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考試試卷 >

高中第二學年末語文教學質量測試

高中第二學年末語文教學質量測試

高中第二學年末語文教學質量測試

高中第二學年末語文教學質量測試

本試卷分為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其中試題卷共8頁;答題卡共6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清楚,同時用2B鉛筆將考號準確填塗在“考號”欄目內。

2. 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塗在答題卡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乾淨後再選塗其它答案;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的對應框內,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捲上答題無效。

3. 考試結束後將答題卡收回。

一、現代文閲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而又異常聰敏的文藝全才,是古代文人最喜愛的對象之一。其實,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並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要略遜一籌。蘇軾的畫作真跡已不可復見,就其他方面來説,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並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美學史上卻影響巨大,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於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理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

蘇軾一方面忠君愛國、謹守儒家思想,他在上皇帝書、熙寧變法中持有的温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特點。這與後代士大夫沒有不同,甚至有時還帶着似乎難以想象的迂腐氣。但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留給後人的並不是他這一面,而是他的另一面。這另一面才是蘇軾之所以為蘇軾的關鍵。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對人生的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都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裏面還有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也不只是對政治鬥爭的恐懼,而是對整個人生、俗世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根本問題的懷疑,是對社會的厭倦並企求解脱,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後者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於是便成了一種想要解脱卻又無法解脱的對整個人生的感傷與厭倦。這種對整個人生與宇宙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歎,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表露出來的。

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道,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裏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淵明最符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願頂禮膜拜的對象。縱觀唐代,陶詩並不顯赫,甚至也未受到李白、杜甫的重視。直到蘇軾這裏,陶詩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從此之後,陶詩的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意境中,所呈現出來的美,並將之視作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峯。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着。

蘇軾儘管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鋭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讚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意識到蘇軾的這種思想與行為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元畫、元曲以及明中葉時期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驅動作用。《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後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摘編自李澤厚《蘇軾的意義》)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蘇軾在文學、繪畫等方面的造詣不如屈原、陶淵明等人,但其對後世的影響卻遠超他們。

B. 蘇軾受歸隱詩的影響,所以他反對矯揉造作,在美學上追求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

C. 蘇軾身上有着較明顯的矛盾,一方面謹遵儒家思想積極入世,一方面懷疑人生厭倦社會。

D. 如果沒有蘇軾的推崇,陶淵明的文化地位將難以提高,且人們也無法發現陶詩的美學價值。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作者在論述蘇軾的美學追求時,將蘇軾與屈原、阮籍、柳宗元以及韓愈等人進行了比較。

B. 從文中引用的“鬢微霜,又何妨”等詩句中,可看出蘇軾身處困境時,不斷地尋求自我安慰。

C. 文章既論述了蘇軾在美學方面的價值追求,也分析了蘇軾在美學史上影響深遠的原因。

D. 作者認為蘇軾主觀上不能擺脱迂腐氣的影響,客觀上又無歸隱經歷,所以他會懷疑社會。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體現了蘇軾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出世意念。

B. 蘇軾想躲避社會但又根本無法實現,這讓他開始從儒家轉入佛道,以此求得人生的超脱。

C. 蘇軾未能超越時代侷限,但其美學思想卻影響深遠,如對《紅樓夢》的創作就產生了影響。

D. 朱熹、王船山不滿蘇軾,主要在於蘇軾的思想和行為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有潛在的破壞性。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冬至過後,迎來了更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我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給自己囤積了厚厚的脂肪來抵禦寒冷,如果再能圍着火爐烤個小火,那才真是愜意呀!在人類歷史上,面對寒冷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愜意。在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因為散熱需要而脱離厚重的毛髮系統,卻為了獲取空間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種獸皮,征戰更為寒冷的地方。直到近百年間在各種科技的加持下,吃飽喝足的人類才真正踏上了南北極和各大洲的高山之巔。

對寒冷的征戰,人類尚且艱難,於植物而言又豈能容易!為了爭奪陽光和養分,許多植物也早在數億年前便踏上了向寒冷地區不斷進擊的旅程。在南北極和地球上各大陸的許多高山區域,惡劣的自然環境讓許多樹木難以生存,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低矮灌木草叢和大量地衣苔蘚組成的植被,苔原也因此得名。地球上有着近2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極地苔原覆蓋,這是地球上真正的酷寒之地。

在向極地大陸挺進的過程中,植物首先需要挑戰的困難是低温,低温會凍傷植物的細胞組織,也會阻礙植物生理代謝的進程。對於極地植物而言,讓它們恐懼的不是冬天的冰寒,而是春、夏的低温。冬季冰霜期,植物會降低體內含水量,增加抗凍蛋白,全面進入休眠狀態,挺一挺冬天也就過去了。春季是它們的生長期,也是生存挑戰的開始。極地區域日均温度經常徘徊在5-8℃之間,很少能超過13℃。如格陵蘭島最温暖的區域,在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依舊低於10℃。植物還要面臨時常光顧的倒春寒,因此每一種保暖增温的措施對於極地植物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抵抗低温,極地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實用的方法。

在極地,長得高可能會活不下去,多數苔原類植物身高不超過8cm,在低矮的地表環境中温度相對較高、較穩定,這能夠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長需要。科學家發現挪威虎耳草在它2m上空中温度只有0.5℃,而在1cm的地表温度可達3.5℃。

“秋褲”能禦寒,極寒地區的植物也都知道。許多植物在萌發時將自己藏在掉落的老葉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寒冷給它們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其實冰雪形成的天然冰殼也是重要的保温層,可以幫助植物抵禦突如其來的低温寒流,就像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冰屋,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絕極端低温帶來的影響。

利用顏色也是極地植物不會錯過的招數。一些花朵的温度會隨着顏色變深相應提高,相比於淺色花,一些深色花會將温度提升4.2℃。温度的增加可以加速花的成長髮育,也能顯著提高傳粉效率,激勵那些追尋温暖的昆蟲為其傳粉。在高山地區,各類深色甚至接近黑色的花也不少見。

生活在極地的植物除了要具備高強的“外功”,還需要實用有效的“內功”。

極地植物能通過調節體內滲透壓,在降温時,讓鈣離子快速地匯入細胞液來抵禦低温的侵襲,一些生長在北極的灌木,在生長期還能耐受-8℃的低温。苔原類植物可以通過調控抗凍蛋白和體內的滲透壓來維持低温下的生理活動。如一些葉狀地衣可以在脱水50%的情況下,依舊能夠高效地進行呼吸作用,還有些可在光照度很低的情況下進行光合作用。

生長在北極圈的植物還得面對陽光輻射不足的挑戰。在北緯75度以上的區域,一年中有着3個月幾乎不見陽光的日子。這迫使這些植物掌握了各種更加高效的資源利用技巧。如一些北極植物的葉綠素比例較同類羣高山植物的更高,這能夠在生長期提高呼吸率和光合作用率,並將能量快速轉化為糖和油脂類進行存儲。

極地植物無論適應力多強,活得多精彩,有本事繁衍生息才能真正站穩腳跟。夏天短暫,在此期間它們必須完成生長、開花和結果的使命。留給它們開花的時間非常短暫,它們還面臨大家同時開花爭奪有限傳粉昆蟲的麻煩。為了在短短數月內獲得這些蟲子的青睞,爭奪為數不多的蛾子、蝴蝶等傳粉昆蟲,許多植物投其所好,用昆蟲喜歡的色彩鮮豔的花朵組成了美麗壯觀的花海。在爭奪傳粉昆蟲的戰爭中,為了吸引昆蟲的注意力,花往往需要長得更高和開得更大,因此許多極地植物在開花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極為奢侈的,花型常遠遠超過了本身植株的大小。我們不知道每一次開花能否真正吸引傳粉昆蟲的青睞,但這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蹟。

(摘編自《你還有秋褲羽絨服可以禦寒,植物咋辦?》)

4.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無論是擺脱厚重的毛髮系統,還是不得已穿上獸皮,這都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做出的選擇。

B. 苔原類植物長得不高,並能調節體內的滲透壓,這些因素有利於讓其在嚴寒的環境中生存。

C. 極地植物害怕在夏天遭遇低温,因為夏天是它們的生長期,而低温會讓它們進入休眠狀態。

D. 極地植物為了生存既要學會利用外部的環境,又要不斷地進化以適應極地惡劣的天氣。

5.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為了讓讀者更直觀地瞭解天然冰殼也具有保温作用,作者用愛斯基摩人的冰屋進行類比。

B. 為了在極地更好地生存,一些植物的花朵在開放後,顏色顯得較深,個頭也會相對較大。

C. 日照時長和葉綠素含量會影響光合作用,這是部分極地植物需要更多葉綠素的重要原因。

D. 於極地植物而言,超過8cm的極限高度,其穩定的温度環境會受影響,生長進程也會放緩。

6. 本篇文章語言極具特色,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

(三)文學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瓦罐是祖先們的心腹

劉雲芳

在故鄉,似乎唯有瓦罐是祖先們的心腹。它們從幾代人的手裏傳下來,雖大小不一,但都肚子圓滾,在罐口處收緊。一看就像個能保守祕密的人。它們是一種精緻的存在。

在窮苦的日子裏,它們可用來存放雞蛋。雞蛋從雞窩裏捧出,被母親積攢着,向家人的身體裏輸送營養。女主人數雞蛋的神態是一種常見的喜悦。更多的喜悦在春天,門縫虛掩,女主人將孩子們趕到一邊,從瓦罐裏取出一枚枚雞蛋,藉着門縫裏的光,照出蛋殼內部一塊指肚大的黑影。這樣子是神祕的。辨別之後,被確認的雞蛋數量往往不會被説出,待到母雞將黃色的圓團一一領出來,女主人臉上才顯露出得意的神情。這是女主人與瓦罐之間的祕密。

有時,瓦罐也用來醃製鹹菜。往往是在秋天,蘿蔔、芥藍、辣椒……這些青的、紅的、白的蔬菜像山一樣堆起來。父親和母親便早早拿出幾個瓦罐,用熱水沖洗、在太陽下晾曬。那棵老花椒樹比父親的年歲小不了多少。他每年從這棵老樹上摘下紅色的花椒,任太陽曬得它們張嘴歡笑,紅嘴脣一裂,露出黑牙齒。父親將它們與蔬菜們放到一處,讓它們在瓦罐裏合力修行。到了寒冬,它們閉關的日子終於結束。我從遠方回來,打開那些大小不一的圓蓋子,像探聽父母與秋天的祕密。實際上,他們在封罐時就已經料到我今天的饞樣,把這想象一起封存其中。

柿子樹點亮老院子,父親把這些燈籠從高處摘下來,將它們存放到瓦罐裏,這一罐子的星光開始做夢。母親把兩個蘋果放進去,讓它們做伴。它們在黑暗裏低語,兩種味道你來我去,最終,柿子們變成軟心腸。瓦罐是食物做夢的地方,是略顯木訥的父母為子女儲存疼愛的地方。因此,那些遠走他鄉的年月,我總覺得故鄉的秋天是裝在一個個瓦罐裏的。

有些瓦罐來自於傳承,比如用於送飯的那個瓦罐。旁邊有兩個耳孔,串一根略粗些的麻繩。明明有繩子,可母親還是會抱着它給父親送飯。微風輕輕撫過母親的劉海,我和弟弟緊隨其後。母親從一個布袋裏掏出碗筷、饅頭和裝了菜的罐頭瓶,在地壟邊上的石頭上一一擺開,父親把牛趕在一邊的小坡上,讓它們啃草。我們快速圍過來。經過瓦罐收藏的小米粥好像變得更香了似的,我們忍不住舔嘴脣。父親總是把碗送到我們脣邊。

少年時,我變成送飯的人,學着母親的樣子,抱緊瓦罐,飯食的温度與我身體的温度相互交流着。父親把鐵犁放好,讓牛也休息片刻。他呼嚕嚕喝粥,大約想起了我小時候的饞樣子,忽然抬起頭,看了我一眼。接着,又低着頭把剩下的粥喝完。

奶奶放鹽的瓦罐是從孃家帶來的,每天,她都會將它擦拭一遍。那是她與舊物無聲交談的時光。小瓦罐上閃爍的光總能照亮一些舊日子。

歸鄉後,我在村子裏轉悠,在人們的院牆上看到一些品相完整的瓦罐。它們在牆體之上,有的倒扣,有的向上,隨意而悲壯,任雨一次次沖刷着,讓風一次次吹颳着,任雪一次次覆蓋着……只有在月光之下,在陽光之下,它們才藉着光亮,傾倒出自己的心曲。

我家那些曾立過汗馬功勞的瓦罐,它們倒扣在柴垛邊或者某一塊菜地的地壟上,任狗尾巴草在風裏為它們撓癢,任牽牛花攀附它們。它們變成沉默者。不知道在某些乾旱的日子,它們會不會忽然懷念那些儲存在身體裏的水或者糧食。對於瓦罐來説,它們不僅是儲存物品的容器,它們還是時間的量杯。在奶奶走後,她的日常都濃縮進那些大小不一的瓦罐裏,讓我們每次看到它們都心存敬意。

我懷疑瓦罐是祖先們的心腹,它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把那些不曾説出的話儲存進去,醖釀出來,等着後輩在某一日前來傾聽。

父親總是指着一個個舊瓦罐説,那是他的太奶奶用過的,那是他奶奶用過的,那是他母親用過的。父親捨不得將它們遺棄。他在一些下雨的日子努力擦拭上邊塵土的樣子,忽然讓我安靜下來。而父親在沉默裏凝視那些老樹、老房子的時候,我忽然覺得,他也是祖先遺留在世間的一隻瓦罐,祖先那些無聲的言詞,他好像都懂了,並且正在向我們傳遞。

我知道,我可能也是某一種瓦罐,在豐碩之年,我努力收集着那些動聽的、刺耳的聲音,那些笑容,那些淚水,等着暮年,傾聽身體裏留下的聲音。 (有刪改)

7.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開篇寫瓦罐“肚子圓滾”,形象地呈現了瓦罐的形態,寫它“像個能保守祕密的人”,暗釦標題,並與後文相呼應。

B. 文章寫女主人辨別雞蛋時的神祕表現,既有對她們在窮苦日子裏精打細算的肯定,也暗含了對這一迷信行為的批判。

C. 奶奶每天“擦拭”裝鹽的瓦罐,是因為瓦罐聯繫着她的過往;父親在雨天“擦拭”舊瓦罐,是因為瓦罐藴含着傳承。

D. “經過瓦罐收藏的小米粥”好像更加美味,一方面突出了瓦罐的儲存功能,一方面也表現了親人間相互關懷的愛。

8. 作者歸鄉後發現瓦罐“隨意而悲壯”,請結合文章,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

9. 為什麼説瓦罐是“時間的量杯”?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閲讀(34分)

(一)文言文閲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慕容廆,棘城鮮卑人也。帝拜為鮮卑都督。廆致敬於東夷府,巾衣詣門,抗士大夫之禮。何龕嚴兵引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賓復何為哉!”龕聞而慚之,彌加敬憚。太安初,素延率眾十萬圍棘城,眾鹹懼,人無距志。廆曰:“諸君但為力戰,無所憂也。”乃躬貫甲胄,馳出擊之,素延大敗,追奔百里,俘斬萬餘人。永嘉初,廆自稱鮮卑大單于。附塞鮮卑素連、木津等為亂,攻陷諸縣,殺掠士庶。廆子翰言於廆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為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業者也。單于宜救倒懸之命,合義兵以誅之。”廆從之。是日,率騎討連、津,大敗斬之,二部悉降。懷帝蒙塵於平陽,建興中,愍帝遣使拜廆鎮軍將軍、昌黎遼東二國公。元帝承製,拜廆散騎常侍、大單于,廆讓而不受。徵虜將軍魯昌説廆曰:“今兩京傾沒,天子蒙塵,琅邪承製邪勸承大統/

D. 明公雄據海朔而諸部猶怙/眾稱兵/未遵道化者/蓋以官非王命/又自以為強/今宜通/使琅邪勸承大統/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蒙塵,即蒙受風塵,美好的事物遭到埋沒的意思,這裏指懷帝失位逃亡在外。

B. 勸進,多指勸説已實際掌權且有意做皇帝的人稱帝,本文指勸説慕容廆稱帝。

C. 束脩,紮成一捆的乾肉,是古時學生送給教師的酬禮,也可代稱教師的報酬。

D. 刺史,官職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職權有差異,在晉朝時是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慕容廆認為何龕的做法不符合待客之道,因而換穿軍裝入見,並向他人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何龕聽聞後對他更加敬畏。

B. 面對素延十萬大軍的包圍,慕容廆勉勵畏戰的眾人,並穿上鎧甲,騎馬出城迎敵,大敗素延,追擊百餘里,俘斬萬餘人。

C. 慕容廆曾設郡來統管流民,並把政務交付給賢才;還任命劉贊為東庠祭酒,同時讓劉讚的兒子帶領貴族子弟向劉贊學習。

D. 當三國聯軍進攻棘城時,慕容廆緊閉城門而不應戰,派人給宇文送牛送酒,成功離間三國關係,並派奇兵直搗宇文軍營。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廆致敬於東夷府,巾衣詣門,抗士大夫之禮。(5分)

(2)宇文自恃其眾,不設備,見廆軍之至,方率兵距之。(5分)

(二)古代詩歌閲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李清照

春到長門①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②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注】①長門:西漢時期的宮殿名。漢武帝的陳皇后因妒失寵,打入長門宮。

②碧雲:指茶團、茶餅。宋代的茶葉大都製成團狀,飲用時要碾碎再煮。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開篇三句所描繪的春草青青、梅花破苞吐蕊卻未遍開的景象,具有鮮明的時令特點。

B. “碧雲”三句寫詞人將茶團碾碎煎煮,一杯春茶讓她從夢中清醒過來,富有生活氣息。

C. “壓”“鋪”用字精妙,“壓”寫出花的繁盛之狀,“鋪”表現了月光的映照之效。

D. 本詞上片側重寫春晨,含蓄藴藉,情意深微;下片側重寫春思,以景結情,韻味無窮。

15. 本詞與《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均為李清照的作品,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兩首詞情感的異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用“,”兩句,表達了歲月虛度、只能借酒澆愁的無奈之感。

(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將劉裕和劉義隆北伐的功過、勝敗做對比,其中“”讚歎了劉裕橫掃敵軍的氣勢如猛虎一般,“”則寫出劉義隆戰敗後慌忙南逃的狼狽景象。

(3)李清照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用“,”兩句,寫出了天氣變化無常,人很難調養身體。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天府之國——四川,古稱“蜀”,因此四川的刺繡被稱之為“蜀繡”。蜀地自古絲織業發達,加之蜀女,所以到西漢末蜀地已成為全國聞名的錦繡之都。1600多年前,常璩在《華陽國志》中稱:“其寶則有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把“繡”與金銀珠玉並列,稱為“蜀中之寶”,可見當時蜀繡地位卓然。漢代,蜀繡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光亮平整、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但是古蜀繡品因不易保存而極少傳世。今西南大學藏有一幅“北宋蜀繡雙冠圖片”。這幅繡品繡有兩株雞冠花和一隻雄雞,雄雞似在旁邊昂首展翅高鳴,繡品雖歷經千年,依然,十分精美。另外,明代秦良玉錦袍可謂蜀繡極品,堪稱蜀錦和蜀繡完美結合的典範。清王培苟曾在《秦良玉錦袍歌》中讚歎秦良玉錦袍 。多年來,由於各種原因,蜀繡一直存在後繼無人的問題。為改變這一現狀,四川蜀繡大師將在成都開設蜀繡技藝學習班,首次面向大眾傳授這一中華絕技。學習班不是主要以營利為目的,它如果能培養出蜀繡真正的傳人,蜀繡或許挽救有望。挽救蜀繡,每一個業內人士。

17.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心靈手巧 栩栩如生 巧奪天工 責無旁貸

B. 蘭質蕙心 惟妙惟肖 獨具匠心 當仁不讓

C. 蘭質蕙心 栩栩如生 巧奪天工 當仁不讓

D. 心靈手巧 惟妙惟肖 獨具匠心 責無旁貸

18. 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 學習班不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如果它能培養出真正的蜀繡傳人,挽救蜀繡或許有望。

B. 學習班主要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它如果能培養出真正的蜀繡傳人,蜀繡挽救或許有望。

C. 學習班不是主要以營利為目的,如果它能培養出真正的蜀繡傳人,蜀繡或許有望挽救。

D. 學習班不是主要以營利為目的,它如果能培養出真正的蜀繡傳人,或許挽救蜀繡有望。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蜀中之寶”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

B. 相傳大禹治水,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州,所以以“九州”這一名稱代指中國。

C. 《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傾向,繼承了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

D. 在一次“戰鬥”中,桑丘被打得差點兒喪命,結果再也不想當總督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中國戲曲之所以與西方戲劇有不同的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 ①。中華民族性格相對保守,男子崇尚成熟穩健,女子崇尚端莊賢淑。反映到審美情趣上,中國戲曲藝術追求“雅韻婉轉”“意境悠長”, ②。而西方人民族性格相對開放,崇尚個性解放,富有冒險精神。反映到審美情趣上,西方戲劇自然就會追求直面真實的社會生活,激烈的矛盾衝突,寫實之美也就水到渠成。寫意和寫實的審美追求的差異, ③。中國畫講求筆法精妙、構圖奇巧、墨韻空靈等藝術特點,而西方油畫則講求比例、層次、光線、質感、注重細節的真實還原等藝術特點。

21. 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70個字。(5分)

2021年4月11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展”在綿陽市博物館開展,展覽為期一個月。展覽展出了60餘幅精心挑選的敦煌石窟藝術經典作品以及一批從藏經洞出土的經卷、絹畫的複製品,這些作品依靠攝影技術、數字掃描與輸出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手段高保真打印輸出,內容和色彩高度還原。除通過展品進行展示外,還再現了莫高窟第3窟和莫高窟第285窟的場景,以1:1複製的整體洞窟,深度還原洞窟實景,讓觀眾能跨越千里,直觀感受莫高窟藝術。

四、作文(60分)

22.閲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大多數人都向往着高處,因為身處高處,便“不畏浮雲遮望眼”。但有人認為,通往高處的路總是孤獨的,並且“高處不勝寒”;還有人認為,高處有高處的風景,低處有低處的安然。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麼的思考?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認識與理解。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kaoshi/lv6j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