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精品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精品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精品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莎士比亞及其劇作的有關知識。

2、明確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鋭的戲劇衝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3、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吸收人文主義思想中的精華。

教學重點:

體味“比劍”中主要人物間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主題。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學評論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哈姆萊特是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社會過渡時期的問題十分突出。《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三、莎翁悲劇的特點: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四、複述基本劇情

明確:《哈姆雷特》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衞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迪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為王子瘋了。王子在質問母親的時候誤殺了大臣,也是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投河自殺,引起兄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

五、瀏覽,理清人物關係,瞭解矛盾衝突

1、劇中人物

哈姆萊特 王子

克勞狄斯 王子的叔父,弒君篡位者

喬特魯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歐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奧菲莉婭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摯友

奧斯里克 大臣

羅森格蘭茲 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吉爾登斯吞 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2、討論人物關係

王子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萊特與王后喬特魯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敵的隔閡;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是戀人,又有因誤殺奧菲利婭的父親所產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國王克勞狄斯與王后喬特魯德:原為叔嫂後結為夫妻,但克勞狄斯有着毒殺喬魯特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克勞狄斯的幫兇,又是奧菲利婭的父親。

奧菲利婭:既深愛着哈姆萊特,又與其有着殺父之仇,與波洛涅斯有着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既是哈姆萊特的好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結論:哈姆萊特的復仇面臨着錯綜複雜的矛盾環境,他既擔負着復仇的使命,又承受着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

六、跳讀,把握跌宕起伏的情節,尖鋭的矛盾衝突,賞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內容。填空:這篇文章講了“ 和 的故事”?

明確:哈姆萊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憶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哈姆萊特和奧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奚落,嘲諷。

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的故事,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2、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的,“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説説“比劍決鬥”這個情節中有哪些矛盾衝突?

明確:哈姆萊特——克勞狄斯(殺父霸母之仇)

哈姆萊特——雷歐提斯(殺父“害”妹之仇)

實現復仇——實行毒計

兩重矛盾衝突產生強烈的碰撞,並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品讀人物的方法;

2、啟發誘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品讀人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課前指導學生閲讀作品並寫出短評,課堂上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通過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後歸結品讀人物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資源

《哈姆雷特》劇本、計算機網絡、《哈姆雷特》課件、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教學程序

一、課前展示課題,同時播放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導語:

文學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優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感染着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思考和啟迪。前段時間我們閲讀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且寫出了短評,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來談談閲讀《哈姆雷特》的體會。

對一部戲劇,我們可以從語言、情節、人物、主題等方面進行品評。今天我們着重談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評人物的一般規律。

二、展示教學目標:通過討論掌握品評人物的方法。

三、引導學生討論:

由於知識水平、生活閲歷、思想觀念、閲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展示《王子復仇記》劇照:哈姆雷特特寫鏡頭。

三、學生暢所欲言。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雷特是冷靜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雷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

從情節分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從語言上看,哈姆雷特復仇為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雷特的聰明機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

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從他的語言看出,哈姆萊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教師引導: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讚許他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閲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負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户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併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併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四、展示:名家觀點擷英。

哈姆雷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梁實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蘇聯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報仇的事他不配幹,所以遷延不決。(歌德)

教師試評:哈姆雷特具有遠大的理想,他最終的目標不是復仇,而是扭轉乾坤。

五、總結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現實性:

《哈姆雷特》取材於《丹麥史》中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劇情寫的是中世紀的丹麥宮廷,但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實。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徵:

①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為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

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奧菲麗婭的父親。奸王有所察覺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後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他與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宮廷集團的鬥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與社會惡勢力之間的鬥爭,這是萌芽狀態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本身具有侷限性(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改造社會的巨大任務),以及他本人在個性上善於思考而不善於行動的弱點,也是他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閲讀中,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品讀人物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閲讀中不斷的補充。

六、表演短劇

展示:人物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zzgyv.html
專題