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總結

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總結

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總結 

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總結

長順縣隸屬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境內有漢、布依、苗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56.4%,古被稱為“夜郎故地,杜鵑之鄉”,今有長順“四寶”—綠殼雞蛋、小米核桃、高鈣蘋果、紫王葡萄,以及一山一井一樹一湖之人文自然景觀--明建文帝出家的白雲山、間歇漲潮的潮井、數十人合抱的千年銀杏樹、美麗的杜鵑湖。

一、民族地區在現代教育發展中的憂思

長順縣現有國小71 所,國小教學點13個,初級中學1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高級中學1所,中職學校1所,幼兒園44 所 ,在校在園學生 42534人(國小16759,國中11110,高中4089,中職為2599,幼兒7977),教職工 2600多人。2015年,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發展已通過州級督導評估,各級各類教育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在追趕先進的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鄉土教育邊緣化,地方課程成為主課的陣地 。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長順,中國小使用全國統編的教材,按照統一的課標教學,作為傳承地方文化的地方課程也成為輔導語文、數學的第二課堂,沒有發揮地方課程應有的作用。

面臨着傳統文化傳承斷裂的危機

   2、小規模學校撤併、寄宿制學校增多,學生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使寄宿的兒童從小就失去了傳統家庭教育的機會,他們對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缺乏瞭解,風俗習慣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導致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年輕一代已經放棄學習自己民族文化的願望,使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地走向消亡,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脱節,民族文化成為只是掌握在少數“精英”人中的文化符號。

3、兩基攻堅時的嘗試與思。2004年,正值全縣“兩基”攻堅的關鍵時期,各校深入村寨開展掃盲教育和宣傳“兩基”工作 ,但效果並不好。坐落在布依村寨的宂雷國小把“教育政策法規”、“兩基知識”、“農技知識”、“保學控輟”等內容分別編成布依山歌,由村民在趕場天演唱,光碟發給家長回家觀看。不但完成了當年掃盲任務,還動員了在縣城中學輟學已在外務工的79名學生返校讀書。

   從這項工作中這使我們認識到,學校教育不能脱離鄉村實際,面對農村教育的各種境遇,學校應着力考慮如何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教育教學資源,進一步落實和推進課程改革,將我們優秀的民族精神和豐厚的民族文化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下來。於是,部分學校的老師們開始嘗試新的課題——鄉土教育。

二、從自發開發到組織開發鄉土課程

1、初試民族文化進校園。2006年前後,宂雷國小、擺雅國小、馬路國小的老師們結合當地民族情況,率先編寫鄉土知識讀本,產出《布依遺風》、《長順苗族風情》、《屯堡地戲》,嘗試把民族文化引進校園。馬路國小和擺雅國小,主要選編了地戲和舞蹈,學生較為喜歡,而宂雷國小編寫的《布依遺風》詳盡地介紹布依族的起源、教育、風俗習慣、節日、人物等,內容多,形式單一,沒有互動性,學生不感興趣,使老師們一時陷入被動的局面。

2、縣政協牽頭組織開發鄉土教材。2008年10月,在樂施會支持下,縣政協到湖南鳳凰參加全國第三屆鄉土教材研討會, 對本縣的鄉土課程開發進行了思考。2009年5月,成立了由縣政協、教育局、民宗局和前期嘗試編寫校本教材的老師組成的“長順縣九年義務國小階段地方教材編寫小組”, 在專家的指導下,培訓鄉土課程開發人員,依靠當地師生和鄉土人才的力量,2010年10月開發出長順縣第一本鄉土教材——《這方熱土這方情》 ,由貴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試用。

這本教材共有八課,選編了我縣的縣情、民族風情、歷史知識、家鄉的歌曲、美好的家鄉等內容,形式多樣,生動豐富,符合中高年級學齡特點,適合四、五年級使用,24個課時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編寫了教學輔導用書。

2014年8月,為了嘗試民族地區語言的教學工作,由組織編寫了學前兒童布依漢雙語教材——《來講布依話》,並在代化國小、鼓揚幼兒園、鬆港國小、宂雷國小開展教學實驗,因地制宜培訓本土民語教師,為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漢雙語教學探索經驗。

三、從試點到初步推廣,引起了當地政府對鄉土課程開發的重視。

   為了使教材得到較好的使用,我們採取先行試點的做法,選擇了苗族、布依族、屯堡人較多的三個國小為試點,將開發的教材應用於教學,在督導推進中總結經驗。至2011年11月,教育局下發(2011)93號文件,以先行試點學校的教師為教師,對17個鄉鎮的40所中心校和村級國小進行鄉土課程師資培訓,2012年3月初,長順縣教育局下發了《長順縣教育局關於開設<這方熱土>鄉土教材的意見》(長教字[2012]5號),決定在40所學校4-5年級推廣使用《這方熱土 這方情》。

   四、利用有效的行政手段總結、改進與提升,擴散鄉土教材的影響力。

    2014年,鄉土教材編寫小組成員,徵求使用教材學校師生的意見,針對教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訂,增補了前期實施鄉土課程中的成果,選編了部分學生的作品,加強了教材的鄉土化和參與性。2015年4月,新版鄉土教材重印發行,隨即在暑假再次舉行鄉土教材師資培訓,如今,鄉土課程教學工作在40所鄉村學校步入良性的軌道 。

   五、鄉土教育帶來的影響。  

    這些年來,我縣經歷了鄉土教材的開發編寫、試教、推廣、評估等過程,我們的老師以學習培訓、試教推廣、實踐活動等形式參與其中,不斷地得到鍛鍊和提高,從學校到社區、教師、學生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轉變和提高。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首先是教師的轉變,在開始嘗試編寫用於學生閲讀的民族知識讀本時,選編內容多,原創少,操作性不強,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在參加編寫縣級鄉土教材後認識到:鄉土教材的編寫要具有本土氣息,不能應收盡收,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當地方成史志來編寫,讓學生缺乏閲讀的興趣。其次是家長的轉變,一直以來,我們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家長都習慣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當成落後、愚昧的東西,拒絕傳授給子女,所以才造成很多非物質文化的失傳。我們通過鄉土教材的開發編寫後,很多家長都想不到自己都能上教材,感到很親切,生活中也開始積極向孩子們傳授民間文化。

二是村校互動增加,鄉村更加美麗。陶行知先生最大的願望是讓“學校成為鄉村文化活動的中心”。可是我們很多學校雖然坐落在與村裏,但卻很少往來。在鄉土課程教學中,我們主動請邀請民間藝人到校擔任指導教師,學校主動承擔主持村裏民族節日的慶祝活動,把以枯燥乏味宣講為主的時事政策宣傳形式改為民族山歌演唱的形式,讓他們樂於接受,自編自演,使村民有一個自己展示的舞台,增強他們的信心,拉近學校與村民的距離,學校逐漸成為村裏文化活動的中心,也積極推進了長順“富學樂美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建設。

三是教學上的轉變。鄉村學校的教師雖然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但教學技能欠缺。很多教師把鄉土課當成平時語文課來教學,講得多,做得少,講得細,做得虛,教師包辦,生怕完不成任務。實施鄉土教材以後,教師從培訓中得到啟發,大膽採用“參與式”教學,教學形式根據教學內容決定。有的以課堂學習為主,課外實踐為輔;有的則以課外實踐為主,課堂學習為輔;有的是課內課外相結合,小課堂和大課堂相結合;還有的是以走出去或請進來的方式進行等。方式多樣,方法靈活,學生學習積極性大有提高。也促進了教師在其他學科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了教學質量。

四是校園文化構建的轉變。這些年來,農村學校都是高仿城市教育,淪為城市教育的尾巴,沒有自己辦學的特色,校園文化的主題不夠突出。學校越來越現代化,我們卻越來陌生,她跟城裏一樣,沒有特色和個性。在實施鄉土教育的過程中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學校既然坐落在民族村寨,校園文化就要體現民族特色。所以我們要求學校努力做到“五個一”——有一處民族風格建築,有一本民族知識讀本,有一套民族服裝,有一台民族文藝節目,有一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校園文化建設保持鮮明的特色和個性。

五是學生綜合素質大有轉變。農村學生見識少,缺少交流,大多性格內向,上課只聽不發言,教師啟而不發,教育質量不高。在實施鄉土教材的班級,由於教師多是採用參與式教學,學生轉變很大,課堂發言積極,喜歡參加實踐活動,教學成績逐年提高。

六是為學校開展科技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試教鄉土教材的過程中,學校把科技實踐活動與之結合,作為學校開展科技實踐的一個項目,在2012年舉辦的貴州省第28屆青少年科技大賽上,宂雷國小選送的《讓民族之花盛開於美麗校園》的主題活動獲得科技實踐類的二等獎,為鄉土教育賦予了新的內容。

七是打破了唯統編課程為尊的課堂教學,使鄉土教育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特色。近年來,長順鄉土教育實踐引起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貴州省教育廳和民宗委先後投入專項資金支持長順宂雷、擺雅國小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活動,三所試點學校成為長順鄉土課程師資的培訓基地,正如西北師範大學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王鑑教授評估所言:“長順鄉土課程的開發及教材的出版,使少數民族的文化進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成為可能。”而鄉土教育讓更多的鄉村學校美麗起來,與社區的鏈接緊密起來,讓鄉愁鄉情留了下來。

八是建成了部分學校的民族文化陳列館。在推廣鄉土教材教學的同時,馬路國小、擺雅國小、宂雷國小、廣順二小、營盤國小等學校建成了具有當地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民俗)陳列室,為各校開展鄉土教育工作提供示範。

總之,通過開設鄉土教育,學校的各個方面都有變化,教和學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強。課間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人人開心、盡興,孩子們那種童真、童趣、靈氣得到了充分展現,整個校園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我們認為,美麗的鄉村教育,需要有符合當地特點的教育內容,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建立生活的信心、文化的自信,從而從容的走向未來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nd61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