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多篇)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多篇)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多篇)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片斷】

星期四上彙報課,因為是我第一次上這樣的公開課,心裏很緊張,使得許多本來設計的教學環節在處理上比較馬虎。下面就上課的一個環節做反思。

師:農耕社會裏,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作者説:“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但是,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結合自己課外的瞭解説説看,你知道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什麼。

出示句式:

那時沒有……沒有……也沒有……。

生:那時沒有電視,沒有空調,也沒有汽車。

師:我們能不能説同一類的?比如説交通工具。

生:那時沒有自行車,沒有摩托車,也沒有飛機。

師:誰還能來試一試?

生:那時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空調。

……

師:誰還能説一説古代的人是怎麼生活的?

課件出示:

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美好的願望。

課件出示:

沒有望遠鏡,就用“千里眼”來寄託看得遠的願望。 沒有_______

___,就用“順風耳”來寄託聽到遠方聲音的願望。

師:按照第一種方法來填第二題。

生:沒有電話__________,就用“順風耳”來寄託聽到遠方聲音的願望。

生:沒有手機__________,就用“順風耳”來寄託聽到遠方聲音的願望。

課件出示:

沒有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來寄託 __________的願望。

【教學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因此,我在師傅的指導下,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

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髮出去,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説説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有采用“課件出示沒有 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來寄託__________的願望。”的句式説説現代社會用哪些高科技將古代祖先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這使得學生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説能力。

在上好了自己的課後,我聽了朱文潔老師的課,聽了她的課,我深深地感覺到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她那優美的朗讀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文中的情景中,而我也許是自身素質的水平,在課堂上很少採用。同時,在學生回答後的教師評價更值得我學習。我的兩位師傅也一直給我指出,在課堂上評價很重要。

在這次的彙報課上,我仍舊沒有改掉這個毛病,從以上的一個教學環節上就可見一斑。我對誇獎太珍惜了,聽了朱老師的課,她在課堂上的誇獎是多方面的,並不是像我一樣用“回答得不錯!”這樣蒼白無力的評價。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明顯要高了。

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學習。爭取明年的彙報課上有所進步。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二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八單元的主題是科技知識,《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課文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與成就,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這種類型的課文很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和科學常識課。在上課前,我剛好聽了“現代與經典”教學觀摩課,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精彩課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的課並不依附於華美的課件,有的甚至不用課件,依然可以把課上得很好。我很長時間將課件作為上課的載體,“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是人教社小語專家崔巒老師在“閲讀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的報告中提出的觀點。在第八單元時我想試着擺脱對多媒體的依賴。在上這節課時,教室的多媒體壞了,我連簡單的PPT都沒用。

我佈置同學們課前預習了課文,對文中出現的新事物名稱也有了初步的瞭解。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從課題中的“呼風喚雨”這個關鍵詞入手,先理解詞語意思,再由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什麼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呼風喚雨的世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課文第三、四段結合具體的實例用簡短、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科學技術從“農耕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歷程,説明了人類20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這兩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學生習得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按課文順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根據學生的分組彙報將其調整到第四段之後。這樣,在學生自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讀並進行了説話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發現’和‘發明’有什麼區別”也是理解的重點、難點,通過“學生解釋詞義——結合生活理解詞義——把詞語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理解——回到課文朗讀理解”這樣的過程,對詞語和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學生成了語言學習的主人,還可以從課堂教學中明晰地看到學生理解與表達,思想與言語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學習説明文,不僅僅關注介紹的科學知識,更要關注這些知識是用怎樣的言語表達的。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也有很多:我忽略了課後問題:“課文寫得真精彩,我要多讀幾遍。”“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一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這裏表明課文的文字簡短也是一種語言美。這和我們平時認為的語言美有所偏頗,因此我有些忽略對文章語言美的感悟。

這節課是我嘗試着減少對多媒體的依賴而上的一堂課,學生上課的熱情很高,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雖然沒有圖片的展示和視頻的介紹,但是我們在認真地閲讀和理解課文中體會到了二十世紀人類是如何呼風喚雨的。這節課我感覺到了淡淡的語文味,語文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繼續在語文味上下工夫。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三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説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佔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閲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四

最初做教學設計時,覺得挺簡單,這類科學常識性説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許多豐富漂亮的教學圖片,舉很多關於科技成就的例子。當我把第一篇教學設計交給指導教師時,得到的回覆是這篇課文被我設計成了“資料展示廳”和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

認真反思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借鑑了教學光盤後,最終教學設計定稿。

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課文。在教學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中心問題做的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迫切的渴望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

開課後便拋出這一中心句,讓學生自由默讀後,找出能支撐這個中心句的句子。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談感受,理解感悟後總要回歸到中心句“二十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堂顯得開放,充滿激情。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文課上同樣也是必須的。接手這個班後,發現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更是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在教學時也努力做到這一點。通過讀第四段,分角色朗讀三四段介紹農耕社會和二十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二十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説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教師評價語匱乏。評導結合一直是指導老師向我傳授的教學理念。評是為了更好的導。因此,教師評價語必須做到準確、及時、有針對性。整堂課幾乎聽不到我對學生的回答的評價,因此這又是課堂的另一個大敗筆。

最後,語文味不正。班上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直不是很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所以接手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喜歡採用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了引發他們的興趣,其中,説點俏皮的,流行的話語是我比較常用的方法。一直沒有覺得自己這個做法有什麼不好,聽老師評課後才知道原來竟有這麼大的弊端。這讓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是要靠老師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學。原來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個誤區中,還好,發現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儘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兩點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艱鉅的任務,多請教,多學習,多實踐,不斷求索吧!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五

《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説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難點: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語文學習真實有趣,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網絡中的信息浩如煙海,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我們的學生該怎麼辦呢?我們既不能過高地估量網絡的功能,認為網絡上的信息足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教學時,先提出學習的任務,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到網上查找,而自己卻很少了解網絡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學生在網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給學生幾個相關的網站,讓他們在其中學習。教師省卻了讓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而學生的視野被禁錮了。

為了使學生更有效地使用網絡資源,方便快捷地學習,課前我先讓同學們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基於網站內容來源於書本,而要高於書本;專題網站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專題網站應具有擴展性等特點。我查閲大量資料製作了網絡課件。這樣的網頁中有學生自己蒐集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增。

課前我還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較充分地對網頁中的內容進行閲讀了解,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幫助認知速度慢的同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構建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網絡化教材的學習中,去決定他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而教師也由學習內容的傳播者變成學生的學習導師,合作伙伴和學習顧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學生如何選擇學習方向,篩選信息,判斷信息,這些實際都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可能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豐富課程本身的內容。這也給了他們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髮現問題主動質疑。

(1)齊讀課題,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

(2)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

(3)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學生的思維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是“呼風喚雨”?“一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為什麼説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它是靠什麼來呼風喚雨的?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已完整地構建了自己的學習內容。我認為按照這種方式構建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將使語文教育發生根本的變革。

2、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是主體,教師做引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信息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在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也對我們教師駕御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課件設計的問題,導向性一定要強。“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我的縱向欄目主要幫助讀懂課文。我的橫向欄目重在激趣,昇華主題,開闊視野。

其次,注重思維策略的訓練。

(1)用“發散思考思維活”策略訓練國小生如何質疑。啟發: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當你瀏覽網頁時,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強調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2)用“理解深刻有見解”策略訓練學生如何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提問:科學永無止境,本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查閲閲讀平台,瞭解科技歷史,關注科技發展,形成了深刻的見解,自然也會對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

注重對學生的幫助引導。教學決不能放任自流,學生如果目標不明確的,就等於在大海撈針,花時間多,收穫卻不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世紀”“呼風喚雨”的意思,知道“20世紀”到底是多長時間,我讓學生直接進入第一部分進行學習,使同學們一目瞭然;20世紀都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學生通過查閲資料,相互探討,然後有理有據地講明自己的理解——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説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説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地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説重複話、不説半句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3、用美好的心靈暢想未來。

教育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閲讀平台,聽新聞聯播,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明白了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艱辛的努力,才有豐碩的果實。課堂上還安排了一次暢想活動,“我長大了……”大家談。“我長大了要開通星際航班,讓地球上的人們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長大了……”一個爸爸媽媽是醫生的孩子説,“大了要當個醫學家,發明一種藥,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長壽。”

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空間,能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説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三、不足之處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落實方面到位,重難點突出,但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交流時間太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通過理解課題引起學生探討20世紀科技迅猛發展的熱情,引入重點段的學習。接着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地學習。品讀詞句,學習表達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聯繫所查閲的資料,想到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等事情的意義,想到電視、電話等事物的飛速發展;再通過課件出示有關文中列舉例子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科技的發達;同時,通過朗讀的指導,使學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拓展昇華辦一張科技手抄報。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六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小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科技類課文。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這篇課文,一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二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較為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由於課文是一篇科技類文章,文中的語言比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強。因而,在教學課文時,我利用一些圖片,音像呈現,提供説話練習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縮國小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差距,憑籍課前的這一精心預設為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首先激趣導入,讓學生充分感受神奇的力量,然後引出課題,接着緊緊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細讀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各種畫面、科技短片的視聽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後對比中,在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原古時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構,逐層推進,把多元理解與語言品味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真切地體會到是科學技術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時,我努力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像這樣的科普性文章,單單介紹一些常識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也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紮實,我不但抓住文章內的重點句,還設計了幾個説話訓練。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之前,我引發學生新的生成的興奮點——“你還希望科學技術能給我們帶怎樣的奇蹟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生的思維再一次得到激活,他們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他們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認知水平、知識建構。可想而知,收穫定是不少的。

當然,在本次的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遺憾。雖然本篇課文不是以情感為主線,但在調動起了學生自豪、驕傲的情緒後還是應該讓學生讀讀重點句。我做到了從文本中走出來,談感受、説想象,但卻忽視了再回到文本中,因而給人感覺,整堂課課外知識涉及的過多,對課文本身的語言文字理解的不夠到位。另外有些提問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追問,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學習和注意的方面。

《呼風喚雨的世紀》説課稿 篇七

一、説教材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因為本課教材是這個學期最後階段的學習內容,所以我認為應注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學期學到的閲讀方法,認真閲讀課文,體會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樂於與同學討論疑難問題,交流閲讀體會。

本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5個生字,正確理解新詞。

2、讀通課文,能聯繫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閲讀感受。

3、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二、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轉變自己的角色,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在教學中力爭擺正自己的位置,給學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間。

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了課文,同時,他們也通過上網,蒐集了一些20世紀的科技成果資料。這些課前準備對學好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幫助的。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完成,我主要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想法:

1、讀中感悟:

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朗讀又貴在一個“悟”字。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科普類文章的感情色彩較淡,因此並不注重感情朗讀的訓練,但我認為,要理解文章的內涵,讀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課上,我儘量多安排學生朗讀,並且着重抓住了課文第一段“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和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進行了朗讀的指導。我認為這兩句話,很生動地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2、學習語言: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教學,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説説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

三、説學法

新時代對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放在首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引導、組織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1、開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在體會“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這一環節中,我請學生與同桌合作學習,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為學生創造了向他人學習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閲讀文章的一種好習慣。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有利於儲存資料,積累語言文字;也有利於擴大知識面,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學習重點段落時,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圈劃重點詞句,同學們在邊讀邊劃邊思中,深入體會文章,並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重在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第二課時重在體會科普文章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第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1、視頻短片導入,揭題:

播放有20世紀科技成果的視頻短片,理解“世紀”的意思,告訴學生這些都是20世紀的科技成果,説説20世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紀,從而透徹地理解題意。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3、讀悟結合,研讀課文:

通過朗讀,交流,解決課前提出的疑問。

4、小結收穫,暢談未來:

總結學習收穫,並提升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對《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的教學設想,我力圖使學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八

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説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成功之處:

一、圍繞中心句進行提問,調動學生思維。

本篇課文中心突出,淺顯易懂,全文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來展開説明。圍繞這一中心設置問題,有助於學生深入思考課文內容,做到淺顯課文的深化學習。設置的問題,例如:20世紀以前人類的生活是什麼樣的?20世紀有哪些科學成果?是什麼促使了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理解詞語的方式有多種,如查字典、查工具書、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本課的學習注重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例如,理解“呼風喚雨”一詞,讓同學們閲讀全文來説本詞是什麼意思。區分“發明”和“發現”這兩個詞語,從課文中找出哪些屬於“發明”的科技,哪些屬於“發現”的科技,學生在對這兩個詞語理解的過程中更是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課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拓展延伸。

20世紀是一個碩果累累的世紀,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科技發明,讓學生通過留心觀察生活,查找資料等方式,説説書本中沒有講到的一些科學技術。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一百萬年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有哪些我們現在幻想的新科技產品的出現。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發言,説出了許許多多他們想要的科技產品,如時空穿梭機、傳送門……古人“騰雲駕霧”“千里眼”“順風耳”的夢想到今天都得以實現,孩子們堅信,自己的夢想終有一天也是能夠實現的。課文到這裏,起到了一個思想的昇華的作用。

不足之處:教學中我讓孩子多查閲資料,從補充資料中我發現,學生對於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了解的不多,知識貧乏,此類的課外書閲讀的比較少。學習語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識的普及,因此應該多提倡孩子多讀科普的累的書籍,做到與時俱進。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九

【情景説明】

本文主要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從而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以下通過3、4自然段的對比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農耕社會生活的貧乏和20世紀生活的精彩紛呈,體會到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為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理解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片段一】

師:農耕社會裏,人們的生活十分貧乏。作者説:“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但是,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結合自己課外的瞭解説説看,你知道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什麼。

出示句式:

那時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

生:那時沒有電扇,沒有空調,沒有冰箱,也沒有微波爐。

生:那時沒有動畫片,沒有泡泡糖,沒有電動玩具,也沒有遊樂場。

生:那時沒有潛水艇,沒有遠洋輪船,沒有直升飛機,也沒有宇宙飛船。

生:那時沒有高大的樓房,沒有寬闊的馬路,沒有五彩的霓虹燈,也沒有熱鬧的超市。

……

師:面對如此貧乏的生活,人們只能通過幻想來寄託自己美好的願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當中,他們的那麼多幻想竟紛紛變成了現實。

課件出示:

衞星、程控電話、航天飛船,介紹現代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關資料,你知道20世紀的人們還擁有哪些科學成果?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紀人類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

生:20世紀,人們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生:我知道醫生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很小的細菌,用激光刀做手術可以減少出血量。

生:20世紀有很多新的科學技術。像無土栽培技術,鈉米技術、基因技術等等,在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過上網,查找到中國科學院的網址。在成果博覽裏,共統計了不同行業的科學成果8千多項。它們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反思】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髮開出,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説説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的有關資料後,又要求他們繼續説下去,20世紀的我們還擁有一些什麼。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説能力。

【片段二】

師:現代科學技術變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讓人無法想象。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詩來形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麼,面對這一切,你有什麼感受?

生:科學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精彩,我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話能紛紛變成現實,是科學知識創造了這些奇蹟!

生:我覺得人類太了不起了!他們所創造的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生:我想説,我們生活在這個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享受科學成果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探索,發現和發明更多的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師:如此多的科學發明創造競相湧現,的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想象一下,過去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麼説?

生:他會説,這一切都是真的嗎?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居然真的能夠實現啊!

生:他會高興地説,太了不起了!我們那麼多年沒有實現的夢想,你們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內就做到了。

生:他會驚奇地説,我不是在做夢吧?沒想到,我的子孫們這麼爭氣。

生:他會遺憾地説,我還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們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樣啊!

【反思】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本段教學,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感悟和想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面對這一切,你有什麼感受?”這個問題觸動了學生的情感積累,使他們真切地體會到現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之大,範圍之廣,變化之快,並由衷地生髮出對科學的讚歎和嚮往。接着,我又啟發學生用想象去填補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維的空間。“假如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麼説?”學生又換了一個角度去感受現代生活的精彩,體會科學技術的神奇。這樣,從自己到他人,從感受到想象,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豐富了文本的內涵,又給了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

【專家點評】

正如這位教師所説的那樣,這篇教學案例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首先是拓展了語文課堂教學,把學生從書本引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課前,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關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其次是有層次性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有充足的表達空間。從簡單地模仿“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的句式説話,到靈活地運用自己所收集的資料介紹20世紀人類還擁有什麼,再到創造性地抒發自己的感受,體現了以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為目的語文學科特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後是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超越文本的想象説話,既是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積累,也是文本再創造的體現,這樣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

本片斷最大的亮點是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創造性”。真正的語文離不開生活的積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dpye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