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説課稿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説課稿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説課稿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指導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1、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 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4、習慣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7、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8、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語言流暢,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9、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四、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課文複習情況

二、逐段朗讀課文

三、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四、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説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説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如何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説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智叟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説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參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説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説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五、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傳頌,可謂家喻户曉,眾人皆知。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就是這篇膾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創意、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誠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幾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易激發學習興趣;②可讀性強,易於記誦;③基礎性強,有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需要積累;④寓意深刻,實踐性強;⑤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但教材偏重於理性,有可能束縛學生對“智叟”的形象思維。

本文安排在現行國中語文教材第六冊第六單元中。從本單元教學目標和編者意圖看,是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提高學習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十幾篇文言文,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要學習與現代漢語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語言,又要像閲讀現代文那樣理解文章內容和寫法,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並不大。只要教師給予方法技巧上的點撥指導就能成功。

三、教學創意:

創意一:從“體驗”角度組織教學,全課的教學由“朗讀體驗”——“發現體驗”——“學法體驗”三個部分組成。在“學法體驗”中向學生介紹若干種閲讀方法,進行閲讀實踐。

創意二:師生互動,進行探究與合作學習;激勵性評價貫穿課堂教學。

四、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原則,及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如下幾方面:

1、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多種學法的體驗。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積極進取,要有戰勝生活學習上的“太行、王屋”的決心和勇氣。

4、創新目標:智叟也智。

教學重點確定為發現體驗。教學難點是通過探討愚公移山舉動的“智”與“愚”,學習愚公的意志與毅力。教學課時為第一課時,教學課型定為學法體驗課。

五、教法學法:

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原則,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主要採用啟思、點撥式教法,藉助多媒體課件,激趣、啟思、點撥。分四個版塊進行教學。學法則以誦讀、發現、體驗為主。旨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六、教學程序:

教學版塊之一:同學們進行讀誦體驗。(15分鐘)

教學活動圍繞掌握課文誦讀和理解課文的大意、積累文言詞進行。

1、導入。請一個學生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導入課文學習(1分鐘)。

2、同學們聽錄音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楚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畫出疑點。聽朗讀後的師生互動探討。(3分鐘)

(1) 着重掌握以下幾個句子節奏:

方/七百里;

懲/山北之塞;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投諸/渤海之尾

(2) 着重讀准以下幾個語氣語調: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擔憂的語氣)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譏諷的語氣語調)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語調)

“何苦而不平?”(堅定反駁的語氣)

3、同學們集體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鐘)

思考這麼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從什麼寫到什麼?

同學們發言。

同學們與老師的對話可能有:從有大山寫到山被揹走,從大山阻塞寫到無壟斷,從愚公移山的想法寫到愚公移山的行動,從開始移山寫到移山結束,從人的移山寫到神的幫助,從愚公移山的遠大理想寫到愚公移山的偉大精神……

4、參看課下注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生翻譯課文、記住文下注釋裏的文言詞。(共7分鐘)

首先鼓勵學生回憶翻譯的原則:信——忠實原文,達——通順流暢,雅——優美生動。

翻譯方法指導:(2分鐘)

(1) 加。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 改。如“仞”現在已經不作長度單位運用,可改為意思相近的詞“丈”來代替。

(3)補。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語、介詞的賓語和量詞等,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翻譯時可作“你太不聰明瞭!”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後不影響原意的可省去。如“雖我之死”,“之”字是助詞,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省略不譯。

學生自主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語。(5分鐘)

教學板塊之二:學生進行“發現體驗”(15分鐘)

教學活動圍繞文章的主題寫法、進行探討。並且給每個自然段或情節標上小標題。

1、指名朗讀課文的第一段,圍繞這麼兩個問題交流:本段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麼作用?

師生的互動交流可能有:寫太行、王屋兩座山異常高大,暗示挖掉這兩座山簡直是太難了;説明了這兩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於為故事製造一個“懸念”:這麼高大的兩座山已經不在原先的地方,這是怎麼回事呢?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力量使這兩座山變動了位置呢?有此縣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讀者探求答案,樂讀文章的興趣。為後面寫愚公精神作了鋪墊。鼓勵學生加小標題。

指名朗讀第二段。思考:這一段包含哪幾層意思?寫了愚公的什麼思想精神?寫“其妻獻疑”用意何在?寫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麼?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決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領着家人投入開山除障的行動,運上搬石的艱鉅勞作,鄰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們一同幹起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遠的志向、堅強的決心;“其妻獻疑”襯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願、堅強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舉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勵學生加小標題。

朗讀第三段。思考:智叟責難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話有什麼用意?愚公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愚公的話表現了他的什麼思想精神?

講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視聰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為了加強其嘲諷之意,他還用了個倒裝句;智叟之言説是在責難愚公之不自量力,連山上的一根草也無力除之,

卻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遜的智叟,自視聰明,傲慢待人,其實是個識陋智拙,胸狹見短之人。通過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偉大。

愚公首先斥責智叟自視聰明,然後用子孫後代是“無窮匱”的道理駁斥,令智叟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愚公的這些話表現了他的志向的宏遠,心願的摯誠,意志的堅定,愚公對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他有戰勝自然的信念,這種信念是愚公開山平險意志堅定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鼓勵學生加段落小標題。

朗讀第四段,提問這則寓言的結尾寫天帝“感其誠”,命大力神揹走二山,以此作結,好與否?這個結尾是宣傳封建迷信呢,還是具有神話色彩呢?

讓學生討論後明確:這樣作結有三個好處:①讚頌了愚公心意之誠,意志之堅,突出了故事的主題。愚公開山平險心意之誠、意志之堅,使山神“懼”了,天帝也受之感動。②增添了故事的瑰麗色彩,如此作結,既富於想象,又寓託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願望,借神力懲服自然,以實現愚公之志,這是人們的共同心願。

5、進一步明確主旨的3分鐘辯論:愚公該搬家還是該移山。辨證的看問題:明確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學版塊之三:同學們進行“學法體驗”(8分鐘)

向同學們介紹幾種學習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從不同角度對文章進行幾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現文章順序的關鍵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脈絡。

畫面標題法——從文章中選出一個或幾個精美的片段,然後給它“命名”。

請各位同學任選一種方法進行嘗試,並進行課中交流活動。有的同學如果認為自己還有更好的讀課文的方法,也可以將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教師準備來配合各學法補充的內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壯舉

② 移山傳説

③ 艱鉅的任務與微弱的力量

④ 遠大的理想,堅韌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棄

⑧ 感天動地移山情

⑨ 艱辛的移山,曲折的情節……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製造懸念,然後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

第一部分(1)寫山高大與原來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部分(4)移山的結果

畫面標題法:

第二段:愚氏開山運石 或 畢力平險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辯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現實

教學版塊之四:師生小結後佈置課後作業。(2分鐘)

選作一題發揮想象,將課文有關內容改寫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會議上

2、愚公智叟辯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7kdg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