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學校工作總結 >

以人為本發展,凸顯辦學特色

以人為本發展,凸顯辦學特色

一、構建校本教研機制,塑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以人為本發展,凸顯辦學特色

“學校為教師創造環境,教師為學校創造價值”的辦學思想充分體現了我校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現“質量強校”的辦學理念,完成學校教育教學目標的最根本保證。我校始終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根本,提出了名師培養戰略、名師帶動戰略和結對幫扶活動,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帶幫輻射作用,全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勤於育人、精於教書、善於創新、團結和諧的教師隊伍。

1.突出師德師風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組織廣大教師圍繞“知榮明恥師為範”教育主題,更新觀念,紮實開展“從教為人民用真情,執教為學生用真愛”的師德主題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愛崗敬業,勇於奉獻,以高度的責任心去關愛每個學生,以積極的價值取向去引導學生,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淵博的文化知識教育學生,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形成了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與團結進取的良好風尚,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關注教師專業發展。認真貫徹落實我縣關於優秀教師與骨幹教師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時刻關注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以教師的有效發展帶動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我校採取走出去、請進來與自主學習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師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先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技能等,使廣大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了較高的教學技能。我校還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教學業務起點,採取“典型引路、崗位鍛鍊、評估考核”策略,引導教師加強學習與研究,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我校的王寧老師於今年5月作為我縣代表參加了山東省中國小音樂美術教師技能比賽獲省三等獎,劉春燕老師輔導的《瓜農的好幫手——機器小蜜蜂》作品獲省二等獎,今年又有兩名教師被評為市教學能手。

二、規範課程管理,提高課程實施水平

我校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與上級文件精神,針對我校實際,依據濰坊市《“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昌樂縣關於實施“345”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等相關精神,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積極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真正實施“高效課堂”。加強教學常規管理,促進教育教學和諧發展,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1.規範常規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為確保各科教學質量實現較大的突破,我校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注重抓好教學的各環節,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把好備課關。我校把教學管理的重心放在345優質高效課堂的構建上,嚴肅查處“三無課堂”(即無教案、無課前準備、無創新點),促使各學科備課切實做到“二立足(即立足學生實際、立足教材實際)”、“三關注(即關注新課標、關注學法指導、關注學生的終生髮展)”、“五精心(精心鑽研課標和教材,明確目標要求與重難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做到指導得法,及時鞏固;精心設計教具學具,做到直觀形象;精心設計板書,做到綱目清楚;精心設計問題和練習,做到密度合理有梯度)”。我校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建立了集體備課制度,加強備課研討與交流,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不斷修改完善教學設計,讓備課達到新的高度,為實施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2)把好上課關。我校要求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要作充分準備,實行候課制。上課期間,教師不能隨便出入,保障上課時間與質量。落實課改精神,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致力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提倡學生全員參與,注重師生之間融洽交流,盡力讓課堂教學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延展度達到最高,教學效果努力實現參與程度、個性化學習、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四個到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把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落實教學反思制度,讓教師在教後反思中學會教學、學會反省、學會發現探究問題,提倡教師抓住某一環節或某一事件進行深入反思,反對泛泛地對整堂課進行流於形式的反思,切實提高了反思的質量與功能。

我校每學期將開學一週後的一個月定為個人課堂風采展示月。學科涉及到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品生(社)、科學、地方、學校等,遵循“分層講評”的原則,實行“樣板課——新人課——提高課——交流課”的流程,通過名師帶動、理論研討、集思廣益、級部交流,尋求人人都有提高、相互取長補短、全體教師見賢思齊的課堂教學研究氛圍。

(3)多科並重,構建345優質高效課堂。

自從實施“345”課堂教學研究以來,全校廣大教師全員參與,形成了濃厚的研究氛圍,高效課堂教學研究已然成為我校的整體行為。各學科教師在研究指導小組與教研組長的組織帶動下,積極進行實踐與研究,全面推進了課堂教學研究的有效實施。

語文教學

我校為了擴大學生的閲讀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自2007年秋開始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探索,至今已在全校一至六年級全面鋪開。我們一改過去強調課外閲讀的普遍理論,將大量閲讀納入課內,從整體上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從學習到認識,從認識到接納,從接受到探究,從探究到收穫,無一不體現着老師們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矢志不移的決心和毅力。我們結合濰坊市《“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讀本以及《昌樂縣國小345課堂教學研究評估標準(試行)》,我校語文老師做了大量的探討和嘗試,進行了語文主題學習四段式教學模式的探索:主題積累——主題閲讀——主題寫作——主題鞏固。這四個方面涵蓋了語文主題學習的全部內容,此經驗做法在上學期我縣舉行的語文主題學習現場會上在全縣推廣,被評為“語文主題學習示範校”。

在指導學生進行“主題閲讀”過程中,在“精讀技巧採集”課上,老師們總結出了“分層閲讀四步法”,其一:自讀自悟——串聯事件;深讀交流——體會情感;精讀想象——學習表達;美讀成誦——積累語言。其二:默讀——整體感知;精讀——體會特點;瀏覽——學習表達;美讀——積累語言。不同類型的文章,精讀技巧各異,體現了常態高效課堂的要求。實驗過程中,我們組織開展了聽評課、優秀教學設計評選、優秀學案評選、經驗交流、讀書筆記、學案、手抄報展評等活動,使教師在共同探討中提升了教育科研水平,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興趣與閲讀質量,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數學教學

我校依託市《“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讀本和國小數模建設思想,深入研究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研究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掌握適合自己學習數學的方法。(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每次新授課前,都給學生準備好“預習學案”,學生根據“預習學案”自己提前預習所學的知識,並要求學生做好預習筆記,我們制定了“知識回顧”“我的發現”“我的困惑”“他山之石”“我的方法”“我的收穫”“錯誤集錦”等板塊,尤其是對“我的困惑”作好記錄,第二天拿到課堂上共同討論研究。(2)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一是引導學生怎樣預習、怎樣複習、怎樣製作單元知識網絡圖等,逐步建立數模思想;二是引導小組長學會如何帶領小組成員共同學習;三是引導學會傾聽課堂上“與眾不同”的聲音,並能夠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信心;四是引導學生理解“團隊精神”的含義,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團結協作,共同進步。此研究進一步提升了我校數學教學水平,最大化發揮我校的數學教學優勢,為創設我校的數學教學特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校張玉玲老師在全縣國小低年級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提供了觀摩課——《三位數加減法的筆算》,受到一致好評。

英語教學

“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為我校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大背景下,我校英語教師積極進行課堂合作學習、課堂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活動,構建了提高英語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二環節三步驟”教學法。具體做法:二環節:一是學習小組的建設(合理分組——培養小組長——合作習慣養成)。二是合作學習方法建設(任務分配法、多元長效評價法、多級評價法)。三步驟:是指每個環節的研究針對三個方面進行突破,分三個步驟進行實施,分層次推進,最終形成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系統的模式或方法。研究過程中,經常性的有優秀的教學隨筆和反思或者論文在英語網站、刊物上刊登或發表,各級各類論文評選、金點子案例評選、創新獎燎原獎評選中都有我校英語教師獲獎。在今年6月濰坊市攀登英語總結大會上,我校有多篇論文和隨筆獲獎,有兩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攀登英語優秀實驗教師”。我校主課教師的攀登英語觀摩課被項目組刻成示範課光盤在各全國各攀登英語實驗學校進行交流。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濰坊市攀登英語優秀實驗學校”。

音體美教學

我校音體美教師積極展開“345優質高效課堂”模式構建活動,真正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舞台,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嘗試了提前佈置關於知識點的問題,讓學生課餘時間預習、備課、組織語言;課上隨機讓一學生輪流走上講台,以一個小師者的身份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小老師”;課後拓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以教家長唱歌,可以自編舞蹈等。我校共三位音樂教師,其中兩位(劉雪梅、王寧)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2010年,我校編創的校園劇《戲説百家姓》獲縣文藝匯演一等獎;石芯竹在全國“青春中國”校園才藝選拔賽舞蹈類分別均獲全國二等獎;張涵傑在全國“青春中國”校園才藝選拔賽聲樂類獲省一等獎。

依託《“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體育教師採取四步教學法,即:自主練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四個環節來完成,使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體育課興趣濃起來了。在縣國小生籃球比賽中,我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科學教學

我校科學教師依託《“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讀本,結合科學學科自身特點,深入研究五種基本課型,抓住了教學創新點。在課前延伸環節,我們一定要求學生做好蒐集資料、工具準備、嘗試探究等;在探究過程中,把課堂主動權教給學生,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當任務來抓;在課後提升階段,讓學生迴歸大自然,活學活用,不學死知識。我們的實驗室全天開放,給學生創設了進行自主課餘實驗的機會。在上半年全縣舉行的自然觀察記錄評選中,我校的趙嘉琪同學研究的《培育黃豆芽》、王琪同學研究的《綠豆發芽觀察記錄》、孔令萍同學研究的《探索蚯蚓的祕密》等多項獲獎。李素華的《探究製作課教學流程解讀》、《觀察探究課教學流程解讀》發表在縣教研信息網站上全縣推廣。

品生(社)教學

在《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課堂中,我們學校提倡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為指導,大膽創新課堂教學,總結出基於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學校在積極實踐“自主課堂”“合作課堂”“高效課堂”的基礎上,構建“小組自主合作”課堂教學,師生在學習中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有效訓練”為主,通過小組活動充分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高美老師在全縣國小品生(品社)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提供了觀摩課——《我和小樹一起成長》,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我校李金玲、鄭海霞、高美、許少梅四位老師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

學校課程教學

我校一直很重視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經過實踐與探索,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整合教育資源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2008年我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創造發明的啟迪與技法》獲濰坊市精品育人活動課程一等獎;2010年開發的校本課程《魅力昌樂——我的家》又代表昌樂縣參評市級評選。除此以外,我們還開發了《曉榮辱知進退》、《綠色環保小衞士》、《放眼昌樂》、《國學經典》等一系列校本課程,並有專任教師實施。

綜合實踐教學

在實施“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環境下,我校以“學生髮展為本”,構建了“確定主題,明確任務——指定方案,全面規劃——實施活動,自主體驗——展示交流,共同分享——總結反思,拓展延伸“五環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探索、體驗、感悟,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逐漸形成了“主題本土化、活動多樣化、展示個性化、評價多元化”的教學特色,使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此教學模式在《山東教育》上發表。

(4)加強作業庫建設,深化作業改革。

我們從激發作業興趣、創新作業設置、優化作業評價三個方面建立切實可行的作業設置及評價操作體系;建設科學規範、易於操作使用的作業庫,達到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第一,建立切實可行的作業設置及評價操作體系

為了保障作業庫開發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深入推進作業改革,我們成立專項研究團隊分別從激發作業興趣、創新作業設置、優化作業評價等方面開展了行動研究。

激發作業興趣

作業超市——激發學生自信心。

我們以年級為單位實行“分層作業超市管理”,讓學生自主選擇對應的作業。作業設置為A、B、C三級作業,即A級作業面對優秀生;B級作業面對中等生;C級作業面對學困生。

作業自留地——我的作業我做主

具體做法是:在一個星期的學習時間裏,其中一天的家庭作業,完全放手由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願,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可以五花八門。“作業自留地”的產生,還給孩子們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天空,給孩子個性化的創造空間,真正實現了“我的作業我做主”。

作業互動卡——收穫良好習慣。

操作程序:學生記錄作業——組長審核簽名——學生完成作業——家長檢查簽字——上交作業及互動卡——老師記錄反饋。“作業互動卡”的建立,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促進了家校共育的實施。

創新作業設置
情感體驗型作業。我校充分利用節日資源與學校教育資源,適時向學生布置情感體驗型作業,讓學生學會體驗和感悟生活,感悟親情,引導學生懂得珍視親情,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

合作探究型作業。我校以小課題研究為依託,充分發揮家庭資源優勢,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流程:親自確定課題——親自制定計劃——親子實施研究——親子撰寫研究報告。

讀書拓展型作業。結合“朝陽讀書計劃”、“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縣“詩文誦讀”工程,我校注重向學生布置形式多樣的讀書拓展型作業:一是閲讀型作業。二是體會型作業。三是演説型作業。四是實踐型作業。

優化作業評價

學生評價。採取多元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教師、家長。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三個緯度,一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三是作業質量。在評價形式上,採用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班級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

教師評價。針對我校研究項目的實際需要,對教師實行以下評價:

作業指導。首先,輔導家長。其次,輔導學生。按作業性質分類指導,及時調控。

作業設置。包括:作業目的、作業設計、作業形式、作業類型、作業質量、作業評價等方面。

活動成果。將作業設置納入正規教育教學管理範疇,學校定期檢查、評比、展示,進行量化評價。

等級管理。各分項分別劃分等級,最後將等級累計,五個以上(含五個)A為A等,四至三個A為B等,兩A三B以上為C等,其他為D等。並將量化等級記入個人檔案,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

   第二,建設科學規範、操作性強的作業庫

分工合作,共同制定作業設置案。我校確立了作業設置案“五步流程”:個人設計——小組討論——指導小組初審——領導小組審核敲定——上傳作業庫平台。

專人負責,保證作業設置案使用率。專人上傳作業設置案——學科教師擇優選擇打印——學科組長審核簽字——交教導處存檔——學科教師佈置使用

“三三三四”保證作業庫質量與使用效益。三個關口:學科教研組研討關、學校指導小組指導關、學校領導小組審核擇優關;三個限制:限時間、限科目、限題量;三字把關:督、評、展。“督”即學校領導小組每月一次對學生作業進行督查;“評”即定期開展優秀作業設計評選活動;“展”即每學期舉辦不少於兩次的作業展評活動,展評成績納入教師量化。

四項原則: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和佈置作業時要重點關注綜合性、高效性、實踐性和探究性。

3.加強學生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同時,深入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科尖子學生,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更大的發展,教學處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科競賽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在認真落實上級主管部門安排的競賽活動和教材中安排的教學實踐活動外,我校設立了語文素養小組、數學素養小組、英語素養小組、美術興趣小組、舞蹈訓練小組、乒乓球訓練小組、器樂活動小組、籃球訓練小組、信息技術素養小組等活動小組與興趣小組,利用每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進行有計劃地訓練,發展了學生各方面的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比賽與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舉辦了體育節、藝術節與科技節,為師生們共同營造“人人蔘與,共同發展”的氛圍。各年級都舉辦了語文風采展示活動,中高年級舉行了英語風采展示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素養。另外,低年級還開展了講故事比賽、童謠誦讀比賽、繪畫比賽;中高年級演講比賽、唱歌比賽、朗讀比賽、科普知識競賽、古詩詞知識競賽,繪畫、手抄報、徵文比賽;高年級電腦技術比賽,中華傳統詩詞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各教研組、各班級還根據自身的實際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比賽,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又展示了學生的智慧與風采,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我校學生參加省以上比賽活動有7人次獲獎,省級比賽有4人次獲獎,市級比賽有3人次獲獎,縣級比賽獲獎20多人次。

三、以教育科研為龍頭,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1.強化校本教研,內強教師素質

根據學校發展目標與教研工作規劃思路,我校加強了校本教研,深化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引導教師向專業化成長的道路邁進,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益。我校堅持以課堂教學為研究重點,以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主攻方向,以課題為抓手,以活動為載體,以管理為保障,推行高效課堂行為舉措20條,追求輕負擔、高質量的高效課堂研究,注重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層面上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加強教師培養的過程管理。加大教研組文化建設力度,促進校本教研走向生活化,以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為重點,堅持每週至少一次的業務學習活動,探索有效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強化和提升教研組的合作研討功能,使我校教研真正實現了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2.抓實龍頭項目,凸顯學校特色

我校教師課題參與率高達98%以上,“人人承擔課題,個個參與課題”已蔚然成風。學校承擔全國級課題2項,均已結題,省級課題4項,結題3項,市級課題5項,結題3項。《主題輻射,三級整合——國小課程整合研究》是2010年學校的特色創新項目,在全市展示交流,影響較大:我們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的側重點以及知識的相容性,進行內容歸類,確定了十大主題,即動植物、家鄉、生活、科技、成長、環境、安全、勞技、文化、公益活動。以這十大類主題為中心,輻射科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國家課程,《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民族團結教育》等地方課程,《放眼昌樂》、《綠色環保小衞士》《國學經典》等學校課程,依據主題將其內容分類,本着打通課時、打通年級、打通課程的原則,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將這部分三級課程進行組合、分解、滲透,重組各年級各學科內容,改變課程內容及結構,變革課程實施。我們探索出了“主題輻射”式三級整合策略,即“確定主題——輻射整合——三體合作——優化成果——多元評價”,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整合策略逐步成熟,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系統的教學內容,改變了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從而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優化了課程實施,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和綜合能力培養,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得到了有關專家的一致認可。三年兩個重大教育教學問題行動研究項目、連續兩次獲市成果獎這在全縣是獨一無二的。

四、構建科學評價機制,激勵以人為本發展

我校建立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實行學生學業成績、成長記錄、小明星評選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為每個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檔案,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檔案袋中有學生的成長記錄冊,內容包括“個人檔案”、“新學期新希望”、“成長的足跡”、“綜合素質評定”等,記錄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值得記載的事情及教師、家長、學生自我評價,每學期末從道德品質、公民素質、交流與合作、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方面,由學生個體、學生小組、家長、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引領學生對自己的成長過程進行反思。在成長檔案袋中還有學生的優秀作品(作文、繪畫、讀書筆記、手抄報、書法等)、獲獎情況等,真實展示學生的發展狀況,弘揚了學生個性。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實行等級制,分為A、B、C、D四個等級。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激勵學生健康成長,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希望之星”評選。針對學生的實際表現,按照具體評選標準,評選出智慧星、文明禮貌星、團結互助星、科學創造星、體育藝術星、遵紀守法星、尊敬師長星、愛護公物星、誠實守信星、衞生禮儀星,並對獲得“十星”的學生進行表彰。我校採用多元評價策略,既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五、取得的成績

一年來,我校在各位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學校的教學教研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年來,我校在各位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學校的教學教研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學校被評為濰坊市首批“輕負擔高質量先進學校”、 濰坊市素質教育示範校、省藝術教育示範校、國小教育先進單位、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教育創新工作先進單位;兩位教師在省教育廳舉行的比賽中獲獎,兩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優秀輔導員,一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一位教師被評為昌樂縣特級教師,八位教師參加昌樂縣優質課評選,兩教師送課下鄉交流課堂教學經驗,教師在《教育科研》《齊魯晚報》《濰坊教育》《濰坊日報》《教育學》等各級正式刊物上發表文章五篇,金點子案例四篇獲市級獎,撰寫國家級論文並獲獎四篇,在“第五屆全國中國小勞技教育創新作品邀請賽”中,學生張可凡的《照明傘》獲全國三等獎,校本課程《魅力昌樂——我的家》市一等獎,我校教師編寫市級資料六年級《行知天下》,四年級蘇教版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生命禮讚》上下兩冊。

我校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做法與經驗多次在山東電視台、濰坊電視台、昌樂電視台、《濰坊日報》、《大眾日報》、《昌樂教育》、《昌樂新聞》等報刊上刊載、播出。

回顧一年的工作,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這都得益於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了問題的所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再接再厲,更進一步。                             

標籤: 以人為本 辦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xuexiao/yeq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