓,採取送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加大培訓力度。同時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深化農業科技服務體制改革,鼓勵技術承包、有償服務等有效形式,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六是積極培育、扶持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畜產品和林果加工企業,實現初級農牧產品的轉化增值,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二)加快工業化進程,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城市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依託優勢資源,突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油氣化工產業及下游產品項目開發,挖掘開發旅遊資源,圍繞油氣化工、棉紡、果品加工、畜產品加工、種子、旅遊六大產業招商引資,大力扶持現有企業,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城市經濟運行的總體水平。力爭年內完成工業總產值16607萬元,增長74.9%;完成工業增加值4982萬元,增長72.9%;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7%以上;招商引資突破1億元大關,特別是在石化項目建設方面有大的突破。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化進程。 一是認真落實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嚴格執行招商引資工作“首問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充分調動職能部門、鄉鎮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精心組織招商活動,培育壯大招商隊伍,積極尋找合作伙伴,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二是優化投資環境,高度重視安全生產,通過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和安全環境。三是進一步加強項目庫建設工作,做好項目的論證、篩選和包裝等前期準備工作,繼續實行一個重大項目一套領導機構負責的措施,力爭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大的突破。四是加快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工業化進程,推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促進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五是抓住國家“西氣東輸”及開發阿克蘇地區油氣資源的機遇,積極發展化工產業,規劃建立石化新區,大力發展油氣化工產業及下游產品項目,着重加大70萬噸甲醇、35萬噸合成油、天然氣入户等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並積極爭取油氣下游產品開發項目納入地區石化產業佈局總體規劃。依託棉花資源優勢,發展棉產業,努力抓好10萬錠精紡加工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依託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果品加工產業。依託集約化養殖,加快發展畜產品加工產業。依託種業總公司良繁優勢,做大做強種子產業。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制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加大推介宣傳力度,努力打造“漢唐重鎮”、“龜茲故里”、“班超府治”旅遊品牌,完成“一關三城”的規劃保護及上報開發工作,爭取用3—5年的時間,使旅遊業成為我縣的又一個新興產業。 2、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壯大縣域經濟整體實力。 加大民族風情園、美食一條街、商貿城和314國道沿線的招商力度,發展壯大餐飲業、服務業、娛樂業,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份額。下大力氣對內搞活,推出一些更加有力的措施激活民間投資,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參加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切實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對一些初具規模的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重點保護和扶持,促進做大做強。認真落實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對非公有制企業在資金、原料甚至市場等方面出現的困難,及時協調解決,為其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城鎮化。 一是繼續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抓好商貿城、會展中心、人民公園、和樂園小區、錦繡小區、民族風情園、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城鎮綠化等後續工程建設,做好托克蘇河整治前期科學論證規劃工作,推進城市“淨化、亮化、美化、綠化”進程,全面提升城市服務功能。二是加快城鄉交通設施建設步伐,抓好鄉村道路規劃和建設,充分利用項目資金,實施縣城314國道東西段2.2公里改擴建、排先巴扎—渭幹蘇巴斯提農場29公里、渭幹鄉布克塘木12.8公里城鄉道路建設項目;引進一批中檔出租車,努力改善城鄉交通條件。三是進一步理順城鎮管理體制和健全城鎮管理制度,繼續推進城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把城鎮管理的內容、範圍擴展到社區建設、社會管理和發展城鎮經濟等不同領域。 4、狠抓財政增收節支,提高財政運行質量。 加強財源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和扶持西北鐵絲廠、棉機配件廠、益康及永紅公司等重點企業做大做強,積極涵養税源,努力拓寬財政增收渠道,增加財政收入。認真排查税源,抓好税收徵管,加大徵收力度,依法懲治各種偷、逃、騙、抗税等違法行為,堵塞税收的跑冒滴漏,做到應收盡收。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非税收管理和農村税費等各項改革,按照構建公共財政框架要求,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和預算管理體系。積極優化支出結構,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嚴肅財經紀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規範財政供給範圍,確保全縣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機構運轉和“三條保障線”資金及時到位。 5、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好黨的各項政策。 一是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各項制度,依法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大養老保險擴面徵收力度,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進一步規範低保工作,做到應保盡保。二是認真落實就業和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勞動保障執法力度,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密集型企業、社會服務業和組織勞務輸出等方式,不斷拓寬就業渠道。三是大力發展城鄉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建立農村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

,保護好農民利益。五是啟動二期扶貧開發工程,努力探索扶貧攻堅的新思路和新機制,加大社會幫扶力度,拓寬扶貧資金渠道,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一是採取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學習教育活動,把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引向深入。深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爭創自治區級“文明縣城”和“雙擁”模範縣活動,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 二是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增加科技投入,推進科技體制創新;試點推行“科技特派員”機制,建立完善的科技信息網絡;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大力開發人才資源;推廣普及先進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揮科技在經濟建設中的重大作用;進一步鞏固擴大自治區“科技興新”先進縣工作成果,積極爭創“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三是圍繞“兩基”攻堅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行雙語教學和教師全員聘用制度,實施“民漢合校”、開辦雙語班等教育項目,整合教育資源,推進素質教育進程;落實教育扶助政策,認真抓好國家“二期義教”工程項目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推進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校危舊房改造工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確保以優異成績通過自治區“兩基”驗收。 四是繼續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提高羣眾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進一步加大文化市場管理力度,堅決清繳各種非法文化製品;大力開展羣眾性體育活動,辦好“全民健身體育年”,不斷增強人民體質。 五是加強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疫病信息網絡;依法加強醫藥衞生監管,加快醫療體制改革步伐;抓好鄉鎮衞生院的改革,落實好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按照地區要求,每個農民繳納10元合作醫療費,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深入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和衞生條件;鞏固愛衞創建工作成果,紮實做好創建國家級“衞生紅旗縣城”的各項準備工作。 六是抓好計生服務大樓項目建設,以“婚育新風進萬家示範縣”為載體,強化人員培訓,提高優質服務水平,配齊鄉鎮計生站所專業工作人員,落實農村少數民族羣眾節育獎勵政策,引導羣眾轉變婚育觀念,規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爭創自治區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 (四)關心人民生活,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 堅持執政為民、心繫羣眾,把關心羣眾生活作為關係全局的大事來抓,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大力實施“民心工程”,今年努力辦好10件實事: 一是積極籌集資金,投入500萬元以上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二是努力完成貧困户危舊房改造243户、抗震安居房1945户,改善農牧民生活條件。三是完成3座水廠的改擴建任務,解決6500人、1.3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四是高標準地完成3條總長44公里的縣鄉道路建設,解決廣大羣眾行路難的問題。五是完成班超廣場、柳荷度假村、人民公園、民族風情園工程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美化、亮化、淨化、綠化力度,逐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六是投資200萬元修建老年活動中心和殘疾人康復中心,給老年人和殘疾人創造一個活動場所。七是進一步加大就業再就業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力度,實現就業再就業1500人,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由政府購買100個公益性崗位以解決“4050”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八是抓住國家“兩基”工作驗收的機遇,進一步完善學校的設施,加大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對住校中學生生活補助每月提高5元;建立健全大學聯考獎勵制度,對全縣貧困大學生實施救助,建立助學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入學;九是今年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拿出200萬元解決離退休人員、公檢法和水利系統的房改補貼,以後用2—3年縣財政每年將拿出資金逐步解決其他人員的房改補貼問題。十是進一步加大減負力度,減輕農牧民負擔,今年徹底免收農牧業税,人均減負45元。逐步提高“三老”人員生活補貼標準,使“三老”人員老有所養,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五)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穩定大局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廣泛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各族人民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堅定不移地堅持“主動出擊,露頭就打,先發制敵”的方針,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堅決打擊民族分裂主義的骨幹分子、暴力恐怖分子和宗教極端勢力的為首分子。強化打擊力量,提高政法隊伍的戰鬥力,進一步形成軍、警、兵、民四位一體打擊和防範“三股勢力”的強大合力,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各種準備。堅持標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強化維護穩定責任制,嚴格落實“一崗三責”工作機制,做好集中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和社會醜惡現象,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三是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政策,繼續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認真落實“兩項制度”,嚴格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加強對愛國宗教人士的教育培養,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四是高度重視人民內部矛盾的化解工作,認真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立足早發現、抓苗頭,力求把矛盾糾紛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和信訪工作責任追究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羣體性事件,不斷提高化解矛盾糾紛和解決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鄉鎮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改進政府工作,鞏固“人民滿意政府”創建成果,努力建立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 (一)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按照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要求,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信息服務和公共事務上來。切實加強政風建設,轉變工作作風,強化服務意識。狠抓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的檢查落實,確保政令暢通,逐步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健全民主制度,推進依法治縣 自覺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繫,認真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議案提案。充分聽取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參政議政的意見,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的橋樑紐帶作用。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和《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抓好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行政監督體系,防止和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實施“四五”普法規劃,做好迎接“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檢查驗收的各項工作,爭創地區“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進縣。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在全社會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環境。 (三)維護各族羣眾的根本利益 堅持執政為民,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傾聽羣眾呼聲,關心羣眾疾苦,盡心盡力把涉及羣眾利益的事情辦好,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羣眾利益的行為,保證廣大羣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四)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 切實抓緊抓好公務員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提高公務員的政治素質,真正做到有理想、守紀律、政治上合格,尤其是在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等大是大非問題上,態度鮮明,立場堅定,自覺站在反分裂鬥爭第一線,起到先鋒帶頭作用。強化學習培訓,加強實踐鍛鍊,不斷提高公務員的開拓能力和業務素質,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做到有本事、能幹事、能幹成事。加強作風建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自覺為人民羣眾謀好事,服好務。牢記權為民所用,做廉潔奉公的公務員;牢記利為民所謀,做對人民負責的公務員;牢記情為民所繫,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五)抓好廉政建設,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堅持從嚴治政,堅定不移地推進廉政建設。結合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認真解決理想信念、廉潔從政、求真務實、聯繫羣眾方面存在的問題,抓好各部門和各單位的先進性教育活動。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部門主要領導要切實當好“第一責任人”,不僅要嚴以律己,率先垂範,還要抓好班子,帶好隊伍,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建立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強化廉政警示教育,在關係人財物的工作環節和運行程序上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進一步加大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的工作力度。嚴格執行自治區黨委1995年“3.10”禁令,狠剎公款吃喝風,區內單位之間往來一律不準公款宴請,對區外客人要熱情接待不鋪張。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時時處處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嚴格遵守各項紀律規定,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物慾所誘,不為人情所擾,堂堂正正做人,紮紮實實幹事,清清白白從政。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後一年,我們面臨的任務光榮而艱鉅。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勵精圖治,鋭意進取,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奮勇前進,以優異的成績向自治區成立50週年獻禮!

政府工作報告[精]

【第10篇】縣政府工作報告(7)工作總結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22年1月12日在xx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xx縣人民政府縣長 xxx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政府工作的回顧

過去一年,縣政府同全縣人民一道,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出新的重大步伐。預計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8.5億元,增長26%;三次產業比調整為13.4:61.1:25.5;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00美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增長62%。財政總收入6.75億元,增長37.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29億元,增長52.7%,列全省縣(市、區)第49位,排名前移17個位次。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 36.3 億元,比年初增加 3.5 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75元。

在這裏我高興地宣佈,經過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到去年底,我縣已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任務。這是xx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又一重大歷史性成就!

(一)規模效益提高、發展後勁增強,工業興縣邁出新步伐。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0家,新增66家;實現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税、利潤分別增長43%以上。我縣被授予“全市工業經濟先進縣”,獲金牌獎勵。骨幹企業規模膨脹速度加快。全縣實施投資千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31個,累計完成工業投入35億元,增長1.6倍。縣經濟開發區、興福民營經濟園區以及京博集團、香馳糧油公司等大企業自辦工業園快速膨脹。京博集團投資10億元的8大項目相繼完工,銷售收入、上繳税收分別增長95%、56%。11家全市重點調度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税分別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5%、83%。我縣有3家企業列入全省重點工業企業,香馳糧油公司進入全國食品工業“百強”。招商引資的推動作用更加突出。全縣引進招商項目500個,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28個;實際到位縣外資金65億元,增長2.5倍。新批自營進出口權企業11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達到54家;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資本運營、企業上市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高新技術成為工業發展的新亮點。京博農化公司等9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香馳糧油公司年產2萬噸大豆分離蛋白項目,生產規模居亞洲第一位。華潤油化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魯豐鋁箔公司高檔鋁箔生產能力進入全國前5強。“華興”鋸石機、“香馳”大豆油等8種產品品牌被授予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建成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10%。

(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邁出新步伐。由於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棉生產喜獲豐收,特色農業優勢膨脹。全縣糧食總產33萬噸,棉花總產2萬噸。黃牛存欄14萬頭,櫻桃谷鴨出欄1000多萬隻,經濟林發展到11 萬畝,標準化蔬菜基地達到10萬畝,以南美白對蝦為主的淡水養殖面積達到6萬多畝。“華康”櫻桃谷鴨等10種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畜牧、林果、蔬菜、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4.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了8.3個百分點。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走在全市前列。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2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佔全市的一半。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通過省級驗收,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建設正在實施。“龍頭+基地+農户”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我縣被列為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示範縣。農民增收步伐加快。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糧食直補政策得到落實。農業税税率降低3個百分點。農村“兩工”減少180萬個,勞均減少10個工日;農民負擔總額減少1700多萬元,人均減負38%。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加快,非農收入已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23元,是我縣歷史上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三)第三產業活力增強,民營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把第三產業、民營經濟作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來抓,收效明顯。“一節一賽”取得圓滿成功。“第二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暨董永文化旅遊節”,累計吸引遊客30萬人次,實現直接經濟收入6000多萬元。2022年中國濱州國際熱氣球精英挑戰賽暨全國熱氣球巡迴賽博興賽區的比賽,大大提高了我縣的知名度。新型物流業態發展顯著加快。交通物流中心進一步完善,京博物流公司、香馳物流公司規模效益提高,火車站貨場改造全面完成。華聯商廈、百貨大樓、供銷大廈等大型流通設施重新裝修改造。新建文化商城等各類市場面積5萬多平方米,已建成各類專業市場10處,經營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大型超市2家。“三大經濟隆起帶”迅速崛起。城區經濟、陳户油區經濟、興福民營經濟“三大經濟隆起帶”全面跨越發展,寨郝等30個經濟強村實現率先發展。成立縣鑫達國有資產投資公司、民營企業家協會,縣中小企業投資擔保中心投入運營。9個鎮有投資過億元工業項目,形成了以南帶北,南北互動,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5億元,增長41%; 實交税金4.8億元,增長45%。

(四)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邁出新步伐。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堅持不懈抓好人口、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實施計劃生育“三違”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示範縣”通過省級考評。整頓和規範土地市場秩序,依法維護失地農民權益。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示範縣建設,明膠行業治理整頓、取締小土膠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勝利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走在全市“六河水變清工程”前列。科教文衞工作形成新亮點。全縣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火炬、星火計劃和省科技攻關計劃,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9項。省級規範化學校達到9所,縣職業技術學校被列為“全省百所骨幹示範性職業學校”。統計、史志、檔案等工作都有新進展。在日本成功舉辦“中國山東博興龍華寺窖藏佛像展”。在全市十五屆運動會、首屆羣眾體育大會上,我縣取得金牌總數、團體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紮實推進衞生行風轉變,“兩個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我縣被授予“全國疾病普查先進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扶貧濟困、救災救濟工作紮實開展,“兩個確保”保持100%,城鄉“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方式,配套運作,初步解決了原化肥廠的老大難問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5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139名退役軍人得到妥善安置;新增就業再就業4800多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900人。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聘請同濟大學規劃專家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調整。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會戰,總投資近4億元。對部分路段依法實施拆遷改造,濱喬路、閆高路路面及橋樑建設,博城二路、四路路面工程和新城一路南延北伸路面工程,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一期工程、樂安大街北延伸及綠化美化亮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完工。新行政中心建設正在實施。投資6000多萬元的博新路成為全市標準最高的省道。推進實施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大力開展城區及路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平安博興”創建活動紮實開展。強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事故四項指標普遍下降,我縣成為全市唯一受省政府表彰的安全生產先進縣。堅持不懈開展專項整治和嚴打鬥爭,全縣上下和諧穩定,羣眾安全感明顯提高。我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和“民主議政日”活動,農村“兩委”換屆基本完成。“四五”普法得到積極推進,國防教育、社區建設、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建成市級以上精神文明單位34個,我縣被授予“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全省雙擁模範縣”、“全國老齡工作先進縣”、“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稱號。

(五)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為羣眾辦實事,六大“民心工程”順利完成。堅持執政為民,把實事辦好。投資6000萬元的京博熱電公司熱電聯產項目二期工程正在實施,城區集中供熱覆蓋面達到70%以上;通過封井併網,縣城區地下水位上升40多米。水利林業會戰動用土方700多萬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200萬立方米,完成計劃任務的1.2倍;新打吃水深井13眼,解決了27個村、1.7萬人的吃水困難問題,完成計劃任務的4倍多;實施“千里環翠”工程,累計植樹420萬株,建設“綠色通道”350公里,完成計劃任務的2倍,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實現城鄉客運“村村通”;投資1.5億元,改造農村公路518公里,超額完成全年農村公路改造任務。新城區通訊建設完成投資4700萬元,郵政通訊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市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縣一中擴建、二中分校一期工程完工,國中升高中階段學生比例達到70%以上。

(六)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樹立了與時俱進、學習型政府形象。倡導開展創建學習型機關活動,從提高素質入手,教育和引導政府工作人員克服“十不”現象,算好“三筆帳”,做“四有”幹部,以學習促工作,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樹立了執政為民、責任政府形象。各項工作都抓早、抓緊、抓實、抓好。採取切實措施,努力克服國家宏觀調控帶來的困難和壓力,堅定不移地抓投入、抓項目、抓招商,促進增長方式轉變,較好地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進了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樹立了廉潔高效、服務政府形象。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定期開展人大代表、社會各界公開評議政府部門活動。認真開展縣長學法日活動,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實行“服務承諾”制度,強化質量、效率意識,推進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實施縣直部門會計集中核算,強化第二預算資金管理,加大“三亂”治理力度,優化了經濟發展環境。樹立了攻堅破難、誠信政府形象。強化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圍繞重點工作,逐項分解落實任務,做到政策措施化、措施項目化、項目具體化。對205件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和252項重點、難點工作進行專項督查,追蹤落實。加強預算管理,依法徵税,熱情服務,地方財政收入創歷史新高。層層落實責任,倒排工期,攻堅破難,農村公路建設、水利林業兩大會戰名列全市前茅。高度重視人民羣眾來信來訪,認真落實領導幹部接訪、縣長公開電話等制度,累計受理羣眾來電來訪400多次,對羣眾提出的問題,做到了件件有迴音,事事有着落。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工作很不平凡,來之不易。實踐啟示我們,推進博興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決策跨越發展的目標定位,凝聚廣大幹部羣眾的力量;必須堅持用改革創新的精神和市場經濟的手段幹事創業,破“空”排“難”,苦幹實幹,堅定不移地抓投入、上項目、抓招商,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努力提高發展境界和層次;必須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創建學習型機關,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落實水平,為創造性開展工作提供基礎保證。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縣在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征程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堅決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是縣委科學決策、正確指揮,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頑強拼搏、辛勤勞動、克難制勝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全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各級幹部,向駐博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和中央、省駐博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一年來信任和支持縣政府工作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團體,表示衷心的感謝! 向在我縣創業發展的境內外投資者、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形勢越好,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我縣經濟總量小、結構層次低,特別是工業附加值低、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大問題”依然突出;經濟聚集度不高,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不強,服務業發展不快,城市規模小、配套設施不夠完備。各鎮發展不平衡,鎮級財政困難,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不足、力度不大,促進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不夠穩固。有的幹部思想觀念、領導方式、工作作風、精神狀態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相適應,個別部門抓工作落實不夠到位,效率不高、作風不實、責任心不強,等等。對上述問題,我們必須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22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措施

今年是我縣跨越式發展新四年的關鍵一年。從全國宏觀環境和我縣基礎分析,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完全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和潛力,完全有能力把發展目標定高一點,把發展速度加快一些。面對全省各地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激烈競爭,面對周邊縣區高點定位、跨越發展的巨大挑戰,全縣上下務必牢固樹立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創新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寬眼界,堅持工業立縣、跨越發展不動搖,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創新精神和市場經濟的手段幹事創業,堅定不移地抓投入、上項目、抓招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瞄準大目標,樹立高標準,採取大舉措,推進大發展,實現新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落實五個統籌,切實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緊緊圍繞“到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翻兩番,跨入全省‘第一方陣’”的奮鬥目標,大力開展“投入年”活動,強力推進實施“12335”工程,即突出加大投入、工業興縣“一個重點”,進一步拉開城市化和工業化“兩個大框架”,加快膨脹城區經濟、陳户油區經濟、興福民營經濟“三大經濟隆起帶”,努力培植鐵路以東工業經濟的大膨脹、工業東路兩側項目的大發展和新城區建設的大推進“三大亮點”,實施好縣城區與濱博高速公路、龐家鎮,純化鎮與陳户鎮,京博工業園與呂藝鎮,店子、曹王鎮與興福鎮,縣經濟開發區與周邊企業自辦工業園之間的“五個對接”,整合要素資源,促進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6億元,增長35%(工作目標110億元,增長40%)。三次產業的結構比調整到10:66: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增長1.4倍。地方財政收入4億元,增長30%(工作目標4.5億元,增長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一)以加大投入為總抓手,堅定不移加快工業化進程。繼續高揚“工業興縣”旗幟,實施“一業特強”戰略,全力推進“235”工程。通過加大投入,培植一批大產業、壯大一批大企業、新上一批大項目,促進縣域工業規模放量、內涵提升、效益提高。確保年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30家,達到150家;實現增加值50億元、銷售收入150億元,分別增長50%以上。

抓項目,膨脹規模,壯大發展實力。堅持抓工業首先抓項目,下大氣力發展附加值高、對財政貢獻大的骨幹項目。千方百計拓寬融資渠道,堅持國內外並舉、政府民間並舉、直接間接並舉,努力實現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的新突破。繼續實行縣級領導包保、掛牌督辦和月調度、季檢查、半年總結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辦法,充分調動全縣上下大幹項目的積極性。要突出抓好京博集團高檔彩印新聞紙項目、魯豐鋁箔公司鋁業深加工項目、順天紡織科技創業園建設、香馳糧油公司大豆分離蛋白產品系列化項目,渤海油脂公司賴氨酸、膠質纖維等41個重點項目建設,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25個,確保全縣完成工業投入70億元,增長1倍以上。以鐵路以東和工業東路兩側開發為重點,拉開項目建設、工業化發展的大框架。

抓延伸,拉長產業鏈條,培植六大主導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行梯隊管理,擇優扶強。重點扶持京博集團、香馳糧油公司、渤海油脂公司等骨幹企業,促其做大做強。確保年內3家企業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以上,15家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6家企業利税過億元。以京博集團、華潤油化公司為載體,新上精細化工高新技術項目,建設全國最大的新型農藥和表面活性劑生產基地;以香馳糧油公司、渤海油脂公司為龍頭,建設食用植物油生產銷售集散地,在大豆、玉米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依託板材加工企業,新上國內短缺的高精度鈦、鎢、鉬板材深加工項目;依託京博集團林紙一體化項目,培植髮展造紙產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質量檔次;以順天紡織科技創業園為載體,培植髮展紡織業,拉長產業鏈條;以華興機械集團為重點,擴大鋸石機、新型田園管理機的生產規模,並向大型精密鑄造、汽車零部件加工製造業方向發展。

抓創新,依靠科技、管理和機制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引才引智,吸引高層次專業人才和複合型人才來博興幹事創業。推動科技創新,規模以上企業都要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力爭研發投入佔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年內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建國家級、省級技術開發中心各1個;推動品牌創新,新創5個省級名牌,“口福”牌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推動機制創新,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抓好有關企業破產工作,確保京博集團、香馳糧油公司兩家企業實現境外上市。

(二)狠抓招商引資不動搖,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努力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藉助外力加快發展。力爭年內實際利用縣外資金69億元,實際利用境外資金2250萬美元,增長50 %。

實行嚴格的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層層落實招商引資任務,進一步完善信息聯絡、督查落實、獎懲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把產業鏈招商、企業招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企業招商的主體作用,企業招商要同部門招商一樣對待,一樣重獎。要轉換招商引資理念,擴大招商引資隊伍,實行專業招商、掛職招商、以商招商和代理招商等市場化招商模式,瞄準國內外大企業、大財團尤其是知名企業、知名品牌,爭取合資合作,努力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

優化環境,打造招商引資平台。以鐵路以東、工業東路兩側開發為重點,完善配套水、電、路、訊、氣、排污等基礎設施,努力提高縣經濟開發區對招商引資項目的承載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快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精簡審批事項,清理收費項目。繼續實行“一站式”服務承諾制,推行投資環境評議制度,打造建設手續簡、收費低、服務優、辦事快的一流經濟發展環境。

積極推進貿易合作和外貿出口。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推進內外貿易一體化,加強對外經濟合作與交流,儘快改變經濟外向度低的局面。按照規模化突進、多元化發展、全方位開拓的思路,在鞏固擴大工藝品、紡織品等傳統產品出口基礎上,完善外貿出口激勵政策,培育外貿出口重點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大力拓展食用油、皮革、農藥、石材機械等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確保新增自營進出口權企業11家,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2億美元,增長11%;其中自營出口4000萬美元,增長43%。

(三)立足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產業化。把“三農”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實施“541”工程,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努力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非農化。

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發展糧棉生產。把結構調整的主動權下放到鎮,大力膨脹畜牧、林果、蔬菜、淡水養殖四大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加快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建設,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品牌經營。重點扶持以櫻桃谷鴨、肉牛飼養標準化基地建設為主的畜牧業快速發展。確保年內櫻桃谷鴨出欄1500萬隻,肉牛飼養量16萬頭,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擴大完善經濟林2萬畝,南美白對蝦等名優特水產品養殖面積發展到3.5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15萬畝。

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促進華康食品公司、龍升食品公司、利億嘉肉業公司、珍一食品公司等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年內建成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各鎮要圍繞特色主導產業,新發展1家以上規模農業龍頭企業,力爭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0家。

切實加大農業投入。配套完善河網水庫及鎮村蓄水坑塘建設,新增蓄水能力300萬立方米,發展節水灌溉1.5萬畝;完成1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建設工程。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打好第二期扶貧開發攻堅戰。落實大型農機補貼政策,改進農業裝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穩定農業税低税率,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全面落實農村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培訓引導等措施,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確保今年農民人均非農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四)以新城區建設為龍頭,堅定不移加快城市化進程。按照全市“構築‘一箇中心、南北城市帶’組團式、連帶型城市羣”的戰略部署,進一步膨脹新城區規模,東進、西拓、南優、北上,拉開城市化發展的大框架,加快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年內建成區面積發展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36%以上。

突出個性特點,高起點規劃城市。在城市總體規劃調整的基礎上,重點搞好控制性規劃和各項專業規劃的修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需要,建立規劃項目庫,提前搞好項目規劃定點,確保規劃先行。加強控制性詳規的編制管理,實行紅線、綠線控制和綠色圖章審批制度,嚴格按照規劃建設、管理城市。

樹立精品意識,高標準建設城市。搞好縣鑫達國有資產投資公司運營,通過招商引資、土地經營、適度舉債等措施,進一步加大城市建設投入。投資2億元以上,實施工業東路一期工程,工業西路、新城二路工程,城東大市場路建設、北關溝改造和樂安大街、新城一路南延伸工程,博城二路、三路、四路西延伸工程等城市道路建設重點工程。搞好縣行政中心建設、陽光居住小區等住宅開發,配套完善供排水、供熱、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快速膨脹新城區規模。高標準改造舊城,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高城市出入口、標誌性建築物的設計建設水平,深入開展創建生態園林式綠化單位活動,提高城市檔次。實施省道濰高路路段改造、博新路南段改造工程,抓好重點小城鎮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強化綜合行政執法,高水平管理城市。完善城市管理體制,繼續深入開展城區環境綜合整治,重點解決髒亂差問題,優化城市環境。逐步將城市公共事業項目推向市場,拓寬城市建設管理的投融資渠道。政府高度壟斷城鎮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土地二級市場,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努力實現城市建設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五)放大提升興福亮點,堅定不移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新跨越。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富民強縣的戰略舉措,推廣興福經驗,以南帶北、南北互動、中部崛起,促進民營經濟全面跨越式發展。

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全力營造全民創業的機制和環境。加快行業協會、融資擔保、信用評價、抵押貸款、人才培訓、技術信息、法律服務“七個體系”建設,繼續實行黨政羣事業單位聯繫民營企業制度,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擔保中心的作用,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認真總結推廣魯豐鋁箔公司、新日鋼板公司、科瑞鋼板公司等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經驗,積極引導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能力強、外向度高的民營經濟龍頭企業加大投入,膨脹規模,搞好技術和產品開發,打造知名品牌,儘快培植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集團。

“強鎮強村”帶動,發展塊狀經濟。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年內各鎮固定資產投資要達到4億元以上,至少新上1個投資過億元項目,培植完善1個專業市場、5個專業村、20個民營經濟大户,力爭全縣有4個鎮進入全市10強,35個村成為全市“百強村”。充分發揮“強鎮強村”輻射帶動作用,依託油棉加工、畜禽屠宰加工、板材生產、紡織、工藝品加工、傢俱製作等傳統優勢產業,加速集聚和延伸,加快建設獨具特色的民營經濟優勢板塊。

搞好“五個對接”,整合產業資源。立足我縣產業佈局特點,依託路網框架,加快縣城區與濱博高速公路、龐家鎮對接,提升縣城區檔次;加快興福鎮與店子鎮、曹王鎮對接,提升放大興福亮點;加快陳户鎮與純化鎮對接,為承接油田三產轉移搭建平台;加快京博工業園與呂藝鎮對接,形成大企業拉動弱勢鎮大發展格局;加快縣經濟開發區與周邊企業自辦工業園對接,膨脹工業區規模,構築“一城帶兩鎮”格局,進一步拉開聚集產業、吸納人口與城市擴張良性互動的發展大框架。確保年內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5億元,實繳税金5.6億元,分別增長40%。

(六)突出現代服務業,堅定不移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實施“138”工程,以現代物流業、旅遊業和金融業為重點,着力提高服務業發展規模和層次。

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批發市場等現代物流業。年內引進國內外知名超市1-2家,加快萬國批發商城等大型商業網點建設,構建大商貿載體;繼續抓好以城東大市場、興福黑白鐵批發加工市場為重點的市場建設,打造大型專業市場羣體,逐步形成205國道以東、博小鐵路以西區域和以興福鎮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兩大物流區;依託鐵路、公路交通運輸優勢,加快京博集團、香馳糧油公司、渤海糧油公司等大型企業倉儲物流中心建設。加快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建設,積極發展中介服務機構,規範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加快以社區衞生、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為代表的社區服務業發展。

發展壯大旅遊會展經濟。積極利用外資,搞好麻大湖、丈八佛、打漁張森林公園、洪福園等景區景點開發建設,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搞好景點包裝、宣傳和推介,打造董永故里旅遊品牌。抓好旅遊商品、紀念品和特色餐飲的開發,提高旅遊業綜合效益。積極承辦國家或全省規格的會議、賽事活動。組織好“中華漢孝子董永獎”評選活動,辦好第三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暨董永文化旅遊節”、“首屆中國廚具暨板材交易博覽會”。

加強財税金融工作,促進經濟穩健高效運行。優化財税結構,強化税收調度,確保財政收入與目標進度、時間進度同步增長。全面推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控制一般財政支出,努力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促發展。進一步完善落實對金融部門的考核獎勵辦法,加強銀政、銀企合作。金融部門要用足用活政策,改善金融服務,疏通結算渠道,加大信貸投放,維護信用秩序,防範金融風險,為地方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七)堅持統籌發展原則,堅定不移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推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互相促進、全面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深入開展文明縣城、文明單位、文明窗口、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提高全民文明程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開展扶貧濟困、救災救濟和幫扶殘疾人工作。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爭創“全國雙擁模範縣”。加強社會保障執法檢查,抓好“三條社會保障線”銜接,鞏固提高“兩個確保”成果。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年內新增就業再就業4800人以上;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900人,其中“4050”人員3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搞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加強科技成果、項目爭取和申報工作,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爭創“省級教育示範縣”。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爭創“全國社會文化先進縣”。全面完成全國首次經濟普查,做好《博興縣誌》續修工作。搞好全民健身活動,辦好全縣第四屆運動會。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重點抓好博興、純化、興福、龐家4鎮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不斷擴大覆蓋面,爭取列入省級試點縣。推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施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系列工程,加強“三違”清理整治和薄弱村轉化,穩定低生育水平。搞好土地徵用管理,完善補償機制,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國土資源,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全國生態示範縣建設,年內縣城區基本實現集中供熱。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聯繫,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繼續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努力保持社會穩定。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強化嚴打整治鬥爭,深入開展“平安博興”創建活動。做好羣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力度,確保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優撫安置、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老齡、檔案等項工作都要有新的發展。

(八)堅持以人為本,辦好執政為民10件實事。把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羣眾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紮紮實實辦好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10件實事。實施青年農民培訓工程。搞好農業科技和就業技能培訓,提高羣眾就業能力和致富本領。實施羣眾吃水工程。投資600萬元,改善35個村、2萬多人的飲水條件,基本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投資8000萬元,確保完成農村公路改造200公里,力爭300公里,全面完成我縣農村公路改造任務。加快公共衞生“兩個體系”建設。投資600萬元,完成疾控中心業務綜合樓主體建設、傳染病救治醫院病區改造工程。實施高中教育普及工程。完成縣一中擴建、二中分校二期工程建設,年內國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比例達到85%以上。實施“千里環翠”和單位綠化工程。高標準實施學校、企業、單位綠化美化,補植綠色通道200公里,完成村莊綠化40個,森林覆蓋率提高2個百分點。實施有線電視“户户通”工程。投資600萬元,年內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85%以上。實施扶貧濟困工程。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對農村特困羣眾實施大病救助,搞好五保供養。城市低保達到每月人均150元,農村低保每年人均700元。實施城區大氣污染治理工程。加強污染企業治理,搞好綠化美化,切實改善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實施突破喬龐戰役。集全縣之力,對喬莊、龐家進行集中幫扶,突破弱鎮,促進平衡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切實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努力建設黨和人民滿意的政府。

(一)加強學習,建設學習型政府。按照“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廉潔勤政、作風優良”的要求,全面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重視和加強公務員學習培訓和考核工作,繼續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機關活動和行為規範教育,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切實解決好乾部隊伍存在的“十不”現象,教育和引導政府工作人員算好利益賬、法紀帳、良心帳“三筆帳”,做有數、有法、有力、有為的“四有”幹部,不斷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執政能力和落實水平。

(二)改進作風,建設務實廉潔政府。牢記“兩個務必”,做到“三個倍加”,切實降低行政成本。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力精簡會議和文件,嚴格檢查、評比、達標活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牢固樹立勤政為民理念,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堅持不懈地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嚴格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三)依法行政,建設法制化政府。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認真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快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行政處罰權。進一步完善羣眾參與、專家諮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及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事先都要組織專家進行合法性、可行性論證;對涉及面廣、事關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決策事項,及時向社會公佈,廣泛聽取意見,不斷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四) 轉變職能,建設高效服務政府。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進一步完善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行政許可的統一、聯合、集中辦理制度,認真落實政府工作提速提效的各項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效果,幹出水平。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點,應對新挑戰,推進大發展,實現新跨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和光榮使命。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在中共xx縣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振奮精神,凝心聚力,再接再厲,苦幹實幹,譜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為實現我縣到2022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陣”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縣政府工作報告(7)

【第11篇】【2022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黔桂鬆報告2022年兩會期間黔中桂鬆乾渠x標安全生產工作總結

黔桂鬆[2022]報告2022年兩會期間黔中桂鬆乾渠x標安全生產工作總結

黔 中 水 利 樞 紐 一 期 工 程

合同項目名稱: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桂鬆乾渠x標土建及金屬結構制安工程

2022年“兩會”期間xxxxx標安全生產

工作總結

(2022年3月)

業主單位:xxxxxxx

監理單位:xxxxxxx

承包單位:xxxxxxx

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桂鬆乾渠工程

工程報告單

(xxxxx[2022]報告單c5-0xx號)

合同名稱: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桂鬆乾渠x標土建及金屬結構制安工程

注:本報告單共3份,建管部1份、監理單位1份、施工單位1份。

2022年兩會期間黔中桂鬆乾渠x標安全生產工作總結

按照黔水安監[2022]11號《關於切實加強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水利安全生產工作的緊急通知》、黔水投發[2022]15號《省水利廳關於切實加強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水利安全生產工作的緊急通知》文件要求。我黔中桂鬆乾渠x標工程處迅速安排部署,實行分工負責,狠抓責任落實,嚴格開展兩會安全生產大檢查,確保了全國“兩會”期間我工程處安全生產形勢的持續穩定。

一、範文top100認真安排部署,強化組織領導。按照省水利廳、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

任公司指示精神和具體要求,立即召開專題會議,迅速向工程處所屬施工隊負責人傳達相關精神,併成立以xxx為組長、xxx、xxx、xxx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周密安排部署,嚴格按照治理責任、措施、資金、期限、應急預案‘五落實’要求進行整理。

二、突出工作重點,落實安全責任。針對工程處生產場所、工地現場及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部位、薄弱環節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細緻的大檢查,做到及時發現和整改事故隱患。同時,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明確各部門負責人為工區安全生產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擔負主要責任。各部門負責人又將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施工隊、班組、施工員日常工作中。

三、堅持邊查邊改,消除安全隱患,始終把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明確責任分工,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將安全責任落實到每個方面、每個環節、每個崗位,做到層層壓實責任,思想彙報專題層層落實到位,吸取近期全省發生的事故教訓,舉一反三;認真分析排查出的隱患,根據隱

患的緊急程度、影響範圍及整改難度對隱患實行分級管理,邊查邊改。並要求工程處安全科建立台帳制度,對發現和排查出的隱患,及時進行整改登記,並明確相關責任、措施、資金、期限、應急預案‘五落實’;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工作流程,實施問題和隱患整改和驗收確認制度,切實做到問題和隱患條條有處理,條條有交代,一條不漏抓整改,嚴防有檢查無整治,有整治無驗收的情況發生,全面消除安全隱患。精準制定防範措施,尤其是對高邊坡、渣場、料場、隧洞、圍堰、腳手架、深基坑等危險部位的安全防護進行大檢查,並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防控和治理各項措施。

四、嚴格執行“兩會”值班值守制度。按照省水利廳、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指示精神和具體要求,立即下發通知,並公佈‘兩會'期間值班人員電話,做到關鍵崗位24小時值守制度,確保應急處置及時、有效。

五、“兩會”期間檢查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情況。

檢查存在的問題:

1、xxx進口暗渠現場無標示標牌,現場線路凌亂、電線隨意拖地。

整改情況:對xxx進口暗渠現場立標示標牌,現場線路凌亂進行拆除。(已整改)

範文寫作檢查存在的問題:

2、xx箱涵缺少標示標牌且無警戒帶。

整改情況:要求xx箱涵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示帶。(已整改) 檢查存在的問題:

3、xxxx暗渠無標示牌,無安全警示帶。

整改情況:要求xxx暗渠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戒線。(已整改)

檢查存在的問題:

4、xxx暗渠無標示牌,無安全警示帶。

整改情況:要求xxx暗渠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戒線。(已整改) 檢查存在的問題:

5、xxx隧洞出口暗渠沿線無安全警示牌、靠近公路段無防護措施。

整改情況:要求xxx隧洞出口段暗渠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示帶。(已整改)

檢查存在的問題:

6、xxx暗渠38+300段渠道兩側無安全防護網,施工現場無安全警示牌。

整改情況:要求xxx暗渠38+300段渠道兩側施工段立安全警示牌、拉警戒線(已整改)。

檢查存在的問題:

7、xx箱涵跨村道段,已有臨時防護局部垮塌未修復、公路末端無固定防護,現場無安全警示帶。

整改情況:要求xx箱涵跨村道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戒線、加固防護欄。(已整改)

檢查存在的問題:

8、xxx箱涵桂鬆41+990段靠近村寨渠道兩側無安全防護及安全警示牌。

整改情況:對xxxx箱涵桂鬆41+990段靠近村寨渠道兩側立安全警示牌及拉安全警示線。(已整改)

附件

1、xxxxx。

下頁 餘下全文

黔桂鬆[2022]報告2022年兩會期間黔中桂鬆乾渠x標安全生產工作總結

2、xxxx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示帶後照片。

3、xxxx暗渠施工段已經立警示牌、拉警戒線。

4、xxxx

暗渠施工段整改後照片。

5、xxx暗渠38+300段渠道兩側施工段立安全警示牌、拉警戒線

6、xxx隧洞出口段暗渠施工現場立警示牌、拉警示帶

7、下苑箱涵跨村道施工段立警示牌、拉警戒線、加固防護欄

8、xx箱涵桂鬆41+990段靠近村寨渠道

兩側立安全警示牌及拉安全警示線(右側)

xx箱涵桂鬆41+990段靠近村寨渠道兩側立安全警示牌及拉安全警示線(左側)

安全生產無止境,今後我們要切實把壓力擺在頭上、責任扛在肩上、安危記在心中;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等各項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隱患排查治理;規範、健全監管網絡,突出安全生產宣教培訓。以安全生產為主旋律,不斷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的杜絕安全隱患,保障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

xxxxx有限公司

黔中桂鬆乾渠xxx標工程處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八日

上頁

《2022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黔桂鬆報告2022年兩會期間黔中桂鬆乾渠x標安全生產工作總結》是篇本站範文網,講的是關於整改、警示、安全生產、安全、施工、檢查、責任、問題等方面的內容,看完如果覺得有用請記得(ctrl+d)收藏。

【第12篇】縣政府工作總結報告[精]

縣政府工作總結報告[精]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2022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圓滿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縣呈現出思想觀念大更新、經濟社會大發展、城鄉面貌大變化、發展環境大改善的可喜局面。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結構調整邁上新的台階。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00.03億元,增長19.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9.9%、24.8%和16.5%。地方財政收入3.26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7.7%,收入結構趨向合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2億元,增長48.4%。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6.3億元,貸款餘額29.8億元,分別增長12.4%和14.3%。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5.8∶48.1∶36.1調整為14.7∶50.5∶34.8。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推進。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總產達33.35萬噸,增長3.6%;畜牧業振興、經濟林果開發、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封山育林“四大工程”取得較大進展,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完成成片造林12.3萬畝,其中經濟林果4.2萬畝,封山育林4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5%。新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0多户,2户企業被農業部評為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411個,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品牌達到42個。有組織輸出勞務2.3萬人,全縣在外務工和縣內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達到34.7萬人。以十萬農户致富工程為抓手,加大了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全縣投入扶持“三農”資金近3億元,發放農業貸款1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15元,增長14.8%,被評為“全省農民增收先進縣”。工業生產和效益同步增長,全縣完成供電量7.1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5.5億千瓦時,分別增長14.8%和17.6%;122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0.65億元,利税5.6億元,分別增長25%和22.5%;有1户企業利税過億元,1户過8000萬元,7户過千萬元;工業項目投資力度加大,共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20個,完成投入6.89億元,21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重點項目實施順利,有11個項目投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共完成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項目71項,新發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山東名牌產品達到5個、著名商標達到9個,均居全市首位。服務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5.7億元,增長13.8%。 “三個亮點”增勢強勁,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共引進縣外投資項目358個,其中過千萬元項目25個,合同利用縣外資金16.2億元,實際到位13.1億元,分別增長20.2%和48.9%;新批境外資金項目8個,外商追加投資項目3個,實際利用境外資金1107萬美元,增長216.3%。園區帶動能力進一步顯現,投資過千萬元的入園項目達到16個,總投資11.6億元,已有6個項目投產。外貿出口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總額1.08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7388萬美元,分別增長40.1%和40.7%。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活力增強。新發展個體工商户4848户,私營企業296家,累計分別達到1.83萬户和1115家,從業人員達到18萬人,實現個體私營税收1.05億元,增長60%,被評為“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旅遊業繼續保持大投入、大開發、大提高的發展勢頭,全年投入旅遊開發資金3800萬元;接待遊客12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億元,分別增長82%和102%。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支撐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城市建設完成投資2.47億元,其中房地產投資1.8億元;綠化、供氣、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糞便處理等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開展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市交通、經營、衞生、治安等秩序明顯好轉。推進了以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投資近億元,完成開發建設面積16.2萬平方米。農村公路改造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累計完成投資3.15億元,硬化路面1248.4公里,是過去50多年修路里程總和的2倍多,提前一年基本實現村村通;重點公路工程共新建、改造縣鄉公路48公里,建設大中橋樑18座。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向上級爭取立項農業重點項目20餘項,總投資1.3億元,其中上級無償資金8760萬元。完成人畜飲水解困工程81處,實施土地開發整理6.5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通過驗收,被評為“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先進單位”,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節水改造、流域治理、扶貧開發等工程建設邁出新的步伐;面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2億元,投工1160萬個,完成各類水利工程5200多處。通信能力不斷提高,固定電話突破20萬部,移動電話突破10萬部;完成了城市電網改造一期工程和變電站無人值守改造工程,電力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 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平安沂水”建設紮實推進。深化了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改革,共盤活資產4.2億元;加強了資本市場的運作,魯洲集團與中國建設銀行新加坡分行簽訂了上市協議。繼續落實農村税費改革政策,農業税總體下降3個百分點,全部取消了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税,直接減輕農民負擔3700餘萬元;認真做好糧食直補工作,直補糧農資金404萬元。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國庫集中支付、會計集中核算和收支兩條線等財政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加大了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力度,實現政府土地純收益7340萬元。政府機構、投資、金融、糧食購銷、户籍制度等多項改革不斷深化。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和“掃黑除惡”活動,有效地遏制了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的發生;積極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認真做好信訪工作,妥善處置羣體性事件,全縣上下和諧穩定,羣眾安全感明顯增強。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重傷人數、經濟損失分別下降24.8%、28.4%、23.4%和19.4%。圍繞建設“誠信沂水”,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紮實開展“食品質量建設年”活動,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鞏固了“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地位。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深入開展了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被評為“全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認真抓好就業再就業這一“民生”工程,全縣新增就業681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被評為“全省就業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新吸納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員3734人,收繳社會保險費1.38億元,發放社會保險金1.2億元,確保了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失業人員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鎮“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認真搞好救災救濟,社會救助體系初步形成,縣財政用於社會保障、救助弱勢羣體、企業軍轉幹部解困的資金達650餘萬元。重視加強了科技工作,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面實施義務教育“一費制”,“普九”成果得到鞏固;繼續搞好中國小危房改造,新建校舍1100餘間;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本科首次進線3268人,連續五年居全市第一。成為全市第一個爭得為農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參保農民達到55.4萬人,籌集資金582.4萬元;疾病預防控制和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不斷進步,羣眾性體育活動更加普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深入紮實,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7‰,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積極推進生態縣建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努力保持耕地佔補平衡和總量動態平衡,認真開展了土地和礦業市場秩序整頓。加強了機構編制管理,機關事業人員保持負增長。克服資金嚴重不足的困難,兑付農村合作基金會負債3564萬元,奮戰五年,圓滿完成了2.9億元的兑付任務。償還歷年基礎設施建設欠款2000萬元,連續五年累計償還8500餘萬元。較好地解決了供銷社股金兑付、建築領域農民工工資清欠、轉業軍人和退役士兵轉退安置等熱點難點問題。審計、統計、人防、民族宗教、僑務外事、氣象、測繪、防震減災、檔案、史志、老齡、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職能轉變進一步加快。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強化了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推動了作風轉變和工作落實。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加強同人民政協的聯繫,重視辦理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認真抓好《行政許可法》的學習實施,大力推進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建設,全面推進政府工作提速,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不斷加強廉政建設,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堅決糾正損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傾情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進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羣眾的聯繫。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來之不易。這是堅決落實中央、省市各項部署、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是縣委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奮鬥、頑強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各級幹部,向駐沂水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幹警,向關心支持沂水發展和在我縣創業的境內外投資者、合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工業競爭力不強,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城市化水平較低,外向型經濟仍是薄弱環節。農業基礎還不夠牢固,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社會事業的改革發展相對滯後。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形勢嚴峻,部分低收入羣眾和弱勢羣體生活還比較困難。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快速發展,還面臨着土地、資金、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壓力。同時,政府機關作風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有的地方和部門缺乏改革創新的勇氣和開拓發展的思路,效率不高、作風不實、責任心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加以解決。 2022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今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計劃併為實施“十一五”規劃奠定基礎的重要一年。雖然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一些矛盾和困難,但總體上看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機遇大於挑戰。我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濟仍然處於上升期,特別是國家繼續加大對“三農”、社會發展、區域協調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強調支持老區加快發展,這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全縣上下幹事創業、爭創強縣的氛圍已經形成,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乘勢而上,加倍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農工結合,工業帶動”、“三個亮點”戰略不動搖,牢牢把握加快發展、優化環境、執政為民和能力建設四個方面,解放思想,真抓實幹,重點突破,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8%,達到118億元,人均突破1萬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7%、21%和18%,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3.3:51.8:3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利税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6%;進出口總額增長23%,其中出口總額增長2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98‰以內。 (一)突出工業強縣戰略,着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抓經濟以工業為主體,抓工業以骨幹為重點”的思想不動搖,着力培植一批支柱產業、一批大型企業和一批知名品牌,努力鞏固和提高工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一是加快培植骨幹企業羣體。繼續實施“骨幹企業再造”和“再造骨幹企業”兩大基礎工程,落實利税大户企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完善扶優促強的政策體系。突出抓好“雙十”工程,分別確定10户重點骨幹企業和10户成長性強、財政貢獻率高的企業,從領導力量、扶持政策、人才、資金、信息、資源等方面重點傾斜,促其加速發展壯大、膨脹規模,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年內爭取利税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户,其中2户進入全省重點企業行列,過千萬元的達到9户;新培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户,累計達到150户,在全縣培植起梯次跟進、後勁充足的骨幹企業發展羣體。二是大力實施重點項目。以骨幹企業為重點,以優勢產業和產品的技術改造為主體,實施過50萬元技術改造項目120個,完成投入7.5億元。重點抓好15個投資過千萬元項目:投資過億元的大地玉米公司藥用澱粉及葡萄糖、熱電公司萬噸玻璃纖維高支紗及織物項目,投資過5000萬元的亨井公司年產2500萬支鼠標及配套、派昌制帽公司制帽生產線、魯洲食品集團變性澱粉與污水處理項目,投資過千萬元的得力公司甘露醇、泓達生物工程公司酒精深加工、韓國祈禱公司服裝加工、沂蒙建設集團化工生產、連桿廠連桿加工生產線、沂蒙恆鑫果品有限公司果品加工、利華食品廠板栗加工、華銀絲業生絲加工、芳源織物公司1萬錠腈綸紡紗、翔騰化工公司化工生產項目。對重點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包扶,集中力量抓好項目的組織實施、跟蹤管理和監督服務工作。保持投資的連續性,搞好項目儲備,做到投產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三是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調大、調高、調外、調強和適當集中、要素集聚、形成規模、體現特色為目標,以骨幹企業為依託,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把工作的重點真正轉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重點改造提升資源優勢明顯、基礎穩固、帶動力強的食品、鞋業、機械、紡織服裝、造紙包裝、建材、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通過整合技術、品牌和市場,把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提高整體競爭力,努力將我縣打造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食品加工製造業基地。產品結構調整重點圍繞改造一批、壯大一批、培植一批、淘汰一批,使傳統產品增添發展活力,重點產品形成產業鏈,優勢產品形成產業羣,進一步發揮產品比較優勢,鞏固壯大區域經濟。四是穩步推進企業改革。堅持“因企施策,穩步推進,保持穩定”的原則,對已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採取得力措施,加快終結進度;對尚未改革的企業,認真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對企業的監管、指導和服務,引導和監督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公司運作,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堅持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繼續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形成有序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二)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城鄉統籌”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推進“一調兩轉”,努力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市場引導、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則和“穩糧油、擴林果、強畜牧、優瓜菜、增煙桑、上藥材、活流通、壯龍頭”的調整思路,着力實施畜牧業振興、經濟林果開發、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封山育林“四大工程”。在鞏固壯大生豬、“兩雞”、“兩兔”、牛、羊等傳統養殖項目的基礎上,重點建立出口創匯型良種豬生產基地,膨脹奶牛養殖規模。新發展養殖示範場區30個,養殖小區300個,養殖大户4000户,奶牛存欄達到3000頭以上,網箱養魚1.6萬箱,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圍繞膨脹規模、優化佈局、調整結構、增加效益,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生產基地,力爭新發展名優特經濟林果4萬畝,實現果品總產3億公斤。正確處理結構調整和糧食生產的關係,維護糧食生產安全,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確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0萬畝、糧食總產達到34.3萬噸,瓜菜面積穩定在25萬畝,烤煙、桑、中藥材、牧草、花生和棉花面積分別達到7萬畝、4萬畝、3.5萬畝、2萬畝、30萬畝和4萬畝。完成成片造林9.5萬畝,其中楊樹豐產林3萬畝、荒山造林2.5萬畝;封山育林52萬畝,梯田地堰綠化500萬米,搞好村村通硬化路的行道樹栽植。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進程。培植壯大青援、魯洲、大地、正航等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增強帶動能力;圍繞農業資源優勢,引進新上一批畜禽、煙草、桑蠶、果品、花生、瓜菜、木材等農產品加工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力爭各類農業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其中標準化示範基地面積40萬畝,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產品品牌達到40個以上。搞好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在鞏固提高現有市場的基礎上,逐步新建一批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繼續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力爭全縣30%的農户加入專業合作組織,30%的農產品通過專業合作組織銷售,30%的農業生產資料由專業合作組織提供。三是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以國家“陽光工程”為依託,整合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強化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就業能力;清理取消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岐視性政策和亂收費,切實解決好拖欠和剋扣工資等問題,搞好勞務輸出中介服務,進一步打響沂水勞務品牌,力爭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0萬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勞務1.5萬人以上。四是認真落實各項農村政策。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導和規範土地流轉;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補、良種補貼和購置大型農機具補貼政策;深化農村税費改革,農業税税率再降低2個百分點;加大政策督導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深化林權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以十萬農户致富工程為依託,健全財政、金融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切實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五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出項目帶動,重點抓好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節水改造、大沂河西岸二期防滲、人畜飲水解困、村村通自來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流域治理、扶貧開發、優質糧食產業化基地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面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總投資1.2億元,投工480萬個,實施各類水利工程5080處,其中五自工程4650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平方公里,擴大改善灌溉面積7萬畝。 (三)加大培植力度,提升“三個亮點”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全力抓好招商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園區招商上實施突破。把園區建設擺到推進經濟跨越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在完善功能、提升檔次、增加投資密度上下功夫,嚴格落實園區建設管理的政策規定,積極籌劃運作園區招商活動,儘快形成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的集聚效應。在企業招商上實施突破。突出企業的招商主體地位,引導各企業牢固樹立“靠大壯大、附強圖強”的理念,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引資金、引技術、引人才、引信息,做好借力發展文章,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區域招商上實施突破。以大連、京津唐地區為中心,主攻有產業轉移意向的國有大企業;以青島為中心,主攻膠東半島,輻射日、韓;以上海、深圳、温州為中心,主攻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輻射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在行業招商和重點項目招商上實施突破。重點圍繞農產品深加工、加工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能夠顯著增加縣級財源、擴大就業的大項目。嚴格落實招商目標責任制,增強全民招商意識,加強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加快項目落地與實施進程,努力提高招商引資合同履約率、項目開工率、投產達產率。全年爭取引進過億元項目2個,過5000萬元項目3個,實際利用縣外資金13億元,其中境外資金1200萬美元;每個行業和鄉鎮至少引進一個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把利用外資與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培育壯大骨幹出口企業,努力擴大出口,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新辦自營進出口權企業20家,累計達到90家。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企業到境外上市或投資興業。 全面放開搞活,加速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降低門檻,放開市場準入,認真落實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民營經濟融資擔保、信用評價、人才培訓、技術信息、法律服務和行業協會六大服務體系,促進資金、技術、人才向民營企業聚集。繼續清理收費項目,取締非法收費和不合理收費,切實降低規費標準。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主導產業,支持優勢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引導民營企業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加快食品城、布鞋城、油頂城的改造和提升,大力發展專業村鎮、專業市場,搞好沂水商城、民營工業園和食品工業長廊、機械工業長廊建設,構築羣體規模優勢,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特色經濟。力爭新發展個體工商户3500户,私營企業200家。 大力繁榮發展旅遊服務業,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繼續把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帶動產業來抓,抓緊編制完成全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明確今後一個時期旅遊業發展的目標、重點,儘快將沂水建成集地下奇觀、山水風光、沂蒙風情、歷史文化於一體的旅遊勝地,納入全省大旅遊格局。整合開發旅遊要素,完善餐飲、娛樂、購物等配套設施建設,做寬、做長旅遊產業鏈;深度開發旅遊資源,加快景點建設和改造,提升景區產品檔次,完善兩日遊線路;搞好行業協會建設,規範旅遊行業管理,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打響“沂蒙地下奇觀遊”品牌,塑造良好的沂水旅遊整體形象。力爭全年完成旅遊開發建設投入3500萬元,接待遊客1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6億元。 積極推行新型經營業態,加快發展房地產業和金融、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中介機構、會展等新興服務業,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快速聚集,提高服務業層次和水平。 (四)以建設現代中等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全面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加快創建無障礙設施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和山東省人居環境範例城市,努力創造適宜人民羣眾創業發展和居住生活的城市環境。本着“城鄉統籌、服務發展,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節約用地、優化佈局”的原則,與“十一五”規劃及各專業規劃相銜接,搞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突出沂城“水”的特點,做好“濱水生態”文章,抓好沂河大道及城市周邊道路的規劃設計。縣城道路重點搞好沂河大道城區段、金融路、裕豐路、長壽街建設;園林綠化重點搞好沂蒙山路綠化改造、新修道路的綠化和城區綠地、行道樹的補植;城市功能配套重點搞好城區道路橋樑維修、城區防汛、垃圾壓縮站和城區公廁建設、沂河路路燈安裝、跨沂河供水管道鋪設、城區公交候車亭建設等項目,爭取實施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及管網配套工程。做活經營城市文章,搞好以城市土地為重點的城市有形資產和以道路冠名權、廣告權為重點的城市無形資產經營,爭取實現政府土地純收益6000萬元。採取市場化手段,積極探索城市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權拍賣、有償使用和經營權轉讓以及以房帶路、捆綁式開發的路子,利用多種方式吸引外資和社會資金用於城市建設。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建立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堅持城鄉統籌,抓好村鎮規劃建設,搞好舊村改造和“空心村”治理試點工作。 (五)推進投資體制和財税體制改革,紮實做好財税金融工作。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市場引導、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範、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放寬投資准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公益事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拓寬理財思路,大力培植財源。扶持發展有利於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優勢產業和項目,培植新的財政增長點;認真落實税收指導性計劃管理,堅持綜合治税、依法治税,完善徵管機制,強化徵管措施,確保應收盡收,不斷提高財政收入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税收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深化預算編制改革,強化預

約束,全面落實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制度。國有商業銀行要積極融通資金,努力增加信貸投放,重點支持骨幹企業及民營企業發展,農村信用社要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為“三農”工作提供資金保障。高度重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強化金融監管,抓好金融安全區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六)大力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進一步強化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帶動。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爭取新發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落實“質量興縣”和爭創名牌產品的政策措施,力爭新增中國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1個,山東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2個。加快農作物和畜禽品種更新換代步伐,使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5%以上、畜禽良種率達到85%以上;搞好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積極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和“農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完善科技推廣和信息服務體系。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高“普九”水平,搞好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教育,新建一處城區國小和一處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搞好中國小危房改造掃尾,建立中國小、幼兒園及少年兒童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鼓勵支持民辦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鼓勵優秀人才脱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有效機制和良好環境,着力建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 (七)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堅持市場就業方針和人本服務理念,全面落實就業目標責任制,大力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力爭實現城鎮就業再就業43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力度,力爭新吸納參保人員5000人,提高統籌層次,增強保障能力。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幫助困難羣眾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健全農村“五保”保障體系,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受災羣眾生活救濟工作。繼續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力爭農民參保率達到90%以上。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掃尾,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紮實開展“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年”活動。配合做好青(島)紅(其拉甫)高速公路沂水段建設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完成泉(莊)重(坊)路、火車站站前路和沂(水)邳(州)路沂水段建設;爭取完成火車站站前廣場及許(家湖)永(富莊)路建設,實施三(十里堡村)水(沂南水由村)路、袁(家莊)姚(店子)路等一批老油路改造工程,全面提升縣鄉公路檔次。同時,進一步提高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加大對網吧等娛樂服務場所的整治力度;繁榮文藝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事業。加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完善城區體育設施佈局,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大力發展衞生事業,深化衞生體制改革,突出抓好“兩個體系”建設。高度重視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積極應對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峯,努力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74‰以內,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搞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嚴格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佔補平衡;大力推進生態示範縣建設,加強環境監測管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施事業單位改革,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政事職責分開、法人地位明確、單位自主運營、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事業單位用人、分配製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機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後勤服務社會化。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齡、統計、史志、檔案、氣象、測繪、防震減災等工作。加強國防教育、人防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做好轉業軍人和退役士兵轉退安置工作,推動“雙擁”共建活動深入紮實開展。 (八)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理想信念、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以推進“食品質量建設年”活動為主線,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逐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營造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及時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主動聽取各人民團體、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意見建議;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完善基層羣眾自治組織,搞好村務公開,保障人民羣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積極推進城市社區建設,加強基礎工作,規範運行機制,完善服務功能,發展社區事業。認真實施“四五”普法規劃,增強全民法制觀念。深入推進“平安沂水”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堅持“嚴打”方針,繼續組織實施“掃黑除惡”、“打霸治痞”專項鬥爭;堅決打擊敵對勢力、敵對分子的滲透破壞活動和“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非法活動;高度重視人民來信來訪,注重從源頭上調處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依法妥善處置羣體性突發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預警機制、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和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狠抓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事故的發生,保障國家和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各位代表!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在搞好第一次經濟普查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力爭編制出一個科學性、實踐性、指導性強的好規劃。切實加強政府行政能力建設 新的形勢和任務,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政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六屆四中全會的精神要義,始終堅持為民、務實、清廉,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設黨和人民滿意的政府。 (一)堅持科學民主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羣眾參與、專家諮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凡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及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事先都要組織專家進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對涉及面廣、事關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決策事項,及時向社會公佈,或通過舉行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對決策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反饋,並根據反饋情況適時調整完善。認真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和依法行政的執政理念,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的要求,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加快建立行政許可的統一、聯合、集中辦理制度,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提高行政效能,方便人民羣眾。 (三)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牢記“兩個務必”,堅持量力而行,勤儉辦事,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反對弄虛作假,決不搞脱離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牢固樹立勤政為民理念,把維護、實現和發展羣眾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用心、用智、用力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基層,加強調查研究,善於從羣眾實踐中總結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進一步完善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四)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按照“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廉潔勤政、作風優良”的要求,全面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重視和加強公務員學習培訓和考核工作,教育和引導各級公務員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對重大經濟行為的審計監督,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腐敗鬥爭。各級領導幹部要嚴格遵守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規範從政行為,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樹立清正廉潔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我們肩負的使命神聖而光榮,責任重大而艱鉅!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抓住機遇,同心同德,奮發圖強,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沂水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

縣政府工作總結報告[精]

【第13篇】市政府工作報告(4)工作總結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 出意見。

一、200*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3年,是我們經受嚴峻考驗並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 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進“兩 個率先”,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同心同德,紮實工作,積極化解“非典”疫情帶來的不利 影響,不斷克服前進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矛盾,勝利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 項目標任務。實現全市生產總值475.06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9.9%;財政 收入66.98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4.61億元,分別增長55.5%和45 .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11億元,增長56.5%。全市經濟和各項社 會事業在高平台上繼續保持了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工業經濟強勢增長。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達到1021.98億元 ,比上年 增長36.2%。實現工商入庫税收50.03億元,工業用電77.23億千瓦時,分別 增長33.1%和34.7%。完成工業利税總額72.79億元,利潤41.75億元, 分別增長38.2%和39%。十大企業集團銷售收入和利税總額分別佔全市的48.8% 和47.2%,沙鋼集團產品銷售達到203億元,成為蘇錫常地區首家年銷售超200億 元的企業。全市完成工業投入142.02億元,增長67.1%。總投資30.7億元的 十大竣工項目按期建成投產,總投資35.4億元的十大開工項目全部開工。企業技術創新 能力進一步增強。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1只,新增博士後工作站2 家、省級企業技術 中心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5只。品牌戰略深入實施。4只產 品被認定為“國家免檢產品”,6只產品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資本經營紮實推進。 “華芳紡織”成為我市首家在國內a股市場直接上市的企業。個私經濟發展迅猛。新辦私營 企業2531家,註冊資本30.17億元;新辦個體工商户7041户,註冊資本3.2 2億元;利用外地民資25.43億元,完成投入26.46億元;個私經濟入庫税收14 .07億元,佔全市工商税收總額的28.1%。

——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批辦三資企業231家,實現註冊外資11.87億美元 ,比上年 增長135%,到帳外資6.02億美元,增長24.9%。保税區、省級開發區、沿江開 發區註冊外資和到帳外資分別佔全市的40.9%和54.9%,楊舍、鳳凰等2個鎮註冊 外資超1億美元。全市共批辦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73只,比上年翻一番。完成進出口總額 51.38億美元,其中出口19.71億美元,分別增長74.2%和37.9%。國泰 國際集團出口9.28億美元,連續3年位居江蘇省級外貿集團首位,併成為全市第二家年 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的企業。外經合作繼續拓展,勞務輸出總量在蘇州保持領先。以港 興市戰略深入實施。港口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口岸大通關工程順利啟動。各涉外單位緊密 配合,通力合作,完成海關關税和代徵税77.02億元、出入境檢驗檢疫貨值43.6億 美元,查驗到港國際航行船舶2668艘次。載體建設力度加大,各類資源進一步整合集聚 ,初步構築了“三區”和各專業園區互補合作、聯動開發的新格局,形成了對外招商的整體 優勢。積極推進沿江開發,沿江臨港的輻射效應日益顯現,臨港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份額 越來越高。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實現糧食總產21.63萬噸,水稻單產和皮棉畝產分別 達573 .8公斤和74.9公斤,多種經營總收入50.38億元。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增花 木、果樹、蔬菜種植面積2.2萬畝。農產品質量建設步伐加快。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15個、無公害農產品19只,完成各類蔬菜農藥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檢測23.3萬批 次。農業招商引資和產業化經營取得進展。利用各類資本7.1億元,新增農業龍頭企業9 家,累計95家,訂單農業面積超過2.1萬畝,轉移農村勞動力超過1萬人。農業基礎設 施建設不斷加強。投入1.18億元建成一干河樞紐、十字港節制閘等一批長江防洪工程, 開挖疏浚四級河道1907條計798公里,完成水利總土方583.7萬方。新增各類中 型農機具47台(套),整理土地1.05萬畝。

——服務業活力增強。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6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 %。物流 業發展加快,實現業務總收入26億元。張家港口岸完成貨物吞吐量4512.6萬噸,集 裝箱運量24.74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41.2%和22%。市場建設取得突破,總 數達到106家,完成交易額235.54億元。保税區化工品市場交易額達到103億元 ,液體化工品交易額位居華東地區首位。商貿服務業日益繁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 3.57億元,增長15.4%。住房、汽車、通信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共銷售各類商品房 100.43萬平方米計18.21億元,新增私家車7848輛,實現通信業務總收入9 .09億元。旅遊開發力度加大,建成了全國首家江島型水上高爾夫球場。金融業快速發展 ,全市存、貸款餘額分別達440.12億元和397.57億元,比年初增長105.3 8億元和138.6億元。金港投資擔保公司共為各類中小企業和農村種養殖大户提供貸款 擔保2.75億元。

——城市建設全面拓展。行政區劃調整平穩實施,全市建制鎮由19個調減為8個 ,初步形 成了“一城四區”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引進國際先進理念,按照城市未來發展要求,修編城 市總體規劃和多項專業規劃。市域交通路網建設進展順利。金港大道、江海中路建成通車, 沿江高速公路、蘇虞張一級公路、港豐公路、東南二環路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加快推進。新 城區建設步伐加快。暨陽湖生態園區開發穩步推進,城西新區建設開始啟動。城市功能日趨 完善。第二污水處理廠、東西區污水管網配套工程如期完成,東區供水複線工程貫通投運。 新建改造11條市政道路,完成了世紀廣場、文化廣場、街心公園等重點區域的夜景燈光工 程。園林綠化工作取得突破。新增各類綠地1.9萬畝,市區綠地率36.5%,綠化覆蓋 率4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6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城鄉大環 境整治向縱深推進,城市管理不斷加強,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經營有序推進 。共拍賣土地85宗計2373.6畝,實現土地收益5.46億元。制定出台了《張家港 市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暫行辦法》,統一規範了農村房屋的拆遷。全市共報建工程項目7 20項,新開工面積625萬平方米,完成建築施工面積410萬平方米。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0元,比上年增長20 .2%;農民人均純收入6943元,增長11.7%;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2.41萬 元,增長13.7%。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新增就業崗位3.7萬個,3989名失 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74023名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為4 8459名企業職工辦理了農保轉城保手續,市財政撥款500萬元,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 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農村税費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税實行市鎮代繳,全年實現農民減負總 額達到3177萬元。扶貧濟困工作成效明顯。市財政撥款5020萬元,用於貧困户住房 幫建、農村危橋改造、受災羣眾安置、貧困子女助學、大病醫療補助等,低收入和特困羣眾 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羣策羣力, 羣防羣控 ,取得了抗非鬥爭的階段性重大勝利。年初確定的實事工程進展順利。再就業援助、法律援 助、純農民養老保險、市區成片林、村組河道疏浚、危橋整治、金港大道改造、小靈通無線 市話、經濟適用房等工程順利竣工,其它工程正按計劃抓緊實施。事業單位改革取得突破, 32家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完成了轉企改制。健康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步 伐加快,編制實施了《張家港市區域衞生規劃》。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羣眾性文體活動 豐富多彩,成功舉辦多項體育大賽。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大學聯考錄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8%和51.6%,繼續在蘇州市保持領先 。文明城市、生態城市、誠信城市等系列創建活動深入推進,順利通過了全國文明城市中試 測評和“全國生態示範區”考核驗收,首批榮獲省級“社區建設示範市”稱號,塘橋鎮成為 蘇州市第一個“信用鎮”。7個鎮建成國家衞生鎮,全市90%以上的村成為省級衞生村。 文化、廣電事業加快發展,被評為省“文化示範市”和“有線電視示範市”。人口與計劃生 育工作不斷鞏固,被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稱號。國防動員、兵員徵集、人 民防空得到加強,順利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台、地方誌、檔案、關心下一代工作和婦女、老齡、殘疾人事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政風行風評議,定期舉辦“政務廣場”,加 快“電子 政府”建設,53個市級機關部門就服務事項向社會公開承諾,暢通了社情民意反饋渠道, 提高了行政效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削減審批事項96項。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 設責任制,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述職述廉規定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實施了鎮級機關公務 用車改革。基層政權建設進一步加強,榮獲“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市”稱號。繼續貫徹“嚴打 ”方針,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首批獲得“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稱號。高度重視人 民來信來訪,進一步加大安全生產監察管理力度,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主動接受人大的法 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議案1件、代表建議185件,承辦政協委 員提案226件。

各位代表,2003年取得的成績,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辛勤勞動的結果。在此,我代表 市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並通過你們向全市廣大幹部羣眾,向全體駐軍指戰 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和各涉外單位的幹部職工,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工商聯和無 黨派人士,向離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在我市投資興業、務工經商以及關心支持我市經濟社會 發展的海內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2003年的工作,我們深感成績來之不易,同時也必須清醒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任務仍很艱鉅,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還不強,民營經濟的活力 有待進一步激發;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後於工業化;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矛盾 比較突出,環境保護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民收入增長不快,增收難度加大;維護社會穩 定的任務依然繁重;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切實 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是我市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也是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起步之年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至關重要,意義深遠。當前,儘管國際形勢跌宕起伏,宏觀經濟不確 定和不可預見的因素有所增加,特別是國家銀根收緊、出口退税政策調整以及能源、土地等 瓶頸制約,短期內經濟社會發展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但是,更應該看到,本 世紀頭20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經濟增長期的上升階段。全 球經濟明顯好轉,國際資本重組和產業轉移仍在加速。“入世”後我國經濟國際化步伐不斷 加快, cepa等一系列戰略的實施,都將為我市未來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和機遇。特別 是我市所處的長三角,擁有吸引外資進入、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平台,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 速度最快、質量最優、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的產業基礎和綜 合環境都具備了對各種要素的強大集聚能力。只要我們科學把握形勢,始終高揚發展主旋律 ,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就一定能夠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實現各項工 作新突破。為此,2004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以下三點:

1、必須堅持以“兩個率先”為統領。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的總體目標, 與時俱進弘揚張家港精神,以無功即過的意識搶抓發展機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發展定 位,以激勵競爭的機制營造發展氛圍,樹率先之志,謀率先之策,聚率先之力,闖率先之路 ,爭當全省“兩個率先”排頭兵。

2、必須堅持富民優先的原則。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 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讓羣眾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作為 政府的重大責任,以更廣的思路、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抓好富民,使廣大人民羣眾都能 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3、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並進 ,在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城市綜合競 爭力和市民整體素質的同步提升,實現速度與質量、城市與農村、富民與強市相結合的協調 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兩個率先”統攬全局,堅持以 民為本,堅持協調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突出“轉型、加速、協調”三大主題,努力促進經濟轉型、開發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和環境轉型, 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004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5%;地方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增長2 5%;完成註冊外資14億美元,到帳外資7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 純收入分別增長12%和7%左右;城鎮職工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 控制在1‰以內。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我們將認真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農業產出效益。

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生態型、特色型、科技型和效益型農業,努力推動 農業增效。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抓好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建設和重點扶持的48個農業項目,設立畜 禽禁養區。高度重視糧食供應,建設糧食批發市場,適度擴大儲備糧規模,做到糧食供求動 態平衡。重點發展優質水稻、花木果蔬、種子種苗、水產養殖、特色畜禽等五大產業。年內 水稻面積穩定在25萬畝以上,新增花木1萬畝、果樹3000畝、特種水產5000畝, 建成畜禽飼養小區3個。

大力實施科技興農。依託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加快新品種引進和新技術推廣,推進無 公害基地和標準化基地建設,進一步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嚴格市場準入制度, 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年內引進種養新品100只,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 品基地10個、無公害農產品10只、綠色食品2只。

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着力引導“三資”投入農業,進一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各 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搞活農產品流通,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年內,農業利用 各類資本超過2億元,新建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6家,訂單農業發展到3萬畝,農業畝產值 增加120元以上。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長江江堤除險加固和出江河道河口整治工程,進一步加強 河道長效管理,繼續做好市、鎮、村、組四級河道疏浚工作,年內疏浚河道1190條,完 成土方686萬方。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組織大型機械跨區作業。嚴格耕地保護,加強查 荒滅荒和土地整理復墾工作,年內整理土地5000畝。

(二)不斷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

順應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和要求,繼續優化經濟結構,不斷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提 高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扶優扶強,推動生產要素向規模企業集聚,促進大企業大集團 跨越式擴張,提高綜合競爭力。加強服務引導,擴大中小企業發展空間。以信息化帶動工業 化,加快信息技術對生產、營銷、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滲透融合,鼓勵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 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大工業投入,確保 今年全市完成工業投入150億元。加快技術進步,引進關鍵設備和工藝,不斷提高產品檔 次和產業層次。年內組織實施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5只、高新技術產業化貼息 項目6只、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15只,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 產品30只,加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產品。搞好能源、資金等生產要素的 協調服務,抓好沙洲電廠、華興電力、張家港50萬伏變電所等一批電力項目建設,推動銀 企合作,拓寬融資渠道,努力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加快建設以優勢產業為依託,以規模企 業為支撐,以港口物流為配套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全面實施“民營經濟騰飛計劃”。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膽、工作上放手放開、政策上放寬放 活”的要求,一切從“三個有利於”出發,進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 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場準入、投融資、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方面,對民營企業實行與其 他企業同等的政策待遇,通過鼓勵創業增加一批、市民入股做大一批、招商引資引進一批、促進裂變發展一批、資本重組擴張一批,進一步激發羣眾的創業慾望,激活民間的生產要素 ,使之最大限度地釋放能量,力爭全年建辦私營企業2500家,新增註冊資本30億元, 民資投入超90億元,個私經濟入庫税收佔全市總額的比重超過35%。加快利用外地民資 步伐,採取積極措施,瞄準經濟發達和資本流動活躍地區,吸引上市公司、企業集團落户我 市,不斷擴大外地民資和社會資本在我市的投資規模,確保全年引進外地資本註冊15億元 ,實際投入超過40億元。在注重民營經濟數量擴張的同時,引導民營企業樹立品牌意識, 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術創新,推進資本經營,向規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發展,努力 培育一批國內知名、品牌較響、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集團。

發展壯大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區域性物流基地。圍繞建成億噸大港的目標, 積極推進港口碼頭建設,今年投入16.2億元,建設7座萬噸級碼頭。加快構築便捷、順 暢的對外交通網絡,增強我市對蘇南地區貨物的集散能力。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發揮張家 港保税區的區位和政策優勢,年內啟動保税物流園區建設。金港物流園區要進一步完善以公 路貨物集散、配載、倉儲、配送為一體的物流服務。依託揚子江冶金工業園建設冶金物流中 心。積極發展商貿旅遊業,按照整體規劃,啟動城西購物公園和城東大型超市建設,抓緊東 渡苑的宣傳策劃,推進雙山生態島、香山和鳳凰山風景區建設,培育旅遊資源。沿楊錦路、東南二環路至金港大道東側,加快建設專業市場區。進一步擴大保税區化工品交易市場的規 模,提升層次,力爭今年交易額突破150億元。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加快業務創新,優 化信貸結構,廣泛開展合作,吸引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培育發展法 律、會計、審計、勞務等中介服務機構。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5%。

(三)繼續加快經濟國際化步伐。

緊緊抓住沿江開發和國際資本、產業轉移的機遇,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以更加積極 的姿態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堅持把服務作為改善投資環境的關鍵,做到滿腔熱情地親商,一以貫之地安商,真心誠意地富商。加快推進口岸大通關建設,積極探索新型、便捷的管理模式,逐 步實現國際物流“零風險”下的“無障礙”通關。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開發區投入,實施 集約化開發,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資金到位率和項目開工率。鼓勵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 實現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進一步放大園區載體的集聚效應。充分發揮保税區對外開放的龍 頭作用,加快省級開發區和沿江開發區建設,儘快形成各類專業園區優勢互補、聯動升級的 格局。

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按照“鞏固港台、主攻日韓、拓展歐美”的招商策略,加強對跨國大 公司的研究與攻關,努力引進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龍頭型、基地型外資大項目。突出冶 金、汽車、化工、機電等產業的主題招商,精心組織好赴日韓、歐洲以及金秋招商月等大型 招商活動。充分利用cepa政策,積極拓展服務業招商,爭取在物流、旅遊、商貿、教育 等領域取得突破。確保全年批辦超千萬美元項目80個,其中超億美元項目2~3個。

深入推進沿江開發。按照省和蘇州市沿江發展規劃,因勢利導、重點扶持,壯大冶金、化工 、建材、糧油等優勢產業,增強沿江區域綜合配套能力,加速引進和培育輻射帶動效應明顯 的產業集聚沿江。大力推進以港豐公路為主線的沿江區域腹地縱深開發,着力提高岸線碼頭 的利用效率,努力把沿江地區建成對外開放的先導區和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區。

拓展外貿外經。深入研究國家出口退税政策調整和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新情況,繼續 支持企業擴大出口,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全面增強出口競 爭力。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四)全力推進富民工程。

全方位拓寬富民渠道,不斷提高富民實效。

鼓勵羣眾創業。繼續營造有利於創業的社會環境,敢於讓利於民,激發廣大羣眾的致富慾望 和創業熱情,鼓勵羣眾當股東、做老闆,讓更多的人通過直接掌握生產資料促進增收致富, 提高資產性和經營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促進農民增收。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抓緊抓好農村實事工程,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條件。着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取消村級一事一議籌資,搞好農村徵地拆遷補償安置 ,開展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允許以入股、租 賃和聯營等方式流轉,使農民從中獲得長久的收益。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 有序轉移,通過減少農民致富農民。

增加市民就業機會。按照“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鼓勵個人創業”的方針,積極提 升市民文化素質,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市民就業能力。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 政策,建立完善失地農民就業登記制度,幫助其優先就業。繼續開展再就業援助,強化職業 介紹服務,引導廣大市民轉變擇業觀念,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 、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確保全年增加就業崗位3.8萬個。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和參保率。今年, 市鎮兩級財政撥款3600萬元用於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將人均基金標準由40元提高 到110元;撥款3000萬元用於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繳費補助。認真執行老年農(居 )民養老補貼制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廣大老年農民和無固定收入的老年居民老有 所養、老有所依。

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羣體。完善扶貧濟困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倡導互助共濟的良好風尚,積極發動社會捐助,增加社會救助資金來源,構建以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為基礎,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繼續有組織、有重點、經常性地開展扶貧濟 困活動,努力解決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問題。

(五)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進一步完善城市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全面加快城市化進程。

全力打造城市發展新構架。按照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的城市發展定位,圍繞“一城四區” 的城市發展佈局,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楊舍中心城區作為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要以花園 式江南水城為特色,優化功能佈局,完善設施配套,迅速做大、做優、做美,不斷提升承載 力、集聚力和輻射力。金港片區、錦豐片區(含大新)、塘橋片區(含鳳凰)和樂餘片區( 含南豐)要按照與中心城區融為一體的規劃要求,依託產業基礎和資源特色實施錯位發展, 形成風格鮮明、優勢互補、交相輝映的城市發展新構架。

全面構建大交通格局。圍繞形成“內部成網,外部成環,結點相通”的對外交通和市域交通 體系,加快沿江高速公路、蘇虞張一級公路建設,確保今年10月份竣工通車。全面推進港 豐公路、東南二環路、楊錦公路拓寬等在建工程建設,確保年底通車。抓緊張楊公路東延、妙豐公路等項目的開工準備,確保按計劃實施。進一步完善和溝通市域二級路網,到200 5年,各鎮至市區車程縮短至15分鐘以內,上高速公路時間不超過20分鐘。與此同時, 做好港豐公路與常熟連接線、張楊公路與蘇通大橋連接線、輕軌項目與蘇州連接線、中華路 南延與無錫連接線的規劃對接。

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按照“推進暨陽湖、啟動西城區、規劃北城區”的總體思路,年 內,暨陽湖要全面完成徵地、拆遷及安置小區建設,啟動相關配套工程。城西新區要加快土 地收購儲備,積極推進道路、公建設施建設,開工建設安置房。老城區改造要突出完善設施 ,降低建築密度,增加城市開放空間,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着力解決市區行車難、停車難等 羣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標準建設第一人民醫院、電力、交通、建設、農商行大樓等重點建 築工程。全方位加強城市管理,實施城市管理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探索建立城市長效管理 新機制。深化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強城市自然資產、無形資產和再生資產的綜合開 發利用,全面拓展城市經營。進一步加快市區“退二進三”和撤村建居步伐,完成有關企業 地塊的收購儲備工作。

(六)積極改善生態環境。

站在對子孫後代負責,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確保 成為全國第一批生態市。

突出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水系溝通和河道疏浚,引調長江水改善市區水質。搬遷市區碼頭 吊機,保護水源地,實施雨污分流和截污工程,嚴格執行工業企業達標排放標準。年內,各 鎮全部開工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各開發區實行工業污水集中處理,全市新增生活污水日處 理能力3萬噸,新增工業污水日處理能力4萬噸。堅持總量控制和指標分解雙重調控,嚴格 執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的增生。對污染負荷大、產出比重小的企業責令 限期治理,治理無望的堅決關停。全面清除市區1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推廣使用油煙污染企 業淨化裝置,改善空氣質量。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推動資源在不同企業、產業和其他領域之間 的循環。各開發區要全部實施環評,按照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的要求,實行同行業、上下游 企業及相關企業集中佈局。推動企業清潔生產,現有企業全面執行污染物一級排放標準,年 內通過清潔生產審計的企業10家,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20家。加強各類廢 棄物的安全處置,建設危險廢物綜合處置中心。

完善綠色生態系統。鞏固提高園林城市創建成果,加快建設綠色通道、綠色家園、綠色基地 。抓好農村綠化工作,建設成片林,搞好四旁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4%。全力抓好 市域11條重要交通道路景觀帶建設,形成貫通城鄉的綠色生態走廊。抓緊綠化重點工程建 設,暨陽湖生態園區要完成環湖中心景觀區及外沿佔地54萬平方米的綠化工作,佔地 1 260畝的森林公園要加快建設步伐。加強長江岸線、灘塗、濕地的保護。各鎮要編制環境 保護規劃,積極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

(七)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以提高市民素質為重點,努力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積極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市”。強 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和培養創新型、實用型的高層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結構 ,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推進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加速科技成果轉 化。堅持把教育擺上優先發展的位置,進一步加大投入,繼續加強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 教育和高等教育,積極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鞏固教育現代化創建成果, 擴充優質教育資源,樑豐高級中學要加快爭創省五星級中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 教育質量。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發展教育產業。

深入推進文明創建。大力開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張家港精神再教育活動,積極發展文化、廣電事業,加快推進文化廣場建設,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高標準規劃建設各鎮中心社區 ,建成一批文明小區、文明社區、文明園區,打造“文明張家港”。以開展各類社會誠信活 動為基礎,建立面向個人和企業,覆蓋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誠信體系。繼續深入開展“ 信用鎮村”、“誠信社區”、“誠信經營一條街(路)”等創建活動,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 社會環境,打造“誠信張家港”。對外來人口實行本地化管理和親情化服務,營造“共處一 地,共樹新風,共創繁榮,共保平安”的社會氛圍。

加快建設健康城市。認真實施健康城市建設計劃,改革和完善公共衞生管理體制,切實加強 衞生監督執法、預防保健、醫療救治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理等四大體系建設,實現1 20和110並軌。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醫療機構轉制步伐,鼓勵社會資本進 入醫療市場。開展以清潔家園、清潔村莊、清潔河道為主題的愛國衞生運動,所有鎮建成國 家衞生鎮。抓緊實施計劃生育綜合改革,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積極 發展體育事業,增強全民體質。

紮實推進實事工程。繼續集中財力為民辦好十項實事工程:(1)第四自來水廠一期工程; (2)建設東橫河、朝東圩港水利樞紐,完善市區污水管網;(3)新建金港、塘橋、錦豐 、樂餘、鳳凰、南豐、大新污水處理廠;(4)實施老年農(居)民社會養老補貼,完成4 萬人農保轉城保,全市城保覆蓋率、農保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2%;(5)構建公共 衞生管理服務體系,完善預防保健服務網絡和衞生監督網絡,組建各鎮衞生管理服務中心; (6)建設綠色通道、綠色家園和綠色基地,新增林地綠地2萬畝;(7)新建5萬平方米 經濟適用房和100萬平方米拆遷安置房;(8)市區停車場建設工程;(9)消防特勤中 隊建設工程;(10)實驗國小東校區建設工程。

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打破壟斷、放開市場”的原則,在全面梳理、科學分類的基礎上 ,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對行政性和純公益 性事業單位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分配製度改革,對準公益性和專業服務型事業 單位要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政事分開。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高度重視人民羣眾來信來訪,完善社會矛盾排解工作機制,切實解決人 民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 活動,對黑惡勢力堅持露頭就打,全力打造“平安張家港”。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堅決 杜絕重大傷亡事故,努力提高自然災害的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理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 財產安全。

(八)進一步強化政府自身建設。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肩負着繁重的任務,承載着羣眾的厚望。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 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好地擔負起推進“兩個率先 ”的重任。

堅定信念,增強公僕意識。政府機關和所有工作人員,要自覺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為 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落實到具體行動,始終堅持羣眾觀點、羣眾路線、羣眾標準,竭盡全力 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羣眾,從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的問題抓起,從事關全局和長遠的 基礎性工作抓起,從人民羣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做到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做合格的 人民公僕。

突出重點,改進工作作風。大力提倡學習,積極開展調研,學會運用客觀規律指導“兩個率 先”的實踐,善於借鑑各種先進經驗推進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行政效能建設,完善督查機 制,建立績效考評體系,在抓好機關領導班子建設的同時,認真解決部門中層“腸梗阻”和 “頂門槓”問題。牢固確立親商為民、優質高效的服務意識,營造自加壓力,奮勇爭先的競 爭氛圍,體現雷厲風行、爭分奪秒的工作效率,以一流的服務,創一流的環境,促一流的發展。

準確定位,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依法治市,全面推進法治城市建設。嚴格依法行政,按照法 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務環境。在加強經濟調節和市 場監管的同時,更加重視履行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 完善部門預算、綜合預算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嚴格執行財政性資金投資項目招投標制度和 政府採購制度,繼續鞏固治亂清費成果,完善涉農、教育等收費公示制度。切實加強審計監 督,強化資金監管。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行“網 上審批”。擴大政務公開的範圍,在繼續編印好《張家港政務》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逐步實現政務公開上網。

從嚴治政,狠抓工作落實。認真執行崗位責任制和督查工作制,確保政府文件和會議決定事 項落實到位。加大政風行風評議力度,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 紀案件。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加強與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聯繫溝通,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組織的橋 樑紐帶作用,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各位代表,新的機遇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挑戰激勵我們再鑄新的輝煌。讓我們在中共張家 港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振奮精神,團結一致,紮實工作,開拓前進,以優異成績譜寫 張家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讓美麗的港城更美麗,讓自豪的港城人民更自豪!

市政府|工作報告(4)

【第14篇】學生觀看政府工作報告工作總結

一、活動名稱:“落實兩會精神 爭當時代先鋒”之觀看《政府工作報告》。

二、活動主題:落實兩會精神 爭當時代先鋒

三、活動時間:

四、活動地點:1棟教學樓401室

五、活動形式:以班級為單位集體觀看《政府工作報告》等相關視頻。

六、活動參與者:第一臨牀醫學院07級麻醉一班全體同學(51人)

七、活動目的:在全國房價一片暴漲,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的情況下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兩會”),是一次意義非同尋常的全國兩會,是一次提案議案的重心較往年發生明顯變化的年會,因為這是一次全面集中關注民生問題的兩會。而作為祖國未來堅強後盾的當代大學生,我們要及時瞭解和掌握國家時事動態,學習兩會精神。

八、活動過程:班委組織本班全體同學(51人)集體觀看《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兩會”精神。

九、活動意義:分別於2022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是當代大學生應該關注的焦點。通過學習《政府工作報告》精神,讓我們瞭解到國際國內形勢,瞭解到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要讓中國這艘巨輪沿着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航道前進,持之以恆的改革創新是推動巨輪前行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為發展注入前進動力,發展反過來又“點燃”新一輪改革創新的“火花”。把兩會精神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中,自覺踐行兩會精神,爭做時代先鋒。

十、活動的不足:以班級為單位集體觀看《政府工作報告》視頻,雖能達到學習“兩會”精神的目的,但是缺少實踐。今後,本班將繼續貫徹“兩會”精神,並以實際行動踐行“兩會”精神。

【第15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工作總結

2003年1月8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自治區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五年工作的回顧

1998年以來,自治區第九屆人民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在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貫徹中央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團結和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克服各種困難,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實現了“九五”計劃的總體目標,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本屆政府的各項工作任務。過去的五年,是自治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五年;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五年;是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五年;是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投資力度大,重點建設項目多,基礎設施條件和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的五年;也是全區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五年。是新疆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結構調整取得成效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預計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1598億元,比1997年的1050億元增長45.3%,年均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5%,第二產業增長8%,第三產業增長9.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5904元增加到8322元。三次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6.7:39.3:34.0調整為2002年的19.1:42.0:38.9。全口徑財政收入212億元,比1997年的110億元增長93%,年均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2億元,比1997年的447億元增長81.7%,年均增長12.7%。外貿進出口總額25.1億美元,比1997年的14.5億美元增長73.5%,年均增長11.7%。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加強了水利、農村道路和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2年農業增加值305億元,比1997年增長24.6%。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特色經濟作物佔總播面積的50%,比1997年提高5.5個百分點。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商品棉生產基地。以番茄、紅花、枸杞等為代表的紅色產業發展較快。畜牧業佔大農業的比重由1997年的19.4%上升為28.2%,林果總面積由274萬畝擴大到582萬畝,成為近兩年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32家。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五年共解決了67萬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基本完成“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了新階段扶貧開發。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由1997年的19個增加到22個。

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加快了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累計完成限額以上技術改造項目290多項。石油、天然氣、銅、鉀鹽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化學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已初步形成我國西部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工基地。原油、天然氣、機制糖、紗等產品產量已躍居全國前列。特色工業發展較快,番茄製品、啤酒花、石材、傢俱等產品形成一定優勢。預計200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73億元,比1997年增長40.5%,年均增長7.0%。培育和組建了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國有企業改革脱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

服務業結構不斷改善。傳統服務業得到提升,信息、金融、證券、旅遊、房地產開發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流通業出現新趨勢,大型超市、連鎖店、專賣店不斷湧現,現代化的電子商務、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正在興起。新建了一批輻射全疆的商品批發交易市場,制定了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促進了居民消費。旅遊業發展迅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五年共接待國內遊客35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50億元;接待海外遊客123萬人次,創匯4.6億美元。先後成功舉辦了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和“新疆風情萬里行—首屆新疆旅遊節”。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查處了經濟領域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經濟秩序明顯好轉。

二、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重點建設成就顯著

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83億元,比前五年增加87%。建設吐—烏—大高等級公路、烏—奎高速公路、南疆鐵路庫—喀段、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烏魯瓦提水利樞紐、三大油田勘探開發、塔城鐵廠溝電廠擴建、農村電網改造、新疆光纜幹線擴容改造、新疆第二齣疆光纜、烏魯木齊第二長途電信樞紐、獨山子乙烯改擴建、澤普石化廠化肥擴建、烏魯木齊污水處理、塔里木農業灌溉和環保二期、新疆棉花基地、糧食儲備庫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重點項目64個,其中已建成投產38個。五年新增鐵路970公里,幹線公路1256公里,發電裝機容量145萬千瓦,原油生產能力1407萬噸。建成高速公路506公里,結束了我區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舉國關注的西氣東輸工程如期開工。這些大型骨幹項目的完成和生產能力的實現,為新疆今後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西部大開發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了經濟持續增長

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結合新疆實際制定了西部大開發規劃,出台了招商引資、税收、土地和礦產資源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清理了與世貿組織規則、市場經濟體制和西部大開發不相適應的各類規章和政策性文件,撤銷合併了一批行政審批項目,規範了政府行為,強化了服務意識,改善了投資環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科技教育快速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三年累計投入資金2128億元,開工建設了一批關係自治區長遠發展的重點建設項目,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力量辦的大事。

加強了生態建設和保護。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等生態工程進展順利,累計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45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47萬畝,山區更新造林235萬畝。目前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26個,總面積20.4萬平方公里。塔里木河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啟動,先後4次從博斯騰湖向下遊調水10.5億立方米,獲得良好的生態效果。重視做好國土資源保護工作,耕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成效顯著。

天山北坡經濟帶迅速發展。採取突出重點、扶優扶強、加快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國內外資金參與天山北坡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出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目前天山北坡經濟帶經濟總量已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左右,並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帶動了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開放型經濟不斷髮展

以國企改革為主的各項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183家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絕大部分進行了公司制改革。稽查特派員試點工作取得進展。一大批國有企業實施資產重組,促進了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化了資本結構。採取聯合、兼併、租賃、承包、出售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資本市場初步形成,目前上市公司23家,資產總額超過330億元。糧食、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組建了一批大型骨幹流通企業,商業企業改制面90%以上。加大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全區註冊個體工商户43.6萬户,從業人員66.5萬人,分別比1997年增長29.4%和30%;私營企業註冊2.8萬户,從業人員36萬人,分別增長1.7倍和1.9倍;2002年上繳税金25.8億元,佔全區税收的14%。財政管理改革取得成效,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推行了政府採購和統發工資制度,部門預算和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積極推進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促進了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金融、税收、住房、文化、衞生等各項改革都取得了較大進展。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基本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就業再就業工作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五年實現142萬人次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兩個確保”得到鞏固,累計為37.9萬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費23.6億元,籌集養老保險統籌金145億元,確保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補發了企業歷年拖欠的2.3億元養老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合作規模繼續擴大,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大經貿格局基本形成。五年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98.4億美元,比前五年增長57.7%,其中邊境貿易額53.9億美元,佔進出口總額的55.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3億美元,吸引了36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來我區投資。加強了橫向經濟聯合和技術協作,累計簽訂經濟技術協作項目合同353億元,引進外省到位資金81億元。成功舉辦了每年一屆的“烏洽會”,五年對外貿易總成交額69.1億美元,國內貿易和經濟技術開發合作成交額1073.3億元。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穩步發展,對外開放城市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口岸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通關能力不斷提高,全區口岸年過貨量650萬噸,其中阿拉山口口岸年過貨量達到580萬噸,居全國鐵路口岸第二。

五、堅持實施科教興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科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五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76項,獲國家和自治區獎勵的501項,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獲專利授權3203件。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自治區重點項目1307項,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教育事業邁上新台階,中國小辦學條件改善,“兩基”工作進展順利。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取得進展,重新組建了一批重點大學,新疆大學211工程進入實質性階段。高校毛入學率由1997年的9%上升到14.8%。

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績。全面落實計劃生育“三為主”方針,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下降到16.3‰和10.9‰。依法加強了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完成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3.5億元,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集中供熱工程。通過實施“一控雙達標”和“13211”環保行動計劃,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階段性目標,重點工業污染企業的主要污染物基本達標排放。已建成煙塵控制區63個,環境噪聲達標區40個。烏魯木齊市治理大氣污染的“藍天工程”進展順利,空氣質量有所改善。

文化藝術、衞生體育等事業再創佳績。實施了“絲綢之路邊疆文化長廊”、創建“文化建設先進縣”等重點文化工程。創作演出了一批反映時代精神、羣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部分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大型民族歌舞《我們新疆好地方》等藝術精品受到國內外觀眾好評。重視做好對十二木卡姆等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加強了文物保護工作。加大了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1.3%和90.9%,比1997年提高8.5和12.1個百分點。醫療衞生條件日益改善,加強了重點傳染病、地方病的監測和防治工作。大力開展羣眾性體育活動,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省區。成功舉辦了自治區第九屆運動會和兩屆民運會。五年累計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獲64枚金牌、61枚銀牌和58枚銅牌。完成了3條鄰省省界和22條地州界的勘界任務,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審計、統計、檔案、質量監督、氣象水文、地震監測、外事僑務、殘疾人和老齡事業、語言文字以及其他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成績。

六、努力為羣眾辦實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九屆政府確定的為羣眾辦實事項目如期完成。累計投入農村防病改水資金11.8億元,解決了434萬人和1035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新建鄉村廣播電視收轉站1658個,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和“西新工程”一、二階段目標,結束了通電鄉村不能聽廣播看電視的歷史。完成縣級醫療衞生機構投資2500萬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建成縣計劃生育指導站17個。實施“視覺第一中國行動新疆光明工程”,使近4萬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新改建縣鄉道路6788公里。新增通電鄉75個,全部鄉實現了通電。烏魯木齊管道天然氣工程、石油液化氣供應、經濟適用住房和教師住房建設都取得了進展。重視和關心困難羣眾的生活,五年共安排救災款6.2億元,安置災民17.3萬人次。補發了1993年工資改革以來欠發職工個人的工資。認真處理羣眾來信來訪、復轉軍人安置、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土地草場糾紛等問題。

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預計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6元,比1997年增加241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9.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861元,比1997年增加35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4.8%。反映城鎮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到35%和49%。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5.8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18.6平方米。完成牧民定居半定居4萬多户,使全區76%的牧民實現了定居半定居。2002年末全區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120億元,人均5970元,分別比1997年增加444億元和2035元。城鄉居民家庭高檔電器和耐用消費品普及率顯著提高。每百人擁有固定和移動電話分別由1997年的5.5部和0.4部,增加到17.7部和9.5部。

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成效,社會政治大局保持穩定

堅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為目標,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為主要內容,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各族幹部羣眾的思想道德水平。鞏固發展了軍政軍民團結,一批縣(市)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及自治區“雙擁”模範城(縣)。

開展了民族團結教育月和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爭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活動,“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了各民族互相尊重、攜手共進、共同繁榮的局面。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依法加強了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維護新疆穩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高度重視並做好維護穩定工作,嚴厲打擊境內外民族分裂主義骨幹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宗教極端勢力為首分子,以及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及其他敵對勢力的各種破壞活動,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了我區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

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不斷完善。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常委會的監督,認真執行自治區人大的各項決議,加強與自治區政協、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聯繫。五年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32件,制定發佈政府行政規章33件。辦理全國和自治區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7762件。堅持依法行政,開展了行業糾風和治理“三亂”工作。狠抓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

八、履行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兵團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兵團廣大幹部職工緊緊圍繞“發展壯大兵團,致富職工羣眾”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預計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222億元,比1997年增長62.7%,年均增長10.2%。結構調整成效顯現,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初步形成棉花種植、園藝、畜牧業“三足鼎立”的格局。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龍頭企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對外貿易步伐加快,石河子經濟開發區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預計職工年均工資收入7760元,比1997年增加2310元,年均增長7.3%。兵地融合經濟進一步發展。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為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鞏固邊防安全做出了新的貢獻。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02年,我們認真貫徹中央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自治區黨委各項部署,克服種種困難,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預計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0%,第二產業增長8.4%,第三產業增長9.6%,整個經濟運行情況好於預期。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種植業繼續向特色、優質和高效方向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成為結構調整的亮點,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戰勝了多種自然災害,奪得農業豐收。預計糧食產量871萬噸,增長9.4%;棉花總產150萬噸,下降4.5%;肉類總產105萬噸,增長8.2%。工業生產穩步增長。深化國企改革,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市場開拓力度,努力擴大特色產品規模,預計工業增加值增長8.6%,原油產量超過2000萬噸,發電量、鋼材、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交通運輸穩步發展,預計鐵路貨物發送量比上年增長5.7%,公路貨運量增長4.0%,民航旅客運輸量增長15.9%,郵電業務總量增長38.4%。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增長24.2%,更新改造投資增長6.3%。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獨山子乙烯改擴建、新疆電信東環及北環光纜等7個項目建成投產;新疆優質棉基地建設、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等7個項目實現單項和部分投產目標;新開工建設了吉林台一級水電站、阿舍勒銅礦採選工程等6個項目。消費品市場穩中趨升,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5億元,增長8.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99.6%。對外貿易大幅增長,預計外貿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41.7%,其中出口總額12.0億美元,增長79.5%;實際利用外資1.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預計地方財政收入134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5.8%。金融信貸結構進一步調整,加大了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推廣先進適用科學技術,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形成。增加了教育投入,“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和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進展順利。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比上年增長9.5%,研究生招生增長31.2%。30萬人實現就業再就業,三條保障線和“兩個確保”繼續鞏固,48萬人納入“低保”範圍。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5.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增加150元的目標。計劃生育、環境保護、文化、衞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團結奮鬥,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區第九屆人民政府向全區各族工人、農牧民、農墾職工、知識分子、幹部、社會各界人士,向支持我們工作的中央駐疆單位、駐疆部隊、武警官兵、人民警察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新疆建設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五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第一,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完善經濟發展戰略。發展是硬道理,做好新疆工作,歸根到底是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圍繞發展問題,堅持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科教興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對區情和市場經濟的認識,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探索並不斷完善了符合新疆實際的發展路子。

第二,堅持深化改革,努力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是新疆發展的強大動力。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有效地拓展了經濟的發展空間。

第三,堅持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始終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拉動自治區經濟增長,特別是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集中力量建設對經濟發展有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度,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四,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實在在為各族羣眾辦實事,努力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羣眾共享發展成果,極大地調動了各族人民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五,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堅決貫徹中央關於維護新疆穩定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高舉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旗幟,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堅定不移地維護新疆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看到,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滯後,與內地省區的差距拉大,基礎設施仍不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工業發展速度緩慢,質量效益不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扶貧任務依然很重;非公有制經濟總量較小,缺乏新的增長點;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城鄉部分居民生活困難,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此外,政府工作中也有不足,一些部門還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腐敗等現象。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工作

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自治區黨委六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確定到2022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是: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建成全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紡織工業、食品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和農牧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基本實現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達到50%左右,城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市場就業機制;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衞生體系,國民素質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力爭到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720億元,年均增長9.2%,實現比2000年翻兩番半的目標,全面實現小康。

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科教興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西部大開發步伐,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走新型工業化路子,着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切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確保社會政治穩定,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開好局。

今後五年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5%;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

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以下。

實現這些宏偉目標,我們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主要有利條件:一是黨的十六大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為我們明確了奮鬥目標,指明瞭前進方向,極大地激發了全區各族人民開發建設新疆的熱情;二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推進,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為我區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有作為的歷史性機遇;三是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符合新疆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思穩定、圖發展、奔小康”已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願望,為我區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當然,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世界經濟發展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對我們的挑戰依然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市場化程度較低,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仍比較突出。我們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把應對和克服困難的措施想得周全一些,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措施。要處理好一個關係:處理好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係;實現兩個轉變:在經濟發展上向積極進取、主動參與轉變,在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向深層次加工轉化、高效綜合開發轉變;力爭三個突破,在深化改革上有突破,在擴大開放上有突破,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上有突破。

——調整經濟結構,增強綜合競爭力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種植業、現代畜牧業和林果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抓緊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快小城鎮和農村住房建設。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態建設步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繼續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鞏固温飽成果,努力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推進工業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工業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符合新疆實際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依託優勢資源,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工業,做大做強棉紡工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和建築建材業,加快礦業開發和電力工業發展,積極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提高工業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重點發展社區服務、農業綜合服務、信息諮詢、金融證券、現代流通、房地產和物業管理等。促進服務業的集團化和網絡化,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打破服務行業的壟斷經營,引進競爭機制。積極有序地放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管理體制、企業機制、組織形式以及服務品種的創新,提升我區服務業。重點發展旅遊業,加強旅遊景點和基礎設施建設,開拓旅遊市場,豐富旅遊產品。

——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各種所有制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努力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經濟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建立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權力、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依法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全面推開農村税費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推進財税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社會投資准入領域。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推進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體制改革。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經營,帶動區內商品出口和勞務輸出,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發揮地緣優勢,加快國際商貿中心建設步伐。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參與新疆的開發建設。打破條塊分割和行政區劃界限、所有制界限,開展全方位聯合與協作,融合各方優勢和力量,發展融合經濟。

——加快西部大開發步伐,促進可持續發展

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為今後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奠定堅實基礎。抓好重要河流的治理開發和重點防洪工程建設,健全以公路為主體、鐵路為骨幹、航空和管道相配合的立體交通綜合運輸網,形成結構合理、佈局優化的電力體系。今後五年除已開工的29項續建工程外,安排新開工下阪地水利樞紐、中吉烏鐵路、精—伊鐵路、奎屯—北屯鐵路、阿克蘇—阿圖什公路、艾比湖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吉林台二級水電站、烏魯木齊—蘭州成品油管道等31個大型重點建設項目。

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快地質勘查步伐,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資源。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有計劃地推行草場劃區輪牧、休牧和禁牧制度,逐步恢復草原生態功能。有序有償、合理開發、節約利用土地,有效保護基本農田。抓好兩大盆地邊緣沙漠化防治和塔里木河流域、艾比湖、博斯騰湖的綜合治理,遏制重點地區、敏感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減輕乾旱、風沙、鹽鹼和污染的危害。實施以烏魯木齊為重點的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天然氣氣化工程。

加快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用足用好國家優惠政策,依託有實力的企業,培植特色產業羣,支持一批重點骨幹企業迅速壯大規模,增強實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輻射和帶動全疆經濟發展。繼續扶持貧困地區,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開發式扶貧,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支持其他地區依託資源、區位的比較優勢和已形成的競爭優勢,發展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加強養老、失業、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各項社會保險費的徵繳和管理,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支持力度。城鎮要將所有從業者全部納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和社會化管理。加強失業保險的擴面徵繳,積極穩妥地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就業環境,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各種服務業,發揮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全社會轉變擇業觀念,推行靈活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開展就業援助活動。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各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規範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和文明行業建設,加強國防教育,深入開展“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抓緊、抓好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組織科技、文化和衞生“三下鄉”,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政治穩定。

推進科技和教育創新。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圍繞優勢資源轉換的關鍵技術,安排項目計劃和組織科技攻關,力爭在重點學科和優勢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各類教育,鼓勵多種形式的社會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強化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積極發展衞生體育事業,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 2003年的工作

做好今年的工作,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對於全面完成第十屆政府的工作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六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繼續貫徹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

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1745億元,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第二產業增長10.3%,第三產業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148.5億元,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4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0.6億元,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外貿進出口總額27.6億美元,增長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4.48‰以內。

一、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4%。以市場為導向,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在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的基礎上,優化種植業結構,擴大高效經濟作物和草料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棉花生產要在提高單產、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上下功夫,種植面積穩定在1400萬畝左右,總產保持在3000萬擔。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抓好畜產品的開發和加工轉化,提高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繼續擴大林果業規模,實現新增優質果樹面積100萬畝。

落實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財政税收、國債項目和銀行貸款等方面對重點龍頭企業給予支持,儘快培育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探索和建立有利於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通過合同、訂單等形式,形成穩定的購銷關係,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快建設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及時向廣大農户發佈農產品價格信息和市場需求信息。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和農村專業協會的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開展勞務創收。把組織農民勞務輸出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實行專人負責,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組織農民參與當地水利、鄉村道路、電網改造、城鎮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基礎設施和生態項目建設,從事建築、運輸、餐飲等二三產業,力爭農村勞務輸出人數和勞務收入有較大增長。

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加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支持鄉村道路、農村電網改造、人畜飲水、草場圍欄等項目建設。加強重點水庫除險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設,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推廣節水新技術,全面開展量水到户工作,促進節約用水。把小城鎮建設同引導鄉鎮企業合理聚集、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小城鎮對增加農村就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鄉鎮企業要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不斷提高發展水平。

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切實保護好農民利益。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尊重農户的市場主體地位和生產經營自主權,按照依法、自願和有償的原則,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防止發生損害農民利益、侵犯農民經營自主權的行為。堅決執行中央“一項制度、八項禁止”的規定,認真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重點對反映強烈的農村中國小收費、農村用水用電亂收費、農民建房亂收費等進行專項治理。全面實施農村税費改革,完善配套政策,使廣大農民羣眾真正得到實惠。

切實做好扶貧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和“進村入户”的方針,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和社會幫扶力度,落實責任制,因地制宜地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經濟,支持貧困農牧民發展生產脱貧致富,力爭解決19萬特困人口的温飽問題,圓滿完成三年解決44萬特困人口温飽問題的階段性任務。

二、立足優勢,突出重點,促進工業快速發展

加快工業發展,實現工業增加值525億元,增長10%。突出抓好重點行業。加大改革重組力度,通過行業整合,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嫁接和改造現有企業,做大做強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石油石化工業力爭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原油產量和加工量有較大增長,促成一批重點石油石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爭取塔石化項目儘快投產。加快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紡織工業要重點支持一批產品銷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紡織企業加快發展,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紡織行業的裝備和技術水平,走高檔次、精品之路。抓住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建設的有利時機,保持建材行業持續發展的勢頭。引進國內外資金,加大地質勘查力度,加速礦業開發。大力發展水電、火電、風電生產,降低供電成本,增加電力供應,促進高耗能產業發展。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規範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大企業重組力度,培植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放手進行國有中小企業改制、改組。加快建立信用和擔保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在妥善安置職工的前提下,對虧損嚴重、扭虧無望的國有工業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扶持壯大一批發展潛力大、創新能力強的民營企業,努力實現非公有制經濟的超常規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在投融資、税收、外貿和土地、能源、水資源等方面採取更加優惠的政策,促使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實現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安排技術改造投資138億元,比上年增長20%。用好用足國債貼息等政策,抓好一批對經濟拉動作用大的技術改造項目。鼓勵大企業集團與各地合作,上一批符合產業政策、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特色項目。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組織實施一批技術創新項目,抓好重點新產品的開發和關鍵技術的推廣示範。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重點抓好企業決策、財務資金、質量和信息化管理。加強對重點行業的專項整治,防止明令禁止的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小煤礦、小水泥、小鋼鐵死灰復燃。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三、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

繼續加強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力度,安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4億元。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特色優勢產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以及有利於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消費的項目建設。初步安排重點建設項目29項,其中紅雁池第二發電廠一期工程、哈密二電廠三期擴建工程、和田機場、烏魯木齊火車站改擴建等6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新疆油田勘探開發、優質棉基地建設等8個項目單項或部分投產;新疆節水灌溉工程、吉林台一級水電站、奎—賽高等級公路、國道314線和碩—庫爾勒高速公路、阿舍勒銅礦採選工程、西氣東輸(新疆段)等15個續建項目;安排庫爾勒機場、那拉提機場、精—伊鐵路、昌吉熱電廠擴建工程等10個項目開工建設。

積極爭取國債投資,努力擴大信貸資金投入規模。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和民間投資增長。調動各地區、各部門的積極性,加大投入力度,使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較大增長。

加強項目管理,建立目標責任制,落實項目法人責任,把固定資產投資任務落到實處,千方百計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加強在建項目的組織協調,及時解決重點建設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實現年度建設目標。強化國債項目管理和監督,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搞好項目稽查,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建設資金不被擠佔挪用。

重視項目前期工作,多方籌集資金,增加前期費投入,加快下阪地水利樞紐、艾比湖生態綜合治理、瑪納斯發電廠三期擴建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搞好項目儲備。

四、努力擴大消費,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進一步完善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引導城鄉居民轉變消費觀念,增強消費意識,挖掘消費潛力。優化消費結構,積極擴展假日經濟、會展經濟和旅遊經濟,培育住房、通訊、汽車等消費熱點,逐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改善消費環境,開拓城鄉市場。充分發揮我區產品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和完善各類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加強與內地發達地區的經貿合作,千方百計擴大特色優質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份額。

大力發展服務業,發揮服務業在擴大消費、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寬准入領域和條件,支持和引導私營、個體企業興辦服務業,促進社區服務、農業綜合開發服務、商貿流通服務等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服務市場,鼓勵國內外投資者以多種方式參與我區服務業的發展。剝離機關、企事業單位辦社會職能,加快後勤服務社會化。建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制度,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帶動服務業發展。推動流通業態和組織創新,發展連鎖、代理、配送、特許加盟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鼓勵流通企業通過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兼併、收購等多種形式調整結構,提高流通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開放市場。建立健全價格決策聽證制度和專家審價制度,加強教育、醫療、藥品、交通、供水、居住等價格和收費管理,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市場監管,強化行業自律。堅持標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下決心抓好“食品放心工程”。開展對集貿市場、加油站、文化、建築、旅遊市場的專項整治。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活動,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

五、加大增收節支力度,加強財政金融工作

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實現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的目標。強化税收徵管工作,加大徵收力度,做到應收盡收。認真排查税源,對重點税源重點監控,確保各種主體税種的平穩增長。依法懲治各種偷、逃、騙、抗税行為,堵塞税收的跑冒滴漏。強化税務稽查,嚴厲打擊虛開增值税發票和做假賬的違法犯罪行為。認真清理税收優惠政策,嚴禁出台税法以外的各種税收減免緩政策,維護税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加大非税收入的監管力度,確保各項非税收入及時足額上繳財政。 積極穩妥推進各項財政改革。進一步擴大部門預算改革試點範圍,提高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預算執行的嚴肅性。研究制定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和各項配套制度,全面推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切實加強預算管理,實行財政綜合預算,硬化預算約束。加大政府採購力度,規範政府採購行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建立健全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困難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本着“一是吃飯,二要建設”和“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原則,按照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優化支出結構,壓縮對一般性項目的投資和非生產性支出,集中財力保證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的正常發放和國家政權建設的支出需要,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增加對農業、生態等基礎產業和科教、扶貧等方面的投資。強化對財政資金的監督檢查和追蹤問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整頓和規範財經秩序,嚴肅查處坐收坐支、截留挪用財政收入等違法違紀行為。加強對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土地和國有資產收益的管理,堅決取消小金庫。大力壓縮會議、接待、出國考察等費用,堅決反對鋪張浪費,禁止各種脱離實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完善金融服務,落實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信貸措施,增加信貸規模,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鼓勵金融機構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支持自治區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改制,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中小企業以及農業的支持力度。建立新型的銀政、銀企關係,增強企業信用意識。加強金融監管,完善內控機制,提高金融資產的運營效率。 六、發展外經外貿,努力提高開放水平 推進出口市場、出口商品和貿易方式多元化,大力拓展國際市場,鞏固發展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型市場。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強國際競爭力,保持進出口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實現增長10%的預期目標。調整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穩定棉花、番茄醬、棉布、棉紗等大宗產品出口規模,擴大傢俱、機電、果醬等特色優勢產品出口。依託地緣優勢,努力發展與中亞、俄羅斯及西亞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做大做強地邊貿易。加大對出口大户、重點企業政策扶持、協調服務力度,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開展外經貿業務。支持食品、輕工、建材、服務行業到境外投資建廠和石油企業參與周邊國家油氣資源開發,帶動原材料和設備出口。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吸引國內外資金投資於我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產業產品的開發,積極爭取外國政府援助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樹立大協作觀念,拓展協作領域,重點瞄準國內外強勢企業,進引一批帶動度大的合作項目。辦好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加快設立霍爾果斯保税區、烏魯木齊出口加工區各項準備工作。辦好第12屆烏洽會,使其逐步成為中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經貿盛會。做好籤約合同的跟蹤落實工作,努力提高合同履約率。 大力發展旅遊業,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客源市場。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利用好國債資金,加快重點旅遊景點建設。吸引外省區及社會資金參與旅遊設施建設,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旅遊業。加強對名勝古蹟、自然景觀、旅遊景點的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加大宣傳促銷力度,不斷提高新疆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辦好新疆風情萬里行旅遊。 七、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認真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廣開就業門路,以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為重點,實現35萬人就業再就業。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積極組織勞務派遣,培育和扶持再就業基地,引導和鼓勵形式多樣的靈活就業。搞好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提高從業者的就業能力。重視做好

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建立街道、鎮勞動保障工作平台,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形成健全的就業服務網絡。實施就業援助,幫助困難羣體實現就業。加強勞動和保障監察,規範各類企業在招工、裁員、工資分配、保險福利等方面的行為。 繼續鞏固“兩個確保”,認真落實低保政策,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按照“三個不變”的要求,確保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對協議期滿暫時無法解除勞動關係的下崗職工,運用現有各類籌資渠道繼續予以保障。加大養老保險擴面徵繳力度,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強化失業保險費徵繳,提高失業保險的支撐能力,積極穩妥地做好下崗職工出中心向失業保險並軌工作。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管理措施,落實城鎮職工大額醫療補助、公務員醫療補助、企業職工補充醫療保險等規定,探索困難羣體社會醫療救助的有效途徑。規範城市低保工作,將符合條件的65萬人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做到應保盡保。建立和完善對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決城市特殊困難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學、醫療和取暖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八、做好科技教育工作,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化。培育技術市場,建立科技風險投資和技術產權交易制度,提高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重視做好科普工作。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並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實施人才戰略,建立科學的用人競爭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加大科技獎勵力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留人用人環境。培育人才市場,通過多種形式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繼續做好大中專招生工作。圍繞學科建設,進行高等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推動素質教育、雙語教學,鞏固兩基成果。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校校通”工程,擴大遠程教育網絡,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加大扶貧助學力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成人教育,構建終生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支持和保障公益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保護。組織實施“精品戰略”和“五個一工程”,繁榮文學藝術創作,努力推出一批在區內外有影響的文藝作品。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拓展國際藝術市場。強化音像製品、娛樂場所特別是互聯網站的管理,打擊制黃販黃、非法出版、盜賣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大廣播電視設備更新改造力度,推進廣播電視網絡建設的整合和發展,擴大人口綜合覆蓋率。重視外事僑務、圖書出版、史志編纂、語言文字、檔案管理等工作。關心支持婦女、兒童和老齡事業,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以農牧區和流動人口為重點,加強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和技術服務。完善社會化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抓好傳染病、地方病防治。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降低醫療費用,滿足羣眾基本醫療需求。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辦好自治區第十屆運動會。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和管理。限期整治污染企業和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清潔生產,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完善災害監測和防禦體系,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九、加強民族團結,切實抓好穩定工作 高舉民族團結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繼續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和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活動,強化“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發揚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證正常宗教活動有序進行,制止非法宗教活動,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活動,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犯罪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充分認清反分裂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嚴峻性,貫徹中央關於維護新疆穩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最大限度地團結和依靠各族幹部羣眾,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民族分裂主義骨幹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極端勢力為首分子,嚴防境內外“三股勢力”及其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鬥爭,維護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建立適應形勢發展的新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範和懲治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黑惡勢力,加大緝槍治爆力度,嚴格管理危險化學品。掃除各種社會醜惡現象,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高度重視並認真做好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特別是做好當前矛盾比較突出的各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羣體性事件的預防和處理。加強信訪工作,及時瞭解掌握情況,把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

十、增強屯墾戍邊意識,推進生產建設兵團經濟和社會發展 生產建設兵團是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在我區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速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堅持以“發展壯大兵團、致富職工羣眾”為工作目標,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農牧團場和國有工交建商企業改革,擴大團場職工經營自主權和擴大基層民主,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調高調優農業,做大做強工業,拓寬搞活服務業。做大做強紡織、食品、建材和農用節水器材四大支柱行業,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抓好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強小城鎮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建設好38個小城鎮。做大做強石河子墾區經濟。做好五家渠、阿拉爾、圖木舒克、北屯的建市工作,改善58個邊境團場基礎條件,實施危舊住房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加強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各項建設,促進兩個文明共同進步。加快發展兵地融合經濟,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為新疆的發展和穩定,為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進步作出貢獻。 十一、改進政府工作作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搞好管理和服務是市場經濟體制對政府的根本要求。全面創新管理體制,進一步優化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和輿論環境。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環節,建立管理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行政審批制度。規範部門收費行為,嚴格執行收費標準。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堅決制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行為。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按照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要求,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服務型政府,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制。改進政府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弘揚艱苦奮鬥精神,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堅決制止作風飄浮、虛報浮誇、欺上瞞下、濫用民力和強迫命令的現象,做到講真話、辦實事、求實效。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密切聯繫羣眾,關心羣眾疾苦,切實解決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擴大基層民主,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諮詢論證制度,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常委會的監督並認真執行人大決議和決定,充分發揮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的聯繫。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拓展和規範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強化執法監督,維護司法公正。 各級政府和全體公務員必須堅持勤政為民,做到清正廉潔,奉公守法,增強拒腐防變能力。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查處以權謀私、貪污腐化等違法亂紀行為。發揮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的作用,嚴肅工作紀律和財經紀律。加強公務員學習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既勤政務實,又廉潔奉公;既勤勤懇懇履行職責,又善於創造性開展工作;既熟悉行政管理業務,又掌握現代管理技術的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回首過去,我們無愧於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團結依靠全區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勵精圖治,紮實苦幹,為全面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努力奮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jv3r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