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講話致辭 >領導講話稿 >

在文明禮儀講座上的講話

在文明禮儀講座上的講話

讓文明禮儀成為我們閃亮的名片

在文明禮儀講座上的講話

——在文明禮儀講座上的講話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中國禮儀文化淵源流傳,古時中外往來,外國友人見中國以禮儀為美德,待人謙恭温和,欽羨之餘,感歎中國為“禮儀之邦”,“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早在二千多年前出版的《荀子·修身》就告訴我們,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中國人也一直以身居泱泱華夏、禮儀大國而自豪。在當代,文明禮儀修養已經成為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成為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禮者,敬人也”。尊重是禮儀的核心,意味着一種真誠的認可,對自己、他人以及社會的價值、能力、行為等表示承認與認可,其中也伴隨着賞識、讚揚、佩服、肯定、支持、高度評價等。尊重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每個人首先得尊重自己,一個人不尊重自己,是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屠格涅夫説,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作為學生來説尊重自己首先要認可和接納自我,不管我自身相貌、身高、體重怎樣,我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潛力無窮的寶藏;其次尊重自己所在的集體和自己的身份,以身為科利華中學的學生而自豪,認同和遵守科利華中學的校規校訓,用實際行動維護學校的榮譽。今天,同學們面容整潔、衣着得體、髮型自然、站姿挺拔就是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具體表現。

“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別人是做人應該具備的基本教養。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告誡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靈魂。《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一條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這是尊重必須的價值基礎。”所以平等是尊重的基礎。

《孔子家語》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説: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就説: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交往中,,我們要順着他人的特點,照顧別人的感受,不強人所難,不讓人家做不想做的事。別人知道你體貼他,自然會反過來也會為你着想。可見,真正做到尊重他人,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尊重他人,要善於欣賞、接納他人,不做有損他人人格的事,由衷地欣賞和讚美別人的優點、長處,允許別人有超越自己的地方,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不排斥,不藐視。尊重他人,就要對於他人的缺陷缺點,能夠做到不取笑不歧視。

一代文豪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好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去找佛印禪師聊天。蘇東坡説:“你看我現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讚歎道:“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很高興。佛印接着也問道:“那你看我怎麼樣?”蘇東坡為了壓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牛屎。”佛印聽了也笑笑。蘇東坡回去後很高興,到處宣揚他這回勝了佛印。蘇小妹聽了以後,卻説:“哥,你不要再四處宣揚了,其實是你輸了。”蘇東坡不解。蘇小妹繼續説道:“佛印心裏有佛,所以他看誰都是佛。你心裏有屎,所以看誰都是屎”.心中有佛,所見是佛.心中有佛,大概就是有一顆仁義之心、慈愛之心、善良之心、誠懇之心、感恩之心、憐憫之心、大度之心,包容之心,用這樣的心,去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大概才會看到世界的美好,天空的蔚藍,花鳥的可人,人人間的真情.所以,尊重是以愛心和善良為核心的。

在校園生活中,與人交談時,我們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與人交往時,我們尊敬師長、友愛夥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這些都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尊重別人的談吐,會提高我們的素養;尊重別人的大度,會開闊我們的心胸,欣賞別人的善舉,會淨化我們的心靈。相互的尊重,則會創造社會的和諧。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尊重社會本質上也是對自身和他人的尊重。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都生活在羣體中。而社會需要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尊重社會”強調的是對“規則”的尊重和遵守。這是一個法治國家的基礎,也是個人文明禮儀修養的底線。

著名經濟學家龍永圖向人談起親歷的一件事。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在瑞士公園散步。他上廁所時,聽到隔壁“砰砰”地響,很是納悶。出來後,一位女士着急地對他説,她兒子進廁所十幾分鍾都沒出來,請他幫忙看一下。龍永圖折回到洗手間,打開那“砰砰”作響的隔間的門,看見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弄抽水馬桶,卻怎麼也衝不出水來,急得滿頭是汗。小男孩覺得上廁所後不衝馬桶就違反了規定,所以他堅持衝。這個男孩如此自覺地遵守規則,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尊重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人有教養、有風度、講道德、講文明的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優秀品格。在觀賞節目時,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在遊覽景點時,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在參加各種典禮時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這些都是我們尊重社會,自覺按規辦事的具體要求,也是文明禮儀的基本規範。

尊重是一種力量,尊重是一種語言,尊重是一種信任,尊重是一種理解,讓尊重進入心靈,我們每個人就會有一片燦爛的陽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我的世界我做主,就應該我行我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是這樣嗎?我們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只是代表自己嗎?!

2013年,南京一位七年級的學生成了名人,有數十萬人在網上為他發表評論,有網友專門“人肉”搜索他,他家裏的電話成了熱線,他的家門口有人蹲守,就是他就讀的國小也未能倖免,被網友黑了校園網。他做了什麼事情能讓他一夜成名?事情源於一篇新浪微博,一位網民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某某到此一遊”,網民表示這是他“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微博發出後,引起軒然大波,網上的相關評論則達數十萬條,而主題詞就是中國遊客的“素質”,強烈譴責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丁同學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埃及3000年文明史的浮雕上,自尊的網民決計要把到此一遊四個字,刻到丁同學和他父母的心上。人們把丁同學對埃及文明的這次施暴,當成了外揚的家醜,惱羞一怒,以謾罵、人肉等方式,要讓丁某某和他的家長一起,為此付出代價。

報道稱,丁同學父母主動聯絡媒體:我們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國關注此事的人們道歉!孩子父母表示,孩子“痛哭了一晚”,此事是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發生的,孩子也意識到了錯誤,懇請大家原諒。

是的,丁同學確實是錯了,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人類歷史的浮雕上,不曾想卻把自己的名字和恥辱捆綁了起來。他確實應該悔過和自省,把這次錯誤作為自己的教訓,改過自新。作為同輩人,我們也應引以為鑑,要明白:文明禮儀的養成不僅在於平時積極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在於犯錯後的反省和擔當,文明禮儀的養成不僅在於有監管之處的規範,更在於獨處時的自省自律;文明禮儀的養成不僅在於大是大非的擔當,也在於點點滴滴細節的堅守。

但犯錯的只是丁同學嗎?答案其實是顯然易見的,其父母當時沒有起到監管之責,事後又沒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屬於違反了規則又不承擔責任的逃匿行為,其實質恰恰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違反文明禮儀之舉;網民人肉當事者,黑了學校的網站,部分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這本身就是用不文明禮儀的行為來譴責不文明;我們的教育重視分數,重視孩子的特長,但對孩子的文明禮儀教化重視度不夠,這都是應該及時反省補救的行為。

“一兩的行動勝於一噸的語言”。文明禮儀不是掛在嘴上空泛的倫理道德,更是在具體情境下實實在在的行動。縱觀社會,丁某某事件並不是個例,衣冠不整、着裝怪異、時髦出位、污言穢語、呼叫喧譁、“噪音”迴響,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目中無人的現象隨處有跡可循。2014年,江蘇省制定了全國首個未成年人文明禮儀規範,強調“踐禮修德,從小抓起”,藉此機會,我倡議:

讓我們行動起來,做文明風尚的“引導員”。從日常做起,從細節做起,從自身做起,當文明人、做文明事,守禮儀、重禮節,培養文明、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

讓我們行動起來,做社會和諧的“促進員”。積極養成文明禮儀、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遊等行為習慣。

讓我們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的“守護員”。尊重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自覺參與垃圾回收、綠色出行、低碳環保、愛護山河、美化家園等服務活動。

正如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每個人的言行,就是我們所在國家、城市、學校和家庭的名片,“當你不在中國,你便變成了全部的中國”,所以讓我們內涵文明,外塑形象,彬彬有禮,用自己的實際行為打造出新一代南京市民淳樸誠實、博愛博雅的閃亮名片。

最後向科利華中學愛崗敬業的教師表示敬意,感謝你們的辛勤付出!也向科利華的學子們表示感謝,你們的善良、守禮是我們家長最大的驕傲!也要向科利華的後勤工作人員表示感謝,你們的認真、愛心是我們家長堅強的後盾!

講座難免有偏頗之處,佔用了大家的時間,非常感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nghuazhici/lingdaojiang/m3q7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