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班主任工作總結 >

班主任工作總結-認識、情感、行為(精選多篇)

班主任工作總結-認識、情感、行為(精選多篇)

第一篇:班主任工作總結-認識、情感、行為

班主任工作總結-認識、情感、行為(精選多篇)

一、引言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幾種基本心理成分。國小兒童的道德品質,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的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與風尚的影響薰陶下,通過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交互作用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責任感是現代人的標誌,"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較高層面的道德教育。因為:從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上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學生當前的實際狀況來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我國教育目標來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我國教育目標、愛國主義綱要,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從我校教育工作實際看,責任感教育與我校素質教育具體目標相一致,與創造教育相互補。

在品德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在國小高段試行了"認識--情感--行為"的實踐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思路。

1、提高認識--培養責任感的目標意識。

道德認識指個人對社會行為規範及行動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觀點、觀念和相應的判斷能力,它既是人們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要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國小生責任感的意識,強化其對責任感的認識。

2、誘發情感--解決責任感的內化問題。

道德情感是作為品德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兒童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並不意味着會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還存在着一個他們願不願意認同並付諸行動的問題。只有認識與積極的情感相結合,才會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使道德認識得以內化。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其內化在問題,以誘發情感作為媒介,如認識和行為架設一座橋樑。

3、指導行為--形成責任感的關鍵問題。

道德行為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與外在監督而能自動實現的行為方式,它的養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俗

話説:"習與性成"、"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許多教育家也強調,教育就是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的關鍵,還是要在提高認識、誘發情感的基礎上指導行為,使學生將責任感內化為自己的要求之後,再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

4、以上三者是循環往復的一個整體。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在兒童品德發展的過程中,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智力的發展和道德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在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特別是高段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從這樣的整體性角度去考慮。(如前圖)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統一性原則,按認識--情感--行為的教育實踐模式,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把教育學生"凡事考慮後果"作為實驗的突破口,側重研究"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方法,力求把責任感教育真正落腳到"導行"之上。本學期是實驗的第一階段,側重從"提高對責任感的認識和激發情感共鳴"抓起。

1、血的事實,讓孩子們猛醒。

當今的國小生生在新社會,長在改革中,朝氣逢勃,開拓進取,他們經歷的是一帆風順,幸福的生活不易讓他們產生深層次的思考。實驗之初,通過摸底,我們深感學生對責任感問題缺乏熱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於是,我利用少先隊活動時間精心設計了這樣一次討論。首先,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潘金海從小仗勢欺人,胡作非為,雖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駕,最後被判死刑,臨刑前咬掉生母耳朵。這個血的教訓。那麼,究竟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呢?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責父母對他的嬌寵,指責公安機關的徇私舞弊。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認識到了他自己從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才是造成今天慘痛結局的根本,可見,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與其生命緊密相連的。這血的教訓,使孩子們猛醒,深思,並進而認識到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是國小生最起碼的一種責任。

通過討論,學生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達到了德育活動的認識功能。

2、書海漫步,進行責任感的薰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啟迪學生"責任感"的良師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氣節令人讚歎不已,歸結起來,都源於高度的責任,在書海中漫步,不失為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認識、激發責任感在內心升騰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開展了紅領巾"讀書月"活動。活動中,大家瞭解了富蘭克林等無數科學家為人類崇高的事業而執著追求的精神。為現代學子魏高原為祖國之崛起而刻苦攻讀所感動;受外國人士白求恩堅守陣地、救死扶傷的精神所陶冶,被無數關於責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紅巖精神"是重慶地方特有的教育資源之一。針對摸底調查中學生對"紅巖"知之甚少的現狀,我們在"讀書月"活動中開展了紅巖系列教育"五個一"活動:讀一本紅巖的書,記一篇讀書筆記,作一次參觀尋訪,講一個紅巖故事,寫一篇紅巖日記。在讀書活動小組內,中心組成員創立了以獎優為序、輪流閲讀、互相交流的激勵機制;尋訪活動中同學們駐足聆聽,對小蘿蔔頭等紅巖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故事會上大家慷慨激昂,聲情並茂;紅巖日記中,孩子們的真情流露,足以反映出他們的思考已進入了深的層次……

蘇霍姆林斯基説:"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心和意識的,兒童年齡小,他們的生活經驗越有限,那麼生活中鮮明形象對於他們思想上的影響就越強烈。書海漫步,促進和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理解和掌握,達成了德育活動對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總結-認識--情感--行為

--"培養國小生責任感"國小高段教育的實踐模式探索 馬 宏

一、引言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幾種基本心理成分。國小兒童的道德品質,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的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與風尚的影響薰陶下,通過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交互作用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責任感是現代人的標誌,"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較高層面的道德教育。因為:從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上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學生當前的實際狀況來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我國教育目標來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我國教育目標、愛國主義綱要,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從我校教育工作實際看,責任感教育與我校素質教育具體目標相一致,與創造教育相互補。

在品德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在國小高段試行了"認識--情感--行為"的實踐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 認 識 行 為 感

二、思路。

1、提高認識--培養責任感的目標意識。

道德認識指個人對社會行為規範及行動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觀點、觀念和相應的判斷能力,它既是人們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要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國小生責任感的意識,強化其對責任感的認識。

2、誘發情感--解決責任感的內化問題。

道德情感是作為品德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兒童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並不意味着會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還存在着一個他們願不願意認同並付諸行動的問題。只有認識與積極的情感相結合,才會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使道德認識得以內化。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其內化在問題,以誘發情感作為媒介,如認識和行為架設一座橋樑。

3、指導行為--形成責任感的關鍵問題。

道德行為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與外在監督而能自動實現的行為方式,它的養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俗 話説:"習與性成"、"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許多教育家也強調,教育就是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的關鍵,還是要在提高認識、誘發情感的基礎上指導行為,使學生將責任感內化為自己的要求之後,再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

4、以上三者是循環往復的一個整體。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在兒童品德發展的過程中,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智力的發展和道德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在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特別是高段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從這樣的整體性角度去考慮。(如前圖)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統一性原則,按認識--情感--行為的教育實踐模式,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把教育學生"凡事考慮後果"作為實驗的突破口,側重研究"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方法,力求把責任感教育真正落腳到"導行"之上。本學期是實驗的第一階段,側重從"提高對責任感的認識和激發情感共鳴"抓起。

1、血的事實,讓孩子們猛醒。

當今的國小生生在新社會,長在改革中,朝氣逢勃,開拓進取,他們經歷的是一帆風順,幸福的生活不易讓他們產生深層次的思考。實驗之初,通過摸底,我們深感學生對責任感問題缺乏熱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於是,我利用少先隊活動時間精心設計了這樣一次討論。首先,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潘金海從小仗勢欺人,胡作非為,雖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駕,最後被判死刑,臨刑前咬掉生母耳朵。這個血的教訓。那麼,究竟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呢?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責父母對他的嬌寵,指責公安機關的徇私舞弊。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認識到了他自己從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才是造成今天慘痛結局的根本,可見,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與其生命緊密相連的。這血的教訓,使孩子們猛醒,深思,並進而認識到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是國小生最起碼的一種責任。 通過討論,學生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達到了德育活動的認識功能。

2、書海漫步,進行責任感的薰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啟迪學生"責任感"的良師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氣節令人讚歎不已,歸結起來,都源於高度的責任,在書海中漫步,不失為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認識、激發責任感在內心升騰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開展了紅領巾"讀書月"活動。活動中,大家瞭解了富蘭克林等無數科學家為人類崇高的事業而執著追求的精神。為現代學子魏高原為祖國之崛起而刻苦攻讀所感動;受外國人士白求恩堅守陣地、救死扶傷的精神所陶冶,被無數關於責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紅巖精神"是重慶地方特有的教育資源之一。針對摸底調查中學生對"紅巖"知之甚少的現狀,我們在"讀書月"活動中開展了紅巖系列教育"五個一"活動:讀一本紅巖的書,記一篇讀書筆記,作一次參觀尋訪,講一個紅巖故事,寫一篇紅巖日記。在讀書活動小組內,中心組成員創立了以獎優為序、(推薦打開範文網)輪流閲讀、互相交流的激勵機制;尋訪活動中同學們駐足聆聽,對小蘿蔔頭等紅巖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故事會上大家慷慨激昂,聲情並茂;紅巖日記中,孩子們的真情流露,足以反映出他們的思考已進入了深的層次…… 蘇霍姆林斯基説:"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心和意識的,兒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總結-教餘札記

我很欣賞英國撒切爾夫人的一句名言:不重視教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其實,對教育的高度重視豈只現代發達的國家,早在原始部落就已得到了充分的認識。據説原始的某些部落為了教會孩子捕獵的本領,讓他們仰卧草叢,手託鮮果,伸向天空,連續好幾個鐘頭,紋絲不動,以騙得小鳥以為那是樹上的果子,飛去享用,卻被小孩抓住。你看,務實的、嚴格的、良好的教育,讓這些部落的孩子們成為智者,或是優秀的戰士。

當前,研討和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目標,勢不可擋。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企盼千千萬萬高素質的人,高素質的人應當出自於良好的教育。身為一個教育者,深感育人的責任之大,擔子之沉。一次家長會上,一位家長如是説:"依我看,孩子的知識結構足以讓我滿意,而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健康的心理、強壯的體魄,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家長的一席談話,給教育者壓上一副沉重的擔子。

多年的班主任實踐告訴我: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育有法,教育更要得法,教育得講究技巧和藝術。 我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個偶發事件:在一次期末作文考試中,一班主任閲卷時,發現一生較長篇幅地摘錄了某刊物上的作文材料。作文效果與平時功夫相距甚遠,遂把該生作文拿到班主上請同學找證據。結果,證據確鑿,屬抄襲之功。課上,這一現象得到爆光……生回到家,茶不思,飯不想,情緒極度低落。家長問明原因,到校大駁教師教育無方,説孩子沒了自尊,也沒了自信,還談什麼學業。時至今日,這個事件令我心隱隱作痛。不難看出,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位班主任的所作所為,實是無視教育的規律,已不能適應時代的最基本的要求。

素質教育具有"全體性",即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在學生的羣體中差異總存在的,古今如此,中外也如此。我們要提倡偏愛差生,看到其差異,揚其所長,救其所短,給他們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和自信。

在一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班會上,同學們較為友善而又含蓄地提出了批評和自我批評。沒想到,一個平時很有工作方法的學習委員a,有力的批評一名成績極差的同學b,説她習慣極差,品行惡劣(當時不難看出,這樣的批評帶有私人怨恨,帶有情緒的渲泄),説罷,教室一片譁然。我分明看見,挨批評的b搭拉着腦袋,眼角邊掛着傷心的淚。班會結束,我點了學習委員的名,讓她放學留下來。問及原因,方知b在一次作文中真實地寫出了a乘坐無人售票車未主動投幣的事實。我心中豁然開朗。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天一大早,b生給了我一封信,我摘錄信中的一段原話: 江老師,今晚,我帶着十分難過的心情給您寫信,今天a當着全班指責了我,批評了我的不良行為。當時的我恨不得馬上跳起來,戳她的脊樑骨,把她的不是也抖給大家瞧瞧,但我始終做不出來。回到家,我冷靜地想了想,a説的一切也大多是事實。我明白,我學習不好,很多同學看不起我,可我最敬重您,你並沒有閒(嫌)棄我。江老師,請您相信我:我一定會用行動來爭(徵)服全班的。 …… 任何一個有思維的人都會被這封真誠的書信所感動。b生敢説真話實話,作文中敢於表達真情實感,這是寫作極為寶貴的財富。可是她的長處,她的閃光點,以前卻不為人知。我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把這封信給a看,也把這封信宣讀給全班聽。第二學月的"一幫一"接對中,a主動要求和b"接對子"。一個小小的成功,竟成了b學習的強勁動力,後來,b生的學習直線上升。

有人把塑造、改造、輿論、模仿、自治時間歸結為教育的五種形式,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五種教育形式的神奇和魅力。我想談談"模仿"這種方式。模仿即是引導學生學習和效仿別人的言行的一種教育方法。説穿了,就是藉助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產生一種健康的心理情緒。 有時,班上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往往會令人束手無策。接任現在的班級快一年,應該説班風建設的成績讓我欣慰。有一天中午,c生上交軍訓費找回的50元錢在短短的30分鐘內不翼而飛。明查暗訪,未發現一點漏洞。但我堅信,這事系我班某同學所為。扼殺孩子的自尊,搜身什麼的不顧教育規律,違法的事我不可能去做,下午想了兩節課,我苦苦思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放學後,我僅耽誤20分鐘的時間。我從c生家長熱情捐助我班精美石英鐘談起,談到了人間真情,談到了人與人相處的真誠和寬容,我還提到了老師小時候發生的一件刻骨銘心的往事。

那是70年代末,農村實行聯户承包責任制前夕,每家每户光靠人平250斤左右的糧食餬口,時間長達一年,可見生活的艱辛。一般説來,每個家庭的積蓄,要根據各農户勞動力的多少來定,一個勞動力每年可掙得隊上的補貼幾十元。那時我家兄弟姐妹多,靠大哥、二姐苦撐着八口之家。一天,不懂事的我為了能到旱冰場租到冰鞋,放學溜上個把小時的旱冰,硬是偷偷地拿走了家中僅有的13元積蓄。意外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有個星期天,為了治好我身患多年的骨髓炎,十多歲的三哥到小河溝邊為我搬螃蟹做"藥引子",不幸被石頭砸斷了中指頭,可母親找錢送哥哥上醫院時,錢卻不翼而飛……以後的日子,我從未在錢的問題上出過半點差錯。至今,我每每想起這往事,看到哥哥的斷指,我心依然作痛。 故事講完,話題又切入50元的"失竊案",老師痛恨不勞而獲的人,不允許這樣的醜聞出現在我們優秀的班集體!最後,我從口袋中掏出50元錢,交給了c生,同時,也真誠的希望,不慎犯錯的同學能徹底醒悟,相信他(她)一定勇敢地走出來承認自己,當然也可以爭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和老師交流。言畢,教室裏掌聲一片。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總結_認識--情感--行為

班主任工作總結_認識--情感--行為 --培養國小生責任感國小高段教育的實踐模式探索

一、引言

本站範文網【】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幾種基本心理成分。國小兒童的道德品質,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的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與風尚的影響薰陶下,通過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交互作用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責任感是現代人的標誌,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較高層面的道德教育。因為:從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上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學生當前的實際狀況來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我國教育目標來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我國教育目標、愛國主義綱要,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從我校教育工作實際看,責任感教育與我校素質教育具體目標相一致,與創造教育相互補。

在品德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在國小高段試行了認識--情感--行為的實踐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 認 識 行 為 感

二、思路。

1、提高認識--培養責任感的目標意識。

道德認識指個人對社會行為規範及行動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觀點、觀念和相應的判斷能力,它既是人們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要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國小生責任感的意識,強化其對責任感的認識。

2、誘發情感--解決責任感的內化問題。

道德情感是作為品德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兒童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並不意味着會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還存在着一個他們願不願意認同並付諸行動的問題。只有認識與積極的情感相結合,才會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使道德認識得以內化。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其內化在問題,以誘發情感作為媒介,如認識和行為架設一座橋樑。

3、指導行為--形成責任感的關鍵問題。

道德行為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與外在監督而能自動實現的行為方式,它的養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俗 話説:習與性成、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許多教育家也強調,教育就是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的關鍵,還是要在提高認識、誘發情感的基礎上指導行為,使學生將責任感內化為自己的要求之後,再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

4、以上三者是循環往復的一個整體。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在兒童品德發展的過程中,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智力的發展和道德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在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特別是高段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從這樣的整體性角度去考慮。(如前圖)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統一性原則,按認識--情感--行為的教育實踐模式,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把教育學生凡事考慮後果作為實驗的突破口,側重研究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方法,力求把責任感教育真正落腳到導行之上。本學期是實驗的第一階段,側重從提高對責任感的認識和激發情感共鳴抓起。

1、血的事實,讓孩子們猛醒。

當今的國小生生在新社會,長在改革中,朝氣逢勃,開拓進取,他們經歷的是一帆風順,幸福的生活不易讓他們產生深層次的思考。實驗之初,通過摸底,我們深感學生對責任感問題缺乏熱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於是,我利用少先隊活動時間精心設計了這樣一次討論。首先,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潘金海從小仗勢欺人,胡作非為,雖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駕,最後被判死刑,臨刑前咬掉生母耳朵。這個血的教訓。那麼,究竟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呢?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責父母對他的嬌寵,指責公安機關的徇私舞弊。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認識到了他自己從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才是造成今天慘痛結局的根本,可見,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與其生命緊密相連的。這血的教訓,使孩子們猛醒,深思,並進而認識到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是國小生最起碼的一種責任。 通過討論,學生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達到了德育活動的認識功能。

2、書海漫步,進行責任感的薰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啟迪學生責任感的良師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氣節令人讚歎不已,歸結起來,都源於高度的責任,在書海中漫步,不失為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認識、激發責任感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情感教育

古語有云“,誘之以利,繩之以法”,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兩大準則,情與理的結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基礎,在班級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情是心靈的鑰匙,愛是教育的基礎。深厚的師生感情會使班級形成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促進學生精力飽滿、情緒高漲,學習積極性提高,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教育實踐證明:一個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無不包含着豐富的情感。所以,班主任要注重激發學生情感教育,要讓自己的每一份濃濃的愛意,化作縷縷的情,藴於心,溢於表。

一、能增強角色魅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者的個人威信與教育效果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級工作和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和保證。班主任的情感表現對學生的情感有着直接的,或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是進行情感教育的載體,它更能“感染”學生,正所謂的身教勝於言教。

班主任要具備應有的師德,要有博愛之心和豐富的情感世界。要贏得學生的尊重,班主任必須自覺提高道德修養,必須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刻苦鑽研的探索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和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從一言一行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

二、讓學生“親師”方法

1.和學生打成一片

班主任要與學生打成一片。時時處處體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困難,使學生真正感到老師的可親、可敬和可信。關懷、理解與尊重是一個優秀老師的必備素質,將學生看待為一個正在不斷成長的個體,以對學生的成長負責的態度去與學生談話,教育學生,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2.建立民主和諧的民主型師生關係。

由於師生關係是教育系統關係鏈條上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情感教育恰能利於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其在實踐中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3.把微笑和讚許撒向所有的學生。

作為班主任不能只是“錦上添花”,更該注重“雪中送炭”,以誠待人,把微笑和讚許撒向所有的學生。這樣的情感教育會使所有的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被信任感,思想上的責任感,學習上的緊迫感,激發學生以更高的熱情去投入自身的發展,從而搞好整個班集體。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們用它去尋找光明,期盼:新一代的班主任在強化專業和職業素養,在完美實現為教育創造價值的同時,靈魂和人格能彰顯更多的光亮!

是夜,教育與我們一路共享,靈魂與您共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banzhuren/rl6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